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設計 (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7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教學設計 ,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教學設計 (精選15篇)

生物教學設計 1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此實驗在過渡教材中是一個驗證性實驗,而在課標教材中是一個重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探究性實驗,這是教材中第一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初步探究的實驗,所以上好該實驗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設計理念

課標教材把此實驗安排在學習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等知識內容之前,目的在於一方面為接下來學習各類有機物奠定感性認識基礎,另一方面,由於實驗內容的設定上注重學生對材料的選擇,對檢測結果的預期和實驗方案的設計,因此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為以後各章節的探究性實驗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本實驗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探究實驗,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特定的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相應的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簡述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據所選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並做出預期實驗結果。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參與合作學習,形成嚴謹認真、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按照實驗操作規則操作實驗,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能力目標: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蛋白質和澱粉。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原理和方法。

難點:實驗所用材料多,試劑種類和使用方法多,課堂容量大。

突破:面對全體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材料儀器準備和學生的情感、知識準備;課堂上發揮小組長的協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組織教學。

三、學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維水平、學習能力已經發展到較高階段,樂於並有能力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實驗的內容與日常飲食有關,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學生極易產生學習興趣,設定不同層次的探究,以適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思維方式學生的需要。但材料試劑多,規範操作細節多,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法學法

教法:組織、引導者,注意生成性問題的再探究。

學法: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分享交流。

五、教學程式

六、教學反思

本節實驗課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為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維度,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側重科學方法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為重點,在實驗操作中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協助作用,管理調控課堂,分工合作,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發現,試劑用量的差異會影響對實驗結果的推斷,實驗中要掌握統一恰當的標準。另外,開展探究性實驗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時間,對實驗結果也需要認真分析,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並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和預設,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七、板書設計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實驗原理

還原糖+斐林試劑→(水域加熱)磚紅色沉澱

脂肪+蘇丹Ⅳ→紅色

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澱粉+碘液→藍色

2.實驗材料

未知組織樣液(蘋果汁、馬鈴薯勻漿、蛋清組織樣液、花生種子勻漿)

3.實驗程式

(1)分組實驗,對未知樣液進行鑑定

(2)填寫實驗表格,記錄實驗結果

(3)得出結論

(4)評價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飲料與木糖醇飲料所含還原糖有差別嗎?

(2)米粉和奶粉的營養成分有什麼主要區別?

生物教學設計 2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國中《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觀察細胞、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基礎;通過製作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因此,本節課在本章乃至在整個國中生物教學中,都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安排2課時。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具備一定的顯微鏡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認識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過程,這為本節實驗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由於七年級學生才步入國中,剛剛涉及探究和實驗,在實驗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訓練有限,因此,本節課如何在實現訓練學生的實驗規範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二者之間達成統一,將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

3、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4、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

1、通過練習製作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以提高觀察和實驗能力。

2、學會畫細胞結構簡圖以提高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鍛鍊創新思維,初步具有勇於質疑和嘗試改革的精神;

3、體驗與人交流和合作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

1、製作臨時裝片,並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2、歸納植物細胞的結構,並明確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

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

[設計思路]

本節的實驗教學,採用探究性學習的模式,突顯實驗的“探究”功能,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自主探究式學習,變個人獨立學習為多方合作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學流程如下:

複習鞏固顯微鏡的使用→創設情境引入實驗教學→自學瞭解常用的玻片標本種類→教師示範製作臨時裝片→學生動手練習製作臨時裝片→顯微投影展示→交流得失,體會總結制作技巧→評價→再製作→討論總結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課堂總結→佈置作業→整理儀器

第1課時:探究臨時裝片製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認識植物細胞。

第2課時:觀察多種植物細胞,繪製細胞簡圖,探究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i、複習鞏固

ii、教學引入

iii、實驗教學

1、介紹玻片標本

2、實驗目的要求

3、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

4、製作臨時裝片標本

5、實驗反饋,

表達交流

6、觀察植物細胞

7、認識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

iv、課堂總結

vi、佈置作業

vii、儀器整理

引導學生動手

創設情境: 樹葉,頭髮直接放到顯微鏡下,能看到細胞嗎?大家不妨試試。

簡介:裝片、切片、塗片。

說明本節實驗的目的和要求,鼓勵探究和合作。

啟發學生觀察,要求學生思考每個步驟的作用,並用一個字加以歸納。

老師巡視,引導、幫助,重點發現同學中的創新點,給予鼓勵,並提供指導性意見。

同學們的臨時裝片;引導同學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分析;並作辯證評價。

啟發學生用一個字歸納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中的每個步驟。

指導學生觀察並描述所觀察到的細胞;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植物細胞的結構

傾聽學生自我總結。

佈置課後和下節課的課前任務。

學生操作,複習

得出結論:觀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要先製成玻片標本。

自學、觀察瞭解不同玻片標本的差異。

學生傾聽,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

觀察思考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針對老師演示展開討論,對各個步驟的作用及操作方法提出問題。

小組合作進行製作臨時裝片標本

表達交流實驗的結果,並分析其原因。

用一個字歸納每一步驟:

擦→滴→取→展→蓋→染→吸

反饋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觀察結果,描述細胞形態;

自學教材植物細胞的結構,對照所觀察的細胞進行結構辨認

明確玻片標本製作的基本步驟。總結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

明確課後和下節課的課前任務。

整理實驗儀器,組長檢查。

複習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培養自學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引導質疑。

體驗探究過程。鼓勵創新思維。

展示並達成正確認識。

培養歸納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

培養自學能力

進一步鞏固知識。

激發繼續探究的熱情,為後續教學做好鋪墊。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玻片標本

切片、塗片、裝片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

製作臨時裝片,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步驟: 擦 滴 取 蓋 染 吸

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援細胞;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玻片標本

切片、塗片、裝片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

製作臨時裝片,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步驟: 擦 滴 取 蓋 染 吸

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援細胞;

細胞膜——保護並控制物質進出;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細胞質——緩緩流動,可以加速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

液 泡——內含細胞液

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

教學反思:

本節課較好地貫徹了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培訓保證了各組成員能在小組內互幫互促,較好地完成實驗要求,通過合作小組的評價,有力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合作小組的學習效率,部分學生顯微鏡的操作能力有待進一步的訓練、提高,多媒體的應用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和教學效率。但是內容較多,有的同學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還存在一些錯誤的做法,這些就要求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要加以訓練。

生物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體會語言表達的妙處,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2、讀懂課文內容,並瞭解課文先總後分的寫作順序。

3、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樂於觀察”的意識,激發學生探究事物奧祕的慾望。

教學重點:

第二自然段,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體會語言表達的妙處,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教學難點:

第五自然段,理解究竟什麼是“生物鐘”這個科學概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質疑

同學們都很喜歡猜謎語,我們來比比誰猜得快。

(出示謎面:兄弟三個愛賽跑,個子有矮也有高,它們會走沒有腳,它們會說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要起床,什麼時候上學去。

板書:時鐘

生說時鐘的用途。

同學們,有一位偉大而神奇的`魔術師,它能讓你在沒有時鐘的時候掌握時間,猜猜這位偉大的魔術師是誰?(板書:自然界的)

齊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頭腦中會產生哪些小“?”呢?

學生有可能提出:(1)自然界的時鐘是什麼?(2)這些時鐘是怎樣的?

(3)它會怎樣向我們報時呢?……(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簡要板書)

二、認讀生字,整體感知。

1、同學們,要想解開小問號,我們該怎樣去做呢?

2、是,讀課文是我們解開小問好的辦法。在讀課文時,老師提醒大家注意兩點,(1、要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你的同桌還可以請教老師。2、把句子讀通順。)(學生讀課文,師巡視。)

3、自然界的時鐘慢慢的要敲響了,你們準備得怎樣了呢?

(過生字關:出示本課要學的生字。小組合作學習,把生字的音讀準,不會認的字作上記號;互相幫助,如果都會認了,小組長檢查,讀對了,請小組長給每個組員發“笑臉”)師巡視,瞭解各組學習情況,重點幫助能力差的學生,及時表揚合作學習好的小組。

4、生字朋友帶來了一連串的生詞,能讀出這些詞語嗎?(不帶拼音)

發現蒲公英夜幕降臨不聲不響地洞底細

拜訪內部(指名讀,齊讀)

出示生字詞中沒有的詞語。(帶拼音)

(喇叭綻開美貌巡邏辛勤)順勢問問學生是怎樣認識這些詞語的。

5、讓我們把生字詞送回課文中,讀一讀課文。

6、分任務朗讀課文,順勢正音。(出示朗讀要求:坐姿要端正,聲音要響亮朗讀有自信,抑揚有感情。)

7、師範讀課文,思考:自然界的時鐘是什麼?你喜歡自然界中的哪一種時鐘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三、學習課文,指導朗讀。

1、學習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課文中寫了哪幾種花?這些花是怎麼報時的呢?

通過你們的介紹,你們知道徐老師明白了什麼呢?請大家仔細聽。

讓學生說說聽了老師的話有什麼發現。

真會傾聽,我們把剛才說的話連起來就是,出示:(牽牛花大約在清晨四點開了。五點鐘,野薔薇開了。六點鐘蒲公英開了。到了太陽當頂的中午,美麗的午時花開了。夜幕降臨,夜來香不聲不響地開了。)自己讀一讀,你覺得怎樣?

課文中是不是跟老師一樣寫的呢?同樣寫“花開了”,文中是怎樣寫的?讀一讀,畫一畫花兒開放的樣子。

請大家挑選其中的一句話,反覆朗讀,想象一下花兒開放的樣子,邊讀邊可配上動作。

指名讀其中的句子,適當地作出評價。

師小結:我們欣賞了這麼美麗的花,我覺得這些花各有各的姿態,真是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想把這美麗的花兒永遠記在心中嗎?齊讀第二自然段。

試著背給同桌聽聽,指名背。

過度:自然界中的花就是這樣為我們報時的,那動物們是怎麼報時的呢?只有學完課文,我們才能解決第二個小問號。

四、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出示“現、英、夜”。

想辦法記住這幾個生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指導書寫“夜”

(1)、出示幾個寫得不好的“夜”和範字進行比較。

(2)、這幾個字哪個字好看?哪個不好看?

(3)、教師範寫,學生描紅。

3、學生觀察、描紅其餘的兩個字(提醒書寫姿勢)。

板書設計:

植物

自然界的時鐘奇妙的活時鐘(生物鐘)

動物

生物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範圍;能舉例說出生物圈能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2.通過本節的教學,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通過小組討論和研究活動,繼續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建立起: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課前準備:①教師:地球儀②學生: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師:出示地球儀,在無數顆星球中,地球作為一顆”藍色水球“懸掛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

生:觀看發言

師: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討論回答)

師: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是有一定的範圍的。現在,我們就給地球上生物能夠生存的這個範圍起個名字,你們認為應該起什麼名字好呢?引出課題--生物圈

二、師生互動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師引導閱讀課文,歸納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並且相互間發生著複雜的關係。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呢!同學們,剛才你們都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為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範圍

A、生對照提綱閱讀課文理解:

1.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

4.各圈層生活哪些生物?這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個部分的'生物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截然分開的嗎?7、人類的“立足點”。

B、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師:我們都知道,現在地球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引入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條件。觀察書中的六幅圖片並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觀察書中12頁)向日葵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師:現在,請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隻小白兔,你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生:(分組扮演角色)

三、小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間發生著複雜的關係。我們人類也是生物圈的成員之一,但是人類掌握著高度的科學技術,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人類憑藉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對各個圈層起到破壞作用。這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教學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中可多處運用角色扮演的教

學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中,可兩次應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環境: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讓學生扮演兩種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證地球生物圈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從環境和生物兩方面進行前後呼應,緊扣主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1.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2.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喜歡模仿,願意表演,在集體中展露自己的才華。

