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7.64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這篇文章中我感觸最深的幾句話是“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幾句富有哲理的話,使我心中原有的如何提高備課的速度,如何才能備出一堂堂內容精彩,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等等疑惑有了答案。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備課時,每一堂課都要認真的去對待,不是為上課而備課,同樣的一課內容,要不停的琢磨,上過課之後,還要進行不斷的修改,如此這般,才能提高自己的備課速度與備課質量,作為一名教師光掌握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知識,而想在短時間內備出精彩的課來,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一個優秀教師應該使自己具備的知識與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越來越高,這樣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 從中能學到好多有價值的知識。今天我們學的內容是教師的時間和教學階段的相互依存性。知識的難易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為什麼歲數增加了,成績卻不行了?”但為什麼他們在低年級時能處於同等地位?這就說明他們的智商應該是相差不大的。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點之一就是“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的表現。

我們怎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做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隊伍、都能輕鬆快樂的學習呢?那就是教會孩子學習!常言說:“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只要會學習,他們就不會落伍、就不會感到困難!可怎樣才能教會孩子學習呢?這就需要在孩子應當掌握的理論知識分量跟實際技能和技巧之間,確定一個正確的相互關係。這裡可能是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在其中起著作用,也或者是我們的教師未能把學生的基礎夯實了,導致部分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出現斷節。

我們在講課的時候還要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學生體驗他所知道的那一點東西,那麼學生的心靈對於知識的感觸就是遲鈍的,而在心靈沒有參與到精神生活裡去的地方,也就沒有信念。由此我們還是得出那個同樣的結論: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認識——這是教育素養的基本方面之一。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裡,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刻求知識的火焰。我們還要注意基礎知識的落實。在大綱裡還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所以在低年級該讓學生學會的知識都要掌握、學會、領悟。雖然說著容易做著難,但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會盡力而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我們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裡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在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 我認為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這段時間閱讀了《給數學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這些建議給所有的新、老教師及時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該得到的幫助和培訓:為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為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促進新教師和教師指導者之間更多的探討和互動;為老教師提供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為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這些建議和一些觀點,對於當前的數學教育者來說,確實有一定的幫助。數學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國小甚至幼兒園開始,直到大學畢業,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幾乎成了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又有多少教師真正思考過,數學教學,我們應該追求什麼?

我想,數學教學內容首先要精簡和目的明確。一節課40分鐘,學生的學習精力是有限的,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特別是抓住課的本質內容,就會顯得既精又簡。

教學過程要簡化。數學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情,有些教師的課堂設計使許多原來簡單的課堂變得紛繁複雜。有些教師為了"作秀",特意設計一些障礙與陷阱,搞到學生大半天摸不著頭腦,反而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應該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學過程簡潔明瞭,輕重得當,沒有那種費盡心機聯絡生活只為理解某一概念的做法,收穫甚好。

使用教學媒體要適當。起初,多媒體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實踐證明,過多使用多媒體會引起學生的視覺疲勞,還會削弱學生對課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體課件不是萬能的。我們還是要以常規媒體為主,多媒體為補。有些教師過分的依賴多媒體,到了沒有多媒體就上不好課的思想,這是不合乎教育教學規範的。關鍵時候可以用。其實只要我們吃透教材,把握好學生,課堂教學照樣可以很成功。

總之,我讀了《給數學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我受到很大的啟發,我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不斷努力,使自己在教學中更成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教學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學生昨天上課時都懂了,但今天上課時,卻已經模糊甚至忘記了。

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

上一章作者說到學習新教材不能讓學生停留在膚淺的理解層面,並避免在第一次學習時犯錯誤,而今天文章的重點在於“為了掌握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這是一個學習的遞進。

