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5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5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 56、57頁

教材分析:8、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本單元10以內加減法的第二部分內容的第2課時,它是在學生認識了數字8和9、7以內的加減法等內容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些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計算的基礎,是全冊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 通過系統學習8、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進一步熟練和鞏固計算的方法,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教材安排了兩個主要教學環節,首先教材呈現一副“海濱游泳”的情景圖和“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的問題,讓學生在充分觀察和了解圖中數學資訊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並列出正確的算式,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由於學生已具有了“6、7的加減法”的學習思路,學生能提出不同的加減法的問題。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算一算”,教材第一次呈現了大括號線的示意圖,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大括號線的意思,能正確列式計算。

在“練一練”的練習中教材安排了兩道題,第1題是8、9的加減法的口算,讓學生自己獨立做在書上,集體訂正,這樣的練習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第2題是一個示意圖,是一道6、7、8、9的加減法的綜合練習題,設計的示意圖趣味性很強,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情境圖,發現、交流圖中數學資訊的過程。

2、會計算得數是8 、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3、能根據情境圖中的資訊提出簡單問題,培養初步的問題意識。

教學重點:會計算得數是8 、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教學難點:能根據情境圖中的資訊提出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複習:說一說8、9的組成。

2、談話匯入。通過師生之間游泳話題的談論,引出教材情境圖。

同學們,你們喜歡游泳嗎?知道游泳有什麼好處嗎?

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

老師也喜歡游泳,在炎熱的夏天游泳不僅可以解除悶熱,而且還可以鍛鍊身體。但是小朋友游泳時一定要和大人一起去,避免發生危險的事。我們教材也選擇了小朋友游泳的事情。

師出示情境圖。

9、觀察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在圖中看到了什麼,瞭解到了哪些數學資訊,。

(設計意圖:複習8、9的組成,為8、9的加減法學習做準備。通過看圖發現數學資訊培養學生觀察情景圖和交流數學資訊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

1、提出“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並計算。給予一定的思考和寫算式的時間。

大家觀察真仔細,發現了這麼多的數學資訊,現在,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人?你會列式計算嗎?自己試一試。

學生寫算式,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充分觀察和了解圖中數學資訊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計算,並列出不同的算式,培養學生觀察情景圖和交流數學資訊的能力。)

2、啟發學生提出其他加減法計算的問題,由於提問題對國小生來說有點難,教師可以作為參與者共同完成。

剛才同學們用不同的算式解決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根據圖中的資訊,你還能提出其它數學問題嗎?自己先想一想,可以同桌討論一下。

學生提不出,教師先提。

誰來給大家提個問題。

學生提不出教師先提。

正在游泳的有幾人?9-2=7(人)

還應該提出以下問題:

一共有多少個游泳圈?4+5=9

岸上有多少個游泳圈?9-5=4

學生比老師多幾人?8-1=7

有幾個女生? 9-6=3

有幾個小朋友在游泳?5+2=7或9-2=7……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充分觀察和了解圖中數學資訊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並列出正確的算式,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

三、嘗試應用

1、觀察教材中的兩幅圖,指導學生理解圖意,認識帶括線的加減問題。

同學們的表現都很出色,下面我們一起看教材第57頁的兩幅圖,誰來說說這兩個圖是什麼意思?

左圖學生很容易理解,學生可能會說:

左邊有5條小狗,右邊有3條小狗,問下面加一條線和一個問號,表示要求一共有多少條小狗,

右圖的圖意學生不易表達清楚,可採取師生對話的形式進行。

看這幅圖,括線下面寫著9表示什麼意思?

筐上這個問號是什麼意思呢?

2、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再交流計算的結果,並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這個圖的意思是一共有9個玉米,外邊放著3個,筐裡有幾個玉米?圖意明白了,自己看圖試著寫出一個算式怎麼樣?

學生寫算式,教師巡視。

誰把自己寫的算式介紹一下,說一說是怎麼提的?

左圖可能出現兩個算式:

+3=8或3+5=8

右圖可能會出現下面的情況:

一共有9個玉米,筐裡有6個,拿出來3個,列式:9-6=3。

一共有九個玉米,筐裡有6個玉米,筐外有3個玉米,一共有9個玉米,列算式為:9-6=3。

筐裡有6個玉米,筐外有3個玉米,一共有9個玉米。列算式為:3+6=9或6+3=9。

右圖加法算式如果出現,教師應先肯定,給與鼓勵,然後使學生了解“?”表示的意思是求筐裡有幾個玉米,用9-3=6更好。

讓學生理解大括號線的`意思,能正確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大括號線的意思,能正確列式計算。)

3、呈現補充的兩個帶括線的題,鼓勵學生自己看圖列式,然後交流。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大括號線的理解,能正確列式計算。) 四、課堂練習

1、練一練第1題,學生自主完成,然後交流訂正。

(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2、練一練第2題,先組織學生仿照圖意,每人手拿口算卡片做鑽山洞的遊戲;然後讓學生在書上連線。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6、7、8、9的加減法的綜合練習題,設計的示意圖趣味性很強,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反思:

有了上節課學習的基礎,學生對怎麼想加減法算式得數的方法已掌握得很好了。並且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會看圖說幾句話。所以,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主題例圖,引導學生看看圖中是怎樣的情景,然後引導學生根據題意提出問題並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也能說出每個數字是什麼意思,教師再強調加法的含義,緊接著我又引導孩子們提出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並列式。

在本堂課過程中8、9的加、減法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加上擴線和問號的學習,使理解題意變得更加有難度,在8、9的加減法中,減法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的最大難點,加法則是學習減法的基礎,在學習加法的過程中如果讓學生充分理解擴線和問號的意義,明白問號在哪問題就在哪,減法的學習就會容易一些而在加法的授課過程中,我雖然注意了對擴線的理解,也由於學生對問號的學習沒有出現問題,對圖意理解得非常清楚,就忽視了對問號的講解,學生對於問號在哪,就是對哪進行提問的意識不夠強烈,導致了減法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準確說明圖意,提出問題現象的出現。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到了由扶到放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通過前面加減法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加減法計算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我進行適時指導,幫助學生積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勵學生不用藉助學具,直接看著算式寫得數。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 會認,讀整時;

