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41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彙編15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近日,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的教育實踐給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鮮活的思想。

當我讀到“讓孩子們心理的詩的琴絃響起來”一段時,更是感慨萬千。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道:“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裡的詩的琴絃響起來,要開啟他的創作的源泉,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眾多的關係。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開的樹。兒童看到閃耀著的陽光的光點、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顫動的樹枝和悠閒的小蝴蝶。我給孩子們指點出這些事物之間的幾十種的相互聯絡,於是激發起他們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來,孩子們就編起各種故事來了。只有在兒童親眼看見的那些事物之間,才能找到成千上萬種的聯絡,——也就是說,關於開花的蘋果樹和春天的太陽、關於蜜蜂和樹枝、關於小蝴蝶,就可以編出成千上萬個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獨特的情節。”

是啊,要想使學生的意識裡帶有深刻個性的東西,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的意識裡跟鮮明的、難忘的、激動人心的畫面結合起來。這不由讓我回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來:那天,我和班裡的學生來到池塘邊,我看到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紋,問學生:“你們看看這池塘裡的水,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學生皺起眉頭,苦思冥想,經過我的再次啟發,終於有一個學生小聲說:“波光粼粼。”這一簡單的事例引起我的思考: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把知識成為“僵死的,不能活動的重物”,要使知識活起來。於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當我學完一組成語後,我適時啟發學生說說這組成語描寫的是哪些景物,並充分發揮想象說一段連貫的話。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使成語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真是一舉多得。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最近,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雖然沒有讀完整,但感受頗多。對於我們這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來說,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疑惑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共有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講的最多的就是讀書,他講到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應該是用終生來備課,那麼怎麼進行這種準備呢,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他講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就要多讀學術著作,這樣,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在談到對“後進生”的教育上,他認為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就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交給他思考,而思考又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也就越敏銳了。他還講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書籍應當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在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中,他講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個人藏書,而且藏書中應當有這三類書籍:第一,學術著作方面;第二,青年學習榜樣的人物事蹟的書;第三,心理學方面的書。只有每天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科學知識,你才有可能在講課的過程中看到學生們的腦力勞動:佔據你的注意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容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學生思維情況的關心。他還談到每個家庭也應有最低限度的藏書目錄,讓學生有書可讀,也讓家長了解一些關於人的基本知識等等。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我們青年教師來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我們每天不斷地閱讀,還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邊讀書邊思考。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博學多才,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始終站在知識的最前沿,從書中汲取智慧,完善自己,並且要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去,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不斷閱讀,我們的知識儲備不斷增加,我們的教育目標也就不在停留在簡單的教教材,而是更多的去關注學生,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對於我們現在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讓我們的歷史學科真正做到“讓歷史照亮現實,讓人文充滿課堂”。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歌德這樣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裡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著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裡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教育故事,就像長河裡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長遠;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著經典,蘊含著永遠。每天,每週,每月,記錄一個小故事,將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更多的老師拓寬視野,提升修養。讓我們一起,記錄下身邊發生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為他人提供一個範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穫。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為年輕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門,使我對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時常翻閱,卻很少悉心思考。寒假裡,再次走進它,放慢閱讀的節奏,細細品味每個建議,感悟頗多。第一條建議《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讀完我就陷入沉思。當教師30餘年,我算是合格的教師嗎?

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中我瞭解到,一個合格的教師至少具備以下才能:

第一,要擁有足夠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是和生活中最複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現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決定於我們,決定於我們的能力、水平、工作藝術和智慧。

第二,要有遠見卓識。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最後結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見分曉的。我們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有時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

第三,要堪為楷模。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影響兒童成長的因素很多,有母親、父親、同學、讀過的書和看過的電影等,但對兒童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而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們克服消極的影響,使積極的影響發揮作用。為此,必須做到使我們的個性對學生的個性施加最鮮明、有效和有益的影響。這時,只有當兒童有一個聰明、能幹、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顯示。

