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設計 (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4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設計 (彙編15篇)

生物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重點

1.細菌的結構和繁殖。

1.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難點

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考點

細菌的結構,病毒的增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細菌的結構和繁殖(識記)。

2.放線菌、病毒的結構和繁殖(識記)。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對比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區域性和整體相統一的觀點。

2.培養學生能用辯正的觀點來看待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內容

一、微生物的類群

(一)細菌

1.類群:“球菌,桿菌(乳酸菌,醋酸菌,結核菌等),弧菌(螺旋菌)”

2.結構

(1)一般結構:

一般結構

化學本質

功能或應用

細胞壁

肽聚糖

保護細胞,維護細胞形狀。

細胞膜

磷脂,蛋白質和多糖

物質交換

細胞質

細胞質基質

有水,無機鹽,氨基酸,糖類,脂類等

代謝場所,為代謝提供物質和條件。

核糖體

rRNA和蛋白質

合成蛋白質場所

貯藏性顆粒

如澱粉粒,硫粒等

質粒

小型環狀DNA分子

控制細菌的抗藥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狀。

擬核

大型環狀DNA分子

控制細菌主要遺傳性狀

說明:①溶菌酶,青黴素等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使細菌解體,缺陷,從而導致細菌在低滲透壓中破裂死亡。

②鏈黴素通常作用於細菌的核糖體而抑制其蛋白質的合成,但它對人的核糖體不起作用,因此,可用鏈黴素治療由細菌引起的疾病。

(2)特殊結構:

特殊結構

位置

主要成分

功能

例項

鞭毛

由膜內長出伸出壁外

特殊的鞭毛蛋白

使細菌自由遊動

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等

莢膜

細胞壁外

多糖類

保持細菌免受乾旱損傷,貯藏養料,堆積代謝廢物

S型肺炎雙球菌,唾液鏈球菌等

芽孢

細胞內

吡啶二羧酸鈣

特殊的肽聚糖

特殊的蛋白質

抗擬性休眠體(非繁殖體)

枯草桿菌,破傷風桿菌等

說明:從生態系統來看,細菌既有生產者,但更多是分解者。從與人類的關係來看,有些微生物能使人類致病,但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是有益的。

3.細菌的繁殖:二分裂方式:能使細菌快速繁殖(2n),並在培養基上形成菌落。

4.菌落:

(1)概念:當單個或少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上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體,叫做菌落。(在生態學上屬於種群)

(2)應用:常作為菌種鑑別的依據。用於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計數等研究和選種,育種等實際工作。如無鞭毛的球菌,常形成較小較厚,邊緣較整齊的菌落;有鞭毛的細菌則形成大而扁平,邊緣呈波狀或鋸齒狀的.菌落。

(二)放線菌

1.結構:由分枝狀的菌絲構成。

基內菌絲:伸入到培養基內部,吸收營養物質和排洩代謝廢物,也叫營養菌絲。較細,色淡。

氣生菌絲:伸展到空氣中。發育到一定階段,一部分氣生菌絲便分化成孢子絲,上面生有成串的孢子,在適宜的條件下,孢子萌發長出菌絲。

2.活方式:腐生

3.殖方式:孢子生殖

4.應用:

(1)孢子絲和孢子的形態和顏色常作為菌種鑑定的依據。

(2)多數抗生素都是有放線菌產生的。如鏈黴素,紅黴素等,還能產生酶類和維生素等。

(三)病毒

1.結構

2.生活方式:寄生,只能在寄主的活細胞中才能生存。

3.增殖:

吸附→注入→合成→裝配→釋放

強調:

(1)注入:病毒的核酸。

(2)合成:①蛋白質的合成:

②DNA的複製:以細菌核酸為原料,以噬菌體DNA為模板。

(3)相關計算:2/2n

典型例題

1(2006江蘇生物)關於炭疽桿菌的敘述,錯誤的是

A.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擬核等結構

B.通過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

C.核衣殼外還有多糖、蛋白質和脂質構成的囊膜

D.同化型別是化能異養型

2.(2004北京理綜)在以下描述中,可以將病毒與其他微生物相區別的是

A.能夠使人或動、植物患病

B.沒有細胞核,僅有核酸

C.具有寄生性

D.由核酸和蛋白質裝配進行增殖

3.(2003上海生物)所有細菌都具有特徵是

A都是異養生物

B僅在有水條件下繁殖

C僅在有氧條件下生長

D生存溫度都超過80℃

教學後記

重點讓學生理解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的辯證統一。關於病毒的增殖要聯絡DNA分子複製的內容和基因表達的內容,以讓學生達到前後知識點的貫通。

生物教學設計 2

【文字研讀】

細讀《生物入侵者》,掘其文字特質以下:

一,詞語如“移民”“生物入侵者”“天堂”若干,披引號於身,齊聚一文,構成“華麗陣容”。“服飾"標明,這些詞語在句段中並非用其本義,表其本身,而是用其比喻義,身份是客(喻)體,是把別的事物比作了它們。這種帶引號標識的打比方,除了兼有“生動形象”的說明效果外,更凸顯表達的趣味性,簡言之:有趣。

二,幾個中心自然段,每每用核心句陳述說明要點後,立即舉上例子給予支撐,一例二例三例,不一而足,讓人信服十分半點無疑義。全文運用舉例子十多處,其效果亦可簡言之:有力。

三,本文雖為說明,但推出成語方陣,組成一道語言典雅的風景線。且看異國他鄉安家落戶為所欲為物競天擇……在語文課上賞玩美的語言風景是幹自己的本分。語文課姓語,說明文概莫能外。

四,生物入侵系大話題,科學原理(知識)既有現實針對性,又有普及緊迫性。課文全舉外國例,說外國情,不涉中國一言,不免有隔岸現火或遠水不解近渴之疏離。有此缺口亦妙,我來補之,補之以本國我土入侵狀貌 ,將課文內容簡縮例子化,與鮮近新材料相併有機整合,由遠而近,由人而我,激發虞思,培養科學精神,涵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設計】

一、匯入——咄咄怪事(PPT展示)

老師現在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看到的一則新聞:一個老人到一家診所就診,講了一件咄咄怪事,他在自家魚塘捧水洗手,冷不防從魚塘裡跳起一條魚咬到他的中指,並且死死咬住不放,他嚇壞了,把魚弄死,死魚才鬆了口,就立馬來診所診治。醫生聽了十分驚奇,一邊給老人治傷一邊問老人,這條魚顏色鮮豔,非常好看,是不是?老人說是;你最近在魚塘除了看到這種魚,你養的其它魚種很少看到了是不是,老人說是;這種魚過去養在魚缸裡的,是老外魚對不對,老人很驚奇說你怎麼知道的,這是我兒子旅遊時從國外帶回來的,先是養在魚缸裡,我看它好看,想養在魚塘裡讓它繁殖賺錢。醫生說你魚塘是死水還是活水,老頭說是死水,與外界是隔離的,醫生說還好,總算沒釀成大災禍。你的魚塘保不住了,得趕緊上報漁業部門。老人問為什麼?同學們也一定在心裡問為什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重要的知識,而後化解我們心中的疑問。

二、整體感知,體會成語之美,讀懂課文(自然段)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1、回答匯入中設定疑問:假如你是醫生,你來回答老人所問“為什麼?”

