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5.52K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並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

2.在活動體驗中學會觀察方法,積累觀察經驗,發展數學思考,養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習慣。

二、制定依據:

1.內容分析

教材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長方體形狀物體的觀察,引導學生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在觀察活動中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的三個面。練習活動中,通過對正方體的觀察,體會到正方體的每個面的形狀都是正方形,通過對拼搭後的物體的觀察,感受檢視的形狀是隨著觀察角度而變化的,為下一段的學習作好鋪墊。

2.學生實際

二年級時,學生已接觸過從物體的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初步掌握了觀察物體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要由只關注物體的一個面發展到同時觀察兩個面、三個面,還具有一定的難度。在表述自己的觀察方法或結果時也會出現敘述不清的狀況。

三、教學過程設計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6-7分鐘

 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出示圖書箱,引導學生:從你的位置觀察,你能看到什麼?

2、讓學生在盒子上指認

3、指名介紹

活動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觀察圖書箱,說說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隨機認識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帶的盒子(長方體形狀)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義

以學生熟悉的圖書箱為觀察物件,在看、說、指等一系列活動中,調動多種感官,協同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並初步感受到因為觀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個數也是不同的。

25

分鐘

 二、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盒子,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

1、佈置觀察任務,

明確觀察要求,

指導觀察方法,

2、教師巡視,注意收集不同的資源

3、組織交流與評價

隨機引發思考:從一個位置觀察,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

4、引導小結

活動二、從不同位置觀察盒子,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

1、學生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2、交流觀察結果,檢驗觀察方法。

3、感悟小結

這個大問題的設計是在學生前一次的初步觀察體悟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獨立觀察,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而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差異資源”又為互動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多角度觀察物體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6-7分鐘

 三、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觀察,鼓勵學生不斷挑戰。

一、1、從正方體的三個面觀察

2、觀察老師拼搭的兩個正方體,想象後與檢視連一連

二、按要求擺圖形

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初步體會正方體的每個面的形狀都是正方形,通過想象與觀察結合,學生初步感受圖形與檢視的聯絡,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後續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1―2分鐘

 四、全課總結

學完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交流,

自我評價

 五、課後反思重建: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觀察鐘面,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大格、60小格。

2.掌握讀取時間的方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在觀察、操作、體驗等活動中,初步建立時、分的概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觀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度;

2.感悟時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養成守時和惜時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認識時間單位:時、分;

2.理解1時等於60分,掌握“幾時幾分”這種讀取時間的方法。

(二)教學難點

正確、迅速讀出鐘面時間。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具鐘面、學生自帶鬧鐘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故事引入

小朋友,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上一次小白兔輸得很不服氣,於是它約小烏龜到綠樹成陰的圓形運動場來比賽,看誰先跑完一圈,還請小紅當裁判。它們站到同一起跑線上,小紅一說開始,它們跑起來。

2.提出問題。

(1)它們所跑的路程一樣長嗎?

(2)他們所用的時間相同嗎?

3.引出“鐘錶”

在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在進行這樣的賽跑。鐘錶有什麼用呢?它能幫助我們認識時間,每天我們都離不開時間。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關於鐘錶的知識。

(二)認識鐘面

1.啟發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螢幕上的鐘面或手中的學具鐘面,說一說你看到鐘面上有些什麼?

2.得出結論: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分為5小格,一共是60小格。鐘面上又短又粗的針叫時針,又細又長的針叫分針。

(三)認識時

1.媒體演示:閃動時針,並且時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1。時針走1大格經過的時間是1時。2.啟發提問:時針從1走到2時1小時。從4走到幾是1小時?你還能說一說,時針從幾走到幾也是1小時?

3.得出結論: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經過的時間是1時。

(四)認識分

1.媒體演示:閃動分針,並且分針從12起走動1小格。分針走1小格經過的時間是1分。

2.啟發提問:分針從12走到1經過了幾分,你是怎樣想的?

3.得出結論:12到1有5個小格,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走5小格的時間就是5分。

(五)感受一分鐘

1.活動:通過讀、寫、算、數等活動,親身體驗一分鐘的時間觀念。

電腦計時,學生分組操作,第一組:讀課文;第二組:寫字;第三組:口算;第四組:數數。一分鐘結束後,提問:

(1)一分鐘讀多少字?(統一讀一篇課文)

(2)一分鐘寫多少字?(統一抄寫字)

(3)一分鐘做多少口算?(預先印好題)

(4)一分鐘數多少個數?

每組推薦二人彙報。

2.教師總結:一分鐘的時間裡,中央電視臺播音員能播180個字,銀行點鈔機能點1500張人民幣。一分鐘雖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卻能做很多事。因此,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六)認識時、分關係

1.匯入:剛才的時間大家說的都很好,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時和分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分組活動:學生拿出準備的小鬧鐘,撥一撥,看一看分針走一圈,時針走幾大格,並在小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結果。

3.教師演示:(在演示前強調學生看時針原來的位置並記住,再開始演示分針走一圈的過程)提問:時針走了多少?