2、 能夠用兩種方法表示整時;

3、 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幫助孩子從小養成珍惜時間和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設計:

雖然學生剛上一年級,但他們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一定認識鐘錶的經驗,在教學整時認讀時,首先讓學生認識鐘面,分清分針和時針,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對比、觀察“三個鐘面(6時、8時、4時)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得出結論: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然後通過活動,看一看、撥一撥,加強對整時的認識,與生活聯絡,出示電子表示法,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用兩種方法來表示整時,最後出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滲透學生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指導語:今天是我們一一班全體學生第一次來多媒體教室上課,你們高興嗎?老師非常高興,有這麼多的老師在後面看著我們一一班小朋友,看看誰表現的最好。

引入課題:好了,大家坐的這麼端正,老師就送大家一個禮物,猜一猜:有位好朋友,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他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睡覺。(出示課件)提問:說一說你們在哪裡見過鐘錶?

總結:你們在這麼多地方見過鐘錶,鐘錶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大家真聰明!鐘錶能夠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什麼時候上課、放學、吃飯、睡覺),它的作用多大呀!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鐘錶,板書“認識鐘錶”。

二、新授

1、看,老師帶來了一個鐘錶,你們仔細觀察這個鐘錶,鐘面上都有什麼呢?

板書【分針(長)、時針(短)】還有12個數字,大家來讀一下。

2、拿出你們手中的鐘表,同桌互相指一指,那個是時針、那個是分針。

3、那我們認識了鐘面,先把表放下,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下,麗麗每天什麼時候起床?你們認識鐘面上的時刻麼?

總結:我們生活中通常說的7點,在教學上把7點說成7時,大家仔細觀察7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都分別指著幾呢?說得很好,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7,這就是7時。

4、那你們知道這個鐘錶幾時麼?分針和時針都指著幾?

5、仔細觀察這幾個鐘面分針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總結:分針都是指向12,時針指向(6、4、8),那麼,我們就說: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6、既然大家都認識了整時,老師就來考考你們,敢接受挑戰麼?

(1時、5時、7時、8時)回答的真好,老師說時間,你們自己動手撥一撥;同桌互相說時間,動手撥一撥。

我們剛才學習了用中文來記錄整時,那麼你們知道整時的另一種表示方法麼?出示課件“12:00”,你們知道這是幾時麼?你們在哪裡見過呢?(手機上、手錶上、車票上……)。那麼,我們來看一下7時,該怎麼用電子表示法表示呢?先寫7,接著在7的右下方寫兩個上下並排的小圓點,然後寫兩個0,他們都讀作7時、7:00

三、練習

我們認識了時間,就要合理的安排好時間,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小明是怎樣安排時間的。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會了什麼?收穫可真不小!那麼我們就要像小明那樣合理安排好時間,做一個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3

總課時數: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去理解掌握8和9的組成。

2、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看到一組組成,會想到另一組組成。

3、讓學生在參與學習中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增強小組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8和9的組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看到一組組成,會想到另一組組成。

教具、學具準備

8個小五星,9個小圓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問: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哪兩個數?

2、師:請你打手勢表示下面各題圓圈中該填什麼符號。

7○88○98○69○5

3、猜一猜。

①一個數比9小,這個數可能是幾?

②一個數,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這個數是幾嗎?

4、揭題。

師:上節課,我們不但認識了8和9,而且還學會了8和9的寫法。這節課

就讓我們來進一步認識8、9,瞭解8和9分別是怎樣組成的。

(板書課題:8、9的組成)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㈠教學8的組成。

1、創設情境。

一天,老師買了8個小西瓜,可是用一個網兜又裝不下,於是呀,老師就把它們分別裝在兩個網兜裡。你知道老師可能會怎樣分裝這8個小西瓜嗎?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師:請你拿出8個五角星來代替8個小西瓜,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們分成兩堆。分分看,看看可以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①同桌合作,並把分的'結果記錄下來。

②學生彙報,教師板書8的所有組成。

③小結。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分五角星,知道8的組成有這麼多,可是要把這麼多的組成都記下來,可真不容易。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黑板上8的組成,你能想出什麼辦法減少一些記憶的內容嗎?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找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看一個,記兩個,看到

師:通過大家的一致努力,我們可以由l和7組成8,想到7和l組成8,由2和6組成8,想到6和2組成8,由3和5組成8,想到5和3組成8。我們只要記住1和7組成8、2和6組成8、3和5組成8、4和4組成8就可以了。你們覺得這樣記憶好嗎?請同桌互相合作一下,試著用這個辦法來迅速記住8的組成,看誰最先記熟。

④請幾位最先舉手的小朋友來背8的組成。

㈡教學9的組成

1、讓學生自己試著將9個小圓片分成兩堆,並根據自己動手實踐,將書上

9的組成補充完整。

2、指名反饋,教師板書,集體訂正。

㈢看書答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在書上52頁,請同學們看一下,還有什麼問題嗎?

三、反饋練習

1、師生舉數字卡片來對8、9的組成。

2、同桌兩人打手勢來對8的組成。

3、完成課本第52頁的做一做。

四、課堂練習

練習八的第4、5題。

五、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通過同學們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樣組成的,並且學會了只要記住一組,就會聯想到另外一組。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3課。

教學目的:

1、經歷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加法。

2、感知演算法多樣性,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和進位的計算道理。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遷移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

教學難點:理解進位的計算道理。

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

學 法:觀察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準備:課前小研究、多媒體課件、小棒、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數學小故事。

《加號和減號》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匯入。

2、如何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的問題?

3、提出探究任務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4、四人小組彙報計算方法,同學和老師互相質疑、補充。

彙報用擺小棒計算時師質疑:

(1)為什麼要從5根小棒裡拿1根給9根,怎麼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數?

(2)看來,這1根小棒是有任務的`,你知道它的任務嗎?

(3)為什麼要從9根小棒裡拿5根給5根,怎麼不和剛才一樣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數?

(4)看來,這5根小棒也是有任務的,你知道它的任務嗎?

