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9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集合15篇)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二年級教科書第22~2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動物回家的畫面展示數學資訊,複習鞏固本單元所學的2、3、4、5的乘法口訣。

2、培養學生的計算、自主提出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

教學重難點:

重點:回顧、鞏固本單元所學的“乘法口訣”的相關內容。

難點:面對繁雜的情境圖,怎樣提取資訊、有序而全面的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匯入

1、情景匯入。

教師邊聲情並茂的講述故事,課件出示小動物放學回家的主題圖。

師:隨著一陣清脆的鈴聲,動物學校放學了。瞧,誰揹著書包從學校裡走來?它們在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麼?

板書課題:回家的路上

2、觀察畫面

引導學生說一說畫面上有什麼?誰在幹什麼?

二、生生互動,合作探究

1、編故事、收集資訊

師:請同學們看圖,編一個故事。

學生展示他們編的故事。

師:你們從他編的故事中知道了哪些數學資訊。從這幅圖中你還能瞭解到哪些數學資訊?

2、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那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嗎?你都會解答嗎?

3、你問我答

同桌兩人一組進行“數學遊戲”——你問我答

教師注意調控遊戲中的“全面有序”和“角色互換”

3、活動反饋

通過搶問搶答的形式檢驗活動效果。在反饋時要注意訓練學生觀察思考和表述的條理性。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比賽,比一比哪一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哪一個小組解決的問題多?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有以下幾種:

(1)關於小動物

①揹著書包的小動物一共有幾隻?

3×3=9(只)

②走在路上的小動物有幾隻?

3×2=6(只)

(2)關於花

①一共有幾朵花?

6×2=12(朵)或4×3=12(朵)

②紅花(或黃花)有幾朵?

3×2=6(朵)

(3)關於小鳥

①一共有幾隻小鳥?

3×5=15(只)

②地上有幾隻小鳥?

5×2=10(只)

(4)一共幾條魚?

3×4=12(只)

三、實踐應用

1、比一比、算一算

看書p23第一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集體訂正

2、課件出示p23第2題的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列出算式,再集體交流。

3、找新家

課件出示p23的第3題,情境創設幫小動物找家,用線連一連。

四、拓展性練習

小組合作,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與同學說一說。

五、課堂小結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解決問題

教材第42頁內容

教法設計:自主學習,探究,小組合作

教具準備:小黑板等

學習目標:

通過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乘除法的意義,並感受數量關係中蘊含的數學規律。

學習過程:

一、情景匯入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出示目標:通過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乘除法的意義,並感受數量關係中蘊含的數學規律。

三、自學指導:

開啟數學課本42頁,看圖,看文字並思考:

1、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2、要求56元可以買幾個地球儀,還需要知道什麼條件?

3、怎樣列式解答呢?

4、為什麼用除法?

5、解答正確嗎?

(5分鐘後進行檢查自學效果)

四、先學

1.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看書自學,老師巡視。

2、檢查自學情況

同學們學習的很認真,下面比一比誰能做對檢測題。

檢測環節:

出示主題圖

提問:(1)找學生回答自學指導中的問題。

(要求聲音響亮,其餘學生認真聽,發現錯誤舉手更正。)

(2)2名學生板演,完成P42頁“想一想”指名學生板演。

(3)2名同學板演43頁練習九第1題

(要求:字型工整,板演的同學把字寫得大一些,下面的學生坐姿端正。)

五 、 後教

1、請學生上臺更正,並指出對錯。

2、合作提升

討論: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並說一說自己的解題方法.

六、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有什麼收穫?找學生說一說。

七、當堂訓練

必做題:1、

÷ = ÷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 表示( )裡面有( )

每份是( )。 個( )。

2、 63÷7= 56÷8= 72÷9=

口訣: 口訣: 口訣:

2、一根28米

長的繩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幾段?

3、一本書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頁,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頁?

選做題:小明和8個同學去公園玩,買門票花了72元,一張門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課本P43頁第4題。

九、作業佈置

必做題:課本練習九第6、8、9題。

選做題:課本練習九第5、7題。

十、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56÷8=7(個)

口答:56元可以買7個地球儀。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課本第5—6頁“分草莓”及“試一試”、“算一算”、·練一練”練習題.

 教材分析:

本節課通過平均分數目較大的物體,引導學生經歷的試商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

 學情分析:

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已具備了下面的認知基礎,能熟練地運用乘法口訣求商,,對被除數數目較小的餘數的除法,能較快的求出結果,並學會了豎式計算。這節課的重點是:當被除數稍大一些時,如火熱藉助懲罰口訣進行試商,這個問題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讓學生在探索,練習中積累有餘數除法的試商經驗。

2、引導學生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聯絡生活實際解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探索中發現中體驗乘法的喜悅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新知識的慾望。

 重、難點與關鍵

1、引導學生探索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讓學生在探索、練習中積累有餘數除法

2、引導學生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聯絡生活實際解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索發現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提問:在有餘數除法裡,餘數和除數有什麼關係?

