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全書四個部分:“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慧語連連,充分體現此書的精神底色,它像一聲斷喝,喚醒了教師對自身精神性方面的關注與追求;“教師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重在闡釋教師發展與學校建設方面的話題;“教師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從人性關懷的角度論述教師應如何進行藝術性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作為一種自由職業者”則是從職業化的嶄新視角深入剖析教師當如何對待自己的職業,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這一話題,頗具新意。四大部分一百條建議,融匯在一起,讓我感受頗深。以下幾點印象尤其深刻:

一、教師要有靜氣。

有的人一身匠氣,只知機械地幹同樣的事,幹得毫無生氣。他們眼中的工作,僅僅是要完成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只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取營養,在這種消極態度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凡事都可應付,只需照老規矩辦就是了。有的人沾滿俗氣,或者叫市儈氣,又叫小市民。他們遇事總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不斤斤計較一番,他絕不罷休。有的人躁氣,這種毛病許多人都有,躁氣就是浮躁之氣,千起事來冒冒失失,想急於求成,沒有多少事情能幹到徹底,卻急於表功,事情沒有幹完,就要評這許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為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為老師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來,一起放飛心情吧!

二、教師要學會做減法

如何把減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減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勞動。教育目的是什麼?這是做教師的首先應理清的。教師的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發展,這是教師目的的全部。一旦將其他目的摻雜其中,尤其將個人目的混入其間,則會帶來無盡的苦痛。

其二,減掉那些無效用的勞動。教師的勞動嚴格地說是腦力勞動,教育的智慧首先在於運用智慧減輕體力的勞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們會恍然發現我們有許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來卻起了反作用,我們為無效勞動付出了青春與心力的代價。

當然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軀體。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緒化反應之後,才能在繁瑣的事務中找到一個支點,依靠這個支點,我們才能揮灑自如,遊刃有餘。還記得,當時教某班的時候,我對班上不完成作業的同學的要求是可以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一,但要自己認真完成。連續幾天,這部分同學的作業都做了一半按時交了,我也都很滿意,並在班裡表揚了他們。課堂上,他們也聽得認真了,不斷受到老師們的表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用“加法”不奏效時,為什麼不試一試“減法”呢?

三、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很不易,才成為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在教書時,只認了教科書和大綱,卻容不得半點質疑;如果我們只守著自己習慣的教法,藉助於習慣的手段和方式,拒絕一切新的想法和創意;如果我們聽了某些宣傳或說教,認為某種教育理論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確或惟一必須信守的,那麼我們還是不寬容。

當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為美德。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對自己的衝突著的人性而言,寬容意味著造福於自己。寬容會使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讓我們教師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寬容也會使我們教師處事變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為以人為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著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其新銳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2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裡還有 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裡做媽媽佈置的什麼《山東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絡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孩子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他做遊戲,看他畫畫,欣賞他唱歌跳舞,引導他讀書明理,帶著他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他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3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我首先對此書的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有了一種崇拜之情,因為他是在不斷實踐、研討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這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書,能為我們一線教師提出這麼多切實可行的建議,並給自己帶來了對教育的一些新視點、新啟發,啟迪自己在現行教育環境下進行更多的思考。

同時我還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學環境、教學物件、教學模式等都與蘇霍姆林斯基時期有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仍有其積極的領導借鑑價值。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巨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能針對教師們的迷惑和不解,與教師交換,侃侃而談自己的教育體驗與心得。

