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精選15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宋代詞人蘇東坡說過這樣一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高爾基也曾說:“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手捧書籍,潛心閱讀的身影,應是世間最美的姿態。

今天,在我的讀書分享開始之前,我想和大家講述一個關於娜娜的故事。

娜娜的故事

“陳老師,看看你班的娜娜,地理課上又睡著了。”唉,記不清這是科任老師第幾次跑來我的辦公室告她的狀了。

娜娜,長得倒是挺不錯的,白皙的面板,高挑的身材,活脫脫的美人胚。但是一上課,她的狀態就令人頭疼,逢課必睡,每睡不醒。至於她的學習成績嘛,若是哪次考試能夠考及格,那便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為此,多少次,我氣急敗壞地衝進教室。當著眾多學生的麵點她的名,大聲呵斥,甚至敲打她的桌子,把她的書翻倒在地。而今,歷史還要重演嗎?那麼,之後呢,之後的之後……她依舊趴在桌子上,怎麼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終不得其法。

就在我躊躇焦慮之際,學校給我們八年級語文組送來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從此開啟了我們快樂閱讀的智慧之旅。通過我們語文組的這些活動,我們與偉大的教育家對話,汲取養分,解除困惑,走出迷茫。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老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她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時是一種樂趣,真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瞭解他們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讀到此處,我頓時心頭一熱,有了一種“眾裡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於是,我從抽屜裡取出一個紙杯,在辦公室裡倒上一杯熱水,不動聲色地來到娜娜身邊,把她輕輕地喚醒,然後慢慢彎下身子,輕撫她的額頭,對她低語:“娜娜哪不舒服呀?不舒服可一定要告訴老師,這樣趴在桌子上,老師會很擔心的。”

聽到我如此一反常態的話語,娜娜驚愕了,抬頭望著我:“老師,我錯了,我保證以後不會再犯!”“老師,相信你!”我堅定地笑了笑。

有時候,教育很複雜;有時候,教育又很簡單。簡單到只需一句問候,一個關切的眼神。

過去,我為孩子們無厘頭的吵鬧,各種大大小小的錯誤傷透了腦筋。我不喜歡這樣,他們偏要這樣。有時候,我不得不聲色俱厲地予以禁止。但情況並未因我的急躁而好轉。還好,我想起了這個故事。還好,我遇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

寫在最後

書在左右,或信手閒翻,或傾心細讀,或一笑而過,或反覆品賞,芬芳盈口,滿心餘香。

老師們,我們選擇的工作,儘管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未必就是我們生命的燃點,因為僅有外部的光和熱是不夠的,燃點的能量更多來自於內部。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教育卻潛藏著巨大的魔力,那便是喚醒。我想需要被喚醒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我們老師自己。教育的過程就是與學生分享自己閱讀體驗的過程,閱讀到達哪裡,教學就到達哪裡,教師視野的邊界就是教學的邊界。教師思想的深度就是教師育人的厚度。

讓我們都做一個帶有書香氣息的老師吧,在書香裡暢遊,與文字無語相對,讀它的淵博,它的哲理,它的睿智。漫漫教育路,因為讀書,因為感悟,因為體驗,我們知行合一,我們把讀書和育人結合起來,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啟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音樂課,有一個學生坐在教室的最角落,上課不認真,音樂書不帶,更別說口風琴了,每天上課沒精打采的,最喜歡和旁邊的同學說話,影響自己不說,還要帶著旁邊的同學一起吵,實在讓我頭疼。我每節課都要批評他,下課留下來找他談話,一次一次都沒用。有一天我發現他坐的很端正,我立馬對他進行了表揚,結果那節課他異常的認真,於是一有機會我就對他進行表揚,幾節課下來,他開始認真了,看他如此認真我就把他的座位移到了中間。結果從那以後,他的背再也沒有駝過,上課非常認真,居然還愛舉手回答問題了,哪怕是別人找他說話,他也不說。他驚人的變化讓我很意外,我想每個孩子都是要好的,都希望老師能多關注他,這個孩子不就是得到了我的關注,得到了我的表揚才變的這麼認真學習音樂嘛?可見愛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呀!