因為作者是前蘇聯人,書中例舉了很多他在教授語言語法方面的例子,看起來有些讓人不明深意,但我們只要將俄語換成漢語就不難理解。

看到這些語法,我就想起國中的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語文課本後面的附錄內容。這些內容都沒有正式印在課文正文裡,但她也帶著我們仔細地從頭學到尾地學習了一遍,其實這些恰恰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還有國中的政治老師在講解原始社會的一些篇章時,就採用了列出問題讓我們分組討論尋找答案的方式。這也印證了作者所提到的“在歷史課上和語文課上,對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讓學生尋找剛剛講過的教材中的因果聯絡和意義聯絡。”

學習新教材時思考得越多,越有助於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看來關鍵就在於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思考得更高效,不僅可以減少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還可以縮短回課的時間,增加講解新內容的時間。這將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閱讀可以讓思考更充分,特別是持續的親子閱讀。一個較長的故事往往需要許多天才能讀完,每天不僅需要傾聽,還需要對過去故事情節的回憶,還有故事前後發展的關聯。這時,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作為承前啟後的鋪墊。在一個故事講完以後,留下的就不只是“又聽完了一個故事”這樣的簡單印象,還有這個故事值得被書寫的那些因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本週學習《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很有感觸!

小孩剛出世,都是一張白紙。是誰在一些白紙上書寫了“差生”的一筆呢?都說關於“差生”形成是由於學校、家庭、社會造成的,者應該擔負責任。但是“差生”的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師有意無意間給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師一樣對工作我們不能說她不認真負責,但她是個合格的老師嗎?我表示質疑!

確實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的教師他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簡單生硬,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或者孤立、歧視,或者體罰,或者向家長或學校告狀之類的生硬簡單的辦法來教育孩子,導致的後果就是一個個早期的巴甫裡克!我想說的是巴甫裡克是幸運的,畢竟後來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學教師,如果不是這位老師的話,他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會怎樣呢?

一直以來都認為國小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為他們畢竟還小,性格還在形成期,行為習慣還可以糾正!期間教師起的作用致關重要。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的說法,孩子在家不聽父母的,可老師的一句話他就當聖旨去做!雖有誇張,但足見我們教師對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當教師將“差生”的帽子帶在某孩子頭上時,很容易導致這學生把暫時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習慣化行為:我很差,很笨!從而降低了自我上進的動機,隨之而來的極有可能的是自我放棄了。

給孩子貼上“差生”標籤是一種極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作為教師該學一學那位植物學老師!從激勵入手,讓他們感到溫暖,樹立起信心,抬起頭來走路。用“激勵”的措施來轉化所謂“差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建議中不止一次地論述過“手”對於一個人思維的促進關係,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朱育文)。在第28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即給我們指出:兒童的智慧是在手指尖上的。在第40條“動手和智慧”中,蘇霍姆林斯基進一步闡述了他關於勞動促進智育的觀點。

在這一條建議裡,他又一次提出了要讓孩子多從事一些動手的勞動,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當然,他在這裡的動手可不是一般的、隨便的勞動,就像體力勞動不能代替體育鍛煉一樣,那些不需要任何技巧與動腦的動手勞動,對思維的促進是沒有什麼幫助的“他們的雙手只不過是一種發出體力勞動能量的器官,而遠非一種創造的工具” 針對許多老師(包括家長)總擔心孩子從事勞動而耽誤了寶貴學習時間的情況,他說:雙手無所事事,像不假思索地隨便找點體力負擔給學生讓他有事可幹一樣,這兩種做法對於少年的智力發展是同樣有害的。他說,在人的大腦裡,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麼大離的這些區域就處理沉睡狀態。在間年和少年時期,如果沒有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起來,那麼它們就永遠不會覺醒了。為此,他主張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求學生的雙手能做出準確的、有成效的動作。手能教給思維以精確性、工整性和明確性。通過孩子們動手,使他們瞭解了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鍛鍊了他們的思維,發展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推測能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常自我反思,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增加文化底蘊和教育智慧,才能學會創新,才能獲得自我提高,從而去爭取做一位具有強烈責任感、崇高教育理想、以及先進教育理念的人,繼而去自我反思,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讓學生把你所教的學科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努力去喚醒那些無動於衷的,態度冷淡的學生的意識。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而接近他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考,促進他們主動思考,思考得越多就越熱愛。對於現在的國小生,體育課是他們放鬆心情的課堂,相比較來說較多學生喜歡體育課,只有極少數學生因為一些外部因素和自身懶惰問題抗拒體育運動。因此,我們教室應該通過一些小技巧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把學生當成朋友,讓學生更加喜愛我們的課堂。