2、自然段標序讀課文。

3、把課文中的成語找出來,說說在文中的意思,用其中兩個或三個說一段話。

異國他鄉 安家落戶 為所欲為 與日俱減 在劫難逃

嘯聚山林 五彩斑斕 束手無策 物競天擇 無動於衷

4、讀懂課文(自然段)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讀文填空:

第一部分(1):引出 ,並解說涵義。第二部分(2、3、4) :介紹生物入侵者之特徵,重點說明生物入侵者_______ ____ _ 。第三部分(5):明確生物入侵者增多的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6、7)生物學家、生物學生態學界學者___ _ 。 第五部分 (8):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 。

讀懂說明金鑰匙:倒讀課文一兩遍,課後題目來考參。核心語句劃劃劃,關鍵詞語圈圈圈。(何謂核心句?指文章中的首括句、承上啟下過渡句、結尾句、提問句和概念定義句等。)

根據上面理解明確說明順序: 。

三體會重要說明方法的效果與作用。

1、對於作者的一些說法,比如第8段中“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採取措施”,你認可不認可?信不信?為什麼?

明確:舉例子的效果:具體有力 ,使人信服。

追問舉例子的作用:運用的舉例子說明方法,舉 的例子,具體有力地說明了 ,使人信服。

2,第3段和第8段放一起比較,加雙引號的詞語比較多。你更喜歡哪一段的說明的語言?為什麼?

明確:加雙引號的詞語是打比方的新長相。其效果:生動形象,增加趣味。

追問打比方的作用: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 比著 ,生動形象地說明了 ,增加說明的趣味。

3、同桌合作,尋找並體會課文中若干舉例子、若干打比方,說明其作用。

四,迴應匯入,興趣閱讀:瞭解食人鯧及我國生物入侵的相關資訊。

1、前面我們學習情緒高漲,效果顯著。現在,我們繼續關切並深入瞭解有關 《生物入侵者》的 資訊。讀下面材料。

材料一:這魚到底是什麼來頭?在網路上,記者查到了和這條魚一模一樣的食人魚的資料。這種食人魚(英文名:Piranha)俗名水虎魚、食人鯧,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魚。它們通常有15~25釐米長,最長的可達40釐米。食人魚具有尖利的牙齒,據說能夠輕易咬斷鋼造的`魚鉤或是一個人的手指,非常凶猛。一旦發現獵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魚群可以在10分鐘內將一頭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當地人用它們的牙齒來做工具和武器。亞馬遜河、蓋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魚經常出沒的場所。

材料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外來物種通過郵包進入我國。有資料顯示,今年1月~9月,我國各郵路口岸共截獲禁止進境物品1.17萬批次,其中檢測出的有害生物達到1127批次……外來入侵物種的日益增多,使得我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面臨更大的壓力。在日前于山東青島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生物入侵大會”上,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萬方浩研究員指出,目前我國確認的外來入侵物種已達544種。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由此造成的損失更是達上千億元……目前入侵我國各類生態系統的外來有害物種已達544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入侵中國的就有50餘種。

讀了課文與上面閱讀材料,你有怎樣的觸動與思考?生物入侵動物凶猛,作為中學生的你,你能身體力行做些什麼?

板書設計

生物入侵者

說明內容 金鑰匙

引出話題生物入侵者並解釋 找自然段中心句

明晰例舉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途徑 找承上啟下過渡句

專家對生物入侵者所持不同態度 找關鍵句與關鍵詞

世界各國生物入侵者採取措施

說明方法

舉例子 具體有力 使人信服

打比方 生動形象 增加趣味

生物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

1、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種類。

2、舉例說明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絡。

3、能根據教材中“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設計完成實驗,並能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二)能力:

1、初次進實驗室,養成良好實驗操作規範。通過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初步學會探究活動的一般方法。

2、並學著用這一方法去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養成認真觀察和記錄的習慣,並學會與小組同學合作和交流。

二、教學重點分析:

1、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

2、學生第一次走進實驗室做探究活動,要在討論的基礎上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不僅知道探究實驗包括哪些環節,還應該知道每一環節要怎樣做。

三、教學難點分析:

由於初次接觸探究實驗,探究實驗的設計是難點,尤其是模仿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四、教學策略:

本節課要在實驗室完成,針對教學難點,應以提問和引導的方式解決,實驗課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探究過程的積極性,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在實驗結束後對資料進行處理,找到本組和全班平均值的差異、分析原因。最後總結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生物學其他問題的探究慾望,並使學生理解不只鼠婦,所有生物的生活都受環境的影響。

五、本節課需時:

2課時。

六、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捕捉鼠婦,提醒學生在帶鼠婦來學校時應放在瓶子中,瓶子要留通風孔徑,底層最好鋪土,土要有一定溼度,但不能看出水來,課上要鼓勵捉的多的同學。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匯入。(1分鐘)

我們知道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而這些條件也恰恰成為了環境中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那麼,生物會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二)思考。(13分鐘)

1、討論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和制定計劃幾個環節:

(1)這節課我們通過對鼠婦生活的研究來探討這個問題。鼠婦通常被我們大家叫做潮蟲。

(2)同學們都把自己捉到的鼠婦帶來了,有的同學貢獻了很多隻,咱們來問問他在哪捉到這麼多鼠婦的呢?當你搬動花盆或石塊捉鼠婦的時候,你觀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現象嗎?

(3)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發出了聲響嗎?當時你是怎麼想的?

(4)當我們觀察到這種現象的時候,很自然頭腦中會閃現出這樣一個問題:鼠婦很怕光嗎?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2、這就是我們進行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提出問題。

(1)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我們似乎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但好像又缺乏證據,那我們不妨先做一個假設: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2)現在我們想證明提出的假設對不對,該怎麼做呢?

(3)你打算怎麼做這個實驗?

3、對學生的方案給予評價。

(1)大家在設計實驗方案的時候,都不自覺地用到了一種方法——把光亮處和陰暗處兩個環境的鼠婦進行對比,這種方法和只觀察光亮處鼠婦活動或者只觀察陰暗處鼠婦活動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更科學?

(2)請大家看書上15頁方框裡的內容:光照是這個實驗中的變數,我們所進行的除了這個變數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

(3)接下來請大家看看書上介紹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對等會兒要進行的實驗過程做到心中有數。

花盆下,石塊下等等。

搬開石塊鼠婦會跑。

(4)學生思考給出答案:鼠婦不願意被光照到,鼠婦可能怕光。

(5)做實驗可以證明,看看鼠婦是不是真的怕光。

(6)學生討論,之後說出討論方案。

學生很容易就說出光亮處和陰暗處對比的實驗設計。

4、思考回答,得出結論。

5、讀書,明確變數和對照實驗兩個概念。(15分鐘)

(三)實驗過程:

1、我們分成兩個人一組,每組會用到10只鼠婦,1只行嗎?

