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4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介於純理論類讀物與純實用類讀物之間的學前教育類書籍,讀這本書,感覺親切、可讀,更切合我們專業成長的需要,能促進我們業務的提升與反思。

“我的情緒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訴我們工作態度的選擇取決於我們自己,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得出不同的結果:把注意力放在積極的方面,可以使人產生樂觀的情緒;反之。則會使人產生悲觀的情緒。當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時,不妨有意識地轉移注意的焦點,緩解消極的心理情緒,讓自己走出陰霾。

  一、從孩子身上獲得幸福感。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和矛盾出現,會有煩惱和不快產生。只有自己去尋找工作的樂趣,形成幼兒教師職業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個快樂的人,就象有人說的一樣,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煩的人,那麼你就會感到心煩;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愛的天使,那麼你就會變成快樂得天使。

  二、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你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於完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逐漸走上從事教育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幼兒教育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創造性勞動,我們面臨的教育物件、內容和情境是變化的、動態的,只有充分發揮創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態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們踏實認真的去做就會發現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三、要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三人行,必有我師”,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處處要善於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寬容之心對待。

  四、幼兒教師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繼續教育學習。

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教師不僅要進行業務方面的繼續教育,還應接受心理素質方面的知識學習培訓,使自己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裡擁有一顆平和的心來適應社會的需求。

總之,教師是專門與人的心靈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種職業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對孩子們我們不妨“蹲下來說話,抱起來交流,手牽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實的情來看待每一個幼兒,做一名健康快樂的幼兒教師!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它的內容很多,第一塊內容: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第二塊內容:讓孩子愛我們,第三塊內容:聽孩子的話,第四塊內容:擠一點兒時間來反思,第五塊內容:做一個有協調能力的班主任,第六塊內容:理解家長對孩子的愛,第七塊內容:像熱愛工作一樣熱愛生活。

以前接觸過的學前教育類書籍,大體偏向於兩種型別:一種是純理論類讀物,一種是純實用類讀物。純理論類讀物大多,內容複雜深奧,有點紙上談兵似的,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純實用類讀物一般屬於幼兒教師隨手可用的書籍,幼兒教師們想用的時候就垂手可得,往往深受老師們喜愛。但對教師的知識能力提升與發展幫助不大,甚至有可能束縛了幼兒教師的創新和反思的動力,出現了照搬照抄的侷限性。《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一本介於這純理論類讀物和純實用類讀物兩者之間的學前教育類書籍,對於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更有益,更切合其需要。以“建議”的形式讓老師們感到親切可讀,能引起幼兒教師的共鳴,充實幼兒教師的知識面。內容涵蓋了幼兒教師的方方面面,詳盡而又不拖沓。

我讀了這本書後感觸很深,我做幼兒教師已經有許多年了,自認為從事幼教行業這麼久了,對如何做一個讓孩子喜歡讓家長放心的幼兒教師,已經不用再去閱讀書籍也能詳細回答了。但這本書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學習是無止境的,不管哪個行業你的經驗再豐富,也要不斷的學習和充電。這本書讓我最喜歡的內容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做一個孩子眼中最美麗的老師,幼兒教師的一切也應該是美麗的。如何做一名孩子眼中美麗的幼兒教師呢,暫且不管你的外貌美不美,不管你的年齡有多大,只要你塑造一個完美的教師形象,你就是一個美麗的老師。教師的形象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無不具有教育性,在與幼兒接觸的過程中,對其產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幼兒也通過與教師的接觸,從細節中學到很多東西,幼兒教師不僅要儀表美,還要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當旁人在尋求周圍美的事物時,其實幼兒教師就是一道實實在在的美麗的風景線。

近兩年來在全國各大型幼兒園掀起了教師閱讀學習《給幼兒教師的建議》的熱潮,因朋友幫忙我也擁有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剛拿到我就迫不及待地開啟來,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首先看了一下《序言》,裡面介紹說這是一本介於純理論類和純實用類之間的學前教育類書籍,能促進幼兒教師的業務提升與反思,有益於他們的專業成長。真的這麼有用嗎?我情不自禁開始讀了起來。