3.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瞭解。

4.由於現代科學教育,越來越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為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5.教育作為實現人的社會化過程,學生對社會或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有利於對社會、自然的關心,在扮演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的幫助。

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巧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生物教學設計 5

《生態系統》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其組成成分。

2.掌握食物鏈的概念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關係的分析,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及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強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其組成成分,食物鏈的概念特點。

難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作用關係。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咱們先來看一幅圖片,這是一幅什麼圖片?(喜洋洋與灰太狼)看來大家都看過這個動畫片。那現在老師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同學們都知道他們生活的家鄉在哪兒嗎?(青青草原)。通過咱們之前留的預習作業,哪位同學能告訴我青青草原是一個生態系統嗎?(是),那一片森林是生態系統嗎?(是)一群魚又是生態系統嗎?到底什麼是生態系統,它們有什麼特徵?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究一下。

(二)新課教學

1.生態系統的概念

組織學生繼續觀察課前的圖片,並引導學生以青青草原為例總結生態系統的概念。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有什麼,學生通過觀察能夠說出有草、羊、狼、樹、花、草、蝴蝶等。教師進行相應的板書,並總結其中草羊狼統稱動物,樹花草都是植物,他們統一稱為生物。並追問有沒有我們人眼看不到的生物呢?學生通過思考能夠回答出有細菌真菌。教師繼續追問,生物要生存還需要什麼?(空氣、水、營養)教師總結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區域,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的整體稱為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教師提問:草羊狼的關係,學生回答羊吃草、狼吃羊。

教師設定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去超市消費購買我們維持能量所需要的食物,我們對於超市來說是消費者,而為我們生產食物的廠家是生產者,在生態系統的動物世界同樣存在這種關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講桌上的生產者、消費者的標籤,根據自己的認識貼在板書草羊狼相應的位置。

教師總結學生答案:草直接為羊提供食物,而狼吃羊,所以草也間接為狼提供了食物,所以生產者的標籤應該貼在草上邊,而羊吃草、狼吃羊都是作為消費者,所以兩者都是消費者。並引導學生觀察生產者的特點即大多都是綠色植物,消費者大多都是動物

教師設定情境並提問:動植物的殘骸長時間之後會發生什麼變化?(被分解)追問:在生態系統中什麼扮演者分解者的角色?(細菌、真菌)

教師提問:出了所說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外,還包括空氣、水、無機鹽等非生物成分。

3、食物鏈

引導學生說出草羊狼之間吃與被吃的關係,追問:它們之間吃與被吃的關係用一個符號表示,是什麼符號?(箭頭)教師選取學生代表板演箭頭的指向,並對其正確的進行表揚,錯誤進行講解。講解食物鏈的概念,並出示例題進行鞏固。

(三)反饋練習,拓展延伸

多媒體出示與本節課相關的例題,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四)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

作業:通過預習,自己畫出一個食物網,要求食物網中至少有三條食物鏈

生物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陽光、溫度、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2、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非生物因素的種類及其對生物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歸納總結

四、《教法》

以“一案三為主”為模式的學案導學教學方法

五、《學法》

實驗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具

七、《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同學們觀看視訊《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匯入:自然界中的環境因素多種多樣,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到生物的生活,這節課我們學習《環境對生物的作用》

(二)、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讀學習目標

(三)自主研學、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學一,分組讓學生回答。

2、展示圖片和資料,分析是哪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3、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影響:

(1)閱讀黃粉蟲幼蟲資料,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展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制定實驗方案。

(3)小組長領著同學們實施計劃,讓學生畫實驗記錄表

(4)學生分組實驗,把黃粉蟲幼蟲放置後,靜置五分鐘,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黃粉蟲幼蟲在兩種環境中的個體數量,把實驗資料填在記錄表中。(等待5分鐘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實驗:1、本實驗的變數是什麼?2、為什麼要用10條黃粉蟲幼蟲做實驗?只用1只黃粉蟲幼蟲做實驗行嗎?為什麼?)

(5)五分鐘後,學生統計實驗資料,求出平均值。

(6)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7)表達交流:這個實驗中有哪些因素對黃粉蟲幼蟲有影響?

4、出示自主研學二,分組讓學生回答。

5、展示圖片,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四)課堂小結:學生暢談收穫,教師展示主要內容,並進行感情昇華

(五)佈置作業:讓同學們寫一篇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倡議書

(六)鞏固練習:分組比賽練習

(七)評選表演優秀小組,鼓勵其他小組。

生物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 舉出例子並初步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難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教學過程:

匯入:先比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為什麼仙人掌的葉子退化成刺,得出結論是為了適應乾旱的環境。同時學生分析刺蝟、變色龍、竹節蟲,得出除了環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境。

除了環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境。

分析書本P19的資料,回答問題: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觀察兔子和貓的雙眼在頭部的位置,你能發現什麼問題? 從而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生物為了適應不同環境其形態結構都有所改變。

生物除了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環境。

過渡問題: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呢?生物本身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學生舉出例子,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植物對環境的影響,動物對環境的影響(蚯蚓、鼠婦疏鬆土壤,柳、杉樹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幫助淨化空氣,人類大量得排除廢氣、廢水使環境受到汙染……)

講解實驗: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

? 1.提出問題: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

? 2.作出假設:裸地,草地,茂密的灌叢的空氣溼度不一樣.

? 3.制定計劃:學校內測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叢中的溼度.(裸地指什麼?灌叢指什麼?)

? 4.填寫P7空氣溼度記錄表.並畫出曲線圖.

?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窪,測量溼度時,能把乾溼計放在水窪邊嗎?測量灌叢的溼度時,能把乾溼計放在地上嗎?

