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集錦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集錦14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

本學期學校為每位老師發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以前常聽說這本書,但一直沒有看過,這學期能好好讀這本書,確實收穫很大。

蘇霍林姆斯基在書中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經驗,為教師提出了100條建議,課上的、課下的、數學的、語文的等等,包含了教學中的各個方面,其中不論針對學困生還是程度號的學生,他都在多處提到了閱讀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但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的問題。

在第89條建議中,提到:教師應當怎樣佈置家庭作業的問題。課外作業應當是知識的發展和深化,是學習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課堂知識的準備,應當讓學生在課外去觀察自然界的智力需要,不要把課外作業當成課內作業的量的追加,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佈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佈置作業時,我們佈置的作業,絕大部分都是針對全體學生,並沒有差異化的佈置,其實,因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在學習上並不是一樣,有時甚至會相差甚遠,越是到了高年級,這樣的情況就越發的明顯,也就是我們說的兩極分化的現象。在作業的佈置中,佈置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針對中等左右的學生,並沒有對於兩頭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或差異化佈置作業,導致“吃不飽”、“吃不了”的兩極現象,很多老都應該會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在佈置作業的時候不能“一視同仁”,那又如何差異化對待呢?

1、 簡單化

基本佈置作業方法不變,只針對“吃不了”的個別學生差異化佈置作業,降低作業難度,鞏固基礎知識,慢慢提高。

這種方法實行起來容易,老師任務量相對較小一些,只需要針對個別學生布置作業就好,缺點是差異化還不夠精準。

2、 複雜化

根據學生程度分三類作業:“吃不飽”“剛剛好”“吃不了”,再根據著三類差異化佈置作業,達到每一類都“吃的飽”“吃的好”。

這種方法實行起來複雜的多,老師的任務量也大的多,首先要先根據孩子程度分類,再佈置差異化的作業,批改也會更費時。不過差異化的作業對於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提高會更有效。

不論採用什麼方法,對於孩子的作業,不能“一視同仁”,應該注意個性化、差異化的對待。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2

有幸拜讀閆學老師的《給教師的閱讀建議》一書,讀完大半以後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它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從閱讀的重要性到教師為什麼要閱讀,如何閱讀,到最後如何寫讀書隨筆等都有詳細的介紹。書中的鮮明深刻觀點,深入淺出的解說讓讀者驚歎閆學老師解決問題的能力,博學之外,收穫良多!感謝閆學老師給我們及時化愚!

在書中,閆學老師以“閱讀”為主題,探討了閱讀的意義,作用及教師為什麼要閱讀,指出優秀教師是讀出來的,還指出教師是一門職業,教書之外,還應有詩和遠方來滋養靈魂,遠離現世,讓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裡體會生命,感悟生活!說的多麼好!作為教書育人者應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廣博的知識,對事物科學、理性的認識,而這些除了生活中經驗的積累,讀書便是實現以上要求的一個主要途徑。讀書化愚,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識,才能創造性地使用知識,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所以教師應該讀書。很多時候,我們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閆學老師指出越忙越要讀書,並指出真正的問題是,你是否選擇閱讀,是否願意過一種閱讀的生活,留出時間給閱讀。一旦這種習慣成為一種自然,你不優秀也難。

雖然,一個教師是否能成為一個優秀教師,這其中的因素很多,比如:一個教師所受的專業教育,所處的教育環境,所擁有的生活經歷,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所具有的職業天賦,等等。但我們都無法否認這樣一個真理:如果一個教師不讀書,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學這條路上走得很遠。

閆學老師在《給教師的閱讀建議》一書中說到寫閱讀隨筆的重要性及意義也讓我感觸頗深。她說當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那些在閱讀時引發的思考會更加深入、全面、透徹,閱讀就獲得了另外的獎勵和收穫。我也要試著把我看過的書所產生的感想一一寫下來,讀書筆記摘抄,做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不能全盤照搬,在記錄最重要的核心觀點之後,就可以進行概括提煉,對作者的觀點作進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得出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想這就是閱讀真正的意義所在,即閱讀還要有思考。否則,閱讀就像走馬觀花,不得其要領。大家認為了?