首先映入眼前的是第一輯的第一篇《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該文章沒有深奧的理論性語言,沒有華美的文筆,有的只是幾個小例子和一段總結性的話:“教師的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用真心、真愛、真感情來呵護每一個孩子,他們同樣會喜歡你、信任你,並把幸福給你。”“如果你要問,如何讓孩子喜歡上自己?很簡單: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想想自己走過的教學歷程,確實如此。

記得剛從學校畢業走上學前班工作崗位時,自己也不過是個大孩子,怎麼懂得去愛孩子?何況剛工作時是在國小的學前班,國小的教學方式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學前班的教學,所以總感覺孩子和我有一段距離,他們不怎麼敢親近我,對我有一種“敬畏”的感覺。隨著年齡的增大、工作經歷的增加,慢慢地對孩子越來越喜歡,感覺孩子們越來越可愛,就算是調皮的孩子也有他與眾不同的可愛處。慢慢地,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距離拉近了,課間能和孩子一起嬉鬧、玩笑,孩子們也喜歡和我說話、遊戲,他們不把我當“威嚴”的老師,而是他們的一個大朋友,他們一點都不“怕”我,他們有什麼心裡話,有什麼煩惱,甚至和小朋友有矛盾了,都要先來跟我說,希望我能幫他們解決。

這麼多年過去了,每當開學新接一批孩子時,我會張開我的懷抱,親近他們、鼓勵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老師也沒那麼可怕,使他們對這陌生的環境少一絲的畏懼,尤其是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他們大多是對親人的依戀,那我首先每早會親切地迎接他們,給他們一個懷抱,送上一句“早上好”,安撫他們的情緒,轉移分散其注意力,給他們擺道理,激勵他們好好表現為他們的小花花上添花,使他們儘早適應學校的學習與生活的環境。本學期班裡來了位周寄的新生,由於是中途插班,表現的很膽怯、孤獨,開學的第一天我給他一個懷抱,鼓勵他(說一句,今天一起加油喲),轉移他的注意力,培養他上學的積極性。課間我有目的地接近他,與他說話時總是摟著他或拉著他的手,挑一些他喜歡的話題,特意安排比較活躍周寄的孩子與他一起活動、玩遊戲,平時給他設計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如回答問題、唱歌等。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慢慢地變得活潑起來,能主動與他人交往,已完全適應學校的學習與生活了。

平時張開我的懷抱擁抱孩子也是一種鼓勵和認可,當孩子踴躍地回答問題,正確地回答了問題,孩子按時、主動地交上作業,作業有進步了,孩子進餐速度變快了,孩子今天入睡快了,今天睡午覺了,孩子活動時遵守遊戲規則了,學會互相謙讓了,孩子今天禮貌待人了,孩子今天排隊隊伍整齊了等等的細節我都可以送上一個親親的擁抱,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肯定。

還有一次,在給孩子們發放午點時,袁莉瑩突然對我說:“楊老師,我喜歡你的聲音,我好愛你!”其他孩子也跟著說:“楊老師,我也喜歡你!”“楊老師,我也愛你!”我心裡一陣感動,老師的辛苦沒有白費,換來了孩子們對老師的喜歡。還有班裡的高悅華小朋友,她媽媽在放學接孩子時告訴我說:“孩子在家總說很喜歡楊老師。”當時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通過孩子能得到家長的認可,我非常的高興,幸福的感覺瞬間湧上心頭……

一件件、一樁樁的事例數不勝數。孩子們能喜歡老師,關鍵當然在於老師首先要愛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愛心去呵護每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真正地喜歡老師、信任老師。

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吧!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是一本親切、可讀、實用且有益的書。這本書所收文章的作者以幼兒園一線教師為主,書中建議是他們對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內容全面,涉及幼兒專業成長的各個方面。這事一本關於如何做好幼兒教師的工作手冊,這本書得到了我的共鳴,我也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潘瑩老師《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讓我又回到了過去的一段記憶中。書中是這樣描述的:當孩子說老師等我長大以後送一幢房子給你,送一輛汽車給你。看到日阿門說話時認真嚴肅的表情,老師心裡是暖暖的,那時一種欣慰的喜悅。這也讓我想到了大班畢業時的情景。六月送走梧桐寶寶時,孩子們抱著親愛的老師依依不捨,淚流滿面。孩子們哭著走進幼兒園,哭著畢業,但是兩種哭卻是截然不同的含義。前者是一種陌生與無助,後者是感激與不捨。這所有一切的改變是三年來老師溫暖的懷抱,無私的愛換來的幸福。