舉例:曲線圖的畫法:

總結:前面一節課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環境對生物有影響,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著環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環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解答下面問題。

6、練習:

1)如果將生活在淡水中的鯽魚放入海水中,不久就會死亡,這一現象說明( )

A.每種生物都是有壽命的

B.每種生物都有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

C.動、植物改變生活環境就會死亡

D.生物的生存環境很容易破壞

2)生活在陰溼環境中的植物,葉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減少陽光照射

C.適應低溫 D.適應潮溼的環境

3)許多種鳥具有保護色,但也難免常被嗅覺發達的獸類所捕食,對此最好的解釋為( )

A這些鳥不適應環境

B.被食的鳥是警惕性不高的

C.適應是絕對的

D.適應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對性

生物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在老師指導下閱讀課文,抓住關鍵語句,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關注自然,關注科學。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瞭解生物“汙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過程

1.情境匯入:

近幾年,出國遊逐漸走近了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小夥伴飛往世界各地去欣賞美景,嚐了國外那些鮮嫩美味又新奇的水果,就想要帶一些回國給家人朋友嚐個鮮。返回國內時才知道:我國明文規定新鮮水果不得郵寄和攜帶進境,水果被迫被銷燬... 20xx年3月15日,天津檢驗檢疫人員對一批來自西班牙的20餘噸水果進行銷燬。有些人對此很不理解,有必要這樣小題大做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樣嚴格是為防止以地中海實蠅為代表的毀滅性的水果害蟲的入侵。這些生物入侵者到底有多可怕,現在我們就跟著中國當代科學家、科普作家梅濤一起了解一下。

2.作者介紹:

梅濤(1962- ),江西南城人,中國當代科學家、博士生導師、科普作家。研究領域為資訊獲取科學與技術、特種機器人、微機電系統。負責完成了多項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3.檢查預習:

讀準下面的字音並理解詞義:

失衡 藩籬 監控 歸咎 在劫難逃 五彩斑斕 嘯聚山林 束手無策 物競天擇 無動於衷

4. 整體感知

現在給大家3鐘的時間出聲的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每一段的關鍵句或關鍵詞同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這篇文章的說明物件是什麼?

此時,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生物入侵者,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對文字進行挖掘,以形成對說明文全面、系統、深入的理解與把握。要求學生結合著介紹生物入侵者的相關語句找出“非自然途徑”與“危害”各指哪些內容,再次進行關鍵詞語的提煉,並由此總結出“下定義”的說明方法。

5.研讀課文

1.圍繞著這一概念,作者都具體介紹了哪些生物入侵者所帶來的危害?(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一種生物入侵者,注意它姓名,來源,特點,危害等)

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等。

2.現在請大家根據剛才所敘述的內容思考一下,在這部分中作者主要用了哪些說明明方法,能結合課文具體說說他的表達效果嗎?(合作探究)

3.課外補充生物入侵的種類及危害

此時,教師應組織全班同學就他們所找到的語段進行圈點勾畫,並提示大家注意每一種生物入侵者的姓名,來源,特點,危害等內容。比如說學生在以第一人稱介紹“棕樹蛇”時,在進行評價時可以結合著匯入時的鳥類滅絕的圖片,告訴大家“時至今日11種鳥類已全部滅絕”,從而讓學生結合著文字更加直觀的去體會生物入侵者所帶來的`“生態系統”方面的危害之大,為教學難點的解決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此時,學生找到的說明方法可能有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組織全班同學就他們所找到的說明方法展開討論與交流,進行探究性的學習,體會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力求通過這種大範圍的交流與合作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個環節至關重要,當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僅是針對於某一句話,單純的去分析某一種說明方法表達效果時,教師就要以啟發的形式,適時的加以引導,從而讓學生更深入,全面,系統地瞭解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三種說明方法在說明文中的作用。

比如說,學生找到的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在分析其表達效果時可能會談到“斑貝:說明了斑貝入侵的現象及它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天牛、紅螞蟻:給人類帶來其他方面危害;棕樹蛇:它對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種及其多樣性構成威脅。”這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全面,系統地瞭解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在所有說明文中的作用,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時,教師就要適時的加以引導“舉了這麼多例子啊,我們不舉這些例子行不行?”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回答“不能更詳細知道他們入侵的現象,不能更具體的知道他們所帶來的危害。”就很容易體會“舉例子是通過恰當的例子,真切的說明事物,使之更具有說服力。”這樣一種表達效果。

6. 深化中心

什麼原因造成了生物入侵者的日益增多?

7. 拓展延伸

對生物入侵者現象設計理想的治理和預防方案。面對日益嚴重的生物入侵現象人類不能也不可以袖手旁觀,很多國家已經採取了應對措施,我們也不能落後呀,把你的建議大膽的提出來。

這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只要在文字中找到原句即可

生物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現象。

(2)舉例說出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

(3)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能力目標(教學難點)

(1)通過觀察實驗,多媒體課件,培養比較、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資料分析,培養能夠迅速獲取資料與資訊的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由現象到本質的抽象邏輯思維方法;並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2)通過學習掌握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明白保護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有強烈的求知慾及好奇心。適於開發他們的非智力因素,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但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仍然處於以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階段。因此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知識經驗,再通過一些直觀手段,使學生在鼓勵、點撥、啟發和建議下通過自己的親自觀察、探究掌握知識。所以本節課從八年級的學生的認知邏輯和知識基礎來看,已初步的知道一些性狀、基因、變異等等,那麼可以讓學生來構建本節的知識,並適當的引導,設疑使學生自己歸納出性狀、相對性狀。

教材內容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一節。人們對遺傳與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性狀開始的,然後隨著科學才逐漸深入到基因水平。學生學習了這些內容之後對性狀的遺傳和變異的'實質和規律有所認識。它既是複習前面《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知識,又是後面學習遺傳的基本規律和生物變異的理論基礎,所以在知識的學習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主要通過引導學生對相關的現象、實驗進行思考與分析,以主動形成對遺傳變異的認識,體現科學與探究的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設計:

講授法、討論法、啟發引導法、歸納總結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近幾年來,貼在崔永元身上的標籤已經從“央視名嘴”變成了“反轉基因鬥士”。和方舟子在微博論戰質疑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度鬧到對簿公堂;之後又自費百萬前往美國拍攝關於轉基因食品危害的紀錄片,並公開叫板農業部“管不住轉基因氾濫就下臺”,還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教授盧大儒展開舌戰,你來我往激烈過招好幾天……那麼,同學們,你們瞭解轉基因食品和基因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觀察一個狗的家庭,狗媽媽和與她孩子的相貌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特徵,而其他的生物也是如此,這是為什麼?

