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使我大開眼界,收穫匪淺。

例如:他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裡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

但有幾個又能做到。

蘇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於利用一切小事鼓勵孩子們善良的念頭,幫助孩子們體驗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耐心地培養著孩子們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終堅持在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中,德育居於首位。他的教育是為“人”服務的,是為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隨時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與情感培養、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諧地統一起來的。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讀全書,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仍然是當代教師學習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感覺自己彷彿和偉大的教育大師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更用心、鑽研。用心回顧從教十三年來的得失,用心和學生在課內外交流,用心觀察和引導學生,用心設計課堂上的各個環節,用心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鑽研和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鑽研數學學科的專業知識,鑽研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鑽研當下的各類熱點知識……我想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學習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一、做幸福的教師,培養幸福的學生

在《給教師的建議》全書中,無不自然的流淌著一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就是一種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師的幸福感和作為一名學生的幸福感。作為一名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為一名學生,能成為他的學生也是幸福的。可見做為一名教師,或者說能否做好一名教師一個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師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這將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健康。只有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產生愉悅的感覺,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師,也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

讀書中受到的啟迪和震撼讓我總是會心潮澎湃,讓我崇拜。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一群教師,也有這樣的一群學生,他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讓我欽佩。崇拜與欽佩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也在躍躍欲試。反思自己的工作,覺得自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負責的教師,但是相比之下,覺得自己距離幸福的教師,還有差距。

從讀書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師,培養幸福的學生”,就要把教師的幸福當做教育幸福來做:1.追求精神的幸福。師生之間在知識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職業所難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認識這一精神性質最終包裝自己的詩意人生。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的過程中,必然會帶給自己很多成功的體驗,這種成功的體驗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一種“累並快樂著”的幸福感。而因為自己工作目標的追求卓越,必然讓學生的各個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學生也是幸福的。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這樣四種合作關係,即: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教師個體與教師集體之間、教師個體與學生集體、教師集體與學生集體之間的合作關係。一個優秀的學生,我們可以說是某某老師的學生,也可以說是某某學校、某某班級的學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個集體中的成員都可以享用同一個幸福。

  二、做公正的教師,培養公正的學生

做公正的教師一直是社會、家庭、學生關注最多的一個師德問題。教師的公正決定著教育的公正。教師公正既表現為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也表現在公正對待同事、領導及學生家長等方面,更表現在正確對待學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師,培養公正的學生”當成是塑造教師光輝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和學生的道德成長,而最終實現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師要對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對教師自尊、榮譽以及合理的經濟利益等等合法權益的要求和維護。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不僅是“我與我”關係,也涉及到教師與社會的關係。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對教師的職業期望較高,一方面社會在輿論上普遍贊同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們包括教師本身往往又認為教師應當羞於言利,只做蠟燭,只問耕耘。要求教師做苦行僧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本身,都是一種不公正。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個體要公正。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感覺樸實而真切,字裡行間充滿著對學生的愛,因為這種愛真摯而深沉且負有社會使命感,成為推動作者不斷自覺反思教學各個環節的不竭動力,成為作者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的源泉,這種愛和社會使命感時刻感染著我,同

時我深信也感染著每一位拜讀這本書籍的我的同行們。

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持民主與尊重的態度;對不同性別、年齡、出身、智力、個性、相貌以及關係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能夠作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作標準,尤其不以家長的社會地位為標準。承諾作到:A.平等地對待學生;B.愛無差等,一視同仁;C. 實事求是,賞罰分明;D. 長善救失、因材施教;E. 面向全體,點面結合。

最後,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評價要公正。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於思考和善於說話。”他帶著孩子們到自然界“旅行”,上思維課,做“環球旅行”,建議我們逐步養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告誡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他認為,只評價學習的最終成果,而忽視學生的勤奮、努力程度,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評價變成威脅人的東西,任何時候評價都不可變為貶低個性的手段。“學習、上課、完成作業、經常得到分數——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為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裡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為主宰者……那麼,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振聾發聵的,對照素質教育,這不就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可我們在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還是說得多,認識的多,但實際上孩子們還是掙扎在學海題海中難以自拔,或是在老師設計的學習程式中機械地完成著記憶的訓練。

