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故事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2W

歷史人物故事1

項羽三殺韓信

歷史人物故事15篇

韓信跟楚霸王打賭贏了之後,楚霸王的軍師範增對楚霸王說:“韓信這個人,要麼就重用,要麼就殺掉,可不能讓他跑到劉邦那塊去。”

楚霸王眼裡沒得韓信,還是不肯重用他呀,韓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劉邦。范增聽說韓信跑了,就勸楚霸王趕緊去追。楚霸王還不想去。范增說:“這人是你的死對頭,在這塊不把他殺掉,將來要殺就難了。”

楚霸王被范增說動了心,就帶了兵馬追殺韓信。韓信跑著跑著,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頂著上風撒尿。風一吹,撒的尿,全灑在白己的臉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氣:“這人好呆,頂著風撒尿,撒在自己身上還不知道,殺他何用?白白汙了自己的寶劍不說,還壞了自己的英名,還是不殺好!”

沒殺韓信,轉身就走。回到營裡,范增問他殺了韓信沒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說了一遍,說:“韓信是個呆子,殺他何用?”

范增說:“你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你快追上去把他殺掉,免生後患。”

楚霸王是個粗人,一聽這話,帶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見韓信跪在一座墳頭上,頭朝下,腳朝上,帽子蓋在墳頭上。霸王用劍挑去韓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來韓信披頭散髮,嘴裡直翻白沫。“啊呀,這人是羊癲瘋,殺不得呀殺不得,要是把這呆子殺掉,豈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話!”楚霸王想想,還是沒得殺他,轉身回營。

范增見霸王回來,又問他殺了韓信沒有。霸王把韓信痴痴呆呆的傻樣兒講把范增聽。

范增一聽,腳一蹬:“你又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如果這人不除,霸業就不得成功,你還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說:“韓信在這塊時候,他可曾犯過什麼羊癲瘋?”

這一問,楚霸王明白了,趕緊帶了兵馬再追上去。韓信知道楚霸王不會放過他,沒歇一口氣,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塊跑?朝東跑,直奔劉邦軍營,霸王必定會死追,還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個調虎離山計落脫下一隻鞋子,扔在東路口,自己回過頭來,往西路跑。

楚霸王領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見一隻鞋子在東路口,認準韓信朝東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東路口追下去。

韓信往西跑,楚霸王往東追,哪塊還能追上韓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營,韓信已跑到劉邦那塊去了。

項羽和韓信打賭

當年,霸王領兵到了江蘇六合縣東南一帶,見天快晚了,就下令安營紮寨。

那時,韓信還在霸王手下當將官。夜裡,霸王和眾將軍飲酒作樂,吃得高興了,便對韓信講:“別人說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個賭,怎樣?”韓信打了一躬說:“不知大王以何賭輸贏啊?”霸王說:“我們兩人,一個在東邊山窪裡築一座城,用來擋山外的敵兵;一個在孫趙和金塘營之間掘四十九口井,讓軍民都有水吃,兩樣都要在今晚完成,曉星一出為準,你敢嗎?”

韓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點不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淺可以討巧。”心裡想挖井。

霸王又問:“你是造城還是打井?”韓信說:“我們做兩個閹子,抓閹作數。”

霸王揀一個,上面是造城。韓信說:“大王抓的是造城,那個當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實,兩個閹都寫著“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計哎。這樣嘛,就各領一千兵動工了。

韓信帶兵到了金塘營,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裡飲酒。霸王怕輸,親自到場地催工。忙得十兵們個個氣喘八哈,大汗直淌。

韓信見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報是築了一半。韓信又問井挖得怎祥了,探子報說:才有十幾口井。韓信不慌不忙,叫來兩個牙將。咬了耳朵,二人就分頭去了。韓信下令:“快替我備馬,隨我到大王面前請功。”

見了霸王,韓信問:“大王。你的城築得如何?”霸王說:“有一半高了。”

韓信說:“你看曉星已出了,大王輸了。”霸王抬頭一看,曉星果已掛在半空中了。就問韓信:“你的井難道都打好了?”韓信說:“清大上去查點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韓信指指點點說:“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圍村邊四七二十八個,不錯吧?”霸王點著頭,心裡很感奇怪。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韓信到霸王處請功以前,已經派一個牙將傳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經之處,挖的真井;在外圍不顯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欄;霸王不會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個井欄,一杴也沒挖。霸王粗心,只順著韓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欄,便以為真的了。那曉星也是假的。是韓信指派另一個牙將,把一盞點亮了的燈籠用風箏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曉星出在半空一樣,霸王又當真了。本來霸王在曉星出之前能築好城的,見曉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現在這上城還有一角沒有城牆,後人就稱它是霸王城。

