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8.42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第29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七第1-3題。

教學目標:

1、聯絡生活中的具體物體,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能在實物和平面圖形中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軸對稱圖形。

2、通過觀察、操作活動,培養學生探索與動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學生在認識和製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對稱的美。教學重點:

認識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能識別軸對稱圖形

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紙、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現象引入教學

師:談話引入:同學們,我昨天到眼鏡店看到了一副眼鏡,請大家幫我看一看,我要不要買呢?(用課件出示一副不對稱的眼鏡圖片)

學生彙報:不買,因為兩邊不一樣,不對稱??

師:大家都說眼鏡不對稱,到底怎樣才是對稱的呢?可以用手比劃一下。

生:比劃兩邊大小一樣就是對稱的了。師板書:兩邊一樣

師:這兩幅中買一個可以嗎?看來眼鏡我得選一個對稱的才行。感謝同學們,真會出主意。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對稱”的數學知識。板書:對稱

二、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欣賞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對稱現象(課件出示圖片:外國國旗、臉譜、飛機??)

師:春天來了,同學們都喜歡外出放風箏,看這兩隻風箏圖,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呢?生:左右一樣,都有翅膀。追問:左右兩邊的翅膀長得怎樣?

師:再看下面幾張圖,它們有著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對稱的,兩邊都一樣。

師:說一說生活中還有這樣的的對稱現象嗎?教師裡有嗎?

生:舉例??

師:生活中的這些對稱現象,把它的形狀以圖片的形式出現,就是圖形。我這裡請來了幾個圖形,認一認,(衣服、樹、葫蘆、箭頭、醫院十字形符號。)

師:請問這些圖形是對稱的嗎?你是怎樣知道的?

追問:你能用什麼方法,動手證明它們是對稱的?可以動手摺一折。

師:衣服這個圖形,誰來證明?(請生操作)

提問:你用的什麼方法?(生:對摺。)

怎樣對摺的?(生:左右對摺)

然後你看到了圖形的兩邊怎樣了?

(生:重合了,一樣,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還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師:我用這四個字表示你們對摺後看到的。板書:完全重合

示範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對摺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師:下面再請4個同學用對摺法,折一折這4個圖形。依次說一說??。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邊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對稱的。

小結:同學們真棒!像這些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數學上叫:“軸對稱圖形”。現在你知道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圖形嗎?(生: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

師:我這兒還有一個圖形,紫金花形圖片它是對稱的嗎?用對摺法試一試。(生:示範對摺後,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對稱的)

三、認識“對稱軸”

師:剛才同學們把這些圖形對摺後,中間都留下了一條直直的摺痕,這條摺痕剛好

把這個圖形怎樣了!(生:分成兩邊一樣了)

師:可以把它分成左右兩邊,上下兩邊,斜著的兩邊一樣了。我們也給這條摺痕取一個數學名字:“對稱軸”

師:衣服的對稱軸,我們用虛線把它畫出來,畫的時候,要超出圖形的兩端,這樣就更容易看到摺痕所在的位置了。師依次畫出每個圖形的對稱軸。指出紫金花圖沒有對稱軸。--板書“對稱軸”。

四、練習鞏固

1、找出這些圖形的對稱軸,指一指

2、找出軸對稱圖形,對的打“√”,錯的打“×”。

3、數字、字母、漢字也可以寫成對稱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車,銀行標誌也是對稱的。

小結提問: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生:略)

五、實踐操作

我們已經認識了軸對稱圖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一張白紙,你們能運用對稱的知識用這張紙剪一件衣服嗎?請大家跟老師一起來完成,好嗎?

