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故事15篇(精)

來源:果殼範文吧 8.03K

歷史人物故事1

曹操:

歷史人物故事15篇(精)

1.誤殺呂伯奢:

最為民間所不滿意的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

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所以老百姓討厭曹操。那麼我們就要搞清楚這個事情是事實,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那豈不是一樁冤案嗎;如果是冤案的話,我們豈不是就該給曹操平反嗎。那麼這個事情史書上的記載是矛盾的,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故事:

就是曹操因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從京城裡逃出來,路過了他一個老朋友家,這個老朋友的名字叫呂伯奢,曹操到呂伯奢家裡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不在,於是就發生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慘案。

2.華容道:

說寫赤壁戰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於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留個人情與關羽做。

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雲,才使曹操得以逃脫;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雲長,且又在有一夫當關之險的華容狹路上,加之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無奈,曹操只得親自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諸葛亮:

1.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

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2.孔明衝撞恩師

諸葛亮在水鏡先生那學了3年。先生說明天考試。許多學生都去背東東.就諸葛亮不背.第二天。先生說誰要是經過允許出了水鏡莊,就可出師了。許多學生都傻了。諸葛亮卻在睡覺。考試快結束了。諸葛亮一把抓住了水鏡先生的衣角,並說你這老書呆子出歪題為難我們,快還3年學費來。於是司馬徽就把他趕出去了。他拿了木棍跑到老師那,跪倒地上說,方才為了考試不得已衝撞恩師,罪該萬死,弟子願受重罰.水鏡先生把他扶起後,說你可以出師了。

袁紹:

1. 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磐河,公孫瓚敗,被趙雲所救,趙雲因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棄之而投奔公孫奔公孫瓚。公孫瓚不重用趙雲。

劉、關、張前來助公孫瓚,與趙雲相見,甚敬重,不忍相離。

2. 操從郭嘉計領二十萬軍分五路下徐州東征劉備。備使孫乾往河北見袁紹,紹因五子患疥瘡而不願趁操出兵入許昌。

張飛獻計劉備劫操寨,中計,張飛敗走至芒碭山上去了。劉備往青州投袁紹。

操愛雲長武藝,欲計取之於下邳。

劉備:

1.劉備的勢力不斷壯大,引得東吳孫權寢食難安,於是密謀周瑜設下"東吳招親"的鴻門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劉備攜著趙雲來到江東.一到南徐,劉備即用樹上開花大造輿論,讓吳國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後來,孫權,周瑜想軟硬皆施扣住劉備時,劉備使出瞞天過海之計,智激孫夫人,阻退追兵,解除圍困,得以順利逃脫.最終,孫權落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2.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軍閥混戰,曹操,孫權廣發檄文,招納人才.劉備,流落在民間的"龍子龍孫",在對自己的政治生涯進行認真反思,並接受"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批評後,奮起直追,表現尤為突出.

先看"伐樹望徐".徐庶,作為第一個投到劉備麾下的比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見劉備,便被劉備坦誠相待,拜為軍師,委以指揮全軍之職.樊城大戰,先後打敗呂氏兄弟和曹仁,讓徐庶大展鴻圖,大出風頭.而當徐庶得知母親被曹操囚禁,辭別劉備時,劉備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難以割捨,不難看出,劉備對人才的重視和渴望人才的來歸.

關羽:

1.千里走單騎:

關哥哥和劉備同志走散了,暫時跟著曹操混。後來得到了老劉的訊息,於是不遠千里,騎上小赤兔,帶著兩個嫂子找老劉去了。

2.過五關斬六將:

找老劉的路上,有五個關隘,各有一將把守。老關過了五個關,殺了五個將。為什麼說斬六將呢?因為第五個關的守將是秦琪,他被老關幹掉後,其舅舅蔡陽怒了,追老關要報仇。於是老關把他一起砍了。所以就是斬六將。

張飛:

1.桃園三結義

民間俗傳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兄弟。《三國演義》第一回:

“飛曰:

‘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

‘如此甚好。’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後遂為結拜兄弟,共同謀事的典故。

2.粗莽好酒不恤下 手下作亂飛遇害

張飛大意失徐州,事後當然後悔不已。回看會發覺張飛性格中的弱點。張飛自告奮勇要守徐州,劉備說:

“你守不得此城,你一者酒後剛強,鞭撻士卒;二者做事輕易,不從人諫。吾不放心。”此一句話很全面地總結了張飛的弱點。果然,保證不喝酒的張飛,有一天竟然要眾官暢飲,並強要曹豹喝酒,也不聽陳登的勸阻。醉後更是鞭打不肯喝酒的'曹豹。曹豹變心,竄同呂布,自己做內應,於是徐州失守。劉備顧念兄弟之情制止張飛自刎。然而如果有人慾殺張飛,豈是別人能制止得了?張飛急欲為關羽報仇,要手下限日完成任務,手下兩員末將範疆、張達乞求寬限些時日,張飛氣急敗壞將他們各鞭五十,還要他們按時完成任務,並說要不殺他們二人示眾。範疆、張達自覺背逼上絕路,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張飛遇難。可以說張飛是死在了自己手中,讓人替他不值。

董卓:

1.“董卓率兵入京”

何進不聽曹操之勸,從袁紹計,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涼刺史董卓得詔進發,何進中十常侍之計入宮被斬,袁紹、曹操入宮殺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陳留王,去北邙山,閔貢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橫行就都,欲廢少帝立陳留王,遭荊州刺史丁原等反對,丁原領義兒呂布討卓,李肅為卓說呂布投卓為子。

2.董卓進京

漢末,宦官與外戚專權,互相殘鬥。黃巾軍起義後被誅滅,何進為大將軍得軍權,殺死不少宦官,但由於有些宦官受何進妹妹何太后的庇護,何進未能殺之。又有人勸解何進:

大將軍剛剛輔佐新君,應該行仁義,不宜多殺。所以何進就想借助外兵之手除掉心腹大患,就招董卓進京了。後何進被誆入宮中被宦官殺死,董卓入京就是虎狼之師入了羊群......

孫策:

1.不計前嫌,重用祖郎、太史慈等降將。

孫策當年到曲阿募兵,好不容易才招到數百人。但被涇縣大帥祖郎襲擊,人馬散盡,本人也險些丟了性命。後來,孫策佔據江東,袁術派人送給祖郎日J綬,讓他聯絡山越,對付孫策。孫策率兵親往征討,在陵陽縣擒獲祖郎。祖郎惶懼,孫策安慰他說:

“當年你襲擊我,刀都砍在我的馬鞍上了。如今我創軍立事,拋棄舊怨,對天下人都一樣,不但你一人。你不要害怕。”祖郎叩頭稱謝。孫策任命他為部下賊曹。

太史慈當年曾在神亭與孫策搏戰。後來,也被孫策擒獲。孫策解其束縛,拉著他的手問:

“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太史慈坦言:

“末可量也 。”孫策大笑:

“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說完,立即任命他為門下曹。回軍時,孫策命祖郎、太史慈為前導,軍中引以為榮。後來,孫策還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撫劉繇部下,對太史慈深信不疑。事俱在太史慈傳中。

2.撫視孤寡,不欺弱者。

孫策攻克皖城,袁術妻兒老小寄住在此,均被俘獲。孫策對他們體恤撫慰,下令不得侵擾。後來收復豫章,又收拾安排劉繇的喪事,且很好地看顧他的家屬。天下士大夫因此對孫策大加稱譽。

張遼:

1.智平叛亂

時荊州未定,(曹操)復遣遼屯長社(地名)。臨發(出發前),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全軍一片混亂)。遼謂左右曰:

“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譯文:

別慌,這不是全部的人馬,一定是幾個人帶頭的小叛亂,想要用火燒造成混亂罷了)”遼將(親自率領)親兵數十人,中陣而立。“乃令軍中,其不反者(無意造反的人)安坐。”有頃定(不一會),即得首謀者殺之。

