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篇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十幾減9.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能力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十減9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歸納、概括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合作探究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其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十幾減9來突破。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演算法多樣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口算卡片、主題圖、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號裡填上適當的數。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創設情境。

(1)出示主題圖。

1)請同學們觀察畫面,說說從圖中知道了哪些數學資訊。

2)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獲取的資訊

(2)出示例1的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得到哪些資訊?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A、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叔叔有15個氣球。小朋友買走9個氣球。學生根據畫面提供的資訊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可能提出:還剩多少個氣球)

(3)組織學生列式:

教師板書:15-9=

二、教學互動

組織引導學生探究15-9的計算方法。

(一)組織學生試算。

請同學們先獨立試算,然後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1學生獨立試算後在小組內說自己的演算法。

2學生交流時可能說出:

(1)因為9+6=15,所以15-9=6.

(2)用小棒的方法算出來的。

(3)用撥珠的方法算出來的。

(4)先算10-9=1,再算1+5=6,所以15-9=6.

……

(二)組織彙報交流。

(如果學生出現最後一種演算法,教師要追問:5為什麼要加1)

(三)小結。

1)說一說你最喜歡哪種演算法,為什麼。

2)說明:計算十幾減9時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

3)引導學生歸納“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

A、組織學生舉例。

你還能再說出幾道十幾減9的算式嗎?

B、組織學生獨立計算。

C、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D、組織學生歸納計算方法。

E、小結: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有很多,大部分同學都採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這是一很好的計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的第1題。

組織學生獨立擺一擺、算一算。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2)“做一做”和第2題。

投影儀出示第2題。

組織學生獨立完成。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3)遊戲。(練習二第2題)

(1)請各組組長拿出“鴿子窩”圖片,並把“小鴿子”(帶鴿子的卡片題)分給本組的同學。

(2)組織學生遊戲。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幫助這些“鴿子”找到自己的家。

(3)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你最喜歡哪一種計算方法呢?

教學板書: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實踐活動:豐收的果園(教材第74-75頁)

課時

第二十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在創設的具體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進一步鞏固數一數、認位置、比一比的知識及加減法的含義。

2、在活動過程中發展學生初步的觀察、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體驗問題提出的過程,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樹立數學意識,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通過實踐活動,鞏固前面所學知識。

教學難點

正確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談話引入

師:仔細聽,你能聽到什麼?(播放“摸蘋果”的歌曲)

生:秋風姑姑摸蘋果。

生:秋風姑姑摸紅了蘋果摸黃了梨。

2、揭示課題

師:秋姑姑的本領可真大,不僅摸紅了蘋果,摸黃了梨,還摸熟了大象伯伯的果園,想去看看嗎?我們一起去參觀大象伯伯“豐收的果園”。板書課題“豐收的果園”。

二、參觀果園,鞏固知識

1、出示第一層情境圖。電腦出示5棵蘋果樹,4棵梨樹。

師:走進果園你看到了什麼?

生:蘋果樹,梨樹。

師:能用我們學過的數字娃娃來說說嗎?

生:我看見5棵蘋果樹,4棵梨樹。

師:能一個一個數給同桌聽嗎?

生:同桌互相數數。

2、出示第二層情境圖。

師:紅紅的蘋果黃黃的梨,大象伯伯的果園豐收了,森林裡的小動物都來幫忙摘果子,聽誰來了?(動畫配樂演示小鳥,小猴,小兔跑來了)可愛的小鳥,頑皮的小猴,勤勞的小兔它們在哪兒呢?說給你

同桌聽。

學生討論。

師:誰有勇氣說給大家聽。

生:小鳥在樹上,小兔在樹下。

師:頑皮的小猴在哪裡?

生:小猴坐在樹叉上。

師:誰能說說三隻小動物的位置關係?

生:小猴的上面是小鳥,小猴的下面是小兔。

生:小鳥在最上面,小猴在中間,小兔在最下面。

生:小兔的上面是小猴,小猴的上面是小鳥。

3、出示第三層情境圖。

師:勤勞的小動物不僅幫大象伯伯摘果子,還組織了小小運輸隊,幫大象伯伯把果子運到家裡去呢!看它們來了。(動畫演示小小運輸隊推著小車走過來)小組討論你看到了什麼?能用我們學過的前後說說它們的位置嗎?

學生說出小動物的前後位置。

三、合作交流,提出問題

1、師:豐收的果園裡不僅有香甜的果實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你發現嗎?(學生六人小組充分討論。)

2、師:誰想當小博士上來提問題?(出示博士帽)學生輪流戴著博士帽提問,其他學生解答。

3、師:小朋友動動小腦袋就解決了這麼多數學問題,想不想動動你的小手呢?伸出左手,伸出右手,聽音樂摸耳朵。

學生跟著音樂做課間操。

4、師:大象伯伯的家在大路的左邊,小小運輸隊應該把水果往哪邊運呢?往梨樹那邊運。應該往蘋果樹那邊運。

5、師:有的說“往梨樹那邊運”,有的說“往蘋果樹那邊運”,到底哪種意見對呢?誰有好辦法證實自己的觀點?小組商量商量。我們小組的辦法是和小小運輸隊的小動物站一個方向(師示意上講臺),瞧!我的左手在這邊,所以梨樹這邊是左邊!