城內村莊就叫小城裡。孫趙到金塘營的一帶井多,但多數只有一半深,是韓信打的井。

歷史人物故事2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傑秋瑾的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性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裡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說:“女性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性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慍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麼多書?‘女性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麼?”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說:“舅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著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著:“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能讓人服嗎?”

歷史人物故事3

唐伯殼從小就喜歡文學和畫畫。九歲時,他拜當時著名的畫家周臣為師,學習繪畫。兩年後,唐伯虎畫山水、人物、竹子和山石都已經栩栩如生了。

但是唐伯虎不滿足自己的畫畫水平,又第二次拜師學習,跟沈周老師學習繪畫。

唐伯虎的繪畫功底很深厚,加上刻苦勤奮地練習,在一年的時間內很快地提高了繪畫技藝,就連沈周老師也經常稱讚他。

漸漸地,一向謙虛的唐伯虎有自滿的心理,這讓細心的沈周老師察覺到了。一天,他把唐伯虎叫來一起喝酒。在談話中,唐伯虎多次提到母親身體弱、身邊沒人照顧,希望老師能同意他回家。

沈周老師笑著說:今天高興,酒喝多了,身上有些熱,你去把窗子開啟,通通風,好嗎?

唐伯虎於是去開窗,可是他怎麼也推不動那兩扇窗。勵志電影 忽然他發現那窗子竟是畫的,看起來就跟真的窗一樣。唐伯虎臉紅了,他走到了老師跟前,撲通一聲跑到在地,對老師說請您原諒弟子無知,我要留下繼續學習。

從此以後,唐伯虎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他更加認真、努力地學畫,始終專心致志,一絲不苟,最後終於成了著名的大畫家。

歷史人物故事4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脫盡。

歷史人物故事5

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黃帝誕辰相傳是農曆三月九年級,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統一華夏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

治國有方

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定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裡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后稷。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顓頊

顓頊是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生子窮蟬是虞舜的天祖。後來的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孫。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之孫高辛(帝嚳)繼位。

黃帝晚年,以仙人廣成子、容成公為師,用順其自然的方法,使三界大治;功成名就,遂生退隱之心。他派遣伕役開採首山銅礦,在荊山下鑄造寶鼎。寶鼎鑄成的那天,天外飛來一條巨龍,垂下龍髯相迎。黃帝將主宰神的寶座傳給了他認為很能幹的曾孫帝顓頊,自己乘龍飛往九重天外,隨他同行的朝中大臣、後宮夫人共有七十多位。其餘大臣攀著龍髯還想爬上去,結果龍髯被扯斷,紛紛跌下來。跌落的大臣們望著遠去的黃帝哭了七天七夜,流下的眼淚淹沒了寶鼎,匯成了大湖,後人稱此湖為鼎湖。

繼位的帝顓頊乃北方水德之帝,他的爺爺是黃帝和嫘祖的二兒子昌意。昌意在天庭犯了過錯,被貶謫到凡界的若水,生下了韓流。韓流的模樣委實古怪:細長脖,小耳朵,人臉、豬嘴、麒麟身,雙腿並在一塊兒,下面長著一對豬蹄。韓流娶淖子氏的女兒阿女為妻,生下了帝顓頊。帝顓頂的長相,與他的父親也大體相似。

帝顓頊自幼受叔父少昊的薰陶,特別愛好音樂。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悽悽鏘鏘的聲音,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雲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倡導者。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受了主宰神的委派,怎敢怠慢,只得乖乖地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巳敲打鼓凸的灰肚皮,果然嘭嘭作響,聲音嘹亮。人間受到帝顓頊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這種鼓很貴重,叫鼉鼓。

初登主宰神位的帝顓頊,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將原本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都牢牢拴在天穹的北邊,固定在北方上空,這麼一來,他的根據地北方三十六國永遠光輝燦爛,相反,東、南、西方諸國則永遠漆黑一團,百姓伸手不見五指,生活異常不便。

