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7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時常翻閱,卻很少悉心思考。寒假裡,再次走進它,放慢閱讀的節奏,細細品味每個建議,感悟頗多。第一條建議《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讀完我就陷入沉思。當教師30餘年,我算是合格的教師嗎?

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中我瞭解到,一個合格的教師至少具備以下才能:

第一,要擁有足夠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是和生活中最複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現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決定於我們,決定於我們的能力、水平、工作藝術和智慧。

第二,要有遠見卓識。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最後結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見分曉的。我們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有時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

第三,要堪為楷模。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影響兒童成長的因素很多,有母親、父親、同學、讀過的書和看過的電影等,但對兒童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而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們克服消極的影響,使積極的影響發揮作用。為此,必須做到使我們的個性對學生的個性施加最鮮明、有效和有益的影響。這時,只有當兒童有一個聰明、能幹、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顯示。

第四,要有創新精神。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工作的物件——兒童,是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創造性。

第五,對孩子有信心。偉大的思想家阿拜·庫南巴耶夫說過:“如果我手中有權,誰要說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頭。”這句話深深印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心裡。我覺得我們也應該深深印在心裡。如果我們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崇高的教師工作,那麼,我們心中就應該對發育成長著的兒童充滿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礎在於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用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當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不要對他提出那些對成人提的要求。

第六,善於把熱忱和智慧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每當我們有必要和學生談反映他複雜矛盾的內心活動的行為時,我們可以把這種談話推遲幾天。這樣做就會使你語言的情感、你對待學生的理智的心靈的情感更加充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感情似乎由於你的英明見解而高尚起來。而你的見解、你的話也就進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因為它們熱情洋溢,似乎是充滿了你內心的焦急不安。善於激起自己和學生、特別是和少年進行知心交談的情緒,這是每個教師都應當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寶庫中特別重要的一種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養、形成這種能力,使它完善、“精煉”,變得更加敏銳、有效。要培養這種能力,必須深入兒童的心靈,仔細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麼上,他是怎樣看世界的,他周圍的人對他有什麼影響。

讀著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才能,我在思考:我距離一個合格的教師還有多遠?

有時,自己處理問題還不夠智慧與藝術,總是憑一時情緒,而往往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有時,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只顧眼前利益,而孩子的“百年大計”考慮甚少;有時我們面對暫時的落後生缺乏足夠的耐心,甚至缺乏信心;有時我們總是固守已有經驗,缺乏創新意識……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xx告訴自己,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永遠走在學習、創新的路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本學期學校為每位老師發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以前常聽說這本書,但一直沒有看過,這學期能好好讀這本書,確實收穫很大。

蘇霍林姆斯基在書中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經驗,為教師提出了100條建議,課上的、課下的、數學的、語文的等等,包含了教學中的各個方面,其中不論針對學困生還是程度號的學生,他都在多處提到了閱讀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但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的問題。

在第89條建議中,提到:教師應當怎樣佈置家庭作業的問題。課外作業應當是知識的發展和深化,是學習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課堂知識的準備,應當讓學生在課外去觀察自然界的智力需要,不要把課外作業當成課內作業的量的追加,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佈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佈置作業時,我們佈置的作業,絕大部分都是針對全體學生,並沒有差異化的佈置,其實,因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在學習上並不是一樣,有時甚至會相差甚遠,越是到了高年級,這樣的情況就越發的明顯,也就是我們說的兩極分化的現象。在作業的佈置中,佈置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針對中等左右的學生,並沒有對於兩頭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或差異化佈置作業,導致“吃不飽”、“吃不了”的兩極現象,很多老都應該會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在佈置作業的時候不能“一視同仁”,那又如何差異化對待呢?

1、 簡單化

基本佈置作業方法不變,只針對“吃不了”的個別學生差異化佈置作業,降低作業難度,鞏固基礎知識,慢慢提高。

這種方法實行起來容易,老師任務量相對較小一些,只需要針對個別學生布置作業就好,缺點是差異化還不夠精準。

2、 複雜化

根據學生程度分三類作業:“吃不飽”“剛剛好”“吃不了”,再根據著三類差異化佈置作業,達到每一類都“吃的飽”“吃的好”。

這種方法實行起來複雜的多,老師的任務量也大的多,首先要先根據孩子程度分類,再佈置差異化的作業,批改也會更費時。不過差異化的作業對於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提高會更有效。