(5)這種方法和剛才的方法有什麼不同之處?有什麼相同之處?你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嗎?

彙報用計數器計算時師質疑:

(1)為什麼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個位上的10?

彙報用計數器計算時師補充:滿十進一的計數法則。

5、其他小組交流彙報。

6、師小結:

剛才我們用數數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湊十法,推演算法、計數器計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請大家大聲讀一讀這個算式。

7、練習:9+6=?怎樣移動蘋果,讓我們很快看出蘋果的總數?

8、你喜歡哪種移動方法,為什麼?

9、計算4+9=? 9+2=?,你是怎樣算的?

10、觀察剛才算的這幾道加法題,有什麼共同特徵?

11、出示課題:9加幾,9加幾是怎樣計算的?

12、練習:9+3= 9+7= 9+8= 9+9=

13、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14、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15、小組彙報。

16、填一填:9+()=1()

三、遊戲鞏固9加幾的進位加法。

四、全課總結。

五、板書設計:

9加幾

情境圖

9+2=11

9+3=12

9+4=13

湊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教學反思:

崔小寧: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機械地強調讓學生進行湊十練習,而是藉助小棒的直觀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為何要從5裡面拿1給9的道理,又為何要從9裡面拿5給5的道理,然後利用計數器上珠子動態變化過程,藉助學生對“10個一是1個十”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道理,真正達到了“授之以漁”。另外,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肯定了學生把9湊成10,而且還引導學生用湊十法的原理把5湊成10這種不常見的湊十方法,為以後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了基礎,也為以後簡便演算法中的湊十、湊整等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其實他們是同根同源的,那時學生就會很容易地運用這種湊十的基本方法來解決了,也就發揮了數學的工具性作用。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買鉛筆”當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買鉛筆。

二、探究新知,構建模型

1、模擬情景,探究方法

(1)學生獨立探究(操作體驗),初建模型。師:15支鉛筆,賣給小白兔9支,還剩下幾支?用什麼方法計算?怎樣列算式呢?21教育網

生答後,師板書:15-9=?

師:如果你是售貨員,請你把賣鉛筆給小白兔的方法用小棒來擺一擺。

學生用小棒代替鉛筆,在擺小棒的過程中探索15-9的計算方法。

(2)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分析),再建模型。師:你是怎樣擺的?請把你的方法和小組裡的同學說一說。

接著各小組彙報計算“15-9”的不同的方法,教師同時用電腦演示各種不同的方法。

(3)自學課本(討論比較),構建模型。

要求:把書上的方法和學生自己探索的方法進行比較,同時對4種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確定比較好的方法,進行選擇。2.運用模型,嘗試解題教師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完成下面3道題。14-9=()13-9=()16-9=()

三、運用模型,鞏固新知

1、試一試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把4個問題寫在答題卡上。16-8= 17-8= 15-8= 11-8=選擇一個喜歡的問題與同桌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玩一玩,做一做

(1)學生獨立口答,說出計算的方法。

(2)集體進行“找朋友”的遊戲,練習提高計算的速度。

(3)小組“開火車”。先師生示範,後分組遊戲。

(4)製作轉盤。(給出基本模型,讓學生設計製作)

(5)同桌同學玩轉盤,練口算,回家和爸爸、媽媽進行數學遊戲。

3.數學故事讓學生自己描述故事情節,提出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

[設計思路]本節課的設計試圖通過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和遊戲,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彙報交流的探索過程中,掌握“十幾減8、9”的退位減法的方法,比較熟練地進行“十幾減8、9”的運算,並且初步感知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要注意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我努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主動學習的權利,盡最大可能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1、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開課時,通過創設一個小動物買鉛筆的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在這一情境中給學生提出問題創造了空間。我問:你看到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在學生充滿童趣的語言描述中,數學問題蘊涵其中。再進一步問:像這樣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你還能說出一些例子嗎?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走進生活學數學是我們教學的理念之一。當學生找到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後,我引入課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買鉛筆”的問題。

2.模擬情景,讓學生自己探索解決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應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主動學習,主動獲取。問題提出後,怎樣解決這類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如果你是售貨員,你怎樣把鉛筆賣給小白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拿出小棒,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了方法,獲取了新知。將學生應有的學習時間與空間還給了學生,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敢想、敢說、敢問,學會分析,善於創新。

3.讓學生自己進行方法的優化和選擇方法是多樣的,只要是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好辦法。注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當學生在小組裡展示自己的方法,傾聽別人的方法時,實際上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最後將各小組的方法進行彙報。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必然是多樣的。在交流的過程中,對出現的每一種方法只要是正確的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因此,我不急於評價學生的方法哪種好,哪種不好,而是通過兩次比較,讓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自己進行方法的優化。

4.練習的設計講究質量,形式多樣有效的練習不在於教師出了多少道題,而是這幾道題是否充分發揮了其內在的功能。我的練習只有一個數學轉盤,卻發揮了不同的功能。先個人搶答,說出思考的方法,進行方法的優化和理解。再進行“找朋友”的遊戲,一人答一題,雖然練習的面很窄,但這一環節的設計突破了難點,達到人人都有練習的機會。然後進行師生“開火車”和小組“開火車”,不僅人人蔘與,而且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最後學生動手製作轉盤,將活動引出課堂、走進生活,與爸爸、媽媽進行數學遊戲。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6

設計說明

1.動態感知,靜態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兩道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通過喂小雞這一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喂完小雞後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絡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得心應手,學生很自然地列出連加、連減算式。

2.放手學習,滲透建模思想。

連減的.教學與連加類似,所以這部分就放手讓學生自己看圖說圖意,提出問題並解答,體會學習連減,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滲透建模思想。同時藉助學具交流演算法,體會先算第一步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1.情境匯入。

師:上個星期天,明明和爸爸一起去鄉下的奶奶家遊玩。一大早,他們就一起乘上“口算號”公共汽車出發了。來,我們都看看有哪些口算題,也來算一算吧!

