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7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教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

2、使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學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導學生分析生物新陳代謝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過程中,初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及設計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讓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過討論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係;體會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相互促進的關係,進而體會研究生命科學價值的教育。

教材分析

1、酶的發現

教材簡單介紹酶的發現歷史,從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設計的巧妙實驗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少數的酶是RNA,使學生對酶的研究歷史中的一些重大發現有了一個大致瞭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過安排了有關的學生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酶的三個特性,這樣的編排方式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並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酶的高效性特點,是通過比較《實驗五、肝臟內的過氧化氫酶比無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專一性的特點,是通過比較《實驗六、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條件,通過《實驗七、探索影響澱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切入。

本節內容的最後,安排了課外讀“造福人類的酶工程”,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有助於加強學生對本節基礎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在改變人類生活質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議

1、使學生在理解細胞水平上的新陳代謝概念及其本質是本節的重點與難點。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這是在細胞水平上對新陳代謝的描述。其實學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觸新陳代謝的概念,在國中生物課和高中生物課緒論中,學習已接觸到諸如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及其關係等與新陳代謝有關的知識,但那是在生物個體水平對新陳代謝下的定義。本章的新陳代謝內容是對以往知識的深化和展開,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引導學生分析出生物體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與分解是如何進行的,及其二者的關係,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生命。

例如,為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教師可結合前一章細胞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活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如發生線上粒體內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學過程;發生在葉綠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的化學過程;發生在核糖體上的氨基酸縮合成多肽鏈的化學過程等,使學生對"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有一個感性認識。

2、使學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在本節教學中如何組織學生完成酶具有專一性的實驗並實施有效的討論是本節的難點。

生命體隨時隨刻發生著數量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同時又是一個穩定的,開放的系統。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不可能在高溫、高壓、強酸、強鹼等條件下進行,而必須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下能快速、有序地進行的,這就要儘可能地降低化學反應能閾,這是新陳代謝為什麼離不開生物催化劑,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發現可結合一起在讓學生討論,這樣可讓學生充分體會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酶的特性這部分內容,可先組織學生依次完成實驗,然後再由學生來討論和總結。

在引導學生分析酶的特性時,引導學生與蛋白質的多樣性聯絡起來,可使學生易於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專一注必定意味著酶的多樣性,而且蛋白質分子空間結構的多樣性和酶的專一性催化關係密切。

3、使學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如何組織學生完成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選做實驗並分析、討論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在組織學生操作、分析、討論《實驗七、探索影響澱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兩個座標曲線圖,讓學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

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並說出人體各個系統的主要功能

2、親自動手實驗,總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間的關係,從而瞭解研究人體結構和功能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實驗能力

教學重點:

1、識別組成人體的器官和系統,舉例說出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

2、舉例說出人體各系統的主要功能

3、舉例說明人體各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互統一的

教學難點:

1、舉例說出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

2、分析骨的成分與骨特性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引入:人類新個體的產生是由什麼系統完成的?該系統由什麼組成?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二、學生積極回答,教師總結引入課題

一、教學過程:

教師:展示人體全身骨骼模型,請學生介紹這模型有哪些骨骼?哪些肌肉?這些骨骼和肌肉屬於哪些系統?該系統有什麼功能?

學生:觀察模型說出骨骼和肌肉的名稱,相互討論說出運動系統的功能

活動:請一學生上黑板前做快速下蹲的表演,一分鐘內能做多少個

討論:表演的同學運動後有什麼變化?看到這些變化,使你想到了什麼系統?

人體各個系統有什麼功能?

學生:互相討論交流,積極回答,並相互補充

教師:總結歸納

教師:當你吃魚時,不小心被一小根魚骨卡住了,家人叫你趕快喝醋,你認為這種方法能解決問題嗎?

學生:討論猜測

實驗:學生4人一組做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係的實驗:

1、一個燒杯裡裝食醋,另一個燒杯裝10%的稀鹽酸,分別把相同大小的魚骨放進燒杯,觀察現象,10分鐘後取出,漂洗後,用手觸控,看能否打結。

2、用鑷子夾起一根魚肋骨,放在酒精燈上煅燒,觀察顏色變化,用鑷子輕

輕敲打煅燒後的骨。

教師:請各組代表說出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

學生:各組代表積極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討論:

1、魚骨放在醋中沒有變軟,而放在鹽酸中卻變軟了,當被魚骨卡住喉嚨,喝醋行嗎?應怎樣處理?該實驗說明了骨骼含有什麼物質?

2、魚骨能夠煅燒,說明骨骼裡含有什麼物質?

3、這些物質使骨骼有什麼樣的特性?

學生互相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歸納,今天大家表現很不錯,讓我們為取得成功而鼓掌

二、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三、課後反思:

六、練習:課本16頁 自我評價 1、2、3 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人體概述

一、人體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運動系統:運動、支援、保護的功能

消化系統:消化、吸收

呼吸系統: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

迴圈系統:運進氧和養料、運走二氧化碳和廢物

人體系統 泌尿系統:排出代謝廢物

內分泌系統:具調節功能

生殖系統:生殖

神經系統:具調節功能

二、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

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使骨柔韌,有彈性 (能夠煅燒)

骨的成分

無機物(主要是鈣鹽):使骨脆硬 (能夠溶解在稀鹽酸中)

生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範圍;能舉例說出生物圈能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2.通過本節的教學,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通過小組討論和研究活動,繼續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建立起: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課前準備:①教師:地球儀②學生: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師:出示地球儀,在無數顆星球中,地球作為一顆”藍色水球“懸掛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

生:觀看發言

師: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討論回答)

師: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是有一定的範圍的。現在,我們就給地球上生物能夠生存的這個範圍起個名字,你們認為應該起什麼名字好呢?引出課題--生物圈

二、師生互動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師引導閱讀課文,歸納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並且相互間發生著複雜的關係。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呢!同學們,剛才你們都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為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範圍

A、生對照提綱閱讀課文理解:

1.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

4.各圈層生活哪些生物?這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個部分的生物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截然分開的嗎?7、人類的“立足點”。

B、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師:我們都知道,現在地球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引入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條件。觀察書中的六幅圖片並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觀察書中12頁)向日葵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師:現在,請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隻小白兔,你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生:(分組扮演角色)

三、小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間發生著複雜的關係。我們人類也是生物圈的成員之一,但是人類掌握著高度的科學技術,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人類憑藉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對各個圈層起到破壞作用。這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教學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中可多處運用角色扮演的教

學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中,可兩次應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環境: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讓學生扮演兩種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證地球生物圈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從環境和生物兩方面進行前後呼應,緊扣主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1.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2.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喜歡模仿,願意表演,在集體中展露自己的才華。

3.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瞭解。

4.由於現代科學教育,越來越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為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5.教育作為實現人的社會化過程,學生對社會或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有利於對社會、自然的關心,在扮演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的幫助。

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巧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觀察生物與非生物,比較他們的區別。

2. 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型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 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 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環 節

匯入新課

新 課教 師 活 動

在三十億年前我們的地球一片荒漠,寸草不。而今天我們的星球如此美麗,你知道是什麼將我們的環境裝點的如此美麗嗎?

