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2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機緣巧合在朋友圈看到“雲舒寫教育”的姚老師釋出的訊息:紀念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週年教育科學出版社與雲舒寫教育聯合發起《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徵集活動,活動要求:1寫一篇讀《給教師的建議》的心得或讀後感。2拍一張與《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合影。完成1和2就可獲贈一本書籍。

我看到這個訊息,有些躍躍欲試。之前簡單翻看過這本書,為了寫心得又重新拾起。掃掃了目錄,我目標鎖定在第26篇《要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談“思想和心靈”,感覺太縹緲、太虛浮。我想結合自身短暫的一年教學經驗談談一個更接地氣的話題——要贏得孩子們的喜歡。

要贏得孩子們喜歡,面善是外在條。我天生不麗質,出水不芙蓉,長相十分接地氣,十分大眾化,也十分個性化,哈哈哈。雖然長相一般,但我自認為自己還是比較面善的。雖然我時常對違反紀律的孩子一副凶神惡煞,但我更喜歡以笑示人。之前有家長和我交談時說:“雲朵老師,您那不是真凶,你都是裝出的。”是的,我是一張“紙老虎”。作為一名老師要有一定的威信,讓孩子尊重自己,嚴厲、保持一定距離是必須的,但臉上的那份慈愛是永遠隱藏不了的。剛接手的班級,有家長在家校聯絡本上反饋:孩子一開始覺得雲朵老師很凶,後才發現老師只對違反紀律的孩子嚴厲,對我們很好。我秉承的是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我嚴厲,是針對你的言行舉止,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知錯就改,我會既往不咎,毫不吝嗇我的表揚。堂上、間,我也會因為情境的設定而情不自禁、忍俊不禁,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這些都讓孩子覺得老師是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普通人。

要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心善是潤滑劑。雖然我還沒為人妻、為人母,但對我的孩子們,我都以熱忱去交流,以善心去感化,希冀以真心換真心。其實孩子們都期望獲得老師的認可與讚揚,他們有時的不由自主、情非得已在事後被批評也懊惱不已,內心更渴望獲得肯定。我時常單獨找孩子交流了解情況,我也適當注意說話的語氣語調,我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我並不是不喜歡他們,而是希望他們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足,漸漸成長起。我想鼓勵與幫助會給予孩子更好的引導與進步,多一句激勵的話語,多一個溫暖的眼神,也許會勝過生硬的呵斥和指責。

要贏得孩子的喜歡,要能吸引他們的目光,感受他們的歡聲笑語。最近在嘗試一事,就是每天利用大間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每次我一說:“我要講故事了。”孩子們立刻興奮起,喜上眉梢。我知道孩子們內心是歡喜的,也愛聽我講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講述、根據人物角色用不同語氣語調加以鮮明區分、配合恰到好處的動作,適時設疑,讓孩子思考,孩子們常常被幽默有趣的故事情節所吸引,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看,孩子們也逗得鬨堂大笑。我喜歡看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也愛聽他們毫不剋制的大笑,這才是他們最真實的天性。“雲朵老師,你講的故事真有趣。”“雲朵老師,你講得好好聽,我聽了一遍還想聽。”“雲朵老師,我讓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年級的小豆豆》了。”收到孩子們這麼多的反饋,我真心感動與歡喜。我希望能夠由讓他們喜歡聽我講故事,漸漸喜歡我的語,進而喜歡上我。

要贏得孩子的喜歡,看似簡單,又並非易事。每位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熱情、知識、人格魅力照亮孩子們,讓孩子們發現教師身上散發出的無限光芒,喜歡她,愛上她。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英語閱讀是提高英語學習的重要途徑,對於剛接觸這門語言的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的興趣都是很濃厚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要想學好這門語言,必須有豐富的詞彙量,所以有許多學習者往往會覺得記憶單詞很困難,甚至有部分人會產生厭學情緒。那麼隨著課程的改革,怎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呢?通過仔細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學習英語首先要有興趣,所以我覺得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在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通常按照下面的教學方法來展開自己的教學,並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我會首先教會學生應該記住的一些簡單的日常實際用語,剛學英語時,每個學生都會感到好玩,都想盡量多說點英語,每個學生想說英語的心情都很急切,所以我選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交際用語,然後儘快地教會學生,這樣能很大的激發初學者的學習熱情。如:你好。早上好。晚安。謝謝你。生日快樂。等一些在日常用到的交際用語。