結論:時針走了一大格,即1時。

提問:誰知道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分?

結論:60分

提問:通過剛才操作,我們知道分針走1圈時針正好走1大格。說明1時和60分什麼關係?

結論:1時=60分

(七)讀寫時間

1.啟發提問:(出示學具鐘面)有時時針不是正好指著幾時,應該如何表示時間?

2.師生共同總結讀寫時間的.方法:

要讀出一個時間,要根據時針和分針的位置來共同確定。先看時針剛走過數幾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針從12起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這時鐘面上的時刻就是幾時幾分。

兩種表示方法,一種是中文表示方法,是幾時幾分,就寫幾時幾分;第二種是像電子錶那樣,就兩個小圓點把左邊的時和右邊的分隔開。有幾時就寫幾再打兩個小圓點寫右邊的分。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數字要佔兩個位置,不滿10分的要用0來佔位。比如,9時5分,不滿10分,我們就先寫0再寫5。

(八)課堂小結

時間過得真快,馬上要下課了,你知道這節數學課多長時間嗎?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老師有一句話要送給大家:珍惜每一分鐘,讓生命更有價值。

時間悄然流逝,守時和惜時是一個人可貴的品質。本節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時間的讀寫方法,更要注重建立學生的時間觀念,培養其珍惜時間的意識。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3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也就是未知數,對於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表示數量間的關係,都與本節課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國小生來說,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和,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方程這部分的學習,能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侷限性,為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幫好認識的準備和鋪墊。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這節課的概念學習也是後面學習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內容,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絡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是在實踐中瞭解方程的意義,並能根據方程的意義判斷出方程,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正確的方程。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向大家做以彙報。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於這個遊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遊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你們認識它嗎?(出示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都是根據槓桿的工作原理。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匯入,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回顧玩兒蹺蹺板的經驗,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為認識新事物奠定基礎,形成表象】

二、認識並使用天平

教師介紹天平:

這就是一臺托盤天平,它是用來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儀器。這兩個是天平的托盤,一邊放物品,另一邊放測量物體的砝碼,砝碼上都有質量標誌。我們通過不斷除錯砝碼,直到中間的指標指向中間為兩邊平衡,物體的質量就是砝碼質量之和。

教師示範: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行實際應用天平來測量一下。

首先我們來應用一下,檢查一下砝碼的質量是否準確。

在天平的左邊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右邊我們應該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看一下,天平中間的指標正好指向刻度盤的中心,說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

20+30=50

這有一個空的水杯,我們先來測量一下它的重量。

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重量。我們來試一試。

通過測量,我們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現在我們緩緩向水杯裡倒水,你發現天平怎麼樣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嗎?水的質量是未知的,我們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麼現在天平的狀態還能用等式來表示了嗎?

100+X>100

我們繼續測量水的質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這幾個算式都以板書形式呈現。

【在利用天平寫出算式的過程中,我最開始設計的是給每個小組一臺天平,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量物品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天平中砝碼過小,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調節砝碼的過程中,而不是討論方程的意義,與本節課的重難點相背離,因此在修改中,我們還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師的示範為主,我們吸取了學生試驗的教訓,為了讓學生看得真切,我們放棄了實物操作,選擇了電腦課件的演示。】

三、認識方程

1、根據天平寫算式並分類

剛才我們測量了水的質量,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出現了這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位置關係,你明白了嗎?下面老師這兒就有幾組天平測量的過程,首先請你根據天平寫出算式。然後把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則分分類,最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結果。

【《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的“雙基”增加為“四基”,其中“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內容。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比較提倡對概念的演繹,清楚地記得,十年前數學書對方程概念的呈現是這樣的:通過天平保持平衡寫出等式,然後得到結論。舊的數學課強調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教師引出概念,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2、交流彙報: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數 50x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x=50x3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反問:什麼樣的算式叫方程呢?一個算式要成為方程有哪幾個條件?

【通過對比,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師講授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什麼都不講,對於方程這個新知識,如果老師不告訴學生,學生是不能憑藉舊知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現上,我選擇了講授法。】

四、應用概念

同學們,根據你對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寫出幾個方程嗎?

判斷,他們寫得都對嗎?

黑板上剛才我們寫得這些算式,有方程嗎?