這本書有很多地方談到了學習,談得很好。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不斷完美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學習,才幹獲得新知,增長才幹,跟上時期步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著,我們不僅要不斷學習,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會學而且樂學。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2條談到了教師要繼續學習,在第60條倡導教師要和學生共同窗習。“師生共同窗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於平等地位的姿態。”“師生共同窗習,是一種氣氛。師生共同窗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他站在師生關係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奇特而深入。很多教育者在認識師生關係上都存在著一種“容器觀”,以為“教給孩於一杯水的知識,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識”,然而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觀點已不合時宜,杯子和桶雖然能盛水,但它們的容量究竟有限。所盛之水也是不能流動更新的無源之水。現今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來源廣,在某些領域,他們的知識甚至超過老師,因此現今的教育主陣地——課堂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窗習,共同提高的場所。誠如他說的“能勝任你現在的工作,是你繼續學習的惟一重要理由。”就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自己的思想流動起來,學識豐盛起來。所以我們要學習,並以此增進學生的學習,我們的課堂應當是師生都以學習者的身份湧現,一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探討中得到知識的獲取與晉升,無論是哪一型別的學生都可以而且也應當獲得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樣,通過對問題的共享和對話,師生在共同提高,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獲得相互的信賴和尊敬。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包含著關於協調的課堂的見解與建議。在《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談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比較大的,書中所述:“學習上的造詣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造詣的標記,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造詣。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幹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非常贊成這一觀點。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應試教育的影響仍在繼續,各式各樣的教師的評價機制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顯得急功近利,只看造詣不看個人修為,只關注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特殊是看待落後生常常顯得急燥,忽略了應當保護和培育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使得師生關係日趨緊張。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對教師的評價更科學,才幹吸引教師在教學上自覺營造協調的師生關係,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充分施展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格的監視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就會想建立起自己的尊嚴,就會坦率地面對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他不會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考試時做小動作。在學習上取得造詣,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一條蹊徑。對於這一點,我以為應成為育人的核心問題之一。在這種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感受都是愉悅的,教師在這樣的氣氛裡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

反思我自己的教學,我曾經有過無奈: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行,以期達到“行雲流水”的效果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讀完後,我深入認識到,上好一堂課後,應認真地整頓自己的教學思路,檢查自己的教學行動,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這樣傾聽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與眾不同的聲音。那樣才幹在教堂中不斷地晉升自我,實現自我。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領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巧,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力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4

疫情仍然沒有結束,在家裡不斷的給自己充電,讓自己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將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條推薦,下方,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書中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潛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期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我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

蘇霍姆林斯基推薦我們要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書中一向在要求教育同行們學習,學習,學習。他要求我們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讀書,還要引導孩子們愛上讀書。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5

翻開鄭傑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91頁的一段文字躍入眼簾。這一段文字的中心詞——負責,正是我們教師值得崇尚的資本,正是我們教師一不小心會丟失的幸福。

“所謂‘負責’就是每一名教師都為自己的工作崗位負責,每一位學生都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一所負責任的學校一定是由負責任的師生來貢獻的,一所向全社會作出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承諾的學校,也一定是負責任的學校。”

讀書是教師的責任,閱讀是教師的幸福

一直以來稱教師為“讀書人”。鄭傑提的第32個建議:學校裡首先要“構造一個求真的知識世界”,他倡導閱讀,每位教職工都要有學習計劃,每天要閱讀一小時以上。

他的一句話引人深思:“我們牢牢地堅守學校讀書淨土,因為書中自有濃縮的文化。”我們確實無法想象,教師不讀書了,怎麼面對學生,怎麼面對自己,怎麼有幸福可言,沒有讀書就沒有教育。不做掏空的教師就必須去讀書,讀書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只有在讀書中,才會享受到閱讀的幸福,才會享受到和孩子一起學習的快樂。

朱永新說:“讀書意味著智慧。”鄭傑也認為:“師生共同學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有智慧才有幸福可言,有方法才有幸福可說。

當一個教師大談自己沒有幸福感時請捫心自問,你有沒有靜下心來讀些書?你有沒有擔當起讀書的責任?