一. 什麼是生物

在你的周圍有很多生物,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1. 觀察老師提供的圖片和實物,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 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討論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小結: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學生活動

討論交流

觀 察

分組討論

交 流

總 結

二.生物的主要特徵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 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主要特徵,你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和補充嗎?

分析歸納

小 結學完本節課,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生物?”你會怎樣回答呢?表達交流

課後活動調查身邊的生物種類

設計表格,調查身邊生物的種類和生活環境。 實踐

板書設計

生物的特徵

一.什麼是生物:有生命的物體。

二.生物的主要特徵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 生物能進行呼吸;

3. 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 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調查觀音塘溼地公園的生物種類

一、調查目的

為把理念落實到行動中,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我們選擇對校園生物種類的調查、研究作為活動的課題。通過對校園裡各種各樣的生物進行觀察和學習,使學生既學到了許多生物分類方面的知識,提高他們野外識別生物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更好地貫徹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此外還能為學校調查清楚校園的生物資源提供一些資料。

二、活動安排

(一)準備階段 20xx年9月5日—9月10日

1、確立課題

活動開始先讓學生設計選擇意向調查表,再由學生自己選擇並確定調查題目。

設計並填寫好的選擇意向調查表:

班級:班姓名 性別 愛好

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與你生活聯絡密切的問題是什麼?

你最想調查的問題是什麼?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

2.活動分組

各班採取自願的方式組成興趣小組,4~5人為一個調查小組,並確定組長。

3.制定計劃

由學生自己設計小組活動方案(包括設計調查路線和校園生物種類的調查記錄表等),鼓勵學生形式要多樣化,老師對各小組成員進行調查、訪問、查閱資料、製作生物標本、如何對生物進行歸類等方面的培訓。

4.材料用具

調查表、筆、放大鏡、望遠鏡、照像機、軟尺、採集箱等。

(二)實施階段 20xx年9月11日~20日

實施程式:先後採取調查(包括測量)、訪問、查閱資料、鑑定、掛牌等方式瞭解校園的生物資源。對校園內的每一種生物都要進行登記,部分種類應採集2~3套標本,不能識別的種類應請專家鑑定,認真作好調查記錄,嘗試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將歸好類的生物資料進行整理,填寫在自己設計的調查表上。

l.調查記錄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記錄校園各種生物的名稱、形態特徵、生活環境、數量、生長情況等資料,學生很認真的填寫調查記錄表(調查記錄表見附件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活動中重視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做活動的組織和指導。

2.製作並鑑定標本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區分不同生物的名稱,對於部分生物科類(尤其是不認識的生物),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將它們製成了生物標本,然後對各種生物進行鑑定,並將調查記錄表填寫完整。比如,標本的製作我們通常是採用自然乾燥法和加溫乾燥法。微波爐乾燥法是加溫乾燥法中的一種,目前家庭微波爐非常普及,是用來乾製標本的好器具。該法快速而且保色保形效果好。但是有些植物的節間具有特殊物質和結構,在微波的作用下易燃燒,還有一些植物材料的色素不耐微波輻射,極易變色,這些材料不適合用此法而要用自然乾燥法進行乾燥。將乾製好的標本右下角貼上標本籤,寫上名稱、編號、採集日期、地點等,儲存起來,以備鑑定時查用。

3.參觀訪問

調查結束後,對於無法鑑定的生物,學生可以拿乾製標本向有關專家或到花鳥市場去了解它們的生物名稱、生活習性、養護管理和飼養方法等,開闊了學生的拐野,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探究能力。

4.製作卡牌

學生到圖書館查詢有關書籍,弄清校園內生物的種、科、屬、學名和它們的生活環境等知識,有無法查閱的生物應請有關專家鑑定,最後給校園植物編寫名錄製作塑料質地的卡牌。

5.掛牌

學生將自己製作好的卡牌對校園植物進行掛牌,掛牌後還可以為植物拍攝照片,讓來到校園的每一個人都瞭解認識所有的植物,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利用科學工具書籍查閱知識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又增長了他們的植物知識,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這次對校園生物的調查,學生們將更進一步的瞭解校園,從而更加熱愛校園內一草一木。

階段小結 通過探究、調查、訪問、考察、勞動實踐等,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斷完善建構學生自我精神世界。

(三)總結階段 20xx年9月22日~30日

l.表達交流

調查活動結束後,各小組向全班同學彙報調查過程、結果和體會,還可以提出在調查中所想到的其他問題,跟其他小組交流。全校師生能在每棵花卉植物上看到掛著的學名牌,學生們將能科學地稱呼花卉植物的植物學名,並且糾正學生中的一些模糊和錯誤的概念,學生對生物的多樣性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花草樹木綠化校園,保護環境的認識也有進一步的提高,最後安排學生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寫出心得體會在班上交流和總結,並撰寫調查報告。

2.結果分析

三、活動反思

1.學生反思

2.教師反思

“我思,故我在。”三年的課改讓我學會了思考。課改在理論上的討論表述已日臻完備,其難點在於將課程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自從開展《生物種類的'調查》活動以來。我發現學生在以下幾方面有明顯的變化:

首先,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大大提高,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學生會善於主動蒐集資料,凡是書上涉及到的科普知識,學生會去翻閱相關資料,有的還會在網上查尋,

其次,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大大加強了,學生們能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積極參加學校的保潔工作,使校園的環境更優美。

面對21世紀的挑戰,我們老師應多開展以學生自主性、實踐性為主的活動,精心設計活動方案,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獲取知識,鍛鍊能力,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都有重要意義。

四、活動延伸

1.建立一個校園生物資源庫編入學校校本課程,以備教師教學所用。

2.開展學校植物領養活動。

具體做法是:分年級、分班劃好領養範圍,採取“承包責任制”,負責養護管理植物,然後定期對領養結果評比,讓學生有“我的校園,我做主”的感覺,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同伴互助的團隊精神,充分利用學校的綠化資源。

開展校園生物園地的規劃活動,建立生物園地規劃區(如動物飼養區、作物栽培區、食用菌栽培區、藥用植物栽培區、蔬菜栽培區、花卉栽培區等)。

生物教學設計5

  一、匯入新課

課件展示:

(1)假如某地區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個患者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該怎樣對該患者進行診斷?

(2)在東南亞某地區,突然發現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懷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該怎麼辦?