  三、做美麗的教師,培養美麗的學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足以說明了美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麗的,而這種美麗不僅表現在一個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美麗的代言人和傳播著。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雙重美麗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同樣美麗的學生。

教師的人格修養只有高於一般人的時候,才具有教育的資格,只有高於一般人,才能為別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較高人格品位的教師才可能獲得教育物件的尊重,為學生所景仰,從而獲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猶在。

古語有“師者,人之模範也”。而“模範不端,則不模不範矣。不惟立言制行,隨時指點,即衣冠瞻視,亦須道貌岸然。” 既要為人模範,為人作樣子,教師自己總要有一個外在形象供人觀摩與效法。教師自身注重自己的衣著打扮得體,有一定的品位,舉手投足中始終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種潛移默化。教師的人格美就是教師的精神之美。教師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學生才有可能成為人格高尚的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著重闡述了讀書對於一個人人格修養的重要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於是我開始用審視的目光看我和周圍的人,但一個令人遺憾的現象就是——大多數老師整天都忙著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幾乎可以說從沒有看見誰煞有其事的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閱讀難怪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大聲呼籲:要構建一個書香社會。冷靜下來一想,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老本"夠用嗎?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我們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什麼?我們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我們要用閱讀來啟迪自己和學生的智慧,用閱讀提升自己和學生的修養。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對於有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只要你真正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且是持之以恆,那你就會成為專家。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花了足夠多的時間在教學上,那我們也會成為專家。”時間就象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以後,我們要把時間一點一點地擠出來,用到讀書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段答話啟開了一個視窗,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結束語:

總之,教育,應當深入到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善於用敏銳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個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細節,與學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靈的塵垢,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樣的教育,才是公正的教育,才是美麗動人的教育,才是令人幸福無比的教育。

一個優秀的教師,教育應該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處處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領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愛教育,為之享受快樂。

我讀到了迷人的教育風景,體驗了動人的教育情感,徹悟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藝術;教育需要經驗更需要技巧,還需要為人師者付出愛心與真心進行“人文”教育……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青少年教育問題專家孫雲曉《夏令營的較量》一文讓中國教育界為之震驚,在中日夏令營中,中國與日本兩國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讓人們對日本人留下的那句“難聽”的話記憶猶新——“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我們日本人的對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草原,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年草原英雄姐妹龍梅、王榮放牧過的烏蘭察布盟,年齡在11~16歲的中日少年根據要求人人負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個過程中,便發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揹包裡裝滿了儀器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揹包裡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乾糧吃盡,只好請求別人支援;野炊時,插著手不幹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燒的孩子,而中國家長卻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孫雲曉先生的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這場中日兩國孩子間的較量,不,是兩個民族間的較量,是兩個國家教育的較量。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為了民族未來的強盛和希望,中國的父母們敢不敢讓孩子經受風雨的磨礪?

20xx年,孫雲曉先生又親歷了一場中日青少年之間真正意義的一次探險,地點是日本境內海拔20xx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這座日本名山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孫雲曉在親身體驗這種探險後認為,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援的這14小時,最後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這次孫雲曉先生終於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勝利,這7名孩子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是經得住艱苦環境考驗的。他們不僅征服了這座險象環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幫助,團結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比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少得多。這難怪我們的孩子嗎?這次日本野山的較量表明,中國孩子並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磨鍊的機會。我國中國小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能夠離開校門的日子有幾天?除了少得可憐的班級衛生值日外,中國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務事。這是因為中國父母雖然沒在一起開過“協調會”,但卻能說出同樣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當我們想責怪孩子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是促使類人猿向智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智力得到開發。因此,勞動中的創造是發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就是剝奪孩子成才的機會。

一向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志勇,每天放學都要在父親的汽車修理廠幫忙做雜物。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對機械維修產生了興趣。為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於操縱的汽車,志勇對讀書、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到了國中三年級,他擁有了一個私人的技術書籍書架,並且不斷地補充著新書。在這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課外閱讀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閱讀跟必須識記、背誦和保持在記憶裡的那種學習並沒有什麼聯絡。這裡是一種對創造性勞動的興趣而激發的閱讀。是一種想在雙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願望。這種閱讀對培養智慧,擴大眼界,特別是對於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腦力勞動的風格和特點,起著重大的作用。這種閱讀能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讀東西的能力。對待閱讀的這種態度,也能運用到對教科書的學習上。