帝顓頊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隔絕天和地的通途。在他執掌三界大權之前,天、地雖也分開,但距離較近,並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與大樹。天梯原為神、仙、巫而設,人間的智者、勇士,也能憑著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達天庭。那時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神亦可以隨便至凡界遊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的。帝顓頊繼承黃帝做了主宰神,把蚩尤領導苗民造反之事作為教訓,他考慮到人、神雜糅混居弊多利少,將來難保沒有第二個蚩尤下凡煽動世人上天與他作對,為此他命令孫兒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讓人上不了天,神下不了地,大家雖然喪失了自由往來的便利,卻能維持宇宙秩序,保證安全。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運足了力氣,一個兩手託天,一個雙掌按地,吆喝一聲,一齊發力,託天的盡力往上舉,按地的拼命向下壓,天漸漸更往上升,地漸漸更向下沉,木來相隔不遠的天地就變成現在這樣,遙遙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樹,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從此,託天的重專門管理天,按地的黎專門管理地。黎到了地上還生下個名叫噓的兒子,噓沒有手臂,兩隻腳翻轉上去架在頭頂,他住在大荒西極日月山上,這座山乃天門之轉軸。他的職責是幫助父親考察日月星辰執行的先後次序。

自從截斷了天和地的交通,天上的神還能騰雲駕霧私下凡界,地上的人卻再也無法登上天庭,人、神間的距離,一下子便拉得很遠很遠。神高高在上,享受著人類的祭祀,而人有了病苦和災難,卻上天無路,神也完全可以不聞不問,任人類受苦受難。

帝顓頊自己作威作福,還生出了許多鬼兒子危害人類:三個死掉的兒子,一個變為瘧鬼潛伏在長江,傳染瘧疾病菌,害得人發寒熱、打擺子;一個變為貌似童子的魍魎隱匿在若水,夜間施展迷惑人的鬼蜮伎倆,引誘行人失足墜河;一個變為小兒鬼躲藏在人家的屋角,暗中驚嚇小孩,使之驚攣、哭號。另有一個兒子骨瘦如柴,生來愛穿破衣爛衫,愛吃稀粥剩飯,正月三十死於陋巷,成了窮鬼。凡人最怕窮鬼上門,千方百計要送走他。送窮鬼的日子在農曆正月廿九,常見的方式是打掃屋子院落,把掃出來的垃圾當作窮鬼,或投之流水,或傾倒街頭,有的還在垃圾堆上插注香,放三個花炮,俗稱“崩窮鬼”。唐朝文人韓愈窮怕了,曾作《送窮文》說:“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

有一匹名叫禱杌的怪獸,也是帝顓頊的兒子。它有人的面孔,老虎的身軀和利爪,野豬的嘴巴和獠牙;它披著三尺多長的狗毛,連頭帶尾足有一丈八尺長。它在西方的荒野裡橫行霸道,過路人一提起來就驚怖失色。

帝顓頊和他的鬼兒子、獸兒子們,再加上一大批興妖作祟、招災引禍的山精水怪,把黃帝留下來的太平盛世攪得亂七八糟,不過數載,就爆發了以水神共工為首的天神大起義。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諡號桀,史稱夏桀,帝發之子,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預測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

夏朝當姒發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在位重用佞臣,排斥忠良。他重用一個叫趙樑的小人,此人專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殺百姓。夏桀為政殘暴,破壞農業生產,對外濫施征伐,勒索小邦。夏桀即位後的第三十三年,自負勇武,發兵征伐有施氏(今山東省滕縣),有施氏抵抗不過,請求投降,便把多年來積攢的珍奇全部取出,又從民間挑選許多年輕美貌的姑娘,一起進貢給夏桀,在這許多美女中,有個叫妹喜的,因其美貌,令夏桀滿心歡喜,便當即下令撤軍回去。

夏桀聽妹喜說,她原是有施國君的義女,主動要求來侍奉夏王的,心中更是欣喜若狂,第二天就把妹喜封為皇后,寵愛無比,他覺得原來的那些宮室都不配給妹喜居住,於是就下令徵集民夫,為妹喜重新造一座華麗的高大的宮殿,遠遠望去,宮殿聳入雲天,浮雲遊動,好像宮殿要傾倒一樣,因此,這座宮殿就被稱之為傾宮,宮內有瓊室瑤臺,象牙嵌的走廊,白玉雕的床榻,一切都奢華無比。夏桀每日陪著妹喜登傾宮,觀風光,盡情享樂。妹喜原是有施國敗降的貢品,專為傾覆國而來的,因此她變著花樣來使夏桀浪費民力財力,使民怒沸騰。但夏桀對他的要求百依百順,樣樣照辦。