不論採用什麼方法,對於孩子的作業,不能“一視同仁”,應該注意個性化、差異化的對待。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二)。”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裡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師借鑑。怎麼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後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物件後,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瞭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於哪些因素,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二)》。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準,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啟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音樂課,有一個學生坐在教室的最角落,上課不認真,音樂書不帶,更別說口風琴了,每天上課沒精打采的,最喜歡和旁邊的同學說話,影響自己不說,還要帶著旁邊的同學一起吵,實在讓我頭疼。我每節課都要批評他,下課留下來找他談話,一次一次都沒用。有一天我發現他坐的很端正,我立馬對他進行了表揚,結果那節課他異常的認真,於是一有機會我就對他進行表揚,幾節課下來,他開始認真了,看他如此認真我就把他的座位移到了中間。結果從那以後,他的背再也沒有駝過,上課非常認真,居然還愛舉手回答問題了,哪怕是別人找他說話,他也不說。他驚人的變化讓我很意外,我想每個孩子都是要好的,都希望老師能多關注他,這個孩子不就是得到了我的關注,得到了我的表揚才變的這麼認真學習音樂嘛?可見愛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呀!

同樣是這個班裡,另一個孩子也是讓我頭疼的很,每節課我都得發火。有一次音樂課下課,我把他留了下來:“XX,你看你這麼聰明,為什麼不認真學習呢?杜老師覺得你坐在最後,離我這麼遠,所以肯定是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對嗎?”他點點頭。“那杜老師把你換到最前面,讓杜老師經常看到你,這樣不但能約束你,你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你說好嗎?”我本以為他肯定不會願意坐最前面的,沒想到他居然一口答應了。第二節音樂課我看他特別高興的坐到了最前面,那節音樂課是他最認真的一節,一段時間下來,發現他的口風琴也彈得比以前好多了,唱歌也進步了,他的變化讓我覺得好有成就感。

兩個孩子的變化,讓我感受到愛的教育真的很重要,當然不一樣的孩子得用不一樣的愛去教育,我想只要老師真心付出,學生是肯定能感受到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晚上坐下來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提的第十一和第十二條建議。

第十一條建議是說“思考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蘇氏在這篇文章開頭所提出的問題恐怕是每位教師都遇到過的,就是在前一天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當時都懂的情況下,到了第二天又忘記了,或者是作業會出錯。這其中的原因何在?難道僅僅歸結為學生不用功,沒有到家複習,或者是粗心馬虎?看看蘇氏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教學實踐,絕不是這麼簡單。學生當時明白了並不等於記住了,記住了並不等於理解了。也就是說,面對新的知識,也許當時學生懂了,可他們卻沒有一個消化或者“反芻”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層上,所以第二天會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

所以教師在每一節課上,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味一下,會用自己的思考將知識的獲得過程在腦子裡放一遍“電影”,這樣,學生就會看出哪些地方出現了斷擋,他們就會自覺地重新看書或者請教老師,將自己薄弱的環節給補上。這樣獲得的知識是經過自己加工的,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知識留在他們頭腦中的印象就會是深刻而持久的,也就不會出現上面說的情況。

如何保證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回味的過程呢,關鍵是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師的講解)去理解所學的內容。不要怕耽誤時間,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說: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課上心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這些時間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迴圈。

說到檢查作業,也是老師頭痛的問題,因為老師上課時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對班上的每一位學生都檢查到,而在檢查其中的幾位時,有些學生還不聽。(這裡所說的檢查主要是針對前一天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的口頭檢查。現在很多老師已經省略掉了這一環節)如何進行檢查呢?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條建議(怎樣使檢查家庭課業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運用草稿本的方法。

草稿本是每個學生所必準備的,就是每到上課的時候,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前一天所學的知識出一些題目,這些題目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再現,而是經過教師的加工和思考,將知識點融入到一些題目當中,這些題目學生答出來必然對知識深入瞭解,重新思考,並會實際運用。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把檢查知識變成了知識的積極動用;二教師可能密切注視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工作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那麼,這些作業教師如何進行評判呢,是每本都看,還是看一部分呢,或者是讓學生之間互相檢查呢?蘇氏在文中沒有寫出來,還有待我們老師們去不斷摸索。