2、大家先把這個鐵盒子裡面平鋪上溼土,然後將鐵盒子的一側蓋上紙板,再將鼠婦分成兩份分別放入盒中黑暗和明亮的兩側,靜止兩分鐘。又為什麼靜止一會兒呢?

3、開始計時,每分鐘後統計一次明亮處和陰暗處的鼠婦數目,認真記錄,並填表(表見教科書16頁)

4、教師不斷巡視,指導學生進行實驗並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5、不行,太少了

6、因為要給鼠婦適應環境的時間

7、學生觀察鼠婦的活動,並記錄實驗資料。(10分鐘)

(四)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1、請小組內的同學們一起分析資料、得出結果,看看實驗結果是否和我們作出的假設一致。

2、收集全班各組實驗中第10次資料,計算平均值。

3、指導學生分析結果相差多的組與全班平均值間出現差異的原因。

4、提出新問題:這個實驗中哪一組是實驗組?哪一組是對照組?

(五)學生統計分析實驗資料。

1、彙報第10次資料。

2、分析原因,如紙板沒有蓋嚴,漏縫導致光照進去了等思考並回答。(4分鐘)

3、講解探究過程。

其實以上我們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動,請同學們回憶並總結探究的過程。

(六)板書: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探究過程:(2分鐘)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也可不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除了光以外,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我們做完實驗了,這些鼠婦怎麼辦?

思考回答: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溫度、水分等。

放回到適合於鼠婦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因鼠婦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員。

二、總結:

我們通過“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知道了探究實驗是解決生物學問題的一種科學方法。嘗試了探究的一般過程,並且知道了環境中的因素如光等對生物的生活有影響。

不僅鼠婦,所有的生物都會受到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

第2課時:

(一)複習提問。(5分鐘)

1、上節課我們通過探究實驗瞭解到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探究實驗包括哪些環節呢?

2、思考回答。

(二)講授新課。(30分鐘)

1、除了光對鼠婦的生活產生影響,環境中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2、其實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如果這些生存條件發生變化了,對生物會有影響嗎?誰能舉一個我們生活中簡簡單單的例子啊?

3、我們如果把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分為兩類,能維持魚兒生活的水和空氣、光、溫度等是非生物因素,而另一類是生物因素比如餵養小雞的蟲子等等。

(三)鞏固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陽光、空氣、水、溫度等。

2、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1)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如:光會影響植物的生活和分佈,還會影響動物的體色、生長髮育等。溫度與植物分佈有密切關係,對動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也有影響等。

(2)舉例說明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合作關係、競爭關係。如:螞蟻、蜜蜂的合作關係。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捕食。水稻和雜草的競爭關係等。

(3)空氣、土壤溼度等會有影響。比如說池塘裡的魚,要是乾旱,池塘裡的水很淺,魚就會死去。還有如果我沒有餵養我家養的小雞,它們也會長的很慢。冬天我家種的小苗要在大棚中才能生長,要是在外面就會凍死了。

3、進一步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4、能判斷生物之間屬於何種關係。

(四)複習鞏固。(10分鐘)

1、一起做書後練習題。

2、做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探究過程: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也可不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非生物因素—陽光、空氣、水、溫度等

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八、課後反思:

學生對生物圈中影響生物的環境因素有一定了解,要幫助他們將其分類,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在實驗前,對實驗步驟的講解尤為關鍵,如果學生不能很好理解實驗意圖,就會在實驗中出現不知為何計數,又為何要避免將遮光板開啟,所以要使學生在實驗前明確實驗要求和目的。實驗中,督促學生記錄資料,整理資料會讓他們既體會到實驗的樂趣,又養成做記錄的好習慣。探究的過程在實驗後總結會有利於學生理解,不會太生硬。

生物教學設計 4

一、指導思想

結合學校工作和本年級教學工作計劃,我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堅持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堅持為每一個學生的生存就業和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氛圍,全面貫徹新課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使他們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夠擁有較高的應試能力,考出較好的成績。

二、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增加了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本期我擔任七年級年級七個班的生物教學,學生剛步入國中,層次參差不齊,面對繁多複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要指導他們用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1、通過入學考試的成績分析,爭取及格率要達到60%,優秀率要達到30%。這學期應該注重班級學生成績的平衡發展,特別關注生物學困生的學習發展。

對生物學困生,要真正瞭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度,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看他們是否參與到學習中,是否對生物有興趣,鼓勵他們多回答問題,對於他們的變化做好記錄。課外走進他們的生活,帶他們去了解一些實際性的生物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3、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4、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爭取呈現全新的課堂教學,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校本教研,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資訊資料、資料;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鼓勵學生學會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要求:

1、重點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4、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儘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5、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織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6、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五、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按照上級要求安排課時進度,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來實施。計劃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共三十課時)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共七課時(第一週至第四周)

第一章 認識生物 二課時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五課時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共十課時(第五週至第十週)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三課時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三課時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三課時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課時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共十二課時(第十一週至十六週)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二課時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三課時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迴圈 三課時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二課時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課時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課時

複習 四課時 (第十七、十八週)

第五篇:七年級下生物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1)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藻類植物、苔蘚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

(3)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迴圈: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進入植物體的途徑、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迴圈;

(4)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5)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6)愛護植被,綠化環境。

2、教學重點:

(1)掌握衣藻和水綿的特點;水綿細胞的立體結構,兩類藻類體內葉綠體的特點;海帶、紫菜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藻類植物的特徵;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結構特點與環境的適應性;孢子是蕨類植物的生殖細胞;種子植物更適應環境的特點。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以及種子萌發的過程;根的生長和莖的生長;花的結構;雌蕊和雄蕊的組成;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受精過程;

(3)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影響植物的分佈;根適於吸水的特點以及水運輸的結構特點;練習徒手切片,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4)探究綠葉在光下能製造澱粉;生物圈中生物的食物來源,光合作用的場所;植物的呼吸作用;

(5)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6)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3、教學難點:

(1)水綿細胞的立體結構,兩類藻類體內葉綠體的特點;

(2)藻類植物的'特徵;孢子是蕨類植物的生殖細胞;種子植物更適應環境的特

(3)花的結構;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受精過程;

(4)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5)植物的呼吸作用;

(6)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7)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情分析:

通過半年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於複習的時間比較充足,因此在兩次大考中成績都還可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班學生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好,以此為基礎的應用肯定就更糟糕,整體來看,錯別字、審題不清、粗心是幾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雖然一班的高分還算比較滿意,但是由於後進生的成績太低,導致平均分不高,要想提高一班的平均分,必須抓好中游以下的學生,當然由於學生的智力差別,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能夠過關,因此,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問題即可,在此基礎上,對少數學生進行能力拔高,另外少數學生不能太為難他們,但也不能放棄。二班的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熱情大大超過一班,從成績來看還是比較理想的,優秀生人數較多,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還算滿意,但是也有個別學生(六個學生不及格)不是很理想,下學期要在這幾個身上多下功夫,才能提高平均分。