書中還提到幼兒教師的儀表要美,每位教師應該都應把儀表美作為極其重要的事情來對待。一次,我燙了一個新發型,走進教室,孩子們很新鮮的圍著我轉了半天,都說老師好漂亮呀,比媽媽還要漂亮,這是至高無上的讚美了。孩子們雀躍圍著我,討論著新發型,小手摸一摸捲髮的感覺,說一說新發型像什麼。我們開心了一整天,忽然覺得和孩子們單純的小幸福是最令人珍惜的。我們要帶給孩子美,和孩子一起尋找美,發現美。

愛,不在花費的時間有多長,而在於相處的品質有多高。讓我們教師發揮自己的教育特長,陪伴著孩子們快樂成長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我認真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不禁思想豁然開朗,更感嘆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讓我們終於找到了基礎教育的源頭。他生活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們來說,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乾渴的靈魂,像與我們面對面交談,針對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他的書不愧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我慶幸自己擁有它,猶如一杯濃茶,品一口濃香四溢,讓人回味無窮,欲罷不能。我想他會一直是我教學中的良師,工作上的摯友。下面我就談談感觸最深的幾點:

一、《給教師的建議》探討了教學藝術的真諦。

1、《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裡》

是作者的一篇教學經驗總結。“譬如你正準備教一年級。那就請你看看四年級的教學大綱--首先看語文和數學教學大綱,也要看看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大綱。請你看看閱讀課本里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級的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請你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一下。請你想一想,要使學生以後的四年級和五年級順利地學習,那麼他在三年級時應當知道些什麼。”這段話具體而又科學地論述了教師在完成某一年級的教學任務時,應該如何處理好鑽研教材和了解相關年級和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的關係,怎樣在一個全域性的體系上來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採用合乎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而真正做到這一條,在我們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2、《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我在校是個好學生,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在家是個好孩子。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打叉,請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如果學生做錯,我就在題目旁邊打上問好,並告訴學生:“你試一試重做一遍,只要下點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現在還沒給你打分,你再努力點,一定得高分。”學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錯誤,還想出了正確答案,那種自豪感是從來沒有過的。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是啊,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期望被鼓舞,被鼓勵的願望,學生更是如此。不管他們的成績如何,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我們可以發現,越是成績差的學生,他們所需要的關心度就更大,這可能會變成他們向前進的動力。

3、《興趣的祕密何在》

則從多個側面闡明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這些觀點對於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學生學習和創造、實踐的興趣,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

二、《給教師的建議》是提升教師自身素養的教材。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是讀書讓我們聰慧明理,是讀書讓我們登高遠矚。有人說,人的進化是在閱讀中完成的。《給教師的建議》多次提到閱讀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其中《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有一位老教師,他有30多年的教齡,在上完一堂極其成功的公開課後,當聽課老師請教他為這堂課準備了多長時間時,這位老者感慨地說:“我為它準備了一輩子,但最直接的準備只花了15分鐘。”多麼耐人尋味的回答啊!我想,這15分鐘與一輩子的區別和聯絡就在於兩個字———讀書。

傳統的教學標準:“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但總有一天,當這桶水用完後,我們還能給學生什麼呢?我想,教師只有讀書,才能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才能帶給學生充實的知識和心靈深處的震撼。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的成長途徑有很多,但惟有讀書,並帶著對自己實踐的反思進行閱讀才是最重要、最珍貴的。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理應是教師的一種責任、一種情懷、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旦讀書成了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就會告別浮躁、遠離喧囂、拒絕功利,我們的心靈才能真正地寧靜和淡泊。其實,讀書不需要太多的理由。過去,有人說教師生涯是“一支粉筆,兩袖清風。”未免有些感傷,有點落寞。如今,當眾多的人把教育之興衰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絡在一起的時候,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時,更應感受到責任之重。前途漫漫何所依?書卷飄香伴師行!