課件出示口算題:

4+1 5+2 7-2 5-2 3+4 7-4

5+3 8+1 9-1 8-2 6+3 9-6

2.引出新課。

師:不一會兒,他們便來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裡喂小雞呢,明明可是個懂事的孩子,連忙跑過去幫奶奶喂小雞。(課件出示教材65頁上面情境圖,引出連加)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了明明和爸爸去鄉下奶奶家遊玩和乘坐“口算號”公共汽車的情境,不僅複習了舊知,而且為下面初步感知兩步計算與一步計算的關係埋下了伏筆,還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探究新知,動態生成

(一)連加。

1.看圖理解連加的含義。

(1)課件出示5只小雞吃食圖。

提問:誰能把你觀察到的說出來?

預設生1:地上有5只小雞在吃食。

生2:明明正在給5只小雞餵食。

教師說明:這是明明在幫奶奶喂小雞,5只小雞吃得正香呢!

(2)課件演示又跑來了2只小雞。

師:誰能說說這次發生了什麼事?

預設生:跑來了2只小雞。

師:誰能把這件事說完整?

預設生1: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食,又跑來了2只小雞。

生2: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食,又跑來了2只小雞。現在一共有幾隻小雞?

師:誰能說說如何列式呢?(教師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板書)

(3)課件演示又有1只小雞跑了過來。

師:誰能完整地說說這次又發生了什麼事?

預設生1:又有1只小雞跑了過來。

生2:原來有5只小雞,跑來了2只小雞,又跑來了1只小雞。

師:根據你看到的,可以提出一個怎樣的數學問題?

預設生:一共有幾隻小雞?

2.嘗試列式解答。

師:求一共有幾隻小雞,該怎樣列算式。

預設生:5+2=7,7+1=8。

師:能不能列成一個算式呢?

生:5+2+1=8。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7

1.課程標準內容目標中的相關要求

(1).能認識鐘錶。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

(3).能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時間有關的簡單問題。

2.學情分析

教材84頁設計了一副媽媽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圖,幫助學生認識鐘面和電子錶。學生每天都會經歷媽媽叫自己起床的過程,一看到這幅圖,就會聯想到早晨起床的情景。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裡,會很自然的去感受那是早上七時。教材第84頁下半部分,將鐘面和電子錶表示時間的方式對照出現,使學生認識整時。

學習目標

1.認識鐘面,能區分時針、分針。

2.知道整時在鐘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認讀整時的時間。評價任務

1.會通過鐘錶感知鐘錶的幾個特點,會說出分針、時針。

2.通過說自己見過的不同形狀的鐘表,學生了解鐘錶與生活密切相連會認讀整時。

資源與建議

1.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它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小明一天的學習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的線索。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認識整時。它是本單元的重點,也為今後學習有關時分的知識奠定基礎。

2. 本節課流程:謎語匯入 認識鐘錶 練習撥鍾 課堂總結3. 本節課重點:正確讀寫鬧鐘上的整時。

本節課難點:正確、迅速說出鐘面上的時間。

4.課前準備:課件、鐘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評價要點

環節一

激趣匯入

1.用錄音機放鬧鐘的聲音

教師:這是什麼聲音?

2.出示教科書第84頁上的學生起床圖,提問:這位同學在做什麼呢?(在起床)你們早晨都在什麼時間起床?(同學們會說出不同的時間)我們要向這位同學學習,聽到鬧鐘響了就要馬上起床,不要睡懶覺。那麼你們自己會看鐘表嗎?

1.認識鬧鐘。

2.談談鬧鐘的作用。

通過聽鐘錶的聲音,讓學生初步感受鐘錶

環節二

教學新知1.初步認識鐘面。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學具鐘錶,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什麼?教師:這兩根針有什麼特點?教師:同學們觀察得很認真,現在請同學們觀察這個鐘面。教師拿著實物鐘錶,邊演示邊說:這根又細又長的針叫分針,又短又粗的針叫時針;鐘面上有1到12這12個數,還有12個格

2.認識整時。

教師:你看它的分針都指向幾?都朝上指著幾?生:12整理歸納:當鐘面上的分針指向幾,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3.動手操作

(1)生說時間,師在鐘面上撥時刻

(2)師說時間,生在學具鐘面上撥(2時、6時、12時)

(3)對比6時和12時,你有什麼發現?

1.認識鐘面。

這根又細又長的針叫分針,又短又粗的針叫時針;鐘面上有1到12這12個數,還有12個格

2.認識整時

當鐘面上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鐘錶,知道怎樣看錶,怎樣讀時間

環節三

鞏固練習1、找朋友:看桌面連線

2、猜一猜,小明幾時在看電視,撥出一個時間

3、過1時是幾時,教材94頁第3題

4、同樣是10時,為什麼做的事情卻不一樣?

做練習題

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鐘錶的認識

環節四

全課總結構建系統

教師:今天有小鬧鐘相伴,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呢?

談談收穫

課堂總結,昇華主題板書設計

認識鐘錶

1、鐘面上:(1)時針和分針

(2)12個大格

(3)12個數

2、整時整點:7:00 8:00 2:00

3、記錄時間的方法:(1)普通計時法:7時 8時 2時

(2)電子計時法:7:00 8:00 2:00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能力。

4、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教具準備

1、投影儀及相應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若干張,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創設情境,複習舊知

在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分之幾的分數,同學們能夠通過摺紙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歡的分數嗎?

(1)學生用紙折分數

(2)小組交流自己是怎麼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數。

(3)全班交流彙報展示的過程,有針對性的張貼並板書四組分數:(3/4,1/4)、

(1/4,1/2)、(3/8,1/8)、(1/8,1/6)。

2、觀察分數,組織分類。

剛才老師把同學們展示的分數張貼了四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四組分數,你能給它分一下類嗎?

(1)學生獨立觀察每組分數的特點

(2)小組討論交流如何分類

(3)全班交流:小組選代表陳述分類的思維過程。

(4)教師小結:我們把分數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類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導質疑,引入課題

對於剛才我們分出的這兩類分數,大家想研究它們哪方面的問題?

(1)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兩個分數哪一個大,哪一個小?

