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3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歷史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世界歷史即將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起始課,單元的主題內容是步入近代,世界近代史是16世紀前後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醞釀、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這堂課新概念多,使學生理解“曙光”、資產階級、資本主義、文藝復興、新航路的開闢等這些新詞難度較大,涉及的內容抽象、複雜,無法再現歷史,學生很難理解。同時,用“文藝復興運動”和“開闢新航路”這兩件事來作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思想先導和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要把它們聯絡起來學習的確有難度,我為了讓學生形象直觀的理解,聯絡課本內容做成幻燈片,採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的理解。

嚴格遵循自學——互助——展示的教學模式。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深入引導。知識目標主要通過導學來實現,文藝復興的時間、國家、指導思想、實質及影響。新航路的開闢的原因、過程及影響。學生自學時間為10分鐘。通過自學,學生完成了導學的基礎知識。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開闢新航路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新航路開闢的原因和影響。通過對新航路開闢的條件、原因、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根據材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全面、客觀分析問題的歷史思維能力;通過對“新航路開闢”地圖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從地圖中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通過了解哥倫布開闢美洲航線的艱辛,使學生認識到開闢新航路不僅需要技術條件,同時需要決心和勇氣,應該學習航海家敢於創新和不怕困難的大無畏精神。

課後,聯絡到中國的近代史屈辱的歷史,正是由於中國近代落後於世界,才會被動挨打,鼓勵學生振興中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要有決心和勇氣敢於創新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

在教學設計上通過採用文字、圖片、地圖等材料,幫助學生從歷史資料中切身體驗歷史,進而探究歷史問題。重點要求掌握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實質及影響以及新航路的開闢的原因、過程及影響。引導學生採用螺旋提問式突破難點。設計為:1、歐洲那麼大文藝復興運動為什麼首先在義大利出現?義大利社會當時出現了什麼行業?這些行業的人們形成了什麼階級?它們要求什麼?2、為什麼新航路開通後,便形成了東方落後西方先進的局面?線索清楚,針對性強,學生深入討論,教師加以點撥,問題就基本解決了。還注重對學生的積極進取和探索精神方面的教育和分析能力的培養。

本課教學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及時點撥、引導,使學生能多角度、多層次地把握材料,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文藝復興的總結就不夠到位。我只是引導學生總結文藝復興的時間和地點,15世紀發展到英國。忽視了各個領域的總結,文藝復興從文藝界開始擴大到了天文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以突出文藝復興的巨大影響。對於重走新航路的活動設定,應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除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你們還有沒有別的選擇路線?我應該用懸念的問提留給學生,激發對他們去探究歷史,去發現新的問題。我認為如果做到這樣,學生認知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會得到更完整的訓練和不斷的發展。

歷史教學反思2

“大運河的開通”是《繁盛一時的隋朝》一課的重點,內容包括大運河開通的目的、條件、概況和作用。

為強化重點,突破難點,我精心設計教法,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取道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讀匯入框中有關“隋煬帝專看瓊花”的傳說,激發學生興趣,然後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看書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徵發幾百萬人”、“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採用數字教學法,總結大運河為“一心、兩點、四段、五河”;採用繪圖法,讓學生畫大運河的簡圖並標註要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動手能力。

歷史教學反思3

本學期以來,面對前教學工作和月考成績,心中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要求不好.

七年級學生,自我約束力、閱讀能力不強,讓學生自讀課文找重點知識,總覺得太浪費時間,需要十分鐘左右,而且重點找不準,在書中亂畫,在自學完後,不知道記憶重點知識,有時一節課學習效果太差。所以有時乾脆放棄學生自學這一環節,該用傳統的老辦法,結果學生的自學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

二、對學生能力培養沒有很好地重視。

能力應是學生在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經過獨立的思考歸納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訓練才能形成的,限於在課堂上時間緊任務重這一現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培養訓練,使學生在考試時面對一些考察能力的題目上,學生應考能力差,得分不高。

三、對基礎知識抓得不牢。

從這次考試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一些問題平時都講過,也都讓學生記過,但由於學生人數太多,照顧不全,檢查不及時,使一些學生成績並不理想,該會的沒有做好,得分比較低。

