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設計 (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5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設計 (15篇)

生物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學生對本節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本節的不少問題又是懸而未決的,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從達爾文提出“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類古猿”開始,適當介紹有關生物進化觀點與神創論觀點的爭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著唯物和唯心觀點的鬥爭。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歸納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所採用的各種方法:在研究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根本區別時,可以採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異同點;在探尋人類祖先的蹤跡時,地質考察、尋找古人類化石和遺物證據等方法特別重要。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文字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閱讀積極思考“地殼劇烈運動使地球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自然環境的變化對森林古猿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古人類化石以及石器,反映出古人類在運動方式和使用工具上有哪些特點”等問題,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主動地獲取知識,並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本節文字的篇幅不大,但內容相當豐富。第4頁的第二段課文,主要闡述環境的變化和森林古猿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使得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朝著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運動和行為方式的改變必然促進取食方式的改變,前肢的逐漸解放使“露西”時代的古人類有可能使用自然工具;隨著古人類生存能力的增強,“東非人”時代的古人類開始製造工具。第三段課文主要說明工具的製造和火的使用,與人腦功能的完善及語言的產生是相互促進發展的。該段課文還概述了人類在生物圈中地位的變化,提出人類應當怎樣更加理智地發展和運用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生物圈的關係。總之,教師要在明確課文要點的基礎上,積極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

本節的技能訓練不是簡單地陳述一種技能,而是圍繞著本節資料分析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斷能力進行設計的,並敘述了有關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幾種觀點,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研究中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如基因比較研究)促進了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

課時安排: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說出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2.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3.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4.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比較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的相似性,瞭解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通過分析資料瞭解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瞭解人類是在與環境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2.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2.認識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認同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學生蒐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佈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資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匯入新課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代類人猿和人的圖片,指導學生分析下面的問題。

(1)你認識圖A中的動物嗎?它們與人有哪些相似之處?

(2)通過觀察上面的圖片,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1)圖A中的動物是一種類人猿,它們與人在外部形態上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它們的四肢具有五指(五趾),能夠用前肢抓握物體,面部表情與人相似,也具有喜、怒、哀、樂等表情。

(2)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人類的祖先可能與現代類人猿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等。(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展示出許多不同的觀點)

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態度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對學生的觀點是否科學不作評價,使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從學生的生活常識入手匯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

盤古開闢了天地,用身軀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殘留在天地間的濁氣慢慢化作蟲魚鳥獸,為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氣。這時,有一位女神——女媧,在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嶺起伏,江河奔流,叢林茂密,草木爭輝,天上百鳥爭鳴,地上群獸賓士,水中魚兒嬉戲,草中蟲兒跳躍,這世界按說也點綴得相當美麗了,但是她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煩,孤寂感越來越強烈,連自己也弄不清楚這是為什麼。與山川草木訴說心中的煩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話;對蟲魚鳥獸傾吐心事,蟲魚鳥獸哪能瞭解她的苦惱。她頹然坐在一個池塘旁邊,茫然對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樹葉飄落池中,靜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漣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動起來。她突然覺得心頭的死結解開了,是呀!為什麼她會有那種說不出的孤寂感?原來是世界上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想到這兒,她馬上用手在池邊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著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捏著捏著,捏成了一個小小的東西,模樣與女媧差不多,也有五官,雙手兩腳。捏好後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做“人”?

教師指導學生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思考:人類真是女媧創造的嗎?如果不是,人類是怎樣起源與發展的呢?(使學生帶著疑問和極大的好奇心進入新課)

推進新課

學習目標一: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關於“人類起源”的幾種觀點

教師展示資料並指導學生分析。

資料1:神創論認為,地球及萬物是上帝在大約6 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創造出來的。自從被上帝創造出來以後,地球上的生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神創論也叫特創論。神創論認為生物界的所有物種(包括人類)以及天體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世界上的萬物一經形成,就不再發生任何變化,即使有變化,也只能在該物種的範圍內發生變化,是絕對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種的。神創論還認為,各種生物之間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間沒有任何親緣關係。

資料2:19世紀著名的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在仔細比較了人和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後,提出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通過分析上面兩則資料,你同意哪種觀點?

學生分析後回答:同意達爾文的觀點。

教師進一步強調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並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著唯心和唯物觀點的鬥爭。

2.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區別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引導學生分析下面的問題。

資料1:下面是幾種類人猿的圖片。

圖1

圖2

圖3

資料2:類人猿是猩猩科和長臂猿科動物的總稱,也叫做猿類。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長臂猿等。因其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相似,親緣關係與人最為接近,故稱類人猿,類人猿是靈長目中除了人以外最為高等的動物。如具有複雜的大腦,牙齒的數目與結構、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狀、盲腸、蚓突、胸廓、血型、懷孕期7~9個月,壽命可達幾十年等,均與人相近。而且,無尾、無頰囊和臀疣(長臂猿例外),其中,黑猩猩與人類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類人猿的前肢較後肢長,因此,只能半直立行走及臂行,這又與人類有顯著區別。現在生存的類人猿叫做現代類人猿,古猿則指化石類人猿。

1、你認識資料1中的類人猿嗎?

2、通過上面的兩則資料,你認為現代類人猿與人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達成共識並在班級內展示。

(1)資料1中的類人猿是長臂猿和黑猩猩。

(2)現代類人猿與人類在形態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具有複雜的大腦和寬闊的胸廓,具有盲腸、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此外,類人猿在牙齒的數目與結構、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狀、血型以及懷孕時間和壽命長短等方面與人類也十分相近。但是,類人猿和人有著顯著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類人猿的前肢長於後肢,只能半直立行走以及臂行。而人則是直立行走。

教師指導學生對展示的觀點進行適當的補充並進一步強調: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在形態和結構上具有相似性是因為兩者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不同之處是因為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環境,人類和類人猿的形態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那麼,森林古猿在進化成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過程中,環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相關的`知識。

學習目標二:從猿到人的進化

1.人猿相揖別的原因

教師引導:現代類人猿與其祖先一樣,過著以樹棲為主的熱帶叢林生活。森林古猿的一支,卻由於特殊的原因,走上了演化為人類的艱難歷程,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與猿不同的特徵,並且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人猿相揖別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請閱讀教材,並嘗試完成下面的思考題。

1、大量的森林變成稀樹草原,對那裡的森林古猿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2、在東非大裂谷地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早期人類化石?

3、從圖中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具有哪些特點?她的運動方式可能是怎樣的?

4、從石器來看,他們已經具備了哪些能力?

