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設計(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5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物教學設計(彙編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動物細胞的結構。

2、瞭解植物細胞的結構。

3、區別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教學重、難點:

區別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同學們,我們通過之前的學習,生物的特徵知道,生物體的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印象中的細胞是怎麼樣的呢?有沒有人聽說過有些細胞是能夠通過肉眼看到的?那是什麼?(鴕鳥蛋是最大的細胞)鴕鳥蛋真的是最大的細胞?我們來看一下相關的資料是怎麼說的?(看資料)那我們應該怎麼說才正確呢?(鴕鳥的蛋黃才是最大的細胞)。

二、顯微鏡的發展歷史:鴕鳥的蛋黃有10CM長,可以通過我們的肉眼看到,但並不是所有的細胞都像鴕鳥的細胞那樣容易看到,對於我們體內的細胞,植物體內的細胞我們靠肉眼是看不到的,這就必須要通過一種工具來幫助我們觀察這些細胞,那你們知道這工具叫什麼嗎?(顯微鏡)。顯微鏡,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體顯示出來。那一開始是怎麼有顯微鏡出現的呢?書本P40~41介紹了顯微鏡的發展過程,同學們先自己找出顯微鏡的發展過程是怎麼樣的`?

三、植物細胞的結構特點:通過顯微鏡,我們能看到生物的細胞,並作出比較,那你們猜想一下,植物和動物細胞結構是不是一樣的?不同在哪呢?給你們時間自己找出書本上關於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介紹。讓學生認清植物細胞各部分的結構,並簡單介紹我們下星期做實驗的植物細胞觀察圖。植物細胞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介紹各部分的作用。

四、動物細胞的結構特點:把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作比較,讓學生討論為什麼葉綠體、液泡、細胞壁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

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的異同點:進一步比較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點,讓學生真正理解到兩者的區別。做課後練習。顯微鏡下的氣泡和細胞的區別。

六、介紹典型的動物細胞,植物細胞。

教學反思:

細胞的結構講起來比較單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與我們的生活相聯絡,好像我們吃的西瓜裡流出來的汁液和甜味來自細胞中的液泡,細胞膜是控制物質進出的,讓有用的物質進來,沒用的物質擋在外面,細胞產生的廢物也排出外面。

生物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第十冊教材中的第課,概括地講述了近代和現代仿生科技產品,在生物的啟示下,人類發明新技術新產品,使學生初步體會這些發明創造的原理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知識: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人們在生物啟示下,進行發明創造,並自己嘗試運用生物的某些特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能力: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形成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瞭解人們在生物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

教學難點:

根據某種生物的特點,提出小發明的構思。

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將本節課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 故事匯入,闡述課題 對比觀察,啟迪智慧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奇思異想,交流彙報

一. 故事匯入,闡述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魯班發明鋸的故事麼?(出示視訊)在這裡我用魯班發明鋸的故事引入,以此創設情景。目的是告訴學生大自然中形態萬千的生物是人類發明創造的啟示,從而激發學生去探究科學的慾望。 設計意圖:通過魯班發明鋸的故事,滲透了人類進行仿生髮明創造活動起源於實際需要,得啟示於生物特徵,服務於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律。

二.對比觀察,啟迪智慧 明確探究內容後,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在設計本環節時,首先出示圖片提出問題:人們在這些生物的什麼特點的啟示下發明創造出了什麼產品?學生思考討論後,教師給以引導提示。通過對比觀察進一步說明人們仿照植物的葉發明了鋸;仿造魚的外形造出了船;根據青蛙的遊動創造了蛙泳;根據老鷹的.飛行造出了滑翔機。 設計意圖:通過對近代仿生科技產品的探討,使學生理解人類進行仿生髮明創造成功的關鍵在於對生物的構造和功能方面仔細觀察和認真研究。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會學。為了便於學生自主學習,將本環節分為兩個步驟:

1、提出 問題,自主探究:這些科技產品有什麼優點用 處?分別在哪種生物的什麼特點的啟示下發明的?

目的:是培養學生在網上搜集資料,用科學的方法自主探究。

2、實驗操作,解決問題: A 雞蛋殼的啟示(實驗說明)。 B 筒形葉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目的: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討,從而得出結論:蛋殼凸面朝上時,承受力較大;筒形葉橋不但漂亮而且堅固,省料。這個環節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四. 奇思異想,交流彙報 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止境的,請把你的發明構想說出來吧!在此環節中,我倡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生物特徵,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並從網上搜集資料。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學生就可以在討論區中暢所欲言,奇思異想了。 1、出示圖片,提出構想(壁虎與變色龍)

2、網上查詢,交流彙報(提供相關網址) 設計思路:通過學生的奇思異想,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

生物教學設計3

在提高生物課堂效益的眾多途徑中,生物教學設計的優化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體可從課題導人、課堂提問、實驗教學這幾個方面來體現優化生物教學的重要性。

1 、精心設計生物教學課題的匯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動有趣的生物教學課題的匯入方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與細胞》中的“物質跨膜運輸的事例”教學課題的匯入,教師可以從演示實驗入手:在密封一層玻璃紙的長頸漏斗裡注入蔗糖溶液,將之放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使漏斗管內外的'液麵高度相等,一段時間後,長頸漏斗裡的液麵上升了。然後用紗布代替玻璃紙,讓學生仔細觀察,液麵是否上升了,再將蔗糖溶液換成清水,液麵將會怎樣變化呢?