也許在後面的建議中會找到答案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了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受益匪淺。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不僅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還有生動的實際事例,而且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這些基本上也是我們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因此讀著他的這本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指點迷津。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我也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困惑,總感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從早忙到晚還是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備課,上課,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動……我也深知讀書有多麼重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可說是我們一生的收益,可是我們該怎麼做呢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時間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我記得上學期我在所執教的班級中就明確的提出"每天讀書半小時",我這樣要求著學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麼什麼時候讀書呢我曾經提議學生讀書可以利用晚上放學完成作業後或者早上起床後。其實這兩個時間段也是我們老師讀書的好時機。當然每天讀書半小時也需要下決心。只要你有了決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這半小時。桌子上放一本,沙發上放一本,床頭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無意能讀書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書。

由此我更想到了學生讀書,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報,牆報等,在其中設"採蜜集","知識角"等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精妙詞句,逸聞趣事,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讓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當然,平時還可以讓學生上臺講故事,其他學生聽故事,。這樣一方面調動了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對於少讀書或不願讀書的孩子來說,就能通過聽故事,瞭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個性,知道事物善惡,從而產生愛聽的慾望和閱讀的興趣。

不過,說說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地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但最終總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後我一定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多讀書,爭取和學生一起愛上讀書。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7

“蘇霍姆林斯基”對於任何一個教書先生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而真正接觸到他的著作還是第一次,以前總是流連於他的片語只言之間。從翻開書本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他的質樸與真實,實踐性與可操作性而吸引並且由衷地折服。這是一位來自於一線的教師的手記,這是一位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教師之作,這是一本一線教師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在這本教育著作中,學困生並沒有被刻意遮掩,相反提及更多的卻是學困生問題。教學困生是任何一個老師最感頭疼的事,把學困生的成績搞到及格那恐怕是讓老師們一籌莫展的大難題。很自然的學困生在成績面前就成了老師最不待見的人,最不給笑臉的人,學困生總是生活在心靈的角落裡,在學習上他們無法抬起頭,是差啊,是慢啊,是沒別人好呀,時間久了,他們也就破罐子破摔了,不愛寫作業,不去思考,厭學,其實這是教育的一種失敗,然而在這失敗面前我們更多的是去抱怨學生不好,智力不行,卻很少有人去反思我們的教育。

在這本書中,差生的問題得到了關注並且得到改善與解決,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的是改變他們的渠道和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看到並且明白寫字慢的孩子他的問題根源何在,他為我們提供的解決辦法是為孩子創造動手的機會,活動他們的手部小肌肉,讓肌肉的發達來促進動作的加快,這是一個全新的方法,以前看到的很多著作裡大多是從興趣入手去督促動作慢的孩子,而忽略了他慢的根本原因。就像一部發動機出現故障的汽車,再多的人去推它,都只是從外部給了它動力,一旦外力停下來,那麼接下來的結果自然是拋錨。我們為他們製造各種誘因,就相當於給了他們外力,而沒有根治發動機的毛病。

教數學的老師大概都身有同感,愈是往高年級走,應用題越是吃力,對於那些硬是不開竅的學生大都是束手無策,責任心強的老師會反覆搞題海戰術,而稍遜一點的老師則會選擇放棄。在這本書中,對於這個問題同樣有指導性的建議,他建議我們從課外書的選擇上入手,讓那些對數學有誠見的學生閱讀有關數學知識與數學家故事的書籍,讓他們在閱讀的同時因為數學本身的魅力而首先吸引學生。有一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誰會捨得半途而廢呢?誰不會廢寢忘食呢?再說在學習了多種思維後,一些課本上的問題應該不會太折磨人吧。

人的認知特點是由直觀到抽象,從直接到間接,因此,這本書中建議我們帶學生親近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去學會觀察,學生自然地理科學的知識,而這些的獲得都是學生自己獲得的,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生學會了觀察和學習的本領。我很欣賞這種做法,尤其是對於剛入學的學生教育,從自然科學開始,從觀察入手,我覺得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啟蒙。只可惜我們的教育一直沒有實現這種理念。

《給老師的建議》是一本好書,是一本一線教師的指導守則,因此我愛不釋手,也是一件精神食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個兒童身上都蘊藏著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質。這些素質就像火花,要點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裡的火藥未被點燃,而要使一切天賦和才能都最充分地發揮出來。”