生2:我想知道兩個分數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選擇的解決問題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比較一下兩個分數,哪個大哪個小這一問題,好嗎?(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3/4和1/4誰大?你是怎麼想的,四人一組拿出手中另一張正方形紙分一分,塗一塗,發揮集體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塗一塗,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彙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說出比的思維過程

(3)教師小結:

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個1/4,而另一張紙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個1/4,3個1/4比一個1/4大,所以3/4>1/4。

(4)用同樣的方法比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中間左邊圖)。

②學生爭當“小老師”自行講解比的過程。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1/4和1/2誰大呢?大家是怎麼想的,用剛才比較的方法,四人一組想一想”。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塗一塗、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彙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說出自己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師適當引導並小評)

(4)教師小結:

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一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樣的方法比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中間右圖)。

②學生自告奮勇講解比較的過程。(師適當引導並鼓勵)

③根據分類總結比較大小的策略。

(1 )學生獨立思考比較大小的方法。

(2 )小組交流如何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比較大小的方法。

(3 )全班交流,歸納總結: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分子小的分數小;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4 )拓展延伸

為什麼?說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那麼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數,分數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數少,分數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數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的份數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數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鞏固、實踐、應用。

1、給分數先塗上顏色再比較大小(見課本61頁下圖)。

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說一說是怎麼想的。

2、按份數塗顏色,並比較分數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學生獨立看一看、塗一塗、比一比。

(2)小組交流

(3)全班彙報交流

3、電腦出示題意:怎樣才能平均分呢?

(1)學生獨立審題。

(2)小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維過程講給同伴聽。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評:

同學們表現的很出色,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更新的收穫?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會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較分數的大小分兩種情況,也就是分母相同還有分子是1的時候。分母相同時,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數越大,當分子是1時,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本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學生建立數位概念的起始課,是在逐一計數的基礎上,積累十進位制概念活動經驗的重要環節。教材通過“古人計數”的故事,滲透自然數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操作活動,幫助學生認識20以內的數,體會十進位制計數法。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體會20以內數的意義,能認、讀、寫11~20各數。

2、初步認識個位和十位,感受以“十”為單位的計數方法。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又好奇心和求知慾,初步瞭解古人發明十進位制計數法的價值。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學目標我們整節課設計如下:

一、課前一首歌(數字歌)

課前這首歌的選擇也是為開課做鋪墊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數數為中心,孩子們不但放鬆了心情,還複習鞏固了數數的方法。

二、複習匯入

有了“數字歌”的鋪墊,老師引導複習就容易多了,如老師問道“你能按順序說一說你學過的數嗎?”孩子們就能迅速的說出來。

三、講授新知

1、觀看視訊瞭解古人計數方法

以一段古人計數的視訊開始今天的新課,不但可以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既體現了需要10以上的計數的'必要性,又體現了數字的文化價值。

2、引導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認一認

教師引導學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讓每個學生都經歷把10根捆成一捆的過程。體會到1捆代表1個十,一根代表1個一,合起來是11,用算式“10+1=11”來記錄。學生在經歷數一數、捆一捆,說一說的過程中,自然形成10個一是1個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動中變得具體直觀,易於接受。

(2)撥一撥,認一認

通過微課讓孩子們認識瞭解計數器,這一環節讓學生藉助直觀視訊,認識計數器,並認識數位“個位”和“十位”,進一步藉助數位理解11的組成,在充分操作後學習11的寫法,加深對11的組成的理解,最後引導學生對比11這個數,十位與個位上的“1”表示的意義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認識,突破重點難點。

(3)我說你擺:

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等活動重點讓學生經歷19~20的過渡,體會小棒夠10個就可以捆成1捆,鞏固10個一是1個十,計數器上滿十就要進一。

3、歸納小結--流程圖對本節課進行歸納小結。

四、鞏固練習,深化提高

1、一縷陽光(基礎練習)

完成學習單,帶著學生寫一寫,說一說。

你會寫數嗎?有什麼發現?

2、光芒閃耀

猜數遊戲,我說你猜

通過這個練習讓同學們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性的練習。

3、光芒閃耀(拓展延伸)

撥一撥,給你兩個珠子,你能撥出幾個數。

引導學生經歷“創造”數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和數位概念,體會的數學的樂趣。

整節課從動作認知到圖形認知,再到符號認知。學生在充分認識數的過程中,感受數的意義,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和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0的兩種含義;規範“0”的寫法,使學生能夠較整潔地書寫“0”。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3.通過緊密聯絡生活的活動,激發學生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和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教學重點

理解0的兩種含義;規範“0”的寫法,使學生能夠較整潔地書寫“0”。

教學難點

理解0的兩種含義;規範“0”的寫法,使學生能夠較整潔地書寫“0”。

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反饋舊知

1.填空。

圖中有( )把椅子;圖中有( ) 張桌子。

2.選擇

圖中有( )個草莓

A 1 B 3 C 5 D 4

新知探究

(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現在正是蘋果成熟的季節,今天老師帶你們去摘蘋果好不好?

生表示願意去,興趣高漲。

教師出示蘋果樹模型(蘋果樹上結滿蘋果,蘋果上有1——5的數字),教師提問:“樹上有幾個蘋果?用數字幾表示?”學生回答後,教師將數板書在黑板上。

看蘋果模型,觀察模型上面有什麼?.五個數字。

二、師生共同探討新知。

(一)摘蘋果,提出問題。

1.說明遊戲要求: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蘋果摘下來,告訴大家上面的數是幾?表示什麼意義?然後再把它貼到黑板上。

2.找幾名學生上前摘蘋果。摘大的,摘小的.最後,樹上沒有了。

3.提問:蘋果摘完了,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小組討論一下。引導學生觀察,小組交流提出: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能不能把這些蘋果排排隊?樹上一個蘋果也沒有了,怎麼表示呢?

(二)自主解決問題。

(預設)第一種情況:如果有部分學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讓他想一想:你喜歡用什麼方式表示呢?把他們想出的符號與0比較,發現0是最方便的。

交流想法: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像這種一個也沒有,我們用數字0。第二種情況:如果全部學生都說用0表示。就肯定學生的想法,並提問:“你是怎麼知道的?”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

教師總結,在數學上,一個也沒有我們用“0”這個數字來表示。(板書“0”)

(三)生活中的“0”,學習寫“0”。

1.現在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0呢?(門牌號碼上的0、電話號碼上的0、直尺上的0出示有0的圖片)課前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有0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直尺、檯秤、計時秒錶、溫度計的圖片)。

2.感知0的另兩種含義。

(1)課前同學們也準備了直尺,拿出直尺,放在桌上。找一找0在哪裡,小手指向0。你能大聲的把直尺上的數字讀一遍嗎?