(二)、遺傳和變異小組合作討論:別介紹自己與父母的異同點,結合課本內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徵像父親,哪些特徵像母親,哪些特徵與父母都不像?為什麼會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1、遺傳---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分別屬於什麼現象?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什麼實現的?通過生殖和發育實現的。小組合作探究,舉例說明生活中類似的現象,理解遺傳與變異的概念。

(三)、生物的性狀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你來表述我來猜——猜猜我是誰?”。一位同學描述班裡其中一位同學的特徵,大家根據描述猜出是誰。這裡如何如何去辨認這麼多同學的呢?其實我們提到的雙眼皮、膚色、血型、臉型等,在生物學上被稱為性狀。我們可以根據性狀來區分不同的生物體。小組合作探究:閱讀課本,完成26頁“觀察與思考”中的問題。

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和行為方式等。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

(1)耳朵有沒有耳垂?

(2)眼睛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

(3)能否把舌頭由兩側向中央捲曲?

(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側彎曲?投影展示生物的相對性狀。討論:性狀是由什麼決定的?

(四)、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閱讀教材27頁“資料分析”,觀察有關圖片,思考下面的問題。

1、被研究的性狀是什麼?

2、控制這個性狀的是什麼基因?

3、說明基因和性狀之間是什麼關係?

4、傳下去的是性狀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5、分析父母傳給孩子的是什麼?

轉基因超級鼠轉基因超級鼠實驗過程圖解,超級鼠個體大這種性狀,是由大鼠生長激素基因作用的結果。分析父母傳給孩子的是什麼?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生物遺傳下去的不是性狀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基因小組合作討論:性狀還受其它因素影響嗎?蘿蔔提出問題:蘿蔔根的顏色是由什麼決定的?根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顏色為何不同?這說明生物性狀的不同還受什麼影響?性狀除了受基因的控制還受環境的影響。學生舉例:

(五)、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生物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轉基因鼠屬於轉基因生物,你能說出什麼是轉基因生物嗎?你還知道哪些轉基因生物?“轉基因生物”一詞的最初來源是英語“Transgenic Organisms”,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重組脫氧核糖核酸技術(rDNA)剛開始應用於動植物育種的時候,常規的做法是將外源目的基因轉入生物體內,使其得到表達本課開始介紹了崔永元對轉基因食品的看法,你吃過哪些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安全嗎?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上以及轉基因生物的克隆上產生了較強的社會爭議,請發表自己的看法。轉基因技術給人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對翅膀,任何先進的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轉基因技術可以造福人類,也可能毀滅人類。

(六)、課堂小結本課通過觀察圖片,針對每種性狀對比其在不同個體間的差異,認識到同一種性狀在不同的個體身上存在的差異,並且明確性狀與相對性狀的區別。通過轉基因超級鼠的產生過程,瞭解了先進的轉基因技術,並明白了基因控制著生物的性狀。基因是怎樣在親子代間傳遞的呢?下一節課我們繼續探究。

六、板書設計:

七、技術運用:多媒體、課件

八、資源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備課資源

創新點:合作探究、啟發引導發現教學方法和畫遺傳分析圖譜方法的運用,結合生活例項饒有興趣的開展教學。

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關注學生,關注發展”的理念出發,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教師對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通過創設各種情景,適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利於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構建生生和師生的多邊關係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體驗思、辯、解的過程,不僅增長了知識,也提高了學習的能力,真正體現我校提倡的“和悅課堂”的特色。

生物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的熱愛之情,獲得人類生存的警示。

教學重點:

瞭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

體會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分組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一、激情匯入: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勿勿,你是否注意過腳下的螞蟻?也許我們所見到的螞蟻也總在忙碌之中,我們仔細觀察過它們的活動嗎?有一個人就觀察過,而且還對許多動物的集體活動做過研究。請看課文《作為生物的社會》。(板書課題)

二、作家作品簡介:可結合課文註釋適當作些補充(展示多媒體)。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檢查預習:

點撥字詞(展示多媒體)。

2、交流初步印象,點撥:首尾寫到人,人與動物比較;中間寫動物,把動物寫成人。(板書)

四、研讀課文,理解文字:

多媒體展示三個問題,逐個研究

問題一:作為生物,它們的“社會”是怎樣的?

1、學生朗讀前兩段,讓大家討論交流問題一。

點撥:人類像螞群;反過來,螞蟻也像人類。生物社會行為與人類行為有極大的共性。

2、研究兩段運用修辭手法,探究其意義

點撥:比喻、誇張等,表現了作者向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挑戰的科學精神。

問題二:作為“生物的社會”有什麼特點?

3、讓學生自讀課文3-10段,分組討論填寫表格(多媒體展示)。

生物教學設計 11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在實驗前介紹了消化系統的組成,學生對消化系統已經有了感性認識,緊接著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親歷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用控制變數法設計實驗來探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設計遵循了從結構到功能、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

本實驗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隱含著生物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對牙齒與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過以前的學習,部分學生已領悟了用“控制變數法”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生命的奧祕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不利的一面:

1、實驗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體現在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還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的含義。

(2)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並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針對實際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和驗證,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決策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2)通過學生如實記錄、分析實驗結論,培養他們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教師如何有效地組織、引導整個探究過程,並抓住時機訓練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觀念。

四、教法學法

教法

1、通過學生咀嚼饅頭的情境引入,從而提出探究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作出假設。

2、從分別設計牙、舌以及唾液對饅頭的消化的單一變數對照到合併探究多個變數的對照。

3、採用自我反思,互動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使學生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學法

1、學生根據體驗饅頭味道的變化,自主提問,作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現象觀察得出相應結論。

2、自我反思,互動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從而使啟發誘導式的教法與探究式的學法和諧共振。

五、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鑑於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能力弱。挑選部分學生實驗前簡短培訓,瞭解實驗原理,操作要領。在實驗中讓這部分學生去帶動其餘學生,讓實驗落到實處。

情境引入

品嚐饅頭,要求進行較長時間咀嚼,感受饅頭味道的變化,從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探究實驗

⑴提出問題:

饅頭是怎樣變甜的呢?