閆學老師說,當你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當成一種像呼吸一樣自然的生命狀態時,閱讀就融入了你的生命,成為生命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遊離於生命外部的特別新增,不是生活本身的額外負擔。“讀書像呼吸一樣自然”,讀書就是生活,讀書就是一種最自然的生命狀態,是一種須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高貴至美的人生境界。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希望自己能從一而終,把閱讀當成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讓閱讀陪伴左右!作者:張市中學高麗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3

青少年教育問題專家孫雲曉《夏令營的較量》一文讓中國教育界為之震驚,在中日夏令營中,中國與日本兩國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讓人們對日本人留下的那句“難聽”的話記憶猶新——“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我們日本人的對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草原,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年草原英雄姐妹龍梅、王榮放牧過的烏蘭察布盟,年齡在11~16歲的中日少年根據要求人人負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個過程中,便發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揹包裡裝滿了儀器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揹包裡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乾糧吃盡,只好請求別人支援;野炊時,插著手不幹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燒的孩子,而中國家長卻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孫雲曉先生的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這場中日兩國孩子間的較量,不,是兩個民族間的較量,是兩個國家教育的較量。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為了民族未來的強盛和希望,中國的父母們敢不敢讓孩子經受風雨的磨礪?

20xx年,孫雲曉先生又親歷了一場中日青少年之間真正意義的一次探險,地點是日本境內海拔20xx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這座日本名山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孫雲曉在親身體驗這種探險後認為,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援的這14小時,最後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這次孫雲曉先生終於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勝利,這7名孩子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是經得住艱苦環境考驗的。他們不僅征服了這座險象環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幫助,團結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比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少得多。這難怪我們的孩子嗎?這次日本野山的較量表明,中國孩子並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磨鍊的機會。我國中國小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能夠離開校門的日子有幾天?除了少得可憐的班級衛生值日外,中國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務事。這是因為中國父母雖然沒在一起開過“協調會”,但卻能說出同樣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當我們想責怪孩子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是促使類人猿向智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智力得到開發。因此,勞動中的創造是發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就是剝奪孩子成才的機會。

一向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志勇,每天放學都要在父親的汽車修理廠幫忙做雜物。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對機械維修產生了興趣。為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於操縱的汽車,志勇對讀書、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到了國中三年級,他擁有了一個私人的技術書籍書架,並且不斷地補充著新書。在這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課外閱讀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閱讀跟必須識記、背誦和保持在記憶裡的那種學習並沒有什麼聯絡。這裡是一種對創造性勞動的興趣而激發的閱讀。是一種想在雙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願望。這種閱讀對培養智慧,擴大眼界,特別是對於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腦力勞動的風格和特點,起著重大的作用。這種閱讀能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讀東西的能力。對待閱讀的這種態度,也能運用到對教科書的學習上。

勞動是創造性活動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個少年學生都將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們從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性活動中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在於他對真理的認識和發現,是跟個人付出的創造力融為一體。他感覺到:由於自己的思考和鑽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奧祕。及時地發現、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瞭解每一個人的志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學識更重要。”而想象的靈感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勞動或活動中發現。

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的老闆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睛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後看著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快來看啊,遠方的教堂尖塔怎麼變得這麼近?”孩子的叫聲驚動了站在櫃檯的漢斯老闆……漢斯仔細觀察後發現,一片是老花鏡片,一片是近視鏡片。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現,認真研究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為今天人類能夠探索宇宙得奧祕立下了不朽得功勳。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在院子裡專門為小威特開闢一個活動場所,讓小威特觀花、捉蟲、架“橋”、蓋“房”,培養孩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望遠鏡的發明到卡爾?威特的成長,我們可以知道,培養孩子創造力,讓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活動。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生活的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能不能把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適量的勞動,實質上是智力豐富的活動。通過勞動,孩子懂得了自立;通過勞動,孩子學會了合作;通過勞動,孩子鍛鍊了意志;通過勞動,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課外實踐就是教育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外活動的價值在於使一個學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嘗試自己的稟賦和能力,在具體的事情中表現自己的愛好,找到自己心愛的工作。