四、聯絡實際,全課總結

1、師:在美麗的秋天,大象伯伯有了很大的收穫,小朋友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呢?

2、師:我們的大教室裡也有許多數學問題,你發現了嗎?(學生交流彙報)

3、師:只要你愛動腦,會觀察,你就會發現身邊的數學知識還真不少呢?回家後把你家裡的數學知識說給你爸爸媽媽聽好嗎?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本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學生建立數位概念的起始課,是在逐一計數的基礎上,積累十進位制概念活動經驗的重要環節。教材通過“古人計數”的故事,滲透自然數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操作活動,幫助學生認識20以內的數,體會十進位制計數法。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體會20以內數的意義,能認、讀、寫11~20各數。

2、初步認識個位和十位,感受以“十”為單位的計數方法。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又好奇心和求知慾,初步瞭解古人發明十進位制計數法的價值。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學目標我們整節課設計如下:

一、課前一首歌(數字歌)

課前這首歌的選擇也是為開課做鋪墊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數數為中心,孩子們不但放鬆了心情,還複習鞏固了數數的方法。

二、複習匯入

有了“數字歌”的鋪墊,老師引導複習就容易多了,如老師問道“你能按順序說一說你學過的數嗎?”孩子們就能迅速的說出來。

三、講授新知

1、觀看視訊瞭解古人計數方法

以一段古人計數的視訊開始今天的新課,不但可以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既體現了需要10以上的計數的必要性,又體現了數字的文化價值。

2、引導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認一認

教師引導學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讓每個學生都經歷把10根捆成一捆的過程。體會到1捆代表1個十,一根代表1個一,合起來是11,用算式“10+1=11”來記錄。學生在經歷數一數、捆一捆,說一說的過程中,自然形成10個一是1個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動中變得具體直觀,易於接受。

(2)撥一撥,認一認

通過微課讓孩子們認識瞭解計數器,這一環節讓學生藉助直觀視訊,認識計數器,並認識數位“個位”和“十位”,進一步藉助數位理解11的組成,在充分操作後學習11的寫法,加深對11的組成的理解,最後引導學生對比11這個數,十位與個位上的“1”表示的意義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認識,突破重點難點。

(3)我說你擺:

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等活動重點讓學生經歷19~20的過渡,體會小棒夠10個就可以捆成1捆,鞏固10個一是1個十,計數器上滿十就要進一。

3、歸納小結--流程圖對本節課進行歸納小結。

四、鞏固練習,深化提高

1、一縷陽光(基礎練習)

完成學習單,帶著學生寫一寫,說一說。

你會寫數嗎?有什麼發現?

2、光芒閃耀

猜數遊戲,我說你猜

通過這個練習讓同學們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性的練習。

3、光芒閃耀(拓展延伸)

撥一撥,給你兩個珠子,你能撥出幾個數。

引導學生經歷“創造”數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和數位概念,體會的數學的樂趣。

整節課從動作認知到圖形認知,再到符號認知。學生在充分認識數的過程中,感受數的意義,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內容:

(一)數與代數

1、海底世界——數數

2、快樂的校園——10以內數的認識

(1)1—10各數的認識

(2)0的認識

3、走進花果山——10以內數的加減法

(1)10以內數的加法

(2)10以內數的減法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

(4)探索規律

4、海鷗回來了——11—20各數的認識

(1)11—20各數的認識

(2)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

5、小小運動會——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1)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

(2)2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

(二)空間與圖形

1、誰的手兒巧——認識圖形長方體、正方體、柱和球的認識

2、有趣的遊戲——圖形與位置

(1)左右、前後、上下方位的認識

(2)從不同方位觀察物體的形狀

(三)統計與概率

1、媽媽的小幫手——分類與比較

(1)按指定標準和自選標準分類

(2)比較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

2、我又換牙了——統計

(1)簡單的資料整理

(2)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的初步認識

(四)實踐與綜合應用

1、實踐活動找找周圍的數

2、教學廣場找規律

3、數學廣場簡單組合問題

4、實踐活動大蒜有幾瓣

5、雪山樂園——總複習

二、教學目標:

1、數與代數

(1)在具體的情境中能熟練地認讀、寫、20以內的數,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位置與順序;認識“〈”、“=”、“〉”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能認識個位和十位,識別十位和個位上數字的意義;

(2)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加減法的意義;能熟練的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結合現實素材,進行初步的估算。

2、空間與圖形

(1)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2)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3)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統計與概率

(1)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和分類;

(2)通過簡單的統計活動,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並從中知道簡單統計的結果,初步瞭解一些簡單的資料處理的方法。

4、實踐與綜合應用

(1)加深對20以內的數有關知識的理解

(2)加深對分類與比較及統計方面知識的理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0以內數的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難點:統計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在教學中,注意選取密切聯絡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構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形成“問題串”,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2、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

4、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啟發學生從興趣習慣、合作交流、知識技能、問題意識、發揮潛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評價與反饋中,逐步培養學生建立自信、認識自我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掌握連加的計算方法,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和遷移能力。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連加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的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匯入