學生分組討論,最後達成共識。

(1)東非地區大量的森林變成稀樹草原,大量的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為了適應地面生活,森林古猿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就有可能發生變化。

(2)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由於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向著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發展成早期的人類。所以,在東非大裂谷地帶會有那麼多的早期人類化石。

(3)從露西的化石圖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化石具有以下特點:上肢比較細,下肢比較粗長,骨盆的髖骨比較寬闊,和現代人類比較相似。說明她很可能採取直立行走的運動方式。

(4)圖中的石器明顯經過加工,分別呈斧狀和鑿狀,可以當作工具,用來砍砸和削刮物體。由此可以推測古人類在逐漸適應直立行走的過程中,手的解放使他們已經初步具有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學生代表對展示情況作補充和評價

小組內對以上四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大量森林變成稀樹草原,東非大裂谷地帶的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為了適應陸地環境,這部分古猿向著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為了獲得食物和防禦敵害,他們利用前肢使用樹枝、石塊等簡單工具,這樣,臂和手逐漸變得靈巧;逐漸地他們不僅能夠使用工具,還能製造簡單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直立行走和製造工具標誌著人和猿有了本質的區別,所以,部分森林古猿能夠進化為人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環境的改變。

2.人類的發展

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教材“人類起源與發展示意圖”,學生通過閱讀和觀察生成有價值的問題。

1、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

2、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員,如何處理好人與生物圈之間的關係?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達成共識。

(1)環境發生變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來生活,向著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解放出來,由能夠使用簡單的工具,逐漸發展到能夠製造簡單的工具,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在勞動的過程中,大腦也越來越複雜,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使他們相互之間能夠更好地進行資訊交流,能夠想出更多的辦法解決困難,製造複雜而精巧的工具。工具越發達,人類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能力越強,逐漸發展成生物圈中的最強者。

(2)目前,生物圈是人類和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中,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早期人類適應和改造環境的能力比較差,需要同環境進行激烈的鬥爭才能獲得生存的可能。在人類逐漸進化的過程中人腦的結構逐漸變得複雜,在群體中產生了語言,能夠相互之間進行資訊交流與合作,製造的工具也日漸複雜,提高了他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類的活動也使生物圈滿目瘡痍,例如河流汙染、草原退化、環境惡化等。因此,我們應該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並保護好生物(包括人類)唯一的家園——生物圈。

教師、學生分組對本部分內容進行歸納,並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

環境的變化使森林古猿分成兩支,一支下到地面生活,為了適應陸地環境,能夠直立行走,並利用前肢使用和製造工具,以獲得食物和逃避敵害,逐漸進化成人類。另一支繼續生活在森林中,利用四肢在樹上攀緣獲得食物等,進行樹棲生活,逐漸進化成現代類人猿。

教師指導學生對展示結果進行補充和糾正,並進行適當的評價,對錶現突出的學生和小組給予及時的鼓勵。

學習目標三:區分事實和觀點

事實就是事情的真實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觀點是觀察事物時所處的位置或採取的態度,是根據事實進行的分析和推斷。科學家的觀點是根據事實提出的。請你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嘗試說明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學生分析討論後達成共識:(1)和(3)是事實,(2)(4)和(5)是觀點。

教師強調:事實是確實存在的,觀點有正誤之分,因此,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區分清楚事實和觀點。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闡述了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相關問題,請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下面的問題。

1、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麼?

2、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後回答。

(1)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由於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逐漸變得靈巧。逐漸地他們不僅能夠使用工具,還能製造簡單的工具,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並且能夠用火,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群體生活中逐漸產生了語言。

教師強調:森林古猿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但是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許多不同之處,這是由於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同,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經過漫長的年代,森林古猿進化成人類和現代類人猿。

生物教學設計 2

一、教學設想

筆者以為,學習自然科學小記文,重在積累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理念和精神。托馬斯。劉易斯《作為生物的社會》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必修⑤的第14課《作為生物的社會》選自美國生物學家、醫學家的科學散文著作《細胞生命的禮讚》無論從生物學角度,還是文學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閱讀此文,既可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又可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學習此文的目的即在於通過把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聯絡,瞭解人類唯有尊重生物,借鑑生物社會群體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細胞生命禮讚》的內容,掌握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的區別和聯絡,從中歸納出主旨。(依據單元提示的知識要求及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依據自然科學論文的文體特點,學習其說明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尊重生物,熱愛生物的情感。(依據單元目標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篩選主要資訊,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

難點:訓練和培養學生篩選有效資訊解讀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單元目標中,教材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文章的觀點,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筆者即據此設計重難點)。

四、教學方法:

自讀法、小組合作討論法。(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在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課前準備(預習要求)

1、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決生字讀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內容,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2、結合所學生物知識,蒐集一些群體生活的動物的資料,說說它們的社會行為有哪些特徵。

六、教學思路:

(一)匯入:

請問同學們,你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父母。)你們和父母以及其他親人組成的一個基本的社會單位叫什麼?(家。)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家,每個家庭成員有分工,有合作:父親工作、母親做家務,孩子讀書……共同組建起一個家庭,這是我們人類社會進行小家庭生活時的一個慣有模式,我們人類都有家,那麼生物社會有沒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們之間又有哪些社會行為,進行了哪些分工協作呢?現在就讓我們來通過《作為生物的社會》的學習,走進生物社會,瞭解一些小動物家庭的分工和社會行為。

(引導學生走進人類社會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個世界——————生物社會,激發學生思索人與生物的聯絡,喚起學生對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換位思考

1、提問: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裡,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裡,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組合作探究

假設你們是一群螞蟻、一群蜜蜂、一群鯡魚或粘菌細胞,為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讀課文,試用童話故事的形式複述你們的生活。(將學生分為四組:螞蟻組、蜜蜂組、鯡魚組和粘菌細胞組,各組分別思考自己應當進行的社會行為,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後,從文中歸納出答案)

各小組選出幾位代表回答,教師總結答案: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餵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蒐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牆,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通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資訊。工蜂在築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後,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後代,此後,我們的子孫繼續重複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群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禦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課內帶動課外。

請學生補充一些其它營群體生活的生物的社會活動及其特徵。如:狒群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級秩序,首領具有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權利,可以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同時負起指揮和保衛狒群的義務。

大雁在集體出動進會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並通過不同的鳴叫聲發出訊號;

看守羊群時只需看好威猛的羊頭,羊隊會自動追隨首領而不會丟失;

雞的首領是一隻漂亮的大公雞……

(四)探究主旨

提問:這些生動的事例說明作者主要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

提問: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明確: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它們進行群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提問:既然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麼我們應當怎樣對待生物社會呢?

明確:二者是互相比照,並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對生物行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其它生物比人類更高明,而是為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上,人類是姍姍來遲的一個物種,人類雖然最終聰穎而出,主宰了這個世界,使人類的行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還是需要聯合,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生物教學設計 3

課題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教學難點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關鍵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課型將授課教學方法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具電腦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匯入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本文采用丁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森嚴的論點論據,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2)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為的論述?