教學措施:

1、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模式。

2、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

3、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教研教改,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資訊資料、資料;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

6、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7、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德育滲透:

生物學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這不僅因為它是自然科學,是進行科學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它的豐富內涵也是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本學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德育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珍貴的動植物種類;我國栽培作物的悠久歷史,和古代生物科學成就,都會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紹我國現代生物科學成就,同學們更會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生物學中,包涵著豐富的自然辯證法思想。如生命的物質性;運動性;生物的進化;生物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生物體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觀點等。這些生物學的基本觀點,也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的很好教材。

實踐觀點教育:生物學實踐性強,生物課有很多實踐活動。如:實驗、實習、參觀訪問、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這些實踐可引導學生學習群眾的實踐經驗(參觀果園、農場、科學站、高產田、飼養場等,瞭解農業生產的新情況、新技術、新經驗)。並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關心家鄉的農業生產,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立志為家鄉經濟建設作貢獻。

思想品德教育:國家頒佈的法律條文與生物教學內容有密切關係。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婚姻法》,結合生物學滲透這些知識,就會增強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結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識教學,進行正確對待友誼和愛情的教育。生物實踐活動還可進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

科學精神、方法和態度的教育:生物科學史、科學家的事蹟以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事例,都可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生態學觀點,增強環保意識,這對提高公民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科學家認識真理的過程,實驗、實習等實際操作都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精神的好教材。

教學進度:

周次 內 容

第1周 1、藻類植物 2、苔蘚和蕨類植物

第2周 種子植物

第3周 種子萌發 植株生長

第4周 開花和結果

第5周 開花和結果 單元測試 月考1

第6周 測試反饋 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

第7周 期中複習

第8周 期中測試

第9周 五一放假

第10周 水分進入植物體的途徑

第11周 學生對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以及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查缺補漏

第12周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迴圈

第13周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月考2

第14周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15周 單元測試 測試反饋

第16周 第六章 愛護植被 綠化祖國

第17周 期末複習

第18周 期末測試

生物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現象。

(2)舉例說出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

(3)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能力目標(教學難點)

(1)通過觀察實驗,多媒體課件,培養比較、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資料分析,培養能夠迅速獲取資料與資訊的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由現象到本質的抽象邏輯思維方法;並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2)通過學習掌握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明白保護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有強烈的求知慾及好奇心。適於開發他們的非智力因素,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但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仍然處於以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階段。因此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知識經驗,再通過一些直觀手段,使學生在鼓勵、點撥、啟發和建議下通過自己的親自觀察、探究掌握知識。所以本節課從八年級的學生的認知邏輯和知識基礎來看,已初步的知道一些性狀、基因、變異等等,那麼可以讓學生來構建本節的知識,並適當的引導,設疑使學生自己歸納出性狀、相對性狀。

教材內容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一節。人們對遺傳與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性狀開始的,然後隨著科學才逐漸深入到基因水平。學生學習了這些內容之後對性狀的遺傳和變異的實質和規律有所認識。它既是複習前面《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知識,又是後面學習遺傳的基本規律和生物變異的理論基礎,所以在知識的學習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主要通過引導學生對相關的現象、實驗進行思考與分析,以主動形成對遺傳變異的認識,體現科學與探究的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設計:

講授法、討論法、啟發引導法、歸納總結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近幾年來,貼在崔永元身上的標籤已經從“央視名嘴”變成了“反轉基因鬥士”。和方舟子在微博論戰質疑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度鬧到對簿公堂;之後又自費百萬前往美國拍攝關於轉基因食品危害的紀錄片,並公開叫板農業部“管不住轉基因氾濫就下臺”,還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教授盧大儒展開舌戰,你來我往激烈過招好幾天……那麼,同學們,你們瞭解轉基因食品和基因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觀察一個狗的家庭,狗媽媽和與她孩子的相貌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特徵,而其他的生物也是如此,這是為什麼?

(二)、遺傳和變異小組合作討論:別介紹自己與父母的異同點,結合課本內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徵像父親,哪些特徵像母親,哪些特徵與父母都不像?為什麼會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1、遺傳---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分別屬於什麼現象?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什麼實現的?通過生殖和發育實現的。小組合作探究,舉例說明生活中類似的現象,理解遺傳與變異的概念。

(三)、生物的性狀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你來表述我來猜——猜猜我是誰?”。一位同學描述班裡其中一位同學的特徵,大家根據描述猜出是誰。這裡如何如何去辨認這麼多同學的呢?其實我們提到的雙眼皮、膚色、血型、臉型等,在生物學上被稱為性狀。我們可以根據性狀來區分不同的生物體。小組合作探究:閱讀課本,完成26頁“觀察與思考”中的問題。

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和行為方式等。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

(1)耳朵有沒有耳垂?

(2)眼睛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

(3)能否把舌頭由兩側向中央捲曲?

(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側彎曲?投影展示生物的相對性狀。討論:性狀是由什麼決定的?

(四)、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閱讀教材27頁“資料分析”,觀察有關圖片,思考下面的問題。

1、被研究的性狀是什麼?

2、控制這個性狀的是什麼基因?

3、說明基因和性狀之間是什麼關係?

4、傳下去的是性狀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5、分析父母傳給孩子的是什麼?

轉基因超級鼠轉基因超級鼠實驗過程圖解,超級鼠個體大這種性狀,是由大鼠生長激素基因作用的結果。分析父母傳給孩子的是什麼?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生物遺傳下去的不是性狀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基因小組合作討論:性狀還受其它因素影響嗎?蘿蔔提出問題:蘿蔔根的顏色是由什麼決定的?根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顏色為何不同?這說明生物性狀的不同還受什麼影響?性狀除了受基因的控制還受環境的影響。學生舉例:

(五)、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生物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轉基因鼠屬於轉基因生物,你能說出什麼是轉基因生物嗎?你還知道哪些轉基因生物?“轉基因生物”一詞的最初來源是英語“Transgenic Organisms”,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重組脫氧核糖核酸技術(rDNA)剛開始應用於動植物育種的時候,常規的做法是將外源目的基因轉入生物體內,使其得到表達本課開始介紹了崔永元對轉基因食品的看法,你吃過哪些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安全嗎?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上以及轉基因生物的克隆上產生了較強的社會爭議,請發表自己的看法。轉基因技術給人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對翅膀,任何先進的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轉基因技術可以造福人類,也可能毀滅人類。

(六)、課堂小結本課通過觀察圖片,針對每種性狀對比其在不同個體間的差異,認識到同一種性狀在不同的個體身上存在的差異,並且明確性狀與相對性狀的區別。通過轉基因超級鼠的產生過程,瞭解了先進的轉基因技術,並明白了基因控制著生物的性狀。基因是怎樣在親子代間傳遞的呢?下一節課我們繼續探究。

六、板書設計:

七、技術運用:多媒體、課件

八、資源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備課資源

創新點:合作探究、啟發引導發現教學方法和畫遺傳分析圖譜方法的運用,結合生活例項饒有興趣的開展教學。

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關注學生,關注發展”的理念出發,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教師對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通過創設各種情景,適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利於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構建生生和師生的多邊關係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體驗思、辯、解的過程,不僅增長了知識,也提高了學習的能力,真正體現我校提倡的“和悅課堂”的特色。

生物教學設計 6

一、教材及學習任務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普通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模組3第五章第二節的內容。它是本章第一節的知識延伸,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個功能。《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揭示了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動過程和特點。能量的流動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不論從個體層面還是群體水平,都是存在的。我們學習時,一般在群體水平上研究,這種將群體看作是一個整天的方法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經常用到。

同時,在本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掌握能量流動的'概念以及能量流動的方式和過程。能過具象化的表示或闡述能量流動的流程。能夠概述能量流動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嘗試調查周圍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情況。

二、學習物件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建立在生態系統的結構基礎之上的,它體現了生態系統的功能。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對生態系統有基本的瞭解,但是缺乏將個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系統性分析的能力,這樣會導致分析能量流動時以個體的視角審視,無法深刻領會能量流動的內涵。同時學生缺乏具象化思維能力,可能會無法分清能量流動的過程和方向。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目標】

1、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概述能量流動的特點。

3、說出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能力目標】

1、使用資料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

2、嘗試調查農田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情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處理相關資料,計算能量利用效率。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注農業發展和生態農業的建設,形成生態學觀點。認同科學服務於社會觀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五、學習研究目標

1.在群體水平上分析能量流動的過程。

2.闡述能量流動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

六、學習思路設計

本節教學可以從“問題探討”出發,引發學生的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能量角度考慮,並提示學生“生命活動離不開能量,生物需要不段的獲取能量才能夠生存”。進一步引導學生“那麼什麼是能量呢?能量一般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呢?不同的生物獲取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在一步步的引導中,學生能夠逐漸明確能量的存在形式,可以將抽象的“能量”概念具象為“食物,陽光”等實物。

然後再進一步的引導學生回答“是不是獲取了能量以後,所有的能量都被利用呢?能量是沿著什麼線路進行流動的?”。其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對能量流動的短暫性思考,鋪墊後面的知識內容。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提出能量流動的概念。然後引導學生“我們如何研究能量流動最能夠直觀的表現能量流動的脈絡呢?”

七、學習準備

網路資料的準備:製作能量流動的多媒體視訊

生物教學設計 7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9課

《生物入侵者》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內自讀課文。這篇文章介紹的是關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是一篇事理說明文。 本文采取了邏輯順序,介紹了什麼是生物入侵者,他們帶來的危害,對此不同觀點及相應的措施。主要運用了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生動,富有趣味性。

學情分析

本單元所選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蒐集與課文相關的科學知識,篩選出有用的資訊,參與課堂討論。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他們科學思維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過程與方法目標: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瞭解生物“汙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理清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及其合理性。

生物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學會“蠍、蟋、蟀、蟈”4個認讀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3、文中在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找出相關句子體會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

4、學了這篇課文後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激發學生從小培養自己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從小就要渴求知識,養成勤于思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

抓住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1、(出示表的圖片)問:這是什麼?(板書:“表”)

2、問:表裡面有什麼東西?(出示表內部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說出表裡面有哪些東西?生看圖回答。

師總結:表裡面有螺絲、有齒輪、有錶針等,但著名的作家馮至童年時卻認為表裡面有生物(板書“生物”),他認為表裡有個活著的小蠍子之類的小動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這一段認識,這個有趣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第22課《表裡的生物》。

3、板書課題,生齊課題。

二、出示預示提示

1、學會“蠍、蟋、蟀、蟈”4個認讀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3、文中在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

4、學了課文之後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讓學生帶著預習提示聽課文錄音。

三、整體感知

1、畫出生字詞,自學交流並彙報

(1)生自己讀

(2)指名讀

(3)歸納這些生字的特點(都是“蟲”字旁)。

(4)學生欣賞這些動物的圖片並瞭解它的特點。

2、再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了小時候的“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話(表裡有個小蠍子在裡面)。

(1)、讓學生帶著這段練習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2)指名完成這段練習。

(3)師進行點撥並板書出主要內容。

四、深入學習,體會人物個性。

1、課文中主要出現了兩個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

(1)、請同學在文中找出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的句子。

(2)、同桌之間互相讀讀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說說這些描寫哪些讓你很欣賞並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聽後進行點評。

2、思考

(1)、小時候,“我”有一個觀點,“凡是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事實,然後通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來的結論。

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2)、父親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卻能發出聲音,聽到表聲後“我”有什麼反應?從這一系列的反應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得孩子?

愛聽著聲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親不允許我動,但是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不敢,因此心裡很痛苦。

好奇心強

(3)、從“我”對父親提出的一系列的問題中,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得孩子呢?

渴求知識、求知慾望強

五、總結

從上面的分析、討論、朗讀中總結“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七、作業設計(任選一題)

1、你對哪些事物產生過強烈的好奇心?當時你是怎麼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吧,請你也像作者那樣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將你的童年趣事寫一寫。

生物教學設計 9

一、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個探究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以來接觸的第三個科學探究,是本章第一節“種子的萌發”的重點。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進一步綜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定對照實驗。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活動,能夠描述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但對於學生而言,此探究活動有較大的難度,一是因為距前兩次探究活動的時間比較長,二是要探究的條件不止一個,要設定的對照組也不止一個,等一系列困難。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說出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2、能力方面:

(1)通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重點: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本課知識重點。

2.設計對照實驗是本課技能訓練重點。

(三、)難點:

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

根據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課安排的研究活動的重點為“實驗方案的設計”同時,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課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先安排設計種子萌發必要條件的實驗方案,再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條件。

另外,“種子的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活動,需要若干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本堂課的做法是在課內完成探究活動的方案設計、交流、確定等,而在課後去完成管理、觀察、記錄、整理資料、得出結論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課上進行交流討論。既不加重學生課外負擔,也較合理地利用了課堂時間。

三、教學設想:

基於以上的教學策略,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利用課件1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1)觀看課件1,欣賞奇花異草圖片---(奇花異草由種子萌發而來)(2)明確主題,明確學習主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利用課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啟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並能創設問題情境。

第二環節:作出假設

提問課前佈置的問題:如果給你一些種子你希望把它們播種到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學生通過課前請教長輩、查詢資料等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教師

引導點撥,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同學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

明確本課探究重點: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溫度。

第三環節:制定計劃

討論提綱,制定計劃:參照提綱(演示課件2)和課本的方案,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制定實驗計劃。

(一、)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溫度的探究方案。

(1)個人設計方案。

引導學生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分析課本的方案,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控制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①出示討論提綱:提綱主要依據課本92頁討論題設計。

②演示課件3,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

種子:大豆、菜豆、綠豆、小麥、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頭瓶、培養皿、酒瓶、盤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

全班分成3個大組,分別針對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這三個假設開展探究,每名同學作為大組成員之一,針對本組研討主題,參照討論提綱,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③鼓勵學生不要侷限於課本、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進行實驗並用簡圖畫出實驗裝置。

(2)小組討論方案。每個大組內部分成若干小組(以4人為1小組),各成員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修訂計劃,推出最佳方案,準備小組間交流,討論結果。(3)小組交流。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設計出簡便易行的方案。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與自評,參與互評。學生修訂、完善計劃。(4)小組再次討論方案。(5)再次小組交流,小組之間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況下,進行如下設計:

(二、)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其他條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課件4,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圖: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清水,牛奶、洗滌劑、醋等。

提示學生:你還想知道哪些條件對種子萌發有影響嗎?