同樣是這個班裡,另一個孩子也是讓我頭疼的很,每節課我都得發火。有一次音樂課下課,我把他留了下來:“XX,你看你這麼聰明,為什麼不認真學習呢?杜老師覺得你坐在最後,離我這麼遠,所以肯定是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對嗎?”他點點頭。“那杜老師把你換到最前面,讓杜老師經常看到你,這樣不但能約束你,你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你說好嗎?”我本以為他肯定不會願意坐最前面的,沒想到他居然一口答應了。第二節音樂課我看他特別高興的坐到了最前面,那節音樂課是他最認真的一節,一段時間下來,發現他的口風琴也彈得比以前好多了,唱歌也進步了,他的變化讓我覺得好有成就感。

兩個孩子的變化,讓我感受到愛的教育真的很重要,當然不一樣的孩子得用不一樣的愛去教育,我想只要老師真心付出,學生是肯定能感受到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蘇霍姆林斯基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前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將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寫入《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這些建議凝聚著大師智慧的光芒,似一顆顆啟明星為教育者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此書將深奧的理念植入於簡潔質樸的文字中,用生動而翔實的案例闡述大師的教育思想,使人輕鬆愉快的在閱讀中得到啟迪。

我對於書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很有感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備課、上課、批改還是做學生思想工作,肯定會有許多感觸和體會。如果我們能將其記錄整理下來,那麼將是多大的一筆思想財富啊。教學工作絕對是一個有經驗者優先的職業,越老越吃香。那麼經驗從哪裡來,就是平時點滴的教學實踐中所得。但是一個人的記憶不可能永久保鮮,所以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將教學中的這些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就是教師日記。我認為教師日記主要內容應該是教學反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鑑意義。教學反思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教學反思反思什麼,因人而異,但共性的東西不外乎這幾點:

1、教學中的成功之處。比如教學過程中完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中突發事件的處理措施得當;學生反映較好,積極性較高;將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巧妙應用到本節課的教學中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

2、記“敗筆”之處。找出本節課教學中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做出深刻的反思及整改意見,為以後教學提供借鑑。

3、記教學機智。所謂教學機智指中教學中,教師的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記學生見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中主動參與的孩子往往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他們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總之,寫教師日記,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家對後進生工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說:學生學習越困難,他咱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所以,我們要從國小階段開始,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閱讀,並且,把閱讀當作作業來佈置。這也正應了一句話:讀書能治“愚”。

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有時會被上課調皮,做小動作的孩子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盡,不得不拿出很多精力來管理他們,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我們說:只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教師就不必緊張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不必監視那些由於無事可做而用調皮行為來“招待”老師的機靈而坐立不穩的孩子,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勤奮地、專心致志的學習啊!要想讓學生願意聽我們的課,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改變我們的課堂。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這本專為中國小教師所寫的著作對於我今後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其中很多內容都使我極大地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維,使我受益匪淺。

教師是一項光榮的職業,更是一項需要付出辛勞與汗水的職業。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使學生願意學習,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你的教學質量。通過讀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我從中獲得了很大的啟發。為了使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必須使他們有一種豐富多彩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

但是像我們現階段在中國小裡,很多學校只片面追求升學率,知名度,對孩子們實施應試教育,將他們的思維套入了黑板和課本的框架,一味的要求識記,背誦和考試。久而久之,孩子們對學習變得越來越冷淡,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面對這種狀況,我給自己今後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對於我的學生我會像蘇霍姆林斯基建議的那樣儘量帶領孩子們去思維的源泉那兒去旅行。在寫作課上帶孩子們回憶去花園、去樹林、去湖岸海邊的場景,讓他們寫自己的事,寫身邊的事。

