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3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篇)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活動,認識方向與距離對確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的準確描述。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春季是運動的時節,我們同學們都很愛好運動,不久我校就會舉行一次越野比賽,現在老師將越野圖展現給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越野圖的起點和終點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運動員,你將從起點向什麼方向行進?(方向標)加方向標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方向標畫在起點的'位置?(以起點為觀測點)

3、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例1的學習是讓學生明確可以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教學時,可以與主題圖的教學結合進行,通過情境使學生明確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活動中確定方向的具體方法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索。

知道在出發點的東北方向就可以出發嗎?如果這樣會發生什麼情況?這樣確定方向準確嗎?怎麼樣走會更加的準確?

準確的可以說是東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東60°這樣表示嗎?在說具體位置時,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夾角較小)的方向。——靠近哪個方向就把那個方向放在前面。

(距離1千米)如果沒有距離又會怎樣?

1號點在起點的東偏北30°的方向上,距離是1千米。你學會表示了嗎?

三、鞏固練習內化提高

做一做呈現了小明家附近幾處建築物的位置示意圖,通過方向與距離的確定,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確定方向的具體方法。

練習三第1、2題是相應的在地圖上確定方向的練習。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我們可以根據題目提供的方向和距離這兩個條件來確定物體的位置。首先要確定方向標。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頁的例3和第5~6頁的“想想做做”第1~4題。

課時目標:

1、通過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

2、學生通過經歷“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

教具和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紅、黃、藍圓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課件出示:情境圖。

讓學生用分別用不同顏色的圓片表示不同的花,比一比各種花的朵數有什麼關係?

2、學生動手操作後,小組交流自己比較的方法並彙報。

3,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它們之間的倍數關係,課件演示三種花之間的倍數關係。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演示完成後讓學生獨立完成例題中的填空。並說一說填寫的依據。

2、提問:要求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可以怎樣計算?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後,小組交流演算法。

分小組彙報演算法,並說說演算法的依據。

3、小結演算法:82=4,並著重提醒學生,“倍”不能做單位。

三、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後,說說判斷的方法和依據。

2、“想想做做”第2題

同桌互動,先用圓片擺一擺,分一分,在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讀題並說說題意,先連一連,再填空,並說說怎樣列式計算。

4、“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並說說列式的依據。

統計學生用“倍”做單位的情況,再次提醒學生注意“倍”不能做單位。

四、課堂總結,拓展昇華

1、這節課我們了一個新朋友“倍”,說說你對它的認識吧。

2、“倍”為什麼不能做單位?

板書設計:

倍的認識和有關倍的簡單實際問題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活動中探索並掌握萬以內數大小比較的方法,能合理靈活地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

2.使學生在比較數的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增強數感,積累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今年暑假,黃老師和大家一樣,過得很有意義,我和同事們一起登上了一座很有名的、海拔2千多米的山。(出示照片)這是登山時拍下的照片,想知道我們登的是哪座山嗎?我給出一個,你們來猜好嗎?黃老師登上的是五嶽中的一座(依次出示五嶽的名稱及高度),而且是五嶽中最高的一座。

2.你們為什麼認為是華山呢?(出示站在由金庸題詞的“華山論劍”石碑旁的照片)

3.我們要知道五嶽中最高的是哪座山,就要對這幾個數進行大小的比較。生活中還有許多數可以拿來作比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較數的大小”。比較時會用什麼符號?(“>”、“<”、“=”)

4.這節課我們著重解決幾個什麼問題呢?或者說你想學會什麼呢?

(生:學會比較的方法;學會數位相同時怎樣比較,數位不同時怎樣比較;萬以內數的比較和千以內數的比較有什麼不同;比較的時候有沒有簡便的方法;為什麼要學習這個知識;我想知道更多的四位數的知識……)

二、遊戲

(一)從個位抽起。

1.讓我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研究這些問題。

2.這是玩遊戲的道具。

(1)這是用來插數字卡片的。

在黑板上預先寫有“個、十、百、千”的數位,每個數位下面相應地各有一個可以裝卡片的口袋,左右各一份。如下圖:

千百十個千百十個

□□□□□□□□

(2)這兩個袋子裡各有兩套0到9的數字卡片。

3.把學生分成兩組,並分別取名:長江隊和黃河隊。

4.大螢幕依次出示遊戲規則。

遊戲規則:

(1)每次兩隊各派一個代表抽籤;

(2)第一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個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放在十位上,第三次……

(3)哪一隊抽到的數字組成的'四位數大,那一隊就贏;

(4)能確定勝負時,本輪比賽結束。

5.開始遊戲。

(1)代表開始抽籤。

黃河隊抽到3,長江隊抽到8(把3與8的卡片分別貼到個位上)。

師:現在能定勝負嗎?可以玩下一輪了嗎?

生1:雖然8比3大,但還不能確定勝負。

師:為什麼?

生2:因為8是代表8個1,3是代表3個1,如果其他數位上的數字兩隊都一樣,就可能贏。

師:那我們接著抽吧!

黃河隊抽到9,長江隊抽到5(把9與5的卡片分別貼到十位上)。

師:目前哪個隊抽到的數比較大呢?

生1:黃河隊。

師:現在能定勝負嗎?

生1:還要看百位。

師:是不是抽了百位就可以定勝負了呢?

生3:還不行。

生4:要所有的位都抽出來,才知道誰能贏!

6.板書:4593<7358,長江隊贏了!請大家像老師這樣做好記錄。

7.討論:

(1)通過剛才的遊戲,你有什麼話想說?

(2)最關鍵的一抽是哪一抽?為什麼?是不是還可以這樣想:一個是4000多,5000不到,另一個已是7000多了,當然7000多的大。(我們把4和7圈上)

(3)假如黃河隊的千位上抽的也是7呢?7593和7358怎樣比較?

生:如果千位的數一樣,就看百位,百位上的數大這個數就大。

師:這時該圈哪兩個數字?(5和3)

(請大家寫這道題)

(4)如果黃河隊的千位上抽的是0呢?該怎麼比較?

(二)從千位抽起。

1.還想玩嗎?這次我想把遊戲的規則改變一下。請看:

遊戲規則:

(1)每次兩隊各派一個代表抽籤;

(2)第一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第三次……

(3)哪一隊抽到的數字組成的四位數大,那一隊就贏;

(4)能確定勝負時,本輪比賽結束。

2.開始抽籤。黃河隊抽到8,長江隊抽到5(把8與5的卡片分別貼到千位上)

師:讓我們接著抽。

生:不用抽了。黃河隊贏了,因為8個千比5個千大。

師:假如長江隊百位上抽個9,黃河隊百位上抽個6,能贏回來嗎?

