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2W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

教學目標: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5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幾何直觀。

3、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及語言表達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學準備:課件,蘿蔔圖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同學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老師想考考你們,看看大家能否經得起我的考驗,請看大螢幕。

師:請同學們一起讀一下題目要求。(誰能很快地說出每幅圖有幾個幾?)

師:如果2只鳥看成一份,有2份,我們可以說是()個()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認識倍的概念。

數一數

小兔子們數蘿蔔,怎麼數也數不清,請你們來幫幫忙!

師:你是怎麼數的?哦!原來這裡有不同種類的蘿蔔。你們認識它們嗎?(胡蘿蔔、紅蘿蔔、白蘿蔔)

胡蘿蔔2根,紅蘿蔔6根,白蘿蔔10根(根據學生描述老師在黑板上貼上蘿蔔)

如果把2根胡蘿蔔看成一份,(邊說邊圈)你能把紅蘿蔔的'根數用“幾個幾”來表述嗎?誰來圈一圈。

一起數一數:1個2,2個2,3個2。

找準關係:用“倍”進行語言表徵。

紅蘿蔔的根數有3個胡蘿蔔那麼多,也是3個2根。呈現更簡單的表述方法:紅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3倍。

板書:紅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3倍。(指名說,再集體說)

師:還可以說成幾是幾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說一說、圈一圈白蘿蔔與胡蘿蔔的倍數關係。

胡蘿蔔2根1份,白蘿蔔有這樣的5個2根,所以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5倍。

小結:倍的認識,是兩個量通過比較得來的,我們要分清誰是誰的幾倍,就要看誰和誰在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就不一樣。

2、進一步理解“倍”。

要求:獨立圈一圈、畫一畫,在小組交流。

3、教師出示課件:把2根胡蘿蔔看成一份,白蘿蔔有6個2根,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6倍。把2根胡蘿蔔看成一份,白蘿蔔有7個2根,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7倍。以此來提問,如果把2根胡蘿蔔看成一份,白蘿蔔有8個2根。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幾倍……

你發現了什麼?白蘿蔔有幾個2根,它的根數就是胡蘿蔔的幾倍。

4、兔媽媽又找來了一根胡蘿蔔,此時,胡蘿蔔有幾根,現在紅蘿蔔是白蘿蔔的幾倍?(2倍)

師:誰來說說你的想法。可以用擺一擺,圈一圈的方法哦!

請生演示。

師:同樣都是胡蘿蔔,都在和紅蘿蔔來比較,紅蘿蔔的根數沒有變化,為什麼倍數不一樣呢?同學們想一想。

生……

師小結:因為胡蘿蔔的根數發生了變化,也就是我們比的標準發生變化,剛才是2根胡蘿蔔一份,現在是3根一份,標準變了,倍數也就發生了變化。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2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1)用表內除法計算:先用被除數0前面的數除以一位數,算出結果後,再看被除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算出的結果後添幾個0。

(2)用乘法來算除法:看一位數乘多少等於被除數,乘的數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估算方法。

(1)除數不變,把三位數看成幾百幾十或整百的數,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計算。

(2)想口訣估算:想一位數乘幾最接近或等於被除數的位或前兩位,那麼幾百或幾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筆算除法

1、牢固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步驟與格式,尤其是商中間、末尾有0的筆算算式的寫法。

(除數是一位數的計演算法則,除數是一位數,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數的前一位,如果不夠除,再除被除數的前兩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到被除數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用“0”佔位。每一次除得的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2、會判斷商是幾位數。

比較除數與被除數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數位上的數比除數小,那麼商一定比被除數少一位;如果被除數位上的數比除數大或相等,那麼商和被除數的位數相等。

3、除法的驗算方法:

(1)沒有餘數的除法:商×除數=被除數;

(2)有餘數的除法: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4、關於0的一些規定:

(1)0不能作除數。

(2)相同的兩個數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這個數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0乘任何數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數,也最接進492),然後再口算480÷8得60。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3

教學內容:課本P2—P3

教學目標:

1. 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 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徵。

2. 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3. 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準備:

教具:掛圖、“附頁1”圖1。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匯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買文具,可是文具店裡的標價牌上的標價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會讀了,想請同學們幫幫忙。

二、 玩中學

1. 創設情境,啟用先前的生活經驗,感受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徵。

(1)出示文具標價牌,學生仔細觀察,並將文具標價中的數分成兩類。

鉛筆0.50元 尺子1.06元 筆記本3.50元

書包45元 水彩筆16.85元 鋼筆8.00元 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說一說小數那一類中每一種文具的單價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3)動筆填寫各種文具的價格,同桌互相檢查核對。

2. 觀察對比,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1)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小數與以前學過的數,並進行比較,說說這組數有什麼特點。

(2) 說明像3.50,1.06,16.85,……這樣的數叫做小數,認識小數點。

(3) 簡單介紹小數的來歷。瞭解小數的讀法,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

(4) 用小數的形式寫一寫文具的單價,再讀一讀。(可以寫書上的,也可以寫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單價。)

(5) 小討論:小數點重要嗎?(小明把筆記本的單價3.50元寫成0.35元,會造成什麼後果?讓學生議一議,交流後彙報。)

3. 生活中你還在哪裡見過小數?