【通過前面學生的活動歸納出概念,還要對概念進行演繹。練習題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寫方程,就是考查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後再進行判斷的基本練習。】

五、方程產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著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學生在學習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同時,也要了解數學文化。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的產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2、 根據數量關係寫方程

3、 判斷是否是方程

4、 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七、作業:

利用課餘小組時間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再想,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新增,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使用天平 ,但對天平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質量這個環節延伸到課下,學生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願望,而且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我還設計了“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新增,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發散學生的思維,也為下節課《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質》奠定了基礎。】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或遊戲情境中,體驗前與後的位置與順序。

2、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

3、培養學生關於前後的空間觀念。

4、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前與後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

學生前後空間觀念的培養。

教學方法:

嘗試教學、情境教學、遊戲

教學準備:

紙製的方向盤4個、車站牌5個、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老師請5名學生上講臺排成佇列

2、在老師的口令下,學生按要求調換位置(把原來排在第二位的同學,依次往後進行調換,換三次,最後一次換到了隊伍的末尾。使學生初步體驗到: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引導學生“()同學在()同學前面,在()同學後面,”“()在最前面”等較規範的語言來描述。

二、觀察討論、學習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設計做鋪墊,學生已初步體驗到了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因此新課知識,應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討論來掌握。)

2、老師出示電腦:小動物賽跑

電腦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蝸牛參加賽跑,起跑後不久,他們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學生看電腦觀察小動物的位置變化)

(暫停演示)問:你看到了什麼?現在跑在最前面,它後面有哪些小動物?誰第二?小白兔跑第幾?小蝸牛跑第幾?

問:如果比賽繼續進行,可能會有什麼情況發生?(目的:啟發學生的法語異思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再次體驗到前後順序具有相對性)

三、練習鞏固、啟發思維

1、說一說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後面是誰?

(2)你前面有幾個同學?後面有幾個同學?你是排在第幾位?

2、做一做的第二題,然後全班集體訂正。

3、遊戲: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義務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並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著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說明:課前的猜數遊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隻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裡有多少?(課件呈現滿螢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麼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後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隻,然後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隻?該怎麼列式?

[說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3.由於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4.通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於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並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說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並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侷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麼原因啊?

5.通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裡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說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聯絡。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遊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遊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遊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說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於120,卻為什麼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通過爭論後,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遊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麼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通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範,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並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並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並通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並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資料並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6

課題名稱

設計者(姓名、通訊地址)

一、概述

·說明學科(數學、語言藝術等)和年級(中學、國小、學前等)

·簡要描述課題來源和所需課時

·概述學習內容

·概述這節課的價值以及學習內容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分析

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該課題預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做出一個整體描述。(修改後的課標要求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說明學習者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三個方面的學習準備(學習起點),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要注意結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說明教師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學習者特徵分析,比如說是通過平時的觀察、瞭解;或是通過預測題目的編制使用等。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說明本課題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採用的教學與活動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資源與工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支援教師教的資源;二是支援學生學習的資源和工具,包括學習的環境、多媒體教學資源、特定的`參考資料、參考網址、認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別說明的傳統媒體。

如果是其他專題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方面的課程,可能還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援及可獲得情況。

六、教學過程

這一部分是該教學設計方案的關鍵所在。

在這一部分,要說明教學的環節及所需的資源支援、具體的活動及其設計意圖以及那些需要特別說明的教師引導語。

最後,畫出教學過程流程圖。同時,流程圖中需要清楚標註每一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媒體和相應的評價方式。

教學內容與教師的活動媒體學生教師進行邏輯選擇的運用的活動

七、教學評價設計

建立量規,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可以建立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八、幫助和總結

說明教師以何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設計相應的不同幫助和指導,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給予不同的幫助。

在學習結束後,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簡要總結。可以佈置一些思考或練習題以強化學習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或補充的連結鼓勵學生超越這門課,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領域。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獲得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直觀經驗。

2.過程與方法: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運用已學知識,計算各種圖形的周長。能主動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重點]

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圖形的`周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園嗎?有一個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園,在這個小公園裡,它發現了很多數學問題。老師今天也帶你們去一趟這個公園,看看你們能發現哪些數學問題?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出示小公園的掛圖。這就是那個小公園,同學們,你們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

2、在同學提出的許多問題中,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點研究其中的一個與我們這段時間學習的數學知識――周長有關的問題。

3、你能指出這個小公園的周長嗎?如果讓你來計算這個公園的周長,你需要知道哪些資訊?你有辦法獲得這些資訊嗎?

4、現在老師告訴你們這些資訊,你能求出這個小公園的周長嗎?試試看。

5、讓學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你們能用一句話總結一下求小公園的周長的方法嗎?

2、計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四、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1、在這個小公園的附近,小動物們還拿著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圖形,你們認識它嗎?

我們班有六個組,老師這裡一共有六個圖形,每個組可以拿幾個?但老師想請每個小組算兩個圖形的周長,你們能幫老師想想辦法嗎?

2、今天我們一起去遊玩了一個小公園,你有什麼收穫嗎?