生1:不能,因為百位就是抽到9,也只代表900,都不夠1000,而剛才黃河隊比長江隊多3000。

師:百位、十位和個位都抽到9呢?

生2:老師,不用再抽了,勝負已經知道了。玩下一輪吧!

3.記錄還是要做的,怎麼寫?

生:8□□□>5□□□

(三)抽籤者自己決定放在哪一位上。

1.這次的遊戲規則又改變了。請看:

遊戲規則:

(1)每次兩隊各派一個代表抽籤;

(2)每一次抽到的數字由抽籤者自己決定放在哪一位上;

(3)哪一隊抽到的數字組成的四位數大,那一隊就贏;

(4)能確定勝負時,本輪比賽結束。

2.開始抽籤。黃河隊抽到3,學生把3放到個位上,長江隊抽到7,學生把7放到百位上。

師:請你們說說,為什麼這樣放?

生1:我抽到的3太小了,放在個位比較好,讓出高位,給大數字。

生2:我抽的7比較大,本來想放到千位,但要是等一下我們組還有人手氣比我好,抽到8或9,放在千位更好,所以放在百位。

師:要是等下抽到的數都比8小,怎麼辦?

生2:那也沒辦法,搏一搏唄!

生3:也不一定輸,還得看第三組抽到什麼數。

……

生:黃河隊贏了,因為9853>6827。

三、小結:三次抽籤哪個隊獲勝?我們一起回顧一下。

1.圈一圈,畫一畫。

2.討論並得出結論:

(1)比較的方法;

(2)數位相同時怎樣比較,數位不同時怎樣比較;

(3)萬以內數的比較和千以內數的比較有什麼不同;

(4)比較的時候有沒有簡便的方法。

四、練習。

1.該老師玩一玩了。我抽出四個數字,同學們幫我記錄一下。3、9、2、6。用這四個數字組成一個最大的四位數是多少?最小的呢?

你能組成第二大的或第二小的嗎?

2.快速比較。請大家把比較的結果寫在本子上。

3823○2855

誰願意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比較這兩個數關鍵是看那個數位上的數字?請把它們圈起來,其他數位上的數字怎麼辦?在接下來的題目中,你能不能,很快找到關鍵的數字,做出判斷?

4567○4646

7759○7768

893○8930

3.寫出一個比2500多一些的數;寫出一個比2500多得多的數。

4.寫出一個接近6000的數。

5.比長度。

(1)長江全長6300千米黃河全長5464千米

(2)亞馬遜河6440千米

長江6300千米

尼羅河6695千米

密西西比河6020千米

黃河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我們國家還有很多的世界之最,請大家課後翻閱資料,記錄相關的資料。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1千克物體的質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過實踐、觀察和推算,認識1噸物體的質量,初步建立噸的概念;

3.知道噸、千克、克的實際意義及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根據具體物體選擇恰當的質量單位;

4.培養學生操作實踐和實際應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1千克物體的質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過實踐、觀察和推算,認識1噸物體的質量,初步建立噸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

認識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質量的觀念

四、課前準備:

天平、臺稱、2分硬幣、2袋分別重500克的鹽、一些實物如蘋果、幾粒花生、釦子、雞蛋等。

五、教學課時:

3課時

第1課時 克、千克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1~2頁內容,第4頁課堂活動第1題及練【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實際意義。

2.在稱一稱、掂一掂等實踐操作體驗活動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據現實情境恰當選擇克或千克計量物品的輕重。

3.在現實情境和具體操作中理解掌握克與千克之間的進率,並能進行克與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重點】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與千克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過程中,培養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選擇恰當單位進行計量物品輕重的意識。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8檯盤秤,天平秤,電子稱,1角硬幣,糖等物品

學生準備:一袋500克的鹽,梨,1角硬幣,大米,黃豆等物品。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課件呈現超市購物稱重量的對話情境,同學們,畫面中的對話說了什麼?(學生交流)教師由對話中用到的克、千克、噸切入引入課題:克、千克的認識。

二、新知探索

1.認識工具稱。

呈現引入情境畫面中的一種物品,要知道這個物品有多重,怎麼辦的呢?(用秤稱)

同學們說得對,要想準確知道物品有多重,我們要用到計量物品質量的工具——秤。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常見的幾種秤,你們認識這些不同的稱嗎?誰來介紹一下,結合實物稱或圖片做簡要介紹。

2.認識克。

(1)稱一稱。

我們認識了各種稱,你們想用稱稱一稱物品的重量嗎?下面各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從老師給你們準備的糖中,分別稱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個小組操作有序,動作快,按要求稱出糖後,觀察糖的多少。

學生操作稱鹽,教師巡視指導。

活動小結:大家觀察了稱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麼感受?

引導學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覺很輕。

(2)掂一掂。

①我們身邊有很多物品都很輕,比如這枚硬幣(呈現1角硬幣),介紹一角硬幣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內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②把小組的硬幣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說一說。

通過剛才的掂一掂、稱一稱,你們對1克或幾克有什麼感覺?(輕或很輕的感覺)

活動小結:計量較輕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單位,克用g表示。(板書:克——g)

(4)議一議。

生活中計量那些物品的輕重可以用克作單位?

學生可能會說到牙齒、粉筆頭、樹葉等物品,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估計誤差太大的予以糾正。

學生交流後,課件出示用克作單位的實物圖片介紹。教師:你見到的哪些物品包裝上用到了“克”?

(5)填一填

學生獨立教材第2頁“填一填”,完成後彙報。 教師:你是怎樣確定讀數和讀數單位的?

小結:秤上的標註是g,讀數就以克作單位,指標指著多少就是多少克。

3.認識千克。

(1)稱一稱。

一袋鹽重多少?兩袋鹽呢?

學生觀察後知道1袋鹽重500克,兩袋鹽是500克+500克=1000克

請大家把2袋鹽放在盤秤上稱一稱,告訴老師兩袋鹽多重,你是怎樣知道的? 學生觀察後發現指標指著1,兩袋鹽重1千克。 你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得出:1千克和1000克都同樣表示兩袋鹽的輕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樣重,1千克等於1000克。

教師板書:1000克=1千克

(2)掂一掂 。

①現在請大家把重1kg的鹽放在手裡掂一掂,說說你的感受。學生操作並交流感受。

②先掂一掂1kg的鹽,再掂一掂1枚一角的硬幣,有什麼感受?並在小組討論:在什麼情況下要用千克作單位?