【明確】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群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但是要看到,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匯入介紹,教師點撥

默讀思考,活動了解

回答學生活動

總結

練習作業

(3)怎樣理解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明確】作者在論述中,往往把人類行為與其他生物的社會行為比照映襯來談,即把人類的行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為看成是擬人化的,這就形成了一種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如說人類“碰碰觸角”,說螞蟻“使用童工”等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作者的這種幽默的語言風格:首先,作者作為人類的——員,卻能“降格白貶”,以較低的姿態來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體現出一種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為一個生物學家,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敢於闖別人不敢涉足的禁區,表現出一種智慧上優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為通俗欄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大眾對科學的關注和熱愛,也要用幽默的語言化雅為俗,拉近同讀者的距離,吸引他們的閱讀興趣。

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熟讀課文,看有關昆蟲的科普書籍

課後記事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生物教學設計 4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子解種子的結構,及不同種類植物種子結構的異同、瞭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劃分依據。本課還安排有一個學生實驗,一個觀察與思考,二組討論。

教學重點:

在於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思考、討論得出正確的科學的結論。

教學難點:

一、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

二、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生物知識積累不多,特別是實驗的機會少、動手能力差,教學在重視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同時,更應該教會他們初步的實驗方法及步驟。

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凡事都想知道個為什麼,因此,講課前安排恰到好

處的提問,不僅能把學生注意力吸引過來,還能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與積極性。本課內容較多,學生年齡小,大腦興奮中心容易疲勞,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活動中不斷變換教學方式給予刺激和加強。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知道種子的'主要結構。

2.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能說出種子植物比其他三類植物佔優勢的原因;

4.識別校園或本地公園內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培養:

1.學會科學觀察的基本步驟及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合作意識。

三、情感教育:

1.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人的交流和合作。

2.通過認識本地常見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認同綠色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

關係。

3.培養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教法設計:

啟發式引導、互動式交流、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

一、教師活動:

1.學情分析:

通過調查,瞭解七年級學生對本課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具備的能力及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在此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

2.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浸軟的菜豆種子、浸軟的玉米種子、刀片、放大鏡、滴管、稀釋的碘液。

3.製作CAI課件。

二、學生活動:

1.準備紅色、黃色、綠色、黑色水彩筆各一支。

2.採集五種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其中必須要有松子)。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展示五張圖片(海帶、苔蘚、桫欏、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結種子?

板書:第二節 種子植物

提問:這些植物的種子結構是相同的嗎?通過下面的觀察實驗,你會找到答案。

提示:在動手觀察之前先閱讀P83—P84實驗內容。

提醒注意:觀察種子結構的基本步驟是由表及裡、先形態後結構、先巨集觀後微觀。

板書:菜豆種子的結構

強調:菜豆種子的子葉是2片,且肥厚,儲存營養物質。

板書:玉米種子的結構

強調:玉米的子葉只有l片,瘦小,不儲存營養物質

小結:種子的大小、形狀千差萬別,但它們的結構是基本相同的,都有種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子葉,它是幼小的生命休,是種子結構的最重要部分。

提問:你想知道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植物分佈更廣,種類更多的原因嗎?

小結:低溫、乾燥條件下種子的壽命可以延長。

過渡:種子植物的種類的確非常的繁多,你能說出下列種子植物中哪些種子有果皮,哪些沒有嗎?

小結:種子植物根據種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被分為二大類

板書:

1.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

演示:一組圖片(如銀杏、冷杉、塔柏、馬尾松、羅漢松、法國梧桐、女貞、夾竹桃、茶花、石榴等),以校園或本地公園植物為主。

播放錄影:蒲公英、鬼針草、楊、柳、竿彬等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

小結: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果實對種子起到保護作用,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適應陸地生活,分佈更廣泛,種類更多。

總結:放CAI課件(內容: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的結構,及兩種種子結構的比較)

反饋:出示搶答題

學生通過識圖自己總結山種子植物的概念。(啟動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點)

請兩位同學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收集的五種植物的果實或種子,並介紹它們的名稱。(角色互換,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獲取新資訊。)

(啟發思考,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學生統一將胚芽塗成黑色、胚軸塗成黃色、胚根塗成綠色、子葉塗成紅色。(通過實驗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

請一位同學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學給予評價,並評價自己的實驗效果。最後得出菜豆種子的結構。(通過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步驟同上(學生在玉米種子上塗色、展示“作品”、評價、總結)(再一次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分組討論:P841、2、3、4題,並將

答案填在書上,(在教師指導下,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閱讀P84第一段。(學生帶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判別實物(小麥、蠶豆)。比較它們的壽命,誰長誰短?

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同學收集的花生、豆角、松子、白果、蘋果、橙等實物

學生答:(略)

請十位同學快速判斷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考查學生快速反應能力,同時活躍課堂氣氛。)

看錄影,讓一個學生上講臺來充當老師,對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略)(角色互換,逐步改變舊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請一學生對剩餘內容進行總結。(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

學生搶答:(略)(通過搶答的形式,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板書提綱

一、種子植物:

1.菜豆種子的結構: 2.玉米種子的結構:

種皮 果皮和種皮

胚芽 胚芽

胚軸 胚軸

胚根 胚根

子葉(2片) 子葉(1片)

胚乳

二、種子植物的分類:

1.裸子植物:種子裸露,沒有果皮保護。

2.被子植物:種子外面有果皮,種子被包在果實中。

3.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適應陸地生活,分佈更廣,種類更多。

生物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3.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瞭解生物“汙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為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有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作一番考察。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閱讀思考。

a.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b.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從哪些方面人手?試擬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質疑問難、交流互動。

小組內交流:

(1)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弄清文章內容,並共同擬定學習目標。

(2)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並共同解決,如果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課下與老師、

班上交流:明確本文學習目標及主要內容。

明確學習目標(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三、編寫提綱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結構圖示,要求學生在空缺處填上相關內容。

引出話題: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象:--( 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態度:--( 段)

採取措施:--( 段)

四、寫法探究

1.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說明順序

a.常見的說明順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麼說明順序?

b.探究本文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明確: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說明方法

a.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討論後教師板書: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

(將學生分成三大組,每一組找一種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看哪一組找得又快又好)

C.說說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並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可安排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五、小結

要求學生從主要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對全文作一個小結。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說明文提供了借鑑。

六、延伸拓展

教師出示一隻彩色粉筆,要求學生從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中至少選兩種方法對其作簡要說明。(每一小組推薦一個同學,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最好。)

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現實生活中如果發現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麼做?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蒐集的關於生物入侵的資料,然後各小組推薦1~2份到班上展覽。(展覽安排在課後)

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班上交流。

七、佈置作業

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並從中任選五個詞語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板書設計:

什麼是“生物入侵者” 邏 舉例子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輯 列數字

對待“生物入侵者”的態度 順 打比方

世界各國採取的對策 序

教學後記: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增強了防範意識,瞭解了生物“汙染”。

生物教學設計 6

摘要:研究教材越來越重要。一方面,備課時要有針對性地備內容,上課時所講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教學效率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高科技的今天就要利用多媒體來教學了。有些抽象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生物知識,藉助多媒體就能形象具體地展示到學生的眼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好的生物課,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整個教學的流程,做到科學合理,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生物教學;多媒體;教學設計

隨著高科技的普及,生物課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認識到這是一門關係到人類生存發展的科學。所以,在國中課程設定當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了,近幾年也納入了會考的範疇>iw考更是一門必不可少的科目,所以我們在國中階段如何一開始就上好這門學科,就成了研究的重點。