學習興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習的效果,所以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從多個方面獲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產生學習語言的興趣,這樣才能產生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從內心中充滿自信心,他們會感覺到原來學習英語也沒有什麼困難,自己一定能把這門語言學好。

充分利用小組活動有助於學生掌握詞彙,詞彙量豐富了,學會便會感覺到學習英語就不困難了。學習英語最大的特點就是詞彙量大,要求學習者記憶的內容太多。通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教讀,然後同學們跟讀,一連讀了許多遍,然後讓學生去背,其實這種方法效果很差,學生經過不斷地機械地記憶,才能背上幾個單詞,有點甚至還不會讀,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對英語沒了興趣,但是如果採取了小組活動的方法,就有助於學生掌握詞彙了。在小組的幫助下,會讀的幫助不會讀的,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枯燥的詞彙。

多創造展示的機會,在課本中有許多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到班級前面展示出來,鼓勵學生到講臺上說英語,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又可以使學生產生自信心,一旦學生有了自信心,就會對英語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更加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通過平時的仔細觀察,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己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採用多種靈活的放法保持學生學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其實學習英語和語文意義昂,他們都是語言學習,語文要求學生大聲朗讀,所以英語也要讓學生大聲朗讀,甚至比語文還要加強朗讀。平時還要及時地複習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學的快,忘記的也很快,如果缺少複習這個重要環節,就無法進行新知識的學習,那麼就會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所以這個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英語閱讀後的心得體會,今後我將更加註重英語的閱讀,吸取更大的啟發,使它用到教學中去。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看《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其中說到:“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是教師必備的技能。其實備課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對教材的研讀。

在我們幼兒園也採取了個人獨立備課,備課組研究個人再次備課的方式,為的是讓我們充分熟悉教材。特別是對於語言領域中的故事、散文和詩歌等,除了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理解,我們更應該體會其中的意境美、語言美。比如在活動《桃花瓣》中,剛開始我們只是將活動重點故事的理解和講述上,經過備課組的研討,我們再次分析教材覺得在春季這個美好的季節中開展這樣的活動要充分挖掘活動的意境美,於是我將活動定位於感知桃花瓣飄落的美,引導幼兒用語言、動作等多種方式表現桃花飄落的美感,並嘗試用散文中的語言用不同的音調詮釋,表現散文的美。活動效果比較好,孩子們用語言表現美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其實,除了語言活動需要我們自己分析教材,科學、社會等其他領域也需要我們研讀教材,只有教師研讀了教材,心中有教材才能引導孩子獲得更多,自己組織活動的時候才能夠駕輕就熟。心有教材方能從容,才能走出教材、超越教材。當然,除了備教材,我們還需要備孩子,瞭解他們已有的經驗,清楚瞭解在活動中對於他們來說難點是什麼,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活動出彩,讓我們的教學能力得到提高。

尋找職業幸福——品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有感

暑假在家期間,一直在看《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本書是由朱家雄,張亞軍以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視角來編寫的。本書中所蒐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兒園一線教師撰寫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有的是與孩子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有的是關於教學的體會和反思,有的是對家長,對班主任的,甚至是對自己工作的反思……讀後感覺有很多共鳴的地方。

在書的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第三篇中《品讀“職業幸福”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寫的“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每天超負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憊,有時會產生職業倦怠。面對大家對幼兒教師是“高階保姆,低人一等”的觀念,如何能夠感受到幸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我想這也是很多幼兒教師的困惑。

文章作者從三個方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1.要學會熱愛。2.要學會奉獻3.認清角色是品讀“職業幸福”的前提。其實除了這三個方面我覺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細細體會和品讀的。那麼我的幸福又在哪裡呢?