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見過的'小數,如有的學生說不出來,可留作業,讓學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課前再交流。

4. 試一試。

獨立完成“試一試”中的習題,同桌互相反饋。

三、 學中做

1. 寫一寫,讀一讀。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自己理解題意,獨立完成。注意指導“一張20元的人民幣與一枚5分硬幣一共是多少錢”這一小題的寫法、讀法。

2. 完成“練一練”第2題。

四、 做中得

數學遊戲。完成“練一練”第3題。

五、 總結。

貨比三家

教學內容:課本P4—P5

教學目標:

1. 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經歷比較小數大小以及與同伴交流的過程。

2.體驗小數比較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發展數感。

3.提高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體驗小數比較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新學期開始了,麗麗要為自己買一個新的鉛筆盒,請同學們幫助她選一選,哪家文具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學。

1. 設立情境,複習舊知作鋪墊。

出示主題圖,學生獨立觀察情境圖,讀一讀各種文具標價牌上的文具價格。

2. 藉助問題探究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的方法,發展數感。

(1)思考“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這個問題應如何解決。(學生獨立思考後彙報)

(2)自主探究比較4.9元與5.1元大小的方法。(學生藉助以往的知識,獨立思考比較方法。)

可能出現的比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數點為中心,4.9元小數點前是4,5.1元小數點前是5……

(3)組內交流比較方法後推選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3. 提出新問題,延長知識點。

(1) 根據主題情境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 根據學生提的問題,選擇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大家試著解決。

4. 試一試。

完成“試一試”的兩道題。先讓學生獨立嘗試,再與同伴檢查完成情況,每人選一題說說比較的方法和過程。

三、 學中做

1. 完成“練一練”第1題。

反饋評價時說說如何比較0.05元與0.50元、6.00元與6.0元的方法,說說有什麼發現。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四、 做中得。

完成“練一練”第3題。

在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進一步明晰比較三個數大小的策略與相應的步驟,並能對策略與結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斷。

五、總結。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4

一、把握教材,準確定位目標

24時計時法是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學生在生活中對24時計時法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生活題材。結合這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①理解24時計時法,能用它正確地表示時刻,會計算經過的時間。②明確兩種記時法的不同並能正確地進行互換。③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④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其中,理解24時計時法並能對兩種計時進行互換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二、尊重學生,選擇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本節課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觀察辨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完成知識建構。

三、結合生活,巧設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①創設情景,匯入新課;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構;③聯絡生活,實際應用;④趣味遊戲,鞏固深化;⑤回顧質疑,拓展延伸。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在這個環節中,我是按照“說一說——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線進行教學的。

說一說:你喜歡看哪個電視節目?它是在什麼時刻播出的?

猜一猜:這是什麼節目開始了?(播放《新聞聯播》片頭音樂)《新聞聯播》是在什麼時間播出的?電視上寫的是晚上7:00嗎?(播放《新聞聯播》片頭視訊)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時刻嗎?

想一想:你在哪裡見過類似的計時法?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記時法呢?我們一起來研究。

【首先通過“說一說”引導學生回顧12時計時法;再用《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構建學生的認知衝突,引起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注意;最後藉助“想一想”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關於24時計時法的經驗,引入新課的學習。】

另外,學生回答時教師相機板書幾個時刻,並出示課題《記時法》(板書),為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作好準備。

2、合作探究,理解建構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三個層次:比較兩種計時法、理解24時計時法、溝通兩種計時法。

(1)比較兩種計時法

為了使學生體會兩種計時法形式的不同和它們在生活中的不同應用,結合板書我設計了三個問題:①這兩種計時法有什麼不同?②你能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嗎?③你更喜歡哪種計時法?引導學生藉助學習工作紙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名稱比較

()計時法

()計時法

學生彙報時,統一認識:這種計時法叫做12時計時法(板書)。它廣泛地應用於生活尤其是口語交際中。而這種計時法採用0時到24時計時,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它簡單明瞭、不易出錯,被廣泛地應用於交通郵電、廣播電視等部門。

(2)理解24時計時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直觀和操作能調動學生耳、眼、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豐富、思維更加活躍、學習更加高效。24時計時法比較抽象,是教學的難點,為了使學生透徹地理解,我採用了動畫演示和學具操作兩種手段。

首先播放這段動畫(播放動畫),引導學生髮現12時後的時刻依次是13時、14時、15時……使學生形成對24時計時法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操作學具使感性認識上升為抽象思維。我為學生準備了標有時間刻度的紙條(出示),用不同的顏色標註0時至12時和12時至24時。結合時間彩條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考:①紅色、藍色彩條分別表示什麼?②請把規定的時刻標註在相應的.位置上。③0時是今天的開始,它和昨天有什麼關係?④0時是白天還是黑夜?把月亮畫上去吧!

最後引導學生討論:一天的時間這樣短,怎樣才能幹更多的事呢?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自然地過渡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3)溝通兩種計時法

同學們,為了讓大家吃好早飯,二七區教文體局把咱們上課時間向後推遲了10分鐘,這可真是個好訊息。瞧!這就是我們新的作息時間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寫完整嗎?填完後跟你的小夥伴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作息時間表

節次12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

午第一節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節上午9:20——上午10:00()

課間操()9:50——10:10

第三節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節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午第一節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節下午3:30——下午4:10()

活動下午4:10——下午5:00()

【使學生在“觀察範例,發現規律——完成表格,應用規律——組內交流,概括規律”的思維過程中,掌握兩種

計時法的互換。(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減去12即可。板書)】

3、聯絡生活,實際應用

為了提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為學生準備了三個現實題材:

(1)觀察圖畫內容,你知道答案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鐘面和畫線段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

53

首班車:6:00

末班車: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開往:火車站

19

首班車:6:00

末班車: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開往:火車站

鄭州市商業銀行營業時間

儲蓄:週一至週日9:00——17:00

結算:週一至週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車站附近的紅珊瑚大酒店參加會議,晚上8:30結束。他能趕上哪趟公交車回家?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收集有效資訊的能力。

(3)這是銀行的營業時間牌。到這個牌子,你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綜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遊戲,鞏固深化

同學們這節課表現得真好,為了獎勵大家我帶你們玩一個遊戲。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時針,另一個手臂表示分針,請同學們根據2個手臂的位置和夾角判斷它表示的時刻。(做動作)引導學生體會這個鐘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後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引導學生髮現這兩個時刻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這個環節看似遊戲,實則是對本課重難點的鞏固和深化。】

5、回顧質疑,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問題?還想了解哪些知識?

