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生物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1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生物教學設計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課前準備】

蒐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

危害。(至少蒐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記在卡片上。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教師講述一則生物入侵的訊息(也可用多媒體播放生物入侵的相關資料)。

教師講完後,請學生用一兩句話概括這則訊息的主要內容。

明確: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著越來越

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生物入侵者》,希望學習此文能促使我們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教師板書課題)

二、題解

要求學生合上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

要求學生從文中勾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三、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教師用多媒體(或幻燈)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閱讀思考。

1、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2、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從哪些方面人手?試擬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四、質疑問難、交流互動

1、小組內交流:

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弄清文章內容,並共同擬定學習目標。

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並共同解決,如果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課下與老師班上交流:明確本文學習目標及主要內容。

2、明確學習目標:(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3、編寫提綱: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結構圖示,要求學生在空缺處填上相關內容。

引出話題: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象:──(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態度:──(段)

採取措施:──(段)

五、寫法探究

1、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說明順序

⑴常見的說明順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麼說明順序?

⑵探究本文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明確: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

分明。

2、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說明方法:

⑴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討論後教師板書: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⑵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

(將學生分成三大組,每一組找一種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看哪一組找得又快又好)

⑶說說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並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可安排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六、小結

要求學生從主要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對全文作一個小結。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說明文提供了借鑑。

七、延伸拓展

教師出示一隻彩色粉筆,要求學生從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中至少選兩種方法對其作簡要說明。(每一小組推薦一個同學,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最好。)

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現實生活中如果發現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麼做?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蒐集的關於生物入侵的資料,然後各小組推薦1~2份到班上展覽。(展覽安排在課後)

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班上交流。

八、佈置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並從中任選五個詞語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2、查閱資料,瞭解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的理論。

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背誦《題畫蘭》和《庭竹》這兩首詩。

2、對照解析理解詩句的基本意思。

3、藉助插圖並結合詩人背景理解古詩大意。

4、領悟詩人的情懷,學習古人那種在生活中不隨波逐流,堅持操守、卓爾獨立的品質。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背誦《題畫蘭》和《庭竹》這兩首詩。對照解析理解詩句的基本意思。

教學難點:藉助插圖並結合詩人背景理解古詩大意。領悟詩人的情懷,學習古人那種在生活中不隨波逐流,堅持操守、卓爾獨立的品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師:有誰認識、知道蘭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2、揭題《題蘭花》。(板書詩題:題蘭花)。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題蘭花》。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說說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欣賞山巔蘭草之圖,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題蘭花》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貞:堅定,有節操。

2、抱:持守;奉。

3、芳:花卉。詩中的'群芳泛指開在塵世間的花。

4、事:動詞,做。

師:現在你能完整的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嗎?學生試著交流。

4、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1、師介紹:《庭竹》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一首讚美竹子的詩。

2、學生試讀《庭竹》。

3、集體誦讀《庭竹》。

師:現在你能試著根據自己的理解,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含義嗎?學生試著解釋

4、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含義。

《庭竹》大意:經過清晨朝露的洗滌,竹節像塗了鉛粉,泛出了銀白的光。挺拔修長,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風中輕輕的搖曳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無論把它種植在哪裡,都不會不適宜的。

生物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寫出ATP的結構簡式;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通過小組討論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3.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我國晉朝“車胤囊螢”的典故,邀請學生分享感受,學習古人勤奮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習與能量有關的物質。順勢提出問題:“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們嗎?那種物質為螢火蟲尾部細胞的發光直接提供能量呢?”從而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新課教學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利用多媒體展示“螢火蟲發光器實驗”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強調實驗設計要遵循對照、等量和單因子原則,之後請學生預測實驗現象及可能的結論。隨後多媒體展示具體的實驗流程,最後得出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以人民幣比喻ATP,在細胞中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存摺,存摺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貨幣,貨幣可以直接流通,這樣加深學生對細胞的能量“通貨”的理解,並能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88頁,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說一說ATP的結構特點,體會自己獲取知識的樂趣。隨後,分組分發各種鹼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導學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構建。通過展示模型和相互評價進行修正,在互評的過程中理解ATP的化學結構特點,構建正確的ATP的分子結構模型。總結ATP能作為直接能源是因為ATP的化學性質不穩定,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3.合作探究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多媒體展示如下問題情境:

“一個成人一天在靜止狀態下所消耗的ATP為48kg,在緊張活動的情況下,ATP的消耗可達0.5kg/min。而細胞內ATP、ADP的總量僅有2-10mg”。

“用32P標記磷酸加入細胞培養液中,短時間內快速分離出ATP,ATP的總量變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團卻已經帶有放射性標記”。

問題1:生物體內的ATP有什麼特點?ATP與ADP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

思考2:在細胞中,ADP若轉化成ATP需要些什麼條件呢?ATP若要轉化成ADP又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呢?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總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條件及過程。此時提出問題: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是否是可逆反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表意見。

在ADP轉化成ATP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從哪裡來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徑。

4.合作探究

4:ATP的利用。

多媒體展示90頁的圖解:在ATP轉化成ADP的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到哪裡去了呢?請學生自主說一說,並討論ATP還有哪些其他用途,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當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課堂練習加以鞏固。

(四)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學生自主分享這節課的收穫,老師加以補充,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課後作業:多媒體展示資料:氰XX是阻止人體內新的ATP合成的毒藥,人中毒後在3~6分鐘內就會死亡。思考:XX為什麼頃刻使人斃命?通過網際網路搜尋查詢相關知識並歸納原因。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水綿及其它藻類植物,瞭解水綿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瞭解常見藻類植物;瞭解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濟價值。

2、通過實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水綿和其它藻類植物的方法,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通過比較它們與綠色開花植物的不同,繼續培養分析、比較、歸納的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藻類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繼續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水綿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教材選擇了水綿作為藻類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瞭解它的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是我們瞭解藻類的知識基礎。而瞭解藻類植物的特徵,就能理解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低等位置,為今後學習生物進化知識奠定基礎,故這兩部分知識是重點內容。

2、難點分析:

觀察水綿並不難,但對它細胞結構的認識卻不容易。這是因為在現有學校條件下,對水綿細胞結構中的細胞質、細胞核、液泡和螺旋帶狀葉綠體彼此之間的位置關係往往不易辨別,誤認為細胞核、葉綠體都存在液泡中,而細胞質更不易看清楚,加上以前從未見過如此之大的帶形葉綠體,難免形成錯誤的認識,不易掌握其立體結構,故對細胞結構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二課時。

二、第一課時:

引言:

這部分教學可在學生原有掌握的綠色開花植物的知識基礎上,先演示一組投影片或盆栽植物或標本,包括有綠色開花植物和非綠色植物(如海帶、紫菜、小牆蘚、鐵線蕨、油松、蠶蟲、白菜等)讓學生觀察後討論:你認識哪幾種植物?哪些是綠色開花植物。