一、以真誠、平等的態度與幼兒交往,你會發現幸福就在你身邊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我感受著那份快樂:和他們一起散步觀察春天,一起撿拾落葉,一起遊戲玩耍,一起放風箏,一起寫生繪畫。記得有一天,我外出聽課,下午回來後,孩子們好象很久沒有看到我一樣,熱情地叫起來:“老師,你到哪裡去了?”“你怎麼這麼久才回來?”我問:“你們是不是想我了?”有幾個孩子唧唧喳喳地說著:“是啊,我們想你了。”這些可愛的孩子!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前幾屆已經畢業的孩子,那些情景至今想來還歷歷在目:孩子們拿著小本本互相留下祝福的話,寫下家中的電話號碼,希望老師畢業後能給他們打電話,還有的說:“我們會想你的,畢業了還來看你們。”有幾個孩子進了國小後真的來看我們了。當我見到他們的一剎那,孩子撲過來緊緊地抱住我:“老師,我們想你!”我緊緊地摟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長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讓我們感到幸福

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我們教師的工作有著很大的影響。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髒衣褲,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臉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當我們聽到家長一句:“老師,不要緊,沒關係的。”“老師,麻煩你了,不好意思。”“老師,你們真的很辛苦。” 這些理解和寬容的話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安慰和鼓勵,也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的支援,有家長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當看到家長在班級部落格中發表感謝的話和祝福時,我們是幸福的;當收到家長髮來的新年祝福時,我們感動著;當家長給我們提出中肯的建議時,我們思索著。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關心、信任、肯定,我們才能將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讓家長更加放心和滿意。

三、教學中的成功讓我體驗幸福。

教師最引以為幸福的我想應該就是教學中的成功了。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能使孩子受益非淺,而且能讓自己感到驕傲和自豪。成功的教學還能收穫成果,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取得可喜的成績。當看到孩子畫出一幅幅獨特新穎的圖畫,捧回亮閃閃的獎牌時,我們的心裡是激動而又自豪的;當看到我們的學生一個個有出息,當上了班長、班幹部,評到了三好學生時,我們的心裡是寬慰的。

四、自身的學習和成功是幸福快樂的。

經過自己的鑽研製作完成了一個課件;通過努力使自己的展示課、教研課能比較成功地同伴面前展示;聽到領導和同事對我們的肯定和讚賞……這些都讓我深深地體驗到了那份幸福。

原來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邊,包圍著我,感染著我,現在我對幸福又有了更深的體驗與感受。讓我們一起來品味、尋找自己的幸福吧!

《讀懂幼兒的思維》讀後感

“嬰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掌握環境和征服世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和驅力。”本書譯者開篇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良多。是啊,既然幼兒本身就是學習者,所以如何來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就成了我們老師們的一個首要任務。如何做好這一點,就要靠我們的細心與用心。

一、 細心去發現。

在很多遊戲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遊戲,一直是幼兒們的最愛,在自主遊戲中,孩子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樂,從中獲取著自己需要的知識經驗。正如本書第5頁中“8 歲卡門和7歲約翰之間的對話”,其實事情的越因很簡單,就是他們倆幫玩具娃娃洗澡與洗玩具娃娃的衣服。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筆者卻捕捉到了這一細節,在關注他們的對話中,發現孩子們其實是一種有目的、合作的玩,他們在其中不僅交流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還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識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困難,其中有假設、有實踐、有結論。而這種發現,就能很好地幫助老師建立對孩子自身經驗的認識,不斷創設有利的環境,從而幫助孩子們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可見,孩子們的學習遠處不在,關鍵在於老師要具有一雙慧眼,不斷髮現孩子們的自主學習,從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二、 用心去引領。

老師在發現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與興趣點後,如何來進行引領,則又是一項關鍵。在這其中,老師首先要進行分析選擇,選取其中有價值的點,來進行進一步的生成活動。因為孩子畢競是孩子,認知能力差,是非觀念不清晰,盲目地隨著幼兒走,就失去了老師的引領作用,也會讓孩子們走入誤區。如本書第4頁中“6歲艾沙卡的故事”,老師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車的發現後,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價值,從而設定了一些場景,來引導艾沙卡進一步的實驗。雖然學習並不是在學校開始、在學校結束的,但和媽媽洗車的經驗開啟了艾沙卡的思維之窗,而老師的引領與幫助,通過在學校和同伴們一起進行的活動,艾沙卡的經驗進一步獲得了擴充套件,這其中,老師的引領作用就是其中的關鍵。

