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故事2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2W

歷史人物故事 篇1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訊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雙方爭執不下,最後達成”協議”,說中國假如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麼也不提供.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說他自不量力,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假如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

歷史人物故事22篇

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

歷史人物故事 篇2

一、張釋之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他原先與其兄共同生活。漢文帝時,張釋之用錢買了一個常侍郎的小官,侍奉皇帝。十年過去了,他還是原職,文帝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張釋之看到這樣下去沒什麼前途,欲辭職回鄉,感嘆地說:“幹了這麼多年,連當官欠哥哥的那點錢都還不了!”當時,中郎將袁盎很瞭解他,知道他是個人才,向漢文帝竭力薦舉,才又留下。

有一次,漢文帝召見了他問歷代興亡之事。張釋之從容不迫地談著秦朝之所以失天下、漢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文帝聽完十分吃驚,這麼一位人才長期埋沒著,於是拜他為謁者僕射。從此,張釋之在皇帝身邊參與政事。

上林苑是漢代皇帝狩獵巡遊的場所,這裡養著許多動物供皇宮參觀。一次,張釋之陪漢文帝來到上林苑。文帝詳細地詢問各種動物的情況,負責上林苑的尉官回答不上來。這時,飼養老虎的一位民夫在旁幫尉官回答上了,口齒還很利索。文帝聽後說:“作官吏的都應這樣才行!”他當即下詔讓此民夫為上林令,罷免原來的尉官。

張釋之走上前問文帝:“陛下看絳侯周勃是怎樣一個人呢?"

“忠厚人!”

“東陽侯張相如呢?”

“也是忠厚人!”

張釋之說:“周勃和張相如二人都是品德超群,然則兩人言政事時話都說不利索。二人都為漢朝立下了大功,看一個人怎麼能光憑口齒利索、喋喋不休呢?秦朝就是不務實。任用了一批華而不實的書生,以致滅亡。今陛下因民夫口才好就重用,巨恐怕此風一長,田下人都爭著巧言口辮,而不務實。”

文帝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沒讓民夫升遷。

有一次,太子與樑王乘車入朝,過司馬門沒下車。漢宮衛令規定:出入殿門和司馬門都要下車,違者罰金,張釋之追上太子和樑王,不讓他們入殿門,並上奏文帝,請懲治太子過失。文帝要依法辦事,其母薄太后前來求情。文帝連向太后謝罪:“教育兒子不得法!”由於張釋之的堅持,薄太后讓文帝下詔赦免太子,然後才可進殿門。通過這件事,漢文帝對張釋之更加敬重,覺得他是不畏權貴、以法執事的人才。

不久,拜他為中大夫,後又升中郎將、廷尉,成為當時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二、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xx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冠軍”一詞最早就因霍去病勇冠三軍受封而來。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

歷史人物故事 篇3

北宋時期,大宋王朝的西北部,很長時間以來,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威脅——那就是党項人。

党項人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最初起源於青藏高原。

後來,在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時期,遭受到擠壓的党項人,在大唐王朝的同意下,千里迢迢遷徙到黃土高原一帶定居。

“安史之變”爆發後,党項人的首領還曾經帶領自己的隊伍,不遠千里來到長安城下,幫助大唐王朝收復都城。

但是,在宋朝建立之後,由於各種原因,宋朝和党項人的關係並不是太好。

所以,党項人便藉機對宋王朝發動偷襲,燒殺擄掠,給邊境城鎮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直到一位名叫王彥升的宋軍統帥到來,這種情況才得以制止。

王彥升,北宋開國將領,是著名的`驍將,因為劍術高超,人送外號“王劍兒”(善擊劍,號"王劍兒")。

因為開國有功,王彥升被宋太祖趙匡胤任命為京城巡檢,負責整個京城汴梁的安全。

但是,不久之後,他便因為四處炫耀自己的功勳和敲詐官員錢財,而被宋太祖調離了京城,到唐州去擔任刺史。

在之後的多年中,又先後被調任為申州、防州和原州的軍事主官。

讓党項人為之膽寒的事情,就發生在王彥升擔任原州防禦使期間。

身為一個沒有讀過書的武將,王彥升不僅為人粗狂,而且非常的殘暴(性殘忍)。

原州和党項部落緊鄰,而党項人也因為粗狂的性格,時常會越界犯法。

當然,按照規定,在宋朝地界犯法的党項人,理應接受宋朝法律的制裁。

然而,王彥升卻並沒有這麼做——對於那些膽敢違反宋朝律法的党項人,他總會在和部下喝酒的時候,把這些人叫來。

但是,王彥升一不審問,二不宣判,而是直接用手擰掉犯人的耳朵,當做自己的下酒菜(引所犯以手捽斷其耳,大嚼,卮酒下之)。

而且,每次都會有多個犯人被王彥升如此處理。

然後,這些被處理過的党項犯人,就會被釋放回去。

如此以來,王彥升的名聲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党項人的部落。

面對如此彪悍、暴力的宋軍將領,党項人自然是不敢輕易招惹(西人畏之,不敢犯塞)。

於是,在王彥升駐守邊關的那些歲月裡,党項人從來都沒有進犯過他所在的地方。

歷史人物故事 篇4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楚國的烽煙瀰漫在汨羅江的周圍,不能為國效勞的憂傷緊鎖在你的眉頭。你那赤子之心被掩埋在汨羅江滾滾波浪禮,你的靈魂在水面上,漂游著。你叫屈原,我喜歡你的剛直。