第四,要有創新精神。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工作的物件——兒童,是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創造性。

第五,對孩子有信心。偉大的思想家阿拜·庫南巴耶夫說過:“如果我手中有權,誰要說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頭。”這句話深深印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心裡。我覺得我們也應該深深印在心裡。如果我們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崇高的教師工作,那麼,我們心中就應該對發育成長著的兒童充滿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礎在於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用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當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不要對他提出那些對成人提的要求。

第六,善於把熱忱和智慧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每當我們有必要和學生談反映他複雜矛盾的內心活動的行為時,我們可以把這種談話推遲幾天。這樣做就會使你語言的情感、你對待學生的理智的心靈的情感更加充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感情似乎由於你的英明見解而高尚起來。而你的見解、你的話也就進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因為它們熱情洋溢,似乎是充滿了你內心的焦急不安。善於激起自己和學生、特別是和少年進行知心交談的情緒,這是每個教師都應當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寶庫中特別重要的一種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養、形成這種能力,使它完善、“精煉”,變得更加敏銳、有效。要培養這種能力,必須深入兒童的心靈,仔細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麼上,他是怎樣看世界的,他周圍的人對他有什麼影響。

讀著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才能,我在思考:我距離一個合格的教師還有多遠?

有時,自己處理問題還不夠智慧與藝術,總是憑一時情緒,而往往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有時,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只顧眼前利益,而孩子的“百年大計”考慮甚少;有時我們面對暫時的落後生缺乏足夠的耐心,甚至缺乏信心;有時我們總是固守已有經驗,缺乏創新意識……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xx告訴自己,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永遠走在學習、創新的路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這本書是由有了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的B.A.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裡面的一百多條對於中國小生教師的建議,有實踐故事和理論性。對於我們教師的影響是非同凡響的!

從開始對孩子的解讀和教師的意義到教育的工作以及教育的引進,這是有著真正教育實踐經驗的人才能做出的。

書中的一些的事情寫得非常的詳細。是的,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每個學生的定型都與家長,老師有著重大的意義,所以,家長和老師之間應該保證的一種良好的關係,兩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應該好好的商量解決。

每天的時間只有24小時,教師的時間除了為孩子們上課,還要許多的時間為孩子們的課程、未來而努力著,我們教師的時間應該就如魯迅說的這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這是我們為了教育事業的付出。

對於學習,要讓孩子們學得快樂學得心甘情願。要做到這樣首先得讓課堂豐富起來,讓孩子從學習中早到快樂,一旦這樣,孩子們就會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要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然而,現在的學習當中,不要讓孩子只從課本上得到知識,比起課本上的知識,一下課外可能會讓孩子懂得更多,我們要讓孩子得到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做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切都必須從小做起。

國小老師的責任是相對來說比較大的,所以我們應該要更加的懂得教育工作的內容,可以從書中,前輩那裡獲得相對的知識,但我們也應該好好的讓自己對孩子們負責!

這是我對於《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所明白的,我們的教育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這本書對於教師來說實在是意義頗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機緣巧合在朋友圈看到“雲舒寫教育”的姚老師釋出的訊息:紀念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週年教育科學出版社與雲舒寫教育聯合發起《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徵集活動,活動要求:1寫一篇讀《給教師的建議》的心得或讀後感。2拍一張與《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合影。完成1和2就可獲贈一本書籍。

我看到這個訊息,有些躍躍欲試。之前簡單翻看過這本書,為了寫心得又重新拾起。掃掃了目錄,我目標鎖定在第26篇《要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談“思想和心靈”,感覺太縹緲、太虛浮。我想結合自身短暫的一年教學經驗談談一個更接地氣的話題——要贏得孩子們的喜歡。