指名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回憶:餘數要比除數小。

2、10÷5 16÷5 18÷5 20÷5 22÷5 25÷5

全班齊練.指名板演.學生練習完畢,引導學生對以上小題進行分類,並請學

說一說是按什麼標準來分的.引導學生按餘數的情況分成兩類。

有餘數的算式:( ) 沒有餘數的算式( )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試商方法

課件出示課本第5頁“分草莓”引導學生理解圖意。

(1)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提問:要解決“每個盤子裡可以放幾個?還剩幾個?這個問題可以怎樣列式?

(2)指名回答,板書:55÷8

(3)讓學生估算每盤大約放幾個。指名口答。

(4)小組討論:怎麼判斷估計得對不對。

(5)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認識: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6。

(6)啟發學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嗎?

通過集體交流,使學生認識如果商是5,則會出現餘數比除數大的情況,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數。

2、再次組織小組討論:怎樣估計兩數相除所得的商?

集體交流時引導學生認識: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兩數相乘的積要最接近被除數,但又要比被除數小。

3、引導學生歸納計算有餘數除法的四個步驟:一商,二乘,三減,四比。

4、應用試商的方法填空:課本第5頁“試一試”。

(訂正時可以讓學生口述思路過程。)

三、鞏固練習

課本第6頁“練一練”的第1 ~ 5題。

學生先獨立練習後進行集體訂正。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說說你認為在試商時要注意什麼?

 五、作業

1.( )裡屜大能填幾9

( )X 5<44 8x( )<57 ( )X 6<41

9X( )<53 ( )x 4<31 60>( )x 7

2、用豎式計算。

20÷6 33÷5 63÷8 41÷7

75÷9 52÷7 38÷4 67÷9

3、解決問題。

43個排球,每7個裝一袋,可以裝幾袋,還剩幾個?

板書設計:

分草莓

把55個草莓平均放在8個盤子裡,每個盤子裡放幾個,還剩幾個?

55÷8=6(個)......7(個)

答:每個盤子放6個,還剩7個。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新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教學《分物遊戲》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會用畫圖(連一連、圈一圈)或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

3.經歷與同學討論、交流平均分物的過程,體會教學與生活的聯絡。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

經歷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

教具學具:

小棒、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情匯入

師:同學們,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請了很多好朋友還準備了豐盛的食物,讓大家和他一起過生日,你們瞧(出示動物圖片)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動一:分桃子

學生邊動手分一分,邊說一說分的過程。

全班彙報交流。

2、活動二:分蘿蔔

學生幫小兔子分蘿蔔,討論說說怎麼分。

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老師提具體要求。

組織學生交流分法。

④小結。

3、活動三:分骨頭

幫小狗分骨頭,討論分法。

小組合作分一分。

彙報:老師用磁鐵板演分的過程。

4、活動四:畫圖記錄分骨頭的過程

師:老師發現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煩,想想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分的過程。

學生彙報畫的方法。

小結:小熊很感謝大家為它解決的難題,表揚大家都很聰明。

三、鞏固練習,再次感知

四、聯絡生活,拓展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平均分”,請你們回去之後,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節課我們再來說一說。

教學反思:本節課是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並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結果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設計了以小熊過生日進行分物串聯整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感知平均分。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建構,師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實現了由不知到知,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課堂上,能夠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但本節課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只顧慮教學環節的展開,忽略了課堂上對學生適時的評價,過渡性語言還不夠提煉,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總之,今後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努力鑽研教材,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分橘子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餘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書寫格式,使學生體會到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體會到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發現中,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重、難點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疑

1。用豎式計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談話匯入課題,並板書課題。分橘子有餘數的除法

二、互動解疑平均分後有時會出現餘數。

1。課件顯示14個橘子畫面。

2。組織小組討論:有14個橘子,如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請每個同學用代表橘子的圓片實際分一分,在小組內討論怎樣列出算式,用豎式怎樣表示。

3。全班進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顯示學生的圓片圖,引導學生探究豎式各數表示的意思及單位名稱的`寫法,並進一步認識餘數。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4÷4=3盤……2個答:可以放3盤,還剩2個。4引導學生認識豎式中:“14”表示把14個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盤放4個,“3”表示放了3盤強調單位“盤”,“12”表示3盤共12個4×3=12。“2”表示放了3盤後還剩下2個。強調單位:“個”5說明“2”是這個豎式的餘數,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6體驗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三、啟思導疑

1。先由學生操作用圓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豎式,獨立解答“試一試”。

2。討論:根據剛才這道習題,你發現了什麼?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3。學生獨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書,全班齊練。練習完,比較每道題的餘數和除數,你發現了什麼?指名回答:餘數要比除數小。

四、實踐應用

“練一練”第1、2、3、4題。

五、總結評價

1。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2。你有哪些收穫?

除法豎式的寫法,有餘數的除法,餘數要比除數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①通過觀察、猜測、比較、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②初步培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能力。

③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態度目標:

①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習數學、探索數學的濃厚興趣

初步培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發探究

同學們都說喜歡去郊遊,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去數學廣角逛逛(揭示課題:數學廣角)

師:讓我們唱著歌一起出發吧!(課件播放歌曲,教師帶著同學一塊做動作)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師:數學廣角到了,我們先去數字宮瞧瞧,同學們看見了什麼?