一、課前研究教材,備寫詳實的教案

現在的教師寫教案,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抄寫自己的或者別人的舊教案,從來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也就是說不對症下藥,有點像紙上談兵。自從有了網路後,很多教師就到網路上搜索,隨便一個教案拿來就用,下載的課件有時候不加修改就使用,這種阿固吞棗的教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知識的儲備,影響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空間,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好的教學教案的備寫呢?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首先要備自己的學生,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備教材,研究教材,只有研究透了方能揮灑自如,才能蒐集資料,進行取捨,選擇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有一點點的偏廢,這樣下來,就有了一個好的教案,上課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製作豐富多彩的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現在的教學環境,和十年前已經無法比擬了,網路的三通已經不再是說說而已,每間教室都有網路,上課的資源非常豐富。不但教師備課時有豐富的資料可查詢,而且學生學習時有大量的資料可參考,不再是教師黑板上寫學生下面抄寫的時代了,就是說教師說的都是對的,學生只能盲目跟從,學生的思維空間沒有想象思考的餘地。生物課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製作豐富多彩的課件,在課堂上演不。課件的使用,一是加大了課程的容量,上課的內容多了,學生了解的知識豐富了,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課件的使用,還可以把上課的重難點凸現出來,重難點用課件顯不,有些生物學的知識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這時,教師可將它顯不在螢幕上,藉助電腦的形象演不,把整個過程非常清晰地展不出來,學生一看便知是怎麼回事,如果教師用語言表述,就很難講述清楚。比如,在講到DNA,它的結構是複雜的,就沒辦法用語言表述清楚,這時藉助網路,將它的結構形象地展不到螢幕上,學生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只要用心去備課,用心去準備課件,一堂課一定是生動的,內容豐富的,效果是很好的。

三、精心設計課前匯入,提高學習效率

萬事開頭難,一切事情看上去簡單,一日_做起來發現事前想的和實際做的相差非常大,甚至於相差十萬八千里。一堂課效果的好壞取決於各方面的因素,其中課前的匯入是第一個因素。匯入好了,能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起來,讓學生馬上進入學習的'狀態,如果匯入得不好,那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提升不起來,當然學習的效果就差遠了。為什麼有的課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而換了教師後學生也馬上像換了個人似的,萎靡不振了,教師還抱怨學生挑肥揀瘦。殊不知這與課前的匯入是有很大關係的。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去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比如,講到花,花的顏色為什麼會是五顏六色呢?我們學習了基因學,那麼就能從基因知識的角度去分析,這樣不但複習了舊知識,還能提iw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科學設計課堂提問,提高學習效率

4.1提問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教師的無效提問。公開課上,我發現很多教師的提問是無效的,要麼一個問題反反覆覆提問好幾遍,要麼提出的問題沒有效果,只是為了為問而提。提問,一個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個是讓學生直奔上課的主題上來,將學生引導到本堂課的重難點上來,集中精力學習重難點。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談到提問的重要性時,曾風趣地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所以,我們務必記住一點,與其提出的問題是無效的,那還不如不提得好,因為無效的提問反而會擾亂教學的秩序,結果顧此失彼,教學的效果一塌糊塗。

4.2記得有一位教師在講細胞這節課時,他的提問就非常好:“同學們,今天我到早市上買了一個大西瓜,現在我把它貢獻給你們,好不好?”學生一聽有西瓜吃,群情激奮。教師把自己買的西瓜放在講桌上,學生一看笑得東倒西歪。這是怎麼回事啊!原來教師買的西瓜是個劣瓜,模樣難看,凹凸不勻。教師馬上進入主題,這個發育不良的西瓜,是怎麼個發育不良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教師切開西瓜讓學生觀察,發現其凹側部分的種子發育不良,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西瓜的發育不良呢?這時教師來了個反思維思考:西瓜(果實)發育一生長素一發育著的種子。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到高潮,學生就反覆琢磨,這個歪瓜的形成原因。課後,我也反思了很長時間,一樣的問題,就因為提問方式不同,學生反應的效果不同。

4.3當然學習的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每次考試這個班的成績都遙遙領先。可見上課提問方式的不同,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效果的提iw,學習成績的優劣。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了簡單的提問,這裡面學問大著呢!上好一節生物課,方式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探究合作,比較學習等等,每種學習方法是固定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去靈活運用,這就和一樣的米麵做出上百種食品來的道理是一樣的。生物教師要對自己的課程瞭然於胸,就是對教材必須要熟悉,對學生也要研究透徹,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教案的設計要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而隨時變化,不能所有的教案千篇一律,用一種模式化的框框去套,只有做到實事求是,靈活多樣,才能把生物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生物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概述鳥的主要特徵。

2、說出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概念。

3、確立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4、嘗試探究鳥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5、舉例說明鳥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形成愛鳥護鳥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鳥的主要特徵,鳥與人類生活關係

三、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確立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通過探究,認識鳥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利用“想一想,議一議”引入。讓學生閱讀教材“想一想,議一議”,思考討論:有些鳥能夠飛越珠穆朗瑪峰,為什麼它具有這麼強大的.飛行能力呢?如果人在雙臂上縛上人工翅膀,也能像鳥一樣飛嗎?

(二)、通過觀察對比,學習鳥類的多樣性

通過對不同鳥的圖片、標本或視屏資料的觀察,比較它們在形態結構上的異同,並歸納它們在外型上的共同特點。

學生討論並完成教材31頁的表格。

(三)、指導探究與講解相結合,引導學生概括鳥的主要特徵

(四)、組織討論,引導學生關注鳥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有關鳥的圖片或視訊資料,請學生觀看後回答下面的問題:從資料中可以看出鳥與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除此之外,你還能作補充嗎?

學生討論交流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認識到,鳥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員,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夥伴,我們應該愛鳥護鳥。

五、教學反思:

教師在課前準備的實驗材料、課程資源一定要充分,這樣,學生才能認真觀察,合理推理,順利得出探究結論。

生物教學設計 8

第一節

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B)

板書

教學過程

(二)細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質出入細胞膜的幾種方式:

(1)自由擴散:

特點: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動運輸:

①特點: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義:(略)

2.細胞膜的生理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與它的功能密切相關的,那麼,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講述: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細胞膜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說,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洩、免疫,等等。其中,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是細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就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細胞的“門戶”——細胞膜來完成。離子和小分子物質是通過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等方式進入細胞的,而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主要是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首先,我們學習一種比較簡單的運輸方式。

(教師展示事先製作好的自由擴散活動圖板,對照活動圖板作簡要說明:圖中黃色表示細胞膜,紅色球狀物表示某物質。紅色球狀物多的部分為膜外,少的部分為膜內。接著教師演示紅色球狀物不斷由膜外通過膜進入到膜內的情況。)

提問:如果紅色球狀物的多少代表某種物質濃度大小的.話,那麼,這物質進入細胞是由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還是由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運輸?