直尺上的數是怎樣排列的?這些數是從幾開始的?(這些數是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從0 開始的.)這個0表示什麼呢?學生小組討論直尺上的這個0,表示起點的意思。

(2)出示圖片(溫度計)。

在溫度計上也有0,這個0又是什麼意思?(生嘗試說)

0度是水變成冰的溫度,當溫度下降到0度時水就開始結冰了。所以這裡的0表示分界點。(板書:分界點)小結:0可以表示起點,也可以表示分界點。

3.學習寫0

(1)寫“0”同學們看“0”像什麼?你會寫嗎?試一試,看誰寫得最漂亮!(學生寫後,教師在田字格上演示寫“0”的正確筆順,再讓學生在課本田字格里寫幾個“0”,同桌相互比一比,議一議。)

(2)現在,我們的數字大家庭裡又添了一名新成員:“0”。把它排到什麼位置合適呢?為什麼?(學生暢談自己的想法。)一起按順序讀一讀這些數:(0,1,2,3,4,5,)。

三、鞏固練習:

1.寫一寫(自主練習第 1 題)盤子中各有幾個蘋果呢,請你數一數,寫一些。看誰寫得最漂亮!

2.補充按順序填數(自主練習第 3題)你們看,這些調皮的數跑沒了,你們能把它填上嗎?如果你填對了,就會得到一份有趣的禮物!快開始吧!

四、抽象概括。

1.做遊戲:進一步理解0和其他數的含義。

2.教師說數,學生拍手、舉小棒、伸手指。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

邊學邊練

(一) 填空題。

拿走5塊糖還剩(0)塊。拿走3塊糖還剩(2)塊。拿走2塊糖還剩(3)塊。

鞏固訓練 1.看圖寫數。

2.看圖寫數。

3.看圖寫數。

3拿走2,還剩1。

4拿走3,還剩1。

課堂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0的認識

“0 ”表示一個也沒有

1 2 3 4 5

“0”表示起點分界點

教學反思

1.教材出示了直尺圖,這是前面用點子圖講數的順序的進一步提高。通過直尺圖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數的順序。教學時讓每個學生自備一把直尺,在直尺的左端找到0,說明0是起點。然後再讓學生說一說,0的右邊一個數是幾,最後一段一段地數數。這裡只是認數和掌握數的順序,還不是認識米尺,所以不講釐米等長度概念。

2.教學0的寫法的時候,應向學生說明筆順,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起筆處和收筆處要相連,並且要寫圓滑,不能有稜角。教學生練習的方法可以參看前面教寫數的教學建議。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運用“9加幾”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並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熟練進位加法的演算法;鞏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會選擇有用資訊來分析數量關係,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二)過程與方法

在不同形式的練習內容中運用“9加幾”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和技巧,並在原有基礎上靈活運用計算解題問題,提升思維水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計算學習的價值和用途,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學生在掌握了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方法後,通過本課的學習,進一步運用所掌握的計算技能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資訊的整理,資料的分析,初步的推理,充分感受計算學習的價值和用途。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運用“9加幾”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熟練運算技能。

教學難點:在解決問題中,能夠巧妙地利用推理等方法靈活解題。

三、教學準備

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複習舊知

課件出示一組口算題目,學生進行搶答,個別題目請學生敘述演算法。

【設計意圖】設計口算的練習題目,幫助學生複習已經學習過的計算內容,啟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為後面的學習進行鋪墊。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1.動態情境,激發已有經驗。

(1)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問題情境。兔姐姐已經拔了9根蘿蔔,兔弟弟又送來了2根蘿蔔,問一共有多少根蘿蔔?

(2)請學生根據教師敘述,重複問題情境,並找到情境中已知的`兩個條件(已經拔了9根蘿蔔和又送來了2根蘿蔔)以及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根蘿蔔)。

(3)引導學生分析兩個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係,通過交流得出已經拔了的9根蘿蔔是一個部分,又送來的2根蘿蔔是另一個部分,求它們的整體,需要把兩個部分合起來。

(4)請學生解決問題,列出算式:9+2=11(根)。

2.靜態情境,觀察整理資訊。

(1)課件出示情境圖。

(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找到從圖中知道了些什麼?

(3)學生共同交流,找到兩個條件(小熊已經摘了9個桔子,還要再摘6個)以及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小熊一共摘了幾個桔子)。

(4)引導學生分析兩個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係,通過交流得出已經摘的9個桔子是一個部分,還要摘的6個桔子是另一個部分,要求的是它們的整體,用加法來解決。

(5)請學生解決問題,列出算式:9+6=15(個)。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學會觀察會看鐘面的結構,認識電子錶和鐘錶表達的整時,會讀、會寫整時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操作鐘表認識鐘面的結構,獲得看整時刻的方法,並能用語言比較清晰的說明看時間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時間,感受時間的寶貴,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按時作息。

二、目標分析

學生不僅要會看鐘面和電子錶認整時,還會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有所感覺。知道什麼時間該做怎麼,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息習慣。本冊只認識“整時”,將來會在二年級上冊“認識半時”。因此,本單元對學生的後繼學習起著重要作用。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鐘面,在鐘面上認識整時、書寫整時,並總結出看整時的方法。

教學難點:對“幾時過了一點”和“快到幾時”的理解。

四、教學準備

小鐘表、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鐘面

1.課件出示謎語

我有個好朋友,會跑沒有腿,會響沒有嘴,它會告訴我,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請你猜猜看,我這個好朋友是誰?”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鐘錶。揭示課題。

2.自主介紹鐘面

(1)認識鐘面

要求學生觀察鐘面,把看到的與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師生共同總結:鐘面上有12個數。

有錶針:時針與分針。分針又細又長、時針又短又粗。

(2)由學生介紹大的鐘表(教具)

學生從大鐘表上找出時針、分針。發現鐘面上的指標總是在不停地運動。發現錶針旋轉的方向。並用手勢表示轉動的方向。

(3)認識分針、時針

有學生介紹又細又長的針叫作分針;又粗又短的針叫作時針。分針、時針轉得快慢不同,但是轉動的方向一樣。

【設計意圖】利用動靜結合的課件,再次強化認識時針和分針。學生在指一指、轉一轉的活動中感受動態的時間。為認識半時,理解時針在兩個數的中間,表示過了幾時沒到幾時做好鋪墊。

(二)認識整時

1.讀寫整時

教師逐一出示鐘錶(課件)。

師:看鐘表請思考,鐘面上表示的時間你們認識嗎?