通過演示實驗的方法導人生物教學課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對後面的生物演示實驗格外有興趣,同時也真正理解了細胞確實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的原理,這樣使生物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在生動的演示與講解中進行生物課堂教學,就會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2、設計好生物課堂提問內容,靈活運用提問方式。

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它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樑和媒介,也是師生進行資訊交流的重要切入點。生物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提問,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物課堂教學。教師在進行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時,應針對生物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出具有啟發性的層層遞進式的提問內容,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使學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處於不斷的積極思維狀態。這樣的啟發式教學,以主動啟發,步步引入的方法來吸引學生,學生在積極思考中推匯出正確的結論,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被提問的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問題,以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都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課堂教學中,還要避免成績較差的學生因回答不出難題而產生自卑的心理,要及時鼓勵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產生的“思維火花”,為學生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內在動力。

3、認真設計生物學實驗的教學。

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的生物教案都是要求教師按照生物教科書上給定的操作程式和藥品種類進行實驗。在高一開設的生物實驗選修課中,教師可以試行改變方法,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平、實驗技能,自主地設計生物實驗報告,設計實驗操作程式,預見實驗的操作結果。如學生在自制泡菜的實驗中,很多學生過去很少知曉或沒有接觸,在進行這一實驗時,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操作程式,使他們感受到在灌輸式教學模式中無法體驗到的生活樂趣。在生物實驗選修課中,實驗專題的選擇多數也是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這些生物實驗既能鍛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4、教學設計時應注重生物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絡。

生物學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生物學。在生物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更多地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物學的重要性。使學生了解生物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運用生物學的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生物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從內心萌發出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比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緊密聯絡當今社會生活中水資源短缺、能源危機、以及工業化生產造成的環境汙染等問題,從生物學的角度用最、科學、經濟的方法加以探討。讓學生提出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辦法,使學生切實感到學好生物學對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有現實的意義。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學生將來研究更高層次的生物學問題具有深遠的意義。

總之,從課題的精心匯入,提問方式的靈活運用、以及實驗教學的創新這幾個方面人手,注重生物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這樣才能優化生物課堂教學結構,更高地提高課堂效益。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設計思路:

在認識生物與非生物的基礎之上,通過展示圖片和實物觀察,引導學生說出生物的特徵,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微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能力目標: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1、對照課件,學生完善“觀察”的預習筆記。

2、投影情景圖片,啟發學生找出生物與非生物;投影各種動物、植物圖片,啟發學生歸納出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動幻燈(需要水、礦物

質,進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物);動物捕獲食物的生命活動幻燈。啟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徵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4、讓學生閉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燈:小鳥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啟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徵之一:生物能進行呼吸。

5、投影幻燈: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銅像;落葉。啟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徵之一: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6、投影幻燈:獵豹追捕獵物;河魨平靜、受驚嚇;含羞草;玉米細苗。啟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徵之一: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7、投影幻燈:紅狐的生長;胎兒的發育;菜豆的生長。啟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徵之一: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8、補充生物的其他特徵。

9、歸納小結生物的共同特徵。

10、課堂練習

生物教學設計5

課前解析

關注文體特徵:《表裡的生物》是馮至的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時間線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現時間詞語,如:“小時候”“一天”“許多天”“以後”“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的發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變化。

關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兒童的眼睛觀察世界,以兒童的思維認識世界,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好奇心強,愛觀察,善思考且比較執著的孩子形象。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時要聚焦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要找出依據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關注文中插圖:文中插圖畫的是父親把表蓋開啟,“我”睜大眼睛興奮而入神地看著面前表裡的美麗而神祕的世界,也表現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關注文章結尾:文章結尾處,“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才不說了”,“這樣的話”指什麼?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歷,回想自己是否也說過類似的話。為什麼不說了?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體會告別童年的悠長滋味。

關注字詞:“蟋、蟀”兩個字筆畫較多,應予以重點指導。提示學生注意筆順、筆畫,注意結構安排。“脆”字要提示右邊的“危”字,最後兩筆是橫折鉤和豎彎鉤。“璃”右邊筆畫較多,書寫時要寫得緊湊,注意“離”的筆順,以及最後兩筆是撇折和點。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8個字,會寫“機器、鐘樓”等17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能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句,說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教學重點

1.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能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句,說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教學難點

能從文中找到關鍵語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8個字,會寫“機器、鐘樓”等17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找懷錶》,激發閱讀興趣

1.匯入新課: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帶來一個《找懷錶》的故事,請大家認真聽,想一想,農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樣找懷錶的?這個小男孩為什麼能找到懷錶?

預設1:文中農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幾乎把馬廄翻遍了也沒有找到懷錶,小男孩進去之後什麼都沒做,只是靜靜地坐在地上,慢慢地聽到了滴答滴答的聲音,於是循著聲音找到了懷錶。

預設2:農夫和其他的孩子沒有方向亂翻,小男孩善於思考,根據懷錶能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的特點,循著聲音找到了懷錶。

2.組織交流: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悟?

預設: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後行,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過渡:為什麼懷錶會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呢?我們今天學習馮至的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表裡的生物》。

教師板書課題:16.表裡的生物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匯入,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善於思考,同時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二、讀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根據提示,勾勾畫畫,梳理文章內容。

2.集體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課文大意。

(1)文章的時間線索明晰,我們按文中出現的順序交流一下勾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並圍繞課題說一說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麼事?

預設1:文中出現的第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小時候”,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發出聲音,為什麼父親的懷錶會發聲呢?

教師引導:請同學快速瀏覽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麼原因讓“我”有這樣的疑問?不難得出結論:兒時的生活環境和“我”當時對於聲音的認識,引發了“為什麼父親的懷錶會發聲”的好奇和疑問。

誰能再來簡練地說一說:,在“我小時候”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麼事?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小時候好奇:為什麼懷錶會發聲?)