1、口算

8+2 10-3 8-7 6+4

0+9 5+5 10-8 2+5

3+7 10-2 4+3 7+1

2、情景引入:小明的媽 媽帶他回了趟農村老家,小明課高興了。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喂小雞。這不,他又來餵了(出示課件),剛開始來了幾隻小雞啊?後來又跑來了2只,一共有幾隻小雞?該如何列示?為什麼用加法計算?一會兒,又跑來了1只,現在一共有多少隻?該如何列示呢?還可以怎樣列?5+2+1,這個算式與以前所學的算式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介紹:有2個加號,是連續的加法的算式叫做連加。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跟讀。

二、探究新知

1、學習讀法

5加2加1

2、學習計算方法

5+2+1怎樣計算呢?請再看一遍小雞圖的演示過程:原來有5只小雞,又跑來2只,所以可以把5和2合起來,先算5+2=7,接著又跑來1只,所以這時候算7加1的得數,就是7+1=8

3、指名再次說計算方法

4、總結連加的計算方法

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

②從左往右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小明在餵雞的時候還看到了天空中飛過一群快樂的燕子。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出示3、4、2,說說數字表示什麼意思?你能提一個問題嗎?試著列出算式3+4+2,指名說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9表示什麼?

2、中午,媽 媽把全家的髒衣服洗了洗,晾了起來。出示圖片,你會算一共有幾件衣服嗎?指名列示,說計算方法。

3、在果園裡,小明動手摘了好幾種水果,我們一起去看看,有櫻桃、草莓、桔子,他們一共有多少個呢?在練習本上列示計算,指名板演。

共同交流計算方法。

4、比一比,賽一賽。

3+4+1 4+3+2

2+2+4 5+0+3

7+2+1 6+4+0

5、動腦筋

( )+( )+4=9

四、小結

小朋友,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教學目標:

1、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2、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的口算方法,並能夠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學會能夠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口算。

教學準備:

計數器、小棒、掛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口答下面各題。

1、36裡面有()個十和()個一。

2、5個十和7個一是()。

3、65裡由()個十和()個一組成的。

4、2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

二、新授。

教學例10。

(1)出示掛圖

媽媽買了3排的樂百氏飲料,每排10瓶,小明買了2瓶樂百氏飲料,他們一共買了幾瓶樂百氏飲料?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30+2=32

追問:30+2表示幾個十與幾個一,合起來是多少?

引導學生說出:3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32。

(2)從32瓶中拿走2瓶

提問:還剩多少瓶?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32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數學樂園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實踐活動,加深對10以內數的認識,進一步鞏固10以內數的加減法,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的密切聯絡。

2、通過走數字迷宮,經歷多種途徑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同一問題答案的多樣性。

3、做“小小郵遞員”遊戲,主要使學生經歷根據答案選擇算式的逆過程,享受與人合作的樂趣。

4、通過投球遊戲,初步滲透統計思想,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重點難點:複習所學知識,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一、走數字迷宮(課前把學生的書桌擺到教室四周,中間留出一大塊空地,老師用粉筆在地板上照書上的迷宮畫好,寫上數字。黑板上有畫一個。)

1.談話激趣。

師:同學們,認識他們嗎?(幻燈片出示1~7數字,讓學生讀出它們。)

數字寶寶今天特地邀請我們班同學到數學樂園參加遊戲比賽。

師:有沒有興趣?

生:有!

師:數字寶寶說,只要闖過他們擺的迷宮,大家就可以進數學樂園。敢不敢迎接挑戰?

生:敢!

2.觀察迷宮,明確規則。

師:數學寶寶擺了一個什麼樣的迷宮呢?

生:有1到7個數字,有一個進口兩個出口。

師:按照什麼順序才能走出迷宮呢?誰知道?

學生髮言(按照從1到7的順序)。

二、數學樂園開始

分組開始完成數學樂園的題

規則:兩組分別從1——7各題選擇自己要回答的問題進行回答。答對了可以進行下一道題的回答。

分組:多種形式的分組。多次進行回答。

三、總結: 今天,大家在“數學樂園”裡玩的開心不?在我們玩的遊戲中運用了前面所學的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知識。以後我們學會更多的知識,老師再帶大家到“數學樂園”裡玩好嗎?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課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二元一次方程組、平面上直線的位置關係和度量關係、多項式的運算 、軸對稱圖形、資料的分析與比較。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本章主要使學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以及怎樣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

重點: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簡單應用。

難點:瞭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準確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組

本章通過例項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培養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學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兩種解法。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章 平面上直線的位置關係和度量關係

本章使學生了解在平面內不重合的兩條直線相交與平行的兩種位置關係,研究了兩條直線相交時的形成的角的特徵,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兩條直線平行的長期共存條件和它所有的特徵以及有關圖形平移變換的性質,利用平移設計一些優美的圖案。

重點:垂線和它的性質,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質,平移和它的性質,以及這些的組織運用。