(回答:略。)

講述:對了,是從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上邊這種運輸方式叫做自由擴散。自由擴散相對於主動運輸來說,又叫做被動運輸。符合這種方式運輸的物質僅限於小分子物質。

另外,還有一些物質在進入細胞時,不同於自由擴散方式,例如:輪藻細胞中的K+濃度比它所生存的環境中K+多63倍,海帶細胞中的I—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紅細胞中的K+比血漿高30偌,而紅細胞中的Na+濃度卻是血漿中Na+的濃度的1/6。由此可見,以上細胞具有不斷積累K+、I—的能力和運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內外的Na+、K+、I—達到平衡。上述這些物質是怎樣進行運輸的呢?(教師展示事先製作好的主動運輸活動圖板,在做簡要說明後演示物質由膜外進入到膜內的過程,同時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

提問:上述這種運輸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回答:略。)

講述:當物質通過細胞膜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移動時,就像物體沿斜坡上移一樣,必須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對上述Na+、K+、I—等物質的運輸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細胞來供給的。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出主動運輸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①是從濃度低的一側運輸到濃度高的一側;②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

提問:物質的主動運輸方式在生物學上有什麼意義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並討論,最後請一位同學回答,略。)

講述:由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兩種運輸方式可以看出,細胞膜可以讓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另一些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這一現象說明細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麼特點呢?

回答:具有選擇性

講述:對,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關於細胞的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小字部分。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生理功能,瞭解到細胞結構與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統一的,尤其是物質出入細胞膜時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對於細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填寫下表。

出入細胞物質舉例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高、低

是否需載體蛋白質

是否消耗細胞內的能量

甘油

進入紅細胞的K+

生物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

2、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

3、理解米勒的實驗過程和結論。

教學重點

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

教學難點

理解米勒的實驗過程和結論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球誕生於46億年前,地球上最初有沒有生命?最早的生物是怎樣的?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樣出現呢?其實這些問題我們雖然無法通過親眼觀察或模擬實驗得到答案,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前人的實驗或現有的資料來了解幾億年前的地球。今天我們就開始學習新的一章——生物的進化。我們先來一起探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

2、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

3、理解米勒的實驗過程和結論。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一、學生閱讀教材51頁的科學方法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推測?

2、推測需要哪些要求?

二、學生閱讀教材51—52頁的資料分析,討論下列問題:

1、地球上生命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2、你能總結出生命的起源有幾種說法?

3、地球上原始大氣的成分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有什麼明顯的不同?

4、你認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4、米勒的實驗裝置幾個部分各模仿了原始地球的哪些條件?

5、根據米勒實驗結果,可以對生命的起源做出怎樣的推測?

6、隕石中含有構成生物體所需要的部分有機物,可以作出什麼推測?

三、學生展示,教師點撥講解

四、學生閱讀教材53頁的內容,瞭解原始地球和原始海洋以及原始生命的形成的過程。

(四)、總結反思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五)鞏固練習

1、原始的地球大氣與現在的空氣在成分上有明顯的差別,那時的大氣成分主要是( )

A、水蒸氣、氨、甲烷等

B、氮氣、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等

C、氧氣、氫氣、二氧化碳等

D、水蒸氣、氧氣、氮氣等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礎物質是( )

A、小分子有機物 B、大分子有機物

C、小分子無機物 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形成的場所是( )

A、原始大氣 B、原始海洋

C、陸地上 D、大氣層中

4、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和大氣成分,合成氨基酸的科學家是( )

A、愛因斯坦 B、米勒 C、愛迪生 D、牛頓

5、下列哪一項是原始大氣中沒有的

A、氨 B、水 C、氧氣 D、氫

6 、生命起源的過程是( )

A、無機物——有機物——原始生命

B、有機物——無機物——原始生命

C、無機物——原始生命——有機物

D、原始生命——無機物——有機物

7、米勒的實驗證明了( )

A、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B、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有機物

C、原始生命起源於原始海洋 D、原始生命起源於外星球

(六)作業佈置

完成績優學案55頁練習題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有關生命起源的幾種假說

二、原始地球

三、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生物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觀察生物與非生物,比較他們的區別。

2. 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型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 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 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環 節

匯入新課

新 課教 師 活 動

在三十億年前我們的地球一片荒漠,寸草不。而今天我們的星球如此美麗,你知道是什麼將我們的環境裝點的如此美麗嗎?

一. 什麼是生物

在你的周圍有很多生物,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1. 觀察老師提供的圖片和實物,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 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討論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小結: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學生活動

討論交流

觀 察

分組討論

交 流

總 結

二.生物的主要特徵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 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主要特徵,你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和補充嗎?

分析歸納

小 結學完本節課,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生物?”你會怎樣回答呢?表達交流

課後活動調查身邊的生物種類

設計表格,調查身邊生物的種類和生活環境。 實踐

板書設計

生物的特徵

一.什麼是生物:有生命的物體。

二.生物的主要特徵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 生物能進行呼吸;

3. 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 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調查觀音塘溼地公園的生物種類

一、調查目的

為把理念落實到行動中,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我們選擇對校園生物種類的調查、研究作為活動的課題。通過對校園裡各種各樣的生物進行觀察和學習,使學生既學到了許多生物分類方面的知識,提高他們野外識別生物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更好地貫徹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此外還能為學校調查清楚校園的生物資源提供一些資料。

二、活動安排

(一)準備階段 20xx年9月5日—9月10日

1、確立課題

活動開始先讓學生設計選擇意向調查表,再由學生自己選擇並確定調查題目。

設計並填寫好的選擇意向調查表:

班級:班姓名 性別 愛好

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與你生活聯絡密切的問題是什麼?

你最想調查的.問題是什麼?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

2.活動分組

各班採取自願的方式組成興趣小組,4~5人為一個調查小組,並確定組長。

3.制定計劃

由學生自己設計小組活動方案(包括設計調查路線和校園生物種類的調查記錄表等),鼓勵學生形式要多樣化,老師對各小組成員進行調查、訪問、查閱資料、製作生物標本、如何對生物進行歸類等方面的培訓。

4.材料用具

調查表、筆、放大鏡、望遠鏡、照像機、軟尺、採集箱等。

(二)實施階段 20xx年9月11日~20日

實施程式:先後採取調查(包括測量)、訪問、查閱資料、鑑定、掛牌等方式瞭解校園的生物資源。對校園內的每一種生物都要進行登記,部分種類應採集2~3套標本,不能識別的種類應請專家鑑定,認真作好調查記錄,嘗試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將歸好類的生物資料進行整理,填寫在自己設計的調查表上。

l.調查記錄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記錄校園各種生物的名稱、形態特徵、生活環境、數量、生長情況等資料,學生很認真的填寫調查記錄表(調查記錄表見附件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活動中重視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做活動的組織和指導。