細細品讀這本《給教師的建議》,這是一個站在教師的各個角度獲取經驗的學者給我們的諄諄教誨,一百多條建議層層遞進,讓我閱讀之後猶如醍醐灌,對於教育學生的理解更上一層臺階。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她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

當學習困難的學生跟能力較強的學生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它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耐心。對於體育學科,那些肢體不夠協調或者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就要對他們進行特別的教育,及加倍的關心和耐心,以呵護它們幼小的心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和大家不一樣的是我的這本書是在網上買的。因為我感覺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的去讀,去感悟,去學習,它很有必要成為我工作生活閒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書以後,我就迫不及待的瀏覽了一遍。心裡不由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麼的偉大、超前。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一個特別顯著的建議,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話就讓我感慨頗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經常聽課的時候,我就感慨,為什麼優秀的老師的課總是那麼的自然,幽默,得心應手。那是因為他們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主要的是他們知識的淵博,才使得他們課堂上游刃有餘。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提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資訊就不太費力。這時,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修養,乃是教師勞動修養的一面鏡子‘而對於學生來說,如果他不能體驗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麼他就不喜歡進行腦力勞動。’可見,我們教師的知識量的重要性。

蔡校長一再告誡我們要有一個空杯的心態,去學習,去提升自己。是呀,為人師表,學高為師。只有有了東西才能給學生倒出來。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地提升自己。幹一行愛一行。讓讀書、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充電自己,影響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這學期,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沒有讀完整,但感受很多。

作者的這個觀點:“對於學習上的差生,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個人覺得有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中儘可能多產生關於周圍世界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著問題來問為什麼,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裡,在他從周圍世界裡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對照我的做法。有一點以前絕沒有想到和採用過的手段就是:讓學生多閱讀。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這種做法和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馳的!認為他們連課本上的知識都沒掌握,更沒說是課外閱讀了。我永遠會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這本書是提升自身素養的好教材。面對資訊社會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能的學生超出教學大綱的範圍,那麼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最差的學生也不甘落後。”在根據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建議老師們,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能墨守成規,密切注意“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啟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從微觀細節方面扼要談談讀書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何為教師素養呢?蘇霍姆林斯基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的教育素養: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

感悟之二:成功教師應善於引領學生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例如,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樣,我們若能把帶有遊戲性質的作業、科技知識、百科知識、趣味故事、趣味實驗等列入教師備課的內容,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師應善於思考

善於思考才能有創新,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可以看到蘇霍姆林大師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鄭重地審視著學校教育的每一細節,我覺得善於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處。

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藉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為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盪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養。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假期裡再次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仍然令我如痴如醉,而後心中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燃燒的更旺。儘管當前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裡,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但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裡,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先,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習的真諦。我始終認為,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閱讀能力,有思考的閱讀。

國小中高年級開始,很多學生的學習障礙首先就出現在閱讀上。讀不懂課本,讀不懂材料,讀不懂新聞,讀不懂評論。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我每個字都懂,但就是不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此時,一般我都會問一句:“你具體哪個地方不理解呢?”大部分學生都會說:“都不懂!”

“都不懂”三個字正正說明了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沒有思考。或懶於思考,或不懂思考。懶於思考的,是學習習慣的問題,改掉習慣即能提高學習效果。不懂思考的,則是學習能力問題。可能就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這是從國小就拉下的問題,從小就沒有鍛鍊好理解能力。也有可能是知識面太窄、視野不夠開闊的緣故。古語云:“見多識廣”。見得多了,才會識得廣,想得深。見都沒見過,談何思考?!