因此,父母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不但創造人類,勞動還成就人才。勞動最有意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4

人活到老學到老,這永遠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古人早就說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一本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但絲毫看不出理論的成份,每句話皆讓人感覺都是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雖然時間離我們已有幾十年了,雖然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前蘇聯,但對於我們中國現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的意義。

書上說: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心得體會《《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 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我覺得,我們的許多研究論著,往往巨集觀的原理性的論述多,結合現實的可行性則基本缺席,這也是許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論著的一個原因。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強烈感受,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絡,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於字裡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血肉豐滿,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並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而絕無某些政治思想讀物的空洞,蒼白之嫌,生動的點,概括的面,點面結合,具體生動。

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幾十年了,但現在的家長們老師們竟還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數。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有的已經顯現出來,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淪喪,比如文化的沒落。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經常說以人為本,但現在何嘗真的“以人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一些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5

人類進入21世紀,書籍——這一古老的傳媒似乎已離我們越來越遠。人們越來越不喜歡讀書,我們讀書的目的性、功利性也越來越強,為考試而讀,為作文而讀,為娛樂而讀,我們已越來越欣賞“快餐式”的文化,而我們的文化底蘊也變得越來越淺薄。

我利用近兩年的時間,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該書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即使在今天,對於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他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很多都是他在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真實生動。讀完之後,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是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能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如《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談淡教師的教育素養》等,因為這些是我在工作中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看了後,對我幫助很大。在這裡我談一談自己讀後的感受與啟發。

一、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苦衷

體諒學生的苦衷,是一個講不講人道的問題,是一個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同時也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問題。你只有去體諒學生,以他的苦為苦,你才能真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將他作為提高你教育業績的工具。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是說你體諒他的苦衷,你就會盡力去除那些能導致他苦衷的方法。這些方法因為讓學生極不舒服,所以一定是不科學或不藝術的。你體諒學生的苦衷,你被學生從心底裡接受了,你就握著一把鑰匙,一把讓學生學業成功,也同時讓你事業成功的鑰匙。其中這句話最值得我們深思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二、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或手段,寬容是精神,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凡事只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如果我們甚至不能同有不同見解、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如果我們與任何獨立獨行或標新立異的人無法溝通,那麼我們沒有學會寬容。我們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要具有寬容精神。寬容會使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

三、教師要學會敬畏

我們教師敬畏什麼?要敬畏真理。學校是傳達真理的地方。敬畏真理,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師生間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變為現實。教師要敬畏權威。一所學校裡有多個權威代表一所學校的實力。敬畏權威很重要,敬畏權威就意味不妒能忌賢,意味著對權威的某些缺陷保持寬容。學校應有權威的氛圍,才能催生出眾多權威。教師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華。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生命體,即使你看到的學生再厭惡,你也應把他視為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愛每個孩子。學會敬畏的人,格外謙遜,格外自足。

四、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我們往往通過外部手段讓學生讀書,這些外部手段合起來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逼”!用批評、教育、幫助、指導、訓練、懲罰的辦法來逼,或用表揚、獎勵、哄騙、引誘的方法來逼。外部手段往往有效,卻沒有長效。最持久的辦法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力量。對知識的渴望是人的本能,沒有比本能更大的力量。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孩子。

五、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學習

我認為學校要形成師生共同學習的特色。師生共同學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於平等地位的姿態。在許多方面,師生之間不可能完全平等,平等是有條件的,如果教師和學生都作為學習者的身份出現,則師生同時面對知識,才可能平等起來。師生共同學習,是一種氛圍。教師和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就會激發起很大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教師在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下,教學才會更有效。師生共同學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對教師的課堂組織的技巧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師生的共同學習對教師課堂控制方式是個挑戰。

六、教師應當與書籍結下“終生之緣”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天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些問題。我尋找答案。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而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創造、自我提高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應該首先考慮的!

