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創設一個運輸蔬菜的情境,將口算除法的內容蘊含其中,十分自然地匯出例1要解決的三個問題。教材通過呈現學生的不同演算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補充理解它們的算理,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學情分析:

教學班級:三年級 班

教學時間:20xx年 月 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理解掌握一位數除法口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能正確、熟練地口算簡單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中學會傾聽與反思。

六、教學重點:能正確、熟練地口算簡單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七、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掌握幾十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八、課的型別:新授課 練習

九、教學方法:觀察法、交流法、討論法、指導法、講解法等

十、教學準備:小棒、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十一、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出示60個小木棍。

觀察:這裡有幾個小木棍?(學生數,並口答。)

2、如果要把這些小木塊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樣分?怎樣列式?每份有多少?(學生實踐操作,得出結論。)

3、分好後在小組裡交流一下自己分法。

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們又怎樣口算60÷3呢?

結合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這樣算 6÷3=2

60÷3=20

5、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寫出結果。

(2)、說說口算方法。

(二)、教學例1第二個問題

1、出示第二個(2)問題

60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思考,然後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學生彙報,出圖驗證並板書:

這樣算 6÷3=2 600÷3=200

3、試一試:

360÷6= 640÷8=

(三)、教學例1第三個問題

1、出示第三個問題

24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思考,然後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學生彙報,驗證並板書:

這樣算 24÷3=8 240÷3=80

(四)、鞏固練習:

1、口算下列各題,並說說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30÷3= 360÷9= 420÷7=

(五)、課堂小結:

在這堂課上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六)、作業設計:

教科書第15頁做一做1、2小題

十二、板書設計:

口算除法

(1)、趙伯伯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60÷3=20(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600÷3=200(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240÷3=80(箱)

十三、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學會計算物體周長的方法。

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倡演算法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口算

560+240= 410+190= 200+200= 240+410=

2、什麼是周長?

3、談話匯入

笑笑家附近有一個風景優美的小公園,綠樹叢中有涼亭,涼亭周圍有環形小道,今天我們去哪裡遊玩好嗎?(小黑板出示情境圖,小道沒有標明資料)

4、板書課題:遊園

二、合作探究

1、觀察圖形:你看到了什麼?

小組合作探討,交流所看到的

2、想一想

(1)、要求這條環形小道有多長,實際上就是求什麼?

(2)、要求這個影象的周長,需要知道什麼?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並展示彙報

3、標出每段路的長度,再看圖,你看到哪些數學資訊?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4、解決問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

5、小組展示交流,說說自己的演算法。

三、檢測

1、課本P46“試一試”的`求出下面圖形的周長?

2、小組檢查彙報完成情況

四、訓練

1、課本P47第3題。 笑笑在動物園裡沿著右面 這條路線走一週,她一共 走了多少米?

2、課本P47第4題,計算下面的周長

3、在本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感受?有哪些收穫?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2、使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思考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確地進行除法的估算。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

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啟用基礎

1、口算下面各題。

640÷8= 500÷5=

60÷3= 200÷4=

4200÷6= 1200÷2=

36÷3= 360÷9=

80÷4= 300÷6=

2400÷6= 42÷2=

2、先判斷商是幾位數,再計算。

576÷3= 386÷4=

二、學習新知,探究規律

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節假日,小麗一家三口出去遊玩,要在賓館住三天,他們遇到了一些問題,仔細觀察主題圖,你能幫幫他們嗎?

生:能!

1、初步學習估算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資訊,要解決什麼問題?

生1:我知道了住宿3天一共花了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費是多少。

師:你真會讀題目!仔細觀察這個問題你們有什麼發現嗎?

生1:問我們“大約”多少錢。

師:觀察的真仔細!那麼“大約”是什麼意思呢?

生:大概、差不多、估計…….

師:所以我們是不需要算出準確結果的!誰會列式?

生1:267÷3

師:為什麼要用除法呢?

生1:把26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師:會估算嗎?

生:會!

師:請你們在課堂練習本上嘗試算一算,算完後同桌交流演算法。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師:誰能把你的演算法分享給大家?(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計算方法)

生1:把267看作與它接近的整百數300,267÷3≈100(元)

生2:把267看作與它接近的幾百幾十數270,267÷3≈90(元)

生3:……….(方法合理均可)

師小結:通過分析,我們發現以上幾種方法均正確,事實上估算方法具有多樣性(師板書)。

師:那你們覺得每天的住宿費比90元多還是比90元少呢?

生1:比90元少,因為每天90元3天就是270元,而實際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

師:說的真棒!你們聽明白了嗎?

生:明白。

師:比80元多還是少呢?

生1:比80元多。因為每天80元3天就是240元,而實際花267元,所以比80元多。

師:你真會想!說的很有道理!

2、在練習中總結估算方法。

課件出示小練習(估一估)

208÷5≈ 124÷3≈ 82÷9≈ 23÷6≈

師: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自己試著做一做

指名學生回答做法,師幫忙總結: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而個別的是需要結合乘法口訣進行估算的(想一想什麼數與除數相乘最接近被除數,商就是幾)。

師:在我們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用估算的方法很簡單的幫小麗解決了問題,也正確的.回答出老師剛才的問題,今天我們共同探討、學習的就是: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問題(師板書)。

師:你們願意幫助老師解決問題嗎?

三、課堂練習

1、學校合唱隊為4名男隊員購置演出服共用去388元,每套演出服大約多少錢?

學生獨立完成。

2、

(1)海龜的壽命大約是青蛙的多少倍?