生:數字1和2

師:你看到這兩個數字寶寶你想到了什麼呢?

生1:我想到1+2=3

師:還有嗎?

生2:2-1=1

師:其他同學有沒有別的想法?

生3:我想到了12和21

師:有的想到加法計算、有的想到減法計算、有的還想到1和2還可以組成新的數,小朋友們真棒,說說這是一個幾位數是怎樣得到的?

生:有個位和十位。

師:說得很好(教師在黑板上邊寫)我們在十位上寫上1,個位就剩下2;我們在十位上寫上2,個位就剩下1,所以1和2可以組成兩個兩位數。這時數字3也來湊熱鬧了,數字3問:“我們三個數字能組成幾個兩位數呢?請同學們仔細的想一想,想好了把小手舉好,悄悄地告訴老師。(學生想,老師走下去聽意見。有說3個的,4個的,6個的)

師:說3個的你說說到底是哪三個?

生:13、32、21

師:你說是4個,你來告訴大家是哪四個?

生:13、12、23、31、32

師:說6個的來說說你找到的。

生:13、31、23、32、12、21

師(故作疑惑狀):那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呢?老師請來了好幫手(舉起數字卡片)來幫忙,請你們擺一擺,看看擺出幾個兩位數。比比哪組合作得又好又快。

(學生操作)

師:誰願意起來告訴我們你們擺了那幾個兩位數?

有4種情況:

情況一:只擺了4個的。

情況二:擺了6個,但是雜亂無章的擺的

情況三:先選兩個數字組成一個兩位,然後交換位置得到另一個兩位數,也擺了6個。

情況四:先把一個數字放在十位,再把剩下的兩個數字放在個位。擺出6個兩位數。

2、合作探究排列

師:為什麼有的擺的數多,而有的卻擺的少呢?有什麼好辦法能保證既不漏數、也不重複呢?

師:哪個小組願意來彙報?

生1:我擺出12,再交換兩個數的位置就是21,再擺23,交換後是32,最後擺13,交換後就是31,這樣就不會漏也不會重複了。(生彙報,師板書)

生2:我先把數字1放在十位,再把數字2和3分別放在個位,分別組成12和13,我接著把數字2放在十位,數字1和3分別放在個位,又分別組成了21和23,最後把數字3放在十位,數字1和2分別放在個位,分別組成了31和32,這樣也不會漏也不會重複了!(生彙報,師板書)

生3:我先把數字1放在個位,再把數字2和3分別放在十個位,分別組成21和31,我接著把數字2放在個位,數字1和3分別放在十位,又分別組成了12和32,最後把數字3放在個位,數字1和2分別放在十位,分別組成了13和23,這樣也不會漏也不會重複了!(這種方法能想到的可能比較少)

學生彙報,老師板書

師:大家都採用各種方法擺出了6個不同的兩位數。真了不起啊!今後我們在排列數的時候,如果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就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板書:有序的,不重複,不遺漏)

3.感知組合

師:同學們剛才排數排得很好。老師祝賀你們(教師不自主的一邊走一邊伸手和同學握手)。老師和××握了幾次手?

生:一次。

師:我和××也握了幾次手?

生:一次。

師:如果我們三個人握手,每兩個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1:6次。生2:3次。生3:4次

師:到底幾次,四人小組為單位,看看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個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學生活動)

(請2組小朋友彙報)

(請這2組上臺表演握手)

師:兩個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老師現在有一個疑問,排數時用3個數字可以擺出6個數,握手時3個同學卻只能握3次,都是3,為什麼出現的結果會不一樣呢?

結論:兩個數字交換位置可以組成新的兩位數,兩個人握手交換位置還是這兩個人,只能算一次,所以三個不同的數字組合成兩位數,能組成六個不同的兩位數,而三個人,每兩個人握手只能握三次。

三、拓展應用,深化探究(過渡,同學們真棒,用自已的智慧解決了問題,現在老師讓大家進行一次免費抽獎你們願意參加嗎?)

1、抽獎

師:好,現在我們來抽獎了,同學們都想中獎嗎?(想) 我給你們透露點資訊:中獎號碼就是從這2、5、7、8四個數中選出的兩個陣列成的兩位數。猜猜,什麼號碼可能中獎?每個同學都有中獎的機會哦。

生:猜25,28,78

師:看來,可能中獎的'號碼有很多個。(把你認為能中獎的號碼都寫出來吧)(把用這四個數能組成的所有兩位數都寫出來,教師巡視,“有同學寫出來8個兩位數,她還在繼續寫,看來不止8個”“你是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數?”)

師:寫好了嗎?(請一位同學彙報)

把你認為最有可能中獎的一個號碼圈起來。(學生圈)

老師選最認真的一個同學來抽獎。學生先按鍵一下(課件)中獎號碼的最前面一位數出來了,是2,那中獎號碼可能是? 25、27、28。再按以一下。中獎號碼是?