奉獻是教師的責任,尊嚴是教師的幸福

羅曼羅蘭說過:“愛因斯坦成為偉大,而不顯得偉大。”教師雖然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是默默的、無聲的,甚至是痛苦的。大凡名師,都是道德之師、育人之師。

蘇格拉底告誡我們:認識你自己!教師,也要認識自己。鄭傑的第76條建議:捧著良心教書。我們教師就是捧著良心教書的人。“看在學生的分上”,看在自己的稱號上,我們要捨得拿時間、精力去奉獻,不為社會的浮躁而浮躁,不為別人的聒噪而聒噪。鄭傑的第23條建議:教師要靜氣。要我們少點俗氣,不要躁氣,摒棄匠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討論;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靜心做好這些小事,就是教師的奉獻。奉獻是教師的責任,它不追求及時、現在的幸福。

奉獻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因為你得到了教師的尊嚴,得到了獲得尊嚴的幸福。

請捫心自問:今天,我走進課堂帶了良心嗎?

感動是教師的責任,感恩是教師的幸福

教育是不斷感動的過程。讀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處處寫到感動。他提出“為每個孩子創造美好未來”,需要你用行動去感動學生;他建議“儲存天真”,讓教師兒童化,兒童特會感動;他認為“教師要敬畏生命”,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體,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智慧有個性有靈氣,難道你每天與這些活脫脫的生命在一起,不會感動嗎?……

第88條建議: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這一章節中,注入了“感動”的四種品質:一是熱情,二是真誠,三是善良,四是寬容。

一個熱情的人、真誠的人、善良的人、寬容的人,一個會感動的教師,一定是受歡迎的教師,學生就會用語言、行動回報你,學生就會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樣,你與學生的心貼得很緊很緊。你會遇到感恩的目光,你會碰到感恩的手勢,你會聽到感恩的語言,你會享受到感恩的心,你會體驗感恩的幸福。

我也時常捫心自問:我會感動嗎?

寫作是教師的責任,記錄是教師的幸福

我每天都有寫教育日記的習慣,因為我覺得“寫作”是教師應該做的。當然,這裡的“寫作”並不是寫什麼文學作品,而是動動筆頭,寫寫學生故事、教學心得、教育案例,或者給學生、家長寫寫信,也可以記一點自己的想法,這叫做“不動筆墨不教書”。

鄭傑的這本書就是自己“寫”出來的。他的第97條建議:為自己的未來投資。第一是投在學習上,第二是投在增加個人經歷上。“增加個人經歷”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作,記錄自己教育教學的一言一行,記錄學生的思想、行為的點滴變化,記錄自己透過現象的理性思考。

鄭傑第17條建議: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其中一段話讓人回味:“我們的思想,有時非常精彩,卻被學術表達淹沒或漠視,逐漸使教師喪失表達思想的慾望和能力。而本來,具有豐富教育經驗的教師,處於時代變革中,處於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中,應該閃耀思想的靈光,但這一切可能性,卻因教師普遍‘失語’而變為事實的不可能。”其實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你的文思會如泉湧。寫作使你暢快,記錄讓你確切地為自己活著、工作著、快樂著、幸福著。

老師,請捫心自問:學生鮮活的語言和純真的行為,你記錄了嗎?

最後,我引用、改動鄭傑的一段話作結束語:“每堂課不僅帶著智力、體力去,還要帶著心去,盡力忘我忘了功和利,更要帶著責任去,你的心就會那麼真切地坦蕩在孩子的面前,去了塵埃的一顆心啊,是那麼富有魅力,是那麼充滿幸福。”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6

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學家。他寫的《給教師的提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提議讓作為剛進入教育崗位的我受益匪淺讀著此書就好像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惱給我指點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學識淵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種種困難時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有了明確的方向給我以極大的鼓勵他就像一盞明燈一樣讓我對未來的事業前景充滿信心。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對於剛踏入教育行業的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當有一桶水。如若這桶水不及時予以新增也會有用盡的那一天。"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所以我此刻的任務不僅僅是認真盡責地做好自我的教育工作及時的充電是必須的僅有多讀書多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蘊才會將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並且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世界是否充實對學生有很深的影響。