預設2:文中出現的第二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一天”,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猜想:有個生物被父親關在表裡,不許小孩子動。

教師引導:哪幾個自然段是對這“一天”發生的事情的描寫?這部分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一天猜想:表裡有生物)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劃分結構段,梳理文脈,同時關注人物的心理和語言描寫,為下節課感悟人物形象做鋪墊。)

預設3:文中出現的第三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過了許多天”,在這個時間點上父親開啟懷錶讓“我”看,但不讓動,“我”看到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停擺動。

教師引導:你有過“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這樣的經歷嗎?父親開啟懷錶後,“我”看到了什麼?你知道“我”當時的心情嗎?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過了許多天開啟懷錶,有個小尾巴擺來擺去)

(設計意圖:很多人在童年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體會“我”對身邊現象的好奇和關注。)

預設4:文中出現的第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此後”,在這個時間點上父親的解說印證了“我”的猜想:表裡有一隻蠍子。但又有了新的疑問:為什麼要把蠍子放在表裡?最後“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問。學生回答這個時間點上的事情有可能不全面,教師要及時追問。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此後印證猜想:表裡有蠍子。自己解答新的疑問。)

教師引導:“過了許多天”和“此後”父親多次開啟懷錶,通過“我”的觀察和父親的講解,才印證了“我”的猜想。這兩個時間點上發生的事可以劃分為一部分內容。

預設5:文中出現的第五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後來”,在這個時間點上“我”見人就說父親的表裡有個小蠍子,不知說了多久才不說了。

教師引導:為什麼“我”後來不說了?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後來見人就說表裡有蠍子,再後來就不說了)

(2)請同學們結合板書梳理文章內容,先在小組練習概括文章的大意,再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本文的段落較多,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分步進行,先引導學生勾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再聯絡課題,概括在這些時間點上發生的事情,藉助板書這個抓手梳理概括文章大意。)

三、自學生字新詞

1.學生自學

提出學習要求:請同學們給生字注音,每個字抄寫兩遍,每個字口頭組兩個詞,如果有成語的,可以再組一個成語。在自學的過程中,你認為哪裡需要老師講解,或者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請勾畫出來。一會兒我們一起交流。

2.集體交流

教師指導學習:

(1)“蟋、蟀”兩個字筆畫較多,請同學們注意筆畫和筆順,同時看一下每個字的結構安排。“蟲”字旁不要寫得過大,“蟋”右半邊的上半部分與蟲字旁基本持平,“蟀”右半部分下邊的“十”要托住上邊的部件。我們跟著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2)“脆”字最後兩筆是橫折鉤和豎彎鉤。我們跟著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3)“璃”筆畫較多,書寫時要緊湊,注意“離”的筆順,最後兩筆是撇折和點。我們跟著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下面請同學們把這四個字在田字格本上各寫三遍,注意關鍵筆畫和字的筆順。

四、課後作業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我們讀了《表裡的生物》,概括了文章的大意,發現文章中的“我”和我們有不少類似的地方,你認為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請同學們課下再讀書,並寫上批註。我們還學習了生字詞,請大家書寫課後詞語各兩遍,利用工具書查詢不理解的詞並記錄在書上。

五、板書設計

16.表裡的生物

小時候好奇:為什麼懷錶會發聲?

一天猜想:表裡有生物。

過了許多天開啟懷錶,有個小尾巴擺來擺去。

此後印證猜想:表裡有蠍子。解答新的疑問。

後來見人就說表裡有蠍子,再後來就不說了。

生物教學設計6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設計內容:

第5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1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

三、設計理念

在實施新課程中,需要構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根據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科學素養。使學生由以前的“學會”到“想學”再到“會學”,“引導──探究” 發現式教學法就是在這種理念下應運而生的,該教學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以“引導──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來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為設計理念。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該理念的運用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協作精神的培養,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取,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問題的推動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4章第3節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國中生物學“消化”為基礎。學習本節利於“細胞代謝的學習”,利於選修模組中有關酶的應用、微生物發酵、蛋白質提取和分離等知識的學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標: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Ⅱ)。

(3)情感目標: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3.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數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通過實驗、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活細胞內全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麼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為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顯然應是本節課內容的重點。

教學難點:①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

[解決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②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數的方法。活化能這個名詞在高中生物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化學反應之所以能進行,就是達到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來不能進行反應的物質發生了反應,是增加了反應物的自由能,還是降低了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通過實驗和類比,必需要讓學生理解。

生物教學設計7

摘 要:在中學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聯絡具體實踐就如何設計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提出一些新建議。

“新課改理念”,就必須面向全體中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中學生物實驗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儀器裝置或藥品的處理,對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和生理功能進行觀察和探究,使學生獲得、驗證或鞏固知識,並掌握有關操作技能,進一步發展智慧的過程,稱為生物實驗教學。生物實驗教學的型別可分為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在此,本文聯絡具體實踐就如何設計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提出一些新建議。

1.演示實驗

所謂演示實驗就是教師使用演示的方法,根據課堂教學計劃進行的生物實驗。演示實驗是中學生物教學中最常用的直觀手段之一。演示實驗比分組實驗容易開展,既節約耗材,又節省時間,更便於組織教學。因此,中學生物實驗教學中特別要加強演示實驗的開展,以便提高教學效果。演示實驗的型別主要有:

1.1傳授新知識的演示實驗

在以獲得新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中,教師預先把實驗器材準備好,在課堂上邊講授邊演示,並對所用到的器材名稱進行介紹,講述實驗的目的、原理和條件,準確操作,規範動作,以達到預期的演示效果。當學生觀察到一個或多個現象時,教師通過談話啟發學生對所見到的現象進行解釋,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例如,在“鑑定骨的成分”時,教師把骨煅燒後所剩下的物質用鑷子打碎,問學生:“骨裡含有什麼成分?”學生可能回答含有“無機物”。此後,用清水沖洗15%的鹽酸浸泡過的骨,將其打結或折彎,又問學生骨裡含有什麼成分?學生又可能回答骨裡含有“有機物”。最終,教師才叫學生總結骨裡含有哪些成分?無疑,通過這樣的演示實驗來傳授新知識,就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和說服力。