師:你中獎了嗎?如果你中獎了,請到老師這領獎品。

2、付錢

師:現在我們去遊藝宮看看!(課件:歡迎到遊藝宮,門票每人5元)

同學們帶錢了嗎?

生:沒有

師:沒關係,老師幫你們先墊上。假如你身上有這麼多錢(課件顯示:5個一元硬幣,2張2元紙幣,1張5元紙幣。)你會怎樣付門票的錢呢?

學生小組討論後,說不同的拿法:

生1:我拿的是1張5元的紙幣。

生2:我是這樣拿的,2張2元1個1元硬幣。

生3:也可以這樣拿,1張2元3個1元硬幣。

生4:還可以這樣拿,5個1元的硬幣。

師:真了不起!想出了這麼多種方法,(課件顯示四種拿法)有重複或遺漏的嗎?

生:(觀察後)沒有

3、搭配衣服

師:好,那我們就進遊藝宮觀看時裝表演了。

(出示課件:歡迎到遊藝宮觀看時裝表演,這四件衣服有幾種不同的穿法呢?)

師:誰願意起來告訴我們大家究竟有幾種不同的穿法呢?

生1:一件上衣可以配兩條不同的褲子,這樣有2種,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兩條不同的褲子,又有兩種,這樣一共有4種。

師:剛才這位小朋友用衣服配褲子,有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可以用褲子配衣服,每條褲子連兩件上衣。也有4種搭配方法。

師:對,是四種配法(課件顯示四種配法)

四、總結延伸,暢談感受

師:同學們,由於時間關係,我們該回家了!剛才,我們去哪裡玩了!數學廣角。數學廣角好玩嗎,有趣嗎,你都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嗎?

生1:我學得真高興啊,我學到了怎樣排列數字。

生2:我也很高興,我學到了排列時有好的方法能讓我們既不漏掉也不重複。

……

師: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數學問題,只要小朋友細心觀察,就能發現更多有趣的數學問題。老師馬上就要和同學們分開了,你們捨得老師嗎?如果你們以後想老師了,就可以打電話給,老師電話號碼是8606???

生:怎麼後面3個數字沒有啊?

師:那就要同學們動動腦筋了,可以給你們個小提示:

(課件顯示:後面的三個數是由1、2、4組成的)

猜猜看,猜對了老師的電話就會響哦!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59~60有關餘數的除法。

學習目標:

1、通過情境感知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2、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的除數算式。

教學重點:

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數。

教學難點:

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算式。

教學準備:

草莓圖、小棒

一、激趣定標

(一)、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1、出示第59頁情境圖,觀察引出活動:同學在做什麼?想不想參加這個活動?

2、讓學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擺一擺。

3、揭示課題:認識有餘數的除法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學習活動(一):感知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學習方式:師生互動

學習內容:課本第59~60頁的例1。

1、(出示6顆草莓圖)這是什麼?一共有幾個?每2個擺一盤,你能擺幾盤?用小棒擺一擺。(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引導學生說出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3、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餘嗎?學生自由回答。

4、這是平均分的問題,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5、學生彙報,教師板書:6÷2=3(盤)。

引導學生說出各個數字在除法算式裡的名稱及讀法。

學習活動(二):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

學習方式:動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現有剩餘的情況。

學習內容:出示7顆草莓圖。

1、每2個擺一盤,看看能擺幾盤?(學生動手擺一擺)

說一說,你們發現了什麼問題?

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學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出示算式:7÷2=3(盤)……1(個)

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讓學生回答

3、師:每道題中的商和餘數分別表示什麼,強調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及讀法。

4、比較歸納。

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觀察比較6÷2=3(盤)和7÷2=3(盤)……1(個)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餘,另一種是分後有剩餘,但不夠再分的部分那就是餘數。

三、測評訓練

1、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

(1)、讓學生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據圈的結果填空,完成練習。

四、課堂小結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有哪些收穫?

五、板書設計:

有餘數的除法

例1、6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幾盤?

6÷2=3(盤)

例2、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能擺幾盤?

7 ÷ 2 = 3(盤)、、、、、、、1(個)

︳ ︳ ︳

被除數 除數 商 餘數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分米長度的直觀表象。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段的長度,並提高估測能力。

3.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課件,尺,課件、彩紙條。

2.學生準備: 彩紙條,剪刀。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又認識了哪個長度單位?(毫米)現在我們學過哪幾個長度單位?(板書:米、釐米、毫米)你能用手比畫一下 1米大約有多長嗎?1釐米呢?1毫米呢?我們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麼單位比較好?測量一隻小螞蟻的長度該用什麼單位呢?測量這張紙條的長度用什麼單位?估計一下是幾釐米?

[說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一些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通過複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

二、探索實踐

1.認識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快用直尺量一量你的紙條長是多少釐米?(學生回答)(出示10釐米的彩條)“10釐米”我們還可以用另一個單位來表示——分米。(板書:認識分米)10釐米就是1分米。1分米等於幾釐米?請同學們想一想,20釐米就是多少分米?5分米等於幾釐米?