要贏得孩子們喜歡,面善是外在條。我天生不麗質,出水不芙蓉,長相十分接地氣,十分大眾化,也十分個性化,哈哈哈。雖然長相一般,但我自認為自己還是比較面善的。雖然我時常對違反紀律的孩子一副凶神惡煞,但我更喜歡以笑示人。之前有家長和我交談時說:“雲朵老師,您那不是真凶,你都是裝出的。”是的,我是一張“紙老虎”。作為一名老師要有一定的威信,讓孩子尊重自己,嚴厲、保持一定距離是必須的,但臉上的那份慈愛是永遠隱藏不了的。剛接手的班級,有家長在家校聯絡本上反饋:孩子一開始覺得雲朵老師很凶,後才發現老師只對違反紀律的孩子嚴厲,對我們很好。我秉承的是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我嚴厲,是針對你的言行舉止,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知錯就改,我會既往不咎,毫不吝嗇我的表揚。堂上、間,我也會因為情境的設定而情不自禁、忍俊不禁,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這些都讓孩子覺得老師是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普通人。

要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心善是潤滑劑。雖然我還沒為人妻、為人母,但對我的孩子們,我都以熱忱去交流,以善心去感化,希冀以真心換真心。其實孩子們都期望獲得老師的認可與讚揚,他們有時的不由自主、情非得已在事後被批評也懊惱不已,內心更渴望獲得肯定。我時常單獨找孩子交流了解情況,我也適當注意說話的語氣語調,我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我並不是不喜歡他們,而是希望他們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足,漸漸成長起。我想鼓勵與幫助會給予孩子更好的引導與進步,多一句激勵的話語,多一個溫暖的眼神,也許會勝過生硬的呵斥和指責。

要贏得孩子的喜歡,要能吸引他們的目光,感受他們的歡聲笑語。最近在嘗試一事,就是每天利用大間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每次我一說:“我要講故事了。”孩子們立刻興奮起,喜上眉梢。我知道孩子們內心是歡喜的,也愛聽我講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講述、根據人物角色用不同語氣語調加以鮮明區分、配合恰到好處的動作,適時設疑,讓孩子思考,孩子們常常被幽默有趣的故事情節所吸引,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看,孩子們也逗得鬨堂大笑。我喜歡看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也愛聽他們毫不剋制的大笑,這才是他們最真實的天性。“雲朵老師,你講的故事真有趣。”“雲朵老師,你講得好好聽,我聽了一遍還想聽。”“雲朵老師,我讓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年級的小豆豆》了。”收到孩子們這麼多的反饋,我真心感動與歡喜。我希望能夠由讓他們喜歡聽我講故事,漸漸喜歡我的語,進而喜歡上我。

要贏得孩子的喜歡,看似簡單,又並非易事。每位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熱情、知識、人格魅力照亮孩子們,讓孩子們發現教師身上散發出的無限光芒,喜歡她,愛上她。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7

利用空餘時間,我繼續閱讀了《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活動設計篇》,在書中我學到了很多,讓我對美術活動的設計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對我的幫助很大。以下就談談我的心得。

首先,我瞭解了小班美術欣賞活動設計的要點。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對於小班美術欣賞活動,我們開展的比較少。是因為自己對於欣賞活動設計把握的不好,還有在內容的選材上把握不好。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如:小班的幼兒喜歡簡單的、色彩鮮豔的美術作品,他們更改關注真實的在現他們生活中較為熟悉的物品,或自己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他們只會用簡單的語言把畫中的物體列舉出來,只侷限於畫什麼,而對於作品的其它形式的審美特徵卻不關注。因此,在選材方面要注意色彩明亮、主題突出、背景簡單、不要複雜,作品的再現性要強,要與幼兒的生活聯絡起來。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幼兒儘可能的對作品的外在的東西進行陳述,可暫不涉及作品的含義和價值。其次,教師也要注意發現幼兒所關注的內容,及時的啟發和提問,引發想象進一步地陳述清楚,讓幼兒初步形成對作品的整體直覺印象。最後將幼兒獲得的欣賞資料與他們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對作品中比較顯著的、幼兒易關注的內容很和形式進一步的感知和理解。書中用了《戴帽女孩》的例子向我們介紹了欣賞活動的開展要點。還建議我們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幼兒作品,引導幼兒運用感官、動作感受和理解作品,重要的是讓小班幼兒喜歡欣賞美術作品,對欣賞活動有興趣。