五、作業:

作業本上的作業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8

 活動目的:

1.通過挖掘身邊的數學素材,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鞏固已學知識。

2.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引導學生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探究興趣。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探究旅遊四個景點至少要用多少油及所需油錢。

2.選擇合理的旅遊線路。

活動過程:

一、簡要匯入

1.今天見到佤山小朋友,心裡很高興!老師從電視裡瞭解到祕境佤山不僅有神奇的文化,而且有優美動聽的民歌,還知道佤山有很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旅遊景點。下面,請同學們介紹你知道的景點。(學生介紹)

2.同學們介紹的景點令人心馳神往,老師現在最想到四個具有特色的景點去看一看、遊一遊。(螢幕出示)請同學們大聲地把這四個景點的名字喊出來。(翁丁原始部落、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崖畫、司崗裡溶洞)。

3.請同學們用所學的知識,幫助老師解決旅遊途中遇到的問題。

二、根據資訊探究問題

1.(螢幕出示)根據圖中提供的'資訊(旅遊車平均每小時行40千米),如果先到翁丁原始部落,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怎樣列式?(學生提問題,口頭列式)

2.如果再給大家提供一個資訊“從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有12千米”,你又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計算?

估計學生會提出下列問題:①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共有多少千米?36+12=48(千米)。②從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需幾小時?12÷40=0.3(小時)。③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共用幾小時?0.3+0.9=1.2(小時)或(12+36)÷40=1.2(小時),引導學生比較兩種演算法各有哪些優點。

3.同學們這麼快就解決了在第一條旅遊線路中遇到的問題,很好!接下來,老師還要到崖畫和司崗裡溶洞去遊一遊。請看大螢幕,根據提供的資訊,你又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式解答)

估計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①從縣城到崖畫有多少千米?0.6×40=24(千米)。②從崖畫到司崗裡溶洞有多少千米?0.4×40=16(千米)。③從縣城到司崗裡溶洞共有多少千米?24+16=40(千米)。④從縣城出發到司崗裡溶洞共需幾小時?0.6+0.4=1(小時)或(24+16)÷40=1(小時),並讓學生分別說一說這樣算的理由。

小結並板書:路程=速度×時間

三、進一步探究“油耗”和“油錢”問題

1.在同學們的幫助下,老師知道了從縣城到每個景點的路程和時間。下面,老師再給大家提供兩個資訊,看看從資訊中你們瞭解到了什麼,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資訊:①旅遊車每千米用油0.15升;②每升油價5.60元。

2.學生思考後提出問題,教師再選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

問題(1):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需多少升油?0.15×48=7.2(升)。

問題(2):從縣城到司崗裡溶洞需要多少油錢?

①24×0.15×5.60+16×0.15×5.60=33.60(元);②(24+16)×0.15×5.6=33.60(元);③40×0.15×5.60=33.60

(元)。最後比較這三種解法,說說每種解法的理由。

問題(3):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往返需多少升油?48×0. 15×2=14.4(升),並說說“往返”是什麼意思。

問題(4):從縣城到司崗裡溶洞,加70元的油能返回到縣城嗎?33.60×2=67.20(元),並說說為什麼要“×2”。

3.引導學生歸納並板書:油的總錢數=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

4.讓學生先說說“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和“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所表示的意義,再說說每個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四、給這次旅遊提合理化建議

1.同學們幫助老師解決了旅遊中遇到的這麼多問題,真了不起!現在請同學們看旅遊線路圖,給老師的這次旅遊提一些合理化建議,並說明你的理由。

2.學生提建議,教師對能省時、省錢、省油等經濟實惠方面的建議予以肯定,倡導綠色旅遊。

五、全課小結

同學們懂得的旅遊知識還真不少,謝謝同學們給老師提了這麼多的建議,這次祕境佤山遊將成為我美好的回憶。(板書課題:祕境佤山遊)

附板書設計:

祕境佤山遊

路程=速度×時間

油的總錢數=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90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的求法。

2.瞭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學習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課前談話:

師:孩子們,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師,真有禮貌!你們願意和老師交個朋友嗎?(願意)你叫什麼名字?你現在有多高?(學生個別彙報)

師:看來,同學們的身高有高有矮,誰能說說我們班同學大概有多高?是這麼高嗎?還是這麼高?

(學生疑惑時,老師故意找出班上較矮和較高的學生,欲以他們的身高作標準,由此展開爭議)

師:那你們認為我們班同學的身高大概與哪位同學差不多?猜測一下這位×同學身高大約是多少?這是我們班每個同學的身高嗎?(不是)那是什麼呢?

師:孩子們,現在對平均身高有感覺了嗎?帶著這種感覺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感受平均身高,瞭解平均身高的意義,讓生在腦海中對“平均數”有一個表象。】

一、情境匯入,講解例1

1.聯絡生活,情景激趣

為爭創全國衛生城市,我校四年級同學自發組成環保小組,利用週末去收集飲料瓶。請看,這是其中一組收集的瓶子數量,老師把它繪製成了象形統計圖。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2.發現資訊,提出問題

教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彙報,教師引導。

教師: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1)小組合作,嘗試解決問題。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預設學生會想到“移多補少”和“資料的總和÷份數”的方法。學生可以在教師提供的練習紙上畫一畫、移一移,直觀地看出平均數,也可以動筆計算求出平均數。

(2)彙報交流,理解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

教師: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學生:13個。

教師:大家都同意這個答案嗎?13是怎麼來的?