鼓勵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條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滌劑、牛奶對種子萌發有什麼影響?等)設計對照實驗。

對有創意的給與肯定,不科學的幫助分析原因,鼓勵改進或重新設計。

(4)總結全課,提出課後探究要點。評論中讓學生明白:

①控制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②實驗材料的選擇要避免偶然性和減少誤差,實驗要有共性。

針對本堂課的難點是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通過出示討論提綱、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等指導學生設計,突破難點,組織和引導同學設計方案;在協作性小組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工作,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給予各個小組報告他們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機會,所以多次組織小組內、小組之間的交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第四環節實驗探究為課外活動,第五環節得出結論和第六環節表達和交流在下節課中完成。

設計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讓學生在“做科學”的過程中,學會生物學實驗的一般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探索科學的樂趣。

在整個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平等中的個體,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而且也通過與學生對話被教,而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雖然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定對照實驗,但“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不僅應讓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也應該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設計以上環節的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並進一步加以指導和鼓勵。

討論提綱:

1、你想探究的是什麼問題?

2、課後你將立即實施本計劃,在此前提下,你認為選擇什麼樣的種子比較好?

3、每一組應當有多少種子?每一組只有一粒種子可以嗎?

4、實驗探究時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請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準備怎樣設定實驗對照組時,實驗對照組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對每一個實驗組的處理,除了所研究的環境外,其他環境是否應當與對照組相同?

6、實驗中應如何操作?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7、明確分工組長:主持討論每一個問題,作好分工

討論內容記錄員:簡單記錄討論結果,準備大組交流

實驗主操作人:負責實驗的操作,其他人輔助

觀察記錄員:負責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2、請設計實驗方案,並用簡圖或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比一比,看誰的方案最優秀,看誰的記錄最精彩!)

生物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知道在一個生態環境內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認識到保護生物與環境的重要意義。

【科學探究】能通過資料瞭解一些生物滅絕的原因並探討生物滅絕帶來的影響,理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與表達交流的能力。

【科學態度】具有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願意採取行動保護動植物及其生態環境。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殖和發展都存在一定的聯絡。

教學重點:理解並思考保護生物與環境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分析推理與表達交流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談話:同學們,大家好!通過前面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生物的棲息地為動植物的生存、生長髮育和繁殖提供了需要的生存條件,動物們也有自己的特殊本領來適應環境。今天我們一起繼續學習《生物與環境》單元的《保護生物與環境》這一課。

2.聚焦話題

(1)根據課頁提出下列問題。

我們知道了地球上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生物的生活環境千差萬別。生物與環境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為什麼要保護生物與環境?

(2)小結:?那麼在一個環境中動物與動物、動物與植物、生物與非生物(空氣、水、陽光)?環境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絡呢?同學們又是怎樣思考的?讓我們一起帶著問題開始這節課的探究學習吧!

二、交流與探索

(一)認識保護生物與環境的意義

1.初步認識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草原狼的案例分析)

談話:首先請大家思考(視訊播放)為什麼人們稱草原狼為草原生態的天然調節器?如果有一天狼群的數量發生了變化,會怎樣影響草原環境的發展狀態?

2.再次分析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蚊子的案例)

⑴提出問題:

從剛才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知草原狼站在食物鏈的頂端起到了調節草原牲畜量的作用。那麼作為食物鏈最底端的蚊子應該不會對環境帶來什麼影響吧?想一想,蚊子如果從地球上消失了,一定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吧?

(2)創設情境,分角色討論

談話:事實上,這個問題無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科學家都曾探討過,那麼咱們一起來看看,蚊子的滅絕到底會讓什麼發生改變吧?

世界上任何有蚊子的地方都會有吃蚊子的動物,比如、青蛙、毛腳燕等等,蚊子是這些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同學們邊思考,邊進行角色扮演,蚊子消滅了,會怎樣呢?

(二)認識生態系統及其作用

1.瞭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談話:根據以上兩個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在一定空間內,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的整體叫作生態系統。

PPT出示第一課的生態瓶圖片。

我們在第一課中學習的生態瓶其實也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視訊播放)

2.認識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談話:同學們通過學習,瞭解了哪些生態系統,我們一起來交流。

3.認識其他生態系統的作用。

談話:在知道了有這麼多種的生態系統後,我們繼續來交流探討這些生態系統對生物的生存和環境各有什麼作用?

小結: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裡生活著多種多樣的生物,每一種生物都在生態系統裡佔有各自的地位,起著一定作用,這是誰也不可替代的。

(三)瞭解一種生態系統中的某個因素改變,會對動物與環境產生哪些作用?

談話:同學們,通過第一課我們對於生態瓶的研究,我們發現環境因素的變化,會導致區域內生物的一些反應和變化。那麼在實際的生態系統中的是不是也是這樣呢?我們來分析下面的案例。

1.分析渡渡鳥的案例

視訊:曾經生活在模里西斯的渡渡鳥因遭到大量捕殺而滅絕。?渡渡鳥滅絕後,該地的大顱欖樹就患上了不育症。原來,大顱欖樹的果實只有由渡渡鳥吃下,將果實外殼消化掉並將種子排出後,種子才能發芽。

談話:同學們請你們思考一下一種生物的滅絕對其他生物會產生哪些影響?

【預設學生回答】

學生A:我們可以看出一種生物的滅絕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繁殖,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2.分析紅樹林案例

談話:剛才的資料中是一種動物的滅絕給其他生物帶來了影響,咱們再來看看哪些因素造成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破壞。

出示有關紅樹林的視訊播放。

(1)提問:哪些因素造成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破壞?

【預設學生回答】

學生A:紅樹林被譽為“海岸衛士”。近年來,由於圍海養殖、亂扔垃圾、亂排汙水、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紅樹林的面積在銳減。

(2)提問:為保護紅樹林,我們可以做哪些事?