(2)你還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並解答嗎?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習題

作業:第31頁練習六,第2題、第3題。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設計說明

多位數乘一位數是筆算乘法的開始,要讓學生切實掌握。本節複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以下兩方面:

1.藉助情境指導學生有序整理知識體系,積累複習活動經驗。

多位數乘一位數這部分內容的知識點比較多,在複習時必須進行系統地整理,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演算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借助具體情境提出問題,引入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複習。然後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回顧相關的知識要點,形成簡單的知識結構。最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圖示將相關的知識要點形成體系,將分散的知識串聯起來,為後面形成知識網路奠定基礎。

2.重視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廣泛收集各種型別的習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答,開闊學生的思路,促進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通過單項複習、綜合複習,為學生提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整理複習

1.引入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複習。

(1)課件出示教材110頁1題(4):1架飛機可以載客280人,3架這樣的飛機可以載客多少人?

(2)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後集體交流。

(3)指名說演算法後,一起回顧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整百數0前面的數與一位數相乘,計算出積後,再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2.整理知識體系。

(1)想一想:在多位數乘一位數這個單元,除了學習口算乘法之外,還學習了什麼內容?

(筆算乘法、解決問題)

(2)討論:口算乘法、筆算乘法和解決問題分別包括哪些型別題?

(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數、整百數、幾百幾十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口算;筆算乘法包括不進位乘法和進位乘法;解決問題包括用估算解決問題和歸一、歸總問題)

(3)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圖示把這個單元的知識要點表示出來。課件出示樣例:

3.分類複習。

(1)複習口算乘法:直接寫出下列算式的得數,並說一說你的演算法。

80×3=   70×9=   40×6=

100×5= 6×300= 7×60=

900×2= 2×200= 400×7=

(2)複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

①課件出示:張阿姨要打一篇500個字的文章,平均每分鐘打69個字,估算一下,她7分鐘能打完這篇文章嗎?

②根據題意列出算式。(69×7)

③觀察算式,複習估算方法。

④完成解題過程。

69×7≈490(個)

490<500,所以她7分鐘不能打完這篇文章。

⑤估算。

教學,數學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4頁,“做一做”1、2題,完成練習一第1—3題。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觀察、體驗,逐步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

3、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

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學準備】:

帶秒針的實物鐘錶(或鐘錶模型)。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大家喜歡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嗎?每年的晚會都有中央的一個場景: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候,主持人和現場的觀眾都會一起倒計時10、9、8、7、6、5、4、3、2、1!新年到!!!

誰知道,剛才我們倒數的5、4、3、2、1,用的是什麼時間單位?(秒)

以前我們學過的時間單位是什麼?(時、分)

要計量很短的時間,就要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新朋友:秒。

2、板書課題:秒

二、探究新知

(一)瞭解學情

1、關於“秒”這位新朋友,你有什麼瞭解嗎?誰能說一說。

2、看來,同學們對“秒”並不陌生,但也不夠熟悉。下面,我們一起重新來認識“秒”,真正地和它交一回朋友。

(二)認識“秒”

1、出示鐘錶,提問:鐘面上有幾根針?那根針是用來表示秒的?

強調:鐘面上有三根針,這根最長最細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針。

2、提問:“秒針”怎樣計時的呢?誰能給大家說一說?

強調:秒針走1小格就是1秒。(板書)

提問:秒針走3小格是幾秒呢?8小格呢?34小格呢?

3、提問:鐘面上除了小格,還有大格。秒針走1小格是1秒,那麼,秒針走1大格是多長時間呢?誰能給大家說一說?

強調:1大格里有5小格,秒針走5小格就是5秒。所以,秒針走1大格是5秒。(板書)

提問:秒針走2大格是多長時間?5大格呢?9大格呢?

4、提問: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秒針走一圈是多長時間呢?誰能給大家說一說?

強調:鐘面上1圈有60個小格,秒針走1圈就是走60個小格。所以,秒針走1圈就是60秒。(板書)

(三)感受1秒

1、談話: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那麼,1秒究竟是多長時間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2、體驗1秒鐘

(1)閉上眼睛仔細聽鐘錶的“滴答”聲。指出: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2)學生跟老師做拍手練習。指出:每拍一次手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3)學生跟老師數數。指出:每數一個數字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4)眨眼睛。指出:每眨一次眼睛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5)學生觀察老師走路。指出:老師每走一步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1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用1秒,眨一次眼睛用1秒,走一步路也是用1秒。經過剛才的活動,你對1秒有什麼感受嗎?誰願意說一說?(1秒很短暫)

3、認識秒的價值

談話:短短的1秒,滴答一下就過去了,似乎是很短暫的。但是,1秒鐘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獵豹捕食的時候,最快時速可達130千米,每秒36米;發電廠1秒鐘發的電,可供一個家庭用3個月;光每秒大約跑30萬公里……瞭解了這些,你們有什麼想法嗎?(想不到1秒可以做這麼多事;1秒鐘也很有用,我們要珍惜時間)

強調:同學們,短短的`1秒鐘是那麼有價值,因此,時間很寶貴,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

4、聯絡生活

(1)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兒用到過秒,或者見過與秒有個的事情或東西嗎?強調:發射火箭倒計時10、9、8……;過馬路的紅綠燈;開運動會賽跑等,秒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2)認識秒錶(教科書第3頁下邊秒錶圖)

(四)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係

1、設問: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經過了多長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呢?

2、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鐘面。

3、提問:秒針走一圈經過了多長時間?(60秒)分鐘有什麼變化?(走了1小格,就是1分鐘。)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板書)

三、鞏固練習

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於應用。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秒”這位新朋友,並探索出了“一分=60秒”。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願意挑戰一下自己嗎?