小結:計量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單位,千克用kg表示。

教師板書:千克——kg

(3)估一估

教師:你能估一估多少個梨重1千克嗎?

先引導學生用手先掂一掂一個梨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裡是怎樣的感受,然後估計幾個梨重1千克,組內先交流,然後讓學生用盤秤驗證估算結果(4個梨重約1千克)。

你能估一估多少個雞蛋重1千克嗎?

教師用盤秤稱出1千克雞蛋驗證學生的估算結果(18個雞蛋約重1千克)

(4)稱一稱

①小組合作用盤秤稱出1千克大豆。

讓學生先將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後再稱出1千克大豆。

教師巡視,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讓學生再掂一掂。

②小組合作用盤稱稱出2千克大米。教師巡視,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

③教師巡視:讓學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組再分別稱出8個蘋果和3個蘿蔔有多重。

(5)填一填。5000g=( )kg

3kg=( )g 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指名回答,並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幫助學生分析填寫錯誤的原因。

三、練 教師:比一比看誰抓得準? 學生分組完成後相互交流。

2.學生獨立完成練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因為1000克=1千克,所以1000克的棉花與1千克的鐵塊一樣重。同樣重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

四、反思總結

教師: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收穫?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克和千克都是計量物品質量的單位,計量很輕的物品有多重用克做單位,計量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單位,以及1千克=1000克。

板書設計:

千克的認識

質量單位: 克

千克 克——g

千克——kg

1000克=1千克

教學反思:

三年級學生對克、千克這兩個計量單位既陌生又熟悉。在教學相關知識前我讓學生到商場進行了一次實踐調查活動,使學生親身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同時讓學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讓學生了解克和千克單位之間的`進率。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對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進一步加深認識,並培養了學生的估計意識。課後,我讓學生為小豬出主意,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生活意識,體會知識的應用價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 第2課時 噸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3頁例

3、例4,第4頁課堂活動第2題,練【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體驗、觀察和推算活動認識噸,初步建立噸的單位概念,感受噸的實際意義。

2.在推算中理解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並能進行噸與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重難點】

建立噸的單位概念。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選擇恰當單位進行計量物品輕重的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與噸相關的圖片課件

學生準備:稱出自己的體重,瞭解大象、牛等大型動物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神舟十號宇宙飛船的圖片(下方附文字:自重約8000kg)。

同學們知道神舟十號宇宙飛船嗎?誰來說說對它的瞭解?它有多重? 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隨即課件出示火車車箱、鯨、航母遼寧艦圖片(圖片下方附對應文字:載重60000kg, 一頭鯨重195000kg

滿載時重約67500000kg)。

這些都是用什麼單位來表示物品有多重的?你看後有怎樣的感受? 學生觀察後發現這些物品很重,都是用千克作單位,數字很大,讀寫起來不方便,容易出錯。

聽了你們的感受,知道你們還不會讀這些數,老師也很著急,現在老師想當一次魔術師,變變戲法,它們有多重你們就會讀啦!可要看仔細喲!

課件對應8000kg、60000kg、195000kg、67500000kg出示:8噸、60噸、195噸、67500噸

你發現了它的變化嗎?

學生觀察後發現數字變小了,把kg換成了噸。

教師:噸的作用大吧?我們今天就來認識認識噸。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二、教學新課 1.認識噸

課件集中呈現上一環節引入情境中的飛船8噸、一節火車廂60噸、一頭鯨魚195噸、遼寧艦滿載67500噸的圖片。

你對圖中物品輕重有什麼感覺?噸用來表示什麼?

教師描述噸和千克、克一樣,用來表示物體的輕重,也是質量單位。

質量單位:

千克

引導學生總結:計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

2.認識噸與千克的進率。

(1)課件出示1袋玉米100千克的圖片。100千克給你的感受是什麼?你能抱(背)得動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出100千克比較重,就算很用力也是抱不動,背不起的。

課件出示10袋玉米的圖片,10袋玉米多重呢?

學生觀察到10袋玉米也就是10個100千克,10個100千克也就是1000千克,揭示1000千克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2)藉助學生體質,體驗、推想1噸有多重。

教師:你們知道自己的體重嗎?(班上多數同學的體重在25千克左右) 讓學生相互抱一抱、背一背,體會約25千克有多重,再說說感受。 全班40個同學合在一起約重多少?

學生計算得出40個同學約重1000千克,也就是約重1噸。

教師:你能談談對1噸的感受嗎?學生交流。

(3)說一說。

根據自己的調查,說說哪些物品約重1噸?

對於學生的正確回答,教師要及時鼓勵,回答有誤的及時引導,予以糾正。 在生活中,計量哪些物品有多重時用到了噸?

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說出汽車載重量、家裡的用水量、城市汙水處理量等都會用噸作單位。

(4)填一填

20xxkg=(

)噸

4噸=(

)kg 教師巡視,對完成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學生獨立完成後彙報,並說說是怎樣想的。

第一種:因為1000kg=1噸,20xxkg裡面有2個1000kg,也就是2噸,所以20xxkg=2噸。

第二種:因為1噸=1000kg,4噸裡面有4個1噸,也就是4個1000kg,也就是4000kg,因此4噸=4000kg。

教師: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有怎樣的規律?質量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 指名學生說出: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師:相鄰質量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板書:克×1000→ 千克×1000→噸

教師:我們已學了三個質量單位,噸、千克、克各在什麼情況下用來表示物品的輕重?

學生總結:計量較輕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單位,計量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單位,計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

3.教學例4

(1)課件出示例4。教師讓學生根據題目中的資訊提出問題:

① 還剩多少噸小麥?

② 還剩多少千克小麥?