(3)一個母親患有一種遺傳病,現她懷有一胎兒,懷疑也患有該遺傳病,該如何對該胎兒進行檢測,以確認他(她)是否患有該遺傳病呢?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P3相關內容,並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上述問題並闡述自己的觀點,小組記錄員記錄並整理本組觀點。

對於“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與遺傳病檢測的方式有很多種,如通過病理學等手段進行檢測;而現代生物技術中的基因診斷技術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檢測更加快速、靈敏、簡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為有效。

第一例基因診斷技術應用於臨床實踐是在什麼時候?診斷的是何種疾病?お

推進新課

板書:

二、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

(一)基因診斷

是1978年科學家對一位孕婦作了鐮刀狀貧血症的產前診斷。

那麼基因診斷技術目前可以用來診斷哪些疾病因子呢?

通過多媒體呈示以下情景,教師對相關問題進行描述、分析。

基因診斷的物件主要有:

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可通過顯微鏡檢查及免疫學方法進行診斷。但是,直接檢測病原微生物的遺傳物質可以大大提高診斷的敏感性。而在無法得到商業化抗體時,基因診斷就成為檢測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此外,由於基因鹼基配對原理的基因診斷可直接檢測病原微生物的遺傳物質,所以診斷的特異性也大為提高。目前,基因診斷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傳染病的診斷中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②先天遺傳性疾病:目前,大多數遺傳病還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因而可對胎兒進行產前基因診斷。對確診患病的胎兒實施人工流產是避免遺傳病患兒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種傳統的遺傳性疾病的發病原因被確定為特定基因的突變。例如:苯丙氨酸羥化酶基因突變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苷脫氨酶基因突變可引起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症(SCID);而淋巴細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體(CD40L)基因突變則可引起無丙種球蛋白血癥。這類疾病的診斷除了仔細分析臨床症狀及生化檢查結果外,從病因角度作出診斷則需要用基因診斷的方法檢測其基因突變的發生。用基因診斷的方法檢測這些位點的改變,不僅對臨床診斷,而且對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③後天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腫瘤。雖然腫瘤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瞭,但人們可以初步認為腫瘤的發生是由於個別細胞基因突變而引起的細胞無限增殖。無論是抑癌基因發生突變還是癌基因發生突變,如果確定這些改變的發生,都必須進行基因診斷。

④其他:如DNA指紋、個體識別、親子關係識別、法醫物證等。

假如某人患了流行性感冒,該如何進行治療?

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類藥物,多喝白開水,注意休息,幾天之後就可痊癒。

生物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國中生物學科學業考查的目標和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識性目標要求、技能性目標要求和科學探究能力目標要求。其中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是: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式,能根據問題作出假設、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等。生物學科被列為國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的考查科目。其中實驗和探究部分併入有關的知識考查內容,約佔20%。可見實驗和探究在生物學教學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面臨生物畢業考查,時間緊,學習任務重,很多學生對七年級的知識已經遺忘了,而實驗探究部分對學生來說更是一個難點,老師有必要幫學生歸納知識,並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

2、過程與方法:

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式,能根據問題作出假設、知道怎樣提出問題、找出變數,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等。

讓學生掌握常用的科學探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分享的能力。

重點難點:掌握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能根據探究課題作出假設、找出變數,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

教學方法:歸納法、比較法、收集和分析資料法、分組分享教學法。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實驗探究的資訊。

教師:課前收集若干個實驗探究的資訊;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開展收集和整理資料。教學過程:

一、課前小測(見學案)

二、確定目標,籌劃策略

依據學案中“學習目標”,引領學生認定目標,在學生認定目標後提出要求、希望和必要的提示或鼓勵。

三、分組分享活動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兩年的學習中,哪一次實驗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這個實驗屬於哪一類實驗?為什麼?請同學們用筆寫下來,然後在小組內進行分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匯入,點明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四、分組分享活動二

①先獨立完成學案中的材料1,然後小組內分享,你是怎樣找出變數以及實驗組、對照組的?(提出問題,佈置任務,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的精神。)

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結論。可依據問題探究,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自主探究,疑難問題同組(或同桌)相互合作,必要時求得老師的幫助。

③適時交流成果。小組內進行交流分享。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總結出怎樣找出變數以及實驗組、對照組的規律,並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點撥。

五、運用知識,實踐創新

1、依據學案中材料2中問題的設定,進行知識的鞏固與活學活用。

2、理清知識主幹,構建知識網路,可根據新知識的主幹,構建出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結構形式。教師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釋疑,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六、分組分享活動三(梳理思路,歸納方法):

你是怎樣提出問題的?變數怎樣找?怎樣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新課程的實施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驅動自己的學習動機機制、積極主動的構建知識的過程,這種構建是學生在自身的經驗、信念和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而實現的。所以,讓學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習方法,將所學知識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來增長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

七、運用知識,實踐創新:完成學案中的材料3中課堂反饋,讓教師更好的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查漏補缺。

八、分組分享活動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還想探究與這相關的哪些問題?

在課堂臨近結束時,注重知識的發展延伸,讓學生站在新的知識水平上重新思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想探究與之相關的哪些問題?”拓寬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激勵學生進行課下的探究。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收穫同時也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

九、作業佈置:完成複習資料中的實驗探究內容。

生物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2.概述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過演示實驗,提高觀察能力;通過資料分析,培養提取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分析同學之間胸圍差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2.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經歷科學探究活動,體驗發現的樂趣,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概述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難點】

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係。

三、教師用具

多媒體課件、教學視訊。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組新生兒出生哭泣的圖片。

展示新生兒出生哭泣多媒體圖片,以此情境匯入新課,啟發學生思維:我們每個人一來到人世間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呼吸,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後是如何進入肺部的?在肺中發生怎樣的變化?氣體又是如何達到全身各處的?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教學中,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與學生的交流、問題的提出等都營造了一種輕鬆、愉快、活潑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更多的馳騁的空間,讓孩子們體驗到學習是享受,樂學親師。

2.合作交流,講授新課

(1)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教師展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觀看肺的位置結構圖,說出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於胸腔內,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一分鐘大約呼吸16次。

學生用雙手輕觸自己胸側的肋骨處,深深地吸氣,感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及肋骨如何運動:深吸氣肋骨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深呼氣肋骨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

僅憑感官感覺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準確呢?是否與科學事實相符呢?我們可以採用什麼方法藉助什麼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呢?——在科學研究中,藉助一定的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是十分必要的。

學生實驗:測量胸圍差

測量方法:3~4人一組(男女生分開)、設計表格,做好記錄。為了資料準確,應測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後計算胸圍差。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課本上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並記錄實驗資料。

實驗完成後進行討論:

1.你的胸圍差明顯嗎?同年齡、同性別的同學,胸圍差有差別嗎?如果有差別,請找出原因。

2.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嗎?除胸廓前後徑、左右徑的變化外,還可能有什麼變化影響胸廓的容積?