在學習上,有一個理論叫“最近發展區理論”,由維果斯基提出。他認為,學生的學習水平,分為現有的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兩個方面。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讓最近發展區成為現有水平,進而不斷提高可能達到的水平的過程。

如果有兩位同學,一位同學從小大量閱讀,他的現有水平是5,;另一位同學從小閱讀量不大,他的現有水平是1。那麼,要想這兩位同學都達到10的可能達到水平,顯然前者的“最近發展區”要小一點。前者比後者將更容易實現10的水平。

最後,如何有效地做到有思考的閱讀?寫讀書筆記是個不錯的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我們平時常常提出要提高學生的腦力勞動,要讓學生能夠通過思考來獲取知識,這種觀點是非常正確的,我想起了自己的經歷。比方說學習自行車或者游泳,儘管別人把所有的原理都教給了我,但是當時我還是一點進步都沒有,但是一個偶爾的靈感和體會,就使我一下子學會了這些技能。也許會說我是無師自通,但是我知道這都是通過自己的動腦和親自實踐才學會的。我們的教學也常常會發生這些事情,明明給學生詳細的解說、細緻的分析,可是該讓學生展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很失望,看著當時拼命點頭的學生,現在都一個個低下了自信的頭。上臺解說也是吱吱嗚嗚,斷斷續續的,這時候的我們才知道原來剛才費了好大功夫,取得的效果並不理想。接下來就對著學生大發脾氣,倒黴的還是學生。所以太詳盡的向學生傳授知識,反而是吃力不討好。

特別是概念性的知識點,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效果更差。任何知識點如果不是建立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一味的傳輸是徒勞無意的。比方說音樂中的連線作用,單單從概念上講解,學生怎麼都理解不了,可是當我舉了幾個例子,運用生動的事例,並給學生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在思考中完成對概念的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就能掌握的很好。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會這樣,通過理解和思考才能真正的掌握技能。在我讀書的時候,對於某個數學概念一直不能理解,對老師的一味講解甚至覺得有很大的壓力,我想這也是所有學生的心態吧,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做到激發學生的腦力勞動,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個學習的主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蘇霍姆林斯基是烏克蘭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義。相信人,相信每一個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條。他說:教師應該相信純潔無瑕的學生,這種信念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具備的。

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裡的火藥未被點燃,而要使一切天賦和才能最充分發揮出來。讀完這本書後,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下面針對其中幾點,談談我的看法。

一、要善意待人:

教師的善意待人,首先表現在善於不讓該學生成為壞孩子,防止他走上錯誤的道路。像父母一樣願學生好,就要阻止邪惡進入他們的心靈,把邪惡關在他們的心靈外。反思自己平常在工作中,有時候脾氣有點大,容易把情緒帶到課堂上,面對一群天真的孩子,應該帶著一顆純淨的心靈去看待他們,善意對待,這一點我自身做得不好,應該反思。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心聲。

二、讓學生記住基本知識:

對於所教的物理和生物兩門學科,物理識記的內容要比生物少一點。生物這門學科需要大量識記,其實在課堂上面我有意識的去讓學生回顧所學內容,回憶前面的知識,提取記憶庫裡面的資訊。一些最簡單基礎的知識,卻是需要進行反覆強調,記憶。學生往往在最簡單的地方上出錯,作為老師,需要強化基礎知識,讓學生識記。

三、教材的首次學習:

學生的意識中模糊不清和含混膚淺的觀念越少,他感到落後的壓力就越小,他思想上對首次學習新材料就越有準備,課堂上的腦力勞動就會越有成效。不可讓學生在首次學習定律時,不正確地做習題,不正確地解習題。習題一定是提前設定好,並且有助於理解定律和概念,鞏固深化定律。理科尤其注重做題,作為青年教師,在備課上也是需做大量習題,強化所學知識。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作為教師,確是需要秉持著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擴充自己的專業知識。鑽研專業知識的同時,修煉自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