⑵作出假設:

饅頭在口腔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作用有關。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引導分析在口腔中使饅頭變甜的相關因素,然後做出合理的假設,不僅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活躍氣氛,更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科學做出假設的方法———即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中做出合理假設。

⑶制定計劃:

a、提示:

①設計一組實驗,有的.只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進行探究。

設計意圖:把難點進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兩個探究因素,讓學生同時對兩個探究因素設計對照試驗,有一定難度,讓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探究,降低了難度,學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澱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澱粉是沒有甜味的,澱粉分解後形成的麥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澱粉遇碘變藍,但麥芽糖遇碘不會變藍。

④口腔的溫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樣模擬舌的攪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參與以及口腔的溫度?

②你選擇的是什麼因素對澱粉的消化?實驗的變數是什麼?怎樣確保只有變數不同,其它條件都相同?

③怎樣檢驗澱粉是否被消化?(學生說出方法後,教師建議:滴加4滴稀碘液後置於溫水中水浴加熱,觀察顏色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這3個思考題是突破難點的關鍵,弄清了問題①③,不需要教師做任何強調,學生就能明白該實驗有的組要把饅頭切碎,要攪拌,以及整個實驗要保持在37℃下進行,滴加碘液等具體操作的原因;問題②是引導學生控制變數,順利設計對照實驗的核心問題,學生只要清楚了這個問題,設計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c、分組討論設計(要求圖示說明,圖示板演)

一大組:牙齒和舌頭作用實驗方案;

另一大組:唾液的作用實驗方案;

d、學生彙報,教師引導整合

為了讓學生突破難點順利掌握從探究一個因素上升到同時探究兩個因素的方法,我採用先易後難,先分解後整合的策略。具體過程為:教師根據學生板演圖,把兩組對照實驗中相同實驗組合為一體,適時點撥: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可以把兩個因素放到一起同時進行探究,只要先把實驗組設計出來,各對照組只要變數與其不同,其它條件相同即可。由於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實驗設計

⑷實施計劃

⑸得出結論

⑹表達交流

小組彙報實驗完成情況,反思實驗失敗的原因,互動式評價。為進一步探究溫度對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影響做下鋪墊。

進一步探究:

為什麼強調在37℃條件下進行實驗?你能設計實驗來說明溫度對澱粉消化的影響嗎?

興趣小組展示課前做好的處於60℃條件下的實驗現象,從而使學生知道溫度對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存在影響。

課堂小結

1、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

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單一變數原則

3、唾液對澱粉有消化作用;舌攪拌與牙齒咀嚼對澱粉的消化有促進作用。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

課後反思

1、未雨綢繆,有的放矢。實驗的準備工作很重要,教師實際操作對實驗能達到的效果瞭然於心。

2、鑑於澱粉的分解過程無法直觀感受。將原實驗設計中後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過顏色由藍變淺藍、再變成黃色來感受澱粉分解的過程。

3、由考慮單一變數提升到同時考慮多個變數的探究。

4、增加溫度對唾液澱粉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拓展學生的思維。

但是,由於學生知識儲備的原因,在實驗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規範。

生物教學設計 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利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夠分辨三種血管,瞭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係。

教學難點:

血液在三種血管中的流動方向。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動脈

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頸部和腕部動脈的搏動,感受動脈所在的位置,觀察、思考並表達,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動脈一般分佈較深,可以摸到但一般看不到。

2、靜脈

指導學生觀察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即靜脈,感受靜脈的.所在位置,說出靜脈的分佈特點:在較淺的位置有分佈,可以再手臂、手背等處看到。

握拳,觀察手背上凸起的“小包”,瞭解靜脈瓣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二)新課教學

分別播放關於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視訊,並配以圖片出示讓學生根據視訊和圖片的內容做出討論分別說出其特點,並就三種血管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管壁厚度、管腔大小(直徑)進行討論,列表總結起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滲透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思想。

血管型別功能分佈管壁特點管腔特點血流速度

動脈把心臟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大多分佈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快

毛細血管進行物質交換數量多,分佈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最慢

靜脈把血液從全身各處送回心臟有的分佈較深,有的分佈較淺較薄,彈性小較大慢

(三)能力展示,鞏固提高

課件出示練習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鞏固本節內容:

1、你觀察到了幾種血管?血液流動的方向性如何?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什麼血管?毛細血管的結構實現了什麼功能?

答:三種血管;血液流動方向為:動脈→毛細血管→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管壁極薄,公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徑極小,細胞只能單行通過,使得管內血流速度最,能與細胞充分進行物質交換。

2、為什麼要在指尖、手背等部位取血或輸液?四肢的靜脈瓣有什麼作用?

答:指尖、手背、手臂、耳脣等部位取血和輸血,是因為這些部位都有靜脈分佈,靜脈血管管壁較薄、彈性較小,管內壓強小,血流速度較慢,取血時不會倒置血液大量外流,輸液時也可以把藥劑帶回心臟再送往全身各處;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證血液輸送回心臟。

3、用肉眼能看到靜脈,能看到動脈嗎?動脈和靜脈在分佈和結構上可能有什麼不同?