夏桀怕妹喜思念家鄉,就按照有施國的房屋樣式,建造一些新民舍與妹喜參觀欣賞,以消除妹喜思鄉之苦。按著妹喜的要求,派人挨家挨戶挑選三千美女到傾宮歌舞,又派人督做三千剌繡舞衣,人民交不出繡衣的,被嚴刑挎(kū)掠,弄得人民叫苦連天,家家怨恨。夏桀又下令在庭院的樹上掛上肉食,稱作肉林,又在庭院中挖個大池,內中灌滿美酒,稱作酒池。每逢他與妹喜登上傾宮,就命令三千宮女一齊起舞。舞得累了,就讓宮女們到肉林中摘取肉食,趴在池中痛飲。那妹喜還說:“裂帛的聲音,清脆無比,十分悅耳”。夏桀便命令每天要人民進貢一百匹帛,叫力大的宮女天天撕裂給妹喜聽。

夏桀荒淫無度,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民力,大興土木。史書上說他修建傾宮、瑤臺。傾宮呢就是一種高大的建築,因為高,人立於樓上有傾危之感。有人說是一片面積很大的宮殿,佔地足有一頃。不論哪種說法,宮殿的巨集麗都令人咋舌。夏桀還有許多盡人皆知的暴政,如“酒池肉林”,如放餓虎於市中,欣賞人們驚恐逃命的樣子,等等。國中的百姓對夏桀恨之入骨,編出歌謠這樣唱道:“江水沛沛兮,舟楫敗兮。我王廢兮,趣歸薄兮,薄亦大兮。”薄(亳)是商國的首都。這首歌表明夏朝已經失去民心。有人把這首歌念給夏桀聽,夏桀竟說:“這是妖言。我有天下,就像天有太陽一樣。天上的太陽完了,我的國家才會滅亡。”百姓聽說後,就指著天上的太陽說:“太陽啊,你什麼時候滅亡,我們願意和你一起滅亡。”老百姓對夏桀的怨恨可窺一斑。

夏桀繼位後的第三十七年,東方部落的首領商湯將一個德才兼備的賢人伊尹引見給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桀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聽不進去,伊尹只得離去。太史令終古看到夏桀這樣荒淫奢侈,便進宮向夏桀哭泣進諫說:“自古帝王,都是勤儉愛惜人民的力量,才能夠得到人民的愛戴。不能把人民的血汗供給一人的娛樂。這樣奢侈,只有亡國。”夏桀聽了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閒事,終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藥,心裡明白夏一定要滅亡的,就投奔了商湯。

大臣關龍逄幾次勸諫夏桀,夏桀就是不聽,關龍逄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穩固,如今陛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滅亡,陛下已經失去了人心,只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夏桀聽了,非常生氣,下令將關龍逄殺死,這樣,夏朝朝政更加腐敗,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眾叛親離了。

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了桀的黨羽韋國、顧國,擊敗了昆吾國,然後直逼夏的重鎮鳴條(今山西省安邑縣西)。後又被湯追上俘獲,放逐在此。在位52年,國亡,被放逐而餓死。結束了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

歷史人物故事6

明朝永樂年間,南海人周新任監察御史。他正直廉潔,對於官場中的流弊,敢直言披露,行為不軌的貴戚們都很怕他,視之為'"冷麵寒鐵"。後來,周新改任浙江按察使,當地含冤負屈的老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以後,紛紛奔走相告;"我們得救了。"周新到任後,果然澄清了許多積年冤案,懲處於-德育名人小故事

貪贓枉法的官吏。很快,就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為了感謝他,經常有人給他送禮品、財物。周新恪守自己的誓言:份禮不受,分文不取。一次次當面退還了禮品、財物。一次,有人趁周新不在家,給他送去一隻烤鵝。周新的管家推辭不掉,就留下了。周新回家後知道了這件事,為了杜絕人們再來送禮,他便把那隻烤鵝高掛在家裡很顯眼的地方。以後有人再來送禮,他就指著那烤鵝說:"你要是不拿走,照掛不誤!"從此,再沒人敢給他送禮了。