其次,我還從書中學到了如何幫助幼兒積累繪畫素材的方法和途徑。實驗表明,幼兒的眼中的色彩越豐富,那他在美術活動中對色彩的運用就越豐富、越自如。方法:首先,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創造一些讓幼兒可以欣賞到不同顏色的機會。通過觀察,認識色彩之間的差別。其次,引導幼兒去尋找身邊具有這一顏色的物體,來加深他們對於色彩的認識和區分程度。其三,還要引導幼兒去關注身邊的事物,如靜態的物體,如“房子、水果、汽車,啟發幼兒用語言表述其形狀,樣式,從而加深他們對物體的印象。動態的物體,要引導幼兒觀察動的時候是怎樣的?不動的時候怎樣?從遠處看怎樣?從近處看怎樣?教師在幫助幼兒積累素材的時候要有意識的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培養幼兒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和能力,讓它們逐步學會主動的積累各種視覺表象。

通過閱讀這些內容,讓我感受到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幼兒學習的內容,只要教師加以引導,就會將這些事物變成有用的教學內容,讓美術活動也走進幼兒的生活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

利用寒假時間,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使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兒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歷經千錘百煉,浮現如玉瑰寶,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內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們心中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教師職業走向成功的典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格的典範,一個普通教師開發自己資源的典範,一種站立在教師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典範。當我們乘著新課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歲月的風塵,輕輕地靠近他時,我們驚喜地發現歷史的重現,對於今天的時髦話題均有了簡單明瞭的答案。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網路學習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卻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為工作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時時想到肩上的責任,制訂出周密的工作學習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主動地做好一切積累,包括在什麼時間讀哪些書都要規定在計劃之中,這樣才會覺得時間沒有白白浪費。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

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顯寶貴。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9

青少年教育問題專家孫雲曉《夏令營的較量》一文讓中國教育界為之震驚,在中日夏令營中,中國與日本兩國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讓人們對日本人留下的那句“難聽”的話記憶猶新——“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我們日本人的對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草原,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年草原英雄姐妹龍梅、王榮放牧過的烏蘭察布盟,年齡在11~16歲的中日少年根據要求人人負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個過程中,便發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揹包裡裝滿了儀器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揹包裡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乾糧吃盡,只好請求別人支援;野炊時,插著手不幹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燒的孩子,而中國家長卻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孫雲曉先生的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這場中日兩國孩子間的較量,不,是兩個民族間的較量,是兩個國家教育的較量。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為了民族未來的強盛和希望,中國的父母們敢不敢讓孩子經受風雨的磨礪?

20xx年,孫雲曉先生又親歷了一場中日青少年之間真正意義的一次探險,地點是日本境內海拔20xx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這座日本名山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孫雲曉在親身體驗這種探險後認為,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援的這14小時,最後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這次孫雲曉先生終於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勝利,這7名孩子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是經得住艱苦環境考驗的。他們不僅征服了這座險象環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幫助,團結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比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少得多。這難怪我們的孩子嗎?這次日本野山的較量表明,中國孩子並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磨鍊的機會。我國中國小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能夠離開校門的日子有幾天?除了少得可憐的班級衛生值日外,中國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務事。這是因為中國父母雖然沒在一起開過“協調會”,但卻能說出同樣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當我們想責怪孩子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是促使類人猿向智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智力得到開發。因此,勞動中的創造是發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就是剝奪孩子成才的機會。