難點:探索平行線的條件和特徵,平行線條件與特徵的區別,運用平移性質探索圖形之間的平移關係,以及進行圖案設計。

第四章 多項式的運算

本章主要要求瞭解多項式的的有關概念,能進行簡單的多項式的加、減、乘運算,以及乘法公式。注重聯絡實際,為將來學函式奠定基礎讓課堂內容生動、趣味化,從學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重點:對於每個概念的正確理解,以及各項法則的正確、靈活的應用。

難點:探索各項法則的形成原因。

五章 軸對稱圖形

本章主要體會對稱之美,利用軸對稱進行圖案設計,認識和欣賞軸對稱在現實中的應用。認識特殊三角形的性質及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的性質,設計開放性很強的練習,關注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關注區域性與整體的教學思維的訓練。

重點:探索軸對稱圖形的基本性質及其相互關係,豐富對空間圖形的認識和感受。

難點: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幾何規律。

第六章 資料的分析與比較

本章緊扣資料,抓住概念本質,緊密聯絡實際對平均數、加權平均數、極差、方差的概念進行闡述。注重了讓學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結論的教學方法。

重點:掌握加權平均數的意義、計算及與普通平均數的區別與聯絡;掌握理解極差、方差的有關概念與意義;學會用計算器進行資料的分析。

難點:能聯絡實際問題,利用數字特徵分析資料組的統計特性,並對不同資料組的性質進行比較。

學情分析

本學期是本年級學生國中學習階段的第二學期。通過上期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更有像陳琦、嚴細毛、瞿俐純等同學更是對數學探究活動情有獨衷。上期期末考試中,0901整體水平稍高於兄弟班級,但有兩極分化的趨勢。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於兄弟班,但低分段學生高於10%,而且這部分學生對學習缺乏應有的熱情和自信,有自暴自棄之嫌。

目標任務

本學期的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積極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探究、討論、歸納數學問題,要鼓勵學生去探索、發現數學的奧妙,用學到的本領去解決複習鞏固、綜合運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學中既要注意知識的覆蓋面,關注會考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又要突出數學知識在社會、科技中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練習中熟記知識要點、考試內容,掌握應試技巧和數學思想方法,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試中力爭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優秀率30%以上,並將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

課前準備:

帶來一些長方體、正方體、圓拄、球,臉盆。分學習小組。

課件激趣引入:

今天老師帶來一個機器人朋友和大家一起學習。機器人說話。

一、分一分。

師:請你把桌面上的物體分一分類?

師:你是怎麼分的?

師: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這些是長方體,這些是正方體,這些是圓柱,這些是球。

師:老師拿出一種物體,請快速說出它的名稱。

師:小組互相說一說。

師:我現在有這些物體的大照片,請給它們找找正確的位置。

生:生把照片貼在名稱下面。

二|說一說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它們了,你們想跟它們交朋友嗎?請選一種你喜歡的物體摸一摸,說一說它長什麼樣子。

請學生介紹。

生:長方體

生:正方體它6個面都是一樣的。有尖尖的角,六個面都是正方形。

生:它說它的好朋友可以站,可以滾。

生:球圓圓的,會滾。

在小組裡說一說你的好朋友是什麼樣子的。

三、拿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分別放在乒乓球上在小組裡走一圈。

師:剛才在活動中,你有什麼感覺?

生:我運球時,很緊張。

師:為什麼緊張?

師:這些物體誰最調皮。

小結:這些物體當有一面平平的時候就不會跑了。

四、運水。

抱不動水,可以滾過來。

五、練一練。

1、數物體。(課件出示)

2、摸一摸,猜一猜。

老師摸,告訴學生長什麼樣子,猜物體。

按要求摸。比如說球。學生摸出球。

小組活動。把物體裝進袋子裡。讓小組同學玩一玩。

音樂提醒小朋友安靜。觀看圖片找物體。

同學們你們剛才表現得非常棒。我這裡有一些圖片,請找找有沒有今天學的物體。

生:長方體,球,正方體,圓柱。

六、總結。

在我們生活中,這些物體很多,學了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生:

生:

我們剛才認識了這些物體,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就能變成一幅美麗的物體。你們能做到嗎?能。小組合作擺一擺,開始。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資料;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2.通過體驗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通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

1.初步體驗統計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並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用統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感受統計的必要

1.昨天我們聊到了一件事,就是六一那天我們去哪舉行入隊儀式,都可以選擇去哪來的?(課件出示)

2.你昨天選擇的是哪?還記得嗎?

3.可是,我們班只能去一個地方,你想讓我選擇哪?她讓我去海洋館?你們同意嗎?你想讓選擇哪?聽她的,行嗎?

4.想去哪的人都有,到底選擇去哪呢?(板書內容)

你有什麼好辦法?

舉手,什麼意思?(2)投票,什麼意思?

5.你們的辦法雖然不一樣,但是我聽明白一件事,就是看看喜歡去哪的人多,(板書內容)就去哪?

6.那要想知道去哪的人多,我們就要先看看每個地方有多少人喜歡去?

二、體驗統計過程

(一)整理資料

1.老師昨天把同學們選擇的地方都打在了表格裡。(出示表格)

你能一眼看出每個地方的有多少人喜歡嗎?

2.那怎麼辦呢?

(1)數一數:怎麼數?分類數一數,這個辦法我們倒是用過,可以試試!