①“移多補少”的方法。

結合學生口述,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教師:這種方法對嗎?你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你們是怎樣想到這個方法的?

教師:同學們想到了用多的補給少的這個方法,使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可以叫“移多補少”法。(板書:移多補少)這裡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這個“13”是他們真實收集到的礦泉水瓶嗎?

引導學生初步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數,而是4個人的整體水平。

②先合併再平均分的計算方法。

教師: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結合學生口述,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先合併再平均分”的過程。

教師:怎樣列式計算呢?

學生:(14+12+11+15)÷4=13(個)

教師:誰看懂這個方法了?能再說一說這個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麼意思嗎?

教師:像這樣先把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合起來,再除以4,也能算出這個小隊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教師:誰再來說一說這種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數”這一課題。

教師:13就是這4個數的平均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平均數)

師:那麼,13是這四個同學實際收集的瓶子數量嗎?

師:看來,平均數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個虛擬的數。

師:那平均數13和他們實際收集到的數量相比較,你又發現了什麼?仔細觀察這組資料:實際收集的數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們與平均數13相比,你又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師: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個,平均數會發生變化嗎?變多還是變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個呢?

小結:這樣看來,平均數很敏感,平均數與每一個數據都有關,其中任何一個數據的變動都會引起平均數的變動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數,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論是直觀形象的操作演示,還是運用平均分來計算,都為學生理解平均數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撐,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2.教學例2,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1)承上啟下,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在今天上課之前,你們在生活用平均數的機會多嗎?實話實說,不多。那我們今天來用一用好嘛。請看大螢幕:今天老師想邀請你們來當回裁判,那麼裁判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學比賽踢毽子,男生隊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認為哪個隊贏了?哪個隊的成績好呢?仔細看資料。

引導學生體會,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求總數的方法比較輸贏。

教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也可以比較兩組隊員踢毽個數的平均數。

教師:哪個隊求平均數比較簡單,你是用什麼方法求的?

引導學生用平均數的意義來說明道理,求幾個資料的平均數,就相當於把這些資料的總和平均分成這麼多份,每份都同樣多,平均數可以代表這組資料的總體水平。

(4)巧設矛盾,比較人數不同的兩個隊成績。

教師:看來,女生隊暫時領先。如果男生隊再加一個人,誰會是最後的贏家呢?請各位裁判員獨立思考後給出最終的裁定?並說出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學生會進行爭論,有的認為看總數,第一組應該領先,有的認為在人數不同的時候,用總量來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數來比較。

教師:為什麼不公平?誰再來說一說?

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公平的深入思考,體會平均數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引導學生拿著學習單,說計算的方法。

師: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是誰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是的,求平均數。通過統計圖更能清晰地說明你們的觀點。看(停頓)通過移多補少,一眼就能發現哪隊的整體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數能反應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質疑-爭辯,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1.練習一:三個鉛筆筒,裝了鉛筆,分別6支、7支、5支,平均每個筆筒裝了多少支?

師:看看每個筆筒裡有多少枝?

提問:用了什麼方法?

移多補少

呈現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說說怎麼移多補少?

指出:移多補少。

2.練習二:小麗有這樣的三條絲帶,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平均數是18cm

追問:用什麼方法?

指出:測量後獲得資料,用求和平分法。

在獲得資料的基礎上,移多不少。

3.練習三:鼕鼕來到一個池塘邊,看到平均水深110cm,鼕鼕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會有危險,對嗎?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水深110釐米,並不是說池塘裡每一處水深都是110釐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較淺,只有幾十釐米,而有的地方比較深,超過他的身高。所以,鼕鼕下水游泳可能會有危險。

師:平均數反應的是整體水平,它會掩蓋掉很多的資訊,萬一這條小河是這樣的話,你覺得東東有危險嗎?

師:所以呀,孩子們,天氣越來越熱,孩子們一定不能隨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識,時刻注意安全。

4.練習四:中國男性平均壽命74歲,女性平均壽命77歲。

問題一:一位73歲的老伯伯看了這份資料後,不但不高興,反而還有點難過。這又是為什麼呢?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壽命74歲反映的只是中國男性壽命的整體水平,這些人中,一定會有人超過平均壽命的。

問題2:如果有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著,老奶奶的壽命一定會比老爺爺長?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不一定!雖然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但並不是說每個女性的壽命都會比男性長。萬一這老爺爺特別長壽,那麼,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長些。

師:要想長壽,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讓我們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就要養成體育鍛煉好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總結

這節課你收穫了哪些知識?又學到了哪些方法?