教師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所以想要成為一名好教師自我首先要熱愛讀書和你的學生一同走進書記的世界在世界裡遨遊!以往有一個問題一向困擾著我讀書需要必須的時間那麼我們的時間怎樣夠分配呢每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作業輔導學習本事稍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大隊的部的任務等等這些已經讓我有點應接不暇還要空出時間來完成佈置給新近教師的一些任務晚上回家也會有這些那些的瑣碎之事教師讀書的時間哪裡來帶著這個疑問我仔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的書。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7

和大家不一樣的是我的這本書是在網上買的。因為我感覺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的去讀,去感悟,去學習,它很有必要成為我工作生活閒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書以後,我就迫不及待的瀏覽了一遍。心裡不由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麼的偉大、超前。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一個特別顯著的建議,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話就讓我感慨頗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經常聽課的時候,我就感慨,為什麼優秀的老師的課總是那麼的自然,幽默,得心應手。那是因為他們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主要的是他們知識的淵博,才使得他們課堂上游刃有餘。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提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資訊就不太費力。這時,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修養,乃是教師勞動修養的一面鏡子‘而對於學生來說,如果他不能體驗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麼他就不喜歡進行腦力勞動。’可見,我們教師的知識量的重要性。

蔡校長一再告誡我們要有一個空杯的心態,去學習,去提升自己。是呀,為人師表,學高為師。只有有了東西才能給學生倒出來。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地提升自己。幹一行愛一行。讓讀書、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充電自己,影響孩子。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8

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我認為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與其它教育類的書有著很大的不同,書中有很多例項,並不是枯燥的純理論,通俗易懂,他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有些就好像是小時候的自己經歷過或者看到過, 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我這還未初出茅廬的師範生提前瞭解中國小生成長、學習中的問題,讓我對於今後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信心倍增。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儘管蘇霍姆林斯基已逝去近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對於當今的我們仍有著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和啟示。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第七十五條中寫到:“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這要求作為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用心靈去塑造心靈,這就需要教師對孩子付出愛。

愛,是通向學生心靈的路徑,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就提出愛的教育的思想,曾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教師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見對於教師來說,第一要素就是愛,教師僅有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教學技能還不夠,還得有慈善的愛心,能愛、會愛,藉助愛的力量往往會事半功倍,心靈的塑造藉助愛的感染會水到渠成。“愛”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無形的情感紐帶,沒有愛就沒有心靈相通,沒有情感融洽。學生再不成熟、不懂事,都有著自己的感情與尊嚴,有著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教師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集中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教師的賞識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要重新整理自己的賞識思想,懂得適時地讚許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個體,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親情去呵護。在澆灌、培育與呵護中觀察、發現並準確把握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的閃光點得以昇華。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孩子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教師的一句話讚揚常常能使學生信心倍增,讓他們有種成就感。而成功能讓孩子建立自信,能讓孩子有主動參與一切活動的願望。教師的賞識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有了學習的興趣,同時它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信任度,師生之間,彼此信任,有好感,那麼他們之間的交流溝通就會顯得更加自然,教師的教學更有效果,學生的學習更有激情。

作為教師當然要具備良好的教育素養,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教育素養首先是指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是授教者,同時更是一名學習者,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誡我們: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的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麼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懂得反思,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從而實現教師自我提高。

書中有很多例項讓我受益匪淺,印象深刻,其中有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教學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像往常一樣聽完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這位歷史老師的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聽課的老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初看到這句話,我十分詫異,覺得他有點誇大,因為作為一名大三的學生,已經在微格教室試講過多次了,準備的時間,可能是幾天,幾個星期,但肯定不需要所謂的一輩子的時間。後來細想,如果匆匆忙忙,課堂完全按照預設的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那麼就忽視了課堂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而這個故事讓我完全瞭解到,教師應該時時刻刻懂得反思,教育技巧是從每次教學實踐中獲得的,教師應該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思路,不斷完善每一節課的教學。這不就是需要教師用終生時間去備好每節課嗎?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蘊涵著很深的教育理論,我只是粗糙地讀了一遍,我想它很值得我們在去細細品味。作為一名即將真正走上講臺成為人民教師的大三學生,我們還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那麼一定會邁著紮實、堅定的步伐走進教師的禮堂。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9