細心去發現孩子們的生活與遊戲,用心去引領其中有價值的點,那麼我們老師就能真正讀懂孩子們的思維,與他們靠得更近,真正做好我們“孩子學習的支持者、引領者與合作者”。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教師工作中的另外一個重大缺點,就是教師對幼兒的知識抱著冷淡的、缺乏熱情的態度。幼兒的不好的回答沒有觸動教師,沒有迫使幼兒去認真地思考幼兒知識薄弱的原因。

蘇氏說的對,對於幼兒知識的冷淡,缺乏熱情的態度,其實在我們每個老師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教學中,我們常常無意間把這種冷淡的情感傳遞給幼兒,而我們毫無察覺。

教學,是在師幼平等的對話中進行。教學中師幼間的對話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幼兒回答不出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者回答錯誤時,教師的迴應常常是“請坐”、“不大對”,或者乾脆把幼兒晾在一邊,讓其他幼兒回答。這對幼兒而言他已經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冷淡,至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視。

讓我們來分析以上的對話,當幼兒回答錯誤時,老師一聲“請坐”,表面上對幼兒似乎尊重有加,但幼兒的感受是:“我錯了”,或者“老師根本沒在意我的回答”,因為老師對幼兒的思考未作任何評價,幼兒感受不到來自教師對自己勞動的關注,他會很茫然。優秀老師的做法是,“你能說說你是怎麼想的麼?”“再想想。”……然後給予期待,給予時間,給予點撥,給予改正的機會,讓幼兒通過解決問題感受學習的快樂,感受被尊重的快樂。

像以上的對話情景,我們常常能看到。其實,那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的對話,因為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應該出於內心對幼兒真誠的關注,對幼兒人格的完全的尊重。以上所謂的尊重其實是一種偽尊重,充其量那最多是一種形式上的尊重,它不能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當然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快樂了。

那怎樣才是對幼兒勞動的真正尊重呢?個人認為,那應該是對幼兒尊重基礎上的真誠的關愛。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需要老師精心呵護。我們要努力建構每次對話的現實意義,讓幼兒感受到師幼的交流充滿著人文的關愛,閃耀著人性的溫暖。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貼心的話語,一個善意的愛撫……都能讓幼兒感受到老師的潺潺細流般的關愛。幼兒常常沉浸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怎麼會喪失學習的願望呢?相反,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在一次次的冷淡中,他才會把自己包裹起來,成為老師心中的對學習、對知識充滿冷淡的那個孩子。

正視現實,老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最好的方法是重視每個幼兒,重視和每個幼兒的每一次的交流。教學中我們要堅持幼兒的“無錯”原則,所謂“無錯”原則,就是充分尊重幼兒的理解,幼兒的理解或者回答,只要他是思考的,總有他自己的理由,我們應該學會傾聽,讓幼兒表達自己的理解,老師也可以從中找出錯誤的原因,給予引導,給予期待,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幼兒肯定能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哪怕幼兒錯了,我們也應該表揚他的勇氣,表揚他的學習熱情,相信下一次的舉手他肯定會給你驚喜……

課堂上,如果我們真正學會傾聽了,真正學會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了,真正改變教師的傳統角色了,真正關注每個幼兒了,真正尊重每個幼兒了……相信,我們的課堂肯定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孩子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其它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教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學的知識範圍內,讓孩子得到更多,把自己僅有的都奉獻給孩子,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穫,從中在每天的生活中獲得滿足。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古人云:“開卷有益”。於是,我借假期的閒暇,認真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鮮活的例項闡述、精闢的理論分析娓娓道來,時而讓我茅塞頓開、時而讓我拍手叫絕、時而讓我柳暗花明、時而讓我冥思苦想……

眾所周知,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兒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歷經千錘百煉,浮現如玉瑰寶,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內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們心中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教師職業中走向成功的典範。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我認為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給教師的建議》攫取了他教育教學思想和策略的精華,給了我們一線教師切實可行的一百條建議。書中許多思想、許多教育方法、教學策略,讓我產生了共鳴,讓我有了很多的收穫。