教師:那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觀察後發現5噸和20xx千克單位不同。你有解決辦法嗎?獨立解決試試。教師巡視學生獨立完成情況。

學生展示: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①20xxkg=2噸

5-2=3(噸)答:還剩3噸小麥。

②5噸=5000kg

5000-20xx=3000(kg) 3000kg=3噸 答:還剩3噸小麥。 在展示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單位不同時要把單位化相同才能計算。

三、練 小組內由兩名同學互對口令,並相互說說換算的思考過程與方法,另兩位同學當小裁判,然後互換角色。

2.學生獨立完成練()kg

8000kg=()噸

()kg=3噸

投影儀展示學生完成情況。請學生說一說思考過程。

3.完成練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對完成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課件演示學生完成情況。幫助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

四、反思總結

教師: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回憶噸是計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時用到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是1000。

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質量單位

千克

1噸=1000kg

克×1000→ 千克×1000→噸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 第3課時 克、千克、噸的認識練【教學目標】

1.在練【教學重點】

進一步豐富克、千克和噸單位概念的認識,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正確進行單位換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學 克、千克、噸

今天我們就來進行相關的練 二、基本練()裡填上合適的單位一隻小鳥重60()

一臺平板電視機重15() 9個蘋果重2()一輛貨車能裝白菜重3() 一本連環畫重216()一艘輪船重3()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學生彙報。教師追問:

(1)你是怎樣選擇克、千克或噸作單位的呢? 全班交流得出:計量較輕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單位,計量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單位,計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噸作單位。

教師同步板書:克(g)→較輕

千克(kg)→較重 噸→很重

(2)列舉生活例項。

說說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輕重用克作單位?

學生再列舉生活中以千克或噸作單位的物品,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

2.練 (1)學生獨立完成練 投影儀展示學生完成情況,讓學生說出思考的過程。幫助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 根據思考過程完成噸、千克、克之間進率的板書:1噸=1000kg 1kg=1000g 補充練 9噸=( )kg 8000kg=( )噸 ( )kg=5噸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課件展示學生的完成情況,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幫助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掌握正確的換算方法。

(2)完成練 教師:在比較大小時,你發現了什麼問題?怎樣解決?

引導學生認識到左右兩邊單位不同,數也不相同時,不能直接比較,要把單位化為相同的後再比較大小。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投影儀展示學生完成情況。師生共同評析,讓學生說出自己是怎樣想的。 小結:當單位相同時,數大的較大;當數和單位都不同時,先要把單位化為相同的再進行比較。

三、實踐運用

1.小馬虎寫了一篇數學日記,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螢幕展示)

早晨起床,我拿起3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臉。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再吃一個20千克的雞蛋和一個150噸的蘋果。媽媽往我的書包裡放上一瓶重250千克的礦泉水,我再告別足足有18克重的小花狗,背起3噸重的書包高高興興地向學校走去,在路上,我看見一輛滿載著5克蔬菜的大貨車從我身邊經過

教師:說一說,這篇日記可笑的地方在哪裡?你覺得應該怎麼改?為什麼? (30千克重的牙刷改成30克重的牙刷;20千克的雞蛋改成20克的雞蛋;150噸的蘋果改成150克的蘋果;250千克的礦泉水改成250克的礦泉水;18克重的小花狗改成18千克重的小花狗;3噸重的書包改成3千克重的書包;滿載著5克蔬菜的大貨車改成滿載著5噸蔬菜的大貨車。)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計量較輕的物品時用克作單位,計量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如果計量很重的物品要用噸作單位,選用單位時還要考慮到數的大小,用錯了單位就會鬧笑話的。

2.完成練 教師:“6kg和1000g比較大小,怎樣解決?”

①把單位千克化作克,6kg=6000g,6000g裡面有6個1000g,可以裝成6袋。

②把單位克化作千克,1000g=1kg,6kg裡面有6個1kg,可以裝成6袋。 小結:當單位不相同時要把單位化為相同的再計算。

3.完成練 先再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對完成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指導。 課件演示學生完成情況:

第一種:3000kg=3噸

1+3=4(噸)

答:沙坑裡總共有4噸沙。 第二種:1噸=1000kg

1000+3000=4000(kg) 4000kg=4(噸)

答:沙坑裡總共有4噸沙。

小結:當單位不同時,先要把單位化為相同的才能計算。

四、拓展應用

1.課件出示:把“克、千克、噸”放到正確的位置,可以怎麼放?為什麼? 1 >50 3000 =3 4000

河沙3000千克

地面磚1200千克

牆面磚1噸

牆腳磚800千克

李阿姨準備租2輛載重4噸的小貨車將這些材料運回家,你來幫她安排安排,怎樣裝貨?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

學生彙報:把2噸水泥、地面磚1200千克和800千克牆腳磚裝在一輛車內。因為2噸=20xx千克,20xx+1200+800=4000(千克),4000千克=4噸;把3000千克河沙和1噸牆面磚裝在另一輛車裡。因為3000千克=3噸,3+1=4噸。4噸剛好是兩車的載重量。

小結:貨車運送物品時,既要儘量做到滿載,但又不能超載。 3.數學小調查

學生完成練 (1)學生先將自己在超市調查到的商品質量相關情況在組內交流,再獨立完成第一個調查表的填寫。

課件展示學生的完成情況,適時對學生加以表揚和鼓勵。

(2)學生先將自己在網際網路或書籍上查閱到的動物有多重的情況在組內交流,再獨立完成第二個調查表的填寫。

五、反思總結

教師:你能說說這節練 板書設計:

質量單位

克、千克、噸

克(g)→較輕

千克(kg)→較重

噸→很重

1噸=1000kg 1kg=1000g 第4課時 綜合與實踐:稱體重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7頁:稱體重。

【教學目標】

1.在稱體重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克、千克、噸的單位概念,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提高應用數學的意識。

2.通過稱體重和記錄學生體重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經歷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滲透統計的初步知識。

3.在活動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與人分享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經歷體重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進一步鞏固克、千克、噸等的單位概念。

【教學難點】

通過稱體重和記錄學生體重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絡,培養運用數學的意識,滲透統計的初步知識。

【教學準備】

體重秤、小組體重記錄表、兒童標準體重對照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課件播放鄰居家幾個小孩遊戲玩耍的畫面,小胖在遊戲活動中總是比別人慢,是什麼原因呢?(引發學生對體重的對話討論)小胖的體重太重了,動作不靈活,所以比別的小朋友慢。我們班的同學都對自己的體重有了解嗎?大家想知道自己的體重是胖還是瘦嗎?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體重是胖還是瘦?今天這節課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的體重,揭示課題:稱體重。(板書課題:稱體重)

二、課堂活動

活動一:稱一稱,填一填。

1.瞭解稱體重方法。

你打算怎樣瞭解自己的體重是胖還是瘦?(先稱出我們自己的體重,再和同齡人比較)