2.製作並鑑定標本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區分不同生物的名稱,對於部分生物科類(尤其是不認識的生物),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將它們製成了生物標本,然後對各種生物進行鑑定,並將調查記錄表填寫完整。比如,標本的製作我們通常是採用自然乾燥法和加溫乾燥法。微波爐乾燥法是加溫乾燥法中的一種,目前家庭微波爐非常普及,是用來乾製標本的好器具。該法快速而且保色保形效果好。但是有些植物的節間具有特殊物質和結構,在微波的作用下易燃燒,還有一些植物材料的色素不耐微波輻射,極易變色,這些材料不適合用此法而要用自然乾燥法進行乾燥。將乾製好的標本右下角貼上標本籤,寫上名稱、編號、採集日期、地點等,儲存起來,以備鑑定時查用。

3.參觀訪問

調查結束後,對於無法鑑定的生物,學生可以拿乾製標本向有關專家或到花鳥市場去了解它們的生物名稱、生活習性、養護管理和飼養方法等,開闊了學生的拐野,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探究能力。

4.製作卡牌

學生到圖書館查詢有關書籍,弄清校園內生物的種、科、屬、學名和它們的生活環境等知識,有無法查閱的生物應請有關專家鑑定,最後給校園植物編寫名錄製作塑料質地的卡牌。

5.掛牌

學生將自己製作好的卡牌對校園植物進行掛牌,掛牌後還可以為植物拍攝照片,讓來到校園的每一個人都瞭解認識所有的植物,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利用科學工具書籍查閱知識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又增長了他們的植物知識,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這次對校園生物的調查,學生們將更進一步的瞭解校園,從而更加熱愛校園內一草一木。

階段小結 通過探究、調查、訪問、考察、勞動實踐等,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斷完善建構學生自我精神世界。

(三)總結階段 20xx年9月22日~30日

l.表達交流

調查活動結束後,各小組向全班同學彙報調查過程、結果和體會,還可以提出在調查中所想到的其他問題,跟其他小組交流。全校師生能在每棵花卉植物上看到掛著的學名牌,學生們將能科學地稱呼花卉植物的植物學名,並且糾正學生中的一些模糊和錯誤的概念,學生對生物的多樣性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花草樹木綠化校園,保護環境的認識也有進一步的提高,最後安排學生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寫出心得體會在班上交流和總結,並撰寫調查報告。

2.結果分析

三、活動反思

1.學生反思

2.教師反思

“我思,故我在。”三年的課改讓我學會了思考。課改在理論上的討論表述已日臻完備,其難點在於將課程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自從開展《生物種類的調查》活動以來。我發現學生在以下幾方面有明顯的變化:

首先,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大大提高,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學生會善於主動蒐集資料,凡是書上涉及到的科普知識,學生會去翻閱相關資料,有的還會在網上查尋,

其次,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大大加強了,學生們能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積極參加學校的保潔工作,使校園的環境更優美。

面對21世紀的挑戰,我們老師應多開展以學生自主性、實踐性為主的活動,精心設計活動方案,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獲取知識,鍛鍊能力,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都有重要意義。

四、活動延伸

1.建立一個校園生物資源庫編入學校校本課程,以備教師教學所用。

2.開展學校植物領養活動。

具體做法是:分年級、分班劃好領養範圍,採取“承包責任制”,負責養護管理植物,然後定期對領養結果評比,讓學生有“我的校園,我做主”的感覺,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同伴互助的團隊精神,充分利用學校的綠化資源。

開展校園生物園地的規劃活動,建立生物園地規劃區(如動物飼養區、作物栽培區、食用菌栽培區、藥用植物栽培區、蔬菜栽培區、花卉栽培區等)。

生物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依據

(一)課程標準要求及解讀

對於生物膜的結構,山東省20xx級生物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的要求為“概述生物膜的結構”。概述為理解水平,即不僅要說出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還應該建立生物膜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聯絡。20xx版《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中與這一部分有關的學業要求有:“從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一視角,解釋細胞由多種多樣的分子組成,這些分子是細胞執行各項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建構並使用細胞模型,闡明細胞各部分結構通過分工與合作,形成相互協調的統一整體。”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細胞膜功能和生物膜系統功能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可以很好地使學生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從而提高生命觀念這一核心素養,所以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目標。本節課將以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為主線,構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從而使學生對細胞結構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進而能闡明其功能,所以引導學生回顧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進而總結出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是本節課重要的學習目標。另外課標要求注重生物科學史和科學本質的學習,而本節課恰恰是以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為主線,可以讓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思路、方法,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可能隨著研究的深入而改變”“科學工作依賴觀察和推論”“科學工作採用基於實證的正規化”。

(二)教材與教學內容分析

1、內容分析

“生物膜的結構”為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分子與細胞》第4章第2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內容,是上一章中“細胞膜——系統的邊界”內容的延伸,與第4章第1節“物質跨膜運輸的例項”和第3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聯絡緊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 :科學家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建立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聯絡,使學生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教材中選取的資料簡明扼要,所以在教學中以教材提供的資料為主,補充了冷凍斷裂技術,以便學生認識蛋白質在膜中的分佈情況和技術對於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對於熒游標記人-鼠細胞融合的實驗,不是直接給出,而是先讓學生設計實驗,以此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核心素養。

2、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探究蛋白質分子是否能夠運動的實驗設計;建立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聯絡。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己經學習了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認同了細胞膜作為系統邊界對於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但對細胞膜的結構完全不瞭解 ,所以應該從膜的功能引入本節課的'學習,最終讓學生認同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這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高一學生對於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學的本質等缺乏深入認識,科學探究能力需要逐步培養,所以本節課應該通過分析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和實驗設計,提高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本質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資料分析,回顧生物膜的探究歷程,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思路、方法,通過血型的介紹增強社會責任感。(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

2.說出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生命觀念)

3.建立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聯絡,認同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科學思維、生命觀念)

三、評價設計

目標1、通過目標檢測題1學生對相關問題的回答進行評價進行評價

目標2、通過目標檢測題2進行評價

目標3、通過學生對相關問題的回答進行評價

四、教學策略與方法

對於生物膜的探究歷程,主要採用資料分析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答案,可以培養學生科學思維這一核心素養;對於蛋白質分子的運動,不是讓學生閱讀資料,而是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來探究,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這一核心素養;對於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通過對探究歷程的總結得出,同時運用了構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對於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一觀點,通過建立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聯絡使學生充分認識,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生命觀念這兩個核心素養。

生物教學設計 12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是國中生物第一課,教師應通過這節課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情,宜採用比較輕鬆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另外,本節的重點知識就是掌握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分方法,而區分的過程則需要通過對比待分析事物與生物的一般特徵是否吻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能力目標: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設計: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個小機器人,說明它們的根本不同在哪裡?