【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還可以激發學生運用上網、閱讀、請教等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為本節課的教學畫上了一個內容豐富的省略號。】

四、突出重點,精心設計板書

我採用了比較式板書形式,突出了重點難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想,希望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實現。】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5

教學目標:

⒈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學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⒉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原理。

⒊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教學重難點: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寫法。

教學過程:

㈠複習匯入

⒈口算

22×3= 33×30= 50×4=

60×70= 62×10= 40×8=

⒉創設情境:王老師到書店買書,每套書有14本,12套一共有多少本?

⒊提出問題:如何列式?如何計算?

請不同的同學說說自己是如何列式並計算的。

14×12=?

引出今天的新課: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

㈡探究新知

⒈嘗試計算

師:你能用我們學過的知識把結果算出來嗎?

方法一:口算

可以把12分成10和2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二:豎式

想一想:該怎樣列豎式呢?怎樣計算?

注意:相同數位要對齊

指導:先用個位上的2與14相乘,乘得的積的末尾與個位上的2對齊,再用十位上的1與14相乘,乘得的積與十位上的1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1 4

× 1 2

——————

2 8

1 4

——————

1 6 8

⒉比較哪種演算法更簡單?

計算的時候對比一下,你們認為哪種方法更簡便?(豎式計算更簡便)

⒊洋蔥微課視訊

播放洋蔥微課視訊,觀看的同時自己也要動手做,比比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看視訊注意計算過程

㈢鞏固練習

⒈教材46頁做一做

自己做,集體訂正。

⒉洋蔥微課隨堂練習

出示題目,叫學生解答,全班一起訂正。

㈣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一: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進行計算。第一種是用拆分法進行口算,第二種是豎式計算。

學生二:用豎式計算時,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開始乘起。

總結:用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相同數位對齊,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各位上的數,所得的積的末位要與第二個乘數的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各位上的數,得數表示多少個十,所得的積的末位要和第二個乘數的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㈣課後反思

上課的時候,結合了傳統教學與視訊教學,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內容。先通過傳統教學讓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有一個認識,然後通過生動有趣的洋蔥微課視訊繼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大部分學生能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並進行正確計算,個別學生在乘積的數位對齊方面還有些混淆,需要在做題的時候多強調,多練習。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6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科書第106~10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更加理解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

2.通過讓學生自主調查、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園。

3.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自主調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園。

教材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位置與方向、面積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設計校園”的實踐活動。通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學生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資訊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愛學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設計校園為主題,從收集資訊、分析資訊、設計方案三個方面安排了整個實踐活動。

1.調查本學校和其他學校都有什麼是學生收集資訊和比較資訊的過程,教材中通過畫出整個校園的直觀圖來表現學生所收集的本學校的所有資訊,為下面重新設計新校園打下了基礎。比較資訊是比較本學校和其他學校的具體情況,為設計新校園提供了更全面的資訊,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收集和選擇所需要的資訊的方法。

2.討論學校應添設什麼是分析資訊的活動,教材展示了小組學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教材的討論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的,一是根據學生自己或教師的日常需要,二是與其他學校相比較。教材中具體舉了四個例子,如操場應該擴大、操場旁邊應有一個廁所,應該給老師準備一個車棚,希望有一些乒乓球檯等。當然,教材中提到的僅是一些範例,實際討論不必限制在這些方面,可以根據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及自己的需求加以分析與設計。這個討論交流過程可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3.設計新校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設計新校園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綜合調查和分析的結果,以及本校園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這裡要涉及到一些需要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的問題──場地面積的大小,添設專案的形狀和大小等,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進行實際測量,在教材的例子中對此進行了提示。除了教材提示的乒乓球檯是否能夠放得下的問題外,還會有其他的問題,如足球場上或操場上的鋪草皮、羽毛球場、為低年級開設遊戲區等問題。

4.“展示各小組的設計”。組織數學實踐活動除了要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學習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一點在本實踐活動中體現為設計新校園後的展示和交流。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交流,讓學生找到本組和其他組設計的優缺點,體驗學生之間的鼓勵與讚美,獲得同學的認同,同時也認同別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

教學課型:活動課(設計、討論)

教具準備:

某校校園平面圖、本校校園平面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討論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關方位的知識,請同學們想一下我們一共認識了幾個方位?(8個)哪個同學願意起來具體說一下?其他同學用手指一下好嗎?

2、這是我們生活中的方位,但在地圖上我們通常按什麼規律來確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電腦展示某校校園平面示意圖

⑴老師這裡有一幅某校校園的平面示意圖,誰想說說這個校園的各個方位建築物或教學設施?(指名答)

⑵這個校園設計得漂亮嗎?合理嗎?你有什麼建議?

⑶如果能在設計漂亮、合理的學校裡面學習,你們會有什麼感想呢?你們想不想也自己設計校園呢?今天我們就自己來設計校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一是複習前面所學知識,喚醒學生的已有記憶,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二是以某校校園平面圖為例,讓學生談想法、提建議,激發學生設計學校的圖紙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調查彙報

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調查本校和其他學校都有哪些教學設施(板書:調查),你們完成了嗎?誰來說說?(多指幾名同學說)

(設計意圖:調查本校和其他學校都有什麼,是學生收集資訊和比較資訊的過程。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收集和選擇所需要的資訊的.方法)

2、出示本校校園平面示意圖

這是我們學校的平面示意圖,哪位同學願意起來用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來描述一下?(指名說)

3、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你覺得我們學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的?必須添置哪些裝置等?