除此,“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條至理名言亙古不變。針對孩子們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將培養他們自己各自的閱讀興趣與技能,使他們深刻體會到讀書的無窮樂趣,活躍他們的思維與想象,使他們自願學習並樂在其中。我堅信這樣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不但對學習產生興趣,而且也使他們對於我的學科充滿熱愛,學習興趣與效率也會倍增。

我們不能否認每個人的身心發展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性。在教學環節中,如何對待所謂的“差生”“後進生”,對教學工作的成功與否有著重大的影響。但在我們身邊,很多中國小教師常常會對學生戴“有色眼鏡”。他們往往器重優秀的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往往忽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侮辱一些所謂的“差生”,而沒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對於這種行為,我覺得實在是有悖於教師的職業道德與形象。我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從中找到了對待“差生”,“後進生”的有益建議和指導。對待這類學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指導他們去閱讀,讓閱讀教會他們思考,激發其活的思想與認知。同時我個人還認為教師對於這類學生的鼓勵與引導十分重要。因為這樣往往能提升他們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

教師是一項終身學習的職業。作為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願望,要對知識充滿渴求與探索,這樣才能使自己到達教育技巧的頂峰,達到師生心靈交往的和諧境界。然而要建立起師生友誼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與勞動的。教師只有用一顆為學生服務,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的心態去指導學生生活,才能做到用力量、思考、信念和情操去鼓舞學生的思想與情感,從而建立起師生友誼的巨大精神財富。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我就曾遇到過這樣的好老師。她時刻關心著每位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思想情緒變化,不辭辛苦地為我們解疑答惑,與我們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使班級裡每位學生都喜歡上她的課,樂於聽她的話。到現在,她得影響對我來說仍舊很大,我內心深深地感激著她。

通讀了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我感到心靈受到了很大的洗滌。我深深體會到了教師生的重大影響以及教師身上所肩負的重大責任。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將會繼續研讀這本“心靈之書”,使我不斷受到更多的有益啟發。這樣,我才有資格引導學生們今後的學習工作,才會更好地當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讀《給教師的建議》之九有感: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讀《給教師的建議》之九“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抽象真理”有感

我們現在正值期末複習,每回到辦公室,老師們可謂感慨良多。上課時講得很細緻,當時學生們看起來掌握的也很不錯,可如今複習了,仍有不少的同學對曾經學過的東西顯得很陌生,一番探討後,老師們得出結論:忘得這麼快,是因為當時西紅柿沒有理解而死背出來的。

蘇氏第九條建議中,就提到了這一點,學生為什麼會死記硬背呢?應當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防止這種現象呢?蘇氏認為,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點,必須用越來越多的新事實讓學生多次思考這個知識點,這樣經過多次的思考之後,他會真正理解這個知識點。

教學多年的我們,不該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結論,而是讓他學會把熟記和思考統一起來,如此以來他就會養成思考的習慣,那麼他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的能力就越強,學以致用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啊!

這習慣的養成就要從小做起,如果學生在國小時就能在思考事實、在現象的過程中抽象出真理,他就獲得了腦力勞動的一種重要品質——學會了思考各種因果的機能的、時間的聯絡。我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做到在第一次學教材時就不犯錯誤,並且使他熟記規則並能準確的表述出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7

1977年,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寫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裡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每部分都有許多的精華,給我很大的振動,在這裡,我想摘出幾句來,讓我們一起細細地品讀。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於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卻不認識自己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應該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儘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書,本來就“教無定法”的,只要你守著教學的基本規範,剩下的空間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教出你“自己”來。四是自己評價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總結,只有善於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教師要繼續學習

以前總是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個兒童身上都蘊藏著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質。這些素質就像火花,要點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裡的火藥未被點燃,而要使一切天賦和才能都最充分地發揮出來。”