(1)、折一折: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

(2)、畫一畫:在對摺的紙上畫線。

(3)、剪一剪:沿著剛才畫的線剪一剪,會剪出一件上衣的圖案。(出示課件)(用剪刀時注意安全,不要傷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圖形嗎?如:松樹、桃心、葫蘆等。

(1)、現在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剪一剪,選擇松樹、桃心、葫蘆三種圖形中的一種,看誰既會動腦又會動手。

(2)展示學生剪的作品。(把優秀作品貼黑板)

四、課堂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從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只要我們留心觀察,我們生活的周圍處處可以看見軸對稱圖形,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圖形,我們的生活才會裝扮得這麼美麗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張貼學生及及教師的剪紙作品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2

《7的乘法口訣》: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類推能力,使學生自主經歷口訣的編制過程,瞭解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

2、掌握7的乘法口訣的特徵,熟記口訣,並逐步提高靈活運用口訣的能力。

3、通過多角度的練習,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師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圖

教師:這是同學們用七巧板拼成的圖案,都拼成了什麼?

教師:拼一個圖案要用幾塊拼板?是幾個7?怎樣列乘法算式?你能編一句乘法口訣嗎?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1個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師:拼兩個圖案要用幾塊拼板?是幾個7?對應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訣是什麼?

教師繼續完成相應板書。

教師:像這樣,同學們能根據這7個圖案試著編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訣嗎?

2、編制口訣

開啟課本72頁,嘗試在書上填寫。

3、全班交流

(1)彙報,並上黑板寫

(2)根據學生彙報,課件出示7的乘法口訣。

(3)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說一說哪個算式可以表示拼4個圖案所用的拼板的塊數?相對應的乘法口訣是哪一句?

拼6個圖案需要幾塊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訣是哪一句?根據這句乘法口訣你能聯想到哪個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這句口訣表示什麼意思?

“七七四十九”這句口訣為什麼只能計算一道乘法式題?

二、記憶口訣

1、剛才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大家編出了7的乘法口訣,下面請大家拍手齊讀口訣,讀後讓學生自己記憶口訣。

教師:你認為7的乘法口訣中哪句容易記?為什麼?

教師講述動畫片中的情境,讓學生尋找7的乘法口訣,並運用聯想記憶口訣。

教師:看,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語也能幫助我們聯想到乘法口訣。

2、7的乘法口訣還有什麼特點?

從上往下觀察,口訣中的第一個數依次多1,第二個數都是7,積依次多7。

教師:為什麼積依次多7?

讓學生利用發現再次記憶口訣,之後再進行對口令的遊戲。

三、靈活運用

1、看算式說口訣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事物、現象和故事與7有關呢?

(1)算七星瓢蟲身上的點。

(2)算詩的字數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是本週經典誦讀古詩,你們會背嗎?學生齊背。

這裡有7嗎?你們知道詩中一共有多少個字嗎?怎麼想的?

教師:每句7個字,所以又叫“七言詩”。

教師:加上題目一共有幾個字?怎樣列式?

(3)編一編

1個矮人1頂帽,7個矮人7頂帽;

1個矮人2件衣,7個矮人()件衣;

1個矮人3條褲,7個矮人()條褲;

1個矮人()雙鞋,7個矮人()雙鞋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練習三第10~16題、思考題、動手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解決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和容積這些概念的聯絡和區別,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2、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係,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理清思路。

1、回顧複習。

教師談話:用一句話介紹前面幾節課學習的關於圓柱的知識。

預設學生回答:圓柱的體積計算;圓柱的特徵;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各種情況。

2、理清思路。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體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再算出圓柱的體積;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和側面積,再算出圓柱的表面積;

3、揭示課題——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練習課。

二、基本練習,形成技能。

1、練習三第10題。

根據表中的已知分別計算每個圓柱的未知量。學生獨立完成。

2、練習三第11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注意分清3個小問題分別求什麼問題。

3、練習三第12題。

引導思考:第1個問題求水池裡最多能蓄水多少噸,要從體積入手;第2個問題要弄清楚求的是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4、練習三第13題。

學生讀題,分析題意。之後一人板演,全班齊練。評講時注意後進生的輔導。

5、練習三第14題。

⑴出示題目,理解題目意思。

⑵討論:塑料薄膜的面積相當於什麼?

大棚內的空間相當於什麼?

⑶分別怎麼算?