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統計量平均數,什麼是平均數呀?平均數就是將原來幾個不相同的數變得同樣多的數,這個同樣多的數就是平均數。通過兩種方法研究平均數,分別是求和平分、移多補少方法。我們在探究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特性:平均數反映了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一個數據的波動會影響到平均數,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數學源於生活,我們還認識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運用。

師:說得真好!走出課堂,願大家能帶上今天所學的內容,更好地認識生活中與平均數有關的各種問題。下課!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10

一、匯入新課。

1.談話:今天老師請大家帶來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容器,誰來說說你所帶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指名交流)

2.談話:像這些計量比較少的液體,常用毫升做單位,毫升可以用符號“ml”表示。(板書)

二、學習新課。

1.談話:飲料瓶的容量是500毫升,鈣奶瓶的容量是100毫升。那麼1毫升是多少呢?

(讓學生來簡單描述,或上來倒出認為是1毫升的水。)

2.認識1毫升。

出示:25毫升量筒。

談話:這是一個25毫升的量筒,裡面盛的水是1毫升。

(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感受1毫升有多少。)

我們再用這個滴管來滴1毫升的水,數數有這樣的.幾滴。

3.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數數。

4.談話:你覺得1毫升的水怎麼樣?

(讓學生體會1毫升是很小的計量單位)

5.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的計量單位,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可進行猜測,可能有學生已經知道其中進率。)

6.出示:圖片

談話:你能看著刻度說出每個容器裡有多少毫升水嗎?(指名交流)

7.出示1升水,與500毫升的水比較,估計1升水有多少毫升?

(1)學生估計交流。

(2)實驗證明。

板書:1升=1000毫升。

8.練習,“想想做做”第4題。

4升=()毫升20xx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1)學生獨立完成。

(2)指名交流,並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全班校對,及時糾正錯誤。

三、鞏固應用,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題。

(1)學生審題後估計各容器裡有多少毫升。

(2)出示數值,全班讀一讀。

2.第3題。

(1)學生審題,指名說出每種飲料的容量。

(2)學生獨立思考。

(3)指名交流,並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4.閱讀“你知道嗎?”

四、課堂小結。

1.談話: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2.佈置作業:補充習題第9頁。

3.課外作業:到超市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升作單位的,各是多少升?哪些是用毫升作單位的,各是多少毫升?

4.有時間介紹一下節課量器的做法,並允許學生在家裡試做。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P112—114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可以根據事件的具體情況,對事情的順序進行合理安排,以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標

1.學會根據具體事件的情況,通過調整事件順序,合理安排時間。2.會畫簡單的事件流程圖。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孝敬長輩的思想感情。

2.鍛鍊孩子思維的條理性,培養整體考慮決定事件順序的習慣,和綜合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

從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出最優方案。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具體事件的情況,通過調整事件順序,合理安排時間。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課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們之間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們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規律:

(1)沏茶問題

(課件)見了李阿姨,小明怎樣說?小明很有禮貌的請李阿姨坐下,還要給李阿姨沏上一杯熱茶。沏茶的步驟有是這樣的。

(課件出示主題圖)(學生讀時間表)

師:如果你是小明,怎樣安排這些事,使李阿姨能儘快喝上熱茶?一共要用多少時間?

學生討論

師:誰來說一說怎樣安排?為什麼這樣安排?

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時間安排

板書:1+1+8+1=11(分)

指出,這就是流程圖,下面要再寫出時間的計算。

(2)總結方法:有時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多種,我們可以選擇最優的方法來做,這就是優化。通過剛才解決的問題,你說說怎樣才能節省時間?做一件事情的同時再做其它事情可以節省時間。

聯絡生活舉例。聽廣播與刷牙、洗臉、吃飯、讀英語。

(3)烙餅問題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媽媽準備作他最拿手的烙餅招待李阿姨。我們來看看媽媽是怎樣烙餅的?(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資訊?

生:一次最多能烙兩張餅

生:兩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鐘

師:如果只烙一張餅需要多長時間?怎樣烙?

學生回答演示生:6分鐘。烙一面需要3分鐘,兩面就要6分鐘。

師:烙兩張餅最少需要幾分鐘?怎樣烙?

學生回答並演示

生:6分鐘。因為一口鍋可以烙兩張餅,可以同時烙兩張餅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張餅一樣,也是需要6分鐘。

師:如果烙三張餅呢?最少需要幾分鐘?