歷史人物故事7

悠久的歷史如一本書,書中出現了無數特點鮮明的人物。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是劉皇叔——劉備。

據《三國演義》中的描述,劉備身長七尺五寸,雙耳垂肩,目光斜視能及,雙手過膝,面如冠玉。他平易近人,好遛狗養馬,更是喜好結交忠義之輩。

在大家眼中,劉備是一個標準的“淚人兒”,那是因為他重情重義,愛才子惜才子。在“桃園結義”中,劉備淚流滿面,這一哭,讓關羽和張飛動了情,發誓豁出性命也要輔佐劉備。於“長阪坡之戰”中,劉備看著渾身血淋淋的趙雲拼儘性命將自己的兒子阿斗救回,他已經泣不成聲,接過年幼的阿斗一把丟出老遠,大聲斥責:“就因為你,險損我一員愛將!”趙雲本就願意一生追隨劉備,看到劉備此舉動,當面立下誓言:“我趙雲,雖肝膽塗地,也定會輔佐皇上,守衛蜀國!”劉備動情的淚中,藏的是情誼。他常哭,卻從未為自己哭過。

除此之外,劉備也很機智。在劉備還是曹操手下的兵士時,一次與曹操談話,曹操卻冷不丁地說了句:“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呀!”劉備心中知道這是生性多疑的曹操在試探他呢!他的手一抖,筷子便掉在了地上。這時,天上一道閃電劈了下來,劉備趁機借閃電說自己膽小怕打雷,打消了曹操所有的疑慮。

劉皇叔如此重情重義,懂得把握時機,也正是我欣賞他的原因。雖然他謀略不如別人,用兵不如別人,但他這種“義”卻讓大家對他忠心不二,最終雄霸一方。

歷史人物故事8

蒙武——與王翦率軍滅亡楚國

家世背景

蒙武出身於武將世家,其家族原本是齊國人。蒙武的父親蒙驁在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

斬將滅楚

秦始皇二十三年

(楚王負芻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命蒙武擔任副將,派遣蒙武跟隨主將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秦軍與楚軍在蘄地交戰,秦軍大敗楚軍,追擊到蘄地南部時,斬殺楚國軍隊將領項燕,楚軍因此潰敗逃亡,秦軍乘勝奪取楚國的一些城鎮。

秦始皇二十四年(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與王翦率領軍隊攻打楚國,秦軍擊敗楚軍,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攻佔楚國全境,滅亡楚國,並在楚地設定楚郡。

主要成就

蒙武是秦國著名將領,曾先後與王翦兩次率軍攻打楚國,皆擊敗楚軍,斬殺楚軍將領項燕,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滅亡楚國。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蒙氏秦將,內史忠賢。”

史籍記載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資治通鑑·卷七》

歷史人物故事9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時楚國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發現者。《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於荊山上伐薪偶爾得一璞玉,先後獻於楚厲王、楚武王,卻遭楚厲王、楚武王分別砍去左右腳,後“泣玉”於荊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識寶,琢成舉世聞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獻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確定到底有關卞和的籍貫問題,因為《中國名勝詞典》、《塗山荊山記所見》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懷遠縣不僅有荊山和卞和洞(當初發現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塗山也是隔河相望。

據《韓非子·和氏”文王請來能工巧匠,琢石開啟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後來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為傳世之寶,為表彰卞和而命名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憫卞和其刑,封卞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卞和獻玉,斷雙足不減其志,雖封侯不動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祿,而在玉石之分,貞誑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欽敬,傳為千古佳話。

卞和執著獻玉,是對真理的追求。簡單的說,就是證明自己的眼光。卞和 最早見載《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 得璞於荊山,卞和奉獻於楚厲王。楚厲王以為石,楚厲王以卞和為誑,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璞於武王,楚武王復以為誑,刖其右足。後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於荊山,淚泣盡而繼之以泣血。楚文王見狀,使人問其淚泣盡繼之泣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 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