2.勇登竣險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發生叛亂),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分兵兩路討伐)。(梅)成偽降禁,禁還。成遂將其眾就蘭(兩隊叛軍合二為一),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徑裁通,(陳)蘭等壁其上(據險而守)。遼欲進,諸將曰:

“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

“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太祖論諸將功,曰:

“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

趙雲

1.長阪坡

劉備逃奔江陵,於當陽長阪被曹操大軍所追,妻兒都在亂軍中失散。趙雲乃匹馬單槍,闖進曹操萬軍之中,陸續救出糜竺、簡雍、甘夫人等,最後尋到糜夫人,但糜夫人已身受箭傷,乃將幼子阿斗託給趙雲,自己投井而死。趙雲懷抱阿斗,奪得寶劍,奮力血戰得脫,將阿斗交還劉備。劉備卻將阿斗摔在地上說“為此孺子幾乎損我一員大將”,趙雲為之感泣。

2.截江奪鬥

孫權乘劉備入益州時,用張昭之計,假稱吳國太染病,派心腹周善到荊州接孫夫人歸吳,並囑她帶回劉備之子阿斗,以作人質。孫夫人不疑,乃懷抱阿斗登船歸吳,趙雲駕船趕來,力勸孫夫人留下阿斗,夫人不從,趙雲乃奪回阿斗,此時張飛亦駕船趕到,乃殺死周善,和趙雲一起帶阿斗回荊州。

歷史人物故事2

歷史長河浩瀚如大海,在這漫漫的五千年間出現過不少歷史名人,由以忠誠出名的趙雲、也有以老奸巨猾出名的秦檜。但我不喜歡愛國的屈原,也不喜歡心狠手辣的`曹操。我最喜愛、也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是神機妙算的三國著名軍事家——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顧茅廬”……這些故事無一不表示了諸葛亮的才智多謀。但我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的故事是“空城計”。

諸葛亮在眾人慌張不已時能鎮定自若,設下空城計,這是多麼了不起啊!當時大部分軍士去運糧食了,城中只剩五百軍士,但司馬懿卻已經引領大軍來進攻了。諸葛亮靈機一動,令人大開城門,並叫幾人去城門灑水掃街,裝作旁若無人的樣子。他又領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上望敵樓坐下撫琴,一書童在旁握寶劍,一書童輕搖毛扇。司馬懿看到這一幕,以為城中有埋伏,便快速撤了兵。就這樣,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救了全城人的命。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他能在最危險的時刻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化險為夷,並保持鎮定。甚至在臨死前,他都擔心國家的安危,讓我感動不已。他就是在我心中最忠誠、最神機妙算的軍事家——諸葛亮。

歷史人物故事3

聲撼寰宇林則徐

林則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1811年中進士。從1820年起,辦理過軍政、漕務、鹽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實際調查,幹練有績。由於性情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1837年,任湖廣總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菸,從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燬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這就是聞名世界的虎門銷煙。在此期間,林則徐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製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0年片戰爭失利後,林則徐遭投降派誣陷,被髮配伊犁。1845年重新起用,先後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終因鬱郁不得志,1850年病死於廣東普寧縣,終年66歲。

歷史人物故事4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以後,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以後就被叫做“桃符”。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以後,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歷史人物故事5

白琳功夫經過發端興盛、由盛轉衰、由衰轉盛和興盛式微等四個時期。

清代至民國之前為發端興盛期。據相關資料記載,清光緒年間,福鼎出境紅茶2萬箱,每箱50市斤,遠銷上海等地。

民國初期,茶葉由盛轉衰,年產值不到百萬元。民國中期至新中國成立前是由衰轉盛時期,福鼎功夫茶主產區白琳、點頭等地茶葉十分興旺,茶商貿易繁榮,茶棧茶館林立。

茶商向洋行或大茶行承包精品功夫茶在指定港口、碼頭交貨,再由洋行、茶行外銷港澳及歐美各國。在白琳本地,已經出現不少資本雄厚的茶館,擺脫外地茶行、洋行的控制,將功夫紅茶運至營口,轉運滿洲里銷往原蘇聯。