還有其它辦法嗎?

(2)分四類:什麼意思,說明白點?誰再說說!

我來重複一遍,看看是你說的意思嗎?

(3)這個辦法,我們還真是很少用,今天我們就來體驗一下?

1.請你們拿出1號題卡。我讀一個,你們就在相應的位置,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記錄一個。

師生共同經歷分類整理的過程。

2.彙報資料:

(1)快數一數,每個地方有多少人喜歡去?

(2)誰來彙報?有跟她資料不一樣的嗎?

監控:A資料正確。

B資料不正確

總數不對,你有什麼好辦法,能夠快速判斷出誰錯了?(算總數)

他的總數和咱們班人數沒對上,她一定錯了。

他的是不是就一定對了呢?咱們班有這麼多人呢,藉助別人的結果檢驗自己的,這個辦法不錯。

總數都對:你有什麼辦法,能夠判斷出誰錯了?咱們班有這麼多人呢,大家互相借鑑一下,藉助別人的,反思自己的,會學習。我們看看電腦給我們的正確答案是什麼?(電腦出示答案)

1.剛才同學們通過分類記錄資料,知道了每個地方有多少人喜歡去?你們這麼快就完成了任務,我特想知道你們剛才都是用什麼來記錄的?

(1)你用什麼記錄的?為什麼選擇畫對鉤?

(2)你為什麼選擇畫正字?

小結:我們在學習百以內數的認識時,學習了5個5個的數,它把這個知識用到了今天的學習中,真有想法。

畫正字記錄的方法數起來確實比較方便,今後,你們也可以試著用用這種方法。

(二)描述資料

1.剛才我們一起合作,找到了這樣一組資料。

(1)其實為了區分地點和資料我們一般可以畫上線(課件演示:把邊線畫出來)可以加上邊線。

區分每個地方,還要豎著畫出線。

這一列代表什麼?這一列呢?這樣就是一個統計表了。

(2)看著這個統計表,你都能讀懂什麼?

(3)從這個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喜歡去哪的人最多嗎?(手勢)

喜歡去哪的人最多呀?我們應該選擇去哪?

好,我們班就選擇去遊樂場了。

2.但是有個問題我們必須要考慮:如果六一那天遊樂場裝置檢修,我們選擇去哪也比較合理?說說你的想法?

喜歡去遊樂場的人最多是我們的首先選擇去遊樂場,萬一出現問題,我們還可以選擇人數第二多的,去海洋館。

3.研究統計圖

統計裡還有一種表達資料的方式,能讓我們一眼看出誰最多,誰第二多,想看看嗎?

(1)直接出示條形統計圖,你能一眼看出誰最多,誰第二多嗎?怎麼看出來的?

(2)看這個圖,你還能讀懂什麼?(頻數範圍、表示的人數、橫向表示的地點)

(3)每個地方有多少人喜歡去,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4)(新增輔助虛線)看來左邊的數還真有用,它能一下子讓我們看出每個地方有多少人喜歡去。

這麼方便的表達資料的方式,叫統計圖。

(三)分析資料

1.讀懂資料:體會統計圖表各自的優越性。

這些資料我們既可以用統計表表示出來,也可以用統計圖表示出來,下面我們就看統計圖和統計表,來回答幾個問題,看誰反應快。

(1)喜歡去哪的人最少?你看的哪?怎麼一下子就說出來了?喜歡去哪的人第二少?看的.哪?

嗯,統計圖挺好的!

(2)喜歡去天安門和喜歡動物園的一共有多少人?這回你看哪算的?怎麼又看統計表了?

統計表也挺好的。

(3)他倆到底誰好呢?

小結:看來統計圖和統計表各有各的好處,要解決的問題不同,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很重要。

總結:結合選擇去哪舉行入隊儀式這件事,我們收集整理了資料,用統計圖和統計表表達了資料,而且通過分析資料決定選擇去遊樂場,這個過程就是在進行統計。(板書課題:統計)

(四)鞏固練習

1.我們班的問題處理完了,咱們看看一班同學的情況。(展示統計表)

為了讓一班的張老師也能一眼看出他們班的情況,幫他們把這些資料在統計圖裡表達出來,會嗎?(拿出2號題卡,自己根據這些資料塗色。)

2.反饋學生的統計圖,提出意見。

(1)出示正確的。這個同學塗的對嗎?

(2)出示錯誤的:先出示資料不對的:有問題嗎?你想提醒我們點什麼?

再出示沒對齊的:有問題嗎?你又想提醒大家點什麼?(如果有改正的,直接出示,提醒:雖然他錯了,但我仍然想表揚它,因為它非常有反思能力,發現問題及時改正。)

出示不太好看的,他也對齊了,資料也對了,你想對她提點建議嗎?

(3)怎麼畫才能又對、又快、又好呢?

小結:對齊、對準資料和地點,做出標記鉤邊線。再塗色,就能塗得對、快、好。(邊說、邊展示塗色方法)

3.來,現在我們給一班老師點建議,他們班應該選擇去哪?