七、教書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職

教書育人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天職。但在市場經濟,影視文化,網路浪潮的背景下,教師教書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例如,社會浮躁心態與人文價值的失落,應試教育評價體系及教師自身的痼疾,大多數教師的生活負擔過重,缺乏良好的讀書環境,影視與網路的影響等都給教師的學習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儘管阻力重重,心理產生矛盾和不平衡的心態,但我們不要忘記做教師的職責,即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這一職業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認識和堅定的信念。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做呢?首先要為人師表,即用好的言行去影響學生,例如教師有好的讀書習慣就會影響學生愛讀書,俗話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師要多讀書,不斷積累知識,充實自己。《給教師的建議》中寫到“一個現代人如果沒有經常與書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沒有一種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的尊嚴的自豪的願望,那麼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議的。” “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其次要用現實的事例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目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影視與網路的負面影響都給學生的學習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家裡有錢課上睡大覺,曠課去網咖聊天甚至打遊戲等,針對此現象,教師應因勢利導的說服教育,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精神成長打下一定的基礎。同時在教育過程中,要時刻注重方式方法,多和學生交朋友,多尊重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總之,這本書給我以深刻的啟發,那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絡,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於字裡行間,而一個個教育教學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血肉豐滿、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並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而絕無某些讀物的空洞、蒼白之嫌。生動的點,概括的面,點面結合,具體生動,讓你從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夠理解教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現實性。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6

做老師難,做好教師難,做讓孩子喜歡的教師更難。為了孩子,我力爭做學生喜愛的教師,讓孩子愛上課,愛我這個班主任。

讀師範的時候,老師就跟我們說《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每一位走上教育工作的人必看的經典之作。但一直都沒看,因此利用這個假期細細的品讀了這本書,頗有感觸。

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一拿到那本書猶如拿著一塊金磚。翻開書的第一頁,映入眼底是作者的簡介“鄭傑,上海市北郊學校校長,中學高階教師……”接著是目錄,看著著密密麻麻的目錄讓我對這個不曾瞭解的校長多了幾份尊敬。看著這本書的代序“大而言之,絕大多數書對讀者都是無害的。因為書僅僅是書,如果書對讀者有害,扳子是不能打在作者屁股上的……”更讓我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完這本書,在讀中感悟最深的是第88章裡: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有一句俗話:“金盃銀盃不如口碑”。我不由想到了自己:自己在學生的心理是怎樣的一個老師?我們常常忽略在教室的某個角落“某某老師很凶,某某老師經常寫錯字……”。而要在別人心理樹起一道“豐碑”的道理有兩條,一是要有豐富的知識,二是要做個受歡迎的人。

我想多博覽群書是每個人獲取知識的第一道途徑,也是很重要的一道。而要做到人人喜歡的人卻很難,書中提到一個具備熱情、真誠、善良、寬容這四個夥伴的人一定是受歡迎的人,受學生歡迎,受同事歡迎,自然就受領導歡迎。

回想著在教師行列裡真正有多少個老師是這樣保持熱情,對人真誠,心地無暇,學會寬容的呢?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個畫面:當學生做錯事情,我們老師常常是黑著一張臉,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狠批該學生,學生只能低著頭都不敢和我們老師解釋是事情的緣由,使得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越來越遠。平時溫柔,善解人意的我不知去哪了,而給了一個讓學生陌生的我。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7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在本次讀書活動期間,我重新又讀了這本偉大的教育學著作《給教師的條建議》,就好像面對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耐心向我傳授著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

書中提到的賞識教育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重要教育思想,賞識教育的思想貫穿於他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莎士比亞曾經說過:“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兒童的自信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活動。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制約學生的行為,束縛學生的思維,使學習有始無終。而國小階段正好是學生樹立自信心的有利時期,如果不把握好這個教育的契機,學生日後所面對的困難將束手無策,甚至氣餒。為此,我首先從課堂中入手,為學生創設被賞識的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即使學生說得結結巴巴,我都給予肯定的讚揚,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如在教完《小珊迪》後,我讓學生嘗試當一回慈善機構裡的一員,讓他們把小珊迪那催人淚下的故事講給別人聽,讓所聽者感懷身世,予以援助……一方面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敘述,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多一次鍛鍊自我的機會。