引導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間有多大,分別求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一半。

6、練習三第15題。

分析:玲玲把一塊長方體橡皮泥捏成一個圓柱體雖然形狀變了,但什麼沒變?(體積)

7、練習三第16題。

提問: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麼?(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開闊思維。

1、第19頁思考題。

學有餘力學生完成。

⑴把圓鋼豎著拉出水面8釐米,水面下降4釐米,你能想到什麼?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釐米,你又能想到什麼?怎麼算出這個圓鋼的體積?

⑶這題還可以怎麼想?

讓學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體積就是那一部分鋼材的體積。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4

一、活動目的:

為了提高全體數學教師的教材鑽研能力,培養教學骨幹,更深入的開展課題(數學優質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技藝運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使教師們能一展自己的風采,學校特舉行此次數學教學設計比賽。

二、參賽要求:

1、參賽物件:以個人為單位,40歲以內青年教師參與。

2、比賽內容:為做到公平公正,參賽教師將抽取現任年級本冊教學內容作為參賽內容。內容由評委選擇確定,即從每個年級選擇五至六個教學內容,再由各年級備課組長抽籤確定本年級具體內容。

3、比賽時間定於第八週星期二下午2:00開始,地點階梯教室,比賽時間為一小時。

三、獎項設定及評審辦法

本次比賽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3名

四、比賽評委名單:

劉名鬆、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評分標準:

見附表。

興國縣洪門國小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材第100-10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形成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們的關係。

難點:克和千克質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學具:

課件,2分的硬幣,黃豆,天平,兩袋500克的鹽,檯秤,自己帶來的小物品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想知道今天在超市裡發現了什麼數學知識嗎?仔細看看。(課件出示:教材第100頁情景圖)

生1:他們都在討論跟質量有關的話題。

生2:從圖中知道5個蘋果重1千克,一壺豆油重5千克,一包餅乾重110克……

師:生活中物體的質量經常用到,我們國家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是“斤”和“兩”,現在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克”和“千克”,這也是今天我們要共同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從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引導學生髮現物體的質量與生活聯絡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師:仔細觀察,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課件出示:教材第101頁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發現這些比較輕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單位的。

師:是啊,我們一般用“克”作單位來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克”是國際通用的質量單位,用字母“g”來表示。

師:那麼對於比較輕的物品常用什麼來稱量呢?老師告訴大家有一種稱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天平來稱。現在請同學們在小組裡用天平稱一稱你們身邊的什麼物品重1克?

學生在小組裡測量較輕物品的質量,尋找重1克的物品,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說一說小組測量的結果。

(1個2分的硬幣重約1克)

師: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輕?(課件出示:教材第101頁“做一做”)

指定學生回答,並適時作出評價。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比1克輕?

生1:一塊小橡皮比1克輕。

生2:一根頭髮比1克輕。……

2、教學例2。

師:其實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質量超過1克,甚至更重,那麼對於比較重的物品,我們常用什麼作單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課件出示:教材第102頁例2上面的圖)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覺得應該是用“千克”作單位稱量比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蘋果重25千克,我也認為是用“千克”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品。

師:“千克”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用字母“kg”來表示。

師:仔細看看,蘋果的箱子上寫的是“淨含量”,什麼是“淨含量”呢?

生:“淨含量”是指這箱蘋果的質量,不包括箱子的質量。

師:對,生活中經常用到“淨含量”這個詞,它是指桶裡、箱子裡的物品的實際質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舉例說一說。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鹽一包重500克,兩包食鹽的質量就是1000克。

師:那你覺得“千克”和“克”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生:1千克=1000克。

師:誰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單位的秤有哪幾種?

生1:我在超市裡、菜攤上見過的有電子秤、檯秤。

生2:我在體檢的時候見過測體重的體重秤。

生3:我在實驗室裡見過彈簧秤。

師:如果你是個有心人,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細看看圖中這些指標分別指著幾,告訴大家所稱物品有多重。(課件出示第102頁例2下面的圖)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體重是23千克。

師:請在小組裡合作交流,稱出質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學生在小組裡合作交流,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彙報,完成教材第103頁“做一做”第2題,填寫好表格。【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絡生活、貼近生活,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地學習新知識】

3、在裡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斷對錯。

一個雞蛋約重50克。 ( )

小明今年7歲,約重20xx克。( )

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鹽500克,兩袋這樣的鹽重1千克。( )

三、總結提升: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什麼?