小結:通過統計,我們班和一班都確定了要去的地方,你們可以把這種方法和其它班交流交流,讓他們也儘快確定要去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1.選擇去哪入隊,我們用到了統計的方法,想想:我們還可以統計什麼,為什麼統計這個?

(1)統計班裡同學們的視力(2)喜歡吃什麼蔬菜(3)每天下午都誰參加課外班

2.不僅是這些,老師也收集到了一些資訊:(展示圖片)

總結:看來真是這樣,統計在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用統計的方法來研究問題,用資料來說話,可以使問題解決得更加合理。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 同學加深理解本冊教材所學的內容,體驗自身學校生活中存在的數學。

2、 培養同學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前一段時間,俺們學校開展了一些體育方面的競賽。想一想都有哪些活動?

同學回答:踢毽、跳繩

問:想一想,還有哪些活動是你喜歡的?

2、活動:俺們到教室外面去比一比

設計專案:踢毽、跳繩、跑步、拍球、跳“房子“、跳遠、

(1) 同學自由活動,教師巡視。活動時間15分鐘。

(2) 回教室同學彙報,其他同學幫著補充。

問:根據跳繩的,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A、可以說一說參與跳繩的一共多少人?

B、誰和誰一共跳了多少個?

C、誰比誰跳的多幾個?

請同學列式解答這些問題,你是怎樣想的?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思路?

問:跑步的同學又是怎樣的呢?

同學自由說,可能說誰跑了第幾名?也可能說有幾人跑?

其他同樣方法解答。

二、指導練習

1、出示準備的大掛圖,根據同學活動專案填表,講明圖中各列的含義。

2、示範,根據同學跳繩人數在虛頭像上塗色。

3、讓同學把其他的板演在掛圖上塗色。

4、教師提問:

(1)參與哪項活動的人最多?哪項最少?

(2)跑步的和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5、同座相互提問,全班交流,充沛肯定同學的合理想法。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9~30頁的例5和例6,做第30頁“做一做”的第2題,練習八的第8~14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十位和個位的意義,能夠正確地、比較熟練地寫100以內的數.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計數器一個,小棒10捆;學生準備學具卡片中的0~9的數字卡片及數位表.

 教學過程

一、新課

1.教學例5.

教師將計數器掛在黑板上,在十位上撥3個珠子,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提問:計數器上表示的數是多少?(是三十四.)

教師:請同學們看計數器,十位上有3個珠子,是3個十,寫數時就在十位的下面寫“3”;個位上有4個珠子,是4個一,寫數時就在個位的下面寫“4”,所以計數器上表示的數寫出來就是“34”.

接著教師在計數器十位上撥4個珠子,個位上撥2個珠子,讓學生聯絡34的寫法寫出計數器上所表示的數.

教師:誰能說一說42的十位及個位上的數各表示什麼意思?(十位上的4表示有4個十,個位上的2表示有2個一.)

讓學生自己類推出“五十七”的寫法.

接著教師在計數器的十位上撥出6個珠子,讓學生寫出計數器上所表示的數.

教師:60的十位及個位上的數各表示什麼意思?(十位上的6表示有6個十,個位上的0表示1個一也沒有.)

教師:請同學們注意,寫數的時候,個位上1個一也沒有要用0來佔位,不要漏寫.

2.教學例6.

教師出示1捆小棒,告訴學生是十根.

教師:現在有10捆這樣的小棒,10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100.)

然後教師在計數器的百位上撥出一個珠子,告訴學生:這一個珠子代表10個十,也就是10捆小棒,讀作“一百”.

教師:請同學們看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這我們都已經比較熟悉了.現在我們來認識一個新的數位,就是從右邊起第三位是“百位”.百位上有一個珠子,表示有1個百,在百位上寫1,因為十位上1個十也沒有,個位上1個一也沒有,我們就用0來佔位;所以計數器上所表示的數寫出來就是“100”.

教師: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三個數位,誰知道這三個數位各是什麼位?它們是怎樣排列的?(三個數位分別是個位、十位和百位;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教師:好,請同學們開啟教科書的第30頁,大家一起朗讀方框裡的這句話.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學過的三個數位的順序,誰能說一說讀數和寫數的順序?(讀數和寫數都從左邊起,也就是從高位起,先百位,再十位,最後個位.)

教師板書: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

課間活動.

3.做教科書第30頁“做一做”的第2題.

可讓學生做在書上,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個別輔導,最後集體訂正.

二、鞏固練習

做練習八的第8~14題.

1.第8題,讓學生準備好數位表和數字卡片,教師讀數,學生擺卡片.練習時,教師要不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第9題,先讓學生寫在書上,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個別輔導.最後還可以練習聽寫,告訴學生寫數時,兩個數之間要留些空.

3.第10題,重點是整十數,讓學生做在書上,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最後集體訂正.

4.第11題,可讓學生按座位順序報數,最後一人報的數就是全班人數;桌子的張數可讓同學們課後數一數.

5.第12題,教師可先提問:誰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麼時候成立的?(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對了.接著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到今年十月一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多少週年,讓學生填寫.

6.第13題,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左、右兩個圈註明的要求,把個位是5的數寫在左邊的圈內,把個位是0的數寫在右邊的圈內.