四、對學習較差的同學重視不足,特別是每一小組中的一少部分同學。

由於這些同學基礎較差,個人素質不是很好,在學習中是比較困難的,每次檢查一般都是這些同學不過關,由此造成成績特別懸殊。

由於以上問題,在期會考試會考試成績不很理想,在以後的工作中,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檢查,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使每個同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期望在期終考試中提高成績。

歷史教學反思4

近日聽了若干節課,反思自己的課堂,在對學生的“放”與“收”的問題上有了新的感悟: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放”和“收”處理得是否恰當,可以說直接關係的這節課的成敗。有時放得太開,學生好似天馬行空,有時又放得不夠,學生只能說是鑽進了教師設計的套子裡。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問題,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只要教師在處理預設與生成問題上多一點靈氣,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會多一點生氣與活力。

這次講課比賽中,老師們大多采用活潑輕鬆的教風,設計學生表演環節,一方面讓學生感受歷史史實,另一方面讓知識點得以落實。這個環節處理非常巧妙,代替了單純的說教,更具趣味性和能動性。

通過這次聽課活動,不僅讓我們欣賞了一堂堂精彩絕倫,別具風格的課,更讓我領悟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教師的成長需要磨礪,需要更新,更需要完善!

歷史教學反思5

展示的課堂不是演戲的課堂,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舞臺,也是讓學生展示的舞臺。好學生就是在不斷地表揚中,不斷地“出人頭地”中,不斷地自我感覺良好中成長起來的。後進生也是在展示中暴露不足,取長補短,奮力追趕不斷進步的。只有展示,學生才能有成功感、優秀感、羞恥感、落後感,只有展示,才能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展示形式應是豐富多彩的,唯其這樣,才能體現學生個性,盡其所長。演戲重在“演”,只重形式不重實效,取悅觀眾,華而不實。

歷史教學反思6

七年級歷史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反思存在問題:

1、知識點不夠嚴密

2、歷史時間的表述應當準確

3、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及其素質的不斷提升

4、意識上對歷史的傳承性特點不夠重視

5、學習方法的補充和豐富

6、課件的製作中應注意字型大小的合理設定,照顧後排學生

7、精研課本,教師用書的合理應用

8、拓展知識點

感想:通過本次學習,使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作為一名新入職教師,能夠接受專業教師的指導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對此,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能力,加強專業閱讀,同時不斷的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多請教,多聽課,在實踐中不斷的尋求進步,使自己能後儘快的成長起來。

歷史教學反思7

本課是“家鄉”系列最後一節課,它既是對前三節課的總結,也是對前三節課的昇華。前三節課從家鄉的老房子、家鄉的小吃、家鄉的藝術三個點出發,對同學們家鄉的歷史、傳統進行了探究和總結,而本課則把視點放在了過去與現在的對比上,尋找家鄉發展變化的足跡。

《家鄉的歷史和發展》是一節“綜合探索”課,其綜合性是多方面的。從本課的題材上講,它綜合的是一個地區的歷史事件、文物、經濟、文化教育、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從表現方法上看,它又可以用手繪小報、繪畫、文字、攝影、板報等多種表現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從學習方法上看,可以採取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探索研究等多種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因此,本課給予了教師很大的創意空間去設計、完成家鄉歷史和發展的學習活動,當然這對美術教師也將是個挑戰。

歷史教學反思8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共同參與作為教學方法選擇的目標。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越注重學生的實踐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越豐富多彩,就越能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嘗試著教學活動形式的改變,在課堂上我不再以單純傳統的講解為主,而是力求發動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例如閱讀和討論兩種方法在講課中頻繁的運用。

讓學生閱讀教材,是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一項重要措施,它改變了教師單方面灌輸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能動地完善知識結構,獲得自身體驗的可能,但在操作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時在讓學生閱讀教材前,先提出幾個問題;有時在學生閱讀完畢後提出問題;在這些問題的逆向影響下,學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師提問所涉及的全部資訊上,他們在已學過和剛閱讀過的內容中進行檢索並進行積極的分析、比較等思維活動,逐步得出正確結論。在閱讀教學中,單純閱讀,不提出問題的方法應該摒棄,因為它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仍處於被動狀態之中。問題的設定能使學生產生懸念、質疑等積極的心理活動,保持他們學習發展的可能,所以應予提倡。而問題的選擇,則受知識水平分類的制約,對於不同層次的知識,老師在指導閱讀時應充分考慮。運用這一策略可以發揮學生認識的最大可能性,培養他們的`探索和創造精神,對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獨立性、敏捷性和邏輯性等各項品質的訓練效果都很明顯。