一向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志勇,每天放學都要在父親的汽車修理廠幫忙做雜物。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對機械維修產生了興趣。為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於操縱的汽車,志勇對讀書、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到了國中三年級,他擁有了一個私人的技術書籍書架,並且不斷地補充著新書。在這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課外閱讀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閱讀跟必須識記、背誦和保持在記憶裡的那種學習並沒有什麼聯絡。這裡是一種對創造性勞動的興趣而激發的閱讀。是一種想在雙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願望。這種閱讀對培養智慧,擴大眼界,特別是對於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腦力勞動的風格和特點,起著重大的作用。這種閱讀能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讀東西的能力。對待閱讀的這種態度,也能運用到對教科書的學習上。

勞動是創造性活動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個少年學生都將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們從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性活動中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在於他對真理的認識和發現,是跟個人付出的創造力融為一體。他感覺到:由於自己的思考和鑽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奧祕。及時地發現、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瞭解每一個人的志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學識更重要。”而想象的靈感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勞動或活動中發現。

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的老闆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睛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後看著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快來看啊,遠方的教堂尖塔怎麼變得這麼近?”孩子的叫聲驚動了站在櫃檯的漢斯老闆……漢斯仔細觀察後發現,一片是老花鏡片,一片是近視鏡片。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現,認真研究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為今天人類能夠探索宇宙得奧祕立下了不朽得功勳。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在院子裡專門為小威特開闢一個活動場所,讓小威特觀花、捉蟲、架“橋”、蓋“房”,培養孩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望遠鏡的發明到卡爾?威特的成長,我們可以知道,培養孩子創造力,讓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活動。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生活的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能不能把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適量的勞動,實質上是智力豐富的活動。通過勞動,孩子懂得了自立;通過勞動,孩子學會了合作;通過勞動,孩子鍛鍊了意志;通過勞動,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課外實踐就是教育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外活動的價值在於使一個學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嘗試自己的稟賦和能力,在具體的事情中表現自己的愛好,找到自己心愛的工作。

因此,父母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不但創造人類,勞動還成就人才。勞動最有意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收穫頗多,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師仍不失為一次徹底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的洗禮。下面我僅舉一個例子來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希望你們警惕,在課堂上不要總是教師在講。這種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條結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要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7分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

起初還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太理想化了。可是,審視自己,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為什麼你講過的知識還是有一部分的同學並不知曉?一做起題來還是不會?平時我們總埋怨學生不認真或不懂得強化知識點,殊不知更關鍵的原因就是在於,這些知識是你灌輸給學生的,而不是他自己思考得來的。這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

課堂型別分為:知識型課堂、理解性課堂和思維型課堂。知識型課堂的重心為講知識,讓學生記住一些基本的事實和概念。對這類課堂我們不能一概否定,要適當運用,加以改進。理解型課堂的重心為講問題,它把學生不懂的問題講明白,再按照法則進行訓練、鞏固以及運用。相較於知識型課堂而言,理解型課堂教學更加進步,但也有侷限:它把學生往一條路上引,束縛思維,不利於創造。從形式上來看,思維型課堂也是講問題,但更側重從學生的角度,結合教師的深度理解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評價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們平時採用的課堂大多是知識型課堂,部分是理解型課堂,思維課堂可以說少之又少。

比如說,《赤壁賦》這篇文章,我們說表達了蘇軾在逆境之中的曠達樂觀,但這個如若讓學生自己探究得來該多好啊。我們為何不引導學生去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為何不可在課堂上讓學生靜靜地品讀餘秋雨的《黃州突圍》?為何不能在課堂讓學生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卻要親力親為、苦口婆心地做無用之功?我們灌輸給學生說蘇軾的思想是集儒家、道家和佛家融為一體的。這話說出來有幾個孩子是能明白的。我們大可花點時間讓孩子們自己根據看的書去討論,老師也可以加入其中。師生間的課堂對話是培養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可以通過對話刨根究底,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生成新的課堂教學資源,促使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也可以在師生的對話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外顯表現。而且這樣的課堂,宛若課堂之春風,將思維之種子悄然種在學生的心中,不亦樂乎?