2、完成第4頁“做一做”第2題(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提問:1分鐘能做什麼呢?請同學們做一做,並把結果記錄下來。(如寫漢字、寫數字、摸脈搏、跳繩、走路等)

彙報:1分鐘大約可以寫20個漢字,寫40—60個數字,脈搏跳動70次左右,跳繩120下左右,走路100米左右……

3、完成第4頁“做一做”第1題(體驗15秒)

(1)教科書主題圖中的三項活動,逐一完成。(彙報:深呼吸5—8次,扔紙飛機15次左右,由1寫到15——20左右)

(2)另選一項自己喜歡的活動,做一做,彙報。

四、課堂小結

1、提問: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問3—5人)

2、教師概述:今天我們認識了時間單位——秒,知道了“1分=60秒”。有了秒,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裡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五、佈置作業

下面,請同學們帶著滿滿的收穫來完成今天的作業吧。

1、當堂作業:練習一第1、2題,填在課本上。

2、課外作業:練習一第3題。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周長》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P41的。它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它是在學生掌握認識各種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絡,通過本節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以學生最大程度參與為基本原則,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髮現知識和學會學習的過程,真正的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為周長是一個數學概念,而且在我們整個國小階段,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定義,而是從學生所瞭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他們感悟概念的本質屬性。所以本節教學內容結合了大量實物和圖形,通過學生的感知、動手操作來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長的含義;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分析的綜合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標: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運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周長的含義,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分析的綜合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創設情境:小朋友們,國慶節快到了,你們開心嗎?有哪些事情值得開心?哇,想起來感覺真不錯。那這節課我們來做幾張卡片,表達表達高興的心情,願意嗎?

①感知周長:出示做好的賀卡,這是我做的祝你們國慶快樂的賀卡。你們喜歡什麼圖形來做賀卡?

出示各種圖形:美術老師給了我一個建議,在賀卡周圍圍一圈綵帶會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長的綵帶得先知道什麼?

②鞏固周長概念:你願意舉著自己喜歡的圖形,大聲告訴別人它的周長在哪裡嗎?(生演示,指出周長)

③抽象周長概念:誰能說說周長到底是什麼?

2、出示一圖形,請學生指出它的周長在哪裡?

二、探究求周長的策略

1、請你獨立想出自己喜歡的圖形的周長怎麼算?告訴我你的辦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歡的圖形太簡單,也可以選一個難的。

2、告訴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饋,彙報

(1)生:只要量出各邊的長,再全部加起來就可以了。

師:同意嗎? 生:同意。(這兩個圖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條邊就可以了,然後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較簡單。

師:有沒有意見?

(3)生1:用尺子量每條邊,再加起來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個角的兩邊長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條邊,再乘10就好了。

(4)師:長方形的周長呢?

生1:量出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就好了。

生2:只要量兩次就可以了,量一個長再乘2,量一個寬再乘2就行。

生3:行。

師:什麼理由?

生:有兩個(長+寬)。

師:這幾種求長方形周長的方法中,你最喜歡哪個方法?

生1:第一種。

生2:第二種。

(5)生1:用尺量

師:(給一根米尺)你量給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繩子先圍一圍,再量繩子的長度。

師:(給一根繩子)你圍給大家看。

生2:(簡要操作)

師:這個辦法行嗎?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師: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圓上做一記號,再把圓在尺子上滾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長了。

師:(示範)是不是這個意思?行嗎?

生:行。

(6)生1:在尺子上滾一滾。

師:(示範)行嗎?

生:不行。

師:有向裡的凹面就不能滾,那怎麼辦?

生2:用繩子先圍,再量量吧!

師:(略作示範)行嗎?

生:行。

(7)生1:用繩子圍,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範)

生2:彎的地方用繩子圍,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來就可以了。

(8)生1:這個圖形很簡單嘛,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加起來就行了。

生2:我發現一個問題,只要量兩條邊的`長度就可以了。

師:說說看

生3生4:我們也發現了。

把有的線段移動一下就可以變成一個長方形,像這樣......

師:我發現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經學會把一個比較複雜的圖形轉化成簡單圖形進行計算,這樣的圖形以後我們還會碰到很多,大家要繼續加油!

三、鞏固練習:算出以下圖形的周長

四、小結:用一句話說說這節課最大的收穫。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體現: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所謂主動學習,就是要強調學習數學是一個學生自己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因此,在本節課中,我認為運用活動教學形態,採取"引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努力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把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予學生。比如在教學"周長"這個概念的理解時,我沒有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信任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進行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動。讓他們充分表現自己的才幹,到講臺上大聲地告訴所有人,"我喜歡的這個圖形的周長在這裡",然後非常自信地舉著圖形指給大家看。在學生充分理解了"周長"這個概念的含義後,他們對自己求周長的策略非常地有信心,每個學生都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感到動腦筋的快樂,使得他們對後面知識的探討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特別在討論求圓、月牙形、特別是階梯形的圖形時,學生們更是爭先恐後地想發表自己的見解。經過這樣的探究學習,我覺得課本下節課教學內容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基本上可以讓學生獨立解決了。 歡迎多多指教!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7

設計說明

本節課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結合具體事物,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等活動,理解周長的含義。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特點特做如下設計:

1.讓學生做數學,體會周長概念的本質。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環境找到切入點,引入周長的概念,有效地利用了學生的認知經驗,為理解周長的含義打下基礎。同時,在學生自主測量周長的這個環節中創設讓學生充分猜想、探究的活動空間,其中有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等;有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樹葉的周長。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通過做數學(經歷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在實踐中理解周長的'含義。