另外在高中歷史必修1的探究課教學中,我則採取“分組活動”的教學形式。“分組活動”是合作式學習和歷史課堂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探究知識、培養能力上兩者兼顧。課堂上學生不用改變班級座位,就可以組成小組。學生先自學,而後爭先恐後地發言,講課文知識,講補充材料,教師引導著學生講,看似很“亂”,但傳統的觀念被拋棄,整個課堂氣氛和諧,變過去的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依據教材、主動蒐集資料等等,這種探究性學習過程,營造了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只是在學生自學、自講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點撥,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分組活動”方式講究的是“先學後導”。課堂教學從學生自學開始,然後由教師因勢利導、設定問題,學生則在資訊加工、討論取捨、歸納整理等過程中獲得新知,增強能力,完成情感體驗和品德昇華。在這種探究中,先形成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多向交流,接著教師在雙基落實和反饋的過程中加以點撥、指導和適時的評價、鼓勵,組織學生鞏固所瞭解、掌握的新知,並能運用新知解決一些問題。

探究課的“分組活動”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各類學生的學習效益、學習質量,開拓了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想象和動手實踐的空間,充分地挖掘了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而這一切正是課程改革所要求達到的目標。

在課程改革中嘗試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改變,對學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剛開始時課堂上可能花時間較多,因此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而對教師則提出了把握教學過程的全域性、知識廣博、應變能力強等很高的要求,是對教師素質的一種考驗和挑戰。由此可見,教師首先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這樣才能進行課程改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從易到難,大膽嘗試,不斷反思,我們的教學一定能有更高質更高效的改變。

歷史教學反思9

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學創新”的動力。教師需要聚焦課堂,反思自身的教學。

教師能否把握好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能否把自我作為意識的物件,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物件,不斷地對自我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亦即教師的自我監控。因為在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與修改,教學內容的安排與組織,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變換,教學活動的檢查以及教學資訊的反饋評估等,都需要教師綜合各方面資訊進行分析與判斷,做出相應的決策,並付之於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監控具體表現為教師自我檢查、自我校正、自我強化,而這一過程具體又通過了“問題——嘗試——反思——新問題——調整——反思”得以展開和實現的,貫穿始終的是教師的“反思”。所以,我認為教師教學監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維”,教師的監控能力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性教學”的有效運用中。

一、悉心溝通,不斷嘗試改進。

嘗試改進是在反思教學的問題所在和教師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主動尋求原因並嘗試改進、糾正和調節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表現在老師對教學各環節的用心體會溝通,根據發現的問題尋求問題出現的原因,並據此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嘗試使用新教學方法或補救措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二、細心體會善於發現問題。

善於發現問題,是實現“反思性教學”的首要任務。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往往具體表現在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以及課堂的組織與管理,即在課堂上密切注視學生的反映,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這個過程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核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和反應等方面隨時保持有意識的反思,發現問題並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使之達到最佳效果。

三、潛心研究,勤於調整反思。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性教學”有效運用,還要求教師勤於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補助措施的實際效果。可以說,調整反思是嘗試改進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經較好解決,如果已解,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進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形成的好的教學行為,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如發現又出現新問題,謹慎地追問新問題的實質,針對新問題再次嘗試另外的教學方法或其它的改進措施。例如:在學習文言文詞法句法時,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缺乏知識遷移能力。某個詞在此文中的意義與用法均掌握了,但一旦在另外的語言環境中出現,就缺乏聯想能力和應變能力。不斷強化學生的認識,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有勤於調整反思。

歷史教學反思10

成功方面:

(1)善於創設探究性問題的情景,讓學生去感悟與反思。藉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探究性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走進歷史,貼近歷史時空。