必須注意到,由演示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特殊性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特殊性的結論推廣到一般性的原理。例如,用魚骨來鑑定骨的成分,同時可以推廣到鑑定其它動物骨的成分。

1.2驗證、鞏固知識的演示實驗

以驗證、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為目的的實驗,從邏輯上看是從一般到特殊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先使用各種直觀教具講授新知識,待學生掌握了有關知識之後進行演示實驗,以驗證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例如,為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將遮光葉片和不遮光葉片作脫綠處理,用“滴加碘液”的方法加以驗證。若葉片變成藍色,說明葉片中含有澱粉。反之,則說明葉片中不含有澱粉。這樣,通過演示,學生鞏固了已初步掌握的知識,並加深了印象,進而提高了課堂鞏固率。

1.3指導性的演示實驗

它是指導學生進行正確實驗、實習等實踐活動的演示實驗。例如,當指導學生第一次使用顯微鏡時,教師先用一臺顯微鏡向學生介紹各部分名稱,並演示取鏡,安放、對光、觀察等。此後,在講授“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中,教師演示擦載玻片、蓋玻片、向載玻片上滴清水、取實驗材料等具體步驟。這種邊演示邊講述的教學方法,就比紙上談兵、抽象的講授效果好得多。

2.分組實驗

把學生帶進實驗室或教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操作而進行的實驗,稱為分組實驗。分組實驗更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培養操作技能,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應該指出,分組實驗既可以在新課教學之後進行,又可以在新課教學之前進行。長期實踐表明,分組實驗在新課教學之後進行,有利於學生驗證和鞏固知識。而分組實驗在新課教學之前進行,則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感性知識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技能。

2.1分組實驗的準備

2.1.1認真備好實驗課

教師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地實驗條件,弄清實驗原理,確定實驗目標。若是驗證實驗,教師必須預先寫出實驗步驟及實驗注意事項。若是探究實驗,教師則要擬定實驗計劃,具體寫出觀察發現的問題,作出假設,擬定實驗計劃,分析實驗結論。

2.1.2.充分準備實驗器材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實驗儀器的購買與使用往往受到學校經費的限制。由此,在制定分組實驗計劃時,教師必須根據本校的實際條件,對全程教學中所需要的實驗材料有一個全盤的計劃和安排,及時加以採集,購買或培養。此外,為了保證實驗課有充足的、合適的實驗材料,還可以向條件好的學校租借或交換器材,並靈活地把一些實驗提前或推後進行,以實現資源共享。更為重要的是,對實驗中的儀器裝置和藥品,教師必須預先做好準備,分發到實驗桌上,儘量讓學生不離開座位就能完成實驗,減少人員走動,給組織分組實驗帶來方便。

2.1.3學生分組和培養小組長

教師根據班級人數、實驗桌的多少以及實驗內容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並選出小組長。實驗桌上貼上編號,學生對號入座。同時,為了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和提高實驗效率,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助理作用。由此,教師要在課前利用課外時間,預先對小組長進行實驗室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從而在正式實驗時起到“小教師”的作用。不僅如此,小組長還應該承擔幫助教師管理實驗器材和藥品的職責。具體地說,每次實驗完畢,小組長要清點器材藥品,安排其他同學清理實驗桌衛生。而要做好這個工作,教師就必須對小組長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其愛科學、愛裝置、助人為樂的思想品德。

2.1.4預先告訴學生實驗

在每次實驗之前,教師佈置學生預習教材或複習實驗教材,使學生心中有數,作好實驗心理準備,收集相關知識,這樣便於學生理解實驗原理,順利完成實驗。

2.2組織分組實驗教學

很多實驗教師常常感到組織分組實驗費力、費時,常常不得不高聲要求學生保持安靜和不準亂動儀器。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實驗過程中容易出現課堂秩序混亂的局面。由此,為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和提高實驗效果,分組實驗可作如下安排:

2.2.1有秩序進入實驗室

各組的小組長帶領學生按1組、2組……依次進入實驗室,並根據桌上的編號,對號入座,這樣就可避免學生一窩蜂湧入實驗室去搶座位造成的混亂局面。

2.2.2指導分組實驗

對於教師來說,其職責主要是總攬全域性和具體指導。而對於小組長來說,其職責就是組織和指導本組成員開展實驗。在此程序中,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操作錯誤,立即作好記錄,讓相關學生停止操作,指出其錯誤,並予以演示和引導。例如,在練習“臨時裝片”的製作時,教師發現很多學生撕取的材料較厚,存在著有的'蓋片下有氣泡,有的把顯微鏡搬得太斜,有的染液流在載物臺上等問題。對此,教師要給學生現場演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反覆練習最終達到規範操作的目的。

2.2.3離開實驗室

實驗課結束之前,教師要預留3分鐘時間,讓學生清理器材和桌上的衛生,隨後按順序離開實驗室,並請小組長留下協助教師清點器材。

3.課外實驗

有些實驗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育、觀察,但又不太複雜,也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裝置和實驗條件,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外完成。顯然,由於課外實驗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生親手操作、親自管理和親自觀察下進行的,因此,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加深鞏固課堂學到的基礎知識和節省時間。一般而論,教師在組織課外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3.1課外實驗要與教學內容相關