在學生回答後,教師可以指出,蠶豆、白菜以及我們身邊常見的楊樹、柳樹、菊花等都是綠色開花植物。其餘的如海帶等均為非綠色開花植物,它們構成絢麗多彩的植物世界。

教師接著指出,根據植物的形態結構的不同,人們將它們分成四個主要類群,即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由此引出本章課題。

在此基礎上可以再讓學生思考回答,你知道以上所列舉的植物各屬哪一類群嗎?(可能有的能說出來,有的說不出來)教師可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指出:海帶、紫菜是藻類植物;小牆蘚屬苔蘚植物;鐵線蕨屬蕨類植物;油松、蠶豆、白菜屬種子植物。我們今天先研究藻類植物。

學生已經瞭解了海帶、紫菜等屬於藻類植物,可以讓學生再舉出一些其它的藻類植物,並討論:這些藻類植物都生活在什麼環境裡?學生會舉出海白菜、石花菜、鹿角菜等。比較多的學生會認為藻類植物都生活在海洋中,這時,可給學生演示一張生活在池塘中的藻類植物的投影片,使學生了解還有一些藻類植物是生活在池塘、河流、湖泊這樣的淡水環境裡,由此歸納出藻類植物分為淡水藻和海藻。然後引出本課學習的重點:

一種淡水藻——水綿

(一)水綿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特點

1、生活習性:

可在課前組織幾個同學參加採集水綿活動,留意觀察水綿的生活環境。課上先提出思考題:“水綿生活在什麼環境裡?”然後演示水綿生活環境的錄影或投影片。並請參加過採集水綿活動的同學回答:水綿生活在池塘裡,在陽光充足的時候,它們常常成團存在,並放出很多的氣泡。

2、形態結構:

在組織學生觀察水綿時,可提出以下思考題:

(1)水綿的顏色及形態如何?

(2)水綿有無根、莖、葉等器官?

(3)水綿是由一個細胞還是由多個細胞構成?

(4)水綿的細胞結構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細胞結構相比較有何異同?

可事先把採集來的水綿分裝在培養皿中,請學生先觀察水綿的顏色及形狀並用手摸一下水綿,看看有什麼感覺。他們很容易觀察到水綿身體的顏色是綠色的、形狀是絲狀的,用手摸水綿會感覺比較粘滑。

接下去要求學生製作水綿的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水綿的內部結構(觀察時可以對照教科書上P94圖1-61或投影片上的水綿結構圖),並認真思考(2)、(3)、(4)道思考題。為保證觀察效果,在製作臨時裝片時,要求學生用解剖針挑取水綿的量要儘量得少,只要裝片質量好,觀察方法正確,並能積極思維,就能瞭解到水綿結構是相當簡單的,它沒有根、莖、葉等器官。每一個水綿的絲狀體都是由多個細胞構成的,水綿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細胞相比較,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不同之處是水綿細胞中葉綠體的形態比較大,呈帶狀,螺旋狀排列在細胞內。在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了這四個問題之後,教師可以簡要地小結一下:水綿是由多細胞構成的,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結構同綠色開花植物細胞的結構基本是相同的,但細胞內葉綠體的形態與我們前邊瞭解的細胞內的葉綠體比較有較大差別。對於葉綠體在細胞中的位置,特別是它與細胞核、液泡、細胞質的位置關係,很易產生誤解。這時,教師可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繼續觀察,並讓他們調節一下顯微鏡,理解細胞是立體的,那麼,葉綠體到底存在哪裡呢?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時,有的學生認為,葉綠體存在於細胞質中,但還有些學生認為它存在於液泡中,這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水綿細胞的立體模型,再給予適當的提示,使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能清楚地瞭解水綿細胞的葉綠體存在於細胞質中(有些同學還會錯誤地認為細胞核也是存在液泡中)。這時,教師可演示水綿細胞結構的立體模型,邊讓學生觀察,邊講解。這樣,學生的誤解便可得到糾正。

3、營養方式:

在學生了解了水綿細胞結構之後,對水綿的營養方式就不難理解。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葉綠體有什麼作用?”“什麼是光合作用?”等問題,再聯絡水綿細胞也有葉綠體,自然它的營養方式與綠色開花植物相同。它們都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樣,“自養”的`概念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後教師強調指出:像綠色植物那樣,利用自己製造的有機物來維持生活的營養方式,叫做自養,它是各類綠色植物共有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鞏固本課時,可聯絡上面學習過的水綿生活習性,請同學們思考,在陽光充足時,為什麼水綿往往形成絲團漂浮在水面上?

三、第二課時:

(二)其他的藻類植物

1、先複習水綿的形態結構特徵,然後再讓學生思考,聯絡一下生活實際,你們還知道哪些植物屬於藻類植物,由此引入本課題。

2、學生會提到海帶、紫菜或其他藻類植物。此時,教師出示海帶、紫菜的標本(或投影片,如有海帶、紫菜的生活環境錄影更佳),供學生觀察、分析、比較。讓學生對照課本有關內容及圖解(圖I-63、I-64),討論以下各題:

(1)海帶、紫菜植物體分幾部分?

(2)它們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個體?

(3)植物體有無根、莖、葉等器官?

(4)海帶、紫菜呈現什麼顏色?體內還含有葉綠素嗎?

(5)它們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與水綿相同嗎?

在學生充分討論,並回答以上問題後,教師可歸納總結,突出以下幾點:

(1)海帶、紫菜是多細胞的植物體,結構也很簡單,都沒有根、莖、葉等器官。海帶植物體分三部分,下面是根狀物、往上是帶柄和葉狀體;紫菜的植物體是薄而柔軟的葉狀體,基部是根狀物。根狀物不具有根的結構,也不起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它只起著固著作用,所以不是根;葉狀體無葉片的結構,所以也不是葉。

(2)海帶、紫菜的葉綠體裡,除含葉綠素外,還分別含有大量的藻黃素和大量的藻紅素,所以分別呈褐色和紫紅色。由於它們都含葉綠素,所以與水綿一樣,營養方式也是自養。

學生已經瞭解了多細胞的藻類植物,如水綿、海帶、紫菜後,還要讓學生了解藻類植物中的單細胞種類。

先給學生展示一滴池水中的藻類植物(可以用錄影或投影片),使學生對衣藻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然後再專門演示衣藻的投影片,提出討論題:

①衣藻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構成的植物體?

