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數學》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1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什麼是數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數學》讀後感

《什麼是數學》讀後感1

《什麼是數學》——“對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是由美國R·柯朗、H·羅賓合著。

在序言裡有這樣兩段話:一是數學物件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麼。數學就艱難地徘徊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它的意義不在於形式的抽象中,也不存在於具體的實物中;對於喜歡數理概念的哲學家,這可能是個問題,但確是數學的巨大力量所在——我們稱它為所謂的“非現實的現實性”。數學聯結了心靈感知的抽象世界和完全沒有生命的真實的物質世界。

二是有意義的數學就像用來講述有趣故事的報紙雜誌,但不像某些報紙雜誌,它的故事必須是真實的,最好的數學就應該像文學作品,故事來源於你眼前活生生的生活,這使你把精力與感情投入投於其中。

由這兩段話,我就聯想到了我們正在研究的“生活課堂”。我們企圖讓我們的課堂與現實的`生活世界相溝通,讓課堂的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生活經歷相融通。這樣無疑就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的具有生命的底色和生活的發展力。如果我們的數學課僅僅是解題課,僅僅是空洞的演算和推理,它是沒有很強的生命力的。如果脫離了與現實世界的關聯,這樣的數學只是一門工具,是冰冷的沒有溫度的,沒有生命力的。

而如何實現這兩個關聯和融通,這是我們所有老師尤其是數學老師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我希冀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答案。

文章第五頁有這樣一段話:幸運的是,創造性的思維不過某些教條的哲學信仰而繼續發展著,而如果思維屈從於這種信仰就會阻礙出現建設性的成就。不論對專家來說,還是對普通人來說,唯一能回答什麼是數學這個問題的不是哲學,而是數學本身中的活生生的經驗

由此可見,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數學是對現實生活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數學是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規律所進行的歸納和統整。因此而言,生活就是土地,而數學是在這片土地的滋養下開出的一株鮮花,或長出的一棵參天大樹。數學的發展必須需要現實生活的滋養,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養料。所以說生活就是數學的源頭活水,我們的“生活課堂”研究必須要認真地聯絡生活,與現實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我們的課堂才真正的具有生命力和不斷的活力。這也是我們今後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什麼是數學》讀後感2

常言道學而不思則罔。一次在某數學論壇閒逛,發現多人在談論此書,而且評價都非常的高,想想又是和數學有關的,於是一時心血來潮就買了這本書,直到真正閱讀此書時,這本書已經在抽屜積塵多時。讀了之後才發現收穫真的是太多了。

《什麼是數學》既是為初學者也是為專家,既是為學生也是為教師,既是為哲學家也是為工程師而寫的。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數學科普讀物。書中搜集了許多經典的數學珍品,給出了數學世界的一組有趣的、深入淺出的圖畫,對整個數學領域中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動的`闡述。

斯圖爾特增寫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觀點闡述了數學的最新進展,敘述了四色定理和費馬大定理的證明等。這些問題是在柯朗與羅賓寫書的年代尚未解決,但現在已被解決了的。

愛因斯坦評論說:“《什麼是數學》是對整個數學領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徹清晰的闡述。”閱讀此書讓我們明確知道了什麼是數學?數學是對思想和方法的研究。而目前我們的數學教學有時竟演變成了空洞的解題訓練。這種訓練雖然可以提高形式推導的能力,但卻不能導致真正的理解與深入的獨立思考。數學研究已出現一種過分專門化和過於強調抽象的趨勢,而忽視了數學的應用以及與其他領域的聯絡。所以,我們必須醒悟到數學教學應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終極目的。閱讀《什麼是數學》,將對教師、學生和一般受過教育的人有一個建設性的改造,讓大家真正理解數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科學思考與行動的基礎。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而絕不是解題訓練。這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都要注意的地方。回到我自己的教學,我想若讓學生在整體上對數學有了一個認知,會讓學生學起來不再覺得數學是那麼枯燥和可怕。但若想像本書作者那樣高屋建瓴,在課堂上學生生成的問題中,判斷出哪些是數學本質的知識,純熟地處理有關的數學內容,還要取決於我們身為師者的數學底蘊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所以,我們必須醒悟到數學教學應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終極目的,而絕不是解題訓練。這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都要注意的地方,這也是我今後努力地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