勞動是創造性活動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個少年學生都將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們從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性活動中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在於他對真理的認識和發現,是跟個人付出的創造力融為一體。他感覺到:由於自己的思考和鑽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奧祕。及時地發現、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瞭解每一個人的志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學識更重要。”而想象的靈感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勞動或活動中發現。

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的老闆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睛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後看著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快來看啊,遠方的教堂尖塔怎麼變得這麼近?”孩子的叫聲驚動了站在櫃檯的漢斯老闆……漢斯仔細觀察後發現,一片是老花鏡片,一片是近視鏡片。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現,認真研究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為今天人類能夠探索宇宙得奧祕立下了不朽得功勳。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在院子裡專門為小威特開闢一個活動場所,讓小威特觀花、捉蟲、架“橋”、蓋“房”,培養孩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望遠鏡的發明到卡爾?威特的成長,我們可以知道,培養孩子創造力,讓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活動。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生活的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能不能把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適量的勞動,實質上是智力豐富的活動。通過勞動,孩子懂得了自立;通過勞動,孩子學會了合作;通過勞動,孩子鍛鍊了意志;通過勞動,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課外實踐就是教育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外活動的價值在於使一個學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嘗試自己的稟賦和能力,在具體的事情中表現自己的愛好,找到自己心愛的工作。

因此,父母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不但創造人類,勞動還成就人才。勞動最有意義!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假期裡,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條建議》的經典教育理論著作,這本書我不只一次閱讀,讀後使我感到激動、讚歎、驚異。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蜚聲海內外的教育家,他的確是品德高尚,心地純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標,赤膽忠誠的當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為培養高水準的跨世紀人才做出了貢獻。

作為一個剛參加工作沒兩年的年輕教師,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確實受益匪淺,特別是——關於如何獲取知識,讀完之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年來深深困擾著我的問題突然間找到了方向。

記得有一次為了準備一堂課足足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查資料,認真讀課文,教案反覆修改了無數次。那次的課因我的精心準備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課很多學生跑來告訴我,我比他們原來的老師講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記得那時的興奮與激動。那是鼓舞我工作後走上講臺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從那以後,我總結了一條自認為很有用的講課經驗:把與該篇課文有關的所有資料都蒐集到手,加以組織,最後安排上學生的活動,就可以準備好一堂課了。那時候,我認為找到了教學的不二法門。覺得只要課前認真的準備好每一堂課,就可以講好課。而且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給了學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剛開始學生還很配合,很欣賞這道菜。課時間漸長,課堂開始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我漸漸覺得我的課堂和我的語言和學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謂的討論和課堂活動也只是表面的,進行不到課文的深層次。有很多時候發現自己在唱獨角戲,振臂一呼卻應者寥寥,反而有一兩次仍開教案跳出書本卻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經多次跟其他老師討論這一情況,很多時候都把問題歸於學生對語文主觀上的不重視,而恰恰忽視了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直到那天我看到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寫下的這些話:

請留意觀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須交給學生的那點東西的教師的工作情形吧。他認真的按照教科書把要講述的東西準備好,甚至把講述的內容和邏輯順序都記住。你將會發現:那些在講述新教材時應當使用的直觀教具和說明性材料,好像是人為地附加在課的內容上的,所有這些都從學生思想的表面上滑過去。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呢,這是因為,處於教師中心的只是教材內容,而不是教育過程的各種細節。教師使足力氣去回想講述的過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內容上,學生要領會這樣的講述是困難的,在這種課堂上沒有不隨意識記憶,因為在教師的講述和語言裡沒有情感,如果教師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氣去回想教材的內容,他的講述缺乏情感,那麼兒童就不會感興趣。