【預設學生回答】

學生A:我看過新聞,知道可以引種造林、創造多樣生態環境、擴大生態空間;

學生B:我也聽說了有的地區為了保護紅樹林對水汙染進行控制;還要科學規劃、依法管理。

3.瞭解保護生物與環境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兩個案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生物與環境造成的影響,深入探討人類活動對生物生存可能帶來的具體影響,提升學生保護生物與環境的意識。

談話:同學們說的很好,結合前面兩個案例的研究,誰知道保護生物與環境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預設學生回答】

學生A:人們無節制地獵捕食肉動物,就會間接導致森林、草原和農田鼠害、病蟲害猖獗,給農業、林牧業造成巨大損失。

學生B:如果人們濫砍濫伐,破壞了動植物們的生存環境,森林遭到破壞,周圍的空氣水源等也會惡化,我們人類居住環境的空氣、水、土地等也會受到影響。

學生C:如果人們還繼續往海洋和淡水裡傾倒垃圾,水裡的生物種類會大大減少。環境惡化和汙染最終會通過食物鏈傳遞到我們人類身上,危害人體健康。

學生D:各種動植物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每種生物都有它存在於自然界的獨特的生態地位和功能,如果人類不採取行動保護生物與環境,那很多物種就會繼續滅絕。

學生E:保護生物資源能夠維護生態平衡。因為每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物種之間通過食物鏈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旦食物鏈出現脫節,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

4.小結:同學們從不同方面談了保護生物與環境的重大意義。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環境能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同時也不斷地影響環境。我們人類應該規範自己的行為,不要破壞環境,人類要保護多種多樣的生物,這樣才有利於保持生態平衡,保持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環境。

設計意圖:在總結前面作用的基礎上,交流人類保護生物與環境的重要意義,深度理解生物多樣的意義和生物滅絕的主要影響,提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三、拓展與應用

(三)拓展與應用

1.提問:既然保護生物與環境的意義如此重大,同學們你們知道應該怎樣保護生物與環境嗎?

2.談話: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具體措施。

PPT出示視訊介紹

3.討論:同學們你們瞭解到了哪些保護生物與環境的具體措施?

4觀看視訊:我們再來看看我們中國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怎麼做的?

小結: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個層次: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建立動物救助站、基因庫、自然保護區以及國家公園,頒佈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檔案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具體措施。希望我們一起努力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建設我們共同的家園。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

板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3)掌握伴性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伴性遺傳的概念、遺傳特點,培養學生探究的科學思維方法;(2)通過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症的過程,培養學生要善於發現、把握生活中的小問題,並養成對發現的問題科學探究的意識。

(3)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症的`遺傳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4)通過對遺傳圖解進行觀察、推理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綜合分析處理資訊的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假說—演繹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對科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遺傳的規律。

2、難點: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和伴性遺傳的規律。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啟發式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練習法、講授法。

四、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承接了上一堂課的內容,是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特殊情況,摩爾根在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假設中就假設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從而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所以通過講解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逐步引導學生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對學生來說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學生已經學習了孟德爾的兩大遺傳定律,又學習了該定律的細胞學基礎,對於學生來說,學習和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也是有基礎的,通過引導和講解也是可以有個很好的掌握,在學生現有知識面的情況下學習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總結出伴性遺傳的特點,並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應用所學的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色覺的測試,讓學生觀察紅綠色盲檢查圖,問學生這幾張圖裡畫的是什麼?(色覺測試圖2張),問問學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後再將一張道爾頓的圖片呈現給學生們看,問是否認識這個人,發生在他身上有個什麼樣的故事,然後由老師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故事,從而引出紅綠色盲病,這時可以問問學生,假如當時道爾頓看到了上述兩張紅綠色盲檢查圖,能否分辨的出來?並再次追問為什麼分辨不出來?紅綠色盲究竟是一種什麼病?當學生回答完上述的問題後,老師可以追講抗維生素D佝僂病,並問上述兩種病中男女比例為什麼不一致?為什麼上述兩種遺傳病在遺傳表現上總是和性別相聯絡?為什麼兩種遺傳病與性別關聯的表現又不相同呢?通過大概講解摩爾根在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中

生物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是一類結構簡單的低等多細胞動物。

(2)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3)識記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徵。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活體水螅和水螅切片的觀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過了解渦蟲的生活史,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講究衛生和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

(3)通過理解日本血吸蟲適於寄生生活的特徵,進行“生物體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對水螅的觀察,培養學生愛科學、勇於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2)通過了解日本血吸蟲的生活史,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講究衛生和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

4、重點難點:

1、水螅的形態結構和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徵

2、渦蟲和華枝睪吸蟲形態結構和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徵

3、準備活體水螅是上好本課的關鍵和難點。

5、教具準備:

水螅縱切切片、顯微鏡、放大鏡、教學軟體。

6、課時安排:

本章參考課時2課時。

7、鞏固練習

(可提示詳細出處或加附頁)

同步練習第一節

第一節

8、

一、腔腸動物——水螅

1、生活環境:淡水中

2、形態體色:乳黃色或淺褐色

3、生殖:出芽生殖或產生生殖細胞

二、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及其主要特徵

1、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係:食用、藥用、觀賞、石油

2、主要特徵: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三、扁形動物

(一)渦蟲

1、生活環境

2、形態結構

3、生活方式

(二)豬帶絛蟲

(三)華枝睪吸蟲

(四)日本血吸蟲

四、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及其主要特徵

1、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2、主要特徵:身體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9、課後反思

這兩類動物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來說絕大多數是陌生的,所以結合生動的課件講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教學設計 13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講植物的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概念及其應用,並對與植物的生殖有關的實驗進行探討,使學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井對植物無性生殖的應用有所認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過觀察、思考和討論,能夠列舉植物常見的無性生殖.嘗試區別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3)通過探究活動,嘗試植物的扦插。體會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對環境的適應。

(4)關注植物無性生殖在生產實踐中的運用。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2)通過對植物生殖的圖示觀察,嘗試圖與文字轉換的表達。 1

(3)能夠模仿人工營養繁殖的圖示,進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壓條等活動培養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發現解決問題,從探究實驗事實中判斷、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花的觀察,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2)認識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樣性的意義;通過了解無性生殖在生產上的應用,認識生物學知識不但是生產實踐的基礎,而且隨著生產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

(3)參與嫁接、扦插或壓條等活動,體驗植物新生命的誕生過程。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1.植物有性生殖的過程及概念。

2.植物無性生殖的概念。

3.植物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區別。

難點 1.植物有性生殖的`概念。

2.植物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區別

3.通過探究,理解影響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關鍵。

五、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再加上有性生殖的有關知識在七年級中學過,所以在複習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就能掌握這部分知識。

六、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引導學生在上課的前一週觀察幾種身邊植物的生殖方式,並作記錄。

2.準備課件

3.收集關於植物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圖片或文字資料,以及無性生殖在實際應用方面的資料。

學生準備:

在上課前觀察幾種身邊常見植物的生殖方式並作記錄

七、課時教學策略:創設情景---溫故知新----觀察思考---分析討論---解決疑難----得出結論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任何一種生物都有生長、繁殖、衰老、死亡的過程,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和延續,並不是靠生物個體的長生 3

不死,更不是吃了《西遊記》中的唐僧肉,而是通過(生殖)來實現的。通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和生活經驗,我們瞭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呢?