2.讓學生充分體會“化曲為直”的方法。

本節課,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根據周長的含義測量出圖形周長的過程。注重指導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和方法,並在組內交流測量的過程。同時注重引導學生了解在測量不規則的封閉圖形的周長時,可以先用繩子圍,再用直尺量的“化曲為直”的方法,並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樹葉、圓形的鐘面

學生準備直尺、米尺、繩子、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標準五角星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周長

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

(1)說一說它們的特徵,以及相同點和不同點。

(2)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每個圖形的4條邊一共有多長,然後彙報。

(3)揭示課題:像這樣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封閉圖形的周長。(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生的已有經驗,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為學生進一步探究有關周長的知識作鋪墊,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掌握新知降低難度。

主動探究,測量周長

1.課件出示教材83頁例3。

(1)讓學生在教科書上把每個圖形的周長用彩色筆描出來。

(2)用直尺量一量每個圖形的周長,然後彙報。

(學生彙報時,會質疑除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可以用直尺量出周長外,其他圖形無法量出周長)

(3)說一說測量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周長的方法。

(用直尺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所有邊的長度相加,就算出了周長)

2.測量不規則圖形的周長。

(1)分小組探究測量方法,交流討論,測量鐘錶和樹葉周長的方法。

(2)全班彙報,交流測量方法。

測量鐘錶周長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用軟的米尺測量鐘錶的周長。

方法二可以先在圓形鐘面上做一個記號,再把圓形鐘面在米尺上滾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長了。

測量樹葉周長的方法:拿根繩子先圍一圈,再量繩子的長度。

3.引導學生總結根據不同圖形選擇不同測量方法。(出示課堂活動卡)

(1)小組合作探究,完成課堂活動卡。

(2)彙報自己的發現。

發現一:規則封閉圖形的邊都是直的,就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

發現二:圓形物體或不規則封閉圖形的邊不是直的,要藉助繩子、軟尺和直尺測量。

4.師小結:我們今天認識了周長,學會了測量封閉圖形的周長。在測量周長時,要注意根據圖形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經歷測量不同的平面圖形周長的過程,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同時讓學生通過比較,明確要根據不同的圖形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和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實踐應用,加深理解

1.下面的圖形中,哪些圖形能找出它們的周長,哪些圖形不能找出它們的周長?

2.組織學生量一量課桌桌面的周長。

3.解決問題:學校要為同學們做校服,你能幫同桌量一量胸圍、腰圍嗎?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例項來測量周長,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並能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84頁1、2題。

板書設計

周長

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直尺測量法。

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繩測法、滾動法。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總結周長計算公式;

(3)利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周長計算的問題;

(4)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索、交流等活動,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與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自主探索,經歷多種方法計算周長的過程。

教學難點:

總結周長公式。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1分鐘)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周長的知識,昨在老師要同學們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現在以四人小組的.方式,討論本組有幾種不同的做題方法,等會請小組彙報。

二、合作探究,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1、四人小組內彙報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5分鐘)

2、小組彙報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請有不同做題方法的小組補充(教師板書各種方法)(6分鐘)

(學生在黑板上板書本組的方法)

3、說說你的發現(小組彙報完計算方法後請個別同學說說發現)(3分鐘)

4、師:在長方形周長計算的多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說說你的原因。

(指著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歸納出其計算周長的公式)

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5、小組彙報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在黑板上板書本組的方法)(5分鐘)

師:那麼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多種方法中,你又喜歡哪一種呢?為什麼?(2分鐘)

(指著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歸納出其計算周長的公式)

板書: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師總結:方法雖然很多,但我們在做數學的時候要選擇最優,最快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四、鞏固練習,解決實際問題。(15分鐘)

1、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1)課件出示相框的長與寬,求周長。

(2)課件出示相框由長方形演變正方形的過程,並出示正方形的邊

長,求周長。

(學生自主完成題目,並進行彙報)

2、出示書本中三道練習題。

師:請完成後四人小組說說做題的方法,並請小組在全班同學面前彙報計算結果。

生:彙報計算結果(每組說一題)

3、擴充套件練習:

師:我手中有兩個正方形,它們的邊長都是5釐米,現在請你算一算它們拼成後的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師演示拼的結果)

師: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算出結果,看哪個組最快算出來。而且有一個要求:小組內每一位同學都要說說計算的方法,然後請擊掌三下以示完成)

五、小結:(3分鐘)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請你也評價一下同學們的表現。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課本1頁至第3頁例

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題;練習一中的第1至第3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釐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在實際測量與交流,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初步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釐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具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短兩枝不同的鉛筆、寬1釐米白紙條若干條、硬幣、回形針、稜長1釐米的正方形等。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明顯不同的鉛筆,然後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些?哪枝短些?

學生回答後教師說明: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再提問:誰能說一說我們的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

讓學生用帶來的學具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

通過以上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於測量工具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課題,指出:今天我們來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量米”做單位。

二、新授

1、教學例1(1)認識米尺。

教師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用來量物體長度的尺子。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尺子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觀察,彙報。教師介紹0刻度線

尺子的左端從0刻度開始表示起點(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釐米,還有哪段是1釐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釐米)(2)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釐米?問:2個1釐米是幾釐米?4釐米裡有幾個1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釐米的.一段嗎?2教學例2

(1)教師在黑板上貼出一張紙條,估計一下大約有多長?想知道它的長度是多少,用什麼量?