四、作業佈置:

教材第105頁練習二十第3題和第106頁第8題。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圖形很多。教材通過飛機、蝴蝶和_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它們共同的特徵,再做剪紙實驗,然後揭示軸對稱圖形並畫出對稱軸,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內容,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圖形的特徵,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

教學物件分析:

學生已認識了一些基本圖形特徵。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一方面可以加深對一些已學過的圖形特徵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認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一些事物,併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研究一些問題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通過生活中的例項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用摺疊重合這樣的詞語準確地描述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2、能識別軸對稱圖形,並能確定它的對稱軸。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欣賞想象、操作發現等數學活動過程,來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其空間觀念和審美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主動參與畫圖形的活動,感受圖形的對稱美。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教學課件,剪好的樹葉、大樹、葫蘆、愛心和小衣服等。學生:彩紙3張、剪刀1把,直尺1把,學習材料1份。

教學重點:

(1)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建立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2)準確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簡單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

判斷對稱圖形,做出軸對稱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1、老師在眼鏡店看到這樣一副眼鏡,請你檢驗一下它是否合格,為什麼?(出示課件:不對稱的眼鏡)

生回答。師揭示”對稱”,並板書。

2、請看這幅眼鏡合格嗎,為什麼?(出示課件:對稱的眼鏡)

生回答。

3、這是一隻美麗的蜻蜓,你看它對稱嗎?如果是哪裡對稱?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裡還見過這樣的對稱現象?

生回答。

5、老師也蒐集了一些生活的對稱現象,請你欣賞一下。

(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並配有音樂。)

6、它們美不美?這隻蝴蝶美不美,美在哪裡?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帶來一個問題想考考大家,請你仔細觀察:

(出示課件:對摺之後兩邊完全重合)

8、你有什麼發現?

生回答。師揭示“完全重合”,並板書。

9、你能用雙手錶示“完全重合”嗎?你能用一張卡紙表示“完全重合”嗎?生做,師評價。

二、動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這張簡單的紙,老師可以把它變成很多漂亮的對稱圖形,你信嗎?請

看老師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經準備好的大樹、葫蘆、小衣服等簡單的對稱圖形。)

2、你們想做嗎?小手背後向前看,豎起耳朵仔細聽,我們一起做一個愛心。(課件演示,教師用紙演示過程)

第一步:將紙對摺,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適的.位置畫出愛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著剛才的畫痕剪下來。

第四步:開啟便是愛心。

3、請同學們準備好你的學具剪一個愛心。

生操作,師巡視。

4、展示學生的作品,並貼黑板上。

5、你們真是了不起的藝術家,能剪出這麼漂亮的作品。我們把這樣的兩邊一

樣的對稱叫做對稱圖形。

6、你還能剪出其他的對稱圖形嗎?

生操作,師巡視。

7、展示學生的作品,並貼在黑板上。

8、開啟你手中的對稱圖形,請你仔細觀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麼?

生:一條摺痕。

師:揭示“對稱軸”,並出示課件解釋對稱軸:它通常是一條直直的虛線,並能向兩端延長。請畫出你手中的對稱軸。

9、仔細觀察老師黑板的對稱軸和你畫出的對稱軸,有什麼區別嗎?

生回答,師指導:當對稱軸在真實物體上時是畫不出延長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畫。而老師的作品是在紙上,所以能畫出延長的部分。

10、像這樣沿著對稱軸對摺,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

並板書。

三、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1、下面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課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斷:下面的圖形是對稱的嗎?如果是請畫出對稱軸。(課件出示)生拿出練習紙做題。

3、連線。

生回答。

四、回顧新知,總結提升

1、這節課的學習之旅即將結束,請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首先觀察了什麼?生回答。

2、通過剪一剪的活動我們發現軸對稱圖形有個顯著特點:對摺後兩邊都能完全重合,並且能留下一條很明顯的對稱軸。

3、同學們感受到了生活中對稱的美,在課堂上也剪出了美麗的軸對稱圖形,此時你們的心情美不美?讓我們帶著這份美麗的心情來欣賞美麗的圖片。(課件出示,並配有音樂。)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對稱軸