(學生獨立思考)

4、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好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進行討論:(大螢幕出示)

(1)應該在什麼地方添置什麼裝置?

(2)綠化上面你有什麼見解?

(3)操場的大小或形狀如何?

(4)你還有哪些設想?

5、集體彙報交流。(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代表發表本組的意見,教師可以鼓勵性的評價,並對全體的意見予以總結。)

(設計意圖:這個討論交流的過程可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6、小組合作,設計新校園。

同學們的想法真不錯。下面就請各小組在給定的白紙上總結出本組的最後計劃,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畫筆來設計自己的新校園,要求每個小組分好記錄、監督、繪圖的人員。(學生合作動手設計,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資訊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愛學校的良好情感。)

7、展示各小組的設計。

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介紹自己設計的校園示意圖,其它小組進行評價,找出每幅新校園圖的優缺點。(利用學過的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來描述。)

8、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同學們真棒!能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認真分析(板書:分析)用你們小組的智慧設計出了自己喜歡的學校,真可稱之為小設計師了,老師一定會把你們的想法傳達給校長,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你們的設計將會被採用。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交流,讓學生找到本組和其它組設計的優缺點,體驗學生之間的鼓勵與讚美,獲得同學的認同,同時也認同別人,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

三、回顧整理,總結提升:

同學們,通過這節活動課,你們都有什麼收穫?

師:同學們,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跟數學有關,如設計校園。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認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出自己滿意的校園。

四、作業佈置

自己設計一幅未來的現代化學校平面圖。

板書設計:設計學校

國小校園平面設計圖

調查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都是1的幾個分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紙片、正方形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討論揭題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小強和小麗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課件演示)你願意幫

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生交流:“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請拍手錶示!”學生拍手錶示,教師板書“2”(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瓶?”學生拍手錶示,教師板書“1”(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無法拍手錶示半個)“你會用一個數來表示這半個嗎?”(學生嘗試,並說明理由,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入1/2)A:(學生中沒有用1/2表示)談話:你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這個蛋糕的一半,說明你們都很有辦法,不過,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簡便而且科學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時,可以用1/2來表示。(課件演示)

B:(學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談話:“1/2是什麼意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認識、強化平均分)“你在那裡見過二分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給以肯定。並結合課件演示,介紹分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數家族的新朋友——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二、認識分數、操作深化

1、(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

談話:這一半蛋糕是這個蛋糕的1/2,那麼,另一半蛋糕又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指名板書1/2)為什麼也用1/2來表示?(學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樣嗎?(課件演示)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談話:想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課件演示,學生讀)

3、談話:“分數該怎樣寫呢?”(如果是B種情況,讓學生講,師補充;如果是A種情況,師講解並示範)“寫這個數的時候,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2就寫在橫線的下面,這半個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寫在橫線的上面,這就是分數1/2的寫法。”“你們想試一試嗎?”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1/2,同桌互相說說是怎樣寫的,檢查一下誰寫得更標準、更漂亮。

4、談話:我們已經會讀、會寫1/2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1/2呢?

活動要求:拿出老師發的長方形紙,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塗上顏色,然後在小組裡說一說,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塗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學生的作品貼在1/2下面。

“還有誰與他的折法不一樣的?”

提問:他是這樣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的,塗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嗎?還有不一樣的嗎?(選擇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貼在1/2下面)

5、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談話: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它的分數嗎?

(1)(課件出示第1題)學生讀題目。

指導完成第1幅圖。“這幅圖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這其中的一份怎樣表示?請在括號裡表示出來。”“你是怎樣寫的?為什麼用1/3來表示?”

其餘幾幅學生獨立填寫,完成後集體反饋。“怎樣表示?為什麼?”(2)(課件出示第2題)學生讀題目。

交流:你選第幾幅圖?為什麼?其他三幅圖有什麼問題?

強調:只有把一個圖形或者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才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題圖。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我們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數,也有分數。

2、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穫?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麼樣的分數?讓我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分數,好嗎?

課後反思:

1、情景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在設計本節課時曾設想,怎樣才能讓新課的引入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呢?經多次“磨課”後,選擇了讓學生拍手錶示物體平均分後的數量、這樣一來,表示“半個”就不可能再用一個手指來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辦法、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是令人驚歎的,他們在短暫的思考後,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彎著出示,有的用另一隻手擋住或握住另一隻手的半根手指,還有的乾脆說:沒法表示,就寫兩個字——半個。這時老師提出:“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學生

提出用分數表示,還有的說用二分之一來表示,老師都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用數表示出來。然後老師有選擇的告訴學生:0.5可以表示半個,這是小數,以後會學到,而像這個數(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數,也可以表示半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結合課件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學好數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會“做數學”。在進行“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猜想1/

3、1/4和1/8哪個大,哪個小,然後為他們提供試驗材料,鼓勵他們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折、塗、比和交流中明確了對於同一個物體(或同樣大小的幾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數就越小,所以1/2﹥1/4﹥1/8。這樣一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以及大小的比較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探究數學的興趣會更大更濃。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才會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8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1、巧用多媒體,使枯燥的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複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豐富學生探索數學的視野。本設計利用多媒體,以點子圖的形式演示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理解筆算算理,探討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數感。

2、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教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怎樣用豎式計算”的問題,讓學生經歷學習筆算方法的過程,結合豎式討論乘的順序和各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及其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愛看書嗎?看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去探究買書中的數學問題。

2、提出問題。

出示:每套書有14本,看到這個資訊,你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算式怎麼列?這些算式你會算嗎?

(生自由提出問題:如果買2套可以買多少本?買10套呢?)