月光下,你乘一葉扁舟,夜遊小河,你舉杯邀明月,睜著天真的眼睛遙望著你的月亮,此時,你想起了美麗的故鄉與親愛的家人,心中不免有些思念之情。於是,你詩興大發,高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叫李白,我喜歡你的詩意。

你忍辱負重,在敵人的遊船上,,你堅定地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為報祖國,投筆從戒,本想以身殉國,卻被金人俘虜,你在零丁洋裡,與海進行最後一次燦爛的邂逅。你叫文天祥,我喜歡你的堅定。

你溫文爾雅,在你的門下,你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弟子,仁愛是你的專有名詞,你打造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學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你獨特的交友方式;“溫故而知新”是你良好的學習方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你謙虛的品德。你叫孔子,我喜歡你的學問。古人其實不遠,只需你去品讀歷史,就能與古人相識,邂逅古人。

歷史人物故事 篇5

戴安娜王妃,全名戴安娜·弗蘭茜斯·蒙巴頓·溫莎,孃家姓為斯賓塞。被大眾稱為戴安娜王妃,1961年7月1日出生於英國諾福克,是愛德華·斯賓塞伯爵的小女兒。1981年7月29日與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結婚。她是查爾斯的.第一任妻子,亦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親生母親。1987年6月,戴安娜將她所拍賣的79件服裝所得350萬英鎊,全部捐給慈善事業。她的品行深深地感動了普通大眾,尤其是苦難之中的人們。

戴安娜產下哈里王子後飽受抑鬱症的困擾,加上查爾斯王子與情人藕斷絲連,這段曾經的童話式婚姻在短短數年間迅速完結。

1996年8月28日解除婚約,戴安娜獲准保留“威爾斯王妃”的頭銜。1997年因車禍死於法國巴黎。

1997年,戴安娜在巴黎遇車禍離世。法國司法部公開的調查報道稱,司機酒後駕駛是意外主因。但多年來,人們對事件真相仍有諸多猜測。

歷史人物故事 篇6

歷史人物故事 篇7

我們在品三國的時候,看的是曹操的老奸巨猾,看的是關羽的至死忠誠,看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是,你有沒有看到一個非常倒黴的人呢?這個倒黴的傢伙就叫蔡邕。蔡邕倒黴就倒黴在他的.才華上。

蔡邕非常有才,而且是多方面的人才!經史、天文、數學、繪畫、書法、音樂等,都有很深的造詣。正因為他的才華橫溢,他才被“群芳”所妒。有人妒出了“高血壓”,有人妒出了“心臟病”,有人妒得沒治了短了命,有人惱得恨不能一腳將他踩進泥坑裡。

蔡邕作為議郎,曾被漢靈帝召進宮中商策。他直言不諱地斥責“帝貪,政暴,吏酷”,說了一大堆壞話。大宦官曹節聽了這些話後心裡特別不舒服,逼著皇帝治蔡邕一個“議害大臣”之罪,不僅下了獄,而且還要處死。幸虧有忠臣死諫,他這才保住了頸上人頭,被流放到朔方邊地。

宦黨曾派刺客一路追殺欲將他致死途中,但刺客卻被他的忠勇之氣深深打動,未忍心對他下狠手。一招不靈,宦黨自然不會死心,他們又賄賂地方官員,讓地方官員找個適當的機會除掉他。好在那地方官也是個好官兒,十分羨慕他的才華,非但沒有下手,反而將此事透露給他,讓他多加小心處處留神。蔡邕就這樣絆絆磕磕、慌慌張張、窩窩囊囊地活了一陣子。

這以後,蔡邕上書皇帝,要求寫《後漢書》,皇帝便詔免他的“罪過”,令他返回原郡。可是,蔡邕在即將返鄉的時候又生出了波折——當地太守、大宦官王甫的弟弟為他餞行,他死活不買這個賬,結果又被上書誣告,他被迫逃到了江南。這一逃,就是十二年。

要說“知人善任”,還得說是那個大奸臣董卓。他威逼蔡邕進宮,若不進宮就要誅滅他的九族。蔡邕為了他的九族免災,被迫應召。可他應召不久,壞事情又來了——董卓被王允滅了九族。董卓死後,蔡邕對董卓念念不忘,毅然當市撫屍大哭。這讓妒忌他、仇視他很久的王允抓住了把柄,立即逮捕他欲判死刑。可惜的是,是否要判蔡邕死刑的爭議尚未停止,蔡邕就死在獄中了。

蔡邕真是一個倒黴透頂的人才啊。

歷史人物故事 篇8

父親威廉和母親芬妮,都有著貴族血統。在英國,他們擁有兩處家園:茵幽別墅和恩珀蕾花園。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們全家像候鳥一樣,馬不停蹄地到“茵幽別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餘時間,他們住在恩珀蕾花園裡。到了春秋季節,全家人就到附近的倫敦探親訪友,忙得不亦樂乎。小弗洛倫斯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環境中度過。