書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怎樣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問題。大家老師平時都會說:我們要一視同仁、善待班裡的每一個孩子;大家老師平時也會說:我們要因材施教;大家老師還會說:我們不能歧視後進的孩子。說歸說,要做到確實很難,但是我們依然得努力做到才行。聆聽蘇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讓我懂得了,做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不同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勵他們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同時,不要對學習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對他們說某某人行,你為什麼不行?這樣會傷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讓他們跟自己比,鼓勵他們每天進步“一點點”,不僅讓他自己看到自己的進步,同時讓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喝彩。只有做到這樣,我們才無愧我們口中的一視同仁和因材施教,才真正做到善待每一個孩子、不歧視每一個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賞識每一個個體”,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這一思想不僅僅體現在這第一條建議中,而是貫穿於整本書中,激勵著每一位教師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個有個性的學生。未來的教育陣地上,我一定努力學會賞識每一個學生,讓我的每一個學生在賞識中成長、進步。

書中讓我幡然醒悟的是“讀書、讀書、再讀書”的必要性。也許我們曾經以為:我們國小教師,不就是孩子王嘛,教教他們,現在的學識儲備已經綽綽有餘了。“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一語道出了教師成長的祕訣——讀書。如今,“教師要多讀書”這個觀點已越來越為大家接受。可我有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備課、上課、批作業、補差等已忙得我焦頭爛額,哪有時間讀書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覺得自己有點黔驢技窮,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長此以往,周而復始,使得我不閱讀也心安理得。然而,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第18條、第19條建議和後邊的相關建議後,我深深感受到讀書的必要性。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裡,在他從周圍世界裡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對於學生而言,讀書竟有此奇特的功能,那於我們教師而言定也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吧!再者,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素養,讀書是條實惠而必要的途徑。我相信每個教師都渴望自己才學淵博,上課旁徵博引,學生身臨其境。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與平時自己對書籍的廣泛涉獵是息息相關的。專業書籍的閱讀、領會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對於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會有裨益;非專業書籍的閱讀同樣重要,它會從另一個角度來拓寬我們的思路,更加廣闊地增加我們的智慧。我會牢記書中所說“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顯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說: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的。”我懂了,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貴在持之以恆,貴在養成習慣。今後的人生,我定要求自己與書為伴,讓自己始終與時俱進,讓自己始終在進步。

品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彷彿親耳聆聽到蘇霍姆林斯基的經驗之談,讓我在聆聽中不斷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經歷,使我在反思中悟出了許多教育教學的真諦,它將成為我教育陣地上享用不盡的財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7

蘇霍姆林斯基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前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將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寫入《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這些建議凝聚著大師智慧的光芒,似一顆顆啟明星為教育者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此書將深奧的理念植入於簡潔質樸的文字中,用生動而翔實的案例闡述大師的教育思想,使人輕鬆愉快的在閱讀中得到啟迪。

我對於書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很有感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備課、上課、批改還是做學生思想工作,肯定會有許多感觸和體會。如果我們能將其記錄整理下來,那麼將是多大的一筆思想財富啊。教學工作絕對是一個有經驗者優先的職業,越老越吃香。那麼經驗從哪裡來,就是平時點滴的教學實踐中所得。但是一個人的記憶不可能永久保鮮,所以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將教學中的這些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就是教師日記。我認為教師日記主要內容應該是教學反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鑑意義。教學反思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教學反思反思什麼,因人而異,但共性的東西不外乎這幾點:

1、教學中的成功之處。比如教學過程中完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中突發事件的處理措施得當;學生反映較好,積極性較高;將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巧妙應用到本節課的教學中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

2、記“敗筆”之處。找出本節課教學中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做出深刻的反思及整改意見,為以後教學提供借鑑。

3、記教學機智。所謂教學機智指中教學中,教師的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記學生見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中主動參與的孩子往往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他們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總之,寫教師日記,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

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我感觸頗深,啟發受益匪淺。我來說說對“教師要養成寫教育日記的習慣”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我建議每一個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同樣是教師,我為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些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為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裡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所以,我也建議每一位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面向教育事實本身”來記錄自己的閱讀日記、觀察日記和行動研究日記,通過這些日記和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

教師們可以考慮寫上面提到的三種教育日記或教育隨筆。一是讀後感;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後,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甚至可以借題發揮,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二是觀後感,觀看或訪問一所學校、一節課、一個學生、一個教師、一個校長,記錄自己觀察或訪問的感受。三是做後感;既有學習,又有觀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變,在改變中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和改變生活的過程敘述出來,就成為做後感。