隨著學生的發言教師指導學生讀時間和寫出時間。

7:00讀作:7時

10:00讀作:10時

1:00讀作:1時

4:00讀作:4時

師:結合鐘面表示的時間,想想你們在做什麼?

【設計意圖】認識每一個整時都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滲透生活中處處離不開鐘錶。

2.整時時刻和鐘面連線

在學生反饋中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問題。

3.發現鐘面表示整時的特點

師:鐘面表示的時間叫作整時。觀察鐘面,整時的時候鐘面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隨著學生的觀察,教師引導學生依次看四個整時。讓學生總結出:分針指向12的'時候,時針指向7是7時;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10是10時;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1是1時。最後讓學生說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4.動手撥出時間

(1)學生自主撥出時間,同學之間交流。

(2)展示學生撥的作品,同學們進行評價。

(3)教師出示鐘面,要求學生說出時間,並寫出時間。

重點強調12:00鐘面出現的特殊現象。

5.從電子錶中再認識整時

(1)出示電子錶12:00(課件)

師:電子錶現實的時間和我們寫出的時間是一樣。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貼到黑板上,讓全體學生讀一讀。請你們觀察整時的電子錶,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總結:

整時:多少分

(2)完成教科書第86頁第2題。

(三)鞏固練習

1.判斷哪個鐘面表示整時,並說出理由

2.說一說鐘面上的時間接近哪個整時

總結:兩個鐘面都接近10:00,第一個鐘面不到整時,第二個鐘面超過整時。

3.有序排列時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用不同的語言描述時間,學生在比較、排序中強化對整時和接近整時的認識,為今後學習幾時幾分做鋪墊。

4.猜時間

師:我們一起做猜一猜的遊戲。生活中有這樣的鐘表,鐘面上1個數也沒有,不好看時間。(課件中出示實物照片)請你們大膽猜一猜鐘面上的時刻?

先讓學生猜這個鐘錶表示的時間

在出示這個鐘錶提示學生

5.做一做(數學書第85頁做一做)

師:小明晚上9時睡覺了,如果是早上9時,小明又會在幹什麼呢?

(四)欣賞古代計時工具

師:這些古代計時工具,非常有用。鐘錶能幫助我們安排一天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希望每一個同學都用好小鐘表,學會抓緊時間。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欣賞古代計時工具的過程中,保持對認識時間的興趣,體會鐘錶的作用大。

(五)全課小結

師:時間在滴滴答答的聲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來了,我們先記住整時,今後還要認識幾時幾分呢。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的時間。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

3、建立時間觀念,使學生從小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讀寫鐘錶上的整時。

教學難點:正確迅速說出或撥出鐘面上的時間。

教學策略與手段

謎語激趣匯入、同學合作探究、闖關遊戲

課前準備

鐘面模型 、學生學具鐘面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謎語匯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請你們來猜一猜.

師說謎語:我有一個好朋友, 滴答滴答不停走, 叫我學習和休息, 真是我的好幫手。

師:誰猜到了這是什麼?

生:鐘錶(板書:鐘錶)

2、認識各種不同型別的鐘表

鐘錶的兄弟姐妹可多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鐘錶。(課件展示各種型別的鐘表)這些鐘錶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都離不開它。這節課我們就與鐘錶交朋友,一起來認識鐘錶。(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的組成

(課件出示鐘面模型)同學們請看大屏,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己的發現。

生:彙報討論結果(教師板書)。

生 :12 個數字。

師:哪些數字?

生:數字 1 —— 12 。

師:12在哪?6呢?3在哪?9呢?

生:鐘面上有兩根針,一根長,一根短。

師:這根又細又長的針是什麼針?這根又短又粗的呢?

生:又細又長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

師:同學們觀察非常仔細,你們太了不起了,現在請你們在您們的鐘面模具上指出分針和時針。

2.教學整時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時間嗎?(生說:認識)看來同學們的生活經驗還真不少。那大家平時看到的時針和分針是靜止不動的嗎?

生:不是。

師:對,時針和分針要有規律地轉動起來才可以幫我們記錄時間。那它怎樣轉動呢?請看大屏。(課件演示)咱們一起來用手比劃一下,這樣轉動的方向叫做順時針方向。那麼現在我們就試著認一認下面幾個鐘面上的時間,

請同學們觀察這幅圖(主題圖),誰能說一說這是什麼時間?圖上的人在做什麼?

生:這是早上7點,媽媽在叫孩子起床

師:平時生活中我們所說的“幾點”是口頭語,正確的書面用語是“幾時”。所以同學說的7點我們就要說成7時(板書7時)。是幾時直接在幾的後面加上漢字“時”就可以,這是整時的第一種表示方法叫中文表示法。

師:誰能說一說7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分別指著幾?

生說:時針指著7,分針指著12

師:你真是個愛觀察的好孩子。

師說明: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7就是7時。。

2、請同學們再用剛才的.方法,說一說:下面3個鐘面上的時間。 (課件出示鐘面)

生說時間,師引導說:8時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向幾? 3時時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向幾? 6時時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向幾?

師:再仔細觀察 3個鐘面,你發現了什麼?

生:分針都指向12.

師:分針指向12的時刻都是整時。到底是幾時呢?我們要接著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師小結: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是幾時。

3、時間表示法

師:床頭櫃上有什麼?這個電子錶上的時間表示幾時?是怎樣表示的?