《蘇霍姆林斯基的100個推薦》這本書裡面,談了關於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東西,當然不是金子,雖然存在國家、社會、民情、地域等種種因素的差異,但書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仍然能夠為我們所借鑑。看這樣的書,領人感悟到了很多東西,作為一名剛剛參加教育工作的年輕教師,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被深深的觸動了。下方我就根據自己讀到的資料,談談自己的感受: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

一、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當你讀到:“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一樣膚色、穿著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衝到一次民眾大會的講臺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裡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覺如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是好的方法。

二、課堂質量是我要誅求的目標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中,我還讀到這樣一段話“‘批改作業本佔去了全部業餘時刻。’……應對著一疊疊作業本要批改,不止一個教師會不寒而慄,這不僅僅是正因要耗費許多小時的勞動——令人苦惱的是,這是一種單調的非創造性勞動。”

這讓我想起一則黑色幽默,說有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英年早逝,死後在人們辦喪事的時候,突然詐屍,從棺材中坐了起來,邊上的人都嚇呆了,兩股顫顫,手足無措,幸好,這位老師一個熟悉的朋友較為鎮靜,扯起了嗓子喊道:“那個,某某某老師,快來改作文。”話音剛落,屍體應聲而倒,再沒反應。這當然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從中能夠看到許多老師在作業堆中疲憊不堪的影子。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減輕老師負擔的三個方法:第一、在每堂語法課上抽出必須時刻,讓學生書寫和記住可能犯語法錯誤的詞語;第二,為家庭作業的完成做細緻、周密的準備工作,以防出錯;第三,定期抽查:教師有時收幾個學生的作業本批改,只有測驗時才全面批改所有學生的作業。

前兩個方法是避免學生作業出現超多錯誤,教師批改起來才能健筆如飛,節省時刻。我覺得,這是向我們課堂要質量的另一種說法,課堂質量上去了,批改作業的時刻少了,等同於我們教師的生命就延長了。因此,能夠這樣說:“課堂質量是教師生命的延長線。”後一個方法的提出,我覺得能夠稍作修改,採取平時分層次、不定期抽樣檢查,測驗時候進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在探討“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這個問題時,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十分詼諧搞笑:“我不由得想起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於讓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如果你們想成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好等待‘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動形象,很能發人深省。確實,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選取,我想說:“克隆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高峰。”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為,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就應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潛質、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就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必須能到達頂峰,而且,個人的頂峰又不等同於全社會的頂峰。我覺得,在教學這條路上,只要你遵循上方提到的這兩個原則,才可事半功倍。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0

讀了《學科教學中的學生積極活動的內容》後頗有感受。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積極的參與,我應當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師生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愛生”作為教師的天職,是教育工作的基礎與前提。作為教師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喜歡你,他就會在你的課上特別認真,換而言之就是能積極與你進行互動。這是學生的一種傾向,也是對教師愛生的反應,要熱愛、關心每一位學生。須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達對學生的愛,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教師的注意重視、關懷和鼓勵。

二、教學形式要豐富,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運用多種手段組織教學,如適時的講故事、做遊戲、聽音樂、看錄影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主題活動,在有意無意中觀察到主題的活動畫面,在頭腦中形成形象,使學生感到上語文課很有意思,培養了對語文課的情感。還要儘可能的利用各種教具進行教學:多媒體課件、範畫、幻燈、實物等,讓學生對物件有直觀的印象。有時也可進行角色更換,引導學生充當小老師等。