教師指導學生對實驗資料進行分析討論後得出結論。

1.同學間的胸圍差有差異。這同性別、年齡以及是否經常鍛鍊等有關係。

2.胸圍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膈頂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徑發生變化,也可以影響胸廓的容積。

教師演示實驗:模擬膈肌的運動實驗

學生討論:小氣球代表什麼?橡皮膜代表什麼?氣球在什麼情況下漲大?在什麼情況下回縮?

然後播放多媒體,演示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膈肌的收縮和舒張。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並進行討論:

1.呼吸運動時,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縮、舒張引起了胸廓容積的變化?在呼吸肌收縮和舒張時,胸廓容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隨著胸廓容積的變化,肺的容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是肺容積的變化導致了氣體的吸入和撥出嗎?

4.請嘗試完成下表:

學生分析、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大和縮小,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形成肺內氣壓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才使氣體能夠進出肺泡。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吸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肺隨著擴張,肺內氣壓縮小,氣體入肺;呼氣時正好相反。

教師進一步引導討論:古代有些女子將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緊,以保持苗條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響,體質下降。為什麼?

氣體到達肺部以後發生什麼變化?又是如何到達全身各處的呢?下面我們來研究這方面的內容。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媽媽在廚房裡炒菜,我們在外面就能聞到飯菜的香味,這是因為香味能由近及遠地飄,即由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氧氣和二氧化碳也是這樣,總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擴散,直到平衡為止。得出氣體擴散原理:氣體總是由氣壓高(濃度高)的地方,流向氣壓低(濃度低)的地方。

指導學生自學閱讀“資料分析”,比較分析表格中的資料,然後討論以下問題: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渾濁程度不同說明了什麼?

2.在實驗裝置中,為什麼要設定甲瓶?

3.人體撥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麼差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後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渾濁程度小,說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渾濁程度大,說明人撥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實驗中,甲瓶是這個實驗的對照組,起到對照的作用。

3.從資料表中看出:人體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少,氧氣的含量較多;撥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多,氧氣含量較少。由此可以推測,在人體內也發生了類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樣的過程。根據對呼吸道和肺的結構的分析,可以推斷這一變化發生在肺部。

最後師生總結:撥出氣體中的氧含量,少於吸入氣體中的氧含量;撥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於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這與體內進行氣體交換有關。肺與什麼結構與這一功能相適應呢?

多媒體展示肺泡的結構,讓學生仔細觀察肺泡有哪些結構特點適合進行氣體交換。引導學生總結出:肺泡的數量很多,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肺泡這樣的特點很適合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

教師播放多媒體,展示“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動畫,學生討論總結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二氧化碳由血液進入肺泡,氧由肺泡進入血液。

那麼由肺泡擴散到血液裡的氧,怎樣到達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裡?學生思考後回答進入血液中的氧,通過血液迴圈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氧最後是在細胞中的什麼部位被利用?學生聯絡呼吸作用的有關知識回答。

3.鞏固小結

學生交流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並用知識樹或網路的形式進行總結。

呼吸的全過程:

4.課堂練習

1.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氣管

D.肺

2.人體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間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纏繞著毛細血管網,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這有利於( )。

A.氣體在血液裡運輸

B.血液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

C.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D.增加肺內氣體交換的面積

4.某夫婦被懷疑害死了一女嬰,法醫在鑑定時將死嬰的肺部剪下一塊,投入水中,結果肺塊下沉,法醫判斷嬰兒為產前死亡,這對夫婦無罪。法醫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內充滿了痰液

B.肺會吸水呈海面狀

C.肺泡充滿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氣呈實體狀

5.人體生理活動中,撥出的二氧化碳產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細胞

D.組織液

6.平靜呼吸時肺內氣壓升高的原因和結果( )。

A.呼吸肌舒張,肺回縮 呼氣

B.呼吸肌收縮,肺擴張 吸氣

C.呼吸肌收縮,肺回縮 呼氣

D.呼吸肌舒張,肺擴張 吸氣

7.下列與吸氣無關的活動是( )。

A.肋間肌收縮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張

D.胸廓擴大

8.進入血液的氧,通過血液迴圈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內的什麼部位被利用?( )

A.細胞核

B.細胞質

C.葉綠體

D.線粒體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①通過探究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清楚地認識到環境汙染對生物能造成不良影響。

②設計並完成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

③發展學生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①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使這種認識轉變成真正的行動。

②怎樣設計科學的探究方案。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h試紙,配製ph為4的硫酸溶液,清水,燒杯,紗布,大培養皿,提醒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學生:準備食醋,當地的雨水,小麥的種子,查閱資料瞭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環境汙染對生物影響的例項,準備廢電池的浸出液,當地的土壤(非酸鹼性的),設計科學合理的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課時分配2課時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複習探究的一般過程

根據自己的設計和教師所舉的例證,分析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舉例指導並幫助學生歸納探究的一般過程。

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①配製雨水模擬液(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的ph小於5.6)

②對比實驗

③收集資料

④分析資料,討論交流

活動一:組間討論、交流,確定探究酸雨對生物影響的實驗方案。

活動二:用食醋和清水分別配製ph為4的酸雨模擬液和ph為5.6的正常雨水模擬液。

活動三: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製ph為4的酸雨模擬液。

方案一: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發芽率。(若當地雨水為酸雨,則可用ph為4的食醋液與自然酸雨做對比實驗)

方案二:分別用硫酸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方案三: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硫酸酸雨模擬液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並與方案一和方案三做對比。

一週內不斷觀察各方案中小麥種子的發芽狀況,最後列表收集各組資料。

各小組分析資料,討論結論並驗證結論的準確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證;思索今後我們應該怎麼做?

與學生共同探討怎樣配製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擬液,尤其要告訴同學濃硫酸對面板有嚴重的損傷性。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用硫酸配製酸雨模擬液?