②細胞內有無葉綠體?組織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後回答:衣藻是由單細胞構成的,細胞內有葉綠體,可以請學生具體指出衣藻內的杯狀葉綠體。

(三)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這部分教學可採用比較、歸納的方法進行,讓學生思考討論:水綿、海帶、紫菜、衣藻在生活環境、植物體結構、營養方式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這樣就可歸納出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1、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2、細胞裡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3、大都生活在水中。

(四)藻類植物對自然界和在經濟上的意義

本部分可組織學生自學和討論進行教學。

1、展示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放出氧氣的投影片,組織學生討論:藻類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以答出: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2、展示藻類植物經濟意義的投影片或者錄影片。提出藻類植物在經濟上有什麼意義的討論題,學生觀察討論後回答: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藥上使用。

小結:藻類植物對自然界及對人類在經濟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會從藻類植物中提取出更多的對人類有用的成分。

複習鞏固題:

①綠色植物的植物體一定都是綠色嗎?為什麼?

②藻類植物比綠色開花植物低等,為什麼?

③赤潮現象常引起魚體大量死亡,為什麼?

閱讀:P97一滴池水中的藻類植物。

我國的海帶養殖。

【板書設計】

第九章植物的主要類群

第一節藻類植物

一、水綿

1、生活習性:池塘、小溪

2、形態結構:

①綠色絲狀體

②多細胞個體

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與遺傳有關的結構與物質的基本知識,即染色體、基因以及遺傳物質(核酸)與性狀遺傳的相互關係,幫助學生認識遺傳現象的物質基礎。

2、通過分析某一具體性狀的遺傳現象,幫助學生認識性狀遺傳的基本規律,並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知識分析其他遺傳現象。

3、在區別遺傳病與其他疾病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遺傳病的基本特點以及禁止近親婚配的生物學原因,對學生進行有關法律知識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是課堂討論的中心。對基因這一名稱,學生從各種媒體和一些科普讀物已經有所瞭解,但不一定能認清基因的本質以及基因和性狀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這一節的教學中,可以以性狀在上、下代傳遞為線索幫助學生認識有關基因的基本知識:基因與染色體的關係;基因與生物性狀的關係,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傳遞規律以及顯、隱性基因之間的相互關係,等等。

2、染色體在生物的上、下代傳遞規律與基因的傳遞的關係也是本節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講清染色體在體細胞和生殖細胞中的變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變化有助於理解基因的活動。教學中可以利用圖表甚至製作相應的教具幫助學生了解染色體的活動規律。

3、國家婚姻法規定,禁止近親結婚。國家為什麼要通過立法來禁止近親結婚?生物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幫助學生認識近親結婚所造成危害的遺傳學原因上——遺傳病產生的細胞學基礎和發生遺傳病概率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體的例子認識近親結婚的危害。

參考課時

本課題建議授課時數為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向學生髮放一調查表,對自己家庭成員的某些性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為學生在上課時的討論分析材料。調查表如下:

性狀調查表

調查前教師應注意:

1、要求學生如實填寫表格中的內容,不能為完成作業而隨便填寫。通過這項活動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2、向學生說明如何識別這些性狀特徵,特別對上眼瞼這一特徵中的雙眼皮、單眼皮,應說明不是美容後的特徵。

【教學過程】

引言在瞭解生物界的豐富多彩之後,有些同學會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各種生物在生存發展過程中,是否會有共同的規律?比如說,每種生物是怎樣將自己的特徵傳給後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樣發生又是怎樣演變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等等。我們將在以後的生物課的學習中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新課第五部分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

第一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生物的遺傳

1、遺傳的現象:

對於“遺傳”這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同學們可以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許多遺傳的現象,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兒子的長相像爸爸,等等。我們知道,不同種類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徵、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種生物的不同個體在這些方

面也會有所不同。這些特徵,也就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徵或生理特性稱為性狀。

在課下,同學們對人的一些性狀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看到了這些性狀在上下代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是否也是遺傳現象?這些性狀在上下代的傳遞過程中有沒有規津?我們先來分析這些性狀。

【學生活動】

(1)小組討論。每小組選擇一項特徵,分析該特徵在上下代傳遞中有幾種方式,比如某同學的上眼瞼是雙眼皮,他的爸爸、媽媽也是雙眼皮,這是一種傳遞方式。會不會還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據本小組的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

(2)全班討論。各小組介紹小組討論的結果,所分析的性狀有幾種傳遞的方式;各種性狀在上下代的傳遞中是否有共同點;將討論的結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結。

性狀與父母相同,或者與父母之一相同,這種現象就是遺傳。用生物學的術語敘述遺傳這一概念,遺傳是指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

若性狀與父母不同,叫做什麼?子女為什麼會出現不同於父母的性狀?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討論。

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同學們在自己身邊到處可以遇到。但是我們應該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如為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物是怎樣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過什麼途徑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

提出問題,討論:父母能否直接將具體的性狀傳給孩子?父母傳給孩子的是什麼?

我們在瞭解人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時已經知道,每個人都是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而每個受精卵又是由卵細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從生殖發育的過程看,聯絡父母與子女的結構是生殖細胞。所以,我們可以說父母的性狀是通過生殖細胞——卵細胞和精子傳給後代的。同樣,各種生物也是通過生殖細胞把性狀傳給後代的。

提出問題:一個小小的生殖細胞為什麼可以決定後代具有什麼性狀?

我們必須研究細胞內部的結構和細胞所含有的物質。

2、染色體和基因:

(1)染色體:

科學家在研究細胞時發現細胞核中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很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將這種物質稱為染色體。科學家還發現各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每種生物的染色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展示人的染色體和果蠅(雌)染色體圖:不同生物染色體形態不同。

展示幾種生物染色體的數目:不同生物染色體數目不同。

提問:從以上四種生物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各種不同物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種又是相對穩定的。

——體細胞染色體數是生殖細胞染色體數2倍,或者說生殖細胞染色體數是體細胞染色體數的1/2。

進一步研究細胞中的染色體,發現體細胞中總有每兩條形態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對,所以人的體細胞中有染色體46條,配成23對,玉米體細胞中有染色體10對。

提出問題,討論:在生殖發育過程中,體細胞與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怎樣變化的?

這樣,孩子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就與父母的相同了。就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來說,其中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

提出問題:人們為什麼這樣重視染色體的變比?

——這是由於染色體數目規律的變化與生物的遺傳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知道,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核中,在細胞核中

遺傳物質又主要存在於染色體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由受精卵經過發育形成的孩子的細胞中就具有了父母雙親的染色體或者說父母雙親的遺傳物質了。父母的遺傳物質就是這樣傳給了子女。

染色體中的遺傳物質叫做核酸。同學們在廣播、電視和報刊上聽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種。

提出問題:每種生物都有許多性狀,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怎樣控制這些不同的性狀?

(2)基因:

“基因”這一名詞,同學們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麼?它與生物性狀有什麼關係?