(2)教師拿出放大的米尺,講講如何量紙條的長度。

三、練習

1、讓學生量一量課前準備好的紙條,並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量的。

2、完成課本練習一第1至3題。

3、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1)沒有對準0刻度的。(2)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刻0刻度線,怎麼辦?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知識?學會了什麼本領?先讓個別學生說,然後教師再小結。

五、作業設計:

1、填空

(1)量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作單位。(2)圖釘的長大約是()釐米。

2、量一量

(1)你的鉛筆長()釐米。(2)數學課本長()釐米。(3)你的筆盒長()釐米。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青島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三年級上冊第100-101頁,資訊窗二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並且會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推理等活動,發現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之間的關係。

2、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教與學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實踐探索、觀察發現、拓展應用的學習過程,掌握探討知識的一般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能力。

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感受家的溫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首好聽的歌曲《吉祥三寶》(點選播放)。

師:喜歡聽這首歌嗎?就像歌裡唱到的,爸爸、媽媽和我們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老師也有一個幸福的家,這是老師住的樓房,一起看看吧!(放課件:小區樓房)這是我們家的客廳、廚房、餐廳、臥室(出示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資訊?給居者新資訊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1:小臥室的面積是多少?

生2:餐廳的面積是多少?

(出示房間圖)

師:怎樣求小臥室的面積?

生1:小臥室地面的形狀是長方形。

生2:我們藉助學具來研究。

二、合作實踐 探究新知

問題一: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呢?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學案。

學生展示

生1鋪一鋪:我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把長方形紙片全部鋪滿,共用了20個。它的面積是20平方釐米。

生2擺一擺:我沿長擺了5個,沿寬擺了4個,就說明可一擺四行,共用了54=20個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積是20平方釐米。

生3量一量:我量出長是5釐米,寬是4釐米,就能想出沿長能擺5個,沿寬能擺4個,共用了54=20個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積是20平方釐米。

問題二:你會求下面長方形的面嗎?

生:先測出長和寬,再想一想沿長和寬各能擺幾個面積單位。沿長可以擺5個面積單位,沿寬可以擺3個面積單位。53=15(平方釐米)21cnjycom

師:回顧剛才的探索過程,你有什麼發現?

生1: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

生2: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

總結: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小臥室的面積:54=20(平方米)

答:小臥室的面積是20平方米。

問題三:餐廳的.面積是多少?小組合作,展示交流。

生1:餐廳地面的形狀是正方形的。

生2:長方型的的長和寬相等時,就是正方形了。

生3: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正方形的面積等於邊長乘邊長。

總結: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餐廳面積:44=16(平方米)

答:餐廳的面積是16平方米。

三、自主練習

師:有了這個計算方法,我們就可以解決生活中、家庭中的許多問題。(出示題目)

孝心賀卡師:同學們,我們都有一個溫暖的家,爸爸、媽媽為了我們的家付出了很多,大家想不想為他們做點什麼?老師提議,咱們做一張孝心賀卡送給爸爸、媽媽,好嗎?(出示要求,師讀題,生獨立製作)彙報展示

師:爸爸、媽媽看到這張充滿祝福、充滿收穫的賀卡,一定會很高興的!在這裡,老師也祝同學們學習進步!(放歌曲《吉祥三寶》)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P19—P21頁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掌握書學格式。

2.理解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算理,並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3.培養計算能力及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

重點:

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掌握筆算除法的步驟和商的書寫位置。

難點: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後,如果有餘數,應該與下一位上的數合在一起繼續除的道理。

一、談話匯入

1、談話匯入

親切地與學生交談:每年的植樹節全國許多部門與單位都組織植樹活動。誰能說說植樹有什麼好處?學生髮表意見:抵禦風沙,綠化,提供新鮮氧氣……

2、引出實際問題

(1)呈現植樹畫面。(教材第19頁主題圖)“這是我們學校今年植樹節植樹的情景,從這個畫面中你看到些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解決問題

①學生提出的用加、減法計算的問題。

②對學生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請學生說出算式,並說一說為什麼用除法計算。

③聯絡估算,承上啟下。

二、探究筆算方法

探索解決“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方法。

①先讓學生在小組內用不同的方法計算,然後請學生上臺演示分小棒的過程。

②請學生上臺演示別的計算的方法

③課件演示分小棒的方法

2.師生交流筆算過程。

(1)談話。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問題,有的用口算方法,有的通過分小棒。老師呀,想把分小棒的過程寫成豎式,怎麼樣寫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筆算除法。(板書課題:筆算除法)

(2)再現42÷2的筆算過程。

(3)概括演算法:筆算除法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的上面,並且要對齊。

3、猜猜我是誰?(練習)

4、試一試。解決“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放手讓學生解決“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問題。

(1)先談話:我們已經解決了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問題,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該怎樣解決呢?再請同學們先分小棒再用豎式計算出結果。

(2)學生獨立解決問題之後,全班交流。

(3)在學生彙報交流的`基礎上,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

(4)與42÷2的豎式比較,有什麼不同?

三、實踐與應用

1.幫小兔拔蘿蔔。(課件出示)先請學生完成計算,在小組內相互檢查。

請學生拿出題卡92÷4、78÷2、51÷3計算,反饋時,課件同時顯示“拔蘿蔔”的收穫,使學生體嘗成功的快樂。

2.幫小動物檢查對錯。

(課件顯示畫面)請學生仔細觀察,然後檢查小動物的題目。四、課堂總結

師生一起總結筆算除法的運算方法。

讓學生讀兩遍歸納的運算方法。

板書設計:

筆算除法

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42÷2=21(棵)52÷2=26(棵)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認識時分的基礎上,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秒針的特徵,初步在學生的頭腦裡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標:經歷聯絡實際生活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並有效地促進個性思維的發展。

情感目標: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積極、愉悅的數學情感並適時進行愛惜時間的教育。

教學重點: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從各個不同的層面來感受秒。

教學難點:建立1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理解1分=60秒。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嗎?今天老師有一個謎語請大家猜一猜 (世上有件寶,黃金買不到。一去不復返,願你珍惜好。)