(2) 認一認。

引導:請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從哪裡到哪裡。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從哪個刻度到哪個刻度,1分米都等於多少釐米?(板書: 1分米=10釐米)

② 體驗。

請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並藉助直尺比畫出1分米。我們現在比畫的就是一拃的長度,一拃大約是1分米。

一人比畫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畫得對不對。

拿出彩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斷。一起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說明:讓學生大膽估測,並把估測與實際測量相結合。通過在直尺上數一數、徒手比畫和估計彩紙條上1分米的長度,從藉助測量工具到直接估測長度,逐漸加大了難度,有利於學生一步步加深對分米的認識,培養初步的估計能力和意識。雖然學生估計的1分米並不十分準確,但只要是較接近的,都應予以鼓勵。]

(3)畫一畫。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嗎?你準備怎樣畫?先和同桌說說,再畫在紙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樣畫的?請學生用實物投影展示彙報。

③ 引導: (邊說邊畫)1分米我們可以從直尺上的刻度0畫到刻度10。那麼可不可以從刻度1開始畫起呢?如果這樣,應該畫到哪裡呢?為什麼?如果從刻度2、3開始畫呢?

[說明:讓學生知道用直尺畫1分米的線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於進一步理解分米與釐米的關係,又利於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④ 小結: 只要畫滿10大格,就是10釐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請你幫同桌量一量,看看畫的'線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先在小組內相互說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再組織全班交流。

(5)數一數。出示1根紙條,幾分米?2根……9根是幾分米?也幾釐米?10根是幾分米?也幾釐米?伸手比畫一下,還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個長度單位表示?(1米)(板書:1米=10分米=100釐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課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釐米,再說說分別接近幾分米。(也可以先讓學生估測一下,再進行測量)

[說明:學生估測的資料與結果有差距,但通過估測再進行實際測量,有利於學生增強對實際長度的感知,培養估計能力。]

三、總結

1.提問: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分米)

提問:連同前面學習的,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你能把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說明:在教學中已經通過對直尺的觀察,初步溝通了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總結能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四、鞏固練習

1.指導完成練習冊第1題。

先讓學生在練習冊上填一填,再組織交流,啟發學生說清楚選擇的理由。必要時,可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

2.指導完成練習冊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說理由。

3.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先讓學生自由判斷,再啟發學生通過實際測量驗證猜想。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教材第60頁例1、第61頁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認識餘數,探索並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滲透藉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抽象思維。

3. 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理解餘數及有餘數除法的含義,探索並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小棒、學生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頁主題圖。 (二)引導觀察,交流資訊。

(三)教師小結,揭示課題。

平常我們分東西,有時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時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夠再分。剩下不夠再分的數就叫做餘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出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意義

(一)複習表內除法的意義

1.課件出示6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2.學生交流獲取資訊。 3.利用學具實際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過程。

5.小組內說說6÷2=3(盤),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餘的情況。

(1)課件出示7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2)學生利用學具操作。

(3)交流發現的問題:剩下一個草莓。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餘的方法。

(1)學生用算式表示剛才擺的過程,教師巡視,選取典型案例。

(2)教師板書規範寫法:7÷2=3(盤)??1(個)。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麼?明確“1”是剩下的草莓數,我們把它叫做餘數。

3.歸納總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1)比較兩次分草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教師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呈現下表。 分的物品 6個草莓 7個草莓 幾個一份

每2個一盤 每2個一盤 分的結果 分了3盤,正好分完 算式表達 6÷2=3(盤) 分了3盤,還剩1個

7÷2=3(盤)??1(個)

(三)理解商與餘數名數的確定 1.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第1題。

(1)學生讀題,根據題意獨立完成。

(2)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第1小題算式中每個數分別在圖中表示哪個部分?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第2題。(這一題涵蓋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

(1)學生獨立先在圖中圈一圈,再說一說,最後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較發現兩小題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進一步理解商與餘數的名數的確定。

三、觀察比較,發現關係

(一)合作探究

1.教師操作:在實物投影儀上用4根小棒擺出一個正方形。

2.學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擺出幾個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嗎?

3.小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擺出獨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擺出幾個,還剩多少根?(每組準備的小棒根數不同,共分成以下9種情況)

4.根據擺出的小棒圖,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饋

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將結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觀察對比,發現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1.觀察算式中的餘數和除數,你們發現了什麼? 2.組織學生討論:

(1)你們發現餘數有什麼規律?

(2)餘數可能是4、5、6??嗎?為什麼? (3)餘數和誰有關係?是怎樣的關係? (4)學生舉例驗證

3.教師小結並板書:餘數<除數

(四)練習鞏固

1.出示教材第61頁“做一做”。

2.學生讀題,教師引導理解:用小棒擺一個五邊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餘,可能是幾根?