又如:對於古文裡的一詞多義,單靠記憶是比較難的。這時候,引領學生利用說文解字去研究古漢語文字,不是一舉兩得之事嗎?既能讓學生用形象思維來記住文言字的含義,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由此看來,任何行為都是由思維引領的,教育行為也是由教育理念引領的。蘇霍姆林斯基正是懷著“培養真正的人”的理念和目標,實踐於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才成為了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當然,在今天的教育體制下,我們難免受到束縛。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變我們對真正教育的執著追求。我們將不斷摸索更好的教學方法,奮然而前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1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啟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音樂課,有一個學生坐在教室的最角落,上課不認真,音樂書不帶,更別說口風琴了,每天上課沒精打采的,最喜歡和旁邊的同學說話,影響自己不說,還要帶著旁邊的同學一起吵,實在讓我頭疼。我每節課都要批評他,下課留下來找他談話,一次一次都沒用。有一天我發現他坐的很端正,我立馬對他進行了表揚,結果那節課他異常的認真,於是一有機會我就對他進行表揚,幾節課下來,他開始認真了,看他如此認真我就把他的座位移到了中間。結果從那以後,他的背再也沒有駝過,上課非常認真,居然還愛舉手回答問題了,哪怕是別人找他說話,他也不說。他驚人的變化讓我很意外,我想每個孩子都是要好的,都希望老師能多關注他,這個孩子不就是得到了我的關注,得到了我的表揚才變的這麼認真學習音樂嘛?可見愛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呀!

同樣是這個班裡,另一個孩子也是讓我頭疼的很,每節課我都得發火。有一次音樂課下課,我把他留了下來:“XX,你看你這麼聰明,為什麼不認真學習呢?杜老師覺得你坐在最後,離我這麼遠,所以肯定是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對嗎?”他點點頭。“那杜老師把你換到最前面,讓杜老師經常看到你,這樣不但能約束你,你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你說好嗎?”我本以為他肯定不會願意坐最前面的,沒想到他居然一口答應了。第二節音樂課我看他特別高興的坐到了最前面,那節音樂課是他最認真的一節,一段時間下來,發現他的口風琴也彈得比以前好多了,唱歌也進步了,他的變化讓我覺得好有成就感。

兩個孩子的變化,讓我感受到愛的教育真的很重要,當然不一樣的孩子得用不一樣的愛去教育,我想只要老師真心付出,學生是肯定能感受到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2

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孩子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其它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教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學的知識範圍內,讓孩子得到更多,把自己僅有的都奉獻給孩子,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穫,從中在每天的生活中獲得滿足。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

是啊,作為一名教師是需要終身學習的,為自己學,為教育事業而學。從成為教師的那一刻開始,這就成為了我們的使命、我們的責任。《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有位專家這樣評論:這是一本用愛和經驗寫出的書,相信你讀了之後會感覺到既親切又實用。作為經驗缺乏的新教師,我急需這樣的專業書籍給予我指導,因此,走進它,簡單樸實的話語,真切寫實的案例,給了我以下一些啟發:

一、擠一點時間來閱讀

使人領略到現實生活中可能無法企及的事物。閱讀使我們超越了空間、時間和物質條件的限制,得以自由地活著。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無所不及的廣闊的生活。”可想而知,閱讀對於這樣的一位名師來說是多麼地重要,不僅成就了她的專業,還提升了她的境界。

回想,以前的我也愛閱讀,可如今,走上了工作崗位,卻發現自己很少去閱讀了。我們新老師總是忙於備課、寫文章等,但卻沒有太大的進步和提高,有時候明明深有感觸的東西,卻不能夠像一些老教師那樣很好地去表達出來,其實這正需要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對教學技能知識的掌握以及寫作的水平。同時,好問的孩子們總是向我們提出疑問,天文地理無所不及,想我也總是被他們問蒙掉,不經常讀書,怎麼能自如應對呢。