指導學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組實驗以減少偶然性;

指導學生把各個培養皿貼上籤標號以免弄混;

啟發學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選擇對比液的科學依據。

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①準備實驗溶液

活動一:組間討論、交流、確定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活動二:破碎廢電池浸泡出的稀釋液。

活動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幫助確定科學探究方案;向學生講解制備破碎廢電池稀釋液的注意事項。②對比實驗

方案一:分別用破碎廢電池的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並測定發芽率。

方案二:把小麥種子分別埋在用破碎廢電池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裡並測定發芽率。(若當地雨水不正常,用ph為5.6的食醋雨水模擬液代替)

指導學生做好對比實驗,處理好實驗後的廢棄物。③分析並整理、交流資料列表收集各組資料,然後各組間交流並談談實驗後的感想。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收集資料並進行環保教育。

生物教學設計9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這是實踐生物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動用探究模式組織教學活動,能較大程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果。

一、關於探究性學習的認識

探究性學習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施瓦布倡導的,他主張從學科領域或實際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資訊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探索性學習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提出的“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學生物新課程突出“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體驗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的本質,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

探究式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階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價值。因為,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習慣於去思考、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因而也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與我們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不相符。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嘗試對一個問題進行識別和解說,發現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協調的過程,它是誘發探究思維的動力和方向。解決問題則是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其實質是重新構建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使其更加充實和協調。據此具體說來,課堂上學生從事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大致分為:問題、假設、推斷、檢驗、結論、交流、評價等基本環節。但在實際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不要墨守成規,照搬硬套,否則只有造成教學的公式化,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的興趣和慾望。

1.探究性討論活動; 這種方法主要運用於生物學原理等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例如“探究生長激素的功能”,教師在學生已經具備了“新陳代謝”和“神經調節”知識的基礎上,介紹有關的背景材料,設定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長激素的飼料來飼養動物,其結果的不同;廣受青少年歡迎的我國藍球運動員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掛圖和病症介紹等。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被激發,產生疑問:這些病症是不是與生長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生長激素與生長髮育有何關係?巨人姚明是巨人症還是正常的發育所致,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後,要求學生根據相關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類比、歸納出生長激素的功能。最後,通過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長激素分泌失調的病症來驗證結論,澄清疑問。

2.探究性實驗; 生物科學和其它自然科學一樣,本質上是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有很多活動也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生物實驗包括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已知結論的基礎上,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步驟。而探究性實驗則是學生不知道結論,沒有現成的實驗設計,需要學生通過實驗去探求結論。因此,探究性實驗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科研能力培養於一體。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實驗由教師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明確骨既有硬度又有彈性,從而提出問題——骨為何具有這兩重特性,與什麼有關係?之後教師稍微複習七年級生物中植物種子成分的鑑定實驗,從而引導啟發學生假設:骨含有無機物有機物。接著,通過骨的鍛燒及其在鹽酸中的浸泡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觀察、記錄;最後,全班交流,得出實驗結論,並據此結論讓學生暢談青少年在進行體育鍛練應注意的事項。

三.探究性學習與能力培養

探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努力倡導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1.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觀察、再觀察”,前人之言已經明確了觀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探究始於問題的發現,而問題的發現又多源於觀察。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首先,教師要以高超的教學藝術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觀察、樂於觀察、勤於觀察。其二,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詳盡的計劃。同時,在觀察時,要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最後,觀察時,要伴於積極的思考,要求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各觀地加以分析。

2.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對學習生物學和從事生物學研究無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課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給出了實驗設計方案,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動,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只給學生提出問題,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實施方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等都要靠學生獨立完成,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探究能力。

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諸多益處。當然,探究性學習活動並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採用多種多樣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目標。

總之,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防寫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生物教學設計10

授課時數:3學時

教學目標

1、掌握:蛋白質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種類、基本結構及主要特點;蛋白質的分子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2、熟悉:當代生物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各種氨基酸的結構;蛋白質的分類。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蛋白質元素組成及其特點。氨基酸的種類、基本結構及理化性質。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與高階結構,肽鍵、肽單元、肽平面的概念。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蛋白質組學概念,蛋白質的主要理化性質及其應用。蛋白質分離純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難點: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間結構測定。

授課內容

緒論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生物化學就是生命的化學。它是研究活細胞和有機體中存在的各種化學分子及其所參與的化學反應的科學。分子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及其基因結構、表達與調控機制的科學。

一、生物化學發展簡史

二、生物化學研究內容

1.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2.物質代謝及其調節

3.遺傳資訊的傳遞及其調控

三、生物化學與醫學

1.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生命科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2.生物化學的理論與技術已滲透到醫學科學的各個領域

3.生物化學的發展促進了疾病病因、診斷和治療的研究

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一、蛋白質(是由許多氨基酸通過肽鍵相連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蛋白質是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功能最多的生物大分子物質,幾乎在所有的生命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作為生物催化劑,2)代謝調節作用,3)免疫保護作用,4)物質的轉運和儲存,5)運動與支援作用,6)參與細胞間資訊傳遞。

二、蛋白質的分子組成

1.蛋白質的元素組成主要有C、H、O、N和S,各種蛋白質的含N量很接近,平均16%。

通過樣品含氮量計算蛋白質含量的公式:蛋白質含量(g%)=含氮量(g%)×6.25

2.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L-a-氨基酸:種類、三字英文縮寫符號、基本結構。

分類(非極性脂肪族氨基酸、極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鹼性氨基酸)。

理化性質(兩性解離及等電點、紫外吸收、茚三酮反應)。

3.肽鍵是由一個氨基酸的a-羧基與另一個氨基酸的a-氨基脫水縮合而形成的化學鍵。

肽、多肽鏈;肽鏈的主鏈及側鏈;肽鏈的方向(N-末端與C-末端),氨基酸殘基;生物活性肽:谷胱甘肽及其重要生理功能,多肽類激素及神經肽。

三、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1.蛋白質一級結構

概念: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指多肽鏈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主要化學鍵——肽鍵。二硫鍵的位置屬於一級結構研究範疇。

2.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概念:蛋白質分子中某一段肽鏈的區域性空間結構,即該段肽鏈主鏈骨架原子的相對空間位置,並不涉及氨基酸殘基側鏈的構象。

主要化學鍵:氫鍵

肽單元是指參與組成肽鍵的6個原子位於同一平面,又叫醯胺平面或肽鍵平面。它是蛋白質構象的基本結構單位。

四種主要結構形式(α螺旋、β摺疊、β轉角、無規捲曲)及影響因素。

蛋白質分子中,二個或三個具有二級結構的肽段,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形成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間構象,被稱為模體(motif)。

3.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概念:整條肽鏈中全部氨基酸殘基的相對空間位置。即肽鏈中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級鍵——疏水作用、離子鍵(鹽鍵)、氫鍵、範德華力等。

結構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質的三級結構常可分割成一個或數個球狀或纖維狀的區域,折迭得較為緊密,各行其功能,稱為結構域。

分子伴侶:通過提供一個保護環境從而加速蛋白質折迭成天然構象或形成四級結構的一類蛋白質。

4.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每條具有完整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稱為亞基(subunit)。

蛋白質分子中各亞基的空間排布及亞基接觸部位的佈局和相互作用,稱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各亞基之間的結合力——疏水作用、氫鍵、離子鍵。

5.蛋白質的分類:根據組成分為單純蛋白質和結合蛋白質,根據形狀分為球狀蛋白質和纖維狀蛋白質。

6.蛋白質組學

基本概念:一種細胞或一種生物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即“一種基因組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