3、引入新課。

圖書室的王老師準備購進一批新書,在購書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數學問題,你們願意幫忙解決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設計意圖:先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再通過激趣引出教學素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明白數學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開放探究,得出結論

1、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例1情境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找出圖中提供的數學資訊,並根據圖中所提供的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每套書有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一共買了多少本?)

2、自主探究,明確算理。

(1)獨立思考:這道題該怎麼列式呢?(指名彙報)

(學生彙報,教師板書:14×12)

(2)鼓勵學生互相交流這樣列式的理由。

(因為每套書有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就是買了12個14本書,也就是求12個14是多少,用乘法計算,所以列式為14×12)

(3)小組合作,探究演算法。

師:那麼14×12等於多少呢?你能用什麼方法算出結果呢?

①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利用點子圖通過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嘗試計算。

②引導學生彙報、交流計算結果。

方法一 把12套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套,先求出每份有多少本,列式為14×4=56(本),再求出3份一共有多少本,就是一共買了多少本,列式為56×3=168(本)。

方法二 把12套書分成2份,其中1份是10套,另外1份是2套。先求出10套的本數,列式為14×10=140(本),再求出2套的本數,列式為14×2=28(本),最後把這2份的本數合起來就是一共買的本數,列式為140+28=168(本)。

(4)引導學生比較上面的兩種方法,用哪種方法進行口算更簡便?(方法二)

3、探究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1)學生獨立嘗試用豎式計算,然後小組討論筆算時乘的順序和各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及其算理。

(2)彙報。

第一步: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2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積的末位要和個位對齊。

第二步: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積的末位要和十位對齊。

第三步: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4、小結。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用第二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分別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乘到哪一位,積就寫在那一位的下面,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經歷探究筆算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對數學知識的體驗和認識。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9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9頁的第7~1.1題,練習二十六的第10—1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認識,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

2.使學生掌握正方形、長方形的特徵,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長的含義,能夠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過程

一、複習千米、噸

1.第做109頁的'第7題。

教師提問,學生口答:

(1)1釐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釐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噸

是多少千克?

隨著回答,教師板書:1釐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釐米 1噸=1000千克

2.做第109頁的第8題。

讓學生想一想什麼東西的高大約1毫米(1分硬幣),什麼東西的長大約1分米.然後再用手勢比劃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長.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0題。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4千米=( )米,讓學生想一想該怎樣推想.指名回答後,教師再說一遍推想過程:因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個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著,教師再板書出:5000千克=( )噸,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學生明確它的推想過程,然後讓學生完成第10題,集體訂正時,指名說一說推想過程.

4.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1題。

先讓學生把相等的數量用線連起來,然後再指名說一說道理。

二、複習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1.做第109頁的第9題。

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然後讓學生分別說出是什麼圖形,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每個圖形下面板書圖形的名稱.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大家想一想,這幾個圖形各有什麼特點?

指名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寫在黑板上.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按順序說,如先說邊的特點,再說角的特點,或每個圖形分別說.最後使學生看到它們 的區別和聯絡。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2題。

教師只說明題意,讓學生在點子圖上任意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正方形.教師巡視,看學生畫的方法是否正確,學生畫完以後,要說出是怎樣畫的.對畫得 又對又快的學生應給予表揚。

3.做第109頁的第10、11題。

教師:什麼叫一個圖形的周長?

讓學生做第10題.要求量的時候,精確到整釐米.每量一邊,在邊的旁邊註上該邊的長度.算完以後,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教師注意糾正學生中的錯誤.

4.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3題。

教師可以根據班裡的情況,讓學生準備兩張邊長15釐米的正方形紙。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注意學生中出現的問題.集體訂正時,可以讓學生指出兩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後,求長方形的周長是求哪幾條邊的和,有沒有 不同的解法?對想出不同解法的學生應給予鼓勵。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一)理解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筆算的算理,掌握用豎式計算的思維過程和書寫方法.

(二)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初步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教學重點:

筆算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的思維過程和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確定商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投影出示)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有關整十數除法的口算.

1.口算.(找個別同學說說是怎樣想的)

60÷30 80÷20 180÷60

450÷50 240÷40 720÷80

540÷90 420÷70 280÷40

2.在下面的括號裡能填幾?

30×( )<200 40×( )<270

(30乘以6的積最接近200,又小於200,所以括號裡填6.)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40×( )<270,括號裡能填幾.(強調“”)

全體同學獨立完成下面各題.

30×( )<61 40×( )<84

70×( )<270 80×( )<330

20×( )<48 50×( ) <140

3.請兩名同學在小黑板上筆算下面的題.

36÷3=12 35÷8=4……3

訂正時要引導學生去比較這兩道題在計算時有什麼不同.

36÷3用除數去除被除數的前一位數有商.

35÷8除數比被除數的前一位數大,所以試商時要看被除數的前兩位數.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計演算法則”.

同學邊回答,老師邊用投影出示.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法則

1.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數試除被除數的前一位數,如果它比除數小,再試除前兩位數;

2.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寫商;

3.每次除後餘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二、學習新課

出示例1

60個同學去參觀航空模型展覽,每20個同學編成一隊,可以編成幾隊?

分析:已知有60個同學,每20個同學編成一隊,要求能編成幾隊,就是求60裡面有幾個20,用除法計算.

60÷20=3(隊)

師:請把自己是怎樣想的說一說.

(60裡面有3個20,所以商3)

師:它的除數20是一個兩位數,像這樣的除法,叫做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樣的式題也可以寫豎式筆算.書寫格式與用一位數除是一樣的.

在老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理解,計算這種除法時,要看被除數的前兩位數,被除數是60,就是6個十,除數是20,就是2個十,60除以20,就是6個十除以2個十,怎樣想?(2個十和幾相乘等於6個十.從乘法口訣“二三得六”可以找到2個十和3相乘得6個十.所以,60除以20,商是3.3要寫在被除數的個位上面,即60的個位數0的上面)

答:可以編成3隊.