學生:人的生殖和發育,細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師:除此之外,生物界還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呢?與人類又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尋找答案。首先,我們學習有關植物的生殖。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板書: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

[創設情境,講授新課]

(注:教師出示掛圖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演示如下:

(春天,草長鶯飛,鮮花開放的景象。一個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特寫映於畫面,緊接著是花骨朵徐徐開放,辛勤的蜜蜂在花中採蜜、傳粉,花瓣紛紛凋謝等一系列畫面的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的畫面展示,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花開花落,似水流年,盛開是一種美麗,凋謝卻往往伴隨著傷感,我們的放映結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榮地完成了使命向我們告別了。那我們應該真的傷感嗎?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麼?她是如何完成的?

學生:她的使命是孕育種子,繁殖下一代。她通過傳粉受精作用 4

完成。

教師:我們先來複習一下桃花的結構(大螢幕展示桃花的結構,學生先複習討論一下,然後回答各部分名稱。出示子房結構,複習子房結構。)。

教師: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熱蕊),當雄蕊的花粉粒落於雌蕊的柱頭上得過程,就完成了傳粉,(螢幕展示傳粉過程,自花傳粉異花傳粉,人工輔助授粉,學生複習。)傳粉完成後,花粉粒發生什麼變化呢?(大螢幕展示受精過程)

教師追問:誰能更詳細地向大家解說一下呢?(學生可以先討論一下)

學生:雄蕊的花粉粒落於雌蕊的柱頭上,在柱頭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達到胚珠。當花粉粒破裂釋放出精子後,精子順著花粉管進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裡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紛紛凋謝,唯有子房繼續發育。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內部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內的受精卵發育成胚。(大螢幕展示)

設計意圖: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溫故而知新,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教師:看課本p2的圖表,並填寫。

教師:課後問題:1、桃子通過什麼來繁殖後代?(種子)

2、種子中的那部分結構發育成新個體?(胚)

生物教學設計 14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的基礎上,引出了人體是如何將食物消化並將其中的營養物質吸收的。在學習了生殖系統後進一步向學生鞏固系統的概念,並逐步讓學生理解系統中的器官是協調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問題。是學生理解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的基礎。併為學生下一步學習呼吸系統、迴圈系統等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1.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在上學期接觸過系統的概念,但是沒有系統的學習,對系統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講解消化系統時應對學生明確系統的概念。學生剛剛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可以在學習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時進一步鞏固食物中有哪些營養。

2.學生在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對於消化系統的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學生不易區分,容易將二者搞混,所以教師在教學應給予簡單明確的分析。

3.分析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特徵和生理特徵,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心理上,學生對生物課有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課的科學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明確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掌握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2.能力目標:

運用這些知識來解釋和預防與吸收有關的疾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和交流,認同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重點: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教學難點:明確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講授法

學習過程:

一·複習舊知

1.消化系統的組成。

2.澱粉、蛋白質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別是什麼?

3.消化主要場所在哪裡?

二·推進新課

1、學習任務一: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1)教師展示多媒體圖片----小腸的結構

(2)學生觀察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教師搭建平臺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展示多媒體對討論結果

(4)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小結梳理展示知識體系

2、學習任務二: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1)教師展示多媒體圖片學生觀察。

(2)討論:吸收營養物質最多的是大腸還是小腸?

(3)教師搭建平臺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展示多媒體對討論結果該出恰當的評價

(4)教師根據學生情況梳理展示知識體系。

三.自覺練學 鞏固新知

多媒體展示題目

四.課堂小結

五.拓展延伸(為下節課做鋪墊)

多媒體展示圖片、題目

1.為什麼我吃那麼少卻還是長了這麼胖呢?如此多的肥肉,唉!!

2.怎麼我使勁地吃,卻還是這麼瘦啊?

六·作業佈置:

練習冊P13頁16題

七·板書設計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第二課時

1.小腸適合吸收的結構特點

2.吸收的定義

3.消化道吸收部位吸收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結合新課程理念,利用多媒體,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得了營養物質的吸收及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儘量創設情境,讓學生去領悟、去體驗、去感知,使學生感受到小腸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明白病從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處:學生自發地提出問題,相互交流,自主獲取知識,達成共識,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不足之處:

第一,最大的失誤還是備學生不足。

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備課時,沒有“吃透學生”,沒有正確估計到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困難。探究式教與學的基本要求應該是要從學生“所在位置”出發,瞭解他們困難所在。事實上,由於自己不是專業教師,在備這一課時,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統結構及其功能,已經是翻閱了許多資料,花費了許多時間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學設計中,卻高估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接受能力,錯誤估計了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難。以為只要通過一個簡單的觀察,學生便能輕而易舉的理解小腸的功能。因此,當要學生複述小腸的功能時,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覺了。

其次,探究教學過程略顯僵化,與學生的生活聯絡仍不夠緊密。

探究式教學要使學生的學習基於他們自己的親身在經驗並發展他們好奇求知的天性。在這一課教學時所設計的故事情節雖然學生也容易理解,並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質基本上還是“要我探究”,沒能充分體現“我要探究”的主動性。課堂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如此,才激發教師們不斷地反思、改進,在課堂教學中一步步成長。也以此勉勵自己在反思中進步。

生物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1.我們周圍生活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2.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

3.選用適合的工具對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教學重點會選用適合的工具對校園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教學難點知道我們的校園中大概生活著多少種植物和動物。

理解校園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準備分組準備:記錄本,記錄工具,觀察工具,調查表教學時間:20xx。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校園裡有很多植物和動物,認識下面這些動物和植物嗎?用幻燈片放校園內常見植物和動物,讓學生辨認和觀察(意圖:學生能說出名字的讓學生說,如說不出名字,讓學生觀察動植物樣子,告訴名稱。引發學生調查興趣)

2、:校園裡還有哪些植物和動物?我們校園裡有多少種植物,多少種動物?讓我們一起去調查

二、設計調查方案

1、師:如何去調查呢(意圖:引導學生制訂周密的調查計劃)

2、學生分組制定調查計劃,彙報,師點撥:

⑴像科學家那樣,將校園分為幾個區域分別進行調查;

⑵要對校園生物展開全面調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經來過的`動物;調查時不僅要記錄地面看的見的動物和植物,還要搜尋地下的動物,要根據所發現的動物蹤跡推測哪些動物也在這裡生活過。將這些發現都及時記錄下來。

⑶用繪畫、拍照等適宜的方法記錄不知名的動植物;

⑷將調查的校園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類分別記錄,既要記錄生物的名稱、又要記錄它們生長和經常活動的地點。

(5)要愛護動植物

三、開展校園動植物調查活動將校園劃分為幾個區域

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區域作為調查的重點,開展調查活動,邊調查邊記錄,儘量不要漏掉校園中的任一種動植物,鼓勵學生認真記錄,對認真調查的組給予加星評價。(意圖:為後面形成生物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也具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個體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積累感性經驗。)

四、課外延伸:對不知名的動物和植物,回家查詢資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