記得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導師朱永新說過:“中國小老師,我是不大主張去進行對他們而言比較遙遠的理論探討,絕大部分的老師的科研可以是日記的形式,隨筆的形式。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他們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隨筆。日記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們就是要通過新教育實驗,讓更多的學生、老師來領略這神奇,來展示這魅力。”他在發表的《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中這樣說:“每日三省自身,寫教育日記千字。一天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來本公司。”理賠辦法也寫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即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這段話幽默含蓄地說明了寫教育隨筆的深遠意義。

讓我們堅持每天寫教育隨筆吧,因為那是蘇霍姆林斯基、陶行之等教育家走過的幸福之路、成功之路。

讓我們抓住每一個瞬間吧,記錄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記錄自己的酸、甜、苦、辣,把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都留在美好的記憶中。

讓我們與教育隨筆共同成長!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9

在我們學校果園的中央,長著一片高高的、蔥綠的葡萄叢,壯實的葡萄藤足有兩米高。少先隊員們把枝條固定在鉛絲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齊。你順行看過去,幾千串黃色的葡萄確實惹人喜愛。我們這個葡萄園是學校的驕傲。不但我們本村的,還有鄰村的莊員們都到這兒來學習。在葡萄園裡勞動被看成一種很大的樂趣和很高的榮譽,只有那些最勤懇、最愛勞動的學生才配享受它。每當從許多願意勞動的學生當中選出10一15個人,讓他們在行間鬆土,或者把枝條纏到鉛絲上,或者在秋天給每一棵樹叢根部壘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這時那些沒有被選到的人就覺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當時這裡是一片荒地。記得有人對我說過:以前曾經把這塊地給過一個更夫和財務員,讓他們去種土豆,他們都不肯要,因為這塊地上已經種過50年土豆,它已經完全沒有肥力了。於是我建議把這塊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變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園。

我費了很大的勁才說服高年級學生給這裡運來了大約30噸含腐殖質的農肥。我看到,學生們只是出於對我這個新上任的校長的尊重,而不是出於對勞動的熱愛,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後,還必須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質跟黑土摻和起來,填進每一個坑裡。

當時在我們村子裡還沒有人種葡萄,雖然在我們這個地區供葡萄發育的條件是再好不過的。我給學生們講述葡萄是一種多麼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話並沒有打動他們的心。我記得,當我談到熱愛勞動,並且還引用了高爾基的話時,十年級的一個叫奧麗婭·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們眨眨眼睛,問道:“剛才您說,勞動會使生活變得美好。可是請您說說,難道像挖這些土坑的.勞動也是可愛的嗎?難道這種事能給人帶來歡樂嗎?至於高爾基的話,那大概是為了把詩寫得美一些;而在生活裡,像拾糞這樣的勞動,難道也能讓人熱愛它嗎?”

從那時起已經許多年過去了,可是這個姑娘提的問題,我卻始終沒有忘記。最近7、8年來,當黨和人民向學校提出要培養熱愛勞動的人的任務時,我又不止一次地聽到有人提出這個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像乍看起來那麼簡單。但是卻必須回答。我們不僅要證明熱愛勞動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須說明究竟怎樣才能培養起對勞動的熱愛。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 讓我們再回到葡萄園的故事上來。我清楚地知道,那些為第一批葡萄叢挖坑的學生,到中學畢業後就能看見他們的勞動果實。也可能,到那時他們還會帶領自己的孩子到學校來。這當然是很好的。不過,還應當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級的孩子,他們在校期間,還能種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勞動果實。我們舉行了一個“勞動節”(我們給栽種葡萄那一天取了這個名稱)活動,來參加的不僅有那些運肥挖坑的人,還有國小生——一、二、三年級的孩子,他們不是來旁觀而是來勞動的。開闢葡萄園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讓小孩子來參加,單單這一點就使他們把勞動當做一種不平常的、莊嚴的因而也是快樂的事來對待了。