新中國成立後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功夫紅茶興盛式微期。20世紀50年代末,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國外對紅茶需求下降。20世紀70年代初,紅茶改制。

歷史人物故事6

英勇出眾的拖雷

成吉思汗與皇后孛兒帖生育了四個兒子: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小兒子拖雷。在平常人家,一般都是小兒子最受父母寵愛,再加上拖雷與生俱來的機智和勇敢,自然深得成吉思汗的喜愛與信任。

拖雷從不恃寵而驕,從年幼起便跟隨在兄長們身邊學習騎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作戰的時候也非常勇猛,逐漸在軍中樹立了自己的威望。成吉思汗見他很有軍事才能,便一直讓他跟隨在自己身邊。拖雷受父親的影響很深,非常崇尚武力,熱愛戰爭。在成吉思汗的蒙古遠征軍中,他所帶的軍隊是最威武和最殘暴的`,西征所到之處,反抗蒙古軍隊的城市,都會遭到殘忍的報復和屠殺。

當時蒙古西征軍已經攻打了不少中亞古國。有一次,一小隊蒙古士兵在馬魯城下被殲滅,拖雷得知後非常憤怒,決定率七萬精兵圍攻馬魯。

拖雷並沒有草率行事,他先是派出了先鋒軍——四百騎兵夜襲城外的突厥軍,將七萬多突厥人完全擊潰。等到蒙古大軍到達後,再將馬魯城重重圍困。

大軍兵臨城下,拖雷見馬魯城城門緊閉,難以探清城內情況,於是親自率領五百騎兵繞城觀察敵情。當他發現馬魯城城防森嚴,糧草充足,果斷決定發起強攻。

馬魯城內的守將們無奈之下只好出來迎戰。只見威風凜凜的拖雷雙腿夾緊戰馬,一手抓住韁繩,一手揮舞著兵器,飛快地向前衝,很快就衝到城門口,擊退了馬,一手抓住韁繩,一手揮舞著兵器,飛快地向前衝,很快就衝到城門口,擊退了出戰的敵方將領。

馬魯城的將領見拖雷和他的軍隊如此勇武,而自己的守將已犧牲很多,心知敗局已定,只好出城投降。拖雷假裝許諾不殺投降者,但在蒙古軍入城後,他悄悄選出工匠四百人帶走後,便下令屠城,死者達七十萬人。

隨著年齡漸長,軍功越立越多,拖雷的聲望也越來越高,成為繼承成吉思汗汗位的有力爭奪者。

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各有所長,多年來屢立戰功。在三兒子窩闊臺和小兒子拖雷之間,成吉思汗一直猶豫不決,不知道該立誰為汗為好。窩闊臺謹慎堅定、老成持重,而拖雷一直陪伴在他身邊,戰功卓越,少有過失。成吉思汗最終從大局出發,認為拖雷會是一個很好的輔佐者。所以在臨終前,成吉思汗把窩闊臺和拖雷留在身邊,把汗位傳給了窩闊臺,卻讓拖雷暫時監國。

兩年後蒙古王庭召開議事大會,此時大哥朮赤已死,二哥察合臺全力支援窩闊臺,拖雷勢單力薄,無計可施,只得擁立兄長窩闊臺即位。

歷史人物故事7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成因。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通才。一些現代學者還將他工作和托勒密(86-161)相提並論。1802號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下面我們來讀讀他故事!

少年張衡故事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祕決心。後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

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能看到2500顆星星,並且繪製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星圖;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候風地動儀;創造了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和能飛行數裡木鳥。

渴求知識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不足,不滿17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遊覽了當地名勝古蹟,考察了周圍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人情。在當時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曆法,還是很有名氣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

正是由於他這種虛心好學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他創制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儀器問世早1700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關於張衡:

張衡家族世代為當地大姓。他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餘財數百萬讓給他侄子。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張堪被任命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益州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被拜為漁陽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一萬騎兵。此後在他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但他對公孫述留下堆積如山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是一輛破車,攜帶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遊學。他先到了當時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地區。這一地區壯麗山河和巨集偉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後來著名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志趣大半還在詩歌、辭賦、散文上,儘管他才高於世,卻沒有驕傲之情。平常從容淡泊,不喜歡與俗人相交。