3.為什麼是這幾種可能性?你是怎樣想的? 4.如果用這些小棒擺三角形可能會剩餘幾根? 四、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2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教師講評。明確“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體會商與餘數的`名數的確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裡可以填哪些數?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2.集體交流。明確根據“餘數要比除數小”來確定餘數。

五、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一)本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

(二)在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時應注意些什麼?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於學生已有的表內除法的基礎之上,同時它也是今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把物品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藉助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餘數除法的含義,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

3.通過學生具體操作平均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通過教學向學生滲透人人平等的思想。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6個圓片、18根小棒、10個小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認識平均分

1.師:同學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春天)春天到了,柳樹醒了,各種鮮花盛開,在這樣的好天氣裡,光明國小二(1)班的同學準備去參觀科技園。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物品。(課件出示主題圖),你看了這幅圖,你想說什麼?

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2.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小麻煩,我們來幫幫他們可以嗎?(課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塊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讓學生拿出學具6個圓片代替糖果動手分一分,分完以後小組內交流分的方法,看哪個小組的分法多。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活動後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組成員上展臺前演示本組分的方法)

生①:1/5 生②:2/4 生③:3/3

3.我們去看看光明國小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麼分的?我們的分法和他們分法一樣?(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分糖果圖)這三種分法,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麼?

學生自由說,引發對“平均分”的關注。

4.師: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

5.完成“做一做”第1題。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號裡畫“√”。

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彙報時要求學生要說清楚為什麼是或不是平均分。

6.練習:“做一做”第2題。一共有( )片楓葉,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師:一共有幾片楓葉?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可能1個1個地數,可能3個3個地數,也可能用乘法口訣四四十六得到結果。)是平均分嗎?每幾個一份?平均分成了幾份?(讓學生走上講臺指著螢幕說,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幾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平均分

1.談話引出例2。

師:我們剛剛幫助二(1)班的.同學把6塊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塊。他們還準備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幾個呢?請同學們用小棒代替橘子幫他們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組討論,分一分。

(1)討論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時“應該每份同樣多”。

(2)學生動手實踐,分一分。(老師巡視參與活動)

(3)小組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師用課件一一演示三種分橘子的方法。強調三種分法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

2.鞏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頁的“做一做”。

① 讀題、明確題意,指名學生說說“平均分成2份”是什麼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數同樣多)

② 操作:用10個正方體代替酸奶,動手分一分。教師注意巡視並參與學生活動,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邊操作邊口頭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學生到展臺前彙報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師用課件驗證平均分的結果。

(2)同學們分得真好,你們能像這樣,把剛才分食品的過程說一說嗎?教師先說一個例子,然後指定學生說。(如:把18個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個;把6顆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顆…… )

三、運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頁練習二第一題 。

(1)學生獨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說清楚為什麼選擇這個答案?)

(3)全班彙報交流,重點甄別第2和第3種分法,同樣是“平均分”,為什麼第3種分法不對,引導學生區分“每份”“幾份”的概念。(第1種分法,突出是4份,但沒有平均分;第3題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給2個小朋友——份數、每份沒分清)。

2.練習二第2題。

(1)明確題目要求。

(2)獨立畫在書上,集體訂正。

(3)課件演示驗證。

3.練習二第3題。

(1) 學生自己讀題,自己動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體訂正時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

(3) 課件演示驗證。

4.聯絡生活實際:列舉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識。

四、歸納總結,回味平均分

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平均分時要注意什麼?

板書設計:

平 均 分

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把6塊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2塊。

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個?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探索並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

3.結合具體情景,發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合教學內容滲透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的思想。

 學習重點:探索並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學習難點:掌握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引出課題。

師:教師出示電池,問:“這是什麼?”生回答師板書“電池”。

請大家說一說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過電池?

生:玩具車、鐘錶、遙控器……

師:電池在生活中的用處很大,但它有一定的使用壽命,那麼用過的廢電池應該怎麼處理呢?

生:扔掉了。

生:回收。

師:同學們,廢電池的危害很大,對我們的身體有害,還會汙染土壤、汙染水……

一顆鈕釦大小的廢電池,汙染的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生活用水量。

師:這節課我們就圍繞回收廢電池這一主題學習新的數學知識。

(補充板書課題:回收廢電池)

二、結合情境,提出問題

師:我們學校開展環保活動, 這是二年級1——3班回收廢電池的情況如下表:

師:從這張統計表中你獲得了哪些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1)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節?

(2)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節?

(3)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節?

(4)二班比三班少回收多少節?

(5)一班比二班多回收多少節?

(6)三個班一共回收多少節?

……

三、估算、計算結合,構建方法

1.探索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不進位)

師:同學們提出問題的能力都很強,現在老師要看看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了,本節課我們重點解決加法問題。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節?

師:計算之前先來估計一下,一班和二班大約一共回收多少節?並說說你是怎麼估計的。

師:估計的對不對呢,要計算出準確的結果,應該怎樣計算呢?

學生獨立列出算式122+77=

師:怎麼樣計算呢?請同學們開啟練習本自己嘗試算出得數後全班交流。

(1)畫數線的方法。

(2)在計數器上撥一撥。

(3)列豎式計算。

師:與估算結果比較一下,計算出的準確結果與估計的結果接近嗎?估算能起到幫我們檢查計算結果的作用。

2.探索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進位)

師:接下來,我們就來解決第二個問題: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節?

師:我們先來估計一下,一班和三班大約一共回收多少節?