對摺→完全重合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我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首先通過不對稱的眼鏡和對稱的眼鏡對比,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現象,再引入蜻蜓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它們共同的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軸對稱在生活中的應用。接下來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的活動發現對稱軸,由此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一、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心裡產生一種懸念,進而達到以疑激學的目的。本節課一開始,用生活中的眼鏡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現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對稱的美和價值。

二、搭建體驗探索的平臺,開展有序、有效的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本節課我在課堂上展開了觀察對稱圖形——發現特點——動手剪對稱圖形——欣賞與應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學習活動。例如:活動一: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活動二:動手剪對稱圖形,在活動中加深體驗。“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著剪一剪。這一活動的開展,激起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

三、聯絡生活實際,感受數學樂趣。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因此根據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感覺,一種美感。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精心設計:大紅的中國剪紙、美麗的蝴蝶、蜻蜓、中國的京劇臉譜、各種建築等圖片,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接著,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對稱圖形,講述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判斷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是否是對稱圖形,從而感受身邊的對稱圖形。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7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於課堂教學設計。

為了提高廣大國小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同時也給廣大國小數學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能力的機會,由教育部西南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和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聯合組織了新課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大賽。北碚區的每個直屬學校和鎮教育中心均參加了此次大賽,並得到了廣大數學教師的踴躍參與,共收到181份教學設計。經過評委的認真評選,評出了一等獎35名,二等

將42名,三等獎59名。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設計8

一、教學內容

這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

解決問題、

表內除法(一)、

圖形與變化、

表內除(二)、

萬以內數的認識、

克和千克的認識、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

統計、找規律、總複習等。

這冊教材的計算教學內容是萬以內的加、減法筆算和表內除法。這兩部分內容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因此,表內除法同20以內的加、減法一樣,是國小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是國小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時經常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因此,在這兩部分計算教學中,教材安排了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使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不僅有助於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也有助於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出現克和千克的認識,讓學生通過各種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理解使用統一的重量單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觀念。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圖形和變化等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平移、旋轉現象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安排的是簡單的資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經歷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數學廣角介紹了簡單的組合思想和邏輯推理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這一冊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認識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知道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掌握掌握萬以內的數位順序,會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理解並認識萬以內的近似數。

2、會口算百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會進行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計算,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3、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係;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4、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5、會辨認銳角、鈍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

6、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瞭解統計的意義,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5個單位)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8、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簡單規律;有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有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1、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口算的分階段要求初步擬訂如下:

單元結束時期末平均錯誤率速度平均錯誤率速度

表內除法6%絕大多數達到每分鐘做8題4%以內絕大多數達到每分鐘做10題

三、教材的編寫特點

這冊實驗教材的編寫,是以《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編排。對於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體現了前兩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同時,由於教學內容的不同,本實驗教材還具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點。

1、筆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計算的同時,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便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萬以內加、減法筆算是國小數學教學中要求使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學重點放在使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掌握計演算法則和方法上,並通過一定的訓練達到計算的熟練。此次教材的編排,突出的變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學筆算,而是將筆算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背景中,使學習筆算與學習用筆算解決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筆算加法中安排了參觀博物館的乘車問題,筆算減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奧成功後得票多少的比較問題等。這裡的編排順序是:在現實的情境中提出要解決的計算問題,使學習計算的必要性突出出來。接著通過操作、直觀探討計算的算理,展示計算的方法,在學生理解算理、獲得演算法後,再看能否用計算解決前面提出的實際問題。這樣就使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例如,萬以內的加法筆算,教材先提供一個二年級學生要乘車去參觀博物館的情境。由小精靈提出哪兩個班合乘一輛車?的問題,使學生處於問題情境中。通過例1、例2、例3分別提出有關乘車的三個問題,都需要用計算來解決。進而引出了不進位加和進位加的三個計算式題,並引出筆算。在筆算方法的教學中,教材通過擺小棒直觀的展示算理並結合直觀圖出示演算法。學生理解了算理和演算法,就可以用之解決問題了。在例3中,每輛車限乘70人,通過計算結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數是71,超出限乘人數,所以班長得出結論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輛車。使問題得到解決。這樣不僅讓學生經歷了筆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筆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這種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主動建構知識,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