作為一名幼師,我不斷地嘗試,想在班級中為孩子們創造自由發揮和表現的空間,讓孩子在輕鬆自由的空間裡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戶外,孩子們在遵守玩具的使用規則前提下可以盡情地玩,他們在幼兒園的大滑梯的網子上爬來爬去,跑來跑去;他們在幼兒園的操場上騎小自行車、推小推車、進行追逐跑等等。在班裡,孩子們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種工具:區域材料、清潔用具、生活用具……最近孩子們想要自己給自己盛飯,老師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滿足孩子們自己盛飯的想法。他們在這個階段會特別想要自己完成某些事情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孩子想要嘗試,那就去嘗試!孩子們就是在試誤的過程中一步步獲得經驗和得到鍛鍊的。

在這本書裡有一條建議是:怎樣愛惜兒童的信任。書裡提到,老師要用心靈去體會兒童世界,體察童年生活。這是一個特殊的世界,兒童對善與惡、好與壞有自己的概念,他們有自己的審美標準,他們甚至對時間也有自己的衡量方法:在童年時代,一天好像一年,而一年簡直是永久似的。為了能夠進入這座名叫“童年”的神奇宮殿,你必須變成另一個人,即在某種程度上變為一個孩子。只有這樣,你才有資格對孩子擁有明智的權威。正因為兒童是將會長成高大樹木的嬌嫩幼苗,所以童年就需要受到特別尊重。要知道,兒童是不會故意做壞事的。如果一個教育者硬是認為兒童有這種意圖,是蓄意幹不良行為的,這就是教育上的無知。這樣的教師在竭力“砍掉劣根”的同時,把所有的根子都砍掉了,結果,使童年時代生機勃勃的幼芽枯萎了。

當我們明白兒童不是有意乾的壞事,而是一時糊塗、無知或者誤解而做出的各種各樣不當舉動,要採取特別明智的教育態度。絕對不能把兒童同成人一樣看待:既能衡量成人,又能衡量兒童的統一尺度是沒有的。

因此,如果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請把自己也變成一個孩子,請在心裡裝滿孩子。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9

書中例舉了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開啟了一個視窗,使人看到了教育的一些奧祕,那就是多讀書。“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當你需要將一種東西表達出來時,你就會發現,你的心裡好象裝了好多的東西,這就是知識的儲備。我們常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可見讀書與學習、工作、和生活是多麼的密切相關。

一、讀書與教育

在全面實施教育現代化、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師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那麼他的“聖賢書”也是教不好的。讀書,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這樣會使我們所從事的這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在教學生活中,也能應付一切,可遊刃有餘,而不會將工作當做一種負擔,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才能讓知識成為“源頭活水”,才能從根本上豐富知識的儲備,才能隨時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讀書的過程,也是填充教師的職業底氣、練就育人的職業本領的過程。作為教師,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只有做到了堅持讀書,做到了以書為友,讓讀書真正成為習慣,才能用一生來備課。

二、讀書與文化修養

人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來自哪裡?——來自讀書,來自不斷地學習。讀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的言談舉止反映著一個人的文化,而文化更反映一個人的修養,更反映一個人的內涵,更標誌著一個人的品位。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宋代歐陽修讀書講究“三上”——馬上、枕上、廁上。魯迅把讀書比作海綿裡擠出來的水。如果我們不讀書則如無本之腐木,無源之死水,教學生命不會長久。只有不斷地讀書,才不至於言語乾癟,言之無物,才不至於產生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的尷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們要利用一切閒餘去廣泛涉獵。要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之下,擠出時間,見縫插針,捧書靜讀。倘能如此讀書,我們的知識何愁不淵博深廣,資源何愁不源源而來,教學何愁不富有新意、出神入化?功到自然成,談吐之間定會口吐珠玉,妙趣橫生,教學定會心應手,揮灑自如。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讓教師都成為翩翩學者,謙謙君子,讓校園溢滿書香。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我們要讀盡天下好書,養足人間正氣,讓我們盡情地讀吧,讓生命因讀書而精彩,讓課堂因讀書而彰顯華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

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二)。”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裡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師借鑑。怎麼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後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物件後,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瞭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於哪些因素,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二)》。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準,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1