師:關於時間的知識你們回家複習了嗎?那讓我們一起檢測一下你複習的怎麼樣好嗎?(讓學生認讀時刻)把你們畫的表拿出來,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誰畫的好?師巡視把畫得好的貼在黑班上展示給大家看。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孩子們喜歡過節嗎?有一個咱們中國最傳統的、最重要的節日,猜猜是什麼節日?每到這個節日,你們都會得到壓歲錢,這是什麼節日?(春節)

開啟教科書第59頁,觀察主題圖,這是在哪兒?圖上的人們在做什麼?(春節聯歡晚會現場,新年的鐘聲馬上就要敲響,人們在倒計時……)

師:過年真好!誰知道,剛才咱們倒數的5、4、3、2、1是用的什麼時間單位?

生:秒。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時間單位有……(時、分)要計量很短的時間,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秒。

師:對於秒這個新朋友,你瞭解多少?(生:1秒很短。生:特別短。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觀察探究,建立時間概念。

1. 觀察錶針(出示一個鐘面)

師:老師帶來一個表,請你們看一下鐘面上都有什麼?(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個大格和60個小格。)你能不能給同學們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來。(每兩個數字間有5個小格。12個大格一共就有60個小格。)他說的好不好?鐘面上還有什麼?(還有三個指標)

2. 認識時分秒針走動

師:鐘面上三個指標的長短粗細一樣嗎?我們看鐘面上這個最短的針叫什麼?(時針)時針轉動一大格就是1時,時針表示時。(師把“時”字貼在黑板上)黑色的長針叫分針,分針轉動一小格就是一分鐘,分針轉動一大格誰知道是幾分鐘?轉動兩個大格呢?轉動一圈是多少分鐘 分針表示分。(師把“分”字貼在黑板上)

師:除了這兩個針外,還有一個針在轉動,這個針最長最細,它叫秒針。

師:請觀察,秒針動一下就是走一個小格,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師:一秒鐘就是這麼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鐘裡做點什麼呢?

生1:一秒鐘可以開啟電視機的開關。

生2:看電視時可以調一個臺。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來。

生5:一秒鐘脈搏跳2下。

(2)1秒鐘你能做一個什麼樣的動作

(拍手、數數、眨眼睛、點頭等)

師: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個自己喜歡的動作。

師:經過剛才的活動,你對1秒有什麼感受?想說點什麼?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3. 1秒的價值。

師:短短的1秒鐘,滴答一下就過去了,其實,在1秒鐘裡也能幹許多事呢。老師這裡蒐集了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出示圖片)

師:瞭解了這些,你現在又想說點什麼呢?

生1:想不到一秒鐘還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鐘也很有用,時間很寶貴,我們要珍惜時間。

師:短短的一秒鐘卻是那麼有價值,因此,時間很寶貴,連1秒鐘都不能浪費,對嗎?說到這兒,讓我想起了咱們中國有一個聞名世界的飛人,知道是誰嗎?(出示圖片)劉翔在2004年奧運會上獲得男子110米欄世界冠軍的成績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還不足13秒鐘時間裡,就產生了一個世界冠軍,劉翔簡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點兒,獲得金牌的人還會是他嗎?因此,1秒,對他來說對於我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我們要分秒必爭、爭分奪秒。

師:孩子們,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和秒有關的東西或事情嗎?

生1:發射火箭的時候也要倒數10、9、8……

生2:我們開運動會的時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過馬路的紅綠燈倒計時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電子錶上有秒。

師:是啊,咱們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4. 認識幾秒。

師:現在請想一下秒針走一大格是多少秒?你是怎麼知道的'?(生1:數出來秒針走了5下。生2:不用數也可以知道,因為秒針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走六個大格呢?

師:想一想,秒針走一圈是多長時間?(秒針走一圈是60秒)秒針表示秒。師把“秒”貼在黑板上。

5. 探究秒與分的關係。

師:時分秒是時間單位,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師:請看鐘面上有形影不離的三兄弟,有一天,這三兄弟在鐘面上交談,時針和分針要進行跑步比賽,請同學們觀察,時針和分針同時從一個地點出發,在相同的時間內,看他倆誰跑得快?(師演示)時針跑了多遠?(時針跑了一個大格)時針跑一大格是多長時間?(時針跑一大格是1小時)分針跑了多遠?(分針跑了一圈)分針跑一圈是多長時間?(分針跑一圈是 60分)想一想60分和1小時之間有什麼關係?(相等)所以我們就找出了時和分的關係:把1時=60分貼在黑板上)1時=60分,2時=( )分呢?說說你是怎麼想的?(1時=60分,兩個60加起來就等於120,所以2時=120分)分針和時針比賽完後以後,秒針也來參加比賽,秒針要求和分針一起賽跑。現在請同學們一起觀察,當秒針到12時比賽開始,(好,開始。 比賽時間到)分針跑了多遠?(分針跑了一個小格)分針跑一小格是多長時間?(分針跑一小格是1分鐘)秒針跑了多遠?(秒針跑了一圈)秒針跑一圈是多長時間?(秒針跑一圈是 60秒) 1分和60秒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指名回答)(師貼1分=60秒)1分=60秒,3分等於( )秒?誰知道?說說你是怎樣想的?(1分=60秒,3分就是3個60秒相加等於180秒,所以3分等於180秒)他說的好不好?(非常棒)

四. 活動體驗

1. 感受1分鐘

師:60秒也就是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咱們來個一分鐘的體驗活動,好不好?