對於我們幼兒教師,要怎麼合理利用時間來閱讀?什麼樣的書籍和方法才合適呢?書中給了我們以下幾點建議:

1要讀專業期刊。

2要讀經典的專業書籍。

3要閱讀通俗易懂、與幼教職業有實際聯絡的書籍。

4要有批判的讀書態度,不要盲信書籍。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會有的,所以,與書為友,相信我們會獲得更大的收穫。

二、擠一點時間來觀察

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經驗、能力都不同,如果老師不瞭解孩子之間的差異,那麼教學活動肯定就會產生差異,導致一些孩子能力得不到提高。

那麼,觀察是瞭解孩子的最好途徑,從小班幼兒的一次手工製作就可以發現:他們的手部肌肉力量還比較弱,撕不開膠帶,他們同伴之間還會相互模仿。有了觀察結果,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會能夠依此制定出合理的目標來促進孩子的發展。這對我們新教師的專業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觀察也是需要方法的,並不是盲目地隨便亂看,教師要根據自身教學的安排和需要,有一定的觀察重點,持之以恆,再結合“聽”、“問”,走進孩子,慢慢積累,經驗就會隨之增長。

所以,多些時間來觀察孩子,你的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發現。

三、擠一點時間來反思

有人說,幼兒園老師每天就是帶孩子,只要玩得開心就好。是啊,開心,說起來很容易,但試想一個老師每天帶著幾十個孩子“玩”,要讓每個孩子都會“玩”,開心地“玩”,真的不是易事。晨鍛、喝水、吃飯、如廁等等,老師的視線一刻都離不開孩子,事事堆積在一起,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對剛入門的我來說,壓力是很大的,我只有盡力做好,讓每個人孩子快樂,家長滿意,但總有失望時。

書中“擠一點時間來反思”這篇文章給了我一些啟發,這也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就是反思,每件事後,及時地記錄失誤,及時反思,給自己提個醒,下次不能再犯或是找出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那肯定會有提高。現在,幼兒園已經不要求每次活動都寫反思,但我認為對於我們新老師來說,每次活動不可能那麼完美,有了反思後,在下次再組織時,相信會更加得心應手。簡單的一段文字花不了多長時間,反而它卻會成為一筆寶貴的財富,讓自己成長得更快。

不積小流,無以成海。要做個會擠時間的老師,擠一點時間來學習、來充實自己,你的教育經歷也會隨之有意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4

在我們學校果園的中央,長著一片高高的、蔥綠的葡萄叢,壯實的葡萄藤足有兩米高。少先隊員們把枝條固定在鉛絲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齊。你順行看過去,幾千串黃色的葡萄確實惹人喜愛。我們這個葡萄園是學校的驕傲。不但我們本村的,還有鄰村的莊員們都到這兒來學習。在葡萄園裡勞動被看成一種很大的樂趣和很高的榮譽,只有那些最勤懇、最愛勞動的學生才配享受它。每當從許多願意勞動的學生當中選出10一15個人,讓他們在行間鬆土,或者把枝條纏到鉛絲上,或者在秋天給每一棵樹叢根部壘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這時那些沒有被選到的人就覺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當時這裡是一片荒地。記得有人對我說過:以前曾經把這塊地給過一個更夫和財務員,讓他們去種土豆,他們都不肯要,因為這塊地上已經種過50年土豆,它已經完全沒有肥力了。於是我建議把這塊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變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園。

我費了很大的勁才說服高年級學生給這裡運來了大約30噸含腐殖質的農肥。我看到,學生們只是出於對我這個新上任的校長的尊重,而不是出於對勞動的熱愛,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後,還必須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質跟黑土摻和起來,填進每一個坑裡。

當時在我們村子裡還沒有人種葡萄,雖然在我們這個地區供葡萄發育的條件是再好不過的。我給學生們講述葡萄是一種多麼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話並沒有打動他們的心。我記得,當我談到熱愛勞動,並且還引用了高爾基的話時,十年級的一個叫奧麗婭·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們眨眨眼睛,問道:“剛才您說,勞動會使生活變得美好。可是請您說說,難道像挖這些土坑的勞動也是可愛的嗎?難道這種事能給人帶來歡樂嗎?至於高爾基的話,那大概是為了把詩寫得美一些;而在生活裡,像拾糞這樣的勞動,難道也能讓人熱愛它嗎?”