在學習生字新詞時,我採用請學生當“小老師”的做法,讓他們領讀、為同學改正錯別字等等。這些做法都為學生創設了不少被賞識的環境。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全方位地受到賞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自信心。

而平時,我又從課外作業著眼,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滋味。“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動力。”因此,在每一個環節中,我都注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嘗試成功的滋味。

總而言之,與大師對話,讓我受益匪淺。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啟示,令我如獲至寶。如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的“閱讀”理念,至今還閃耀著迷人的光輝,在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裡,我們可以看到大師這一理念的再現:“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再如“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想克服負擔過重的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才會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老師們,讓我們一起來讀書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8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家對後進生工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說:學生學習越困難,他咱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所以,我們要從國小階段開始,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閱讀,並且,把閱讀當作作業來佈置。這也正應了一句話:讀書能治“愚”。

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有時會被上課調皮,做小動作的孩子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盡,不得不拿出很多精力來管理他們,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我們說:只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教師就不必緊張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不必監視那些由於無事可做而用調皮行為來“招待”老師的機靈而坐立不穩的孩子,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勤奮地、專心致志的學習啊!要想讓學生願意聽我們的課,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改變我們的課堂。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9

當張老師一再提醒要在考試之前讀一本教育學專著時,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學專著——苦澀難懂的玩意兒”。然而當我從書櫃中翻出在地壇書市淘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的心不禁興奮起來。

在網上搜索“蘇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主張個性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特別是想想自己在幾年後將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身份走上講臺,肯定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應付作業,在網上和雜誌上匆匆忙忙的搜尋著相關的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將來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我又認真看過多少本書呢?本書中第一章節就提到“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好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到:造成學生成績差異大的原因主要來自學校生活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佔主要的緣故。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要儘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從課堂、老師那獲得什麼,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進步。這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小裡一直提倡的“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怎樣更好的做到這點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多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前人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另外,本書還向廣大教師提出一些好建議,如:怎樣教給學生觀察;不能讓能力和知識失調;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們每一位有志從事教育事業的學子讀過這本書後,都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啟迪。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0

書中例舉了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開啟了一個視窗,使人看到了教育的一些奧祕,那就是多讀書。“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當你需要將一種東西表達出來時,你就會發現,你的心裡好象裝了好多的東西,這就是知識的儲備。我們常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可見讀書與學習、工作、和生活是多麼的密切相關。

一、 讀書與教育

在全面實施教育現代化、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師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那麼他的“聖賢書”也是教不好的。讀書,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這樣會使我們所從事的這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在教學生活中,也能應付一切,可遊刃有餘,而不會將工作當做一種負擔,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才能讓知識成為“源頭活水”,才能從根本上豐富知識的儲備,才能隨時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讀書的過程,也是填充教師的職業底氣、練就育人的職業本領的過程。作為教師,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只有做到了堅持讀書,做到了以書為友,讓讀書真正成為習慣,才能用一生來備課。

二、 讀書與文化修養

人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來自哪裡?——來自讀書,來自不斷地學習。讀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的言談舉止反映著一個人的文化,而文化更反映一個人的修養,更反映一個人的內涵,更標誌著一個人的品位。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宋代歐陽修讀書講究“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魯迅把讀書比作海綿裡擠出來的水。如果我們不讀書則如無本之腐木,無源之死水,教學生命不會長久。只有不斷地讀書,才不至於言語乾癟,言之無物,才不至於產生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的尷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們要利用一切閒餘去廣泛涉獵。要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之下,擠出時間,見縫插針,捧書靜讀。倘能如此讀書,我們的知識何愁不淵博深廣,資源何愁不源源而來,教學何愁不富有新意、出神入化?功到自然成,談吐之間定會口吐珠玉,妙趣橫生,教學定會心應手,揮灑自如。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讓教師都成為翩翩學者,謙謙君子,讓校園溢滿書香。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我們要讀盡天下好書,養足人間正氣,讓我們盡情地讀吧,讓生命因讀書而精彩,讓課堂因讀書而彰顯華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1