師:這麼多答案,下面請同學們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組為單位,用圓片代表3張餅,在桌子上擺一擺,說一說,然後將你們的方案,填到你們的表格中。

小組活動

師:哪個小組願意上來說說你們是怎麼烙的?(兩人合作一人填表,一個操作)

方法1:

生1:先兩張同時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張,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師:有沒有比他們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餅

1、餅2的正面,需要3分鐘;第二次烙餅2的反面和餅3的正面,需要3分鐘,第三次烙餅1和餅3的反面,也需要3分鐘,總共用了9分鐘,共烙3次。

師:大家明白嗎?誰再來演示演示。

師:課件演示烙3張餅的最優方案。

師邊演示邊講解,其他學生一起操作:

我們先烙餅1的正面和餅2的正面,3分鐘後,把餅2拿出來,再同時烙餅1的反面和餅3的正面,3分鐘後,餅1熟了,接下來再同時烙餅2的反面和餅3的反面,3分鐘後餅2和餅3也熟了。

師:這種方法為什麼快?

生:鍋裡一直都有兩張餅。(課件出示:烙3張餅的兩種方案)

師小結:從表格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用這種方法時,鍋裡每次都有兩張餅,這樣不浪費時間,烙的最快,我們就把這種方法叫做烙3張餅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總結方法師:烙4張餅怎樣烙最快?

生:2張2張地烙,需要12分鐘

師:烙5張餅怎樣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張,再用最佳方法烙3張,用15分鐘

師:烙6張餅,怎樣烙最節省時間?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張2次,用18分鐘生:2張2張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鐘

師:這兩種方法都是用18分鐘,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生:我喜歡3張3張的烙,這種方法比較好玩。

生:我喜歡2張2張的烙,這種方法省勁,3張3張烙太麻煩了。

師:我也喜歡2張2張的烙,同樣的時間,這種方法比較省勁些。師:烙7張餅,最快需要幾分鐘?

生搶答:21分鐘

師:這麼快就想出來了,說說你的想法依次說出8張、9張、10張餅的烙法

師:觀察這張表,你能發現什麼規律?

生:每多烙一張餅,時間就多用三分鐘,你看5張餅是15分鐘,6張餅是18分鐘,那7張餅就是21分鐘

規律1:用最優化的方法烙,餅的張數乘每面所用的時間,就是所用的最少時間

板書:每面所用的時間×餅的張數=所用的最少時間

師:從餅的張數和烙餅的方法上,你還發現了什麼?

規律2:我還發現了雙數張時是2張2張的烙,超過3張的單數張都用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

師:如果烙20xx張餅需要多少時間?

3、實際應用

(1)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這樣的問題,大家看。(課件出示早晨時間安排)學生寫出流程圖,再寫出計算過程

(2)師:同樣在美味餐廳裡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大家幫忙解決。(課件出示早晨時間安排)

(課件出示星期天,餐廳裡來了3位客人,他們每人點了兩個菜,假設兩個廚師做每個菜的時間都相等,應該按怎樣的順序炒菜?)

師:先想一想,再和挨著的同學說一說。誰來告訴大家,應該按怎樣的順序?你的理由呢?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小結:炒菜的時間相等,等候的時間不一樣,哪一種方法能讓客人等候的時間短一些呢?(同時進行尊老愛幼思想的滲透。)

(3)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請你說一說。

4、小結:

師: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大家有什麼收穫?

小結:老師也希望大家能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提高效率。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版本、章、節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為什麼學本節內容);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師生訪談、學生作業或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是比較有效的學習者分析的測量手段。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要走的認知發展線。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設計思路】:

現本節課的教法學法及體現的理念支撐。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機板書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建立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3.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麼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麼評價?對你有什麼啟發?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13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能應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鋪地磚的實際問題,能從實際需要出發,合理地選擇所需的地磚,能根據不同要求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2.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的作用與價值,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應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鋪地磚的實際問題,從實際需要出發,合理地選擇所需的地磚,根據不同要求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1、學生每組準備一個圈尺。

2、調查市面上的幾種地磚的規格,計下它們的尺寸。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讓學生說說裝修住房客廳裡一般鋪什麼,怎樣知道要用多少塊地磚。接著按教材提出任務。

2.說明課題,並板書:鋪地磚。

二、小組活動

1.提問:在客廳裡鋪地磚,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讓學生相互討論後在班內交流。說明需要知道客廳的長、寬和地磚的規格。

2.學生彙報所調查的地磚的規格。

3.出示客廳的長、寬和三種地磚的規格。

4.小組討論。

(1)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計算,然後彙報不同規格地磚塊數的計算方法和結果,老師可以板書出來。再引導學生按實際情況想到各是怎樣拼接的,瞭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觀。

(2)提出美觀要求,讓學生討論好的辦法,每組計算後填表,然後在班內交流,得出比較好的辦法。

(3)提出四周鋪15釐米的大理石條,讓學生討論要怎樣計算。

(4)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使得地板更美觀?學生討論後。

三、測量、計算

1.提出要在教室裡鋪地磚,必須做哪些工作,怎樣計算的問題。

2.分小組進行測量、討論和計劃、計算。

3.各小組彙報每組的計劃,在班內交流、比較。

四、活動小結

五、課外延伸

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為你的房間設計一個合理的鋪地磚方案。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88、89頁的內容及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瞭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自主探索並總結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用長方形紙片(長3Cm,寬2Cm)與方格紙。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前面,我們通過研究兩個數的因數,掌握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知識。今天,我們來研究兩個數的倍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在數軸上標出4、6的倍數所在的點。

拿出老師課前發的畫有兩條直線的紙。

在第一條直線上找出4的倍數所在的點,畫上黑點。在第二條直線上找出6的倍數所在的點,圈上小圓圈。

2.引入公倍數。

(l)學生彙報,多媒體課件出現兩條數軸,並根據學生報的數,仿效出現黑點和小圓圈。

(2)觀察:從4和6的倍數中你發現了什麼?