(2)抓住主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教學始終圍繞主題“中華文化的勃興”,展開。

(3)體現現代歷史教學的新理念:讓歷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人物站起來。

(5)堅持教學設計的四個原則:教學設計問題化,問題設計層次化,解決問題民主化,形成知識網路化,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本節課中共設計了10多個探究性問題來實現這些原則、理念和要求。

(6)本節課教學設計不只停留在歷史知識的表面,不是為了講知識而講知識,在講解史實時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在知識的講解中,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不足:

(1)課件製作還需改進:增加動感和互動性。

(2)還沒有最大限度地放權於學生。比如小品表演中應由學生自由發揮。

(3)應課前按排學生收集更多的相關的資料。

歷史教學反思11

1、匯入比較成功。先讓學生觀察今天的中國行政區域圖,讓學生根據平時的瞭解指出今天中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然後提出問題:這些地區大都位於南方,那南方自古是這樣發達嗎?以此激起學生對中國古代南方情況的好奇。然後給出兩則史料:司馬遷《史記》筆下西漢時的江南景象,宋朝《宋書》中描繪的江南景象,設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變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由此引起學生思考,匯入本課。我認為對於古代經濟史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所以一開始就應該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件講起,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這確實達到了一個很好的預想效果。

2、對經濟史內容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步步深入。我的教學分三個步驟進行,首先引導學生分析經濟重心發生南移的原因,再次闡釋南移的具體表現,第三步依據農業、手工業、商業這三方面帶領學生了解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既起到了匯入每個主題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一節課下來,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很明確,利於對繁雜而又不熟悉的經濟史內容有個較為清晰的瞭解,而課下通過與學生的交流,這一設計思路得到學生的肯定。

3、圖文並茂。七年級學生更多還停留在形象思維認識問題的基礎上,因此在製作課件過程中我使用了相對數量的圖片輔助教學,如講宋代生產工具秧馬、宋代絲綢錦緞、武打瓷窯的瓷器、占城稻、棉花的推廣種植,宋朝海上貿易等,對於作物推廣還使用了動態地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並配有必要的介紹,在欣賞、觀察同時深入理解,效果很好。

4、對兩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南下應使用侵擾或擄掠之詞,侵略是用於不同國家之間,這點應在授課過程中和學生著重強調一下。

5、在講宋朝對外貿易時出現口誤,應該是“海上絲綢之路”,說成了“海外絲綢之路”,所以再次提醒自己注意講課時的一下細微之處;另外,在講海上貿易時應重點介紹一下市舶司,這是宋朝政府積極倡導的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從這點引導學生推斷宋朝統治者對商品貿易的支援態度。

對經濟史內容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步步深入。我的教學分三個步驟進行,首先引導學生分析經濟重心發生南移的原因,再次闡釋南移的具體表現,第三步依據農業、手工業、商業這三方面帶領學生了解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既起到了匯入每個主題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一節課下來,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很明確,利於對繁雜而又不熟悉的經濟史內容有個較為清晰的瞭解,而課下通過與學生的交流,這一設計思路得到學生的肯定。

歷史教學反思12

上了《隋唐文化》這節課。通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後通過自主學習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後陷於低落。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考慮了“我應該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考慮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著自己的思路繼續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己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質疑的時間。

課堂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著“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己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鬆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角色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知道哪些問題……,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脫離,教學設計中雖然考慮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於“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後我應該非常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隻掛在口頭上。

歷史教學反思13

要想運用“真問題”進行教學,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樣的問題是“真問題”。如果不能對真問題有個明確的概念,就很難組織起真正有效的教學,所以,我們想通過這次培訓,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樣的問題才是我們歷史教學中的真問題;二是如何圍繞真問題進行教學。要想給“真問題”下個定義,難度比較大。同時我想不同的學科對真問題的理解也會有所差異,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我想對我們歷史教學的真問題提以下幾個標準。

一、判斷歷史真問題的幾個標準

1、簡單地、史實性的問題,不能算是真問題,如: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什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出土文字證實的王朝是什麼?這些從基本史實化出來的問題,很難算是真問題。