稱體重需要什麼工具?你會使用它稱體重嗎?課件介紹指導學生認識體重秤。

請一名學生稱出體重,邊稱邊說明稱體重的步驟:站上體重秤——讀出體重——記錄體重,重點強調讀數時要看清楚儀表上的單位,指標所指刻度的讀法。

2.分組稱體重。

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個體重秤,和一張體重記錄表,各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稱出每位同學的體重,稱體重前要把誰看重量讀數、誰記錄分好工,安排好稱的順序,再開始稱體重。

活動要求:

(1)數學小組長組織稱體重活動。

(2)誰看體重讀數、誰作記錄分好工。

(3)按次序依次稱出體重。

看哪一組分工明確,活動有序,稱重速度快。 學生分組稱體重,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體重記錄表展示。

對小組活動表現進行評價,並請一至兩個小組展示體重記錄表,小組代表介紹本小組的體重記錄表。

活動二:看一看,比一比。 1.獨立觀察。

課件出示“6—10歲兒童標準體重對照表”(或每小組一張紙質表):

老師這裡有一張“6—10歲兒童標準體重對照表”,大家把自己的體重和標準體重對照一下,你的體重符合標準嗎?是胖了還是瘦了?

2.小組討論。

把自己對照“6—10歲兒童標準體重對照表”觀察的結果,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根據你們小組同學體重是否符合體重標準的情況,給同學提出點建議。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

請一至兩個小組的學生交流展示,重點根據對照“6—10歲兒童標準體重對照表”觀察的結果,給同學的建議。教師相機梳理建議:保持體重、偏瘦的增肥、偏肥的減瘦,保持健康的體重指標。

活動三:比一比,說一說。

1.獨立思考。 觀察自己小組同學的體重記錄表,把自己的體重和同學比較一下,或者是比較另外兩個同學的體重,你有什麼發現?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合作討論。

把你自己觀察發現和同學說說,提出數學問題,小組內互相交流解決。

3.全班交流。

請一至兩個小組交流提出的數學問題和解決情況,師根據交流情況評價引導。

三、全課總結

這節數學課快要結束了,回顧我們這節課,你們參加了哪些數學學習活動?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113頁例2及P116頁4-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

2、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引導學生使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

4、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

5、感受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

教學難點:

怎樣排列可以不重複,不遺漏。

教具準備:

課件、數字卡片、頭飾。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遷移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錶演嗎?(喜歡)今天聰聰、明明要跟我們到影劇院看錶演,我們大聲地喊他們出來啊!

師:好朋友見面,握握手。(聰聰、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個同學分別跟聰聰、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為什麼?(不管誰先跟誰握手,都是同是兩個人)

師:對,這是我們上節課學的知識,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數學廣角。(板書課題)

師:那我們趕緊進影劇院吧!(課件出示影劇院門口)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師:(課件出現密碼二字)密碼?哎呀!我把密碼給忘了,是379?還是739呢?我只記得這個密碼是由7、3、9組成的其中一個三位數,同學們,怎麼辦呢?沒密碼可進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討方法

師:那麼7、3、9可以組成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呢?請大家拿出數字卡片,小組合作擺一擺,擺的時候注意:

①要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麼方法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③比一比哪組最快。

學生活動、彙報。

師:你們找出來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誰願意那上來給大家介紹他們組的擺法。(可多拿幾個不同順序的,然後讓學生說。)

引導學生說:排列的時候,先確定百位上是3,分別交換十位和個位上的數7、9就有兩種不同的排法;再確定百位上是9,分別交換十位和個位上的數3、7又有兩種不同的排法,最後確定百位上是7,分別交換十位和個位上的`數3、9又有兩種不同的排法,合起來一共擺出6個不同的三位數,這6個三位數分別是379、397、739、793、973、937,這樣按順序排列,既不會重複也不會遺漏。

師:同學們剛才聽了幾位同學的方法介紹,你覺得誰的更好些?(比較發現重複、或遺漏或無順序排列,從而引出按一定順序排列較好)

學生髮言。

3、引導學生小結:

排列時,先確定一個數位上的數,然後交換其他兩個數位上的數,各有兩種不同的排法,合起來都能組成不同的三位數,這樣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4、指導看書質疑

師:請大家開啟書本P113頁例2,邊看書邊自己說說書本上是怎麼擺的?

學生活動

師:誰看懂書本上的想法,給大家講一講。(強調方法)

師:密碼到底是哪一個呢?你認為是幾?好,那請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碼大聲地喊出來吧!(課件演示密碼轉動過程)

是:739,猜對的舉手,yes!我們可以進去了,向前衝,嘿、嘿、嘿!

三、實踐應用,開放練習

1、創設情境,完成P113頁“做一做”

師:哇!這影劇院真漂亮!同學們趕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場表演什麼?(西遊記)嘿!很熟悉。誰來說說你對“西遊記”的認識有多少?

學生髮言

師:同學們知道的真多,那圖中的四師徒在幹什麼?誰來說說。(學生說大意,注意說完整)

師:你覺得××同學說得怎樣?師傅說:“交換位置,再來一張”(課件出示)那交換三個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

師:那請大家在小組裡面排一排,照一照,並說說你是怎麼排的。

小組活動

小結:引導學生說出先確定一個人的位置,再交換兩個人的位置,各有兩種排法,合起來一共照出6張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頁第5題

師:“西遊記”好看嗎?下一場表演什麼呢?(課件出示小紅帽)這個故事你們聽過嗎?好,誰上來給大家講講。

學生上臺講故事。

師:××同學講故事真好聽,你們有留意到螢幕出現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紅帽,獵人,大灰狼)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這時,扮演過獵人的小朋友說:“該讓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幹什麼?(想變換角色,他不想演獵人,想演大灰狼了。)他們的角色還可以怎麼變化?你們能幫助他們排一排嗎?

學生活動

師:哪組願意上臺演一演。

學生上臺表演。

師:剛才表演的同學真棒,一下子就把6種不同的角色變化都找出來了。

3、完成書本P116頁第4題。

師:表演結束了,老師覺得有點餓,這樣的天氣去吃點什麼好呢?你們想吃什麼?