作為一名幼師,我不斷地嘗試,想在班級中為孩子們創造自由發揮和表現的空間,讓孩子在輕鬆自由的空間裡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戶外,孩子們在遵守玩具的使用規則前提下可以盡情地玩,他們在幼兒園的大滑梯的網子上爬來爬去,跑來跑去;他們在幼兒園的操場上騎小自行車、推小推車、進行追逐跑等等。在班裡,孩子們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種工具:區域材料、清潔用具、生活用具……最近孩子們想要自己給自己盛飯,老師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滿足孩子們自己盛飯的想法。他們在這個階段會特別想要自己完成某些事情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孩子想要嘗試,那就去嘗試!孩子們就是在試誤的過程中一步步獲得經驗和得到鍛鍊的。

在這本書裡有一條建議是:怎樣愛惜兒童的信任。書裡提到,老師要用心靈去體會兒童世界,體察童年生活。這是一個特殊的世界,兒童對善與惡、好與壞有自己的概念,他們有自己的審美標準,他們甚至對時間也有自己的衡量方法:在童年時代,一天好像一年,而一年簡直是永久似的。為了能夠進入這座名叫“童年”的神奇宮殿,你必須變成另一個人,即在某種程度上變為一個孩子。只有這樣,你才有資格對孩子擁有明智的權威。正因為兒童是將會長成高大樹木的嬌嫩幼苗,所以童年就需要受到特別尊重。要知道,兒童是不會故意做壞事的。如果一個教育者硬是認為兒童有這種意圖,是蓄意幹不良行為的,這就是教育上的無知。這樣的教師在竭力“砍掉劣根”的同時,把所有的根子都砍掉了,結果,使童年時代生機勃勃的幼芽枯萎了。

當我們明白兒童不是有意乾的壞事,而是一時糊塗、無知或者誤解而做出的各種各樣不當舉動,要採取特別明智的教育態度。絕對不能把兒童同成人一樣看待:既能衡量成人,又能衡量兒童的統一尺度是沒有的。

因此,如果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請把自己也變成一個孩子,請在心裡裝滿孩子。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9

最近,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雖然沒有讀完整,但感受頗多。對於我們這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來說,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疑惑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共有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講的最多的就是讀書,他講到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應該是用終生來備課,那麼怎麼進行這種準備呢,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他講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就要多讀學術著作,這樣,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在談到對“後進生”的教育上,他認為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就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交給他思考,而思考又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也就越敏銳了。他還講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書籍應當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在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中,他講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個人藏書,而且藏書中應當有這三類書籍:第一,學術著作方面;第二,青年學習榜樣的人物事蹟的書;第三,心理學方面的書。只有每天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科學知識,你才有可能在講課的過程中看到學生們的腦力勞動:佔據你的注意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容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學生思維情況的關心。他還談到每個家庭也應有最低限度的藏書目錄,讓學生有書可讀,也讓家長了解一些關於人的基本知識等等。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我們青年教師來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我們每天不斷地閱讀,還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邊讀書邊思考。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博學多才,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始終站在知識的最前沿,從書中汲取智慧,完善自己,並且要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去,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不斷閱讀,我們的知識儲備不斷增加,我們的教育目標也就不在停留在簡單的教教材,而是更多的去關注學生,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對於我們現在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讓我們的歷史學科真正做到“讓歷史照亮現實,讓人文充滿課堂”。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

讀《給教師的建議》之九有感: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讀《給教師的建議》之九“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抽象真理”有感

我們現在正值期末複習,每回到辦公室,老師們可謂感慨良多。上課時講得很細緻,當時學生們看起來掌握的也很不錯,可如今複習了,仍有不少的同學對曾經學過的東西顯得很陌生,一番探討後,老師們得出結論:忘得這麼快,是因為當時西紅柿沒有理解而死背出來的。

蘇氏第九條建議中,就提到了這一點,學生為什麼會死記硬背呢?應當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防止這種現象呢?蘇氏認為,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點,必須用越來越多的新事實讓學生多次思考這個知識點,這樣經過多次的思考之後,他會真正理解這個知識點。

教學多年的我們,不該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結論,而是讓他學會把熟記和思考統一起來,如此以來他就會養成思考的習慣,那麼他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的能力就越強,學以致用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啊!