課外實驗必須在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之後進行。例如,在學生學習了“莖的輸導作用”的生物原理之後,為了證明“有機物是樹皮內的篩管輸導的”,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外尋找樹枝“環剝”樹皮和長時間形成的“枝瘤”,或用“對照法”培養植物,使學生藉此瞭解到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從而解決了在課堂上不便操作的困難。

3.2佈置課外實驗必須嚴格要求

教師對課外實驗的目的及其方法都要詳細說明,並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做好記錄、測量和繪圖等工作。不僅如此,教師必須嚴格檢查學生所承擔的課外實驗,並儘可能要求學生上交課外實驗做出的實物,以督促學生完成實驗任務和為實驗室提供材料。

總之,生物教師既要端正態度,有奉獻精神,又要因地制宜,多想些辦法,創造條件開展好生物實驗。

生物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陽光、溫度、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2、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非生物因素的種類及其對生物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歸納總結

四、《教法》

以“一案三為主”為模式的學案導學教學方法

五、《學法》

實驗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具

七、《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同學們觀看視訊《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匯入:自然界中的環境因素多種多樣,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到生物的.生活,這節課我們學習《環境對生物的作用》

(二)、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讀學習目標

(三)自主研學、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學一,分組讓學生回答。

2、展示圖片和資料,分析是哪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3、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影響:

(1)閱讀黃粉蟲幼蟲資料,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展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制定實驗方案。

(3)小組長領著同學們實施計劃,讓學生畫實驗記錄表

(4)學生分組實驗,把黃粉蟲幼蟲放置後,靜置五分鐘,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黃粉蟲幼蟲在兩種環境中的個體數量,把實驗資料填在記錄表中。(等待5分鐘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實驗:1、本實驗的變數是什麼?2、為什麼要用10條黃粉蟲幼蟲做實驗?只用1只黃粉蟲幼蟲做實驗行嗎?為什麼?)

(5)五分鐘後,學生統計實驗資料,求出平均值。

(6)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7)表達交流:這個實驗中有哪些因素對黃粉蟲幼蟲有影響?

4、出示自主研學二,分組讓學生回答。

5、展示圖片,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四)課堂小結:學生暢談收穫,教師展示主要內容,並進行感情昇華

(五)佈置作業:讓同學們寫一篇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倡議書

(六)鞏固練習:分組比賽練習

(七)評選表演優秀小組,鼓勵其他小組。

生物教學設計9

一、整體解讀

試卷緊扣教材和考試說明,從考生熟悉的基礎知識入手,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查了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能力及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礎,先易後難,難易適中,強調應用,不偏不怪,達到了“考基礎、考能力、考素質”的目標。試卷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都在考試大綱的範圍內,幾乎覆蓋了高中所學知識的全部重要內容,體現了“重點知識重點考查”的原則。

1.迴歸教材,注重基礎

試卷遵循了考查基礎知識為主體的原則,尤其是考試說明中的大部分知識點均有涉及,其中應用題與抗戰勝利70週年為背景,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試題當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育才價值,所有這些題目的設計都回歸教材和中學教學實際,操作性強。

2.適當設定題目難度與區分度

選擇題第12題和填空題第16題以及解答題的第21題,都是綜合性問題,難度較大,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紮實深厚的數學基本功,而且還要掌握必須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否則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完成。

3.佈局合理,考查全面,著重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考察

在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和三選一問題中,試卷均對高中數學中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反覆考查。包括函式,三角函式,數列、立體幾何、概率統計、解析幾何、導數等幾大版塊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以知識為載體,立意於能力,讓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方式貫穿於整個試題的解答過程之中。

生物的有性生殖篇三:第二節生物的有性生殖

第五單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第14章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第二節生物的有性生殖

教學目標:

1、知道被子植物開花、傳粉、受精等過程的基本情況,進一步瞭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2、通過直觀教學、動手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通過植物生殖過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係,並從另一個方面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來之不易。

重點難點:

1、傳粉方式,

2、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動手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教學過程:

[匯入]:演示牽牛花,進一步熟悉花的基本結構,重點突出雌蕊和雄蕊的.結構。

[板書]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課件展示]

被子植物開花的基本情況:花萼、花冠開啟,雄蕊伸長,花葯裂開,雌蕊也伸長,柱頭分泌黏液。

[板書]一、傳粉

傳粉:植物開花後,雄蕊中的花粉就會從花葯中散落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

結合多媒體圖片棉花和豌豆花的傳粉方式並討論總結它們傳粉的不同點。豌豆花在沒有開放時,花粉已經傳到了雌蕊的柱頭上,是嚴格的自花傳粉;棉花是異花傳粉。

[板書]傳

粉分為自花傳粉、異花傳粉(普遍)

[板書]異花傳粉的方式可分為昆蟲傳粉和靠風傳粉等。根據傳粉的不同途徑,把花分為風媒花與蟲媒花。

[討論]:假如你是一隻小蜜蜂,你會去什麼樣的花上採蜜呢?(課件展示風媒花與蟲媒花的圖片)

總結蟲媒花的特徵:花瓣鮮豔,花蜜香甜等;

風媒花的特徵:花粉多而輕,柱頭分叉或成羽毛狀,並且伸出花瓣外面。(說明傳粉並不是很容易的,從而說明生命的可貴)

[板書]二、受精

[課件展示被子植物受精]

請學生參照課本上圖片,自己先總結植物的受精過程,然後以鏈式模式圖的形式來邊講邊說,老師再補充歸納,具體詳見課件。

傳粉以後,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著花柱向子房生長,花粉管內有精子,花粉管到達子房,花粉管內的精子與子房內的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板書]三、果實、種子的形成

[課件演示果實的形成]

傳粉受精後,花的哪些部分會枯萎、凋謝呢?