學生髮言

師:你們的介紹也不錯,不過天氣越來越冷,我想吃點辣的來暖暖身子,你們怕辣嗎?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這三個字共有幾種不同的排法呢?請大家用練習本排一排,再讀一讀看一共有幾種讀法。

學生活動,學生彙報。

師:不怕辣的同學,放學後可以建議你的父母去吃一頓麻辣火鍋。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師:在回來的路上聰聰、明明要考一考我們。我們看題目。(課件出示題目)請拿出數字卡片動手擺一擺,要注意可以隨意擺放的,看一共能擺出幾個不同的三位數。

師:誰來說說你找出幾種不同的三位數。

學生活動、彙報,師板書。

五、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師:你覺得自己、同學和老師表現得怎樣?

六、板書設計

數學廣角

379397

739793

937973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以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筆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過程(方法)

教學難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過程的理解。

教學準備:掛圖、小黑板、小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下面各題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說說是怎樣想的)。

二、匯入

我們知道,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應先從被除數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板書課題)

三、教學例題

1、出示掛圖。

(1)學生看圖

(2)問:

①從圖中你可以知道些什麼?要求什麼?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個”該怎樣列式?(板書52÷2)

③52÷2=?你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嘗試,讓一生板演)

計算的過程有沒有什麼發現?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盡,那麼這題到底怎樣來計算,結果是多少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來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學生動手操作。

彙報操作結果:你是怎樣分的?最後每個班分得幾個羽毛球?

(4)教師根據生的彙報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開,變成十根再與剩下的2根合起來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後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開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開分。

(5)問: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第①②種分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6)這兩種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來的捆拆開來分。

(7)誰能再來完整地說說剛才我們是怎樣分小棒的.?

(8)同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2、教學筆算

(1)根據剛才擺小棒的過程,52÷2的筆算該怎樣寫呢?(板書)誰來說說52÷2的筆算該怎樣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餘下來的1表示什麼意思?接下去該怎樣除?

(3)請你接下去除。完成書上第7頁上的例題。

(4)誰來告訴大家,剛才是怎樣除的?(把關鍵的地方用紅筆標出來)

追問:十位上剩下1以後怎樣除的?

(5)檢驗:這道題

計算是不是正確呢?可以怎樣檢驗?

(6)比一比:52÷2和口算題中的42÷2,在計算時有什麼不同?(補充板書:首位不能整除)

3、練一練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前2題。

①評講:當十位上有餘數時,接下去要怎樣算?

②同桌互相校對。

(2)其他題獨立完成。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上,在擺擺、說說、算算中你有哪些收穫?

五、課堂練習

做“想想做做”第2題。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59—61頁,練習十四第1、3題。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鐘錶的結構;還認識較小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2、能力目標:使學生在開放的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觀察、比較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的意識。

3、情感目標: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較小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通過讓學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觀察鐘錶,在觀察、比較中求知。

教學難點: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突破方法:讓學生在開放的活動中親身體驗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鐘面模型、活動所用的器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播放動物運動會場面。

同學們,你們想去奧運會嗎?今天老師帶你們觀看動物運動會。(課件出示動物運動會百米賽跑情景。)

哪個小動物是冠軍?為什麼?

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

二、引導探究,合作求知。

1、認識“秒”。

那你們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嗎?學生自由說。

(課件中準備了三個鏡頭:新年倒計時、紅綠燈、跑步比賽。)

2、介紹計量“秒”的工具。

你們知道有哪些鍾可以計量“秒”?學生自由介紹。

(課件出示四幅圖片:電子錶、秒錶、機械鐘、刻漏。)

3、三次觀察,合作求知。

仔細觀察鐘面你有什麼發現?

第一次觀察。(獨立觀察)

請拿出你們的鐘表,觀察秒針,用自己的話介紹一下秒針。

第二次觀察。(同桌合作觀察)

請同桌合作觀察秒針的運動,結合螢幕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發現?(課件出示:秒針走1小格是多少時間?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學生彙報。

②師用課件演示秒針分別走5小格(每小格停頓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繼續演示秒針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導學生說出秒針分別走的秒數,從而得出: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這句話板貼出來)

③請一對好朋友到講臺分工撥一撥秒針,說一說秒數。

④同桌利用學具盒互動撥一撥、說一說。

第三次觀察。(小組合作觀察)

請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進行第三次觀察:

秒針走1圈,分針走了多少?找出秒針和分針之間的關係來。

學生彙報。

②師利用課件演示秒針和分針同時走動。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1分=60秒,並板書出來。

③(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鐘。1分=60秒)

三、活動體驗,感受1分、1秒。

1、分組活動,加強體驗。

感受1分。

那如果給你1分鐘,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我們來做做試驗。

畫畫、寫字、看書、做口算題、默古詩

師定下活動要求,再利用課件“秒針走1圈的畫面”計時。

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師再給你們一秒時間,你們可以幹什麼?

學生感受

3、認識1分、1秒的價值。

①1分鐘時間不算長,可同學們都能做很多事情。對比1分鐘,1秒鐘的時間實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請看課件介紹,並小聲地讀讀。(課件出示:噴氣式飛機每秒飛行500米。衛星每秒飛行7900米。)

②同學們還知道這方面的資訊嗎?(學生自由說。)

③課後我們也可以蒐集這方面的資訊,找個班會時間舉行一個資訊交流會。

4、暢談感受。

同學們,雖然1秒時間非常短,可能拍一下手就過去了,可時間是一秒一秒積累起來的,那現在你對時間有什麼看法呢?請談談對時間的感受。

(教育學生珍惜時間。)

四、聯絡生活,發展提高。

1、課內練習。

請開啟書63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彙報。

2、補充練習。

課件出示兩題練習,設計如下:

A、請判斷下面的時間單位用得是否合適。

1、我們每天做早操用20分。( )

2、小芳跑50米用了10分。( )

3、小亮吃飯用了15小時。( )

4、小蘭每天從家步行到學校用了12秒。( )

5、我們上數學課時,所唱的《拍手歌》大約15分。( )

B、連線。

請學生上講臺連線。

C、動動腦

秒針從數字3走到數字6經過多長時間?

分針從數字3走到數字6經過多長時間?

時針從數字3走到數字6經過多長時間?

五、暢談收穫,延伸號召。

1、暢所欲言。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一節課40分鐘快要過去了,我們在這段時間裡過得怎麼樣?有什麼收穫?

2、延伸展望。

你還想學到什麼?

3、情感號召。

相信同學們今後都能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行嗎?號召:“我能行!”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頁~6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係,初步建立秒的時間概念。

2、通過觀察與操作,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價值。

3、藉助生活例項和實踐活動,培養遵守、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頁主題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人們在做什麼?