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覺得自己在漸漸的走向蘇霍姆林斯基筆下的這類老師。那麼怎樣的講述才能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哪些東西要講,哪些東西則留著不要講完。沒有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導火線”。在這裡,沒有任何適用於一切場合的現成方案。那麼又如何讓自己的語言能夠直接訴諸學生心靈呢?在實踐中我漸漸明白:不是我如何“講好”,而是如何讓學生“學”好。所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程式都應該以學生的心靈為起點,這是我堅定不移的原則。儘可能引導和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了去感悟課文,儘可能的尊重學生哪怕是膚淺但很真誠的理解,儘可能的讓學生自己去與課文中的'人物對話而貼近作者的精神世界,這比我個人滔滔不絕或慷慨激昂地精闢分析更為重要。”

教無定法,卻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方向:一切為了學生。是的,思想的財富是永恆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讀後,我掩卷細想,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孜孜不倦地拜讀,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培養出更多、更全面的學生。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利用寒假時間,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使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兒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歷經千錘百煉,浮現如玉瑰寶,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內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們心中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教師職業走向成功的典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格的典範,一個普通教師開發自己資源的典範,一種站立在教師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典範。當我們乘著新課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歲月的風塵,輕輕地靠近他時,我們驚喜地發現歷史的重現,對於今天的時髦話題均有了簡單明瞭的答案。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網路學習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卻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為工作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時時想到肩上的責任,制訂出周密的工作學習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主動地做好一切積累,包括在什麼時間讀哪些書都要規定在計劃之中,這樣才會覺得時間沒有白白浪費。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

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顯寶貴。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收穫頗多,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師仍不失為一次徹底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的洗禮。下面我僅舉一個例子來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希望你們警惕,在課堂上不要總是教師在講。這種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條結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要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7分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

起初還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太理想化了。可是,審視自己,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為什麼你講過的知識還是有一部分的同學並不知曉?一做起題來還是不會?平時我們總埋怨學生不認真或不懂得強化知識點,殊不知更關鍵的原因就是在於,這些知識是你灌輸給學生的,而不是他自己思考得來的。這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

課堂型別分為:知識型課堂、理解性課堂和思維型課堂。知識型課堂的重心為講知識,讓學生記住一些基本的事實和概念。對這類課堂我們不能一概否定,要適當運用,加以改進。理解型課堂的重心為講問題,它把學生不懂的問題講明白,再按照法則進行訓練、鞏固以及運用。相較於知識型課堂而言,理解型課堂教學更加進步,但也有侷限:它把學生往一條路上引,束縛思維,不利於創造。從形式上來看,思維型課堂也是講問題,但更側重從學生的角度,結合教師的深度理解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評價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們平時採用的課堂大多是知識型課堂,部分是理解型課堂,思維課堂可以說少之又少。

比如說,《赤壁賦》這篇文章,我們說表達了蘇軾在逆境之中的曠達樂觀,但這個如若讓學生自己探究得來該多好啊。我們為何不引導學生去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為何不可在課堂上讓學生靜靜地品讀餘秋雨的《黃州突圍》?為何不能在課堂讓學生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卻要親力親為、苦口婆心地做無用之功?我們灌輸給學生說蘇軾的思想是集儒家、道家和佛家融為一體的。這話說出來有幾個孩子是能明白的。我們大可花點時間讓孩子們自己根據看的書去討論,老師也可以加入其中。師生間的課堂對話是培養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可以通過對話刨根究底,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生成新的課堂教學資源,促使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也可以在師生的對話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外顯表現。而且這樣的課堂,宛若課堂之春風,將思維之種子悄然種在學生的心中,不亦樂乎?

又如:對於古文裡的一詞多義,單靠記憶是比較難的。這時候,引領學生利用說文解字去研究古漢語文字,不是一舉兩得之事嗎?既能讓學生用形象思維來記住文言字的含義,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由此看來,任何行為都是由思維引領的,教育行為也是由教育理念引領的。蘇霍姆林斯基正是懷著“培養真正的人”的理念和目標,實踐於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才成為了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當然,在今天的教育體制下,我們難免受到束縛。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變我們對真正教育的執著追求。我們將不斷摸索更好的教學方法,奮然而前行。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冰心老人曾經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這學期,我閱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集中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教師的賞識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我認為賞識教育應該從下面兩個方面著手:

  一、師愛——成功教育的動力。

師愛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以及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悟到這種師愛後,便會激發出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物件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如果教師發自內心地向學生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語言去打動他們、感化他們、啟發他們、誘導他們,讓他們增強信心和勇氣,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奮起直追,最終他們也會成為生活和學習的強者。

  二、自信——成功教育的祕訣。

成功教育很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善於在每個學生身上發現他的天賦和才能,為他提供發展的條件,竭力做到使每個學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從而感到快樂,從中樹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並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

對國小生,尤其是那些學習困難者,特別需要的不是失敗,而是別人的肯定、老師的賞識和成功的體驗。通過這些,才能促使他們產生一種內驅力,促進他們成就動機的發展,促進他們發現自己,看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和優點,從而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

古人云:“開卷有益”。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的確讓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讓我的心地陡然開闊。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7

蘇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可以說他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他的教育實踐鼓舞著千百萬教師,《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之三宜興埠第三國小周金輝。書中的許多例項讓人受益非淺。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閱讀此書。俗話說得好,"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所給的一條最好的建議。同時我也知道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不應該找出各種理由為自己不讀書辯解。從此書中使我知道了一些以前有可能是自己所沒注意到的,那就是要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學生,而不是用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學生,要從課堂中的點滴來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並能為他的點滴進步感到高興、欣喜。也許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使學生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其實是沒有教不會的學生,而是看你會教不會教。讀到這裡我覺得要讓學生想學,願學,就要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平時經常鼓勵、賞識,但不能用簡單粗暴的行為對待學生,因為孩子的感情是十分細微的,我們要留意我們的每個細節,多給他們創設學習的機會,要不斷給他們學習的動力。有了動力,有了老師的賞識,學生就會變的有自信,內心深處就會產生一種願望:要努力的追求知識!其中評價也是一種教育工具》。在教學中,教學評價就如一把雙刃劍,它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學習動力,也有可能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

我覺得不同的年級段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方式。就像低年級:應給其樹立信心。我們有時可以故意去忽視學生的缺點,放大他們的優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我們能深入到每個孩子的心田,那麼還愁學生不愛學習?就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打好基礎,掌握牢固的知識,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爭做一名全面發展的國小生吧!記得中國有些古話:"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材"。打罵的教育方法已經不再適應今天的教育形勢。打罵只會增加學生的逆反。

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時像追逐蝴蝶那樣快樂呢?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學會賞識學生,充分肯定學生,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進取。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

當然,作為新一代的教師,閱讀的目的不僅僅是去領悟大師在教育實踐中所提煉出來的寶貴經驗,而更重要的是學習大師的這種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邊探尋的精神,去思考新時期的教師、新課改下的教師又該給自己提提哪些建議呢。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

蘇霍姆林斯基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前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將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寫入《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這些建議凝聚著大師智慧的光芒,似一顆顆啟明星為教育者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此書將深奧的理念植入於簡潔質樸的文字中,用生動而翔實的案例闡述大師的教育思想,使人輕鬆愉快的在閱讀中得到啟迪。

我對於書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很有感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備課、上課、批改還是做學生思想工作,肯定會有許多感觸和體會。如果我們能將其記錄整理下來,那麼將是多大的一筆思想財富啊。教學工作絕對是一個有經驗者優先的職業,越老越吃香。那麼經驗從哪裡來,就是平時點滴的教學實踐中所得。但是一個人的記憶不可能永久保鮮,所以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將教學中的這些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就是教師日記。我認為教師日記主要內容應該是教學反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鑑意義。教學反思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教學反思反思什麼,因人而異,但共性的東西不外乎這幾點:

1、教學中的成功之處。比如教學過程中完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中突發事件的處理措施得當;學生反映較好,積極性較高;將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巧妙應用到本節課的教學中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

2、記“敗筆”之處。找出本節課教學中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做出深刻的反思及整改意見,為以後教學提供借鑑。

3、記教學機智。所謂教學機智指中教學中,教師的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記學生見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中主動參與的孩子往往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他們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總之,寫教師日記,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9