學生說出不同估計方法。

師:我們估計得準不準呢?算一算才知道。

列式:122+149=

學生先嚐試獨立計算,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演算法,最後全班彙報。

3.比較異同,總結計算方法。

師:比較這兩個豎式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相同點:(1)都是加法;(2)列豎式時都是相同數位對齊;(3)計算時都從個位加起。

不同點:第一道題是不進位加法,第二道題是進位加法。

師: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一,十位相加滿十呢?

生:十位相加滿十,要向百位進一。

師:你還能想到什麼?

生:百位相加滿十要向千位進一……

師:如果用一句話說明怎樣進位,你會說嗎?

生:哪一位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

師:結合我們的計算,大家想一想:用豎式計算加法時要注意什麼?

生:相同數位要對齊,先從個位算起,哪一位滿十,要向前一位進一。

四、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環保小衛士(課本46頁第3題。)

師:同學們,我們應當怎麼做呢?讓我們現在行動起來吧!回收廢電池,爭當環保小衛士。做對一道題,就回收到5節廢電池,誰收集了20節廢電池,就是我們班的環保小衛士。

245+172 433+158 166+329 306+275

用豎式計算,讓學生獨立計算。

(教師注意提醒學生算前先估算,做到心中有數。)

教師發現問題及時指導。

2.拓展練習

二年級一班、二班、三班都回收了廢電池,我們二(5)班想不想回收?我們計劃回收多少節?(數不超過200)自己標在課本的.統計表上,再根據統計表提出一個和我們二(5)班有關的加法問題並解決。

五、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師:同學們,在今天的回收廢電池的活動中,你們有什麼收穫呢?

小結:同學們的收穫可真不少,大家不但掌握了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還知道了廢電池的危害。老師希望課後同學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廢電池回收起來。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認識近似數,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2.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感。

3.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讓學生體會到近似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重點與難點

初步理解近似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猜數遊戲:教師或學生指定一個4位數(不讓其他學生知道),學生猜猜是什麼數。猜的過程中提示學生所猜數是否與目標數接近,猜中為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0的圖畫和文字,讓學生讀一讀圖畫中的文字。

(1)9985和10000都表示參賽運動員的人數嗎?有什麼不同?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說一說“將近10000人”是什麼意思,“有9985人”是什麼意思。

9985這種說法特別精確,所以它是一個準確數。

9985接近10000,10000比較容易記住,10000是一個近似數。

(板書課題:近似數)

(2)讓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二年級同學304人,可說大約300人”中的304和300各是什麼數。

(304是準確數,300是近似數。)

這裡的準確數和近似數,哪個數容易記住?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

(3)提問:現在同學們知道什麼是近似數了嗎?誰來說說。

小結:近似數是指大約是多少的數,也就是與實際比較接近的'數。

2.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碰到過哪些近似數?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近似數,體會近似數,體會近似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課堂作業

1.教材第91頁“做一做”。

2.教材第92~94頁練習十八第4~12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3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長度單位已有初步的認識,並且學會了測量,但少數學生對單位之間的換算還不夠熟練,有待進一步的鞏固與熟練。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3、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4、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學會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回顧梳理

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於米和釐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二、表象與進率

(1)、1釐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們的長度嗎?

學生理解表象與進率,教師積極評價學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釐米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活動:演示米和釐米的長度。

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三、估計與測量

(1)、看書上2條線段,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長?

學生估計長度並彙報。

(2)、用尺子測量它們的長度,邊測量邊留心你是怎樣測量的?

學生活動。

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3)、引導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

學生先自己估計。然後教師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再次請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並測量出黑板的實際長度。

[設計意圖]:在形成表象的基礎上進行估計與測量,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無參照物的情況下兩次估計並測量黑板的長度,強化對米的長度表象。

四、課堂小結

略。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4

教材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景,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於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教學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擺一擺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絡,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考的能力。

1、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總數分成同樣多的份數或每份同樣多。在總數中分走同樣多的幾部份,也就是幾個減數相同,這樣用除法計算比較簡便。

2、在實際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擺學具我們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求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也用除法計算。

3、通過看一幅圖,列兩個乘法算式和兩個除法算式的練習,溝通乘除法之間的聯絡。

4、知道了除法的含義,記住了2~6的乘法口訣,那麼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就比較容易了。求商時,根據乘法和除法的關係,先想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訣。

5、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與除法含義是緊密相聯的,除法的含義有兩種,一是把總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因此,除法應用題就有兩種數量關係。這兩種應用題的相同點都是除法含義,用除法計算,都已知要分的總數。不同點是其中的一個條件不同,問題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單位名稱也不同。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難點、關鍵:通過動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義。用除法計算應用題。能正確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3頁例4,做一做,練習三1、2、題。

教材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之上的。為此,教材中把對除法的初步認識設計在平均分的後面。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而我所說課的除法是在此基礎上的昇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教材中特別注重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創設一個生動的情景,有利於學生很快地進入課堂。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來編寫內容,先比較抽象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再到具體地寫除號、除法算式以及讀除法算式等等。

學情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國小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為此,教學時要藉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瞭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例項,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於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在明白“平均分”含義和會平均分的基礎上,認識除法,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教學重點:認識除法,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小棒。

教學方法:

遊戲參與法,動手操作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盤子。

再出示題目: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每盤可以放幾個?