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柱頭、花柱

不斷髮育的是:子房、胚珠

子房壁發育成果皮

子房發育成果實

珠皮發育成種皮

胚珠發育成種子

受精卵發育成胚

[探究]

它們是果實嗎?

實驗器材:胡蘿蔔、青椒、花生、馬鈴薯、豆莢、刀片、解剖針

實驗要求:1、判斷屬於果實的是:

2、利用解剖刀等切開果實,進一步掌握果實的基本結構。

問:果實是由()和()構成的,並結合實物找到這些結構。子房發育成果實,但也有些不是這樣的,如蘋果主要是由花托發育而成的,子房發育的只佔了一小部分。

桃子我們食用的是哪個部分?(桃的結構: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種子)桃子裡有一個種子,而西瓜呢?

一個子房中有多個胚珠,多個胚珠發育成多個種子。

[課後調查]無籽番茄的形成過程。

[討論]:

如果在植物開花期出現天氣連續下雨、颳大風或無風等情況,對植物的繁殖會有什麼影響?說說你的理由。(學生討論回答)

[討論]:

如果植物傳不了粉,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呢?(傳粉不能完成,果實、種子不能形成)

由上述可知,傳粉受精的重要性,但有些作物在開花後由於種種原因往往無法傳粉也就結不了果,這時人們常用人工授粉的方法,給作物傳粉,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見圖講述人工受粉的基本方法)

[小結]:植物開花傳粉受精後,形成果實和種子完成了有性生殖。

傳粉以後,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著花柱向子房生長,花粉管內有精子,花粉管到達子房,花粉管內的精子與子房內的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課後探討]:

植物作為自然界的重要成員之一遍佈全球,請結合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實際談談植物的果實、花、種子的利用情況。

作業:

完成課本上的1、3兩題,。

生物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

闡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分離定律。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體驗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和創新思維。⑶能力方面

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

(2)以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2.教學難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2)假說—演繹法。三、教學方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四、教學課時2

五、教學過程

六、板書設計

第一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第一課時:

一、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1、實驗過程

2、實驗結果:①子一代(F1)表現為高莖(顯性性狀)。

②子二代(F2)出現性狀分離,高莖:矮莖=3:1

二、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孟德爾四點假說要點電腦附板)第二課時:

一、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二、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三、分離定律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是遺傳學的第一章第一節,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些內容,並且新的名詞解釋也較多,所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較淺,理解程度不夠。針對出現的問題,在下節新課之前一定要做進一步的鞏固與練習。不過,即使初次接觸遺傳學,大多數同學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能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使得課堂氣氛很活躍。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動物、植物以及人類進化的知識過程中,瞭解研究生物進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比較法。

2.在瞭解動物、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基礎上,歸納總結、初步認識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

二、重點、難點分析:

動、植物進化的歷程是本小節學習的重點。通過了解動物、植物進化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教學中根據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動物學、植物學知識,引導學生比較各類生物的特徵,分析歸納,抓往能反映生物進化的線索,認識生物進化的規律。同時,教學中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生物進化是生物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而且是伴隨著地球的演變過程進行的。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引入:提出問題:地球上現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每一個生物的新個體都是由上一代個體經過生殖過程產生的。那麼最早的生物是從哪裡來的?

這些問題是這一章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釋疑

原始生命是簡單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樣發展為複雜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A、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學生自瀆課本資料分析思考:

1、什麼是化石,不同地層化石的規律是怎樣的?

2、始祖鳥的形態特徵說明了什麼?細胞色素c的不同差異說明了什麼?

3、什麼是比較法,比較的意義是什麼?

B、生物進化的'歷程

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現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

在進化的早期,由於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為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後,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著一定的歷程發展為動物界和植物界。

1.植物進化的歷程:

結合課本上的生物進化樹並提供各類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群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比較分析,哪類生物結構簡單,比較低等,哪類生物比較複雜,較為高等,最後總結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問: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麼趨勢?

學生通過植物的進化歷程,推測出植物的進化趨勢。

從生活環境看,進化的歷程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結構分析看,是從簡單到複雜;植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低等向高等發展。

2.動物進化的歷程:

科學家適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動物進化的過程。

提供各類群動物代表動物的掛圖或投影片,比較各類動物的特點,並歸納動物進化的歷程以及進化的趨勢。

3.生物進化的趨勢:

根據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四、教學反思

這節內容可算是七年級內容的一個小結,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會遺忘很多,所以課前最好讓學生自己預習,蒐集植物方面的內容,比如植物的形態結構等,這樣的話整堂課的效果就會比較好。生物進化樹是這節很重要的,講解進化歷程的時候多結合這個圖。所以這節課可以說是新授課和複習課的一個結合。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是國中生物第一課,教師應通過這節課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情,宜採用比較輕鬆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另外,本節的重點知識就是掌握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分方法,而區分的過程則需要通過對比待分析事物與生物的一般特徵是否吻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能力目標: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設計: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個小機器人,說明它們的根本不同在哪裡?