三、《給教師的建議》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針

“差生”蘇霍姆林斯基稱之為“後進生”或“學習有困難的”或“大腦遲鈍”的學生。他說:“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沒有那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但是,他善於從心理學和哲學的高度對一般認為的“差生”進行分析,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差生”觀。

蘇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轉變“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論建樹,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轉變“差生”的教育實踐大師。他從事教育事業35年,教過語文和生物,他曾讓107名“在發展上有重大障礙”的學生都成為“充分夠格的有教養的人”。他轉變差生的基本理論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諧教育”即:差生轉變=人道教育+和諧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轉變“差生”稱為“思維的覺醒”。轉變“差生”的關鍵是“和諧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們成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棄,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長此以往,他就是一個“不可教育的人”。他認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關心”,即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力”,喚醒他們“沉睡”的思維。例如學生費加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後,費加進了中午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轉變“差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並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成功轉變“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

四、《給教師的建議》教會我們做到“愛心、細心、耐心、慧心”

1、基本素質——愛心

“愛心”是為師者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是愛學生,孔子說:“有教無類”。對全班學生,無論是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還是調皮搗蛋的,均應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師愛”如無聲的春雨在不知不覺中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實現了愛的遷移,教給了孩子們如何愛別人

2、工作關鍵——細心

教師工作是門細活計。教師管的事特別多、但卻要求特別細。大至教學工作,小至掃把、粉筆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樣樣少不了教師操心。因此教師應具有一顆纖細如發的心———細心。為此,我們要認真做好“六個勤”,即“勤觀察、勤交流、勤家訪、勤鼓勵、勤表揚、勤記錄”。教師的細心是洞察學生思想行為的航燈,是班級常規工作的鑰匙,是教師工作的關鍵。

3、工作祕笈——耐心

大教育家培根說“無論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靈魂。”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特別強調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用耐心去開導學生,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給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循循善誘的指導他們,努力讓他們明白自己哪兒錯了?為什麼錯?“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這句話說得就是如此。不厭其煩,不厭其細,時時抓,細細抓,是作為一名教師所不可欠缺的。耐心——教育永遠的希望!

4、神奇鑰匙——慧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到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變化,探察他們的心理,重視他們的心靈感受和情感體驗,適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智慧意味著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營造和諧、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創造展示的機會和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抓住每一個細節,關注每一個學生,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提高、發展、成功。實踐證明,慧心是一把神奇的金鑰匙,它能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

以上只是我在閱讀《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思想,還有待於廣大的同行們通過精心地閱讀、細細地品嚐,在應用實踐中體驗、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暑假期間,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讀完以後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愛,永不言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適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後進生。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裡,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這麼做,是跟他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而我們呢,提高不了後進生,便抱怨他們,甚至是放棄他們,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一些老師失去了等待後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助後進生提高呢?讀了此書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就一定要多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想要幫助後進生就一定要結合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經驗去研究學生。兩者相結合,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尋找到工作的成功與樂趣。

二、轉變角色、教會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們有時會很不解地說,“這道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可學生還是沒做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我們在講解時,有時忽視了學生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從書中我也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瞭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知道的人講給不知道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因此,我們應通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快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三、調動情緒、控制注意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裡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臺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四、加強閱讀、提升素質

書中有這樣一條建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閱讀對老師和學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老師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需要大量地閱讀書籍,後進學生想要改變糟糕的學習狀況更需要大量的閱讀。閱讀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聯絡實際看來,這裡的讓學困生閱讀應該不是那種放任自由的讀,而是因人而異,有指導性的閱讀。不僅學生要讀書,老師也要堅持讀書,“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俗話說的好:站得高,看得遠。你書讀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在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就有辦法解決了。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為了孩子們的一生髮展,也為了自己能夠遊刃有餘、開心工作,讓我們來閱讀吧!