這習慣的養成就要從小做起,如果學生在國小時就能在思考事實、在現象的過程中抽象出真理,他就獲得了腦力勞動的一種重要品質——學會了思考各種因果的機能的、時間的聯絡。我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做到在第一次學教材時就不犯錯誤,並且使他熟記規則並能準確的表述出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1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教師的建議》讓我更深的體會是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現,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直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為借鑑,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為原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2

拿起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其中《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給了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我在校是個好學生,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在家是個好孩子。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打叉,請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如果學生做錯了,我就在題目旁邊打上問好,並告訴學生:“你試一試重做一遍,只要下點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現在還沒給你打分,你再努力點,一定得高分。”學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錯誤,還想出了正確答案,那種自豪感是從來沒有過的。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是啊,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被鼓勵的願望,學生更是如此。班上一位三年級的男孩已經很努力了,可是很多次都沒有考出好成績。活潑的孩子在我面前顯得有些寡言,看得出來情緒低落。在一次講評完試卷後,我主動對他說:沒考出理想的成績,但是你已經很努力了,沒關係的。雖然現在沒有考好,我相信以後你一定會考好的。孩子沒有說話。看得出來,從那以後,課堂上的他更用心了。此後連起來的三次考試成績是95、96、98。孩子終於在得了98分以後,笑著對我說:老師,我一定要考個100分。是的,任何孩子都需要鼓勵。一句鼓勵的話也許能讓孩子銘記在心,教師的鼓勵會變成他們向前進的動力……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鍾。”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

原來,看書也是在備課, 用一輩子來備課怎麼還會上不好一節課呢!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記得有一次上《國歌》,我非常認真的準備了課,瞭解了歌曲創作的背景,如果說歌曲的創作不能和背景結合的話,孩子怎麼能理解國歌的意義,當時感觸特別深,如果我的歷史更好一點,可以把故事說的更生動一點,我想孩子對歌曲的把握也會更出色。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讀書,能使我們的知識變得更豐富,堅持每天讀書,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我們眼裡看就成了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當課堂成了孩子們遨遊世界的地方,那我們還會擔心孩子會不認真聽課嗎?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裡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裡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著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對於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閒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麼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讀書是課改的需要。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尖銳而有力的挑戰。新課程不再像傳統課程那樣統一機械、墨守成規,很少變通,而是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價值取向,決定了教學目標和結果的不確定性;個別化教學決定了教學物件的不確定性;綜合性的加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確定;師生共同探討新知決定了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作為課程具有的自主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不確定性;……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個嫻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學設計者、決策者、支配者、智者、專業知識的發展者和創造者。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他寫了很多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從《給教師的建議》中,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

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建議,我就其中的受益頗深的幾個建議,談談自己的感受: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裡,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會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他要求我們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

蘇霍姆林斯基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前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將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寫入《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這些建議凝聚著大師智慧的光芒,似一顆顆啟明星為教育者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此書將深奧的理念植入於簡潔質樸的文字中,用生動而翔實的案例闡述大師的教育思想,使人輕鬆愉快的在閱讀中得到啟迪。

我對於書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很有感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備課、上課、批改還是做學生思想工作,肯定會有許多感觸和體會。如果我們能將其記錄整理下來,那麼將是多大的一筆思想財富啊。教學工作絕對是一個有經驗者優先的職業,越老越吃香。那麼經驗從哪裡來,就是平時點滴的教學實踐中所得。但是一個人的記憶不可能永久保鮮,所以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將教學中的這些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就是教師日記。我認為教師日記主要內容應該是教學反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鑑意義。教學反思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教學反思反思什麼,因人而異,但共性的東西不外乎這幾點:

1、教學中的成功之處。比如教學過程中完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中突發事件的處理措施得當;學生反映較好,積極性較高;將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巧妙應用到本節課的教學中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

2、記“敗筆”之處。找出本節課教學中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做出深刻的反思及整改意見,為以後教學提供借鑑。

3、記教學機智。所謂教學機智指中教學中,教師的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記學生見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中主動參與的孩子往往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他們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總之,寫教師日記,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4

英語閱讀是提高英語學習的重要途徑,對於剛接觸這門語言的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的興趣都是很濃厚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要想學好這門語言,必須有豐富的詞彙量,所以有許多學習者往往會覺得記憶單詞很困難,甚至有部分人會產生厭學情緒。那麼隨著課程的改革,怎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呢?通過仔細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學習英語首先要有興趣,所以我覺得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在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通常按照下面的教學方法來展開自己的教學,並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我會首先教會學生應該記住的一些簡單的日常實際用語,剛學英語時,每個學生都會感到好玩,都想盡量多說點英語,每個學生想說英語的心情都很急切,所以我選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交際用語,然後儘快地教會學生,這樣能很大的激發初學者的學習熱情。如:你好。早上好。晚安。謝謝你。生日快樂。等一些在日常用到的交際用語。