可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興奮點,卻往往不在小夥伴們身上。她愛騎小馬,愛和身邊的小貓、小狗、小鳥們聊天,玩耍。她樂於照看它們。有一次,一隻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鳥包起來,把它埋在花園內的松樹下,還豎起了一塊小墓碑,上面寫了墓誌銘——

可憐的小山雀/你為何死去/你頭上的皇冠/是那樣美麗//但是現在/你卻躺在那裡/對我不理不睬/不聞不問

從小時候起,她就獨來獨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樣頑皮。她倔強而執拗,多愁善感,似乎過於早熟。她在滿目繁華中孤獨地成長。

恩珀蕾花園一片繁榮,花園外面卻是滿目凋敝。1842年的英國,經濟異常蕭條,饑民充斥了各個角落。弗洛倫斯在她的筆記中寫道:不管什麼時候,我的心中,總放不下那些苦難的人群……

1843年7月,正是炎熱的季節,南丁格爾一家再度到茵幽別墅消夏避暑時,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去幫助周圍的窮人。她不怕骯髒和吃苦,把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為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親給她一些藥品、食物、床單、被褥、衣服等等。她把這些東西用於賑濟窮人,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到了應當返回恩珀蕾花園時,弗洛倫斯不願半途而廢,她想留在當地。但是母親認為,出身貴族的女兒理應在別的事情上有所作為,浪費時間護理那些窮人,簡直荒唐無比。父親和姐姐也都站在母親一邊,弗洛倫斯孤立無助。

在當時英國人的觀念中,與各式各樣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骯髒而危險的。人們對於“醫院”、“護理”這樣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談,因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丟臉的事情。由於醫療水平落後,加上國力衰微,戰爭頻繁,在1844年以後的英國,醫院幾乎就是不幸、墮落、邋遢、混亂的代名詞。由於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時簡直就像瘋人院。在弗洛倫斯看來,最讓人難以接受的事,還不是上述可怕的醫療條件,而是醫院中“護士”的不佳的名聲,和她們那低下的素質。

1845年8月,弗洛倫斯同父親一道,到曼徹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為祖母病情加重,臥床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邊護理。很快,祖母的身體大有起色。接著老保姆蓋爾太太又病倒了。弗洛倫斯又趕回家裡,精心護理病入膏肓的蓋爾太太。直到老人臨終,弗洛倫斯一直守候床邊,沒有離開半步。

這年秋天,恩珀蕾花園附近農村中瘟疫流行,和當地的牧師一道,弗洛倫斯積極地投入了護理病人的工作。她在一次次地證明著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堅定了。在那時,人們都以為護理工作很簡單,根本用不著培訓。以前連弗洛倫斯自己也曾認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幫助病人解除病痛,這就是護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親眼看到一個女人,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這位病人服錯了藥。“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護理者‘毒死’了她!”這一想法讓她大受刺激。她從此知道,護理是一門重要的學問。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別無選擇,必須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離恩珀蕾花園幾英里處,有一個診療所,主治醫師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氣,據說畢業於牛津大學,而且是南丁格爾家的老朋友。於是,弗洛倫斯打算說服父母,給她一段時間,准許她去這個診療所學習。恰逢富勒夫婦應約到恩珀蕾花園做客,她就當著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為師。

不料,一場風暴就此爆發了。父親拂袖而去;母親則氣得發瘋,說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怪念頭;連姐姐也歇斯底里大聲嚷嚷,說妹妹一定是“中了邪”——這不單有失貴族身份,還會把病菌帶入家門,害死了全家。

富勒夫婦感到很難堪。為了安撫南丁格爾夫婦,他們也只好向弗洛倫斯“潑冷水”,勸她放棄自己的想法。

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她咬緊牙關,沒有屈服。她開始偷偷鑽研起醫院報告和政府編印的藍皮書。她還私下給國外的.專家(比如普魯士大使本森夫婦)寫信,向他們請教各種問題。並且,還時不時地索求有關巴黎和柏林兩市醫院情況的調查報告。

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學習一個多小時。當早飯鈴聲響起,她會迅速收拾書本,若無其事地下樓用餐,看上去規規矩矩,也儘量不提及內心的想法。母親要她負責儲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絲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親回心轉意。她給朋友克拉克小姐寫信說:“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務。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它們簡直是乏味透頂。我也不禁要問自己:‘這就是生活嗎?難道一個有理智的人,一個願意有所作為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這些嗎?’”

她也收到了愛情的橄欖枝。在一次宴會上,她結識了年輕的慈善家理查德(將少年犯與成年犯分離,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議)。理查德對她一見鍾情,兩人一起談詩作畫,愉快交往。在弗洛倫斯寂寞無助的時候,理查德的數不清的信箋,給過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稱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時,她考慮良久,卻拒絕了他。她給理查德寫信說:我註定是個漂泊者。為了我的使命,我寧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錢。

弗洛倫斯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獨身生活的態度,同時談到自己對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見是,歸根結底,一個人必須結婚,這是必然的歸宿。不過,我最終覺得,婚姻並不是唯一的。一個人完全可以從她的事業中,使自己感到充實和滿足,找到更大的樂趣。”此後,她拒絕了所有的求婚者。不過南丁格爾在晚年公開迂曲的表白了自己的性取向,她在自己的日記裡寫到與英國和普魯士女性同床的興奮之情,她還在不少私人書信中讚許自己與女性之間的愛情,歐美專家經過了多年的考究與核實確定了南丁格爾的確有同性戀的傾向,南丁格爾也展示出了自己衝破成規這勇敢的一面。