對於卞和的籍貫問題,有人認為卞和是安徽懷遠縣人。其實,對卞和是哪裡人的問題,應該不存在爭議。卞和得玉於荊山是事實,至於這個荊山在哪裡,全國共有四處,分別在湖北省南漳縣西部、在陝西省閻良區、三原縣、富平縣三地交界處、河南省靈寶縣閿鄉南、安徽省懷遠縣西南,其中以湖北荊山最為出名。但是把卞和與所處的年代相結合,便不難發現,卞和是湖北荊山(襄陽市南漳縣)人。原因如下:雖然卞和生卒年月無從考證,但是“卞和獻玉”的故事告訴我們,卞和是生活在楚厲王、武王、文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間,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繼位,也就是說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國早期是在丹淅至荊山一帶活動,史學界已無異議。當時楚國面積很小,據《左轉·昭公二十三年》記載:“若敖、蚡冒至於武、文不過同”,周制“方百里為同”,就是說楚國到武、文王時期面積不過百里。這裡與安徽懷遠縣相距何止百里,更何況當時楚國周邊還有很多的諸侯小國,楚國大面積開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後的事了。

歷史人物故事10

維多利亞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5.24—1901.1.22) 是英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統治時期,英國曆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加大侵略擴張力度,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和佔領了無數殖民地。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制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歷史人物故事11

蔡邕:三國裡最倒黴的人

我們在品三國的時候,看的是曹操的老奸巨猾,看的是關羽的至死忠誠,看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是,你有沒有看到一個非常倒黴的人呢?這個倒黴的傢伙就叫蔡邕。蔡邕倒黴就倒黴在他的才華上。

蔡邕非常有才,而且是多方面的人才!經史、天文、數學、繪畫、書法、音樂等,都有很深的造詣。正因為他的才華橫溢,他才被“群芳”所妒。有人妒出了“高血壓”,有人妒出了“心臟病”,有人妒得沒治了短了命,有人惱得恨不能一腳將他踩進泥坑裡。

蔡邕作為議郎,曾被漢靈帝召進宮中商策。他直言不諱地斥責“帝貪,政暴,吏酷”,說了一大堆壞話。大宦官曹節聽了這些話後心裡特別不舒服,逼著皇帝治蔡邕一個“議害大臣”之罪,不僅下了獄,而且還要處死。幸虧有忠臣死諫,他這才保住了頸上人頭,被流放到朔方邊地。

宦黨曾派刺客一路追殺欲將他致死途中,但刺客卻被他的忠勇之氣深深打動,未忍心對他下狠手。一招不靈,宦黨自然不會死心,他們又賄賂地方官員,讓地方官員找個適當的機會除掉他。好在那地方官也是個好官兒,十分羨慕他的才華,非但沒有下手,反而將此事透露給他,讓他多加小心處處留神。蔡邕就這樣絆絆磕磕、慌慌張張、窩窩囊囊地活了一陣子。

這以後,蔡邕上書皇帝,要求寫《後漢書》,皇帝便詔免他的“罪過”,令他返回原郡。可是,蔡邕在即將返鄉的時候又生出了波折——當地太守、大宦官王甫的弟弟為他餞行,他死活不買這個賬,結果又被上書誣告,他被迫逃到了江南。這一逃,就是十二年。

要說“知人善任”,還得說是那個大奸臣董卓。他威逼蔡邕進宮,若不進宮就要誅滅他的九族。蔡邕為了他的九族免災,被迫應召。可他應召不久,壞事情又來了——董卓被王允滅了九族。董卓死後,蔡邕對董卓念念不忘,毅然當市撫屍大哭。這讓妒忌他、仇視他很久的王允抓住了把柄,立即逮捕他欲判死刑。可惜的是,是否要判蔡邕死刑的爭議尚未停止,蔡邕就死在獄中了。

蔡邕真是一個倒黴透頂的人才啊。

歷史人物故事12

吳承恩其實小的時候在家鄉就小有名氣,他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但是他的成名作《西遊記》卻成書很晚。

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因為是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遊記》的創作。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遊記》後,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曆十年(82歲)離開了人世。

傳說吳承恩正式寫《西遊記》是72歲的高齡。各位年齡偏大,在學術、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慮來寫小說,說不定也寫成一代大師。

歷史人物故事13

一位曾擁有英國最高權位的鐵娘子,但背後卻承受著無限的孤獨和悲哀。

撒切爾說過:在我的世代,沒有女性會成為首相。

然而她做到了,她成為了英國第一任女首相,向人們證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還可以完成一些男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撒切爾學習很努力,但並不算有天賦,成績並不突出,但卻靠著刻苦學習考上了牛津大學。年紀輕輕的撒切爾在25歲時,就成為了保守黨女性候選人。