(3)學生回答後,多媒體課件演示兩條數軸合併在一起,閃現12和21。

(4)我們發現:有些數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如果讓你給這些數起個名,把它們叫做4和6的什麼數呢?(板書:公倍數)

說說看,什麼叫兩個數的公倍數?

3.用集合圖表示。

如果讓你把4的倍數、6的倍數、4和6的公倍數填在下面的圖中,你會填嗎?試試看。同桌兩人可以討論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數。

學生彙報後問:

(1)為什麼三個部分裡都要添上省略號?

(2)4和6的公倍數還有哪些?有沒有最大公倍數?

(3)有沒有最小公倍數?4和6的最小公倍數是幾?(板書:最小公倍數)

4的倍數6的倍數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數:

5.引出例1。

前面學習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我們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磚鋪地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再來研究一個用長方形牆磚鋪成正方形的實際問題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學生任意選擇操作方式。

①用長方形學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紙上面畫出用長方形牆磚拼成的`正方形。邊操作、邊思考:拼成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與長方形牆磚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

(2)反饋並揭示意義。

①請選用第一種操作方式的學生上來演示拼的過程,並說一說拼出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老師根據學生的演示板書正方形邊長,如6dm

②請選第二種操作方式的學生彙報,老師讓多媒體課件閃現邊長為6dm、12dm……的正方形。

③正方形邊長還有可能是幾?你是怎樣知道的?

④觀察所拼成的邊長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與牆磚的長3dm、寬2dm的關係。體會正方形的邊長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數,而6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思考:兩個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之間有什麼關係?(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這兩個數的其他公倍數。)

⑤閱讀教材第88、89頁的內容,進一步體會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實際意義。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畫一畫,說一說。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們從同一點往前跳,跳到第幾格時第一次跳到同一點,第2次跳到同一點是在第幾格?第3次呢?

引導學生將本題與例1比較:內容不同,但數學意義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2)完成教材第89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思考,寫出答案並交流:4人一組正好分完,說明總人數是4的倍數;6人一組正好分完,說明總人數是6的倍數。總人數在40以內,所以是求40以內4和6的公倍數。

(3)獨立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2題。

(4)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1題。

指導學生找到寫出兩個數的公倍數的簡便方法,先找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再用最小公倍數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數。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本節課我們共同研究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並通過解決鋪長方形地磚的問題,瞭解了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板書設計:

最小公倍數(一)

4的倍數:4、8、12、16、20、24、28、36……

6的倍數: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數: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數:12

教後反思:

優點:本節課主要學習怎樣進行約分,在學習中讓學生自己總結方法,找到約分的技巧,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總結出約分時的注意事項。本節課教學內容充實,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不足:首先在分層練習的時候題目較簡單,沒有體現由易到難,分層練習這個過程。其次本節課從整體上來說更像一節純粹的做練習課,缺乏必要的講解和語言文字的修飾,更只是簡單的習題羅列。

人教版國小數學經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理解利率的含義,體會它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能應用分數、百分數的知識,靈活解答有關“利息”的問題。3.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理解概念,正確解答有關“利息”的實際問題。

教學用具: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學前匯入:

人們常常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儲蓄起來。儲蓄不僅可以支援國家建設,也使得個人錢財更安全和有計劃,還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二、展示學習目標:

理解利率概念,學會解決有關利率的實際問題。

三、自學指導:

1.什麼是本金?什麼是利息?什麼是利率?2.利息如何計算?明確:

1.在銀行存款的`方式有多種,如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銀行的錢叫做本金;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做利息;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2.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國家規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稅率納稅。

四、鞏固練習:

出示例題:老奶奶存1000元,兩年後可以去會多少錢?(學生板書演示)老師提醒:存期兩年,利率是4.68%,還要扣去5%的利息稅。1.1000×4.68%×2=93.6(元)

93.6×5%=4.68(元)

1000+93.6-4.68=1088.92(元)2.1000×4.68%×2=93.6(元)

1000+93.6×(1-5%)=1088.92(元)

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老師歸納:

第一種方法先算利息,再求利息稅,最後用本金+利息-利息稅;第二種方法也是先算利息,再用本金+稅後利息。都正確。

五、作業安排:

課本練習二十三第6、7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