2、簡單重複性的問題不是真問題。同樣的一個問題,在一節課中反覆提問,這樣的問題也不應該算是真問題,如前面說官渡之戰的特點是什麼?第一次提問時算是真問題,但在學習到後面的赤壁之戰時,再問赤壁之戰的特點是什麼?這一問,我認為就變成了一個假問題了,因為它的思維含量降低了,思維的新異性失掉了。因為我們天天強調過程與方法進課堂,就在同一節課中,你提問了兩個非常類似的問題,我想這樣的問題很難算是一個真問題,也沒有起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3、不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不是真問題。一個問題,可能我們老師認為是必要的,但有時可能超過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沒有相應生活經驗和相應的知識儲備,表現在講課上就是出現“冷場”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是真問題。

4、真問題應該是從史實中提煉出來的,帶有一定的歸納性,提升性,不能是直接從課本中找到答案的問題。

二、避免出現假問題的策略

基本史實、基礎知識是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學習的,怎樣來避免出現假問題?怎樣來提升課堂的思維含量?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幾種做法:一是可以藉助學案,讓學生進行自學,自己來完成;二是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完全放手讓學生去自學,如學習一個基本歷史事件,可以讓學生自己從時間、地點、人物、經過、意義等方面來學習,當然具體到某一個歷史事件,可能上面的要素不一定全部掌握。舉個例子來說,學習官渡之戰,學生就可以自己在書上找到時間──200年,地點:官渡,人物:袁紹和曹操,意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關於戰爭的經過,可以不讓學生掌握。可能有的教師要問一個問題,在學習官渡之戰時,還應該知道這次戰爭的特點,那你就可以簡單地進行一下補充,可以採取檢測的辦法,通過設計練習題,以檢測的方式來讓學生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

下面我們以一個實際問題,來說明一下,什麼是歷史教學中的真問題:

如我們學習“祖國統一大業”一課時,在學習了一國兩制、香港、澳門迴歸等知識後,可以提煉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說臺灣統一是大勢所趨?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僅僅侷限於課本,可以從四個方面引導學生思考:一是有一國兩制這一偉大構想作為指導,二是香港、澳門的迴歸和繁榮;三是中華民族同根同祖,有相同的價值取向,維護國家統一是人心所向;四是國際社會承認只有一箇中國等。通過這個問題的分析,再去驗證我們剛才提出的四個標準,我想這樣可以對我們以後運用真問題組織教學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三、真問題設計的三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歷史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問題的設定必須以史實為準繩,決不能任意割捨史實,更不能為尊者諱,要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2、整體性原則,問題設定也有一定的包容性,決不要把問題分成條條框框,以免妨礙學生的思維和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事件的能力。在進行學案教學的過程中,就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把基本史實劃成了條條框框,有些學案分的太細了。

3、量體裁衣的原則,問題設定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問題既不能過難,也不應過易,應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問題設定是否成功的標準。

四、真問題的設計應起到的四個作用

1、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一個比較開闊的空間,使他們有自由發揮的餘地。問題的指向性減弱,教師隱到了幕後,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向“教是為了不教”邁進了一大步。

2、有助於能力培養,上述問題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原則,著眼於學生的未來,教會學生做人、辦事、求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做好準備。

3、增加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許多學生上完新課後都在思考。

4、活躍課堂氣氛,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信心。

歷史教學反思14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多年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三中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

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說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儀,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師要對不同的學生選好切入口,如:瞭解他們的家庭,關心他們的學校生活,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這樣他們就會慢慢與老師親近,願意與老師交流。

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時期從課堂教學看,我有意強化課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調動學生興趣,注重對基礎的分析與講解,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但歷史學科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督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

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耐心的教給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且建立幫扶物件,兵教兵,好帶差。80分以上的作為培優物件,嚴格要求他們掌握好知識點,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歷史的機會,自己給自己訂一個可行的目標,併為之而努力。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教會學生學習歷史,在書上作圈、畫、勾、點、旁批,學會積極關注新聞、社會熱點,把最新資訊與課本聯絡起來,增加見識。

4、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為靈活,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5、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6、後期加大力度進行強化訓練,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進行過關,要求優生的正確率達99%左右。

7、更加註重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歷史教學反思15

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後,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隊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個人物是愛國的,學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如何在課堂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薰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