就在這時,她遇到了擁有家族企業的富商丹尼斯,丹尼斯對年輕漂亮、又具有政治頭腦的撒切爾一見鍾情。不久,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結婚兩年後,生了一對龍鳳胎。

初為人母的撒切爾並沒有對一對龍鳳胎有過多留戀,兩個多星期後,就繼續投身政治事業去了。在愛情上,丈夫丹尼斯一直在撒切爾的身後默默的支援著她從政,撒切爾獲得了婚姻上的幸福,在親子關係上,卻是一位失敗的母親。

她忙於政治活動,疏忽家庭教育,成了“母慈子敗”的案例。

晚年的撒切爾曾坦言: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絕不會步入政壇,因為我的家庭已經為我的從政之路付出了過高的代價。

由於一直忙於政治活動,撒切爾沒有時間陪伴子女。女兒與她的關係非常冷淡,兒子雖然跟撒切爾的關係很親密,但兒子卻一直不給她爭氣,學習成績差,還依仗母親的權勢在學校裡稱王稱霸,連老師都不敢管。

成年後,兒子參加拉力賽,在沙漠中走失。得知兒子出事的撒切爾後,出任首相以來,第一次在公眾面前落淚,懇請各國政府幫忙解救兒子。被營救後,撒切爾的兒子又因在酒店裡消費大量酒水拒不支付,並認為政府解救他理所應當,與外交官和酒店工作人員爭執不休,最後以警方介入而告終。

此後,又藉著母親的地位和妻子的錢財,從事一系列冒險活動攬財。最終,因參與幾內亞政變,在南非被捕,判4年監禁緩期執行,並處以31.3萬英鎊罰金。撒切爾聞訊立刻帶著罰金去南非,才把兒子撈回來。

撒切爾教子無方,成了英國媒體公認的“母慈子敗”的案例。

她輕度中風,失去了部分記憶。撒切爾說:家就是你沒事可做時去的地方。

在與丈夫50年金婚紀念日時,撒切爾因輕度中風,失去了部分記憶。兩年後,丈夫去世,對她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記憶力越來越差,經常還認為丈夫還活在世上。喪夫之痛讓撒切爾久久不能釋懷,曾有一次深夜醒來,她換上盛裝,非要去墓地看望丈夫。

77歲生日時,撒切爾只收到了4張賀卡,她擺在桌子上,對著它們發呆。兒子遠在西班牙居住,女兒在瑞士,孫子在美國,平時都很少回英國探望她。撒切爾的女兒說:母親不應過於期待成年子女不時的回家看望她,家人不在身邊的日子誰都經歷過,我們年幼時也總見不到母親。

3年後的大壽,也許是懷念曾經熱鬧的日子,她宴請了650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儲和當時的首相布萊爾都來為她祝壽。撒切爾又展露出了以前的風采,臉上洋溢著曾經的笑容,但這一切都是那樣短暫。

她的晚年淒涼得令人唏噓。在之後漫長而又孤寂的歲月裡,撒切爾經常突發中風,後來連看報都變得困難了,經常看了下一句就忘了前一句。晚年的撒切爾飽受著精神上的雙重摺磨,除了病痛摧毀了她身上鐵娘子的烙印,更可悲的是,子女關係的冷淡與疏遠。

彌留之際,房間裡放滿了丈夫、兒子、女兒、孫女和孫子的照片,卻沒有一位至親陪在身邊,陪伴她的只有醫生和護士。即便去世之後,兒子和女兒也不願意第一時間趕回來,打理撒切爾的後事。

但撒切爾這令人唏噓的淒涼晚年,又怨的了誰呢?家怎麼能夠是沒事可做時去的地方?在本該需要關愛兒女的年代,忽略了女兒,最後得到的是女兒對她的冷漠,又把氾濫的愛給了兒子,兒子在她的溺愛之下,成了“混世魔王”“商業扒手”。

人到暮年,家庭才是我們最後的歸宿。事業可以帶給你名聲、地位和成就感,但當你卸下盔甲,夜深人靜的時候,當你年華老去的時候,名聲會隨著時間淡去,成就感也會消退。

也許錢會留下,但到了垂暮之年,金錢不會給我們帶來幸福感,家庭才是我們最終的後盾和歸宿。

受傷時家是遮擋風雨的傘,開心時家是洋溢幸福的河。

事業永遠無法取代家庭成為人情感的港灣。

擁有幸福的家庭才是人生的目的,事業只不過是為了維護家庭幸福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可惜,撒切爾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才明白。