做一做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同學在作業本上做,幾名同學寫在膠片上)

沒有什麼問題,訂正後出示例2.

例2:200÷30=6……20

師:請同學試做,自己做完後,可以和同桌同學交流一下,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

然後請同學回答,這道題商在什麼位置上?說一說為什麼?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類推,引導學生理解算理)

除數是兩位,就要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被除數的前兩位比30小,說明20個十除以30商不夠1個十.(也就是在十位上不夠商1)就要看被除數的前三位,想200裡面有幾個30,也就是想幾乘30的積接近200又比200小,6乘30的積是180,接近200,而且餘數比除數小,所以應該商6.(完成板書)

做一做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首先想一想商應該寫在什麼位置上?為什麼?

訂正以上三題後,引導學生討論:用整十數除商是一位數的時候,該怎樣除?商寫在什麼位置上?

投影出示:“除數是一位數除法法則”

請同學對照“除數是一位數除法法則”類推出除數是整十數,應該怎樣除.

1.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數試除被除數的前兩位數.如果它比除數小,再試除前三位數;

2.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寫商;

3.餘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三、鞏固反饋(投影出示)

思考題.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做下面的題.

(1)在下面的□裡填上適當的數.

□÷40=6……28

500÷□=7……10

(2)20個少先隊員收了160千克蘋果,如果每筐裝20千克,還差2個筐.原來有幾個筐?

要求認真審題、獨立思考.做完以後,可以討論、互相交流,說說自己思考的過程.

學生在做練習時,老師巡視批改,個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的筆算除法,關鍵是要掌握商寫在什麼位置上.

作業:看書第41、42頁.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學習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的筆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一內容的口算和用一位數除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筆算的算理與口算基本相同,因此,本節課教學新知識之前,要充分複習舊知識,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試做、討論理解用整十數除商一位數除法的算理,從而可以為下面學習的除數是任意兩位數的除法打好基礎.

本節課充分體現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可以使新知識得到鞏固,最後安排了思考題,使有餘力的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和展示.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體會分數與現實社會的聯絡,初步瞭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談話:你們知道平時老師喜歡做什麼事情嗎?(摺紙)你們玩過嗎?那你能折出這張紙的幾分之一嗎?(動手摺一折)

展示: 說說你是怎樣折的?

匯入:剛才大家的折法雖然不一樣,但都是把一張紙平均分成了幾份(板書: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二、教學新課

1、出示一個裝有蘋果的果盤,果盤上用布遮蓋,學生能看到蘋果,但無法看到蘋果的個數。

述:老師這裡有一盤蘋果,如果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你們能想到什麼?(1/6)如果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2份,你們又能想到什麼?(一份是這盤蘋果的1/2)

一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麼這盤蘋果有幾個呢?平均分了以後,每一份怎樣用分數表示呢?這堂課我們繼續來認識分數。

取下蓋布,露出6個蘋果,誰能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們剛才是把誰平均分成了6份?(6個蘋果)對了,我們是把這些蘋果(媒體演示把這些蘋果圈起來)平均分成了6份(媒體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這樣的一份是幾個,每個蘋果就是這盤蘋果的幾分之幾呢?是誰的1/6?

問:現在誰來說說這裡的1/6表示什麼意思?

2、問:你現在還能把這些蘋果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呢?

3、、操作體驗

(1)要求:請你拿出6個圓片代替6個蘋果動手分一分,然後互相說一說每份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

(2)交流演示:你是怎樣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1/3、1/2)是誰的.1/3?這裡的一份是幾個蘋果(2個),那每兩個蘋果就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這裡的一份又是幾個呢?那為什麼這3個蘋果是這些蘋果的1/2呢?

(3)現在你能說說這裡的1/3(1/2)表示什麼意思?(指名說說)

自己再輕聲地說一遍。

小結:是啊,我們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個就是它的1/6,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兩個就是它的1/3,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3個就是它的1/2。剛才我們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麼來平均分的?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體演示)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四、操作實踐、鞏固加深

1、老師在材料袋中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學習材料,你們能通過不同的分法,說說每一份與這些物體的關係嗎?

2、活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每兩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種學習材料先分一分,並填寫好活動報告,最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2

《秒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頁~6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係,初步建立秒的時間概念。

2、通過觀察與操作,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價值。

3、藉助生活例項和實踐活動,培養遵守、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頁主題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人們在做什麼?

(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和觀眾們都在期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他們正在倒計時: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師提問:人們倒計時時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個數字之間經歷多長時間?(1秒)

師小結: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就來認識秒。

二、學習新知:

1、出示獨立學習任務單:

請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鐘的哪一根指標叫做秒針嗎?你知道它是怎樣計時的呢?

(1)通過觀察,我知道秒針是鐘上的那一根。

(2)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秒,從12走到1就是走了秒,從2走到4走了秒。

(3)秒針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鐘。

(4)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學生彙報

出示課件,演示秒針走一圈,同時板書: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鐘有多長。

(1)拍手練習:跟著鐘錶的“嘀嗒”聲,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鐘裡做什麼事呢?先試一試,再告訴同桌。

3、出示有秒針的實物鐘錶,共同感受1分鐘有多長。

請同學們談感受。(1分鐘比1秒鐘長,但1分鐘也過得很快)

4、出示課本61頁做一做第2題,瞭解1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鐘裡做幾道口算題呢?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大約每天睡9()

穿衣服大約需要20()

燒一殼開水大約需要25()

2、瞭解一下自己小組同學的50米跑的成績,並記錄下來。

3、填一填。

人1分鐘脈搏跳()下,1分鐘做()道題

1分鐘寫()個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內能深呼吸()次。

從1數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繞操場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誰快些?