提問: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是什麼意思?(強調每盤要放同樣多)

學生獨立分竹筍,然後彙報分的結果。

小結:把12個竹筍,放在4個盤子裡,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

教師:像這樣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或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屬於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上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課題: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那今天我們學習除法,除法的符號是“÷”。

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2、出示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每盤放幾個?”這道題應該怎樣列式?

①要分的竹筍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後面。

③每份是幾?(是3)把3寫在等號的後面。

教師一邊說一邊板書:12÷4=3

④教師再讓學生回憶剛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樣列的?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⑤教師: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

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並讀一讀算式。再互相說一說。

3、出示:15÷3=5

教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5除以3等於5)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這一節課學了什麼?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3頁的做一做。

通過讓學生平均分、寫算式,再次體會除法的意義和鞏固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2、完成教科書第15頁練習三的第1、2題。

練習時,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同時,注意採用“開火車”“接力賽”“抽卡遊戲”不同形式組織練習,讓學生在愉快的練習活動中掌握知識。

四、全課總結

五、佈置作業:

課本15頁的第3題,先擺一擺。

板書設計:

除 法

12÷4=3

除號

讀作:12除以4等於3。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

新人教版二年級數學第一單元《資料收集整理》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收集資料、認識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內容:教材第2頁的例1和練習一的第1、2小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斷的過程,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2、認識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學會收集資料,認識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難點:能根據統計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新的學期開始了,學校要給同學們定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出示例1中的四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呢?

生:選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顏色。

師:怎麼知道哪種顏色是大多數同學最喜歡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學們中去調查一下。 生:全校學生有那麼多,怎樣調查呢?

生:我覺得可以先在班裡進行調查。

生:還可以現在組內進行調查。

師:你們真聰明,你們剛才說的調查,其實也就是進行統計。揭示課題:統計。要統計出喜歡每種顏色的學生人數,首先要進行資料的收集過程。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調查喜歡每種顏色的學生人數。

二、親歷統計過程,體會收集資料的形式和過程。

1、收集資料。

師:在這四種顏色中,你最喜歡哪種顏色?為什麼?

師:要想知道喜歡哪種顏色的同學最多?我們應該怎樣調查呢? 生:自由發言。

師:我們可以採用舉手、起立、畫“√”、“○”作記號等很多方式來收集資料。但是這些方式中舉手既快速又簡捷。

2

下面我們就用舉手的方式來進行調查。請聽規則:每個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每當老師說出一種顏色時,喜歡這種顏色的同學就舉手,好嗎?一個人能選兩種顏色或不選嗎?

生:不能。 師:為什麼?

生:如果選一種以上就重複了,而不選又遺漏了。

師:是呀,收集資料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無論採用哪種方式調查,都要做到不重複、不遺漏,也就是說你只能選擇一次。那好,現在我們開始舉手調查。

2、 整理資料。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通過舉手這種方式選出了自己喜歡的顏色了,老師也知道了,但是負責定製校服的領導還不知道,那該怎麼辦呢?

生:自由發言。

師:你們真會想辦法。那我們現在再舉一次手,在這張表中【出示統計表】

統計出喜歡每種顏色的人數,好嗎?

3

師:喜歡紅色的請舉手,請一個學生數出人數,老師記錄在統計表中。其餘三種顏色採用同樣的方式進行統計。

3、認識簡單的'統計表。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將統計後的結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來,這種表格就是簡單的統計表。仔細觀察統計表。

師:你看懂什麼? 生:

4、根據統計表解決問題。

師:是的,這張統計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學們最喜歡的顏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歡的每種顏色的人數。

統計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種資料的多少,同學們可以根據這些資訊分析和解決一些問題。下面大家就請你根據統計表中的資訊解決下面的問題。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應該把喜歡這四種顏色的人數全部合起來,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師:你真聰明,誰能解決第二個問題? (2)喜歡( )色的人數最多。

4

生:比較喜歡每種顏色的人數,19>9>8>6,通過對比得出:喜歡藍色的人數最多。 師:你真是個會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決最後這個問題嗎?

(3)如果這個班定做校服,選擇( )色合適。全校選這種顏色做校服合適嗎?為什麼?

生:因為全班喜歡藍色的人數最多,所以如果這個班定做校服,選擇藍色合適。

生:但是全校選擇這種顏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適,因為全校學生不一定喜歡藍色的最多,應該再調查其他班級同學喜歡什麼顏色的人數最多,最後比較全校學生喜歡哪種顏色的人數最多,從而確定全校學生做哪種顏色的校服。

師:你們真的很厲害,會幫助領導分析並解決問題,相信學校的領導一定會採納你們的意見。

三、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下面老師請你們用剛才學到的知識解決數學書第4頁練習一的相關問題,你們敢挑戰嗎?

1、完成練習一的第1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