以上只是我在閱讀《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思想,還有待於廣大的同行們通過精心地閱讀、細細地品嚐,在應用實踐中體驗、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提到“教育”,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到學校,有些家長甚至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學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需要接受的教育應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不但相互關聯,而且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在這項系統的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宋慶齡曾說過:“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對這方面的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觀”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依次為: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佔有突出的地位。他認為,“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緻而複雜的教育任務。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礎上的。蘇霍姆林斯基還科學地指出:“人的幼兒時期是一生中最為敏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後就很難彌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惡習一旦養成,學校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對他進行‘再教育’,這對孩子、家庭和學校都是巨大的損失。”

對於家庭環境,蘇霍姆林斯基作了嘗試性的改變:他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學裡設立了“家長學校”,並向家長們傳授“父母教育學”;孩子在校唸書十年,父母則要上“家長學校”十三年,也就是早在孩子入學的前三年,父母就要上“家長學校”學習如何教育孩子了。他這樣做的理論依據有二:一是科學史上三十二起“狼孩子”的遭遇證明:儘管這些孩子具有人的天賦素質,但由於缺乏人的養育環境,致使沒有一個能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來,可見幼年時期所處的德智體美環境的重要。二是學前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為學齡期的學校教育打下了基礎;學齡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為這一時期的學校教育提供了便利;各個時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有免除學校“再教育”、甚至社會“再教育”的可能,而“再教育”往往是使學校和社會最感頭痛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實踐證明,他改變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的做法是成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說,建立“學校-家庭教育體系”是蘇霍姆林斯基給後人留下的一份寶貴的教育遺產,這一理論也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工作準則,只有當我們重視了家長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作用,我們的工作才能更得心應手,孩子們得到的教育才能更全面。

二、做家長的合作伙伴,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

教育是一個整體,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工作中,應該主動取得家長的支援,不要把家長當作助手,而應該視為朋友,別忽視家長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尊重他們,常常與他們溝通,並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經常給家長提供一些培養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同時,還要積極地與家長配合,肯定其子女的進步與成績,恰當、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共同研究教育措施,與他們保持合作伙伴的關係。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會成為孩子進步的巨大推動力,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共同成長。我從自己的工作中,總結出以下幾點:

1、給家長一些幫助

在與家長的日常接觸中,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沒有辦法,孩子不但不聽話,學習成績也不好;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平時對孩子的學習抓得很緊,但沒有任何效果;還有些家長妥協於孩子的無理取鬧,感到束手無策。從對學生們的調查中得出了相近的結論,他們認為,大部分家長在教育自己時,總是用居高臨下的態度,而很少用平等的方式與他們交流。同時,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較多地關注成績,學習不好,就嚴加訓斥;表現有進步,就百般寵愛,孩子越來越任性,家長的管理也越來越難。遇到有這種憂慮的家長,教師可以幫助他們從另一個角度,換一種思考來教育孩子。

班裡有一個機靈活潑的男孩子,他是五年級時轉來的,當時他媽媽告訴我,孩子脾氣很倔,誰的話也聽不進去,這次轉學也是因為任性和不服管教,家長很傷腦筋,滿臉的無奈。在後來的相處中,我也領教了他的“厲害”——不聽話,與同學發生矛盾,是常有的事,看到家長那失望的神情,我告訴自己:一定要盡全力幫助他們。一次又遇到他鬧情緒,我採用了“冷處理”,他慪氣,我也不理他,後來在媽媽的再三勸導下,他勉強地承認錯誤,我藉著這個機會,給他講道理,告訴他家長有多辛苦,父母對他充滿了希望,他卻讓父母非常擔憂……他媽媽聽到這些,不禁熱淚直流,孩子的頭也越來越低,肩膀有些戰慄,我知道他哭了。臨走時,我對他媽媽說:“孩子一定能改,要對他有信心,多和孩子談談,聽聽他的心裡話。”後來,這位媽媽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就及時來與我交流,孩子的表現越來越好,現在的他簡直是人見人愛。

2、給家長一點信心

在我們的工作中,難免遇到那些父母離異的孩子,他們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傷害,性格和行為上都會存在一些偏差,家長也慢慢地忽視了對他們的教育。但是,這些孩子的內心是非常需要關心的,只要我們教師做到善解人意,就一定能幫助孩子從陰影中走出來,當然,這也離不開家長的配合。

我們班就有幾個這樣的小調皮,其中最讓我頭疼的是一個在學習上充滿惰性的孩子,他的媽媽因為他的頑皮、懶惰而對他無可奈何,甚至勸我:“陳老師,你不要管他,這孩子沒希望了。”我聽了哭笑不得,現在到要我來勸她教育孩子了,我告訴她:“孩子的路還很長,你將來還要享他的福,你能眼看著孩子沒有未來嗎?我們一起努力,孩子一定能改好的!”現在,孩子的表現雖然沒有完全轉變過來,但是,他的媽媽已對他有了信心,我相信,孩子的未來也會非常美好!面對學習差,不守紀律,整日坐立不安,上課小動作不斷,常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長會由失望到絕望。此時此刻,教師一定要及時地與家長溝通,給家長信心,給家長鼓勵和支援。只要我們與家長以誠相見,以心換心,真心實意地交流,就一定能扣動學生心中的琴絃,奏出最美的樂章!