歷史人物故事8

雍正對道教修煉的丹藥,非常感興趣,在宮中蓄養道士為他煉丹。他親自用硃筆書寫密摺數份,特諭一些地方心腹要員:"留心訪問,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開導,不可強迫,並相贈重金來安頓他的家人。對本人更要優禮榮待,迅速派車護送來京;朕有用處,一定要博問廣訪,竭力為朕尋找。"為了消除諸大臣的疑慮,他同時說"即使送來的人沒有本領,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試用的方法。"諸大臣接到如此上諭,又怎敢怠慢,紛紛推薦道士進京。

這些道士之中,他讚賞的是紫陽真人,說他所著的《悟真篇》,闡明瞭金丹的真諦,堪稱"神仙"。雍正還寫過許多歌頌道士採藥、煉丹、放鶴的詩句。在他的`《御製詩集》中。就有這樣一首描寫煉丹的詩:"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光芒衝鬥耀,靈異衛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宮中煉丹圖。

雍正服食丹藥,除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補充元氣的濟丹,從不間斷。他曾將濟丹賞賜給心腹鄂爾泰和田文鏡吃。說濟丹是"經過精心煉製,不論寒熱溫涼,效果殊異,確是一種有益無害的良藥,儘管放膽服用,不必有所懷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倉促駕崩。雍正駕崩後只隔一天,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君乾隆就下諭旨,驅逐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出宮,稱他們是"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謠出事"。並將所有煉丹原料清運出宮。

歷史人物故事9

趣聞一:

朱起鳳,浙江海寧人,光緒末年曾在書院任教。一次,朱起鳳批閱學生策論試卷時,發現試卷中有人用了“首施兩端”一詞,他以為是學生的筆誤,隨即在一旁改作“首鼠兩端”。結果考試結果出來後,“書院大譁”,有人甚至寫信譏諷朱起鳳。原來學生並未寫錯,“首施兩端”是有出處的,例如在《後漢書》裡不但赫然寫著“首施兩端”一詞,而且註明“首施即首鼠也”。

這件事發生以後,朱起鳳深感自己讀書粗略,知識面窄。從此他刻苦攻讀,認真研討,把古籍中所見到的“首施”、“首鼠”這類音義相關的詞,隨加摘抄,分類匯聚。通過苦心琢磨,細緻比較,歷時三十年,易稿十多遍,終於編成了洋洋三百多萬字,在我國語言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辭通》。一些著名的學者,諸如章太炎、劉大白、胡適、錢玄同、林語堂等紛紛為此書作序,大加推薦。

朱起鳳不文過飾非,對旁人甚至自己學生的批評,能正確對待,變壓力為動力。這樣的教學態度和治學精神,值得學習。

趣聞二:

沈從文第一次從軍解甲後,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開鳳凰城,來到芷江謀求出路。當然,沈家龐大的親屬圈不會讓這位昔日的少爺窮途末路的,他的由縣長任上下來的五舅很快又幹上了警察所的所長,16歲的沈從文已經在軍隊裡鍛鍊得有點兒“混得開”了,自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被舅舅招到身邊工作。一個外鄉來的毛頭小子,竟然在警察所裡幹得風生水起。後來警察所兼管稅務後,沈從文負責收“屠宰稅”。想想,一個嘴角還沒長鬚的小子,每天端著賬本,在芷江城裡走動,多威風。那些屠戶們個個見了敬三分。因為沈家當日的影響力,在湘西地界上,沈從文要混口飯吃,並且吃好,顯然不是問題。再到後來,城裡多個顯赫人家相繼看中了他,要把他攏為快婿,甚至要他隨意挑選,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偏偏這個時候,沈家少爺的青春期到了,他不想那樣幹。原因是,他已經迷上了一個女孩子。但是,這注定了是一場騙局——因為一個姓馬的私生子的“牽線”,理由是“我姐姐想約你去家裡玩”,沈從文去了,並且上了心。也許就是“愛情”的萌動,他勇敢地拒絕了各路賢達的提親,他心裡只有那個姐姐。可是,他自己也糊塗了,那個姓馬的小子開始親近他,並且老向他借錢,最後,把沈從文身上保管的母親賣地的`錢弄丟了一千多元。實際上,那是沈從文的青春期反應而已,他被姓馬的小子以“姐姐”的名義騙了,“姐姐”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