研究技術平臺

研究的科學意義。

四、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1.蛋白質一級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一級結構是高階結構和功能的基礎;

一級結構相似其高階結構與功能也相似;

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進化資訊;

氨基酸序列改變可能引起疾病。

2.蛋白質空間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蛋白質的功能依賴特定空間結構;

肌紅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血紅蛋白結構、運輸O2功能,氧飽和曲線。

協同效應:一個寡聚體蛋白質的一個亞基與其配體結合後,能影響此寡聚體中另一個亞基與配體結合能力的現象,稱為協同效應。

變構效應:凡蛋白質(或亞基)因與某小分子物質相互作用而發生構象變化,導致蛋白質(或亞基)功能的變化,稱為蛋白質的變構效應。

蛋白質構象改變可引起疾病如瘋牛病等。

五、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1.兩性解離

等電點:當蛋白質溶液處於某一pH時,蛋白質解離成正、負離子的趨勢相等,即成為兼性離子,淨電荷為零,此時溶液的pH稱為蛋白質的等電點。

2.膠體性質

3.變性、復性、沉澱及凝固

蛋白質的變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蛋白質分子的特定空間構象被破壞,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

變性的本質:破壞非共價鍵和二硫鍵,不改變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造成變性的因素:如加熱、乙醇等有機溶劑、強酸、強鹼、重金屬離子及生物鹼試劑等。

蛋白質變性後的性質改變: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結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喪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若蛋白質變性程度較輕,去除變性因素後,蛋白質仍可恢復或部分恢復其原有的構象和功能,稱為復性。

蛋白質沉澱:在一定條件下,蛋白疏水側鏈暴露在外,肽鏈融會相互纏繞繼而聚集,因而從溶液中析出。

變性的蛋白質易於沉澱,有時蛋白質發生沉澱,但並不變性。

蛋白質的凝固作用(proteincoagulation):蛋白質變性後的絮狀物加熱可變成比較堅固的凝塊,此凝塊不易再溶於強酸和強鹼中。

生物教學設計11

摘要:研究教材越來越重要。一方面,備課時要有針對性地備內容,上課時所講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教學效率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高科技的今天就要利用多媒體來教學了。有些抽象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生物知識,藉助多媒體就能形象具體地展示到學生的眼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好的生物課,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整個教學的流程,做到科學合理,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生物教學;多媒體;教學設計

隨著高科技的普及,生物課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認識到這是一門關係到人類生存發展的科學。所以,在國中課程設定當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了,近幾年也納入了會考的範疇>iw考更是一門必不可少的科目,所以我們在國中階段如何一開始就上好這門學科,就成了研究的重點。

一、課前研究教材,備寫詳實的教案

現在的教師寫教案,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抄寫自己的或者別人的舊教案,從來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也就是說不對症下藥,有點像紙上談兵。自從有了網路後,很多教師就到網路上搜索,隨便一個教案拿來就用,下載的課件有時候不加修改就使用,這種阿固吞棗的教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知識的儲備,影響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空間,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好的教學教案的備寫呢?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首先要備自己的學生,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備教材,研究教材,只有研究透了方能揮灑自如,才能蒐集資料,進行取捨,選擇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有一點點的偏廢,這樣下來,就有了一個好的教案,上課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製作豐富多彩的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現在的教學環境,和十年前已經無法比擬了,網路的三通已經不再是說說而已,每間教室都有網路,上課的資源非常豐富。不但教師備課時有豐富的資料可查詢,而且學生學習時有大量的資料可參考,不再是教師黑板上寫學生下面抄寫的時代了,就是說教師說的都是對的,學生只能盲目跟從,學生的思維空間沒有想象思考的餘地。生物課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製作豐富多彩的課件,在課堂上演不。課件的使用,一是加大了課程的容量,上課的內容多了,學生了解的知識豐富了,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課件的使用,還可以把上課的重難點凸現出來,重難點用課件顯不,有些生物學的知識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這時,教師可將它顯不在螢幕上,藉助電腦的形象演不,把整個過程非常清晰地展不出來,學生一看便知是怎麼回事,如果教師用語言表述,就很難講述清楚。比如,在講到DNA,它的結構是複雜的,就沒辦法用語言表述清楚,這時藉助網路,將它的結構形象地展不到螢幕上,學生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只要用心去備課,用心去準備課件,一堂課一定是生動的,內容豐富的,效果是很好的。

三、精心設計課前匯入,提高學習效率

萬事開頭難,一切事情看上去簡單,一日_做起來發現事前想的和實際做的相差非常大,甚至於相差十萬八千里。一堂課效果的好壞取決於各方面的因素,其中課前的匯入是第一個因素。匯入好了,能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起來,讓學生馬上進入學習的狀態,如果匯入得不好,那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提升不起來,當然學習的效果就差遠了。為什麼有的課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而換了教師後學生也馬上像換了個人似的,萎靡不振了,教師還抱怨學生挑肥揀瘦。殊不知這與課前的匯入是有很大關係的。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去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比如,講到花,花的顏色為什麼會是五顏六色呢?我們學習了基因學,那麼就能從基因知識的角度去分析,這樣不但複習了舊知識,還能提iw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科學設計課堂提問,提高學習效率

4.1提問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教師的無效提問。公開課上,我發現很多教師的提問是無效的,要麼一個問題反反覆覆提問好幾遍,要麼提出的問題沒有效果,只是為了為問而提。提問,一個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個是讓學生直奔上課的主題上來,將學生引導到本堂課的重難點上來,集中精力學習重難點。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談到提問的重要性時,曾風趣地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所以,我們務必記住一點,與其提出的問題是無效的,那還不如不提得好,因為無效的提問反而會擾亂教學的秩序,結果顧此失彼,教學的效果一塌糊塗。

4.2記得有一位教師在講細胞這節課時,他的提問就非常好:“同學們,今天我到早市上買了一個大西瓜,現在我把它貢獻給你們,好不好?”學生一聽有西瓜吃,群情激奮。教師把自己買的西瓜放在講桌上,學生一看笑得東倒西歪。這是怎麼回事啊!原來教師買的西瓜是個劣瓜,模樣難看,凹凸不勻。教師馬上進入主題,這個發育不良的西瓜,是怎麼個發育不良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教師切開西瓜讓學生觀察,發現其凹側部分的種子發育不良,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西瓜的發育不良呢?這時教師來了個反思維思考:西瓜(果實)發育一生長素一發育著的種子。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到高潮,學生就反覆琢磨,這個歪瓜的形成原因。課後,我也反思了很長時間,一樣的問題,就因為提問方式不同,學生反應的效果不同。