3、給家長一些方法

兒童期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強,這個時期父母的言傳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孩子的脾氣個性雖然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在培養孩子的道德觀念時,父母則是當之無愧的啟蒙老師。如今的家庭中多是獨生子女,在教育問題上,家長由於無前車之鑑,再加上工作繁忙,對子女的教育和管理顯得有些迷茫。由於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使孩子不服從家長的管理,甚至有的離家出走。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心急如焚,但又無能為力。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善於發揮家長的積極作用,指導家長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在家長會時組織他們進行交流,探討育兒心得,讓家長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幫助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是十分必要的。

昨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長,他的孩子頑皮好動,經常與同學發生矛盾,甚至有點兒“暴力傾向”。他爸爸告訴我,他經常與孩子交談,有不對的地方會立刻給他指出來,但是他總是會強嘴,一般情況下不打他,犯錯誤時,就會狠狠地教訓他,如果表現好了,就帶他出去玩,吃好吃的。我聽到這些,不禁為孩子擔憂,也為這位家長擔憂,我告訴他:“你這樣直接地給孩子指出不足之處,他並不一定願意聽,如果你先鼓勵,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一定會心悅誠服地接受,再說打孩子的做法,這樣只能讓孩子學會‘以暴制暴’,他的朋友會越來越少,孩子的性格也會越來越孤僻,只會更不服管教。“家長聽後,連連稱是。我相信,他再與孩子溝通時,一定會有更多發自內心的交流。

4、給家長一片希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在家長的眼中,教師是最瞭解孩子的,特別是班主任,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孩子最聽老師的話了。”作為教師的我們,除了理解家長望子成龍的苦心之外,也要善加利用,與家長建立合作伙伴式的關係,家長和教師必須致力於共同的目標,成為教育和社會改革的主力。在與家長的合作過程中,應該努力為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營造一個完整、沒有阻礙的空間。教師更應該發自內心地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讓家長感覺到,你是以孩子的健康和諧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的。

家長會上,我向家長鄭重承諾:“我從來沒想過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希望家長也不要放棄。”我向家長介紹“親子溝通‘六要’‘六不要’”,向家長推薦教育孩子的書籍,向家長轉達孩子們的心事,我甚至還給家長佈置過作業,請他們寫寫孩子帶給自己的快樂,這一做法,縮短了親子間的距離。

家長會上,我以這樣一段話作為結束語:“各位家長,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育,也離不開家長的密切配合,更離不開孩子的自身動力,只要大家的勁往一處使,才能為孩子創造一個燦爛的明天。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引導孩子順利地從童年走向少年,健康地學習和成長。為了我們的學生,為了你們的孩子,讓我們共同努力!”

三、建立“書香家庭”,讓閱讀滋養孩子的生命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智力氣氛對於兒童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兒童的一般發展和記憶,在極大地程度上取決於:家庭裡的智力興趣如何;成年人讀些什麼,想些什麼;以及他們給兒童的思想留下哪些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要求家長知道:“你們的孩子的智慧,取決於你們的智力興趣,取決於書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佔著怎樣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家長自己不僅要讀書,要為孩子讀書,還要為自己的孩子建立個人的藏書室。”“沒有書籍,沒有一些藏書的家庭,往好處說,不能對學校教育有任何幫助,而往壞處說,這樣的家庭環境會使兒童變得頭腦遲鈍,會限制兒童的智力發展,而學校則不得不花費巨大的努力去補償家庭智力興趣的這種缺陷。”他要求家長每一個月至少為孩子買一本書。父母的身體力行勝過千言萬語地說教,父母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往往能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讓家長帶著孩子一同在書海中遨遊吧!

我越來越深切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諦——與家長一同關注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才能稱得上是合格的教師,而做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更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