三、要及時的肯定學生

學生的學習動機雖然多種多樣,但成就動機無疑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機。學生了解結果,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有激勵作用。成功了,學生在學習上會更有信心。熱情了失敗了,學生會看到不足,激發上進心,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習,因此我們應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結果,多運用“表揚”這種方式。對於學得不太好的學生不能諷刺挖苦,吹毛求痴。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盡責任。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1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例項,用平實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它不晦澀,通俗易懂,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進教育大師們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用30多年的時間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他閃爍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如同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教育工作者乾渴的心靈!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

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其中第八十七條"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給我的啟發最為深刻。 "教育素養"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深刻的認識。我所從事的工作是語文教育教學工作,那麼我必須能夠分辨清楚語文這門學科的最複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於學科思想的前沿問題。如:我應對語文教育理論的發展有所瞭解,熟悉目前語文教育領域的動態。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的確是這樣,只有當我的知識視野無比寬廣時,在語文教育教學時,才能高瞻遠矚、才能改革創新、才能成為語文教育教學的真正能手。

文中還多次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2

本週學習《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很有感觸!

小孩剛出世,都是一張白紙。是誰在一些白紙上書寫了“差生”的一筆呢?都說關於“差生”形成是由於學校、家庭、社會造成的,者應該擔負責任。但是“差生”的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師有意無意間給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師一樣對工作我們不能說她不認真負責,但她是個合格的老師嗎?我表示質疑!

確實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的教師他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簡單生硬,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或者孤立、歧視,或者體罰,或者向家長或學校告狀之類的生硬簡單的辦法來教育孩子,導致的後果就是一個個早期的巴甫裡克!我想說的是巴甫裡克是幸運的,畢竟後來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學教師,如果不是這位老師的話,他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會怎樣呢?

一直以來都認為國小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為他們畢竟還小,性格還在形成期,行為習慣還可以糾正!期間教師起的作用致關重要。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的說法,孩子在家不聽父母的,可老師的一句話他就當聖旨去做!雖有誇張,但足見我們教師對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當教師將“差生”的帽子帶在某孩子頭上時,很容易導致這學生把暫時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習慣化行為:我很差,很笨!從而降低了自我上進的動機,隨之而來的極有可能的是自我放棄了。

給孩子貼上“差生”標籤是一種極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作為教師該學一學那位植物學老師!從激勵入手,讓他們感到溫暖,樹立起信心,抬起頭來走路。用“激勵”的措施來轉化所謂“差生”!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3

第一次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是因為招聘考試中涉及到了相關的考點,想著這些偉大的教育家寫的書應該是長篇大論、晦澀難懂的書籍。

但是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事實並不是我以為的那樣,裡面所列的每個標題都是他的分享,看文章就像是在跟他對話一樣。雖然是初讀,但是體會很多,很多內容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以下我結合自己這段時間教學的一些粗淺體會來談讀書心得:

我的指導老師說過:每上一節課之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我們這節課到底要教什麼,要怎麼教。教學目的必須非常明確,教師應教會孩子什麼內容,他們應掌握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學生學習落後和成績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對教材的首次學習學的不夠好。學生的意識中模糊不清和含混膚淺的觀念越少,他感到落後壓力就越小,他思想上對首次學習新材料就越有準備,課堂上的腦力勞動就會越有成效。”