7.第14題,是20以內加減法的鞏固練習,是為教學100以內的加減法做準備的.此題可讓學生自己做在書上,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能力。

4、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教具準備

1、投影儀及相應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若干張,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創設情境,複習舊知

在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分之幾的分數,同學們能夠通過摺紙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歡的分數嗎?

(1)學生用紙折分數

(2)小組交流自己是怎麼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數。

(3)全班交流彙報展示的過程,有針對性的張貼並板書四組分數:(3/4,1/4)、

(1/4,1/2)、(3/8,1/8)、(1/8,1/6)。

2、觀察分數,組織分類。

剛才老師把同學們展示的分數張貼了四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四組分數,你能給它分一下類嗎?

(1)學生獨立觀察每組分數的特點

(2)小組討論交流如何分類

(3)全班交流:小組選代表陳述分類的思維過程。

(4)教師小結:我們把分數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類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導質疑,引入課題

對於剛才我們分出的這兩類分數,大家想研究它們哪方面的問題?

(1)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兩個分數哪一個大,哪一個小?

生2:我想知道兩個分數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選擇的解決問題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比較一下兩個分數,哪個大哪個小這一問題,好嗎?(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3/4和1/4誰大?你是怎麼想的,四人一組拿出手中另一張正方形紙分一分,塗一塗,發揮集體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塗一塗,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彙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說出比的思維過程

(3)教師小結:

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個1/4,而另一張紙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個1/4,3個1/4比一個1/4大,所以3/4>1/4。

(4)用同樣的方法比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中間左邊圖)。

②學生爭當“小老師”自行講解比的過程。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1/4和1/2誰大呢?大家是怎麼想的,用剛才比較的方法,四人一組想一想”。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塗一塗、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彙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說出自己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師適當引導並小評)

(4)教師小結:

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一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樣的方法比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中間右圖)。

②學生自告奮勇講解比較的過程。(師適當引導並鼓勵)

③根據分類總結比較大小的策略。

(1 )學生獨立思考比較大小的方法。

(2 )小組交流如何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比較大小的方法。

(3 )全班交流,歸納總結: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分子小的分數小;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4 )拓展延伸

為什麼?說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那麼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數,分數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數少,分數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數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的份數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數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鞏固、實踐、應用。

1、給分數先塗上顏色再比較大小(見課本61頁下圖)。

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說一說是怎麼想的。

2、按份數塗顏色,並比較分數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學生獨立看一看、塗一塗、比一比。

(2)小組交流

(3)全班彙報交流

3、電腦出示題意:怎樣才能平均分呢?

(1)學生獨立審題。

(2)小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維過程講給同伴聽。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評:

同學們表現的很出色,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更新的收穫?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會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較分數的大小分兩種情況,也就是分母相同還有分子是1的時候。分母相同時,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數越大,當分子是1時,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道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能比較熟練地口算連加、連減式題。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表達圖意,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

2、掌握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今天,老師給同學介紹一位朋友,他的名字叫豆豆,聽說啊,豆豆在家表現可好了,經常幫媽媽幹家務活,做事情,今天,他又幫媽媽做什麼事呢?現在,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

1、學習連加

⑴出示5只小雞在地上覓食的畫面

問:豆豆在做什麼?

生:餵雞

師:現在有多少隻小雞?

生:5只

⑵演示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的畫面

師:誰能把剛才看到的完整地跟同學們說說並能提出問題呢?

⑶邊演示生邊說

師:原來有5只小雞,跑來2只,怎麼表示

生:5+2

師:這時又跑來了1只,又該怎麼表示?

生:再加上1(5+2+1)

師:這個算式跟我們前面學過的算式一樣嗎?或有什麼不同?

2、揭示課題——連加

3、學習計算順序

師:這個連加算式應該怎樣計算?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生:先算前面再算後面

問:第二步為什麼用“7+1”

生彙報

演示計算過程並小結連加的計算順序

4、學習連減

過渡語:剛才有8只小雞在吃東西,現在他們吃飽了做什麼呢?

⑴出示8只小雞的畫面

⑵演示先跑了2只小雞,又跑了2只小雞的畫面

⑶學生根據看到的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⑷根據圖意列算式

師:原來有8只小雞,走了2只怎麼表示(8-2)又走了2只,又該怎麼表示(8-2-2)

生彙報

問:這個減法算式跟我們之前學過的減法算式又有什麼不同呢?

生彙報

5、補充課題——連減

6、學習連減算式的運算順序

師:這個算式又該怎麼計算?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生彙報

小結連減的計算順序

三、鞏固練習

1、課本p72做一做

2、練習十一第2、5、6題

思考:3+5+()=10 10-6-()=2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它的計算方法是……

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通過“青蛙吃蟲子”這一情境,使學生理解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從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為後面學習100 以內進位加、退位減打下基礎。本課首先利用“青蛙吃蟲子”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圖片中的資訊,自己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其次是探究計算方法。以小組合作為基礎,並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不同的想法,然後,在學生交流演算法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滲透相同數位相加減的思想。同時,讓學生在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驗演算法的多樣性。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百以內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的第三課時,由於有整十數加減法以及兩位數加、減一位數這兩節課做鋪墊,再加上學生對這一型別的加減法已經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和計算方法,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不太困難,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也就是相同數位相加減。基於此,在教學中應將加減運算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旨在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通過多樣化的計算 訓練,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3、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問題。