科學研究發現,生物的不同性狀是由不同的基因決定。我們常說的基因是指位於染色體上的分成若干小單位的遺傳物質,這些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小單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紅色、白色,莖有高、矮,人的上眼瞼有雙眼皮、單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決定的。

基因是染色體上遺傳物質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與染色體相同,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生殖細胞中只有其中的一個。它們的關係可以這樣表示: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基因中的兩個基因,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

【小結】

這節課,我們討論分析了什麼是遺傳,知道了生物性狀的遺傳是通過生殖細胞傳給後代的`,最終決定性狀的遺傳的是位於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具體到某一性狀,遺傳是由基因決定的。不同的基因會有不同的性狀。在瞭解了這些知識後,有些同學會提出新的問題,這一對基因怎樣決定性狀?同樣是一對基因,為什麼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人是單眼皮?為什麼會出現子女與父母不同性狀的現象?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討論。

【板書設計】

第五部分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

第一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生物的遺傳

1、遺傳的現象:

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或生理特性稱為性狀。

遺傳: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叫做遺傳。

各種生物通過生殖細胞把性狀傳給後代的。

2、染色體和基因:

(1)染色體:

(2)基因:

第二課時:

【複習】

(1)什麼是性狀?什麼是遺傳?請舉例。什麼叫染色體?什麼叫基因?

(2)生物性狀的遺傳是通過什麼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是怎樣變化的?基因又是怎樣變化的?

(3)為什麼說我們體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

【引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染色體和基因的知識,我們還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

(1)一對基因怎樣決定性狀?

(2)同樣是一對基因,為什麼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人是單眼皮?

(3)為什麼會出現子女與父母不同性狀的現象?

【新課】

下面我們以人的上眼瞼為例,研究以上問題。

生物的一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瞼,耳垂等。

 

;提出問題,討論: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瞼特徵的基因,這兩個基因在人體內會有幾種結合方式,分別決定什麼特徵?同學們可以討論並提出自己的假設。

A與a結合,可能會有三種方式:AA、Aa和aa。

提出問題,討論:若AA決定的性狀是雙眼皮,aa會決定什麼性狀?那麼Aa又會決定什麼性狀呢?

有的同學會問為什麼不是aa決定雙眼皮呢?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細胞中的成對基因有顯隱性之分,即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

3、基因的顯性與隱性:

見下頁。

雙眼皮由顯性基因決定,以大寫字母表示顯性基因,細胞中的基因是AA;

單眼皮由隱性基因決定,以小寫字母表示隱性基因,細胞中的基因是aa。

那麼,基因為Aa,既有顯性基因,又有隱性基因,會表現出什麼性狀呢?

在基因為Aa時,隱性基因a不能表現,只表現顯性基因A決定的性狀,所以Aa也是雙眼皮。

提出問題,討論:上一節課,我們在分析人體幾種性狀的遺傳方式時,歸納出有這樣幾種情況,以上述眼瞼的特徵為例:

示投影片:(1)爸爸、媽媽雙眼皮,孩子雙眼皮;

(2)爸爸、媽媽單眼皮,孩子單眼皮;

(3)爸爸、媽媽雙眼皮,孩子單眼皮;

(4)爸爸雙眼皮、媽媽單眼皮,孩子雙眼皮;

(5)爸爸雙眼皮、媽媽單眼皮,孩子單眼皮;

(6)爸爸單眼皮、媽媽雙眼皮,孩子雙眼皮;

(7)爸爸單眼皮、媽媽雙眼皮,孩子單眼皮。

請同學們利用顯隱性基因的知識對以上各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作出解釋。

同學們對(1)(2)兩種情況比較容易理解,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待徵,這就是遺傳。(4)、(5)、(6)、(7)幾種情況中,孩子繼承雙親之一的性狀,同學們也能接受。那麼,為什麼出現了第三種情況,是不是在調查中搞錯了?孩子與雙親的上眼瞼都不相同,是否有這種可能性?

提問:父母都是雙眼皮,體細胞中成對基因會有幾種情況?

(1)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後代的後代?

(2)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或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後代?

(3)假如,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後代?這種後代是怎樣產生的?

示投影片:教材P、133圖V—3。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會不會有這種情況,父母都是單眼皮,生出一個雙眼皮的孩子?要說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個小作業,請同學們根據以上學到的知識對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幾種情況進行分析。

4、遺傳病與禁止近親結婚:

禁止近親結婚是我國婚姻法的規定。為什麼將遺傳病與婚姻法的規定聯絡起來?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遺傳病。

請同學們看課本P、133下面的圖。這是一個先天性愚型病患者。這種病人的患病特徵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發育遲緩,坐

立走都很晚,只會說“爸”、“媽”單音節詞,有的缺少抽象思維的能力。這種疾病是天生的,但得這種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麼,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經過研究發現,患者的父母產生的生殖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使患者一生下來就有這種疾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遺傳病。

(1)遺傳病:由於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疾病為遺傳病。

遺傳病是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不具有傳染性。目前,已經瞭解的人類遺傳病有4000餘種,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遺傳病直接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遺傳病一般是無法治療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正在力圖使發生變化的遺傳物質恢復正常的活動來治療某些遺傳病。但目前大多數遺傳病仍然不能治療。

提出問題:遺傳病不會傳染,也不能治療,對於它是否可以不管,隨它發生?

我們不能治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減少遺傳病的發生。這些疾病的患者給家庭帶來了精神、經濟負擔,也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為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我們應該儘量減少遺傳病的發生。如何減少遺傳病的發生?。

(2)禁止近親結婚:

根據統計發現,近親結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結婚,婚後所生子女遺傳病發生的機率高於非近親結婚。如白化病,近親結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親結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親結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親結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們國家某地有一個山村,由於近親結婚的人多,出現了許多傻子,被稱為“傻子村”。

有的同學會問,為什麼近親結婚,後代遺傳病發生的機會會增加?我們知道,攜帶致病基因的人並不一定表現出遺傳病,如由隱性基因引起的遺傳病,但這種基因有可能遞給下一代。血緣關係遠,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較小。而近親結婚,婚配的雙方遺傳基因相近,婚後所生子女得遺傳病的可能性就大。

為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也為了減少遺傳病給家庭、個人帶來的痛苦,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禁止近親結婚。表兄妹、表姐弟結婚是違反法律的行為,是不允許的。

【小結】

這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基因是怎樣決定生物具體的性狀的,這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一些遺傳現象。我們也初步瞭解了國家為什麼規定近親禁止結婚的原因和意義。

生物性狀的遺傳是很複雜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這裡我們只是學習了最基本的知識。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我們在高中還會繼續學習。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閱讀些有關的書籍,也可以向老師或有關人員請教。

【板書設計】

3、基因的顯性與隱性(見下頁首):

4、通傳病與禁止近親結婚:

(1)遺傳病:由於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疾病為遺傳病。

(2)禁止近親結婚。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瞭解與生物入侵者相關的知識。

2、理清說明順序,概括說明要點,體會文中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揣摩語言。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物件及課時】

國中二年級、一課時。

【教學設想】

1、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2、教學中要學習說明文的基本寫法和說明的常用技巧,如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

3、閱讀指導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資訊,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說明語言的表達方式與特點。

4、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脫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課前準備】

1、蒐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蒐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2、藉助《詞語手冊》等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課件1(動物):龍蝦十幾年前從天而降,繁殖極快,到處肆虐,在魚塘裡與魚爭食,魚塘減產;在稻田裡損壞禾苗,水稻減收

課件2(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在江、浙一帶蔓延嚴重,我市已屢屢發現,部分地方已成片發生,本縣區也有零星發生,若不及時防止,將會繼續蔓延,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教師演示後,請學生用一兩句話概括上述課件的主要內容。

明確: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生物入侵者》,希望以此能促使我們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題解: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解說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然後從文中勾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3、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邊閱讀文字邊思考。

⑴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⑵作者按什麼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內容的?