盆栽植物是生物。說明生物與非生物是有區別的'。生物具有區別非生物的本質特徵。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後,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彙報,最後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後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下面是討論的大致內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

(1)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自己製造有機物,併為動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獲取別的生物體中的有機物。如豬籠草、菟絲子、食人樹等。

(3)動物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現成的有機物。如貓抓鼠吃。青蛙抓蟲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細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葉朽木動物的屍體糞便等有機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來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項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從出生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頻率16—18/每分鐘。

(3)魚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濾水從水中攝取氧氣。

(4)鯨每15—20分鐘就要從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動物有專門適應水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如海龜它的肺能貯藏空氣,它的洩殖腔內有肛門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鱉喉部有粘膜形成絨毛突起,其上毛細血管豐富,水中氣體可由此進入,可以10小時在水中不出來。

(6)水生植物有氣道如藕的莖中有氣道。水稻的莖杆是中空的可通氣。

3、生物體都能繁殖後代

(1)許多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用種子繁殖後代。

(2)有些植物能產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麥、水稻能分櫱。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類、苔蘚、蕨類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後代。

(5)細菌、草履蟲等生物通過分裂生殖,產生新個體。

(6)許多動物通過產崽繁殖後代。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1)植物缺水會發蔫。水多了會澇。

(2)施肥少了長不好。施肥多了會燒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捕蟲植物有特殊的捕蟲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動物會捕捉食物逃避敵害等。

5、生物能將身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

(1)植物能夠通過落葉帶走一部分廢物。

(2)人可以通過出汗、撥出氣體和排尿等將廢物排出體外。

6、生物能生長

(1)植物能由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2)小鳥由卵孵出長成大鳥。小孩能夠長成一個大人。等

7、生物還會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會生病。

(2)動物有生有死,動物也會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等等。

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說一說什麼是生物嗎?(根據生物的特徵說)

板書設計: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二、生物能進行呼吸。

絕大部分生物需要吸入氧氣,撥出二氧化碳。

三、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的產生各種廢物,並且能將廢物排出體外。

四、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植物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一般不明顯,但也有一些反應比較明顯的。

五、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六、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致同學們之後的第二節課,在第一節課中學生們認識了學習生物的重要性,接著學習生物的特徵是自然而貼切的,同時它是後面學習調查生物及生物分類的基礎。讓同學們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重點: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②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思路:

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提問,引導學生分析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命。然後利用大量的圖片,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並對照教科書的描述內容歸納生物的共同特徵:①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②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③生物體對外界刺激都能發生一定的反應;④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⑤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⑥生物都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教師準備

①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他們學習生物的起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對生物本質的認識還不夠,應該認識到不同的學生認知水平也是不同的,盡最大努力讓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好的發展,

教學策略

通過預習學生從調查身邊事物開始,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推理,歸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聯絡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習背景,將啟發引導與學生的觀察思考相結合,同時結合現代化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兩個物體,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從而獲得有關生命的基本知識,再通過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達到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引入特徵的例子,讓學生根據已有得對生命的特徵認識的知識去判斷,從眾多的生物事例中歸納出生物的共同特徵,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

教學方法:

通過觀察、探究對生命特徵進行探討,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見的例子進行集體討論,師生對話,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的地位。

學法: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討論、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夠從特殊到一般,從普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

教學設計:

(一)設計預習提綱,以問題的形式在課前發給同學們:

1 你家裡有哪些生物?

2 機器人和鐘乳石是生物嗎?

3 什麼是生物?

引導學生在家裡進行觀察,培養對本節課的興趣,對知識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讓學生帶者問題聽課,逐步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真正認識到什麼是生物。

(二)上課

1 檢查預習題 通過提問的形式檢查預習題的效果,學生回答起來不是很全面,教師應做適時的評價,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 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所看到的大自然,並回答所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使學生對生物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3 因為學生對小動物較感興趣,通過學生較感興趣的小動物作切入點,創設情景。師敘述:我們見過電動玩具小狗,它會動、會叫,它是生物嗎?與家裡養的小狗相比,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學生回說出許多不同點。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啟發:“如果你打它一下,它會跑嗎?”“電動小狗會生小狗嗎?以此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

4 知道小狗的特徵後,如何使學生對關於生物的認識達到共識呢?接著指導學生按照課本第二頁觀察的基本要求,觀察課本第三頁圖1-10,分別讓學生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並提出問題:①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的獲得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②人類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氣撥出二氧化碳?③動物和人體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④獅子發現獵物後迅速追擊,斑馬發現敵害後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這些事例說明了什麼?學生分組討論,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總結出生物的基本特徵。這一過程的設計使學生對生物概念的認識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是知識的拓展,延伸。

5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瞭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資訊,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徵。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三)複習

出示兩道題:

1 想想你(也就是人體)具有哪些生物特徵?

2 當你看到路邊的一棵草,一朵花時,是否認識到它們也有生命呢?

隨著這兩道題的解答,本節的重點內容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了及時的複習和鞏固,並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著讓學生回憶剛才地預習題地回答對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斷是否正確,加深學生地理解和記憶。

(四)作業

1 機器人是生物嗎?

2 參照課本第6頁的敘述,討論珊瑚,珊瑚蟲,哪個是生物?說明理由。

這兩道題的設計是把容易混淆的問題為切入點,起到突破難點,學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結

先讓學生回答,教師進行糾正,解答問題。並進行板書生物的五個基本特徵,並強調這五點就是判斷是不是生物的標準。最後讓學生默寫生物的五個基本特徵,強化本節的重點和難點。使知識得到昇華。

生物教學設計14

知識目標:

瞭解生物圈中有哪些價值。

明確人類怎樣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整理能力。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自學。

教學準備:

設計相關的題目。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二、指導學習。

(一)、人類的.生存依賴於生物圈

1、舉出幾種生活用品來自哪裡?與生物圈有什麼聯絡?

2、總結生物圈有哪些價值?

(二)、人類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

1、自然資源根據是否再生如何分?試舉例。

2、怎樣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小結

內容見課本。

四、拓展延伸

1、面對全球的能源危機,我們應如何做?

2、亂砍亂伐帶來哪些危害?