通過學習這本教育名著,我懂得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更在努力地把他們用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用在班裡的每一位學生身上。在學校裡,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欣賞,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被服務者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瞭解他們的所訴所求,所期所盼,為他們消除成長的煩惱,為他們做好服務,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實實在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才會在這門學科上下功夫,他們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我們經常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很大的聯絡。作為老師,自然希望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參與,才能主動地思考,學習,從而學好這門課。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你任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我們學校有位校長曾經說過,學生回家先做哪一門的作業,就說明他們最喜歡的是哪門功課。我調查瞭解下來,學生們確實是把自己最喜歡科目的作業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特別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改善作業的形式,適當減少了作業量,一段時間下來發現越來越多同學開始把英語作業放在第一個做,英語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2

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孩子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其它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教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學的知識範圍內,讓孩子得到更多,把自己僅有的都奉獻給孩子,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穫,從中在每天的生活中獲得滿足。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3

近階段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為“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為“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無論在探討兒童發展、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幼教的專業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角色、教師與兒童關係、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時,凱茲博士時刻向我們展示著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的把握。譬如兒童自尊的培養是教師和家長都關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來培養自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養成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於培養幼兒適宜、積極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教師應該“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挫折及失敗”,只有在適量的、明確且充分的正面反饋中才有助於增強兒童的自尊。這些觀點既反映著凱茲博士所秉持的客觀、審慎的態度,批判與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對問題的辨證的把握,也體現了她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學風,彰顯她獨特的學術品格和精神。使人領略到一種作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種在幼教領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奮態度,滋養與凸現著研究的內在價值與魅力。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在感受到她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成果的時候,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幼兒教師.,才能擔負起幼教的重任。

幫助孩子長成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為《幫助孩子長成為“地球公民”——美國斯坦福幼兒園規則教育》。這片文章主要寫了美國加州洛杉磯第六區斯坦福幼兒的規則教育,讓我知道了所謂的規則教育是什麼樣的,並可以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引導幼兒學會遵守現有的規則,是幫助他們成長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這就是規則教育的的大目標。這是一個人性化的教育目標,教育幼兒成為一個社會人。規則教育包含兩個部分,園級規則和班級規則,具有統一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在大規則的統一下,班級教師根據班級情況制定班級的規則,看上去很普通的規則都具有廣泛的遷移性。

在這篇文章中還寫到了規則教育的方法,我覺很適合我們教師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兒園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師”被認為是該園規則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對待幼兒的紀律問題的上,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處理方法,方法的步驟是非常的科學合理的,幼兒園配有相應的心理教育老師。

我們教師日常也應該加強自身的幼兒心理學的知識,更好的服務於孩子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重視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們真正教育他們成為一個身心發展健康的人。

用唯美的靈魂去鍛造完美的心靈

自從在兩年前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之後,我對他的教育理念充滿興趣,一種追探的願望十分強烈,陸陸續續讀了他的幾本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對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啟迪。尤其是一個個小案例給我提供了教育的對比,如同一面面鏡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徑,也透視出我的教育反思點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對比事例談談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裡散步,看到幼兒園一個4歲的女孩摘下了校園的花房裡新開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從容地向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為什麼要摘花,就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說:“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裡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後我就把花送回來。”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帶著小女孩,從花房裡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情景對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攙著一位小孫子正從我家樓下經過,老奶奶看見花壇中有一棵月季花樹上盛開真粉色的月季花,一邊走一邊對小孫子說:“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兒園。”小孫子說:“老師說:‘公園的花不能摘,大家要愛護。’”老奶奶說:“老師又沒看見,你對老師說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說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開得最大、最豔的一朵。我親眼見證摘花經過,卻沒有上前阻攔和教育,只是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教師的教育價值究竟是什麼?只是純粹的課堂或是口頭文化還是應該體現在教育波及的整個生活?”在這個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無為者。

情景對比二:在藝術主題活動《秋》的活動背景下,小婕帶來了香撲撲的桂花,整個班級瀰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溫馨和甜蜜。

小憶低聲說:“這個花我看見在濱河花園摘的。”小婕的臉一下子暗沉,斜眼看著小憶。眼神中彷彿說:“誰讓你說的!”我相信小憶的話,因為他是小婕的鄰居,他們又是好朋友。聽後,我了小婕花真正來源,小婕不置可否。這時,老師採用說教的口吻說:“小婕把花帶到幼兒園,說明她有關心班級,愛同伴的心意,但這種行為對不對?為什麼?”接著說:“如果有了這份心意,最好怎麼做合適呢?”