明確:

⑴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⑵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作出解釋。第2~4段:具體寫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第6~7段: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待生入侵者的不同態度。第8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相應措施。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順序

4、文字探究:

⑴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⑵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並說明作用。(四人學習小組合作,組內成員分工找一種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參考:

⑴列數字:

①十一種鳥類有九種被趕盡殺絕──數字的變化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危害之大。

②耗資數十億美元──說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

(補充強調:數字的運用,使語言十分準確,符合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此外副詞的恰當選用也增強了文章的準確性。如僅就等詞。)

⑵舉例子:

①舉蒲公英等為例──說明生物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條件下進行的遷徙不會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太大破壞。

②斑貝、天牛、紅螞蟻等──說明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寵物等──說明生物入侵是人為原因造成的。

⑶打比方:

①課題生物入侵者就是一個比喻,形象生動地說明生物入侵是移民行為;生物入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貝比喻成偷渡者,形象生動地說明它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的。

(補充強調:生物入侵對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陌生。作者採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淺出,達到推廣科普知識的目的。)

⑷為了使說明生動易懂,作者在詞語和句子上還用了哪些技巧?

明確:(比喻、擬人等修辭)學生在文中圈劃出具體詞句,並具體分析他們的作用(可以換詞語對比理解)。例如:趕盡殺絕、嘯聚山林、佔領等。

5、質疑解答:

⑴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

⑵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教師應事先準備。

①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②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③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

⑴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⑵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⑶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③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④在紐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⑤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釋出公告,宣佈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燬處理。

6、體驗拓展:(選擇教學)

⑴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資訊,加以整理,組織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

(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可以鍛鍊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應動員同學人人蔘與,個個發言)

⑵以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為干預為辯題,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

(基本觀點:①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②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7、課堂總結:

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不僅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要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課文條理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說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說明文提供了借鑑。

8、佈置作業:

⑴要求學生用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說明一種學習工具;

⑵完成《語文同步訓練》。

生物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性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結構。

2.聯絡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描述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3.模擬人工輔助傳粉,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良好習慣。

重點和難點

1.雄蕊和雌蕊(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後子房的發育。

3.愛花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一、花的結構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結: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桃花(鮮花、冰凍鮮花或浸製標本)或當地常見的典型的一種被子植物的花。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據假設,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桃花模型,認識花的結構,分析、交流,明確雌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驗證假設,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三: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性學習,回憶平時常見的被子植物的花,對照彩圖進行聯想、觀察,認識花的結構,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四: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花的結構,對照已經解剖開的'桃花(鮮花或掛圖)黏貼圖,根據疑惑,進一步認識花的結構,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組織學生畫花、說花,圍繞困惑:與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的結構可能是什麼?進行學法指導,利用CAI組織學生探究花的結構,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利用桃花模型質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它還能發育成果實嗎?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觀察模型,認識結構,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用優美的詩句帶領學生回到那鮮花盛開的季節,充分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請學生帶著疑惑,自學、相互交流,認識花的結構,明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用花的黏貼圖引導學生思考花是怎樣結出果實的?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花的結構。由於花粉和胚珠的結構不易看到,在探究時要注意聯絡實際,用掛圖或板圖進行說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二、傳粉和受精

1.傳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2.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融合的過程。

方案一:調動經驗儲備,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回憶,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瞭解傳粉過程,總結出什麼是傳粉。

方案二:根據問題,仔細觀看錄影(CAI課件),合作交流,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總結出什麼是傳粉。

方案三:課前小組合作排練,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表演(蟲媒花和風煤花)傳粉過程,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什麼是傳粉。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據問題,調動經驗儲備,聯絡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最終在合作交流中,進一步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

方案三:針對書中的不解之處,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活動教具,黏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方案四:在教師幫助下,列表回顧種子的結構、果實的組成和子房的結構等知識。

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方法,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 創設問題情境:花落後能結出果實。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指導學生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人工輔助傳粉的方法,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生物教學設計8

3 食物的消化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能說出澱粉在口腔的變化。

(2)說出人體的消化器官名稱及指出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3)描述消化器官的功能及食物大致消化過程。2.科學探究

通過間接的方法獲取有關人體內部器官的知識。3.科學態度

(1)願意與同學交流關於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2)保持探究人體奧祕的慾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消化器官及其作用,懂得怎樣保護消化器官。教學難點:瞭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其消化過程

教具準備:饅頭、記錄表格、多媒體教學儀器、實物投影、教學PPT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主題——食物的消化 媒體:出示食物饅頭。

問題:今天我們將和饅頭一起參加一個神奇的旅行,就是到我們身體內部去旅遊一番,首先饅頭來到出發地點:我們的口腔,想一想從我們的口腔出發,它的旅存行將到達哪些地方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食物的消化

(二)活動一: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 1.觀察口腔的結構

媒體:PPT展示饅頭旅行的第一站口腔。問題:口腔這個旅遊點有什麼特點呢?