暑假閒暇間,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的精彩描述,給我們教師許多的感悟。

“所以中年級和高年級教師的時間預算表都取決於你,你在教學和教育工作中是創造精神的締造者。”這給我的衝擊很大。現在我們教師的教育參考書把我們的教材分析地很透徹,而且還有現成的教學設計給我們參考,這給我們教師帶來了益處——無須自己花時間去探討書中的情節,書中所蘊涵的境界,甚至是去精心設計教學。但是,這也使我們教師產生了依賴性,不再花工夫,不再費時間探索,這樣長久以往,教師的思維會被禁錮,變得停滯不前,甚至是倒退。我覺得,作為教師首先要親近教材,熟悉教材,在心中能夠聯絡本班學生的特點進行思考,有一個初步的教學環節設計出來。然後看教參,進一步瞭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從而在這個基礎上重新去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使之更加地嚴謹。如《生命的林子》的教學,我抓住了“生命”和“林子”,把它們作為重點進行設計。從方丈領玄奘去後山看的不同的松林中松樹的截然不同中,明白樹木只有在有生機活力的群體中彼此競爭才能成材,人也一樣,應該在具有競爭性的群體中拼搏,奮力向上,才能成為棟樑!而無須一句句逐一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具體的關鍵的字詞句中整體感受,比零星的理解更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學到方法。

“你要教會所以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必須使閱讀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不僅講到了閱讀的方法——邊讀邊思,邊思邊讀,更是把默讀提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的確,新課程實施以來,在課上,學生讀書的時間多了,讀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經意間,我們的閱讀教學又步入了“讀”的誤區:重“讀”輕“閱”,甚至只“讀”不“閱”,用“書聲琅琅”代替了“靜思默想”。學生讀了一遍又一遍,結果,課堂上熱熱鬧鬧的,下了課學生心裡卻空空蕩蕩。所以我們應該多讓學生去默讀,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就應該安排默讀十分鐘課文,讓學生邊讀邊查,邊讀邊思,邊讀邊畫,讓學生去讀書、去體會、去揣摩,真正做到“與作者心靈的對話”那該多棒呀!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2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三,賞識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我也試著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著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著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

本學期我仔細的閱讀了《給青年教師的建議》一書,我感觸頗深。對於我們這些剛剛畢業就走入教育行業的人來說,裡面的許多道理都給予了我啟迪,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少走些彎路,懂得了作為一名教師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要有將工作做到極致的心態,要有責任心、感恩之心和平常心,要將學習當成是一種習慣,培養良好的師德等等,讓我感受到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實屬不易,需要不斷的努力。書中每個講述的主題都有相應的案例,我從案例中得到了很多的經驗,學習去分析案例,並與後面的案例剖析進行比較,培養總結與概括能力。其中的心靈感悟中,給予了我們許多的建議與方法來幫助我們成長。下面我就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一說我的感悟。

1.保持積極的心態

泰戈爾說:“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成功是由多種因素制約的,但態度是首要決定的問題,以一種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工作,並從中感受到快樂,這樣才能把自己打造成能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不同的人生,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有必要讓自己的心態像每天東昇的朝陽,享受快樂人生的每一天,同時教師只有保持快樂的心境,才會豁達而不失節制。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應該如何端正心態,做好本職工作呢?

首先對工作我們要充滿激情,對工作我們要心懷感激,其次工作中要學會釋放壓力,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對工作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有敬業精神。

2.讓愛成為一種習慣

羅曼羅蘭說過:“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教師心中得陽光就是一顆愛學生的心。正如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書中舉了一個經典案例,讓我深受啟發,這個案例說的是有一位很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在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時候看不到x號,而是用“?”做記號,而且每份作業的後面都有老師的評語:“祝賀你,進步了!”“今天怎麼了,小馬虎找上你啦?”“老師相信你能做對,是嗎?”老師的評語猶如陽光播撒到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時時刻刻在關注著自己,並且願意隨時給予幫助。讓我體會到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愛,能改變一切,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應該做到: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善於換位思考;不斷學習,提高自己,深入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師德水平;掌握學生心理髮展趨勢,多采用表揚和獎勵,少一些批評和懲罰。