又接著說:“公園裡的花是公共綠地,大家要愛護,才能美化我們居住的環境。”

三個相似的事例,卻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種不同教育行為,也反映出不同兒童觀影響下的教育行為,雖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卻發人深省。我的教育起點在行為規範的本身,是幼兒耳熟能詳的、條條框框的規則,缺乏人性和情感性,顯得比較生硬和枯燥,以說為主,老師常常有這樣的感嘆:“孩子說說都會、聽聽都懂、就是做做脫軌。”第二個教育無力的案例就是這種教育方式下的產物。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師卻意味深長,讓教育者記憶終身。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什麼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學當成一門“目中無人”的學科,他談論的中心始終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幫助人成長的學問,具有強烈的社會性、情感性。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更需要有唯美的靈魂、高尚的道德、資深的專業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鍛造他們完美純潔的心靈。

經典伴我行:認字、識字就等於早期閱讀嗎

《認字、識字就等於早期閱讀嗎》這本書你們看過嗎?是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娟娟主編的一本科研專案研究成果,是對於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有新探。讀了這本書,使我懂得了早期閱讀的真正含義及閱讀的重要性。首先,本書對早期閱讀、早期閱讀教育概念進行了界定;在此基礎上,提出了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的概念;在對這些概念進行深入淺出的理論探討後,闡述了國內外在這些方面的研究動向;早期閱讀的內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擴充套件,分為靜態性早期閱讀和動態性早期閱讀兩方面;進而豐富了早期閱讀教育和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

其次,本書闡述了研究、實施早期閱讀教育方案的具體過程。在大量調查研究及與國際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發現早期閱讀與早期閱讀教育方面存在的優勢和問題,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專題研究,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總結、提煉,同時呈現了大量的早期閱讀教育活動設計和區域性早期閱讀活動設計;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方案,開展幼針對性的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有效開展家庭嬰幼兒早期閱讀活動,促進嬰幼兒早期閱讀行為的改善。再次,在具體研究、實施過程中,為適應後現代教育發展需要,幫助教師走向內省型、反思型的專業化成長道路。

最後,從幼兒、家長兩方面充分地反映了研究的成效,家長閱讀觀念,行為得到了改善,家庭閱讀環境也得到了改變;幼兒閱讀行為得到了改善,語言發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本書在內容安排上,以研究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研究的思路為線索,層層展開,以體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脈絡。

看到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真是喜出望外,書中講到的都是我要學習和課題研究的內容。特別是有一些案例分析,有關閱讀教育行為的觀察與反思,值得我們教師怎樣去觀察反思,怎樣指導孩子去閱讀等方式方法。還有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活動案例,家庭活動中的親子共讀,做到家園一致,共同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本既適合學前教育課題研究人員又適合學前教育教師閱讀的圖書。它所闡明的理論觀點和實踐策略對我們都很有幫助。它既培訓了參與研究的老師,也使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這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很好的模式很值得我們在自己的教研、科研活動中採用和推廣。但我也認為有些地方也是值得大家討論的。例如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和提法要因人而宜。對待不同程度孩子的閱讀,應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等。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每個人在讀一本書時,除了汲取它的精髓外,也要有自己的 想法和觀點,這樣才會有進步。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4

“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麵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對於後進生我恰恰關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學習,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會千方百計讓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厭其煩,為了他的成績能提高一、兩分,我傾注了心血,犧牲了休息時間,經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憊不堪,曾經多次反問自己:這樣做對嗎?對學生的發展有用嗎?讀了這本書我決定做到“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

“在每一節課上,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都應當在認識的道路上邁出哪怕是最不顯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點點成績……”這將成為我每一節課的目標。

品味《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就如與智者交流,解決困惑,指引前行,洗禮心靈。它將是我工作、學習中的導航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