活動:學生進行分組活動,互相觀察口腔的特點,填寫觀察記錄,進行討論。交流:請學生代表陳述他們的發現,同時教師及時給予點評。

小結:口腔是人體的消化器官,內有牙齒和舌等,口腔周圍還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2.感受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媒體:出示慢頭。

問題:當饅頭進入我們的口腔,它的人體之旅就開始了,接下來,它在我們的口腔中會發生什麼變化?請每個同學都來體驗一下。引導:注意讓學生洗手,按要求有序取饅頭。活動: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感受慢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交流:請學生代表陳述發現。思考:為什麼饅頭越咀嚼越有甜味呢“

小結:口腔中的牙齒能咀嚼食物,舌攪拌食物,睡液腺分泌唾液使食物中的小部分澱粉初步被分解為麥芽糖。饅頭中含有澱粉,被唾液初步分解為麥芽糖,所以饅頭在口腔中咀嚼後能感覺到甜味。

(三)活動二:食物消化的過程

1.認識其他消化器官及其在人體中的正確位置 媒體:PPT展示人體輪廓(或人體模型)。

問題:咀嚼後慢慢嚥下後,饅頭第二站到達哪裡?能否在人體輪廓圖中正確畫出的旅遊路線和景點呢?(也可以讓學生把屬於消化器官挑出來拼在人體模型裡)引導:讓學生仔細想一想,饅頭在體內消化的路線。

活動:學生在人體輪圖上畫出消化器官(或在人體模型上安裝消化器官)。

交流: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畫的圖,並交流有不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

展示:請2-3個小組展示畫的路線圖。並說說食物進入咽和經過的路線及器官所在的.位置。講解: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人體內臟器官模型,看看慢頭經過的路線和器官是這樣的先從口腔進入咽再到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小結:人體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臟、胰腺等器官。2.描述食物的消化過程

媒體:人體內食物消化過程的視訊。任務:觀察課本中的圖,嘗試描述食物的消化過程。活動:學生互相相描述食物的消化過程

問題:食物營養物質主要在哪個部位被吸收了呢?食物從口腔到食物殘渣排出肛門,需要經歷多長時間?

小結:消化是人體將食物分解為身體能吸收的簡單物質的過程。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通過消化系統被人體消化了。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營養物質被吸收後,食物殘渣形成糞便後由肛門排出體外。

(四)拓展

問題: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

任務:分析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狼吞虎嚥、飯後劇烈運動、貪吃冷飲等習慣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交流:小組之間互相交流一下這些習慣對消化系統有什麼危害。

小結:小小的習慣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平時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促進身體健康

四、板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9

《生態系統》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其組成成分。

2.掌握食物鏈的概念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關係的分析,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及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強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其組成成分,食物鏈的概念特點。

難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作用關係。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咱們先來看一幅圖片,這是一幅什麼圖片?(喜洋洋與灰太狼)看來大家都看過這個動畫片。那現在老師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同學們都知道他們生活的家鄉在哪兒嗎?(青青草原)。通過咱們之前留的預習作業,哪位同學能告訴我青青草原是一個生態系統嗎?(是),那一片森林是生態系統嗎?(是)一群魚又是生態系統嗎?到底什麼是生態系統,它們有什麼特徵?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究一下。

(二)新課教學

1.生態系統的概念

組織學生繼續觀察課前的圖片,並引導學生以青青草原為例總結生態系統的概念。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有什麼,學生通過觀察能夠說出有草、羊、狼、樹、花、草、蝴蝶等。教師進行相應的板書,並總結其中草羊狼統稱動物,樹花草都是植物,他們統一稱為生物。並追問有沒有我們人眼看不到的生物呢?學生通過思考能夠回答出有細菌真菌。教師繼續追問,生物要生存還需要什麼?(空氣、水、營養)教師總結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區域,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的整體稱為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教師提問:草羊狼的關係,學生回答羊吃草、狼吃羊。

教師設定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去超市消費購買我們維持能量所需要的食物,我們對於超市來說是消費者,而為我們生產食物的廠家是生產者,在生態系統的動物世界同樣存在這種關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講桌上的生產者、消費者的.標籤,根據自己的認識貼在板書草羊狼相應的位置。

教師總結學生答案:草直接為羊提供食物,而狼吃羊,所以草也間接為狼提供了食物,所以生產者的標籤應該貼在草上邊,而羊吃草、狼吃羊都是作為消費者,所以兩者都是消費者。並引導學生觀察生產者的特點即大多都是綠色植物,消費者大多都是動物

教師設定情境並提問:動植物的殘骸長時間之後會發生什麼變化?(被分解)追問:在生態系統中什麼扮演者分解者的角色?(細菌、真菌)

教師提問:出了所說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外,還包括空氣、水、無機鹽等非生物成分。

3、食物鏈

引導學生說出草羊狼之間吃與被吃的關係,追問:它們之間吃與被吃的關係用一個符號表示,是什麼符號?(箭頭)教師選取學生代表板演箭頭的指向,並對其正確的進行表揚,錯誤進行講解。講解食物鏈的概念,並出示例題進行鞏固。

(三)反饋練習,拓展延伸

多媒體出示與本節課相關的例題,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四)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

作業:通過預習,自己畫出一個食物網,要求食物網中至少有三條食物鏈

生物教學設計10

預期學習結果:

1.知道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瞭解變異有兩種: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

3.能對同一種類的動植物外形特徵的差異性進行觀察比較,並做出解釋。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知道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難點:能對動植物的特徵及其差異性進行分析,並做出解釋。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上節課我們做了一個遊戲,有的同學一下子就被認出是誰家的孩子,甚至是誰家的孫子或孫女,但是有的為什麼很難被認出來呢?

2、學生討論。

3、小結:我們並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樣,還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二、瞭解生物變異的概念。

1、遊戲:找找照片中這一家人在外形特徵上有哪些不同,並記錄下來。

2、學生仔細觀察。

3、交流發言。

4、彙報課前圍繞自己家庭成員特徵調查的結果。

5、小結。

6、統計各組資料,彙總出全班的資料。

7、講解:變異。

三、認識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1、提問:動植物身上也有這樣的變異現象嗎?

2、引導學生進行假設。

3、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上的插圖。

4、彙報交流。

5、小結。

6、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關於三葉草的'資料。

7、補充我國培育金魚的歷史,指導學生體會對生物變異現象的利用。

四、瞭解變異的種類。

1、用課件展示介紹變異的種類。

(1)可遺傳的變異。

(2)不可遺傳的變異。

2、小結。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在實驗前介紹了消化系統的組成,學生對消化系統已經有了感性認識,緊接著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親歷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用控制變數法設計實驗來探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設計遵循了從結構到功能、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

本實驗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隱含著生物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對牙齒與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過以前的學習,部分學生已領悟了用“控制變數法”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生命的奧祕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不利的一面:

1、實驗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體現在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還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的含義。

(2)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並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針對實際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和驗證,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決策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2)通過學生如實記錄、分析實驗結論,培養他們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教師如何有效地組織、引導整個探究過程,並抓住時機訓練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觀念。

四、教法學法

教法

1、通過學生咀嚼饅頭的情境引入,從而提出探究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作出假設。

2、從分別設計牙、舌以及唾液對饅頭的消化的單一變數對照到合併探究多個變數的對照。

3、採用自我反思,互動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使學生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學法

1、學生根據體驗饅頭味道的變化,自主提問,作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現象觀察得出相應結論。

2、自我反思,互動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從而使啟發誘導式的教法與探究式的學法和諧共振。

五、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鑑於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能力弱。挑選部分學生實驗前簡短培訓,瞭解實驗原理,操作要領。在實驗中讓這部分學生去帶動其餘學生,讓實驗落到實處。

情境引入

品嚐饅頭,要求進行較長時間咀嚼,感受饅頭味道的變化,從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探究實驗

⑴提出問題:

饅頭是怎樣變甜的呢?