盆栽植物是生物。說明生物與非生物是有區別的。生物具有區別非生物的本質特徵。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後,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彙報,最後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後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下面是討論的大致內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

(1)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自己製造有機物,併為動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獲取別的生物體中的有機物。如豬籠草、菟絲子、食人樹等。

(3)動物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現成的有機物。如貓抓鼠吃。青蛙抓蟲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細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葉朽木動物的屍體糞便等有機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來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項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從出生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頻率16—18/每分鐘。

(3)魚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濾水從水中攝取氧氣。

(4)鯨每15—20分鐘就要從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動物有專門適應水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如海龜它的肺能貯藏空氣,它的洩殖腔內有肛門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鱉喉部有粘膜形成絨毛突起,其上毛細血管豐富,水中氣體可由此進入,可以10小時在水中不出來。

(6)水生植物有氣道如藕的莖中有氣道。水稻的莖杆是中空的可通氣。

3、生物體都能繁殖後代

(1)許多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用種子繁殖後代。

(2)有些植物能產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麥、水稻能分櫱。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類、苔蘚、蕨類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後代。

(5)細菌、草履蟲等生物通過分裂生殖,產生新個體。

(6)許多動物通過產崽繁殖後代。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1)植物缺水會發蔫。水多了會澇。

(2)施肥少了長不好。施肥多了會燒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捕蟲植物有特殊的捕蟲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動物會捕捉食物逃避敵害等。

5、生物能將身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

(1)植物能夠通過落葉帶走一部分廢物。

(2)人可以通過出汗、撥出氣體和排尿等將廢物排出體外。

6、生物能生長

(1)植物能由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2)小鳥由卵孵出長成大鳥。小孩能夠長成一個大人。等

7、生物還會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會生病。

(2)動物有生有死,動物也會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等等。

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說一說什麼是生物嗎?(根據生物的特徵說)

板書設計: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二、生物能進行呼吸。

絕大部分生物需要吸入氧氣,撥出二氧化碳。

三、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的產生各種廢物,並且能將廢物排出體外。

四、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植物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一般不明顯,但也有一些反應比較明顯的。

五、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六、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生物教學設計 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會設計對照實驗;能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實驗,說出影響種子萌發所需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與他人交流,取別人之長的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運用實驗法完成“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

【難點】

怎樣設定對照實驗。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種子的一生”視訊,設疑:種子一生的開始有什麼奧祕呢?從而引出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提出問題

(1)師提出問題:一週之前我發給大家每人5粒菜豆種子,讓你們體驗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過程,現在誰來描述一下你培養的過程?

學生簡要描述。教師繼續設疑:

(2)在你們培養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思考過: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條件呢?根據你們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誰來大膽作出幾個假設?

2、作出假設

預設學生做出的假設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

(1)針對學生作出的假設,教師向學生質疑:“哪些不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呢?”引導學生分析排除幾個非必需的條件。(排除“土壤、陽光、肥料”這幾個條件)

(2)繼續設疑:“種子的萌發是否需要溫度?”這個假設表述準確嗎?應該如何表述?(引出“適宜溫度”)

3、制定實驗方案

教師首先以探究“種子的萌發是否需要適宜的溫度”為例,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實驗設計思路。

討論提綱如下:

(1)選擇什麼樣的種子比較好?(胚完整且是活著的種子)

(2)老師這裡給大家提供了罐頭瓶、吸水紙、標籤,除此之外,你們還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樣探究溫度條件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當將種子分成幾組?(要分成2組。一組是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20℃),該組為對照組;一個為較低溫度(0℃),該組為實驗組)

(4)這兩組實驗中,除了溫度這一條件不同之外,其他環境條件是否應當保證完全一樣呢?(強調控制變數)

(5)每一組應當有多少粒種子?每一組只有一粒種子行嗎?(減少實驗誤差)

待如上問題解決之後,引導學生以探究小組為單位,每組選一個想要探究的條件,設計正確的實驗方案。然後,分組彙報探究計劃,教師進行評價。

4、課下實施、觀察記錄

師:由於時間關係,咱們只能在課下進行實驗並觀察記錄了。每隔多長時間觀察一次?對各組實驗是否應當同時觀察?(注意每天觀察,同時觀察)

(三)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本節收穫。

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一起實施實驗計劃,觀察實驗過程,記錄實驗結果,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下節課一起分享。

生物教學設計 14

一、指導思想

以安圖縣教育局20xx年教育工作重點為指導,結合學校和教學,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堅持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堅持為每一個學生的生存就業和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氛圍,全面貫徹新課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夠擁有較高的應試能力,考出好的成績。

二、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刪除了部分死記硬背的內容,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在時代性,增加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學生剛步入國中,面對繁多複雜的學科,在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指導

三、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1、通過上學期期末統考的成績分析以後,爭取及格率要達到90%,優秀率要達到50%。這學期應該注重班級學生成績的平衡發展,特別關注生物學困生的學習發展。

對生物學困生,要真正瞭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度,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看他們是否參與到學習中,是否對生物有興趣,鼓勵他們多回答問題,對於他們的變化做好記錄。課外走進他們的生活,帶領他們去了解一些實際性的生物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3、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4、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模式。爭取呈現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校本教研,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資訊資料、資料;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鼓勵學生學會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的設計和實施。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要求:

1、重點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4、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儘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5、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合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6、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四、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按照教育局安排課時進度,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來實施。

五、教研課題

《怎樣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生物教學設計 1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運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的裝片。

2、識別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的細胞結構。

3、說明單細胞生物是依靠一個細胞完成生命活動的。

(二)過程與方法

1、合作互助:學生在課前收集草履蟲有關生命活動的資料(自主學習,初步認識草履蟲的形態結構)並可在課堂交流。

2、實驗驗證:設計實驗,實施實驗,驗證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

3、得出結論: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同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2、實驗過程中,養成實事求是和形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培養學生熱愛生物學的情感,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學情分析:

1、本課教學內容針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由於年紀小,大腦興奮中心容易疲勞,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變換教學方式給予刺激和加強。而我教授的七年級19/20/21班,班級的學習氛圍濃厚,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敢於討論和發表自己的看法,也願意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從在課前分組佈置收集資料任務時,馬上就表現出相應的熱情。

2、通過之前的學習,該班學生已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即顯微鏡操作和臨時裝片的製作,具有小組合作的探究能力。

3、學生對單細胞生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學生對單細胞生物如何生活,以及其具體結構還缺乏系統的認識。

三、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以實驗觀察一個細胞的生物體生命活動為主線,以細胞的結構、生活以及是構成多細胞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等知識為基礎,通過合作學習、實驗驗證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理解一個細胞的生物體可以獨立生活,多細胞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的單位仍然是細胞,所以本節是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的歸納和總結──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單位。

通過這節課學習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如讓學生分組收集其小組對草履蟲有關生命活動感興趣的資料,再對草履蟲進行實際觀察,設計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探究實驗等,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描述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難點:

1、運用顯微鏡觀察製作草履蟲裝片

2、探索觀察草履蟲的各項生命活動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的資料收集

在課前安排學生分學習組,利用網路和書籍收集,請每個小組針對自己所感興趣的草履蟲的生命活動查詢資料,在課前將所收集的資料製作成PPT幻燈片。教師可以提示包括:

1、草履蟲的結構特點:觀察草履蟲的圖片,認識草履蟲的形狀特點、瞭解其身體結構、運動情況、如何取食、怎樣進行生長繁殖等。

2、草履蟲的生活環境:草履蟲是生活在陸地還是水中?一般出現在哪裡?它對環境生活的要求有什麼?