(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和觀眾們都在期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他們正在倒計時: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師提問:人們倒計時時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個數字之間經歷多長時間?(1秒)

師小結: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就來認識秒。

二、學習新知:

1、出示獨立學習任務單:

請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鐘的哪一根指標叫做秒針嗎?你知道它是怎樣計時的呢?

(1)通過觀察,我知道秒針是鐘上的那一根。

(2)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秒,從12走到1就是走了秒,從2走到4走了秒。

(3)秒針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鐘。

(4)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學生彙報

出示課件,演示秒針走一圈,同時板書: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鐘有多長。

(1)拍手練習:跟著鐘錶的“嘀嗒”聲,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鐘裡做什麼事呢?先試一試,再告訴同桌。

3、出示有秒針的實物鐘錶,共同感受1分鐘有多長。

請同學們談感受。(1分鐘比1秒鐘長,但1分鐘也過得很快)

4、出示課本61頁做一做第2題,瞭解1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鐘裡做幾道口算題呢?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大約每天睡9()

穿衣服大約需要20()

燒一殼開水大約需要25()

2、瞭解一下自己小組同學的50米跑的成績,並記錄下來。

3、填一填。

人1分鐘脈搏跳()下,1分鐘做()道題

1分鐘寫()個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內能深呼吸()次。

從1數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繞操場跑1圈,_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誰快些?

四、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秒的認識,知道了1分=60秒,還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長,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時間的主人吧。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初步探索多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多邊形的周長。

2、 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能運用學到的周長知識解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分解目標:

(1) 知道求某一圖形的周長需要哪些資料並會測量。

(2) 根據已知資料或測量出的資料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多邊形的周長。

(3) 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的周長時初步會簡便運算。

(4) 知道周長的單位是長度單位。

教學重點:正確計算圖形的周長。

本重點包含的要素分析:要分清每條邊長是多少米,再根據資料特點選用簡便方法求周長。

與其他教學重點的聯絡:讓學生初步探索平面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是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

突出重點的策略: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分清每條邊長是多少米;展示學生的不同解法,選用簡便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圖形的的特點,靈活選擇簡便演算法。

原因分析:

1、 未充分利用圖形的特點進行計算。

2、 對乘法意義不熟練。

解決策略: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各種演算法,並加以比較,充分感知和體驗到哪種演算法最好。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同學們,你們週末都有些什麼活動?

學生介紹自己的活動。

師:淘氣上週末去公園。到門口他仔細研究星湖導遊圖。(出示插圖)從圖中你能得到哪些數學資訊?

二、調動已有經驗,解決實際問題:遊園

1、提煉資訊,發現數學問題:這條小路有多長?

2、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

師:我們可以把小路看成一個六邊形。求小路有多長就是求六邊形的周長。

(1) 獨立思考。

240+200+560+190+200+410

(2)交流反饋:可以根據資料特點簡便計算。

3、小結求六邊形的周長方法:將各邊的長度加起來。

三、拓展延伸

1、三角形的周長計算。

淘氣遊玩小湖又看到“吊車”(出示吊車圖片)他被吊車的鐵架吸引住了,他想:“這鐵架是三角形,要圍城這個鐵架要多長的鐵棒呢?”

師 :同學們,你們知道要求這個問題需要什麼資料?

學生回答後,出示三邊的`長度。

學生計算。

3、 四邊形周長的計算。

(1) 師:淘氣家門前有一個大花園(出示圖片)這個大花園的圍欄有多長?需要什麼資料?學生回答後給出資料,生獨立計算。

(2) 彙報不同演算法。

4、 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出示一正方形,要求它的周長該怎樣算?(測出一邊的長度再算)

彙報演算法。

四、實踐活動。

師:同桌合作算出你們的筆盒的周長。(先思考需要哪些資料,再想怎樣算,最好是簡便演算法。)

五、鞏固練習。

書P46 算一算。

本課相關練習題分析:

練習六第1題:求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可以直接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求平行四邊形的周長為什麼可以這樣算?而求梯形的周長卻不是這樣算。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餘數的和有餘數的。

2、通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重點難點:

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教學流程

一、口算題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後校對反饋,並且說出口算的演算法。

二、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學資訊,並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麼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並且說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並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並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麼,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後,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被除數。(引導學生,教師不說出)

7、快速口算55÷5並且驗算,學生說。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並且說說為什麼能算的這麼快。

三、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接著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淇淋,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淇淋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4、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我的算式再說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四、獨立完成除法的驗算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並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並且說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3、注意格式的問題:“橫式上的餘數有沒有丟”、“橫式上的商會不會寫成被除數”……,找到問題之後再查詢中招率,引起重視;

4、完成68÷6的驗算過程,查除法豎式有沒有錯餘數在驗算的時候有沒有加橫式上有沒有寫錯

五、全課總結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說)

2、課堂作業:補充p2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藉助直觀圖形,經歷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

2.會利用分數比大小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認、讀、寫簡單分數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基於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的理念及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們將課堂教學分為以下三個環節。

1.分類整理——意在從一組原始材料出發,讓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思考發現:要比較分數的大小必須先觀察分數的特點。這樣設計,真實再現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同時也使學生自然地運用到分類整理的方法。

2.探索規律——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通過分、折、塗的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嘗試概括比大小的`規律。

3.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通過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練習和遊戲情境,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有意識地聯絡生活,使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交流解決。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座落在市政治、文化中心,周邊環境相對比較好。學生有良好的家庭環境,大部分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由於學生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知識面很廣,求知慾望也很高。因此,教師在本節課中及時鼓勵、適時引導,營造自主的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自發地挖掘自身的學習潛力。

〖教學設計〗

(一)分類整理

師:分數王國的小夥伴們來到了我們身邊,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吧!

1/2,1/4,2/3,3/4,2/5,3/5,5/6,6/7,3/8。

(學生讀一讀。)

師:大家看,這麼多的分數如果進行比較,你們有什麼感覺?