(1)老師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一項活動,有的是寫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寫數字。現在從抽屜裡拿出題單看一看自己要做什麼,儘快作好準備。問學生:寫字的同學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寫數字的呢?

生活動後彙報,師給予評價:孩子們這一分鐘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剛才我們是靜靜地體會一分鐘,現在咱們來點可以動的,好不好?每個大組選一個孩子表演拍球、跳繩,其餘學生數數。(生活動後彙報,師分類給予評價,突出相同的一分鐘,做得多的速度快。)

師:這一分鐘裡,我們可以拍幾十個球,跳幾十下繩,一分鐘的價值挺大的。那麼,我們這一節課有多少個1分鐘呢?(40個)。在這40分鐘裡我們將會收穫更多的知識。

(畫蘋果 寫字 寫數字 做蹲起 背古詩 背誦乘法口訣 做口算題 要求:聽我計時。)

五. 鞏固新知

師:學了知識,還要會用它解決問題,我們來比一比誰掌握得最好。

1. 書63頁第1題,請你仔細讀題,認真思考,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2. 排名次說明理由(學生獨立討論完成)

六. 總結全課,談談收穫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時間很珍貴,連1秒鐘都不能小看,因此,我們要珍惜每一秒鐘!

師:孩子們,時間是由一秒、一分、一時、一天、一年積累起來的,每傾聽一次新年的鐘聲,我們就長大了一歲。相信你們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會珍惜時間,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複習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強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關分數的知識。

2. 能力目標: 能用摺紙、塗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

3.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摺紙遊戲

A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B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C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二、鞏固新知

1. P67/1 學生獨立完成後核對。

(1)說說錯的理由(沒有平均分)。

(2)你是怎麼想的?

(3)說說錯的理由。正確的應該怎樣寫?

小結:只有在把這個整體平均分的時候,才能用分數表示。還要看清楚把它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一份是多少。

2. P67/2 說說3/8、2/5、4/5分別表示什麼? 按所給分數塗色,在組內交流。

小結: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就是幾分之幾。

3. P67/3學生獨立完成後核對。

(1)你是怎麼想的?(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43 )

(2)對部分學生容易寫錯的2/5進行糾錯。

(3)學生彙報,這幅圖你是怎麼看的?怎樣用分數表示?學生常見的回答是:

生1:有 21個長方形,其中紅色的有9個,就是9/21。

生2:把3個長方形看作1份,共有7份,紅色部分佔其中的3份,就是9/21。

4. P67/4

(1)你是怎麼想的?(要圈1/4,就是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2朵,所以圈2 朵)學生圈。

(2)學生獨立完成後核對。

三、拓展練習

折一折,塗一塗,說說它所表示的意義:

1. 長方形的3/4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為什麼折法不同、塗色部分的形狀不同,都能用3/4表示?

2. 等邊三角形的1/3學生介紹方法。

3. 拿出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張(圓形和正方形),選一張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塗一塗,表示幾分之幾。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覺得對於“分數”這個知識,有些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長方形的周長公式,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經歷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的過程,提高比較、歸納、總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索、交流等活動,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與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自主探索,經歷多種方法計算周長的過程。

教學難點:

總結周長公式

檢測工具:

1、判斷(每題10分)

⑴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叫做長方形的`周長。()

⑵長方形周長=長+寬x2()

⑶一個長方形長8米,寬2米,它的周長是10米。()

2、選擇(每題10分)

⑴長方形桌面,長是6分米,寬是4分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分米?()

A、10分米B、24分米C、20分米

⑵一塊黑板,長與寬的和是5米,它的周長是多少米?()

A、5x4B、5x2C、(5+5)x2

3、計算簡便方法下面長方形的周長(每題25分)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匯入新課

我們學校最近在操場上畫籃球場地,籃球場最外圈是什麼形狀?(長方形)工人叔叔用紙膠帶圍了一圈,再刷油漆,這樣又直又美觀。工人叔叔讓老師算算圍一圈用多少米紙膠帶?我們願意幫忙算一算嗎?知道要算長方形的什麼嗎?(周長)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探討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明確目標

學會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預期效果

長方形有什麼關於邊的特點(相對的兩條邊相等)(一組邊較長叫長方形的長,一組邊較短叫長方形的寬),它的周長又是什麼?能指指嗎?大家對這些知識掌握的很好,相信大家學了這節課後一定會很好的幫助工人叔叔解決問題的。老師更相信大家能自己探討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請大家認真讀下列任務,並在紙上完成第⑴、⑵任務後和同桌交流第⑶個任務。

二、民主導學.

1.任務呈現

⑴量出下面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並標出來。(用釐米做單位)

⑵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能用幾種方法就用幾種方法。

⑶和同桌交流,選出認為最簡便的方法,並說說理由。

2、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練習,合作交流,教師分三次巡視學生完成情況(1、是否按要求做,2、是否有困難,3、尋找展示交流物件)

3、展示交流

⑴長+寬+長+寬=周長

⑵長+長+寬+寬=周長

⑶長x2+寬x2=周長說長x2和寬x2的含義

⑷(長+寬)x2=周長說(長+寬)x2的含義

優化計算方法,學生說說理由。

總結:方法雖然很多,但我們在做數學的時候要選擇最優、最快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4、反饋練習

⑴計算用多長的紙膠帶,也就是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什麼條件才能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籃球場長25米,寬15米。

⑵量一量課本的長和寬,用整釐米計算它的周長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

出示檢測題(5分鐘完成)

2、效果反饋

出示正確答案,自己批閱,教師統計達標情況(全對的有人,90分以上的有人,能自己改正,需要幫助的人)

3、反思總結

自己獨立總結本節知識,交流總結。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

第1課時《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並能掌握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