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收穫頗多,尤其是在我的工作經歷中,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在各種瑣碎的事情上耗費大量的精力,不注意工作中的積累和反思,一旦到了寫案例或論文時,就要搜腸刮肚尋找素材。為什麼會這樣呢?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閱讀《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後,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教師應做一個勤寫教育日記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寫《給教師的建議》時已經寫了32年的從教日記,他在書中寫到:“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 “我想再一次提醒校長要有一個記事簿。只要你是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這個記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記錄和儲存下去。這實際上是一種教育日記,同時也是你對一個較長時期的教學和教育過程進行概括性分析的準備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個事實,你都把它記入記事簿裡。積累事實,善於從具體事物中看出共性的東西──這是一種智力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必然會有那麼一個時刻,你會頓然醒悟,那長久躲閃著你的真理的實質,會突然在你面前開啟。”正因為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真正的教育日記的實踐者,所以他道出的話語才真實、貼切。

蘇霍姆林斯基的話道出了寫教育日記的意義和作用,即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學習、積累和反思,教育日記在這三個方面都可以起到作用:

1、幫助教師的專業學習。教育日記中記載的教育理論、讀書心得、名家經驗、名言警句等都能作為教師學習成長的工具。

2、幫助教師積累資料。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也都有值得記憶的東西。只有勤於動筆,我們才能戰勝遺忘,才能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價值的回憶。為什麼有的人提筆無話,就是因為平時沒有積累。

3、幫助教師的自我反思。一個人對教育的理解決定了他的教育工作的質量,而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理解需要思考,思考可以幫助一個人形成思想。教育日記,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一個人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時失敗和挫折經過反思更能變成一種財富。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每日看似平凡、單調、重複的工作中就蘊藏著某些重要的教育現象或教育規律,如果善於積累和反思,那就可以成為我們工作創新之源泉,成為推動工作的加速器。此外,我們也可以在教育日記中傾訴自己的苦悶和彷徨,緩解工作中的壓力,以更輕鬆的心態開始新的一天。

教育日記的內容包羅永珍,只要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和規律都可以做記錄,如教育教學中現象的描述、事件的經過、資料的記載、規律的總結、方法的創新、成敗的體驗。具體而言,可以做以下分類:

1、記錄一些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既可以作為我們寫文章時的論據,又可以豐富我們的談話,提高教師說話的品位。只要自己看到“於我心有慼慼焉”的句子,或一段,或幾行,或三言五語,不在乎多少,在乎這句話的分量,有價值的,就記錄下來。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留心,逢得必記。

2、記錄成功的教育事例。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會有一些成功的事例,一些閃光的東西。記下自己成功的案例,包括對“問題學生”一次成功的轉化、一堂成功的課、一次有意義有效果的家訪、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的捕捉,一次成功的主題班會活動等等,這是自己最寶貴的財富。當我們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時,那成功的經驗就立刻浮現在眼前了,從而使自己的工作遊刃有餘。

3、記下失敗的事例。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有收穫,也都有過失,或大或小。我認為失敗的事情,更應該一記,因為它更能幫助一個人進步。在日記中是有勇氣講述自己的失敗的,敘述事件的經過,分析失敗的原因,為自己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再次遇到這一問題打好預防針,是非常有好處的。

4、記教育的理論和理念。教師實踐活動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我們固然懂得一些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但是,教育實踐活動是處於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學習、補充、更新自己的知識,關注本學科或德育工作的前言理論和理念。特別是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領悟的,也不是一次兩次培訓就能解決的。有些話聽起來也是比較好理解的,可是具體地落實到每一天的工作中,落實到每一堂課上,那就不容易,我們需要通過教育活動來論證並實踐一個優秀的教育理論。

5、記下和學生的交流。我們的工作物件是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的第一條建議中就寫下這麼一句話:“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和諧、互信的關係十分重要,師生的交流也就必不可少。當然,我們每天要面對不同的學生說許多的話,也沒有必要一一記下,應選取典型的、感人的材料進行記錄。

6、記錄自己的觀察、實驗、感想、反思。如針對某個“問題學生”,可以建立動態觀察材料;針對班級中自習課學生經常講話的現象,實施不同的解決方案並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針對某種教育現象可以記錄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