⑵作出假設:

饅頭在口腔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作用有關。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引導分析在口腔中使饅頭變甜的相關因素,然後做出合理的假設,不僅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活躍氣氛,更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科學做出假設的方法———即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中做出合理假設。

⑶制定計劃:

a、提示:

①設計一組實驗,有的只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進行探究。

設計意圖:把難點進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兩個探究因素,讓學生同時對兩個探究因素設計對照試驗,有一定難度,讓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探究,降低了難度,學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澱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澱粉是沒有甜味的,澱粉分解後形成的麥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澱粉遇碘變藍,但麥芽糖遇碘不會變藍。

④口腔的溫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樣模擬舌的攪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參與以及口腔的溫度?

②你選擇的是什麼因素對澱粉的消化?實驗的變數是什麼?怎樣確保只有變數不同,其它條件都相同?

③怎樣檢驗澱粉是否被消化?(學生說出方法後,教師建議:滴加4滴稀碘液後置於溫水中水浴加熱,觀察顏色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這3個思考題是突破難點的關鍵,弄清了問題①③,不需要教師做任何強調,學生就能明白該實驗有的組要把饅頭切碎,要攪拌,以及整個實驗要保持在37℃下進行,滴加碘液等具體操作的原因;問題②是引導學生控制變數,順利設計對照實驗的核心問題,學生只要清楚了這個問題,設計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c、分組討論設計(要求圖示說明,圖示板演)

一大組:牙齒和舌頭作用實驗方案;

另一大組:唾液的作用實驗方案;

d、學生彙報,教師引導整合

為了讓學生突破難點順利掌握從探究一個因素上升到同時探究兩個因素的方法,我採用先易後難,先分解後整合的策略。具體過程為:教師根據學生板演圖,把兩組對照實驗中相同實驗組合為一體,適時點撥: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可以把兩個因素放到一起同時進行探究,只要先把實驗組設計出來,各對照組只要變數與其不同,其它條件相同即可。由於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實驗設計

⑷實施計劃

⑸得出結論

⑹表達交流

小組彙報實驗完成情況,反思實驗失敗的原因,互動式評價。為進一步探究溫度對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影響做下鋪墊。

進一步探究:

為什麼強調在37℃條件下進行實驗?你能設計實驗來說明溫度對澱粉消化的影響嗎?

興趣小組展示課前做好的處於60℃條件下的實驗現象,從而使學生知道溫度對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存在影響。

課堂小結

1、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

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單一變數原則

3、唾液對澱粉有消化作用;舌攪拌與牙齒咀嚼對澱粉的消化有促進作用。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

課後反思

1、未雨綢繆,有的放矢。實驗的準備工作很重要,教師實際操作對實驗能達到的效果瞭然於心。

2、鑑於澱粉的分解過程無法直觀感受。將原實驗設計中後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過顏色由藍變淺藍、再變成黃色來感受澱粉分解的過程。

3、由考慮單一變數提升到同時考慮多個變數的探究。

4、增加溫度對唾液澱粉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拓展學生的思維。

但是,由於學生知識儲備的原因,在實驗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規範。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 1. 水滴裡的生物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從總體上對微生物進行概述。大體編寫結構是: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尋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顯微鏡觀察微生物——認識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的發展史和概貌。

預期學習結果

1、 能夠運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並做好觀察記錄。

2、 知道微生物是個體微小、分佈極廣的生命體,絕大多數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

3、 瞭解列文虎克世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觀察、人事微生物。

難點:

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教時

1 課時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放大鏡、顯微鏡、燒杯

學生準備:抹布、水樣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情況分析

一、觀察水樣

引導學生取出水樣,交流水樣的採集地點,肉眼觀察的發現和想進一步瞭解的知識。

二、用顯微鏡觀察水樣

帶領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並嘗試用顯微鏡觀察水滴裡的生物。

三、認識微生物,瞭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顯微鏡觀察水滴之後的發現,用語言文字或圖畫的方式記錄所觀察的現象。瞭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瞭解微生物的分佈情況。

1、出示水樣,要求學生把採集的水樣由瓶子倒進燒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潔。

2、請學生觀察水樣。

3、教師質疑學生髮現:水滴裡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見的小顆粒外還有有其他的嗎?藉助什麼來觀察可能會有收穫?

4、教師示範用法。強調輕拿輕放。

5、教師強調:

(1)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2)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

(3)不能用手觸控目鏡和物鏡。

6、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7、簡單介紹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麼證明他們的存在?

1、倒水

2、學生有序觀察觀察,然後進行交流。

顯微鏡:

目鏡(對著眼睛)

物鏡(對著標本)

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

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3、生按順序進行觀察,並做好記錄。

4、小組彙報交流,選取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觀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的特點。

6、學生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7、請學生小組為單位課後解決。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夠描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生物圈。

2、瞭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通過上臺交流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生物圈是一個整體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地球的情感;通過對個人、本地區、整個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破壞的討論,培養學生愛護生物、愛護環境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生分析總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方法】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課堂上進行交流、分析、討論。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對照提綱,分小組調查和收集資料

提綱: 1、本地有哪些生態系統?你還知道哪些生態系統?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許多事,可以通過複雜的途徑影響生物圈,試舉例說明,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3、本地有哪些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生態系統破壞的事例?這給本地帶來了什麼樣的危害?

4、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壞?(可用圖片或文字資料說明)

5、本地將正在或將要採取何種措施來保護環境?

6、從愛護環境,保護生物圈的角度出發,我們每個人應該怎麼做?

二、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什麼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哪些部分組成?

2、你認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系統?本地有哪些生態系統?

(二)新授

1、各小組抽籤介紹七種生態系統。

(結合生態系統的組成,談談該生態系統的特點,如:主要的植物和動物種類。)

2、小組討論交流

各生態系統是否相互獨立,互不相干呢?

(1) 書本P30頁資料分析

(2) 分別從三個方面:非生物成分(陽光、水、空氣)、生態系統所處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態系統為中心分析)、各生態系統的植物和動物分析,找出他們的聯絡。

得出結論: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課前準備資料的整合與交流

生態系統被破壞之後能不能得到恢復?(能,靠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但當遭到嚴重的破壞之後就無法恢復了,對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壞是什麼?(人類的活動)那麼: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許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導致生態系統遭破壞的人類活動事例?這給本地帶來了什麼危害?

(3)人類還有哪些活動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麼樣的嚴重的後果?