到了這一天,國小生們每人給每個坑裡捧一捧肥土,給葡萄根塗上有營養的溶漿,然後埋土、澆水。孩子們的勞動量是不大的,但是他們比起那些運肥和挖坑的高年級學生來說,卻懷著更加濃厚的興趣,盼望著葡萄藤長出第一批嫩芽來。這是為什麼呢?在那幾年裡,我還沒有下功夫去研究這類現象的心理學的奧祕,可是我有一個明確的想法:應該從最幼小的年齡起就吸引兒童參加勞動,而且要使勞動進入兒童的日常生活,變成他感興趣的事,通過勞動來激發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遙遠的國度去旅行和去發現新大陸一樣。在帶領國小生去參加勞動節以前,我就給他們講故事,說一棵葡萄可以結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實,說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學校樓房那麼高。這番話激發了孩子們的想像,就像你對他們談那稀奇的海洋動物,談我們這一帶草原裡的斯基福人的古墓裡的奇珍異寶一樣。於是,他們入迷似地做起事情來了。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葉子發綠了,新長出來的嫩枝向著太陽伸展。在暖房裡,我們用花盆裝上含腐殖質的肥土,栽一些插條,它們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們移栽到普通的土壤裡,再過一年就已經結出果實來了。

這個目標是非常誘人的。我還帶來了一籃子成熟的葡萄,讓孩子們生平第一次品嚐了這種果實。大概這一點也加強了目標的吸引力。試想,這樣一來,誰還會拒絕用桶去提肥料,用鳥糞去製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絕幹這種又髒又累的活兒呢?

春季到了,孩子們把培育的小樹苗移栽在暖房裡。對十來歲的孩子們來說,挖坑,把黑土和腐殖質拌和成有營養的肥料,然後再撒進坑裡,確實是不輕鬆的事。但是,他們真心實意地、入迷地勞動著,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著他們的緣故。這些孩子種的葡萄園(大約有30棵),成了學校果園裡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當一年前高年級學生種的那些葡萄開始結果的時候,低年級的孩子們高興極了。因為他們感到自己也是這項勞動的參者,他們還記得勞動節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實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給孩子們。他們興高采烈地把果實拿回家,奉獻給媽媽和爸爸。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

這本書是吳正憲老師從教四十餘年教育實踐中的感悟和體會,其中也積累了一些教育教學的案例和故事,可以供一線的教師學習和思考。全書分為四個板塊,分別是:把教育作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與兒童做朋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課。可能是數學老師的原因,全書的文章板塊還是非常地清晰,下面我也從這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讀完以後的感受。在這一輯當中,吳老師介紹了一些教學的體會和建議。比如在課堂上要學會“留白”,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首因效應”告訴我們,要非常認真地對待每學期的第一堂課、每單元的第一節課、每節課的導課、第一次檢測;“鯰魚效應”告訴我們,在國小合作學習中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促使合作更加有效;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讓學生的差異成為教學資源等等。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方面,書中特別強調了動手實踐操作對於啟用經驗的重要性,在對比交流中促進反思,在科學探究中求真。“做數學”是現在數學教育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其實主要也是強調數學的學習是一個需要經歷“體驗、理解、反思”的過程,缺少體驗的經驗應該說是不完整的。關於對比交流其實前面部分已經有說過,就是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我們不急於否定,而是大家討論找到正確答案以後,讓錯誤的同學再一次談談自己的感受,此時是對錯誤的再認識。面對錯誤,我們需要明白,錯誤的價值不在錯誤本身,而在於學生在錯誤中得到啟迪,在對比中反思,完成自己成長。

在思維方面,如何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呢?數學課堂上,我們需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驗證、大膽質疑和挑戰、形成敢提問、善提問的學習品質;在數學課堂上,對於問題有不同答案是,通過製造辯論的形式,培養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思考推理過程,增強思維的批判性,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於思維敏捷性的訓練,我們需要注意,在設計思維訓練題的時候,要將重點放在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上,注意訓練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1

人活到老學到老,這永遠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古人早就說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一本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但絲毫看不出理論的成份,每句話皆讓人感覺都是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雖然時間離我們已有幾十年了,雖然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前蘇聯,但對於我們中國現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的意義。

書上說: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心得體會《《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 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我覺得,我們的許多研究論著,往往巨集觀的原理性的論述多,結合現實的可行性則基本缺席,這也是許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論著的一個原因。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強烈感受,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絡,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於字裡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血肉豐滿,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並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而絕無某些政治思想讀物的空洞,蒼白之嫌,生動的點,概括的面,點面結合,具體生動。