4、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學具:

課件、小棒、計數器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大森林裡的大樹生病了,誰會去給他們治病嗎?(學生會想到啄木鳥)那麼誰又常在稻田裡捉蟲子保護莊稼呢?(學生會想到青蛙)

師:是啊,青蛙對我們很有用處的,青蛙吃掉害蟲,就保護了莊稼。所以,青蛙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一定要保護青蛙,不能隨意捕殺哦!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青蛙吃蟲子”。 (板書課題)

[設計理念:根據兒童的生活認知,以搶答的形式引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學生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課件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分析畫面,得到數學資訊:

大青蛙吃了56只蟲子,小青蛙吃了30只蟲子。

2、誰能提出一個用加法解決的問題?

生:兩隻青蛙一共吃了多少隻蟲子?

3、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你們打算怎樣列式呢?

生:56+30

師:為什麼用加法計算呢?

生:求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

師:56+30=?(板書)該怎樣計算呢?

[設計理念:綜合現有的數學資訊,讓學生提出用加法解決的問題,旨在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更側重學生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計算方法。

師:四人一組合作利用桌上的學具,來擺一擺、撥一撥,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2、小組彙報交流。

學生可能會出現的計算方法:

生1:擺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來是86根。

生2:從計數器上撥珠,我先撥出56,然後再在十位上撥上3個珠,這樣十位上就是8個珠,個位上是6個珠,合起來就是86。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

師小結:同學們真棒,能夠主動尋找計算的方法,56+30的計算方法想出了好幾種。在這幾種方法中,有沒有最簡潔的方法呢?和老師一起接著探究好不好?

3、自主嘗試,探究演算法

師:你們明白了,老師也明白了,現在老師也來提個問題:為什麼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

(2)彙報交流。

(3)師強調: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

4、師:誰能提出一個用減法解決的問題?

生: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隻蟲子?

師:還有不同的減法問題嗎?

生:小青蛙比大青蛙多吃了多少隻蟲子?

師:誰知道這兩個減法問題該怎樣列式?

生:56-30

師:56-30=?(板書)該怎樣計算?

教學過程與計算56+30相同。

[設計理念:利用小棒、計數器,運用數的組成轉化為已經掌握的口算等方法,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開展操作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直觀經驗,引導學生探索計算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這樣既讓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性的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合作意識。同時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自主進行選擇,比較中培養了優化意識。]

四、實踐運用,內化新知。

1、趣味遊戲(創設青蛙跳遠情境),練一練第3題。

2、同學們,剛剛在做遊戲的時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麼新的發現了,是怎麼回事?大家瞧(出示53頁第三個綠點問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適時鞏固和總結。)

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板書:個位上的數要和個位上的數相加減,十位上的數要和十位上的數相加減。

3、青蛙們忙忙碌碌,大森林裡的啄木鳥可也沒閒著哦。快瞧!(出示練一練第一題,適時告訴學生啄木鳥也是益鳥,我們應該保護它們。)

4、師:同學們,青蛙除了捉蟲子,還有最厲害的就是跳水了。快看,多熱鬧呀!(課件出示連一練第五題)

師:大家從圖中能獲得什麼資訊?

生:有38只青蛙。

師:忙了一天,青蛙該回家了,看荷葉上最後還剩下幾隻青蛙?(5只)那麼誰知道跳下去幾隻青蛙?比比看誰最先算出來。

5、淘氣班上一共有42名同學去郊遊,一人一瓶,可只有30 瓶礦泉水,你知道還差多少瓶水嗎?

[設計理念:精心安排,分層練習,有效的鞏固所學知識。在整個練習階段,通過各種不同層次、不同型別的練習,特別是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特徵的遊戲,很好的調節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了人人蔘與,人人學會,鞏固了知識。]

五、總結評價,知識延伸

師:今天,我們對青蛙有了一定的瞭解,對它有興趣的,回家查一查:一隻青蛙一年大約可以吃掉多少隻害蟲呢?希望大家在平常學習中一直能做個認真細心的好學生。

老師這兒還有一個問題,看看誰能幫老師解答:怎樣才能使計算結果更準確呢?

生1:數小棒的時候要細心,多說幾遍,說準確。

生2:撥計數器的時候要認真,不能多撥,也不能少撥,撥好後在仔細核對一遍。

生3:做好後需要仔細檢查。

生4:還要在計算的時候不能看錯加減號和數字,看錯誰在計算的時候都會出錯。

生5:就是個位要和個位上的數字相加減,十位要和十位上的數字相加減。

師:你們真了不起,希望你們在今後做計算題的時候都要認真檢查一下,確保計算結果正確。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總結評價,這樣做有利於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同時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延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板書設計:

青蛙吃蟲子

1、兩隻青蛙一共吃了多少隻蟲子? 56+30=86(只)

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隻蟲子? 56-30=26(只)

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隻蟲子? 56-30=26(只)

個位要和個位上的數字相加減,十位要和十位上的數字相加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