(可以口頭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圖片資料展示)

針對這種現狀,人類的有些活動已經嚴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們人類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體會語言表達的妙處,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2、讀懂課文內容,並瞭解課文先總後分的寫作順序。

3、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樂於觀察”的意識,激發學生探究事物奧祕的慾望。

教學重點:

第二自然段,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體會語言表達的妙處,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教學難點:

第五自然段,理解究竟什麼是“生物鐘”這個科學概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質疑

同學們都很喜歡猜謎語,我們來比比誰猜得快。

(出示謎面:兄弟三個愛賽跑,個子有矮也有高,它們會走沒有腳,它們會說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要起床,什麼時候上學去。

板書:時鐘

生說時鐘的用途。

同學們,有一位偉大而神奇的魔術師,它能讓你在沒有時鐘的時候掌握時間,猜猜這位偉大的魔術師是誰?(板書:自然界的)

齊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頭腦中會產生哪些小“?”呢?

學生有可能提出:(1)自然界的時鐘是什麼?(2)這些時鐘是怎樣的?

(3)它會怎樣向我們報時呢?……(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簡要板書)

二、認讀生字,整體感知。

1、同學們,要想解開小問號,我們該怎樣去做呢?

2、是,讀課文是我們解開小問好的辦法。在讀課文時,老師提醒大家注意兩點,(1、要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你的同桌還可以請教老師。2、把句子讀通順。)(學生讀課文,師巡視。)

3、自然界的時鐘慢慢的要敲響了,你們準備得怎樣了呢?

(過生字關:出示本課要學的生字。小組合作學習,把生字的音讀準,不會認的字作上記號;互相幫助,如果都會認了,小組長檢查,讀對了,請小組長給每個組員發“笑臉”)師巡視,瞭解各組學習情況,重點幫助能力差的學生,及時表揚合作學習好的小組。

4、生字朋友帶來了一連串的生詞,能讀出這些詞語嗎?(不帶拼音)

發現蒲公英夜幕降臨不聲不響地洞底細

拜訪內部(指名讀,齊讀)

出示生字詞中沒有的詞語。(帶拼音)

(喇叭綻開美貌巡邏辛勤)順勢問問學生是怎樣認識這些詞語的。

5、讓我們把生字詞送回課文中,讀一讀課文。

6、分任務朗讀課文,順勢正音。(出示朗讀要求:坐姿要端正,聲音要響亮朗讀有自信,抑揚有感情。)

7、師範讀課文,思考:自然界的時鐘是什麼?你喜歡自然界中的哪一種時鐘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三、學習課文,指導朗讀。

1、學習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課文中寫了哪幾種花?這些花是怎麼報時的呢?

通過你們的介紹,你們知道徐老師明白了什麼呢?請大家仔細聽。

讓學生說說聽了老師的`話有什麼發現。

真會傾聽,我們把剛才說的話連起來就是,出示:(牽牛花大約在清晨四點開了。五點鐘,野薔薇開了。六點鐘蒲公英開了。到了太陽當頂的中午,美麗的午時花開了。夜幕降臨,夜來香不聲不響地開了。)自己讀一讀,你覺得怎樣?

課文中是不是跟老師一樣寫的呢?同樣寫“花開了”,文中是怎樣寫的?讀一讀,畫一畫花兒開放的樣子。

請大家挑選其中的一句話,反覆朗讀,想象一下花兒開放的樣子,邊讀邊可配上動作。

指名讀其中的句子,適當地作出評價。

師小結:我們欣賞了這麼美麗的花,我覺得這些花各有各的姿態,真是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想把這美麗的花兒永遠記在心中嗎?齊讀第二自然段。

試著背給同桌聽聽,指名背。

過度:自然界中的花就是這樣為我們報時的,那動物們是怎麼報時的呢?只有學完課文,我們才能解決第二個小問號。

四、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出示“現、英、夜”。

想辦法記住這幾個生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指導書寫“夜”

(1)、出示幾個寫得不好的“夜”和範字進行比較。

(2)、這幾個字哪個字好看?哪個不好看?

(3)、教師範寫,學生描紅。

3、學生觀察、描紅其餘的兩個字(提醒書寫姿勢)。

板書設計:

植物

自然界的時鐘奇妙的活時鐘(生物鐘)

動物

生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開花的一般習性、影響開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兩種傳粉方式,能夠舉例說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結構特點和人工輔助授粉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識別風媒花和蟲媒花,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和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風媒花和蟲媒花”對傳粉的適應特徵,繼續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教材分析

1、花的傳粉方式和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植物生長到一定的時間就要開花,花開才能傳粉,傳粉的結果是產生種子和果實。植物的這一系列的生理過程,“傳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同的植物,它們的傳粉方式是不一樣的。對於某一種植物來說,傳粉的方式又是相對穩定的。植物具有什麼樣的傳粉方式,這與植物本身花的結構有關,是長期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只有瞭解了不同種植物的傳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為多結果實和種子奠定良好的基礎。

2、從教學的安排看,講到風媒花和蟲媒花的時候,北方的學校已進入了秋季,而秋季開花的植物相對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教師可根據所在地的環境特點,有計劃的提早安排採集的種類、時間、地點。也可以在不同的開花季節,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製成幻燈片以備課上之用。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花的傳粉方式;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徵。

難點:對蟲媒花和風媒花的觀察和比較。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設計思想:

對於開花和傳粉的概念,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瞭解,但並不一定準確,所以本節課通過學生對錄影的觀察和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對這兩個概念有準確的理解,並進行更深一步的瞭解。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

複習提問:1、花的基本結構有哪些?

2、花的結構中哪些結構最重要?

組織學生回答,引出本節課題。

二、講授新課:

(一)開花:

出示錄影:展示花開的時期。

組織學生觀看錄影。

提問:

1、你見過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開幾次花?

3、為什麼不同的植物開花的時間不一樣?

4、有哪些因素影響植物的開花?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講解:

1、各種植物一生中開花的次數是不一樣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長几個月後就開花,一生中只開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齡才開花,一旦開花後,每年到時開花,一直到死亡。

3、環境中的'溫度和光照是影響開花的兩個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長日照和高溫才能開花,如蓮;有的植物需高溫暗光下才能開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溫才能開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種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是植物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

(二)傳粉:

講解:“花開之後,雌蕊和雄蕊暴露出來,就要完成傳粉的過程。那麼傳粉是指什麼呢?花的傳粉方式都一樣嗎?”

出示投影,組織學生觀察、比較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特點。

出示錄影:介紹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

組織學生總結二者的區別。

總結:

1、自花傳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頭;異花傳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

2、異花傳粉中包括昆蟲傳粉和風力傳粉。

提問:請比較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哪一種更具有優勢?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講解:

從生物學意義來看,異花傳粉植物後代有較強的生活力和適應性,而且植株強壯,開花多,結實豐富。從農業生產實踐中知道,農作物實行自花傳粉,後代表現不好。

異花傳粉雖然產生活力強的後代,但當遇到不利的自然條件時,傳粉沒有保證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時,就需要人工輔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掛圖,講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裡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