經弗洛倫斯的請求,本森爵士給她寄來了一本書:《凱撒沃茲的基督教慈善婦女年鑑》。書裡介紹了凱撒沃茲在護理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有關情況。

她仔細閱讀之後,不由得喜出望外。作為慈善醫療機構,凱撒沃茲正是她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地方。在那裡,各方面的條件相對完備,她可以得到適當的訓練,同時,那裡的宗教氣氛、清規戒律,是一張“擋箭牌”,可以保證護士的名聲不受輿論指責。

但她不敢貿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凱撒沃茲,只是利用病後療養的機會,先來到法蘭克福,當時那裡的護理事業也走在各國前列。在一家診療所,她學到了不少有用的東西。兩週以後,她離開時,覺得自己有資格做一名合格的護理員了。

當父母、姐姐知道她對護理“賊性不改”,還在私自學醫時,個個氣得發抖。他們聯合起來懲罰她,令她“閉門思過”,不許出家門一步。

她與家人冷戰數年。時光如飛,在1851年6月8日這一天,弗洛倫斯在她的筆記中,以前所未有的堅定語氣寫道:“我必須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機會就會白白地從身邊溜走。從他們那裡,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衝突。我顯然是不會獲得同情和支援的。我應該就這樣坐以待斃嗎?絕對不可以!我必須自行爭取那些我賴以生存的一切。對於屬於我的事業,我必須自己動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際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們是決不會恩賜與我的。”這次,她的確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為藉口,去了凱撒沃茲;在那裡學了兩個星期之後,為了獲得更為系統的學習,決定再次去法蘭克福。她平靜地向家人宣佈了她的決定,父親尚平靜,但母親和姐姐驚慌不已,再度極力阻撓。這一次,弗洛倫斯絲毫沒有退卻。她們三人大吵了一通。父親見勸阻無效,氣憤之下,提著槍牽著愛犬走出家門。他走後,她們更吵得天昏地暗。母親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靈巧地躲開了。

第二天,弗洛倫斯勇敢地離開了家。來到西道爾·弗利德納牧師的收容所——這所機構擁有一所醫院,一所育嬰堂,一個孤兒院和一所培訓女教師的學校。

弗洛倫斯住在孤兒院內的一個小房間裡。她的工作地點,就是孤兒院和法蘭克福女子醫院。所有的工作她都學著幹,一點兒也不肯落下,甚至連手術護理她也參加。這對她來說非常不易。畢竟,在當時,對於一個貴族女子來說,完全是“有失體統”的事。她明白這一點,但她不在乎。

在這段時間裡,她往家裡寫了好幾封信,介紹自己的情況,也渴望和家裡人重歸於好。在32歲生日時,她感謝家人的祝福,還特地給父親維恩寫了一封信。其中寫道:

“儘管我的年齡的確不小了,不過我會更加堅持行使我的使命。事實上,我很高興,因為我終於重獲自由。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經過去,我並不多麼留戀。它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我為此而欣慰,因為這意味著,我將獲得新生命。”

歷史人物故事 篇9

在天長東鄉,住著一戶有錢的老員外,名叫沈萬山,外號神萬山。老夫妻二人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名喚沈鳳仙。據說,以前他家和別人一樣,祖輩種田為生,輪到沈萬山,家裡漸漸發了起來,但真正發財的原因還真虧他的女兒。這故事得從頭說起。

沈鳳仙從出生起就與眾不同,自幼聰明過人,無論針功還是習文,她一看就知。她會紡紗織布、描龍繡鳳,還會吟詩答對、能歌善舞,而且長得十分漂亮,有沉魚落雁之容,老夫妻愛如掌上明珠,想找一個合適的後生招婿在家,繼承家業,可上門求親的不計其數,跑破了門坎,女兒也不同意,老夫妻拿她沒辦法。

原來鳳仙十七歲時,晚上睡夢中被一美貌後生驚醒,姑娘哭著不允,可那青年說了多少知冷知熱的話,並說自己是財神化身,能讓她一生富貴。姑娘自知已經失身,也就不哭了。姑娘二十歲時,突然懷孕了,這事被老員外知道了,大發雷霆,無論誰說情,都不依,說她犯了家規,這是犯七律之罪。他給女兒一把菜刀和一條繩子,要她自己去死。姑娘絕望了,哭得淚人一般,母親只是哭,也沒有辦法。

就在這天晚上,那後生來了,說:“鳳仙,你的事我知道了,你明天和你母親說好,暗地裡買一個丫頭賠你,乘坐你家推磨的小驢車,讓它自己走,它在什麼人家門口停下,你就嫁給他,窮你別怕,我會來幫助你。”說完就走了。

第二天姑娘下樓來到母親房中,趁父親不在說出此話,母親轉憂為喜,並買了一個叫小紅的丫頭。這天晚上,女兒給母親叩了三個頭,上車了。由丫頭小紅趕車,就這樣慢慢地走了。女兒走後,老夫人把後樓放了一把火給燒了,還哭著說“女兒被火燒死了”,老員外信以為真,也流下了辛酸的淚水。