歷史人物故事14

錢鍾書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妙語:汪處厚雖然做官,骨子裡只是個文人,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殯儀館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會向一年、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陳死人身上生髮。“週年逝世紀念”和“三百年祭”,一樣的好題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為有女作家——這題目尤其好;旁人儘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這是註冊專利的題目。汪處厚在新喪裡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詩的時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婦新兒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時用不上……

曾國藩就有汪處厚這樣的癖好,他也寫了不少“只恨一時用不上”的輓聯,併為此而開罪了好友湯鵬。

曾國藩在做京官時,居官問學之餘,喜歡創作對聯,尤其喜作輓聯。輓聯頗有蓋棺論定的意思,數十個字的篇幅,既要總結生平,又要表達情感,兼要發表評論,還要有一定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實在寫不好。只是,可作輓聯的人多為新近死去的親朋故舊,哪裡會有那麼多蓋棺定論的死者等著他“敬輓”呢?此公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稍作變通,進行“生挽”——即給身邊熟悉的活人預寫輓聯,以資練習。這種做法當然不厚道。但對提高水平,據說倒是助益顯著。當然,這事兒得偷偷地幹,決不敢讓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間的一個春節,曾國藩正利用春節閒暇在書房中創作輓聯,比他大10歲的好朋友湯鵬適時前來拜年。二人關係素來密切,湯鵬也就不待通報徑直到書房來找國藩。說來也巧,國藩這時正寫到“海秋(湯鵬字)夫子千古”,陡然見到被挽者現身,趕緊手忙腳亂地藏掖條幅。湯鵬以為他在寫春聯,只是好奇為啥用白紙不用紅紙,便要看看寫了什麼。國藩死死捂住,湯鵬秉性霸蠻,兼好奇心重,乃不管不顧一把扯過來看個究竟。不看則已,一看差點暈倒:好朋友竟在這新春吉日給自己寫輓聯!這還了得,湯鵬對曾國藩重重吐了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說,這都是輓聯惹的禍。湯鵬是湖南益陽人,字秋海,曾國藩的老鄉,兩人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一起做京官,過從甚密。輓聯風波後,怒不可遏的湯鵬反目,與曾國藩割袍斷義。

湯鵬聰慧過人,他22歲中舉,23歲連捷進士及第,被譽為“凌轢百代之才”,“意氣蹈厲,謂天下事無不可為者”,認為“徒為詞章士無當也”。其人性情儻易,不中繩墨,喜歡放言高論,目無餘子,甚至連司馬遷、韓愈都不放在眼裡。湯鵬雖科甲順利,官場卻很不得志,“禮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長年待職閒曹,終不為朝廷重用。後來更因事遷謫,“恃才傲物,謗口繁多”。

湯鵬的死也很是離奇。一天酷熱,幾個朋友聚在湯鵬家閒聊。有人偶然說到大黃藥性峻烈,不可隨便服用。湯鵬漫不經心地說:“那有什麼?我經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半信半疑。湯鵬大怒,立刻命僕人去藥鋪買了幾兩回來,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們擔心出事,攘肩捉背,群起制止。但湯鵬堅決不聽,堅持將一罐大黃全部服下,結果當天暴卒。好奇倔強到不惜生命的地步,實屬奇人奇事。曾國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說:“一呷之藥,椓我天民”,即指此事。

對於兩人絕交的真正原因,曾國藩自然也不會承認,因為承認了將有損他的道德文章形象。他在給湯鵬的寫的祭文中,將兩人斷交的原因歸結於湯鵬對曾國藩批評其著作《浮邱子》不滿:“一語不能,君乃狂罵。我實無辜,詎敢相下?”

湯鵬的死,曾國藩為其送上的輓聯是:

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至於這是曾國藩當時即興寫就,還是“生挽”的成稿,自然只有他自己清楚了。曾國藩後來的輓聯創作日漸爐火純青,他的全集中,收有其創作的輓聯七十七副。近代古文家、詩人吳恭亨曾說:“曾文正聯語雄奇突兀,如華嶽之拔地,長江之匯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對曾氏之聯語評價不可謂不高。

歷史人物故事15

項籍在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