4.3當然學習的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每次考試這個班的成績都遙遙領先。可見上課提問方式的不同,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效果的提iw,學習成績的優劣。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了簡單的提問,這裡面學問大著呢!上好一節生物課,方式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探究合作,比較學習等等,每種學習方法是固定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去靈活運用,這就和一樣的米麵做出上百種食品來的道理是一樣的。生物教師要對自己的課程瞭然於胸,就是對教材必須要熟悉,對學生也要研究透徹,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教案的設計要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而隨時變化,不能所有的教案千篇一律,用一種模式化的框框去套,只有做到實事求是,靈活多樣,才能把生物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絡及光合作用的意義;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係。

教學難點: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絡及光合作用的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引言

本節可引入的話題很多,如:

①可從全世介面臨的一些生態危機,如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汙染等入手;

②或從花卉、農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產的措施入手;

③或從一些自然災害,蝗災、沙塵暴等入手;

④或動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區別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還可通過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發現所列舉的幾個著名實驗為切入點進入光合作用的學習,其中較易作為切入點的實驗有:德國科學家薩克斯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的實驗(學生在國中就做過);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場所,且氧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教師應特別重視光合作用發現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因為通過分析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研究歷程,學生可以不僅瞭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蹤技術在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從中也可以深切體會到技術的發現和應用,特別是物理、化學技術的使用對生物學起到的推動作用,因此有人說“技術是人類延長了的手臂”。

2、葉綠體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圖或掛圖顯示出葉綠體結構模式圖,提問複習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教師應適時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葉綠體中進行一是由於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這些酶分佈在葉綠體的基質中和片層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層的薄膜上,有吸收轉化光能的色素,這樣就引出了葉綠體上的光合色素這一教學內容。

(1)學生做《實驗八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可作為探究實驗,也可作為驗證實驗,但實驗過程都應讓學生自己看書總結,之後引導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想要做好《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學生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個實驗是高中生物學實驗難度較大的一個,涉及的藥品多,實驗原理複雜,實驗操作也較煩瑣,而且實驗現象也不是很明顯。如何才能順利地完成這個實驗呢?下面就這個實驗要注意的問題做一些說明。

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關鍵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因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這種有機溶劑作為提取液,因為丙酮易揮發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過程要速度要快,同時提取液要用膠塞塞好,以防止其揮發;利用二氧化矽硬度極大的特點,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時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為葉綠素容易破壞,因此需要保護,而碳酸鈣的作用是防止葉綠素被破壞;把綠葉剪碎的目的也是為了加快研磨速度。

生物教學設計13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聲音洪亮,充滿激情)

羅曼.羅蘭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學們,你發現生活中的美了嗎?

[投影圖2-7] 同學們!圖片中孔雀的羽毛漂亮嗎?

生:漂亮!

師:在你發現美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孔雀的羽毛為什麼會如此漂亮?你發現其中蘊含的生物學知識了嗎?

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識,而是缺少發現知識的眼睛。

(展示課件)正如我們平時吃的食物(肉、蛋、奶)裡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一樣,頭髮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質。或許同學們會問,頭髮中的蛋白質與光滑柔亮的髮質之間有什麼關係?蛋白質起什麼重要作用呢?(設下懸念)

師:下面我們就圍繞蛋白質展開討論,首先我們來一起探討蛋白質的結構是怎樣的?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種洗髮水的說明書。(展示課件)找出這種洗髮水中新增的物質是什麼?

生:維他命、氨基酸等。

師:說明書中提及了新增活性氨基酸能滲入頭髮內層,重組內部結構。氨基酸與頭髮的主要成分──蛋白質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絡嗎?我們應該怎樣描述?

生:氨基酸能形成蛋白質。

師:氨基酸是怎樣形成蛋白質的呢?

讓我們先對氨基酸的結構有了具體的認識後,再去探討這一過程!

請同學們觀察甘氨酸的結構簡式,(展示課件)甘氨酸由幾種原子組成?它們分別是什麼?

生:由四種原子組成,它們分別是C、H、O、N。

師:(表揚,進一步發問)這四種原子是如何連線在一起的?

生:小的橫線

師:(趁機進一步表述,使其更準確)這些小的橫線實際上是連線兩個原子的共價鍵。

(發問)與碳原子相連的是哪些結構呢?

生:-NH2,-COOH,-H (預測,只能說出各原子組合,而不能正確說出基團的名稱)

師:(加以補充,同時展示課件標明名稱)

氨基(-NH2),羧基(-COOH),氫基(-H) (展示丙氨酸結構簡式)

誰來告訴我此結構式中哪個是氨基?那個是羧基?它與甘氨酸的不同之處在哪?

生:(踴躍回答)C原子左邊的結構為氨基,右邊的結構為羧基,不同在於C原子下側連線的基團不同。

師:(連續再出示纈氨酸、亮氨酸的結構式)

根據對以上四種氨基酸的結構的觀察,你能用同一個結構簡式來表示出這四種氨基酸麼?

請寫在練習本上。(學生書寫過程中,教師到講臺下巡視書寫內容,找出有代表性的寫法。如右圖。1分鐘後,拿學生寫的表示式用投影儀展示)

這位同學寫的式子能表示這四種氨基酸嗎?

生:可以。

師:(展示天冬氨酸)能表示嗎?

生:可以。

師:(展示賴氨酸)能表示嗎?

生:可以。

師:我們把這個能表示所有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表示式稱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

(繼續講述)依據這位同學寫的結構通式與課本上的結構通式作對比,你能找出其中的不同之處嗎?

(以小組為單位派一代表發言)

生:①氨基、羧基寫法不同;②與碳原子相連的基團用A表示;③A與H原子位置互換。

師:(進一步總結強調)(展示教材中的結構通式)

同學們能否嘗試用語言準確描述氨基酸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生:①與碳原子相連的有氨基和羧基,並有一個氫原子與其相連。

師:(補充)R基上能否有-NH2、-COOH?如果有,應該如何描述?

生: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NH2和一個-COOH(這個碳原子還連有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團,這個側鏈基團用R表示)。

師:(展示) 是否符合通式?有沒有同學對這一描述加以補充。

生:(進一步總結)並且都有一個-NH2和一個-COOH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師:下面我們動一動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個氨基酸結構通式模型,看哪個小組做的又快又好?(2分鐘)

(介紹小球代表的原子,至於鐵棍、彈簧棍不必提)

生:(舉手)最快一組

師:(等待其他小組)。請最快小組派一個代表介紹最快的原因?

為什麼用彈簧棍代表 —C=O 的兩個共價鍵?