主僕二人坐上車後,小驢不緊不慢地往前走,姑娘也不知東南西北,只好聽天由命了。當天晚上,小驢車來到南陽(今汊澗)一小戶人家門口停下,不走了,丫頭狠命趕驢,它就是不走。姑娘知道了,叫丫頭下車。這家老媽媽看見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到他家來,趕緊讓坐、倒茶,問長問短,姑娘問他家有多少人、以何職業為生,老媽媽笑著說:“我家姓王,老頭子早死了,只有母子二人,兒子叫王喜,給人家挑水,掙錢餬口,別人都叫他王挑水的,今年二十歲了,只因家窮,到現在還沒有老婆。”老太太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又問:“天這麼晚了,姑娘到哪裡去?是不是走錯路了?”姑娘說:“我到外婆家,多年未來,找不著了,想借宿一宵,明天就走。”老太太犯難了:“我家地方太小,住哪裡呢?”說著兒子回來了,雖然衣服破舊些,但人品很好,濃眉大眼,說話滿臉笑,忠厚老實。姑娘暗自高興,但無法開口,只見小夥子用帽子捧來一點米,這是明天一天的口糧,全部放在了鍋裡,煮成了乾飯,來招待客人。小夥子一邊忙著,一邊老是看著姑娘笑,姑娘很不好意思。還是丫頭小紅心靈,說:“老太太,大哥,我告訴你,我們小姐父母雙亡,沒有親人,燒紙時,不小心把火弄出來把房子燒了,現在投親不著,如果大哥不嫌,小姐願意與你結成百年之好,你看如何?”老太太聽了高興得不得了,小夥子不知說什麼才好,心裡像是吃了蜜糖,甜到心。老太太說:“我這裡房子少,正愁沒法住,既然姑娘願意,今晚就成親,今天是八月十六好日子。”說完就叫兒子去買菜,買鞭炮,由小紅伴著小姐,當晚連丫頭四口人高高興興地熱鬧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王喜起床,準備去借早飯米,鳳仙看出他的心思,走到外面破牆根,拿出一塊石頭,用手輕輕一掰,拿一點給丈夫,叫他去當錢,王喜拿著小石頭來到銀器店,一看是一塊烏金,當下換成銀錠,買米買菜,老太太高興地笑著對人說:“我家娶了位仙女媳婦。”

說也奇怪,別人懷孕九個月就生了,而鳳仙整整十二個月才生,王喜得了貴子,但他不知道媳婦懷的.是別人孩子。可鳳仙知道,她給孩子取名叫王胎來,意思是胎裡帶來的,可孩子眼睛、鼻子、嘴和臉沒有一處不像王喜的,從此他家的日子越來越好。王挑水也不再給人挑水了,他不知哪來那麼多錢,開始建房,開店,並在南頭買了一大片地,建了圩子,直到現在這地方還叫王圩。

他家富了,也叫起員外來了,別人如不稱他員外,叫王挑水的那可不得了。據說天長知縣母親過七十大壽,全縣大戶人家都接了請帖,王胎來回家問父親,有沒有請他去吃酒,王喜說沒有。王胎來人小,說話倒是可以,他說:“這太不像話,怎麼看不起我家?我家在南陽也是大戶人家,雖沒有官,但有的是錢。”這話被路人聽見,當時為了討好,跑到天長,告訴縣太爺。縣太爺知道後,立即叫人送去請帖。來人很會說話,說:“縣太爺叫我負責送請帖,怪小人忙忘了,小人罪該萬死,請王老員外父子要高抬貴手,如果讓縣太爺知道了,說小人辦事不妥,小人是要吃皮肉之苦的,千萬千萬要原諒小人。”王員外聽了說:“好,我不怪你。”到了這一天,王員外忙於事務,分不開身,由十三歲的兒子王胎來前去拜壽。吃完酒上帳時,王胎來到帳房,叫先生寫白銀兩騾車。先生沒有下筆,看這孩子笑笑,管錢人在先生耳邊輕聲說:“你寫,到明天就去取錢,看他怎麼講。”哪知輕聲說話也被王胎來聽見了,他大聲說:“請先生下筆,明天到南陽王府取錢,王胎來決不妄言。”當場人都看著這個不平凡的孩子。先生寫下了。第二天派人前去南陽王府,確實拖了兩騾車銀子。這件事轟動了整個天長。