師小結:這是電子表示法:1個數字加上冒號再寫兩個0。通常電子錶和電視螢幕上會用這種表示方法。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師:下面我們就來進行智力大闖關。對自己有信心嗎?老師相信你們是最棒的。

(一)進入第一關:撥鍾小能手

1、師說時間,生自己動手拔一拔。

師:請同學們按我說的時間在鐘錶上撥出來

(1)請同學們撥8時。

(2)請同學們撥6時。

(同桌之間可以互相看一看撥的對不對)

師:你們可真棒!撥的都很準確

2、同桌互說互拔時間。

師:現在就請你們同桌之間互相撥時間,也就是一個說一個撥的。(生撥,師巡視、指導)

師:祝賀你們順利闖過第一關。

(二)第二關

師:現在進入第二關:動手寫時間

1、老師又給你們帶來一位好朋友—小明,你們歡迎他嗎?讓我們走進小明的生活,看一看他一天什麼時間都在做什麼?

(1)(課件出示)小明9時在幹什麼?為什麼都是9時,他做的事卻不一樣?

(2)學生說其他時間小明在做什麼?(原來一天時針要轉2圈,有上午的9時,經過中午、下午,又有了晚上的9時。因此,有時為了準確表達時刻前面還會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時間詞語。)

2、現在請同學在課本85頁快速寫出時間。

生在書上寫,師巡視指導

(1)彙報。

(2)特殊鐘面12時、6時。

提問:12時為什麼只有1根指標,是表壞了嗎?(時針和分針都指向12,重合在一起,只能看到一根指標)。

6時鐘面時針和分針的位置有什麼特點?(兩根指標在一條直線上)

師小結:6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在一條直線上,12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重合,

(3)你覺得週末小明的一天安排得比較合理嗎?(較為合理,有學習有休息有運動)

小結:我們要像小明一樣,每天按時起床,按時學習,按時休息。合理科學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第三關:找朋友。(出示課件)

師:現在我們也給鐘錶找找朋友吧!

撥一撥、寫一寫、找一找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四、們知道鐘錶可以幫助我們記錄時間。在沒有現代鐘錶的古代,想知道人們是怎樣計時的嗎?

(課件出示圖片)遠古時期,沒有鐘錶聰明的人們就根據公雞打鳴來確定時刻;慢慢地根據太陽的運動規律做成了日晷,根據太陽照射到指標上投下的影子指在石盤上的刻度來計時的;可是晚上或陰天時就不方便了:後來人們又發明了銅漏壺、水漏滴水計時,沙漏漏沙計時等;後來隨著科學地發展,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鐘表,計時也就更加方便、準確了。

【通過課件展示的圖片和老師的講解,學生知道了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總結梳理,知識昇華。

時間過得真快啊,一節課的時間即將過去了。這節課你們認識了哪位好朋友呢?學會了什麼?

總結:時間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寶貴的,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希望同學們能合理利用時間,按時睡覺,按時起床,做一個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板書設計

認識鐘錶

時針 又粗又短

分針 又細又長

中文表示法 7時

電子表示法 7:00

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是幾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上下、前後、左右的位置關係,初步學會用上下、前後、左右等詞描述物體間的相對位置關係。

2、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語言表達能力。

3、瞭解課堂常規,學會在教師組織下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教學重點:

認識上下、前後、左右。

教學難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

教學過程:

一、謎語匯入

出示謎題: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能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謎底:手。)

二、知識新授

教學左、右

1、區分左手、右手

提問:你還用右手做什麼事情?你用左手做什麼事?

生回答後總結區分左右的方法。

2、找一找、說一說身體上還有哪些部位有左右之分。

3、由身體中的`左右引出課題:認位置(板書課題:認位置)

4、出示書上主題圖,請生觀察。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

5、學生用左、右來描述數學書和練習冊、四位小朋友們之間的位置關係,並說出區分方法。

教學前、後、上、下、

1、學生體會上、下、前、後四個方向,並且用上下、前後來描述圖中物體的位置關係。

2、說一說班級裡物體的位置關係。

三、鞏固新知

1、小遊戲:小小機器人

2、想想做做

四、課堂小結

請學生來說說這節課學會了什麼,並在回家以後找出家裡各種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說給家長聽。

亮點:

1、劉老師的課前熱身方法挺好,通過一首小兒歌,讓學生明白規矩。

2、劉老師的語言親切,教態自然大方。課堂習慣的養成,訓練到位。如:小小手,疊疊放;小嘴巴,閉上它;小眼睛,看老師等,老師的口令一出,孩子們反應積極迅速。

3、體會位置的相對性是本節課的難點。劉老師在解決難點時,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讓孩子們區分位置,藉助身體的器官進一步感知位置的相對性。

4、整節課的學與玩相結合,在玩中既放鬆了,又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點。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5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xx版)》在第一學段關於“數與代數”提出了這樣的目標: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教材分析

教材將“第幾”放在“比多少”一課之後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自然數除了可以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

3.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有了“第幾”這個概念,在學校無論是站隊,還是自己的學號,以及在課表中學生們都會接觸到“第幾”這個知識。但是對於“幾和第幾”學生們並沒有認真區分過,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體驗,真正明白“幾和第幾”的區別。

教學目標

1.知道幾個和第幾個,能夠正確用幾個和第幾個表達意思,體會它們的區別;培養

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

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評價任務

1.知道幾個和第幾個,能夠正確用幾個和第幾個表達意思,體會它們的區別;

2.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評價要點環節一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說說圖的意思。

學生能獨立認真觀察並積極發言。

環節二

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說一說一共有幾個人在排隊,誰排第幾

2、說出某某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完成目標一)

通過師生、生生對話交流,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

(評價目標一)

環節三

實踐應用鞏固新知1、做教材第20頁做一做第一題(完成目標二)

2、多媒體演示全家福,讓學生自己說誰排在第幾

3、做練習四第1題和第2題

能夠正確用幾個和第幾個表達意思,體會它們的區別

(評價目標二)環節四

課堂小結課外延伸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複習回顧,總結知識。

板書設計

第幾

幾:表示一共有多少個

第幾:只表示其中的一某個

教學反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