事情的真相是——因為情迷心竅,沈從文落進了那個小馬的圈套。如果僅此而已,那也是一個笑話而已,偏偏沈從文當真了,他覺得無臉見人,那一千元錢對敗落的沈家來說,是筆大數目了,沈從文覺得對不起母親,所以他悄悄地離開了芷江,開始了下一步的漂流。

因為沈從文是個大人物,所以這麼個青春期的小事件也變得非同尋常。事實上,這一走,就走出了一個百年難遇的沈從文來了。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齊白石老人享譽畫壇起,市面上冒其名的畫品越來越多。一些購畫者不時拿著他的畫上門求其鑑別或加寫題記。後來他乾脆宣告“予之畫從借山館鐵柵門所出者無偽作”。其夫人胡寶珠也會作畫,為了避“夫人捉刀”之嫌,他忍痛割愛讓胡寶珠不再作畫。

胡寶珠18歲嫁到齊家,齊白石作畫時她便站在旁邊理紙磨墨,耳濡目染受到藝術的薰陶,也不時習作。她天資聰穎,畫藝日增。一次,齊白石看到畫桌上一幅《群鵝圖》,竟以為是自己所作,揮筆署款“三存印富翁齊璜作於故都”,並連鈐三印。過了一天再仔細品味才發覺是夫人的臨摹之作,於是題跋更正:“此小幅乃寶姬所臨”。後來,寶珠又作了一幅《群蝦圖》,拿與丈夫品評。白石老人欣賞之餘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者夫人有此成就,構圖著色無不酷似自己的親筆;憂者恐人散佈流言蜚語說齊白石作畫有夫人代筆,連借山館出來的畫也不可靠了。

寶珠作畫原為消遣,她知道丈夫的心事後,從此擱下了畫筆。

趣聞三:

三國時,呂岱位高權重,名聲顯赫。他的朋友徐厚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評他的缺點。呂岱不僅沒有責怪徐厚,反而更加尊重、親近徐厚。

我們不得不欽佩呂岱不畏別人批評的態度,如小草般虛心接受的生活態度,造就了一代名將。

梅蘭芳在演出京劇《殺惜》時,突然聽到有位老人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還望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

老人說:“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我們不得不欽佩梅蘭芳的謙恭,就是這種如小草般可視平凡人為師的生活態度,造就了一代京劇大師。生活中,我們都想如大樹般活著,早已忘卻了小草的存在。可事實上,擁有穿山裂石之力的,往往都是這些謙遜的小草。

歷史人物故事10

魏源是近代史上傑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人們常常稱讚他博古通今、造詣精深。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英才。

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歲在縣試中,認識了小他一歲競爭對手石昌化。主考官發現這兩人年齡雖小,文章都屬上佳。因為難分伯仲,便將他倆同時“拔置前茅,贊為雙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時參加了“府試”,分別獲得冠軍、亞軍。

魏源能成功,絕對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甚至因為在書房裡待得太久,連自己家的'僕人都認不出來了。

石昌化在認識魏源後,感到自己的見識與學問與魏源還有一段差距。一心爭強好勝的他開始琢磨,自己該如何縮短差距,趕上魏源呢?