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幾十年了,但現在的家長們老師們竟還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數。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有的已經顯現出來,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淪喪,比如文化的沒落。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經常說以人為本,但現在何嘗真的“以人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一些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2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裡增添了一件新的精緻的工具。”作為一名國小教育工作者,對於自身的素質提高,能力提升,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讀書,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人以前說過,人生就是不斷的沉澱,完成自我底蘊的轉化,教師的底蘊是靠書籍堆起來的,教師平時對於知識的積累會反映在課堂上,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資訊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同時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誌。教育日記能促進教師進行思考,積累經驗教訓。把已做的工作進行反思、對某一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多方比較和分析,從而找出更好的辦法,學會改變,學會創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趕快多讀書,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並在教育教學認識上有一個新的高度。教育日記的確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通過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回顧幾年的教育工作,對照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發現自身還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今後,我會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一定會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師作為奮鬥的目標,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

最近,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雖然沒有讀完整,但感受頗多。對於我們這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來說,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疑惑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共有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講的最多的就是讀書,他講到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應該是用終生來備課,那麼怎麼進行這種準備呢,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他講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就要多讀學術著作,這樣,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在談到對“後進生”的教育上,他認為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就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交給他思考,而思考又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也就越敏銳了。他還講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書籍應當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在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中,他講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個人藏書,而且藏書中應當有這三類書籍:第一,學術著作方面;第二,青年學習榜樣的人物事蹟的書;第三,心理學方面的書。只有每天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科學知識,你才有可能在講課的過程中看到學生們的腦力勞動:佔據你的注意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容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學生思維情況的關心。他還談到每個家庭也應有最低限度的藏書目錄,讓學生有書可讀,也讓家長了解一些關於人的基本知識等等。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我們青年教師來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我們每天不斷地閱讀,還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邊讀書邊思考。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博學多才,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始終站在知識的最前沿,從書中汲取智慧,完善自己,並且要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去,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不斷閱讀,我們的知識儲備不斷增加,我們的教育目標也就不在停留在簡單的教教材,而是更多的去關注學生,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對於我們現在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讓我們的歷史學科真正做到“讓歷史照亮現實,讓人文充滿課堂”。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4

“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麵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對於後進生我恰恰關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學習,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會千方百計讓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厭其煩,為了他的成績能提高一、兩分,我傾注了心血,犧牲了休息時間,經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憊不堪,曾經多次反問自己:這樣做對嗎?對學生的發展有用嗎?讀了這本書我決定做到“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

“在每一節課上,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都應當在認識的道路上邁出哪怕是最不顯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點點成績……”這將成為我每一節課的目標。

品味《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就如與智者交流,解決困惑,指引前行,洗禮心靈。它將是我工作、學習中的導航燈。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

近日,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的教育實踐給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鮮活的思想。

當我讀到“讓孩子們心理的詩的琴絃響起來”一段時,更是感慨萬千。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道:“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裡的詩的琴絃響起來,要開啟他的創作的源泉,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眾多的關係。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開的樹。兒童看到閃耀著的陽光的光點、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顫動的樹枝和悠閒的小蝴蝶。我給孩子們指點出這些事物之間的幾十種的相互聯絡,於是激發起他們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來,孩子們就編起各種故事來了。只有在兒童親眼看見的那些事物之間,才能找到成千上萬種的聯絡,——也就是說,關於開花的蘋果樹和春天的太陽、關於蜜蜂和樹枝、關於小蝴蝶,就可以編出成千上萬個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獨特的情節。”

是啊,要想使學生的意識裡帶有深刻個性的東西,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的意識裡跟鮮明的、難忘的、激動人心的畫面結合起來。這不由讓我回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來:那天,我和班裡的學生來到池塘邊,我看到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紋,問學生:“你們看看這池塘裡的水,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學生皺起眉頭,苦思冥想,經過我的再次啟發,終於有一個學生小聲說:“波光粼粼。”這一簡單的事例引起我的思考: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把知識成為“僵死的,不能活動的重物”,要使知識活起來。於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當我學完一組成語後,我適時啟發學生說說這組成語描寫的是哪些景物,並充分發揮想象說一段連貫的話。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使成語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真是一舉多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