2、提供關於空間與圖形的豐富素材,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對於學生來說,良好的空間觀念不僅是他們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認識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們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國小數學中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主要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讓國小生在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圖案設計、實驗操作等各種活動中,獲得關於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更好地從形狀上去認識周圍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徵,描述事物間的關係,形成和發展良好的空間觀念。

根據上述教育理念和《標準》第一學段的具體教學目標,本冊實驗教材對於空間與圖形內容的編排採取這樣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豐富的關於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和素材。安排了圖形與變化、克與千克的認識單元的教學內容。單元中設計了豐富多樣的動手實踐活動,如觀察、拼擺、摺紙、測量、作圖、製作等,通過活動讓學生對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平移、旋轉現象的概念進行感知、體驗和理解,對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圖形、以及對所獲圖形間關係進行體驗和理解等,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感性經驗。其次,教材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探索性操作活動。例如,在認識重量單位之前,安排了關於用統一的重量單位進行測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認識克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的測量黃豆重量的活動等。讓學生在各種探索性的操作活動中,通過觀察、猜測、操作、討論交流,感知、感受幾何概念的含義及所學圖形的特徵,藉助圖形表象進行推理,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3、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加強估計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作為當今資訊社會中的成員,對客觀世界變化的敏捷反應和對各種資訊迅速作出判斷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國小數學中要培養的估計能力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礎之一。在以往的國小數學教學內容中對於估計能力培養涉及得很少,在現行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為選學內容。加強估算是當前計算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標準》中規定了估算的教學內容和估計意識、技能的培養的要求。例如第一學段要求: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本套實驗教材把加強估計意識的培養作為改革的要點之一。不僅在計算教學中安排相應的估算教學內容,而且將估計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結合其他數學知識的教學進行滲透與培養。

例如,本冊教材在萬以內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估算一小節,這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教材結合例項,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學生了解估算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們可以用它簡潔、迅速地解決某些問題。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思想。其次,教材還注意在有關的教學內容或練習中滲透估計意識培養的內容。例如,在重量單位教學中有一些觀察某種實物大約有多重、測量某一實物時只要求大約的重量等的練習。使學生了解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時並不需要準確的計算或精確的結果,而只需要一個粗略的資料就可以達到目的。在教給學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後,教材還安排一些應用估算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練習,以便逐步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4、注重體現探索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意識。

新的數學教育理念認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根據這一理念,本冊實驗教材的編排,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利用各種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探究活動以及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逐步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創新的意識。如前所述,在教學重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之前,先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通過實際操作、小組討論、歸納推理等活動,得出要用統一的重量單位進行測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結果,才能彼此進行交流的結論。在學生認識了克、千克之後,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還有比克大的長度單位千克,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索測量一袋鹽的重量的方法,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應該用比較大的重量單位的想法,從而引出千克。本冊實驗教材安排的兩個數學實踐活動剪一剪和有多重,都是開放式的對周圍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數學內容進行探究的活動。在這些動手實踐的探索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數學知識,還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的慾望,產生對現實世界各種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主動地探索未知,進而逐步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這些也正是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維所必需的過程。

四、教學用具:表內除法練習表、萬以內數位表、簡易天平、平移、旋轉的操作學具、口算練習表等

五、課時安排:

(一)、解決問題4課時

(二)、表內除法13課時

1、除法的初步認識

平均分2課時左右

除法nb3課時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7課時

整理和複習1課時

(三)、圖形和變換4課時

剪一剪1課時

(四)、表內除法(二)9課時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3課時左右

解決問題4課時左右

整理和複習2課時

(五)、萬以內數的認識8課時

(六)、克與千克2課時

(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1)7課時

(八)、統計3課時

(九)、找規律4課時

(十)、總複習4課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