答:動脈分佈比靜脈深,可以摸到,一般看不到。

血管型別分佈管壁特點管腔特點

動脈大多分佈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

毛細血管數量多,分佈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

(四)課堂小結

1、血管內血液流速不同,血管壁受到的壓力就不同,這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血壓。由於心臟想血管供血是間斷的,動脈表現的是搏動明顯,相比較靜脈搏動較弱,根據搏動情況不可以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中醫診脈要在手腕位置,這裡的血管是動脈血管,搏動比較明顯。我們手背和手臂上的這些血管,搏動較弱,都是靜脈血管。

2、在人體四肢,還可以根據血管中是否有靜脈瓣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靜脈血管裡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動脈則沒有。

3、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共同構成血液流通的管道,保證血流的暢通無阻。

(五)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聯絡生活啟發學生根據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及功能辨別出三種血管創傷出血時的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關愛生命的意識。

四、板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①通過探究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清楚地認識到環境汙染對生物能造成不良影響。

②設計並完成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

③發展學生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①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使這種認識轉變成真正的行動。

②怎樣設計科學的探究方案。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h試紙,配製ph為4的硫酸溶液,清水,燒杯,紗布,大培養皿,提醒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學生:準備食醋,當地的雨水,小麥的種子,查閱資料瞭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環境汙染對生物影響的例項,準備廢電池的浸出液,當地的土壤(非酸鹼性的),設計科學合理的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課時分配2課時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複習探究的一般過程

根據自己的設計和教師所舉的例證,分析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舉例指導並幫助學生歸納探究的一般過程。

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①配製雨水模擬液(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的ph小於5.6)

②對比實驗

③收集資料

④分析資料,討論交流

活動一:組間討論、交流,確定探究酸雨對生物影響的實驗方案。

活動二:用食醋和清水分別配製ph為4的酸雨模擬液和ph為5.6的正常雨水模擬液。

活動三: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製ph為4的酸雨模擬液。

方案一: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發芽率。(若當地雨水為酸雨,則可用ph為4的食醋液與自然酸雨做對比實驗)

方案二:分別用硫酸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方案三: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硫酸酸雨模擬液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並與方案一和方案三做對比。

一週內不斷觀察各方案中小麥種子的發芽狀況,最後列表收集各組資料。

各小組分析資料,討論結論並驗證結論的準確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證;思索今後我們應該怎麼做?

與學生共同探討怎樣配製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擬液,尤其要告訴同學濃硫酸對面板有嚴重的'損傷性。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用硫酸配製酸雨模擬液?

指導學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組實驗以減少偶然性;

指導學生把各個培養皿貼上籤標號以免弄混;

啟發學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選擇對比液的科學依據。

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①準備實驗溶液

活動一:組間討論、交流、確定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活動二:破碎廢電池浸泡出的稀釋液。

活動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幫助確定科學探究方案;向學生講解制備破碎廢電池稀釋液的注意事項。②對比實驗

方案一:分別用破碎廢電池的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並測定發芽率。

方案二:把小麥種子分別埋在用破碎廢電池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裡並測定發芽率。(若當地雨水不正常,用ph為5.6的食醋雨水模擬液代替)

指導學生做好對比實驗,處理好實驗後的廢棄物。③分析並整理、交流資料列表收集各組資料,然後各組間交流並談談實驗後的感想。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收集資料並進行環保教育。

生物教學設計 14

教學目標

我們周圍生活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過程與方法

1.分割槽域調查,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

2.選用適合的工具對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校園生物的美麗。

2.體會到用心觀察會有許多新的發現,發展科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會選用適合的工具對校園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教學難點:

知道我們的校園中大概生活著多少種植物和動物。理解校園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記錄本,記錄工具,觀察工具,調查表。

為整個班級準備:校園常見生物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校園裡有很多植物和動物,認識下面這些動物和植物嗎?用幻燈片放校園內常見植物和動物,讓學生辨認和觀察(意圖:學生能說出名字的讓學生說,如說不出名字,讓學生觀察動植物樣子,告訴名稱。引發學生調查興趣)

2.校園裡還有哪些植物和動物?我們校園裡有多少種植物,多少種動物?讓我們一起去調查

二、設計調查方案

1.師:如何去調查呢(意圖:引導學生制訂周密的調查計劃)

2.學生分組制定調查計劃,彙報,師點撥:

A 像科學家那樣,將校園分為幾個區域分別進行調查;

B 要對校園生物展開全面調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經來過的'動物;調查時不僅要記錄地面看的見的動物和植物,還要搜尋地下的動物,要根據所發現的動物蹤跡推測哪些動物也在這裡生活過。將這些發現都及時記錄下來。

C 用繪畫、拍照等適宜的方法記錄不知名的動植物;

D 將調查的校園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類分別記錄,既要記錄生物的名稱、又要記錄它們生長和經常活動的地點。

E 在調查時可能會出現具有不同特徵的同一種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開黃、白、紅不同顏色花的鬱金香等,記錄時可以都記錄成蝴蝶或鬱金香,也可分別記錄某某樣的蝴蝶;某某顏色的鬱金香。

F 要愛護動植物

三、開展校園動植物調查活動

將校園劃分為幾個區域,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區域作為調查的重點,開展調查活動,邊調查邊記錄,儘量不要漏掉校園中的任一種動植物,鼓勵學生認真記錄,對認真調查的組給予加星評價。(意圖:為後面形成生物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也具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個體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積累感性經驗。)

四.課外延伸:對不知名的動物和植物,回家查詢資料

教學後記:

校園裡的動植物種類雖不算多,但說來也較慚愧,自己有一些也叫不上它們的名字,不過現在也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讓學生通過其他的途徑來自己學習。“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教會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比直接教授知識更有用。

生物教學設計 15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是研究和應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術是生物科學、醫學等領域最基本的實驗技術,也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實驗操作技術。因此,“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是高中選修教材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本文從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評價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是選修1的專題2“微生物的培養與應用”中的第1個課題,旨在為學生實踐其他的生物技術實驗做好鋪墊,又由於本節內容位於傳統的發酵技術之後,所以它是在傳統的生物實踐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又為微生物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因此,可用“承前啟後”這個詞語來概括本課題的地位。

2.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確立本課題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列舉培養基的種類等基礎知識,說明培養基配方及作用;概述無菌技術。