因此,學習教材的第一堂課,應成為特別的一課。這堂課必須進行得特別明確,我在教學到《10加幾、十幾加幾及相應減法》這一課時,首先我很明確要教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結論,我給出一部分關於十加幾的習題,讓學生去做,做完之後認真去觀察,做過的這些題目有什麼共同的地方,讓學生通過討論,自己去經歷發現規律的這個過程,最後教師再對規律進行一個總結。第一次孩子們發現規律可能比較慢,說得不夠完整,需要老師的引導。但是當我繼續出示一些關於幾加十的算式來讓他們找規律時,孩子們的速度明顯就加快了。他們在發現規律的這個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收穫的喜悅,也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同時也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更加加深了對這個規律的理解,對這個規律有清晰明瞭和更深刻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4條建議中還提到:“成績不良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率,首先依賴於首次學習教材時他在課堂上當場有邏輯和有條理地工作到何種程度;不可只讓他聽同學們的正確回答和抄寫板書;一定要促使他自己動腦筋,耐心而有分寸地激勵他在每堂課上多獲得一點腦力勞動的成果。”這個建議給了我很多啟發。原來我在講評練習題時經常會讓孩子們一起回答,有幾次我就觀察到,我們班級有個女生總是在大家回答的時候不停地在寫,後來發現她其實很多題目並不會做,也不提問,於是在回答問題時“渾水摸魚”,等大家回答正確答案的時候趕緊寫上去。這樣交上來的練習是寫得不錯,但是等到考試還是不會做。所以每節課之前都儘量多去預設一下在哪個概念上、哪個算式上或者哪種題型中孩子可能會出錯,具體誰可能會出錯,儘量先解釋清楚,一旦出現錯誤馬上糾正,那麼接下來的練習孩子花的時間相對就少一些了。上課的時候提問,儘量讓每個孩子都主動去思考,去動腦筋,不能在一開始就請會的孩子直接說出正確答案,應該讓他們去思考別人的對錯,去判斷別人的對錯。當一個孩子說出自己的答案之後可以讓其他孩子對他提問,發揮孩子的自主性和鑽研力,讓他們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產生更多的見解。

這一學期,我面對的是一群7、8歲的孩子,他們剛剛從幼兒園升上來,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們彷彿渾身充滿了力量,沒有一刻能夠停止。怎樣才能把這群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強的、隨時準備出去玩耍的學生都吸引在自己的身邊呢?這令我非常苦惱!當你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然而他們的腦子裡卻在想著那些有趣的、令人神往和動人心絃的東西,不由得捫心自問:“怎麼樣才能吸引住他們呢?”

我在書中第35條建議中得到了啟發。“要掌握學生的注意力,就應深刻地瞭解兒童的心理和他們的年齡特點。”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國小校園,對國小生活充滿新鮮感,但又不習慣;對學習有好奇感,卻難以專心聽講;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這一系列特徵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整堂課都能認真聽老師講。剛開始我在上課的時候總是不能充滿感情地去上,感覺自己上課就像沒有感情的大學老教授,學生聽著聽著就走神了,結果一節課下來花了好多時間整頓紀律。後來看書所得的啟發加上不斷去聽課的感悟和學習,我才知道,一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知識設計有趣的環節和遊戲,利用直觀教具,讓孩子發自內心對教師所講的內容產生興趣,再加上生動有趣的語言,把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結合起來,激起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自發想要去探究知識,邊聽邊思考,這樣他們就不會感到疲勞和倦怠。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結合他自身30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給我帶來啟迪,提供方法,使我不斷頓悟,獲得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正確學習的“靈泉”,同時也鼓舞了許許多多像我這樣的新教師,為我們在教育道路上指明方向,科學導航。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4

在這一條裡,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除了平常的學校活動、觀察和興趣範圍以外,學生還應當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閱讀,特別是在少年期。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不應當把學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個人的狹窄的小天地。

一個人既在豐富集體的智力生活,同時又在享受集體的精神財富。學習困難的孩子也可以參加科學——學科小組的活動和晚會。……在小組裡,那種豐富的智力興趣的氣氛,激發他們去閱讀,而對他們來說,閱讀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當成學生的智力生活,又一次強調了閱讀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性。而要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最好就是在班級建立“圖書角”。

自從我校開展新教育以來強調讀書,建圖書角,把自己的書放在班上大家一起交換看,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其實挺不錯的。這條建議還談到了教師閱讀對學生的影響。大家最常說的就是:“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它再次提醒我要多讀書,堅持讀書才好。

除讀書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通過成立各種學科興趣小組這種集體的智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但是興趣小組的成員,往往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這就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排除在活動之外,其實是一種很殘忍的做法。今後要多注意讓後進生從閱讀開始,由淺入深,增強理解力,通過活動激發他們的閱讀和思考。