3.做細心的教師

“教育無小事”這是我們常常聽到了一句話,這也時時提醒我們要從教育的小事做起,書中講了一個發生在英國查理三世時期的故事,古英格蘭的一首著名的歌謠講到:“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隻馬掌;掉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丟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丟了一個國家”。百分之一的錯誤導致了百分百的失敗,一釘損一馬,一馬失社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一線青年教師,只要認真地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就會柳暗花明,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所以我們要在以下細節中多多注意,首先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師的第一節課,應該是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培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其次課堂上要充滿激情,有效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一定是要奔騰豪放,只要熱愛學生,你的平靜平和中蘊藏的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樣會對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產生欣賞,你也會把幽默帶進課堂,你還會顯得有人情味,會更細心,更有耐心;接著要讓你的眼睛會說話,眼神是一種豐富的無聲語言,有時一個恰當的眼神可以勝過幾多苦口婆心的長談,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教師不光要注意眼神上的交流,同時也要注意說話的語調,恰當的語調能使其語言平地生輝,具有磁鐵般的吸引力,能祈禱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到主要的地方就重複一遍;講到快樂的地方就露出微笑”。最後,要恰當地使用肢體語言,如撫肩、握手、貼貼學生的小臉蛋等,可以讓學生感到你的真誠和親暱,拉近師生的距離。

4.不做有惰性的人

一個人的命運是由自己主宰的,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誤不在我們的命運,而在我們自己。”生活中,習慣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製造藉口託詞的專家,事實上把事情“太困難、太無頭緒、太花時間”等種種理由合理化,的確要比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勤奮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頭容易得多。但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卻不能遇到困難就找藉口,首先不要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勇於承擔自己的錯誤,這是做人基本的責任和義務。要相信一句話:沒有什麼不可能,在說“難”前,先問自己是否竭盡全力,只要努力想辦法,一定能有好方法。

前言中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是一位哲人曾經寫道: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露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是的,作為青年教師,我們要努力的是開啟心靈,沐浴陽光,踏著輕快的步伐,向快樂出發!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4

冰心老人曾經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這學期,我閱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集中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教師的賞識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我認為賞識教育應該從下面兩個方面著手:

  一、師愛——成功教育的動力。

師愛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以及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悟到這種師愛後,便會激發出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物件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如果教師發自內心地向學生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語言去打動他們、感化他們、啟發他們、誘導他們,讓他們增強信心和勇氣,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奮起直追,最終他們也會成為生活和學習的強者。

  二、自信——成功教育的祕訣。

成功教育很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善於在每個學生身上發現他的天賦和才能,為他提供發展的條件,竭力做到使每個學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從而感到快樂,從中樹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並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

對國小生,尤其是那些學習困難者,特別需要的不是失敗,而是別人的肯定、老師的賞識和成功的體驗。通過這些,才能促使他們產生一種內驅力,促進他們成就動機的發展,促進他們發現自己,看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和優點,從而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

古人云:“開卷有益”。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的確讓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讓我的心地陡然開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

人活到老學到老,這永遠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古人早就說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一本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但絲毫看不出理論的成份,每句話皆讓人感覺都是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雖然時間離我們已有幾十年了,雖然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前蘇聯,但對於我們中國現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的意義。

書上說: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心得體會《《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 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我覺得,我們的許多研究論著,往往巨集觀的原理性的論述多,結合現實的可行性則基本缺席,這也是許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論著的一個原因。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強烈感受,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絡,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於字裡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血肉豐滿,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並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而絕無某些政治思想讀物的空洞,蒼白之嫌,生動的點,概括的面,點面結合,具體生動。

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幾十年了,但現在的家長們老師們竟還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數。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有的已經顯現出來,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淪喪,比如文化的沒落。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經常說以人為本,但現在何嘗真的“以人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一些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