話說沈萬山自從女兒走後,他以為女兒真的死了,大哭了一場後,也病了很久,從此家境越過越貧,賭錢場場輸,坐吃山空,房子燒的燒了,賣的賣了,老太太哭瞎了眼、愁白了頭,心想:我女兒若在家該多好呀!說也奇怪,老太太正在思念女兒,突然女兒打發兒子王胎來趕著當年的驢車來了,原來女兒也在思念母親,所以叫兒子前來看望外祖母,但她萬萬不知道父母會落到如此地步。王胎來趕著驢車隨著驢走,到了一座破屋前,不知不覺小驢停下了。他下車看見門外坐著白髮老人,也不問,就直接上前說:“外祖母,孫兒接你來了。”老太太問:“你是誰家孩子?”孩子說:“您老人家看看我就知道了。”老人家聽了眼睛一亮,瞎了十年的眼睛陡然就好了,她望著虎頭虎腦的孩子問:“孩子,你是誰?”孩子趕忙跪下說:“外婆,我叫王胎來,今年十三歲了,是您女兒沈鳳仙的兒子,你要不信,你問問您家這頭當年推磨的驢子,它是見證。”這毛驢像聽懂人話似的,向老人點點頭,還嗷嗷地叫了兩聲。老人家心裡想:女兒走了整整十三年,這孩子真是外孫無疑了。當時把喜訊告訴了老頭子,孩子跪著叫外公,老人家以為女兒死了,現在看來沈家沒有絕後,真是喜從天降!第二天,孩子要外公外婆一同去南陽,老夫人倒沒有意見,可老頭子說:“我當年要處死你母親,他不會認我的,再說這路也不好走啊!”王胎來看出老人家心思,說:“外公,我母親叫我來接你,讓我給你們帶來了兩雙鞋子。”老人穿上,腿也好使了,精神百倍,祖孫三人同時坐著驢車來到了南陽。

這時,王喜母親已經病故,丫頭小紅也早就嫁了人,家裡只有三口人。當岳父來到之時,這父女情、母女愛就無法表達了。說也奇怪,現在女兒家住的房子前前後後都和沈家當年的一模一樣,樓房、耳房、前廳,到處都是原來的樣子。母親問女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就連鍋灶都像女兒在家的樣子。女兒說:“我也不知道,可能暗中有人指點,按照我在孃家住房的樣子建的。”女兒問母親:“那些房子還在嗎?”母親說:“後樓燒了,前廳賣了只有耳房,我們住著,也壞了。”孫子胎來笑著說:“都被我們抬到這裡來了。”所以有句古話:“沈萬山家寶貝是活的。”

後來,老夫妻倆在女兒家度過了幸福的晚年。再後來,王胎來又娶了親、生了子。王家雖未做官,但王家世代忠厚、人丁興旺,逐漸成為南陽首富大戶。

歷史人物故事 篇10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屈原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裡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屈原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屈原:“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捨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僕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並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我的願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划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歷史人物故事 篇11

蘇東坡住在岐山下的時候,聽說河陽縣的豬肉味道特別好,就派一個人到河陽縣去買豬。這僕人是個酒鬼,臨出門時,蘇東坡特別叮囑他不要喝酒誤事。

剛開始,僕人做事很小心,一點酒也沒有喝,所以一路還算順利。等到買好了豬,快到家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了,在路上一邊趕豬,一邊喝酒,最後醉倒在路旁。這樣—來,豬都逃走了。

僕人醒來時,發現豬沒有了,找了很久也沒找著,又不敢空著手回去。只好自己出錢,在岐山附近買了幾頭豬趕回去冒充河陽豬,蘇東坡十分高興,特地發了很多請柬,請了很多客人來吃美味的河陽豬肉。

肉做好後端了上來,蘇東坡說:“河陽的豬肉特別好吃,這是我叫人專門從河陽買來的.。”當時,蘇東坡是朝廷命官,又是有名的文學家,客人們聽他這麼—說,夾起豬肉一嘗,都讚不絕口,說到底是河陽豬肉,真是又香又嫩,肥而不膩。正在這時候,有人來報告說有幾個農夫要見蘇東坡。

“幾位有何貴幹?”見了農夫,蘇東坡問。

“昨天我們在路上撿到幾頭豬,一打聽,才知道是大人府上的,今日特來送還。”

“我的豬?”蘇東坡很驚訝,叫來僕人問怎麼回事。僕人見瞞不過,只好把實情說了。剛才還在拼命誇豬肉的那些客人覺得很沒趣,一個個告辭走了。

哲理點撥:為什麼普通的豬肉經蘇東坡介紹後,就變得格外好吃了呢?原因就是普通人喜歡迷信權威。對於權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蔑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說話辦事忠於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真正地擁有智慧。

歷史人物故事 篇12

歷史人物故事 篇13

清代的紀曉嵐,電視劇裡稱他為“紀菸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歲。他認為,養生不能照搬書中的.方法,須因人而異、辯證施為;做人要豁達樂觀、詼諧幽默,也對養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中醫理論認為,不拘小節之人,必定心胸寬廣而安泰。伴隨快樂,活得開心,焉能不長壽?

歷史人物故事 篇14

而北宋的蘇東坡對人蔘喜愛有加,詩曰:“糜身輔吾生,既食首重稽”。倘若服用人蔘不靈驗,無效果,蘇軾也絕不會危言聳聽,故作驚人之語的。乾隆帝喜食參眾所周知,幾乎每日進補,病後更是每日必喝人蔘湯。其在位60年,繁衍兒女27人,延年益壽89歲,被傳為佳話。

世界人蔘產業經過數百年發展,如今,韓國的高麗蔘的`品質享譽世界。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服用韓國高麗紅參來保健養生愈來愈流行,環翠樓高麗紅參,憑藉其良好的功效贏得市場的認可和眾多消費者的好評。

歷史人物故事 篇15

東晉文人陶淵明,嗜酒好飲,然而家中貧窮,不能常得。

一日,他家裡沒有酒了,便坐在野地裡靜靜思索……忽然!他看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走來,原來是官府小吏,他代表江州刺史王弘來給陶淵明送酒。