3、找找身邊破壞資源的現象。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分析教材

這是一節七年級的生物課。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生物的生存、延續和發展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旨在使學生認識到“家”中有很多成員,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處在動態變化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保護和改善環境是人類的迫切願望,加強環境教育,使國中生提高環境意識,正確認識環境問題的現狀,學習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觀念,並使學生的行為與環境相和諧,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分析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雖然沒有學過生物學知識,但他們從國小的《自然》及生活中的電視節目中已瞭解了許多生物學的知識。他們能說出各種各樣生物的名稱、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沒有構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環境”的整體體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七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的規律要求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說教,但樂於觀察、分析圖片,自己動手做實驗等能表現他們的活力。

七年級的學生不喜歡、不滿足簡單的教材裡的圖畫、文字,他們喜歡講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佈置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空間,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以活動教學方式為主,通過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力求在整個教學中體現出“三維”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生物圈,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應該積極、主動認識並保護這個家;

2。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發表的見解。

(二)能力

1。 使學生初步具有蒐集、處理圖文資料,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2。 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 培養學生合作討論問題,提高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知識

1。 描述生物圈的範圍;

2。 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 嘗試蒐集和分析資料;

4。 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匯入課題。

1。 播放歌曲《大中國》,教師和學生齊唱。

[讓學生體會到家的溫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同時我們全世界人民還生活在一個比中國還大的家,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這個家的名字。

[讓學生對生物圈有個初步的理性認識。]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層)──一張薄紙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這個家嗎?

4。 引入課題:生物圈。

[使學生在一種輕鬆而又好奇的氛圍中愉快地進入角色,開始本課的學習。]

(二)學生通過討論、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學習新知。

1。 生物圈的範圍。

(1)說一說: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證一證:閱讀教材第11、12頁“生物圈的範圍”,看看科學家的觀點是否與自己的相同。

[給學生自由發言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提出問題:通過驗證,哪些同學的觀點和科學家的一樣,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嗎?

引導學生概括出:以海平面為標準劃分,向上可達到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約10千米的深處,整個厚度約為20千米。

提出問題:在這個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並做彙報表演。

[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進行交流活動(一般前後四個學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扮演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如有利於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表演結束,學生概括出:

(3)由此介紹: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開的嗎?

[讓學生自己先猜想,再舉例說明,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想象的科學精神。]

結論:不是。

(4)設疑:為什麼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沒有呢?

2。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1)討論:學生分成6大組(確定1人為組長,及時、準確記錄該小組成員活動情況,以作學期成績參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比較教材第12、13頁的6幅圖片。

[分組討論,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學習能力。]

討論題:

①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麼?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麼異同?

③為什麼乾旱會使糧食嚴重減產?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訊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觀察、比較和綜合歸納的能力。]

p; (2)彙報結果:以組間競賽形式,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說出該組討論的結果,其他組成員和教師作評委,對各組的作答給予適時的、恰當的評價。

[通過競爭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注重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方式和應用。]

(3)小結:

討論1:向日葵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

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討論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陸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討論3:因為植物的生長需要水,沒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長,所以乾旱會使糧食減產。

(4)質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這些條件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這些條件。

(實物投影)投影學生蒐集的多種資料,有文字的、有圖片的……

②如何獲得和分析這些資料?

引導學生回憶、並結合教材第12頁紅框中內容,掌握有關蒐集和分析資料的知識後小結:

資料形式:文字、圖片、資料、音像資料等。

對資料處理:整理並分析,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發現探索的線索。

[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和時間,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5)小結: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條件都是一樣的,這些條件包括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6)知識遷移:任舉一種熟悉的生物,說說它的生存也必須具備這些條件嗎。

[遵循鞏固性原則。]

3。 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關“生物圈”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本節所學的知識點。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小結本節主要知識及學習活動,養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並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讓學生設計一道題,儘量把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進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設計了類似的題目:下列條件是該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則填“—”,問其他哪一個學生願意表現一下?(學生爭著回答。)

[讓學生大膽創新,改變以往教師考學生的方式,自己設計題目考自己,在提高創新能力的同時,也使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關“生物圈”的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這些條件一旦改變或不足時,對生物有沒有影響?生活在這個生物圈中的生物會不會對生物圈造成影響?

[培養學生虛心提問,學無止境的意識,併為下節課或以後的`學習做鋪墊。]

4。 鞏固練習。

(1)你會填嗎?

(2)我來試一試。

我們在養花的過程中,經常給花鬆土、施肥、澆水、放在陽光下,天氣冷了,還要把花搬到屋裡

,而且一般一個花盆只栽一種植物,這體現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與上述順序相對應,分別是( )

①陽光②水③空氣④營養物質

⑤適宜的溫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間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體現“STS”的教學模式,將所學的內容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體會生物學習在生活中的應用。]

(3)課後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內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條件改變或不能滿足時,生物是否還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請蒐集資料說明你的觀點。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學反思

本設計中匯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雖然只是一首簡單、普通的歌曲卻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了,使他們愉快輕鬆地進入本節知識的學習。對於知識點的學習,採用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也是本設計的較成功之處。

讓學生學完知識,自己編一道題考一考其他的同學,並將編好的題目寫在預先準備的紙上,以便實物投影展示,“考”時由編題者當“主考官”,學生自願參與,“被考者”的回答正確與否,主要由編題者確認,對於較難的問題可以採取集體討論方式來解決。這樣,讓學生編題互問互檢,注重學生間相互評價方式的應用,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實施開放式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將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培養落到實處。

需要反思的是:1。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生物是一門新學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學生尚未進入正軌,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討論風氣、合作精神,出現了課堂氣氛鬆散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從這一方面狠抓學生,分組時採取責任制,責任到人,做到“組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後的教學過程要認真解讀、努力鑽研新大綱、新課程標準,儘量達到高的要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