生:太麻煩了。

師:能不能把這些分數分類整理一下?試試看。

(同桌試著分類整理。)

分母相同的分數:1/4和3/4;2/5和3/5。

分子相同的分數:1/2和1/4;2/3和2/5;3/4,3/5和3/8。

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5/6和6/7。

(二)探索規律

1.分母相同的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任選一組分母相同的分數,用圖形折一折、塗一塗、比一比。

1/4和3/4;2/5和3/5。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實物投影展示。)

如:

3/4○1/4 3/4○1/4

3/4○1/4 3/4○1/4

3/4○1/4

2.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

板書:1/2和1/4

(猜一猜,再驗證,四人小組交流,全班彙報驗證過程。)

3.反饋評價

(1)61頁試一試:填分數,比大小。

()○()

()○()

(2)按分數先塗上顏色,再比較大小。

3/10○7/10

1/8○1/4

4.總結規律

(1)思考討論:①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兩個分數,大小有什麼規律?

②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大小有什麼規律?

(2)學生總結:①在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時,看分子,分子大的就大,分子小的就小;

②在比較分子都是1的分數時,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就小,分母小的分數就大。

(3)思考: 2/3和2/5;3/4,3/5和3/8;5/6,6/7誰大誰小?

(全班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像這樣的分數你會比較大小嗎?分子、分母都不同呢?如果不能解決可以存入問題銀行。)

(三)用規律,解決問題(教材62頁“練一練”)

1.按分數塗顏色,並比較分數的大小。

2.在正方形中,塗出它的1/4。

3.第3題。4.數學遊戲:我說你拿。(小組競賽)

生1:拿出全部的3/10。

生2:我應該拿3根。

生3:拿出全部的12。

生4:我應該拿5根。

……

5.聯絡生活,發現問題。

師:你在生活中發現過分數比大小的例子嗎?會解決了嗎?說一說。

(生舉例。)

〖教學反思〗

學生在整堂課中反應積極,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用圖形直觀驗證猜想的方法十分感興趣,效果也不錯。針對學生情況,我適度地拓展知識的廣度,如: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比大小,出現學生自發地運用圖形探討結果的場面,也為以後的知識系統性打下基礎。但還應更關注群體教學環境下的個別學生,克服這些學生為活動而活動、隨波逐流的傾向。

〖案例點評〗

本教學設計有下列幾個特點。

1.從給分數分類入手,先觀察分數特點以便更好由學生總結分數比大小的方法。

2.為學生提供大量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和空間,突出體現教師的組織、引導、合作者角色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數學問題的設計不拘泥於教材,更多地挖掘學生的思維廣度與深度。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3、學習運用觀察、重疊、數面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重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和直徑1釐米的圓,兩個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0頁的圖。

提問:從圖中看到了什麼?

2、引出新課,出示課題。

同學們剛才觀察到的物體都有面,而且通過操作我們還發現面是有大小的,今天這節課,我們所學的內容就和麵的大小有關。

二、探究新知

1、教學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教師談話引入。說明:黑板面和國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

(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這些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

(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總結面積的意義。

提問: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麼呢?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2、認識面積單位。

(1)出示教材第61頁例2。

引導: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學具來幫忙。

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是最合理的方法。解決了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的重要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認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教師翻開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個格,激起學生的疑問。

提問:這是什麼原因呢?你有沒有辦法來證明呢?

(3)帶著問題自學。

提問: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說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是怎麼規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

④同桌兩人互相比畫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練習本。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如圖,每一個方格代表1平方釐米,用紅筆塗出8平方釐米的一個圖形,再用綠筆塗出面積為12平方釐米的另一個圖形。

2、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單位。

(1)電視螢幕的面積是25()。

(2)一塊橡皮上面的面積是9()。

(3)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

(4)教室的面積大約是40()。

四、思維訓練

1、下圖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釐米,請你寫出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2、動腦筋:先估算哪個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算一算。(單位:釐米)

板書設計:

面積與面積單位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小故事匯入新課

放寒假時小紅去了一個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園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該向東、西、南、北哪個方向走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築物?願意當小導遊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說。

(3)指名上臺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幹什麼嗎?大家想和他一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早上太陽在什麼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麼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麼方向?

學生相互說說自己前面的和後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麼建築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建築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說說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其他同學觀察和發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裡東、南、西、北各有什麼(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絡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係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麼動物,來看看大家瞭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隻鸚鵡大約重35()。

一隻小兔大約重3()。

一隻東北虎約重350()。

一頭大象約重5()。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麼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這裡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課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衝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識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隻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隻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④分組彙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通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後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

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後,彙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隻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係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髮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並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課本第34頁第5題。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和計算方法,體驗演算法的多樣性。

2、能力目標:通過有趣的數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享受數學帶來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難重點:

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和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準備:

口算題卡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師:談話引入。同學們要想學好數學,除了聯絡實際,善於觀察外,還要學習中善於合作交流,互相幫助。同學們對“乘法”這個單元的口算、估算和計算方法掌握地不錯,可是有部分同學需要大家的'幫助,這節課我們就來複習一下這部分內容。

二、引導學生總結自己乘法中的口算、估算和計算方法

師:請同學們回顧本單元的口算、估算和計算方法。

生:小組討論交流。

師:組織全班交流。

1、交流乘法的口算方法。

生1:變換算式。

生2:把算式看作幾個幾相加。

生3:先用零前面的數相乘,再添零。

2、交流乘法估算方法。

生1:四捨五入。

生2:轉變成已知乘法。

3、交流乘法計算方法。

生1:把未知的乘法計算轉化成已知乘法或加法。

生2:用豎式計算。

師:通過回顧,同學們對乘法的口算、估算和計算方法都掌握的較好,現在我們就利用掌握的知識來解決練習一的問題。

三、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

1、比一比,看誰算得快。

師出示題卡,學生算課本33頁1題。

讓學生用估算方法:課本33頁6、7題。

先用估算方法:課本34頁10題。

用計算方法:課本35頁12題。

師:用喜歡的方法計算。

(運用比賽的形式,提高積極性,做完後小組內交流)

2、先數填空:課本33頁2題

師:讓學生獨立填空,小組交流填法。交流填法把題中各數的0暫時劃掉,選數填空。

特殊化——以簡馭繁的策略

3、利用知識解決實際性生活中的問題。

課本33頁3——5題。

學生獨立列式解答課本中提出的問題。

小組交流自己的解決方法。

(有困難的學生可以給予適當的幫助)

4、利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兩步計算解答題。

課本35頁11、13、14題。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小組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要想學好數學你以後應該怎麼做?

板書設計

(1)幾個幾相加

口算(2)變換算式

(3)先剩零前數再添0

估算

乘法(1)四捨五入

計算

(2)轉變成整十數

(1)轉化成已知乘法或加法

(2)用豎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