從那時起已經許多年過去了,可是這個姑娘提的問題,我卻始終沒有忘記。最近7、8年來,當黨和人民向學校提出要培養熱愛勞動的人的任務時,我又不止一次地聽到有人提出這個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像乍看起來那麼簡單。但是卻必須回答。我們不僅要證明熱愛勞動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須說明究竟怎樣才能培養起對勞動的熱愛。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 讓我們再回到葡萄園的故事上來。我清楚地知道,那些為第一批葡萄叢挖坑的學生,到中學畢業後就能看見他們的勞動果實。也可能,到那時他們還會帶領自己的孩子到學校來。這當然是很好的。不過,還應當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級的孩子,他們在校期間,還能種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勞動果實。我們舉行了一個“勞動節”(我們給栽種葡萄那一天取了這個名稱)活動,來參加的不僅有那些運肥挖坑的人,還有國小生——一、二、三年級的孩子,他們不是來旁觀而是來勞動的。開闢葡萄園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讓小孩子來參加,單單這一點就使他們把勞動當做一種不平常的、莊嚴的因而也是快樂的事來對待了。

到了這一天,國小生們每人給每個坑裡捧一捧肥土,給葡萄根塗上有營養的溶漿,然後埋土、澆水。孩子們的勞動量是不大的,但是他們比起那些運肥和挖坑的高年級學生來說,卻懷著更加濃厚的興趣,盼望著葡萄藤長出第一批嫩芽來。這是為什麼呢?在那幾年裡,我還沒有下功夫去研究這類現象的心理學的奧祕,可是我有一個明確的想法:應該從最幼小的年齡起就吸引兒童參加勞動,而且要使勞動進入兒童的日常生活,變成他感興趣的事,通過勞動來激發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遙遠的國度去旅行和去發現新大陸一樣。在帶領國小生去參加勞動節以前,我就給他們講故事,說一棵葡萄可以結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實,說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學校樓房那麼高。這番話激發了孩子們的想像,就像你對他們談那稀奇的海洋動物,談我們這一帶草原裡的斯基福人的古墓裡的奇珍異寶一樣。於是,他們入迷似地做起事情來了。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葉子發綠了,新長出來的嫩枝向著太陽伸展。在暖房裡,我們用花盆裝上含腐殖質的肥土,栽一些插條,它們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們移栽到普通的土壤裡,再過一年就已經結出果實來了。

這個目標是非常誘人的。我還帶來了一籃子成熟的葡萄,讓孩子們生平第一次品嚐了這種果實。大概這一點也加強了目標的吸引力。試想,這樣一來,誰還會拒絕用桶去提肥料,用鳥糞去製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絕幹這種又髒又累的活兒呢?

春季到了,孩子們把培育的小樹苗移栽在暖房裡。對十來歲的孩子們來說,挖坑,把黑土和腐殖質拌和成有營養的肥料,然後再撒進坑裡,確實是不輕鬆的事。但是,他們真心實意地、入迷地勞動著,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著他們的緣故。這些孩子種的葡萄園(大約有30棵),成了學校果園裡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當一年前高年級學生種的那些葡萄開始結果的時候,低年級的孩子們高興極了。因為他們感到自己也是這項勞動的參者,他們還記得勞動節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實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給孩子們。他們興高采烈地把果實拿回家,奉獻給媽媽和爸爸。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心得體會《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