四、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秒的認識,知道了1分=60秒,還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長,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時間的主人吧。

【《噸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絡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係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麼動物,來看看大家瞭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隻鸚鵡大約重35()。

一隻小兔大約重3()。

一隻東北虎約重350()。

一頭大象約重5()。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麼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這裡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課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衝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隻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隻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④分組彙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通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後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

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後,彙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隻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係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髮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並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課本第34頁第5題。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除法的驗算》】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餘數的和有餘數的。

2、通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重點難點:

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教學流程

一、口算題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後校對反饋,並且說出口算的演算法。

二、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學資訊,並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麼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並且說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並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並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麼,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後,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被除數。(引導學生,教師不說出)

7、快速口算55÷5並且驗算,學生說。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並且說說為什麼能算的這麼快。

三、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接著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淇淋,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淇淋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4、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我的算式再說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四、獨立完成除法的驗算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並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並且說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3、注意格式的問題:“橫式上的餘數有沒有丟”、“橫式上的商會不會寫成被除數”……,找到問題之後再查詢中招率,引起重視;

4、完成68÷6的驗算過程,查除法豎式有沒有錯餘數在驗算的時候有沒有加橫式上有沒有寫錯

五、全課總結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說)

2、課堂作業:補充p2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因數末尾有0乘法的簡便演算法,能進行簡算.

2.運用知識的遷移探究新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運用觀察、比較、討論、歸納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演算法,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培養學生在計算中怎樣簡便就怎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演算法,能正確簡算.

教學難點

理解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簡便計算的算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筆算: 360×4 2600×3

觀察:這兩道題有什麼相同點?(一個因數末尾都有0.)

師:我們在第五冊學過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用簡便演算法進行計算.指名板演,其他同學同時進行口算練習.

2.口算:

9×50 13×30 23×20 23×30 24×3

8×6019×40 42×10 130×5 17×4

2×5011×60 22×40 120×8 360×2

訂正時,學生講述簡算的過程.使學生明確:一個因數末尾有0,可以先乘0前面的數,乘完以後看因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數的末尾添寫幾個0.

如:360×2看做36乘以2,得72,在後面加一個0就是720.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 5:360×24

(1)板書算式.觀察:例5和複習題比較,有什麼異同?

不同點:另一個因數是兩位數.

相同點:一個因數末尾都有0.

板書課題: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

(2)激發慾望,嘗試練習.

我們已學會一位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演算法,能不能把這種方法應用到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中呢?大家試試看.

教師巡視,並出示不同豎式.(估計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下)

(3)師:這幾種豎式計算結果都是一樣的.,哪種方法更簡便?經過討論使學生明確:第三種方法更好.因為先去乘0前面的數,將三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了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就簡便了.教師板書規範豎式.

2.教學例6:265×30

(1)觀察:與例5比較,有什麼不同?

(例5是第一個因數末尾有0,而例6是第二個因數末尾有0.)

(2)類推練習

我們已經掌握了第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算,而這道題是第二個因數末尾有0,看誰能運用已學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學生試做,教師巡視:

教師巡視時,如果發現以下寫法:

可寫在小投影片上,讓同學討論.並取得共識:第二個因數末尾有0時,先用0前面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再在乘得的數的末尾添一個0,這樣計算比較簡便.

(3)反饋練習:

350×24 73×60 186×50

3.教學例 7:450×20

(1)觀察思考:例7與例5、例6有什麼不同?

使學生明確:兩個因數末尾都有0.

(2)這樣的題怎樣計算比較簡便?請同學們閱讀例7並完成計算.

引導學生交流,寫豎式時把0前面的數對齊,只乘0前面的數;兩個因數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3)反饋練習:

230×40 150×60

三、課堂總結.

師生總結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演算法:

①寫豎式時,先把什麼數對齊?

②把哪些數相乘?

③在乘得的數的末尾怎樣添0?

四、隨堂練習.

1.下面的計算簡便嗎?計算不簡便的,怎樣算才簡便?

2.根據 24×22=528,69×13=897,你能直接寫出下面各式的得數嗎?

22×24= 13×69=

240×22= 6900×13=

24×220= 690×130=

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怎樣算比較簡便?

五、佈置作業.

1.240×22 38×80 280×20 305×30

2.(1)28的50倍是多少?

(2)65個120是多少?

板書設計

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4

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相鄰單位間的進率,認讀鐘面上的整時或瞭解24時記時法,進行兩種記時法的相互改寫,計算經過時間。

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裡學習了時、分、秒,本單元繼續教學年、月、日。全單元教材共編排了兩道例題、兩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實踐活動。在你知道嗎裡介紹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導學生看課外書籍、上網查詢資料,蒐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教學內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學年、月、日以及相關的大月、小月等內容,第二段教學平年、閏年、季度等知識,第三段是實踐活動。

1、年、月、日以及相關的內容。

這一段內容涉及許多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裡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積累了一些經驗。教材儘量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提供觀察材料,組織學習活動,啟用已有經驗,引導發現規律,適當解釋點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並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

教材讓學生從年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興趣,又提供了學習用具。設計的學習活動有觀察整理、填表分類、塗色記憶、計算交流等,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同時接受年、月、日的知識。

首先要求學生觀察20xx年的年曆從中獲得資訊。年曆卡里的內容十分豐富,要結合觀察與交流指導有困難的學生學會看年曆。如年曆裡的1、2、312表示一年裡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張月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幾,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別是星期幾。

接著要求學生把各個月的天數填入一張表格。填表活動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個月,各個月的天數並不都相同。填表還能引發學生把12個月按天數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識。