通過課前資料的收集,一方面做到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在動態之中進行自主性學習;另一方面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與知識面,拓展課本中的內涵;此外,在課堂的教學中這些知識可以作為學生設計實驗的依據,同時也能在實驗中讓學生驗證所收集到的資料的真實性,從中又可以做到收集與處理資訊能力的培養,在其過程中不僅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還加強了小組合作能力。

(二)課堂流程設計

1、合作展示,激趣引入

1.1合作展示:在本節課之前呢,老師佈置任務,希望大家利用書籍和網路,查詢收集有關草履蟲生命活動的資料,製作ppt傳到老師的電腦裡,通過學生分組收集資料自主學習,在課堂前花大約五分鐘的時間,讓每個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小組收集的對草履蟲相關生活感興趣的資料,談談每個小組對草履蟲的認識。學生在講時,教師快速在黑板上板書他們收集的資料。

1.2激發興趣:總結每個小組的收集情況(學生收集到草履蟲的資料有草履蟲的細胞圖片、名字的由來、生活環境、運動方式、取食消化,繁殖的方式等),從資料上認識到草履蟲是一個具有生命體的生物,但是學生並未親眼見到草履蟲,它真的具有生命體的特點嗎?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自然的過渡到新課題。

2、步步拓展,完成探究

為什麼要選擇草履蟲作為我們觀察的材料?原因是因為草履蟲和好培養,可以利用稻草(由於草履蟲在水稻田乾涸時往往以包囊形式附著在稻草根部),加水培養出來(展示實物)。我們每位同學的實驗桌上都放有草履蟲的培養液,請學生用肉眼觀察一下草履蟲。你能看到他們嗎?有的同學說什麼也看不見,有的同學說看見一些白色的小點,總之草履蟲體型很小,如果用肉眼很難看清他的生命活動,那麼,要觀察它,就需要藉助──顯微鏡了,大家還記得顯微鏡是怎樣操作的嗎?

2.1環節一:回憶顯微鏡的操作,請一位學生上來實際操作顯微鏡的使用,邊講解邊操作,如果有操作錯誤,可請同學進行糾正(養成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意識)。第一步,取鏡安放;第二步,對光,強呼叫低倍鏡對光,視野雪白為止。

2.2環節二:進行臨時裝片的製作,請一位同學上來實際進行草履蟲臨時裝片的製作,邊講解邊操作,第一步取潔淨載玻片;第二步取草履蟲培養液(注意他取的是上層還是下層);第三步蓋上蓋玻片(是否用棉花);第四步是觀察玻片。利用顯微投影儀,觀察他做的裝片。根據其裝片情況提問題。

教師預設問題:(1)草履蟲的數量:為什麼草履蟲出現的少?取的是下層;為什麼草履蟲出現的多,取的是上層,解釋這是因為草履蟲喜光,而且其生活需氧,故其主要生活在水層的上層,所以取的時候要取培養液的上層。(2)草履蟲跑得快我們能看到草履蟲但是它的運動卻很快,利用實驗桌上的實驗器材,想個什麼辦法呢?學生的回答用鹽水,但是可能引起細胞失水;利用棉花纖維阻擋。強調棉花的量不能太多,否則不易觀察。展示教師提前做的一張片子,進行示範。

2.3環節三: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我們在學習生物的特徵時,知道生物可以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稱之為應激性,讓學生回憶應激性的意義──趨利避害。那麼草履蟲可以做出這樣的反應嗎?引導學生從草履蟲喜歡什麼樣的環境(利),討厭什麼樣的環境(害)思考,再依據之前所學的科學的探究方法──實驗法(通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結合學案,完成上面的相應內容,討論出方案的同學可以分享其實驗方案。請學生上講臺講解他們的設計方案(互助合作學習,完善實驗方案)。

教師設定幾點疑問:第一:我們能不能蓋上蓋玻片?不能,所以注意不要讓水滴打溼鏡頭。第二:觀察應激性該用低倍鏡還是高倍鏡呢?低倍鏡,看到的數量多,易於統計。

2.4環節四:實際操作觀察草履蟲,讓學生有15—20分鐘的操作時間,觀察草履蟲的結構、運動方式,結合教材70頁的草履蟲的結構圖,思考這些結構和草履蟲的生命活動有什麼關係?完成草履蟲應激性實驗,同時將觀察到的結構、現象記錄在學案上。

3、歸納整理,總結交流

3.1請同學說說草履蟲的運動是怎樣完成的:草履蟲的體表周圍有許多的纖毛,草履蟲是纖毛擺動著旋轉運動的。

3.2請同學說說草履蟲的觀察到的細胞結構:能看到食物泡嗎?草履蟲身體裡所有的食物泡一樣大嗎?說明了什麼?

教師利用不同顏色的兵乓球代表食物、食物泡、食物殘渣,利用草履蟲模型,展示食物消化的過程:草履蟲食物是微小的細菌和浮游生物,通過口溝纖毛擺動,細菌和微小浮游生物進入細胞內,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逐漸消化和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胞肛排出體外。

3.3讓學生談談你所觀察到的應激性的實驗結果:在清水和培養液中,草履蟲選擇待在培養液一邊;當在培養液中加入食鹽後,草履蟲往清水一邊移動,說明其可以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3.4同學們還觀察到它的其他生命活動嗎?可能會有學生會談到他的分裂生殖。或者呼吸方式等。

通過上述教師引導性提問,讓學生總結出:通過我們的實驗觀察,瞭解到草履蟲雖然只有一個細胞,但是它一樣可以運動,可以消化食物,排除食物殘渣,也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有的同學還觀察到草履蟲通過細胞分裂產生下一代進行繁殖等特徵,得出結論──單細胞生物也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所以我們說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4、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70頁的'內容,談談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有益的一面是:單細胞生物是魚類的餌料,草履蟲能淨化汙水(展示未處理的生活汙水和草履蟲處理過的生活汙水的差別);有害的一面是:寄生於人體,危害人類健康。如瘧原蟲、痢疾內變形蟲,造成赤潮,危害漁業(展示視訊今年夏季在我國深圳東部地區的赤潮現象)。

5、結束(並引出下節課的思考),細胞是對大多數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是在自然界中還是有一些特例,下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病毒,是如何生活的。

六、課後反思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而新課程標準的三大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具體的點滴的教學環節逐步實現。如本節課讓學生收集資料自主合作學習,對單細胞生物生命活動的觀察,體驗到“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也可以獨立進行生命活動”。

儘管我們提倡學生從自主的探究學習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但短短的課堂時間、簡單的實驗室裝置和學生現有的科學素養都不可能完成對所有問題的探究活動。所以為了滿足學生在短時期學到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學科結構的目的,在許多情況下探究學習的過程被簡化。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就著重提出了“設計實驗”這一環節中幾個小而關鍵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解決。既體現了探究式學習的理念,也降低了學習難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