石昌化開始給自己加碼:魏源讀書讀到三更,那我就讀到五更。魏源讀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沒想到,“梅花沒香苦寒枯”。由於過分刻苦,石昌化患風寒引發癆病,進而嘔血。

身體垮了,學業也就無從繼續,這個早年與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線神童,因為過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參加殿試的機會,“以病劇而不得與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絕對成不了魏源,石昌化過於努力,卻只成為歷史上一個無名小卒。

你知道大樹最高能長多高嗎?科學家說,一棵大樹再怎麼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長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撐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撐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極限,再長一米,甚至哪怕幾釐米,都可能自己壓垮自己,轟然倒塌。其實在人生中,讀書、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卻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極限,尤其不能把別人的高度當成自己一定要達到的高度,否則往往不成功,卻逼苦了自己。

歷史人物故事11

豐子愷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生動坦誠,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他本人就葆有一顆善良、童真的心。

豐子愷共有7個子女。他在漫畫裡畫得最多的是大女兒阿寶。有一回,阿寶拿了一雙軟軟的新鞋子,並脫下自己腳上的那雙給凳子穿上了,還得意地叫: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她母親連忙喊:別弄髒了襪子!然後立刻把阿寶抓到藤榻上,動手毀壞她的創作。豐子愷卻很贊同女兒的`調皮,反倒覺得自己的太太何等煞風景且野蠻。

除了喜歡自己的孩子,豐子愷也很喜歡和鄰居家的小孩打交道。

芳芳剛上國小的那段日子,爸爸媽媽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家裡,一個偶然的機會,豐子愷得知她午飯沒有著落,便欣然邀請她到家裡共進午餐。

豐子愷的慈祥、親切和幽默使這個認生的女孩很快就融入了這個溫暖的家庭。豐子愷帶著芳芳和萍萍熟悉日月樓的上上下下,給她們看他在日本留學時從當地帶回來的各種日本漫畫書以及各種畫集。

在工作之餘,豐子愷常常會從口袋裡掏出小本子,生動地速寫出姐妹倆聽女兒豐一吟講故事時的聚精會神、初學打毛線時的笨拙滑稽、逗阿咪(家貓)玩耍時的笑逐顏開以及妹妹坐在痰盂上梳頭扎辮的天真可愛畫面妙趣橫生,帶給孩子們無盡的歡快和驚喜!

一次,女兒豐一吟帶著外甥、外甥女、芳芳和萍萍一同出去春遊。回到日月樓後,孩子們興奮得嘰嘰喳喳講個不停,惹得豐子愷從樓上的工作室下來看熱鬧,聽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描述。此時,豐一吟開始教唱《送別》,不料唱到一半被豐子愷制止了,他對女兒說:小孩子哪懂什麼知交半零落啊,我給他們另外寫一個!一時興起的豐子愷沉思片刻後,張口就哼唱起新版《送別》來: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遊春,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唱歌聲裡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充滿童趣的歌詞不必解釋,孩子們一聽就完全懂了。這首詞,後來配上朗朗上口、優美動聽的樂曲,於是豐家老小百唱不厭。除了這一首,豐子愷還會教孩子們唱其他兒歌。

豐子愷的童真正是來自同這些孩子們長期的相處,也更是來自他愛孩子的那顆心。

歷史人物故事12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麼敢輕視其他國君呢?”去了五次之後,終於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後,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於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原文:

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見也。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後得見。天下聞之,皆曰:“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於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歷史人物故事13

在我的腦海中,有許多印象深刻的歷史人物:劉邦、項羽、曹操、諸葛亮、岳飛、鄭成功、戚繼光……其中讓我最感動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諸葛亮姓諸葛,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人稱臥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軍事家。他一生追隨劉備,多次為劉備打仗時出謀劃策,幫助劉備取荊州,得馬超,破許昌……一生為蜀國立下的功績不計其數,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為報答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由於大將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歲時去世,死前留下了一個圖本和以後出事的應對措施,幫助蜀國在他死後仍然像以前那樣興旺了一陣子。

諸葛亮一生經歷過許多大的戰爭,且計謀大部分是諸葛亮出的。比如說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狹窄,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方設法的要除掉諸葛亮。這時正值秋日,在許昌整頓了一年的曹軍現已精神煥發,準備駕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訊息,本想全力抗曹,可是軍中卻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計,讓諸葛亮趕造十萬支箭,若十日內沒有完成,便軍法處置。然而諸葛亮並沒有抱怨,而是說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諸葛亮說大話,於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諸葛亮把從魯肅那裡借來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滿了草人,並下令向曹軍水寨進發。這一天正好有霧,曹軍的視線不好,錯把草人當成了士兵。霎時間,曹軍朝草船萬箭齊發,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條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上輕而易舉湊齊了十萬多支箭,周瑜啞口無言,計劃落空。