學習興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習的效果,所以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從多個方面獲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產生學習語言的興趣,這樣才能產生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從內心中充滿自信心,他們會感覺到原來學習英語也沒有什麼困難,自己一定能把這門語言學好。

充分利用小組活動有助於學生掌握詞彙,詞彙量豐富了,學會便會感覺到學習英語就不困難了。學習英語最大的特點就是詞彙量大,要求學習者記憶的內容太多。通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教讀,然後同學們跟讀,一連讀了許多遍,然後讓學生去背,其實這種方法效果很差,學生經過不斷地機械地記憶,才能背上幾個單詞,有點甚至還不會讀,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對英語沒了興趣,但是如果採取了小組活動的方法,就有助於學生掌握詞彙了。在小組的幫助下,會讀的幫助不會讀的,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枯燥的詞彙。

多創造展示的機會,在課本中有許多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到班級前面展示出來,鼓勵學生到講臺上說英語,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又可以使學生產生自信心,一旦學生有了自信心,就會對英語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更加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通過平時的仔細觀察,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己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採用多種靈活的放法保持學生學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其實學習英語和語文意義昂,他們都是語言學習,語文要求學生大聲朗讀,所以英語也要讓學生大聲朗讀,甚至比語文還要加強朗讀。平時還要及時地複習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學的快,忘記的也很快,如果缺少複習這個重要環節,就無法進行新知識的學習,那麼就會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所以這個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英語閱讀後的心得體會,今後我將更加註重英語的閱讀,吸取更大的啟發,使它用到教學中去。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師要善於明確: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教育技巧的奧祕:用終生準備自己的每一節課。

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書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海洋。教師理論知識數量上的增長還可以轉化為質量: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敘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教師的時間和教學各階段的相互依存性

這條建議主要是向國小教師提出的。

國小面臨著許多重要任務,佔據首位的任務是:要教會兒童學習。教師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兒童應當掌握的理論知識分量跟實際技能和技巧之間,確定一個正確的相互關係。

教師應當首先教會兒童熟練地讀和寫。在國小裡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必須使閱讀能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前一種能力超過後一種能力的程度越大,學生在閱讀時進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細,——而這一點正是順利地學習和整個智力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條件。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閱讀教科書和別的書籍,能夠清晰地領會物件的整體和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約性。

學生在中年級和高年級能否順利學習,還有賴於他在低年級時在多大程度上學會了迅速而有理解地書寫,以及這種技能怎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閱讀相配合的書寫是兒童藉以掌握知識的工具。這種工具處於何種狀態決定著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時間。

4、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裡

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時沒有把那些如同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裡,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國小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首先是基本讀寫能力。

5、“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分析一下知識的內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學生牢牢記住和長遠保持在記憶裡的知識明確劃分出來。教學大綱裡有一些“關鍵”的知識,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運用知識的能力就取決於這些“關鍵”知識是否牢固。因此教師正確地確定這些知識的能力就十分重要。這裡所說的“關鍵”,就是指反映本學科特點的、重要的結論和概括、公式、規則、定理和規律性。在有經驗的教師那裡,學生都備有專門的本子,用來抄錄那些必須熟記和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

必須識記的材料越複雜,必須保持在記憶裡的概括、結論、規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換句話說,學生要能牢固地識記公式、規則、結論和其他概括,他就必須閱讀和思考過許多並不需要識記的材料。閱讀應當跟學習緊密地聯絡起來。如果通過閱讀能深入思考各種事實、現象和事物,他們又是應當保持在記憶裡的那些概括的基礎,那麼這種閱讀就有助於記憶。這種閱讀就可以稱之為給學習和識記創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閱讀。學生從對材料本身的興趣出發、從求知、思考和理解的願望出發而閱讀的東西越多,他再去識記那些必須記熟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就越容易。

考慮到這一條非常重要的規律性,我在自己的識記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

我想建議所有的教師們:盡力為你們的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裡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吧。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析和觀察的物件吧。

6、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

對“後進生”而言,“第二套教學大綱”能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對“後進生”而言,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

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