生: ①小組合作:1個做氨基、1個做羧基、一人做R基、一人做-H與第5個人的C相連。

②已介紹過 —C=O 的共價鍵與其他的共價鍵不同。

師:評價學生 ①團隊合作精神(像F1賽車的服務隊);②聽課認真,能把握住問題的中心。

我們進一步觀察:所有的原子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生:不是

師:強調這一特點

(二)師:我們已經講過氨基酸的R基不同決定了氨基酸種類的不同,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約有20種,但是由氨基酸構成的蛋白質卻多種多樣的,那麼,氨基酸如何形成多種多樣且分子量如此巨大的蛋白質呢?(啟發語氣)

,從生物圈到細胞 教學實錄

生:蛋白質是由一個一個的氨基酸連線而成的。

師:我們先來學習兩個氨基酸分子如何連線在一起的吧?出示課件,提醒學生仔細的觀察,同時引導學生思考。2分鐘後,任選8個小組中的2個代表到講臺前演示這一過程。

生:(兩人演示)1號小組代表手持模型,折下羧基上的-OH,2號小組代表手持模型折下氨基上的一個H,將兩個模型連線在一起。

師:(趁機提問)氨基酸分子相互結合的方式是怎樣的?

生:(主動回答)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連線,同時脫去一分子H2O(同時兩小組代表演示出H2O分子的形成過程)

師:(總結)氨基酸分子相互結合的方式我們稱之為脫水縮合(課件演示,讓兩代表回原位,老師將連線而成的模型拿在手中,舉高)。

問: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建是什麼呢?(提示學生思考)。

生:肽鍵

師:在模型上找出它的位置,並寫在紙上。

生:學生積極回答,並展示書寫內容( )

師:(手持模型)由這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我們稱為什麼?

生:二肽

師:課件標出,展示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第一步,趁機進一步表述。如果再讓5號小組的代表將其模型與我手中的二肽連線形成的化合物稱它什麼?

生:三肽(展示第二步)

師:以此類推,由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我們稱它為什麼?

生:多肽(展示第三步)

師:多肽通常呈這樣一條很長很長的鏈狀結構,我們稱它為什麼?

生:肽鏈(課件標出)

師:(手勢演示肽鏈的盤曲摺疊)肽鏈能盤曲摺疊,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展示第四步)

生:(加以認同)

師:有些蛋白質是由一條肽鏈盤曲摺疊形成的,如肌紅蛋白(課件

展示)。有些蛋白質是由兩條肽鏈盤曲摺疊形成的,如牛胰島素(課件展示)。有些蛋白質是由四條肽鏈盤曲摺疊形成的,如血紅蛋白(課件展示)。兩條或兩條以上肽鏈形成蛋白質時還需要一定的化學鍵互相連線。

總結:氨基酸分子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歷盡千辛萬苦”形成了具有複雜空間結構的蛋白質的。

學習了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也來合成一種蛋白質,合成什麼樣的蛋白質對人類更有用呢?(啟發語氣)

早在20世紀初,人們就發現胰島素能治療糖尿病,但是胰島素在牛、羊等動物體內含量很少,很難通過提取來大量製備,因此,人們夢想著有一天能用人工方法來合成胰島素。可喜的是,1965年9月17日,我國的龔嶽亭、鄒承魯、紐經義等經過艱苦的工作,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為此還榮幸成為諾貝爾獎提名成果,遺憾的是因為提報的研究小組超過了3人而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同學們,我國在生命科學的若干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只要你們努力學習生物學知識,潛心研究蛋白質的奧祕,也許會成為中國諾貝爾獎第一人。

下面我們也來了解一下有關結晶牛胰島素的知識。根據我們課前蒐集的有關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材料,請同學們討論交流後自由發言,談談你對牛胰島素及其合成過程瞭解的情況。

師:展示課件討論內容:體驗科技之路。

1.如果你是科研小組的成員之一,在承接這一科研專案之前你需要具備有關牛胰島素的那些知識?

2.確定你的合成方案?

3.合成之後,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4.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生:根據資料回答

師:展示課件,分析實驗結果。

做任何一項科研專案,成功之後要總結經驗,失敗之後我們也應該及時分析原因,吸取教訓,假設我們在合成兩條多肽鏈時,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課件展示)。

① 未嚴格按照組成牛胰島素的17種氨基酸合成。

② 未嚴格按照組成牛胰島素的51個氨基酸合成

③ 未嚴格正確的排列順序進行合成 。

這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呢?

生:不能合成牛胰島素。

師:合成肽鏈之後如果沒有按照嚴格的連線方式﹑摺疊方式進行,同樣也不能合成牛胰島素。

根據以上討論,請同學總結出決定蛋白質種類多樣性的原因有哪些?

生:(舉手回答)

師:好了,蛋白質的種類多種多樣,就為蛋白質執行多種多樣的功能奠定了基礎,蛋白質有哪些主要功能呢?請同學們交流後回答。

生:回答(依據課本知識)

師:(展示課件)總結出蛋白質的五大主要功能。除了這五大功能,蛋白質的功能還有許多許多,請同學們利用課後時間蒐集有關的資料。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羽毛、肌肉、頭髮、蛛絲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結構的重要物質,這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離不開酶的催化,這也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血紅蛋白具有運輸氧氣的功能,這還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胰島素起資訊傳遞作用,調節機體的生命活動,這又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抗體具有免疫功能,可以幫助人體抵禦抗原的侵害,這都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

總之,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體現者。(結課)

生物教學設計14

1、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為一定的能力、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①知識目標:正確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範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

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①教學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②教學難點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

2、教學策略

作為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於一體,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節內容。但由於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後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本校學生生源較好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試著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為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並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寫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影帶或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幾名學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並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後的顯微鏡發展史。

4、教學程式

(1)走進新單元指導學生閱讀二單元開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2)匯入新課(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小(提示圖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5、鞏固練習

(1)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顯微鏡的'目鏡5×,物鏡10×,放大倍數是();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目鏡10×,物鏡40×,放大倍數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課後反思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學生作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解決了不少問題,以後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範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生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絡。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並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並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前準備

學生:各小組準備鼠婦10~16只,溼土,紙盒,紙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夾),表,筆,一份實驗報告用表。

教師:鼠婦若干只或鼠婦圖示。

  教學過程:

1、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並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

各組討論並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數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數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結果交流

教師可在巡迴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後面的結果交流。

總結: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並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除了探究光這個條件外,還有無其他條件?

佈置課後作業:

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教學反思:

對於有些班,捉鼠婦的興致比較高的,可以利用這樣的班級多捉幾隻,在其他沒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為示範。也可以叫這些捉鼠婦能力介紹經驗,讓學生了解到鼠婦的生活環境。每個班準備鼠婦情況不一樣,有些一個班只捉到一隻鼠婦,很難開展活動。但這節課還得上。只能利用課內十分鐘讓他們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沒找到,這個實驗只能通過畫圖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儘量提醒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到校園尋找,既可以瞭解到它們生活的環境,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捉鼠婦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