陶淵明當即大喜,就地喝了個痛快。後來人們便用“白衣送酒”來表示雪中送炭,心想事成。

歷史人物故事 篇16

三國時代有個人叫鍾會,和他哥哥鍾毓聯手偷喝酒,但兩兄弟卻不知往裡添水,以掩蓋作案痕跡,父親看到罈子裡的酒不喝自消,起了疑心。

一天,他假裝酣睡,看見兩個兒子開啟酒罈,故伎重演。

不過鍾毓喝酒之前,對天長拜,而鍾會飲而不拜。

於是他問兩個兒子為何拜/為何不拜,鍾毓說,喝酒是有禮數的事,所以我要拜。鍾會說,偷酒喝是非禮之事,所以我不拜。

長大以後,鍾會出息了,在魏國作了官,直至當上了鎮西將軍,成了司馬昭的心腹。並且因為有小時候那段事,鍾會得了一個雅號“不拜將軍”。後來凡偷喝酒的'人,都自稱不拜將軍。

歷史人物故事 篇17

商紂王與妲己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據傳有一天,商紂王到女媧宮進香,看到女媧娘娘神像貌美,心癢如撓,夜不能寐。於是在全國選美,找到一個叫妲己的美人。為了討好妲己,他下令以酒為池,以肉為林。

這個酒池有多大?據說大可行舟,酒夠三千人同飲,釀酒剩下的`酒糟就堆積成了一個小山。結果,朝政混亂,民不聊生,諸侯叛亂。商朝從此滅亡。而這酒池肉林,也留下了以酒誤國,以酒殺身的歷史之鑑。

歷史人物故事 篇18

這個成語源自三國時代東吳的末代國王孫皓。

傳說孫皓是一個好酒之徒,經常擺設酒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個規矩:每個人以七升為限,一升酒大約有二斤,七斤就是十四斤……

群臣中有一個人叫韋曜,是孫皓父親的老師,他的'酒量只有二升。孫皓是個怎麼樣的人:暴君,說一不二,動輒殺人,但是對韋曜卻格外照顧,看著他喝不動了,就告訴人悄悄給他換上茶,韋曜心領神會,故意高舉酒杯:“幹了幹了!”。之後便留下了這麼一個“以茶代酒”的典故。

誰說帝王皆冷酷,孫皓不就有一顆體諒人的心嘛!

歷史人物故事 篇19

春秋時期,百家學派蜂擁而起,學術爭鳴十分激烈,門戶之間的攻訐時有發生。然而,儒學的創史人孔子卻沒有門戶之嫌,老子雖然是與儒學鼎足而立的道派代表,但由於孔子十分仰慕老子的名聲和才學,依然和學生子路一道千里迢迢、風塵僕僕地由曲阜學園前往苦縣。(今鹿邑縣,老子的故里)拜見老子。

這天,孔子師徒驅車來到苦縣。則一進入縣境,便有異香頻頻飄來,孔子大為驚詫,認為一定有上等美酒釀於老子的.家鄉。疑惑間已經到了棗集村,孔子師徒眼看天色將晚,便在村東的一家客棧寄宿。

夜裡,月色空明,晚風習習,棗集村的酒香陣陣襲來,芳香沁人心脾。於是,孔子師徒酒興大發,心情亢奮不已,輾轉不能入寐,孔子隨命子路前往打酒。稍頃,子路從棗集村打酒而歸,師徒二人如獲到寶,便開懷暢飲。因為棗集村的酒酒香宜人,甜美非同一般,師徒二人的酒興便一發而不可止,直喝到夜闌更深,月沉西天,以致喝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日高三杆時,師徒二人仍然神態朦朧,醉意猶存,但身心卻感到異乎尋常的愉快,似乎經過了神明的超度而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為此大為感嘆:“美哉!然惟酒無量不及亂。”就連同一向言謹行慎、唯禮是從的孔聖人也沒有經得起棗子集美酒的誘惑。孔子酒醉棗子集一事,成為千古佳話。

歷史人物故事 篇20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

秦國在戰國初期,貴族們壟斷政權,經濟、政治和軍事都比較落後,國君權力較小,國力很弱,國土常常受到別國的侵佔。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道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商鞅(約公元前390——338年)貴族出身,因是衛國君的後裔,曾以“衛”為姓,稱作衛鞅。按當時習慣,國君的公子後裔,以“公孫”為氏,所以他又稱為公孫鞅。商鞅這個名字,是他在秦國被封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佈了新法,其主要內容有:

(1)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凡是進行私鬥的,按照情節輕重判處刑罰。

(2)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婢。

(4)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5)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準量器,有利於稅收和經濟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它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仇視和頑抗。因此,變法從開始到最後,一直是在激烈的鬥爭中進行的。開始,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勢力公開反對變法。主張“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說什麼“依照原來的舊習俗來教導人民,可以不勞而成;根據舊有的制度來治理,官吏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駁說:“制度和法令應該按照當時的客觀環境來制定,治世從來沒有一個劃一的辦法,只要求其便利於國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湯和周武,是沒有效法古代而稱王的;夏桀和殷紂是沒有更改舊制而滅亡的。從此可知,反古未必錯,循禮未必對。”最後,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見。