《給教師建議》讀後感15

未看鄭傑著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之前,我心裡有這樣的想法,這莫不是又一本“正確的廢話”的集合體吧,看著看著,發現其中還是有些內容觸動我的內心,是“無害”的。這越發激勵我想從書中找到其中能有助於我教學的內容。但可惜的是,這不是非常具體的教學實踐指導,而是一本給教師的精神家園指明方向的書。接下來我就談談讀了這本書之後對教師的精神追求方面的一些感想。

本書第一條談到教師要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那我在想,教師哪兒不完整了?為什麼會不完整?怎麼樣才能完整?鄭傑說到,“教師如何充實自己的精神空間,成為完整的一個人?像豐子愷、夏丏尊,以自己廣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諄諄教誨學子,像季羨林,以人格的無限魅力薰染學生。無限相信書的魅力,多讀書以滋養身心,多經事以歷練處人。”

可見,教師要成為完整的人,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必須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想賺大錢,就別來教師行業混了。當然也不會苦於生計,衣食是無憂的。既然物質方面我們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發展。

[法國]盧梭說:“有些職業是這樣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就不能不說他是不配這些職業的;軍人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

書中講到教師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幸福的第二層樓是藝術生活。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

物質生活的追求是教師精神追求的基礎,藝術生活的追求為教師精神追求增添了色彩,教師壓力確實很大,我們要學會宣洩,要學會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不平則鳴嘛,鳴也要鳴得有價值,勞作中的健身總比單純的健身來得有意義。同樣,藝術的宣洩,一方面使我們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無意之中也創造了價值。說不定以後你的歌聲,你的畫作,你的文章,你的書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這層追求讓教師以工作為樂趣。幸福的第三層是獨立思想,

王小波認為,自由思維是人的本質,追求智慧是思維的樂趣,是人生的主要幸福。恩格斯認為,哲學將我們帶到寧靜的彼岸。伊壁鳩魯認為,對於靈魂的健全而言,任何年齡的人開始思索都不會太遲或太早。

這層追求讓教師將教育工作當成思想的起點。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太累。我們的精神才是舒展的。

精神追求也可以說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書有有許多好的建議,我羅列一下標題:

比如:讓我們“現代’’起來,教師要繼續學習,講演使人完美,學會傾聽不容易,為自己而教,思索是一件快樂的事,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這些都是從教師工作方面、自身素質方面的自我實現來達到精神方面的追求的。再如:教師要有赤子之心,關懷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教師要有靜氣,要有寬容精神,要學會做減法,捧著良心教書,儲存天真,這些都是從教師的修養內涵上要求教師的精神追求,給教師的精神追求指明瞭方向。另外,書中還將教師置於改革的潮流中,在社會、市場、改革中磨練教師的精神。如:不做改革的看客,合作是競爭的歸宿,把困難當做機會,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為自己的未來投資,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貧乏。”

我們應該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實現的目標,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們才不會在商品經濟社會迷失自己,丟棄我們的本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教師自己的靈魂都出了問題,那怎麼去影響學生的靈魂,使其正確地對待人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鄭傑講到,要我們為沉重的負擔找到良好的理由。有兩種可能導致無法承受工作的負擔:

一是你沒有從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二是你有可能過於追求外在價值而不是內在價值。

只有我們的工作輕鬆,我們的靈魂空靈,我們自己才有更好的發展,學生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我最欣賞裡的這樣一段話: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這使我想起了《大學》裡的一段話印證了上面的觀點: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最後還是能得的啊,所以不要擔心,我們得到的不是物質,我們得到的是心靈的豐富,靈魂的高貴。還有節日裡,學生的祝福,課堂裡,幸福的微笑。已經夠了。

讀完之後,總之感受頗深,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更加有信心。讓我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書中講道:“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其實成功很簡單,一靠興趣,二靠持久,願大家在教學事業上取得成功,更上一層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