然後指導學生在填各個月天數的那張表格裡塗顏色。塗色活動實際上是分類活動,通過再次分類記憶一年裡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記住一年裡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鼓勵他們自己設計記憶方法。同時,也介紹了利用拳頭幫助記憶的辦法。

最後突出2月的天數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還讓學生計算20xx年全年的天數,通過計算重溫這一年各個月的天數,檢查記憶效果,彌補記憶中的缺漏。學生計算全年天數的方法必定是多樣的,交流並比較各種演算法,體會比較簡便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建構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想想做做在年曆上圈出重大節日和有紀念意義的日子,一方面鞏固知識,另一方面進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2、平年和閏年。

平年和閏年的.教學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發現現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閏年。第19頁例題讓學生同時觀察20xx年2月和20xx年2月的月曆,比較這兩個2月的天數是否相等。讓學生髮現不同年份的2月天數不同,然後告訴他們,什麼是平年、什麼是閏年。

第二步同時觀察從1997~20xx連續十二年的2月月曆,從中尋找天數的規律。教材特地把這些月曆分成三行,每行是連續的四年,方便學生髮現每一行的四張月曆裡只有一張是29天,另三張都是28天。從而明白通常每四年裡有1個閏年、3個平年。教材裡講解了判斷平年、閏年的一般方法,至於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安排在底注裡講解。

第三步在想想做做裡鞏固平年、閏年的知識。第1題通過把公曆年份除以4進行判斷,雖然教材只教過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但學生完全能夠自己進行四位數除以4的計算。第2題計算平年的全年天數,合幾個星期零幾天,結合計算再次溫習前面學習的年、月、日知識。教學時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閏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樣算的,再次清晰地認識平年與閏年。第4題回答並解釋一種比較特殊的生日現象,鞏固連續四年裡一般有1個閏年的知識。

第四步是你知道嗎,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了解為什麼通常每四年有1個閏年的原因。

3、實踐活動《生日快樂》。

這次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生日為題材,活動形式新穎有趣,緊扣年、月、日的知識,運用了統計方法。活動分兩段進行:第一段是學生相互介紹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間接地講述,讓同伴猜一猜是幾月幾日。這裡會涉及年、月、日的許多概念,學生一定很感興趣。第二段是用統計的方法調查、整理並用圖表呈現班級裡學生的生日分佈情況,是一次聯絡實際的活動。最後是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進行孝敬長輩的教育。這次活動要認真組織,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說話,然後請幾名學生在全班交流,落實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5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起點是在學生已經在三年級上學期學習了時、分、秒的相關知識,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時常在學生的身邊環繞,並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說學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時間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明確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本單元內容包括: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單元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

單元教學難點:

計算一天以內經過的時間。

單元教學關鍵:

教學中注意聯絡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瞭解年、月、日、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係。

單元課時安排:

5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49頁上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他們之間的關係;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時間觀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併產生積極學習數學的興趣。教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計算一年內有多少日。發現並掌握平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

年曆卡、課件

教學過程:

一、口算:

56÷7=86—49=300×8=33—25=54+28=67+23=600×4=82÷9=72—16=52—28=

二、匯入新課

1、故事導題

故事發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個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著一張簽發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邊境通行證,在深圳海關準備入關。儘管他經過整容,變了模樣,可還是被檢查證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識破,將他扣留。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2.同學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學習了“年月日”的知識你就清楚了。(板書課題)

3.年、月、日是表示時間的單位,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呢?(時分秒)時分秒是表示時間較短的單位,年月日是表示時間較長的單位。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應用。

(1)課件展示書上提供的'各個情景,讓學生說說呈現的是什麼情景,這些情景發生在什麼時間?然後讓學生進行有效回憶:“你還知道哪些有意義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紹介紹嗎”?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報紙上、日記裡、食品和藥品標籤上的保質期。)

(3)根據你的生活經歷說一說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

2、合作探究,認識大月、小月和二月。

師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年曆。教學生學會看年曆。小組合作,根據問題合作探究: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哪幾個月31天?哪幾個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師說明:我們把每個月的天數是31天的幾個月叫做大月,把每個月的天數是30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小月。

分別找出:兒童節、元旦、國慶節、教師節、勞動節、婦女節的月、日,說出今年這些節日是星期幾。用鉛筆在今年的年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幾月幾日,說出那天是星期幾。

3.探究記憶,大月、小月天數的方法。

師提問:你覺得大月、小月的天數對我們有用嗎?怎樣才能很快的記住大月、小月的天數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介紹用拳頭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舉起左手拳頭,背向自己,數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從數一月份的地方數起。

讓學生朗讀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識,基礎練習。

(1)搶答:大月有哪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個月?那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老師出生在11月,這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

(2)小遊戲(判斷大小月)遊戲規則:大月舉右手,小月舉左手。3月、9月、2月……

5、認識平年和閏年。

問: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嗎?(出示幾張不同年份的年曆)使學生明確: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

學生出題“考”老師。由學生根據年曆卡說出年份,老師判斷是平年還是閏年,2月有多少天?(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師說明:其實,閏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規律的。引導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認真觀察做一做的月曆,你發現了什麼?提問:你能按規律再寫幾個閏年嗎?每幾年裡有一個閏年?

師小結: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一般”說明還有特殊的情況。如果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6、學會計算全年天數。

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計算平年、閏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後提問是怎麼算的,有沒有比較簡便的方法。

小結: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三、鞏固新知,應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後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連續住了62天,正好是兩個月,這兩個月是()月和()月。

2、判斷。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個大月,5個小月。

(3)25個月就是2年多5個月。

(4)因為1900是4的倍數,所以1900年是閏年。

3、找規律。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強今年12歲,可是他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幾月幾日?

5、故事揭謎:20xx年是平年。20xx年2月根本就沒有29日這一天,所以邊境通行證是偽造的。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