2、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複習米和釐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於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裡到哪裡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彙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然後,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釐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並反饋。

2、畫線段。(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麼?如何畫出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釐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釐米=30毫米),然後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釐米1釐米地鼠,不滿1釐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彙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後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檢視。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2課時《分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並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2、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

3、讓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教學重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教學難點: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米尺、紙條。

教學步驟:

一、複習匯入

師:誰來說說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米、釐米、毫米)

練習:請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課件出示)

一隻螞蟻長約5(毫米)一隻長頸鹿高約2(米)

一隻小花貓高約40(釐米)一頭大灰狼長約8()

質疑:一頭大灰狼長約8(),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用。8米太長,8釐米太短了。

師:當長度一個比1米小而又比10釐米大。用什麼單位來計量最好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分米。

談話:你怎麼知道的?大家知道為什麼叫分米嗎?

講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長,用釐米表示太短,於是人們創造了長度單位“分米”。人們把10釐米看作1分米。請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釐米,這一段長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長?用手勢表示一下。(黑板上貼出1分米長的紙條)

提問:分米和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分米等於10釐米。(板書)

2、尋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3、認識幾分米。

談話:拿出1米長的線,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線段與直尺比一比,相差遠的再調整一下。

交流:用線表示出2分米、5分米。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

4、米和分米的進率。

以分米為單位測測長為1米的木條,數一數1米中有幾個1分米,猜想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

質疑:米與分米之間是什麼關係?

1米等於10分米。(板書)

小結:到現在為止我們一共認識了四種長度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各有什麼關係嗎?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

1釐米=10毫米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實踐活動。

(1)現在同位合作,藉助手中工具測量我們課桌的長、寬、高,比一比誰測量得準確。

(2)指名彙報交流。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5題。

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最後集體反饋訂正。

2、完成“練習五”第6題。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時說說是怎麼畫的,畫線段時要注意什麼。

3、完成“練習五”第7題。

填上合適的單位或數。

組織交流。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回家也做個小小測量員,任選幾樣自己喜歡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長度,再實際測量一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3課時《長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目標:

1、瞭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理解已學過的長度單位中相鄰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

2、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簡單推理的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

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能說出換算時的思考過程。

教學準備:

課件、口算卡片。

教學步驟:

一、複習舊知

1、複習長度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

(2)提問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關係是什麼。把這些長度單位按照從小到達的順序進行排列。

2、學生口答下列問題。

1釐米=()毫米10毫米=()釐米

1分米=()釐米10釐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後回答,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1)2個1釐米裡面有幾個1毫米?

(2)5個10釐米裡面有幾個1分米?

4、談話:剛才我們複習了前面學習的知識,接著就來看一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單位之間的換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3

1、釐米和毫米之間的換算。

出示教材5角硬幣的圖片。

提問:從圖中我們知道一個5角硬幣的直徑長度是多少?(板書:2釐米)

如果換成用毫米作單位又是多少呢?(板書:2釐米=()毫米)

我們可以怎樣想?根據提示討論。

(1)1釐米是()毫米?

(2)2釐米是()個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讓學生討論,並指名回答。(讓同學連起來說一說。)

(4)學生回答2釐米就是2個10毫米,即20毫米厚,組織學生動手量一量,驗證2釐米與20毫米的長度關係。

小結:當我們要把以釐米為單位的長度換算成以毫米微單位的長度時,我們根據1釐米等於10毫米,想幾釐米就是幾個十毫米,也就是幾十毫米就可以了。

2、釐米與分米之間的換算。

出示教材課桌圖片。

談話:從圖中我們知道了課桌的高度是80釐米,它以釐米為單位,這樣的長度如果以分米為單位,是幾分米?你們能按照剛才換算釐米和毫米的步驟來說一說80釐米=()分米嗎?

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交流,教師提問:

(1)10釐米是1分米,80釐米有()個10釐米?

(2)()個10釐米就是()分米?

(3)80釐米等於()分米?

(4)在學生回答了80釐米裡面有8個10釐米,即8分米後,組織學生動手量一量,驗證80釐米與8分米之間的長度關係。

小結:當我們要把以釐米為單位的長度換算成以分米為單位的長度時,我們根據10釐米等於1分米,想幾十釐米裡面有幾個10釐米,也就是幾分米。

思考:把分米換算成米,該怎麼想呢?

3、組織練習。

50毫米=()釐米20分米=()米

40毫米=()釐米300釐米=()米

20釐米3毫米=()毫米80釐米 8分米=()分米

(同桌交流,選一題說說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評價,全班交流)。

4、歸納總結。

提問:比較剛剛學習的釐米換算成毫米與釐米換算成分米的情況,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點?你發現了什麼?

(1)它們之間的進率都是10。

(2)釐米換算成毫米,是將高階單位換算成低階單位計量,換算時乘以單位間的進率。

(3)釐米換算成分米,是將低階單位換算成高階單位計量,換算時除以單位間的進率。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4題。

先說一說這些題目與教材中的例3有什麼不同?應該怎麼想?請同學分2人小組討論,把結果填在書本上。然後指名學生回答。

2、完成“練習五”第8題。

請同學之間互相說一說以不同長度單位計量的長度應該怎麼比較大小,教師提示應該先統一長度單位。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認真聽。

3、完成“練習五”第10題。

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1)繩子對摺再對摺,將繩子平均分成了幾份?(4份)

(2)求每段繩子多長,就是求什麼?怎樣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這根繩子長2分米,你知道怎麼算嗎?

四、課堂小結

1、剛才我們學習的是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在進行長度單位換算時,要先想換算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再根據進率來推算結果。

2、你還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4課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