(2)能力目標:嘗試培養基的製備、高壓蒸汽滅菌和平板劃線法等基本操作技術。熟練規範地進行無菌操作,成功地培養微生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體驗製作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培養純化大腸桿菌的方法;參與實驗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領悟實驗原理,交流實驗體會;形成勇於實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教學重難點:無菌技術的操作。由於微生物在自然界分佈廣泛,在實驗室培養微生物除了要為微生物提供合適的營養和環境條件外,還需要確保其他微生物無法混入。因此,實驗時針對培養基、操作者、用於培養的器皿、接種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消毒滅菌處理。在“無菌”的條件下接種和培養,獲得純淨培養物,才能成功培養微生物。可見無菌技術是微生物培養過程的關鍵。教學中可聯絡醫療和生活實際深入理解無菌技術。

二、教學建議

1.設定適當情境----有效匯入

雖然微生物無處不在,但由於其一般個體微小,肉眼不可見,須在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下才可看見,所以學生對微生物的`相關知識總體比較陌生。我們可以嘗試以如下情境匯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紅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塊腐乳、一盒酸奶,讓學生思考這些食品分別主要是由何種微生物發酵而產生的。情境二通過投影儀展示水華和赤潮等與日常生活關係比較密切的生物。

通過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討論,學生可以對微生物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激發起學生學習本專題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在微生物培養中保持培養過程純淨的重要性。

2.重視基礎知識---夯實理論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這一課題,就當前普通高中學生學情和各學校實驗條件而言是一個難度很大的課題,要保證該課題的有效展開,必須高度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探究學習。基礎知識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個概念:培養基、菌落和無菌技術。

關於培養基,教師在授課前可以先製備一個常用的固體培養基和液體培養基,在課上進行展示,這樣學生可以對培養基有個初步的形象認識,同時還可以結合多媒體簡單介紹一下其他培養基的型別及分類依據,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概括出培養基分類的基本知識。然後再設定一些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①實驗室最常用的培養基是什麼?②瓊脂在培養基中主要起什麼作用?③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與其培養基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一定相同嗎?④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按物理狀態、化學成分、用途等分類依據分別應屬於何種培養基?⑤硝化細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養生物的碳源、異養生物的碳源分別是什麼?

而菌落是實驗室培養和分離微生物的主要依據,教師可實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腸桿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細菌的菌落、纖維素分解菌的菌落,並讓學生比較菌落形態、顏色、光澤等方面的不同,然後討論以下問題:①科學研究為什麼常用菌落作為培養和分離微生物的主要依據?②菌落形成常在什麼培養基表面?液體培養基可以產生菌落嗎?③為什麼說獲得單個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純化”?④菌落的觀察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

至於無菌技術,是本課題成功與否最關鍵的操作要領,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行閱讀教材P15小字部分“實驗室常用的消毒和滅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錄4,然後歸納出消毒滅菌的適用物件,並以表格的形式比較消毒和滅菌的區別:

3.實驗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體會無菌技術

(1)製備牛肉膏蛋白腖固體培養基

該培養基的配置細節較多,但是並不是完全要記住的,只要抓住關鍵的環節(牛肉膏和蛋白腖的稱量與熔化方法、先調pH後滅菌等),然後建立以下簡單的流程圖即可:

計算→稱量→融化→調pH→滅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圖還可簡化為六個字:“算、稱、融、調、滅、倒”。為了更好的掌握培養基的配置,還可以設定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①皿底和皿蓋的大小關係?培養基是倒在那個上面?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該如何理解?③培養基和培養皿的滅菌方法有何不同?為什麼?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種前還是接種後,還是都要?

(2)純化大腸桿菌的兩種方法

微生物的純化方法很多,教材著重介紹了平板劃線法和稀釋塗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過連續劃線或系列稀釋,降低大腸桿菌濃度,得到單個細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劃線法為例,可嘗試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關於兩種接種方法有詳細的示意圖,可先讓學生自己看,然後由學生談談哪些

細節體現了無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們在實驗室應從哪幾大方面確保無菌操作的實現。(3

)實驗室操作

本課題大體可按以下實驗流程操作:

本課題的具體流程可由學生結合書本中的提示自行設計,鼓勵創新,但必須以遵循接種的基本原理和無菌操作為前提,以獲得純化的大腸桿菌菌落為目標,以安全為第一保障。教師可以給予必要的提醒和幫助。

下面結合實際操作提出幾個注意點或建議:①以安全為第一要務。本實驗最好選擇非致病菌種,如本課題教材中的大腸桿菌等,這樣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實驗用到的乾熱滅菌箱、高壓蒸汽滅菌鍋、酒精燈、紫外燈等儀器裝置都要先培訓、後使用,並填好使用記錄,強化安全意識。②以無菌操為關鍵要領。由於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強,該實驗稍不留意就會失敗,所以無菌操作顯得尤為重要,且細節很多,我們可以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實驗計劃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可行性,然後將每一個應該注意的無菌操作環節都做好標

注;在具體實驗操作時,每組至少要安排兩位同學監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嚴格的無菌,並做好記錄,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也便於查詢實驗失敗的具體環節和原因。③體現對照原則和重複原則。將接種後的培養基和一個未接種的培養基都放入37℃的恆溫箱培養,未接種的作為空白對照,只有上面培養基完好且無菌落產生,才能說明培養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腸桿菌單菌落,否則實驗只有重做。為了確保實驗成功的概率,可以適當增加實驗組和對照組培養基的數目,避免由於偶然原因導致實驗失敗,延長了實驗週期。④以獲得標準的大腸桿菌單菌落為主要目標。由於學生不清楚大腸桿菌菌落特徵,教師最好事先提供一個參照,這個參照可以是培養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圖片。引導學生從菌落顏色、形狀、大小、光澤等方面來描述大腸桿菌菌落的特徵。一般選擇12h和24h為觀察基點比較合適,因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點,如果培養時間太長,菌落也會連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單個菌落了。

三、教後反思

本節課可以通過生產例項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在微生物的培養過程中,保持培養物純淨的重要性。在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多練習相應操作,從中體會純淨培養過程中“無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熟悉實驗原理再進行操作實驗,利用培養結果指導學生回顧實驗中的成敗並相互討論總結,深入理解知識。當然由於微生物的微觀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學生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