商鞅擬好新法,就要公佈了。但是,怎樣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經過一番考慮,他讓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杆豎立在國都的南門,懸賞有能把它搬到北門的,賞給十金。人們覺得奇怪,不敢搬動。他卻接著又懸賞說:“有能搬去的,賞給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杆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給五十金,以示信用。接著,公佈了新法。

這時候,在朝廷內部新舊兩種勢力鬥爭更激烈了。當時有人議論新法不便執行的多至千數。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在幕後唆使太子觸犯新法。他們企圖用這個辦法破壞變法。商鞅說:“太子犯法,是老師沒有教育好,應該給老師處罰。”於是下令把他倆一個割掉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從此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為了保證新法順利實行,商鞅還殺了貴族祝歡,把捕獲的700多個違法亂紀的壞分子押到渭水邊上鎮壓。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繼位。舊貴族馬上對商鞅進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等強加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用“車裂”的酷刑處死了他。商鞅雖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後繼者都繼續實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國的國勢得以進一步發展,為後來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歷史人物故事 篇21

明朝永樂年間,南海人周新任監察御史。他正直廉潔,對於官場中的流弊,敢直言披露,行為不軌的`貴戚們都很怕他,視之為'"冷麵寒鐵"。後來,周新改任浙江按察使,當地含冤負屈的老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以後,紛紛奔走相告;"我們得救了。"周新到任後,果然澄清了許多積年冤案,懲處於-德育名人小故事

貪贓枉法的官吏。很快,就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為了感謝他,經常有人給他送禮品、財物。周新恪守自己的誓言:份禮不受,分文不取。一次次當面退還了禮品、財物。一次,有人趁周新不在家,給他送去一隻烤鵝。周新的管家推辭不掉,就留下了。周新回家後知道了這件事,為了杜絕人們再來送禮,他便把那隻烤鵝高掛在家裡很顯眼的地方。以後有人再來送禮,他就指著那烤鵝說:"你要是不拿走,照掛不誤!"從此,再沒人敢給他送禮了。

歷史人物故事 篇22

湖州民間流傳的毛筆故事,核心內容是:蒙恬到過湖州,就在這裡發展了毛筆。這裡,我們先來說清楚兩件事:一是秦代的“筆”,一是歷史上關於蒙恬的記載。“筆”字,是秦代開始用下來的。在未有完善的毛筆之前,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文字已經成熟,需要書寫。(在這之前,文字先是刻下來。刻在龜甲、牛骨上,這時期叫甲骨文。)當時未有紙,文字書寫在帛、竹簡、木簡上。書寫需要有工具,這是時代的需求。戰國的多個強國,都各自在試著製作良好的.書寫工具。歷年考古出土文物上的紋飾,明顯是用書寫工具繪劃的。也出土過早期的書寫工具,一九五四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古墓中,發現過用兔毛包黈在竹杆外的書寫工具,是楚國的毛筆。當時各國發展書寫工具的情況,還反映在文字發展的情況上,各國的書寫工具叫法不一樣。在《說文解字》中,“聿”字條下,說明,聿是指書寫工具,“所以書也。”原來楚國的書寫工具叫做“聿”,吳國叫做“不律”,燕國叫做“弗”,到秦的時候,聿字加上竹頭,才叫做“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這裡很明白說出,當時各國都有了書寫工具,而秦國的“筆”,成為了主流,流傳下來。秦國發展的毛筆,與蒙恬有關。《史記》上有蒙恬的傳,記蒙恬的征戰以及修築長城,沒有提到蒙恬造筆。但重要的野史《古今注》(晉代崔豹撰)中,敘述筆的發展,說古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雖然所記不詳,但這是古書上關於是誰始創毛筆的唯一記載。也一直沒有人提出另外的說法。現在在湖州善璉鎮那裡有了這樣生動的傳說,有蒙公祠,有歷史悠久的制筆傳統,那麼,參照起來,蒙恬制筆的故事,就具體起來了。毛筆,最好是用中山兔毫制。東漢的學者、書法家蔡邕,在他的《筆論》中說,書法,下筆之前,要先醞釀情懷,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見中山兔毫在漢時已是很出名的。中山是什麼地方?廣東人說到中山,自然先想到中山縣,孫中山的故鄉。但中山兔毫說的不是這個中山。戰國時,有中山國,在河北省中部。說蒙恬以中山兔毫制筆,很容易想到中山國,因為蒙恬在北方征戰的時間很長。但蒙恬在忙於打仗的時候,應該不是用心於制筆的時候。另一箇中山,是韓愈在《毛穎傳》中提到的中山,韓愈把毛筆人格化,說他是中山人。這裡說的中山,在安徽、江蘇之間,又名獨山,產兔毫出名。這裡離湖州不遠,蒙恬是很有條件發現這裡的中山兔毫很好用的。那麼,蒙恬有可能來過善璉鎮嗎?《史記。蒙恬列傳》上說,蒙恬祖父蒙驁,先為齊將,後為秦將。蒙恬在秦始皇時,先做過“典獄文學”,做獄官,典管文字方面的事。秦始皇二十三年時,蒙恬的父親蒙武與王翦攻楚,虜楚王。蒙恬可能就在這時候到南方來。後來,他就忙著在北方逐戎狄、築長城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