諸葛亮最令人感動的便是他對劉備的'忠心。他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劉備疾病纏身的那一段時間裡,諸葛亮對他的關懷能說是無微不至。劉備死後,有才能的諸葛亮並沒有稱王稱帝之心,而是全力幫助後主劉禪帶兵打仗,管理國家大事,對待劉備的孩子就像對自己的親生兒子那樣,可是蜀國有才能的人都相繼死去,諸葛亮一個人獨木難支,難管朝政,最終死去。他在臨死時還在關心著國家大事。

諸葛亮這個令人感動的歷史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熠熠生輝,永遠不會被人們忘卻。

歷史人物故事14

師經彈琴,魏文侯隨著樂曲跳起了舞,並且高聲說道:“我的話別人不能違背。”

師經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沒有打中,卻把帽子上甲穗子撞斷了,文侯大驚,氣憤地問道:“寡人有何過失,你打寡人?”

師經沒有回答問題,在一旁默默不語。

文侯接著問手下的人說:

“身為臣下卻打他的國君,應該處以什麼樣的刑罰呢?”堂下的'臺階上等候。

“應該處以死刑。”左右答道。

師經說:“我想在死之前說一句話,可以嗎?”

文侯說:“可以。”

師經說:“以前堯舜做國君時,只怕他講的話沒有人反對;桀紂做國君時,只怕他講的話遭到別人的反對。我打的是桀紂,不是打我的國君。”

文侯說:“放了他吧!是我的過錯,把琴掛在城門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補帽子上的穗子,用它來時常告誡我自己。”

【感悟】

必須善於傾聽逆耳之言,不要怕別人反對你,因為這才是對你的另一種關心與愛護,深刻的道理往往就存在於這些逆耳之言中。

歷史人物故事15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齊國攻打魯國,兩軍會戰於魯國的長勺。魯莊公想先出擊,他的.軍師曹劌立即制止說:“現在應該固守,不可擊鼓進攻!〞等到齊軍領先擊鼓進攻三次以後,曹劌才說:“現在可以下令擊鼓進攻了!〞結果齊軍敗退,狼狽而逃。莊公下令追殺,曹劌又立阻止說:“不可!〞曹跳下戰車,仔細觀察地下齊軍戰車車輪輾過的痕跡,又爬到車頂上望齊軍敗逃情況後,才說:“可以追擊!〞結果齊軍大敗,魯國大獲全勝。

在慶功宴上,大夥紛紛議論這次獲勝的原因,一致推崇曹劌指揮有方。魯莊公詢問曹劌指揮的密廖。曹劌說:打仗的勝負關鍵在士氣,士氣盛那麼勝的時機就大;士氣衰那麼敗的時機就大。擊鼓進攻,通常是擊第一遍鼓時,士氣旺盛,大家一心想衝鋒陷陣。如果第一遍鼓進攻沒有奏效,又擊第二遍鼓士氣就弱了。如果第二遍鼓仍然未奏效,所以第三遍鼓,士氣簡直沒有了。國此,我止住我方搶先擊鼓進攻,是怕士氣,直等到齊國擊了三鼓以後,才請下令擊鼓進軍,這樣以我們最旺盛的士氣攻打齊軍的最低士氣,當然獲勝。後來我所以阻止魯莽追擊。因為齊國是大國,恐其有詐,萬一它設下圈套,我們匆匆追過去,中了它設的埋伏,豈不要上大當,不可不謹慎對待。所以我研他們敗逃時戰車輪走的痕跡,發現十分零亂,不象是有方案撤退,望他們的旗幟,發現東倒西歪,毫無秩序。斷定齊軍確是傖惶潰退。所以建議追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