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6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中歷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

本課主要是從傳說中提取有用的資訊印證原始農耕文化的成就與特點,同時通過中華人文始祖、禪讓和大禹治水的傳說,激發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關於這一課,我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利用新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案,結合學生實際,認真組織教學。從上課的效果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我以為和過去上的課比較而言較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這一課選擇了較為恰當的教學形式和進行了有效的教學活動,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

這一點,印證於課堂上學生髮自內心的情感抒發。就本課而言,“情”主要凝結於“中國情”和“民族情”。通過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祖先的傳說,激發了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同時,又在遠古的傳說中使學生不斷地認識到以黃帝、炎帝、堯舜禹為代表的中華先祖們為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尤其是使學生感受到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寶貴精神和優秀品質。以此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繼承發揚中華輝煌文明以及創造燦爛現代文明的“責任感”。

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貫穿教學始終,並不斷加強、層層推進,在《祭黃帝文》的朗誦中將這樣的情感體驗推進到了最高峰。這條“情感線”是本課的“魂”之所在。同時,我個人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我們歷史教學的“魂”。

其次,本課的教學設計環節簡明,自然流暢,將教學三目標自然和諧地構建於教學設計中,緊密生成。

從新課匯入,到教授新課中的“學生講述傳說”、“學生再現傳說”、“學生觀看傳說”,再到師生一起課堂小結,到最後的尾聲昇華課文,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魂”貫穿教學始終,落實識記與理解目標,又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合作、歷史情景再現、啟發學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較好地實現了對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

再次,本課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探究發現的引領者、學生學習活動的顧問、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發現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發展方面的主體作用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教學中展開了經常性的、良性的師生互動,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了一種開放的課堂氛圍。

第四,本課較好地實現了資訊科技與歷史教學的有效整合。 新課匯入時播放的《黃帝頌》,渲染了課堂的現場氛圍,營造了本課的情感基調;講述完華夏族的形成之後播放的“華夏兒女對黃帝

陵的祭拜”,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中華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認同感,也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統一、認祖歸根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大禹治水”的動畫片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古史傳說。最後播放的《祭黃帝》,將整堂課的情感體驗推到最高峰。本課較為適時適度地將圖、文、聲、動畫等綜合資訊穿插於教學中,較好地利用了資訊科技的優勢去服務和優化歷史教學,體現了資訊科技與歷史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較好的效果是與我課前學習歷史課程標準,體會新教材的特點,聯絡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分不開的。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特點,我把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華夏族的形成,“禪讓”的含義和實質,傳說和史實的區別與聯絡作為學生識記與理解的目標;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對遠古時代歷史面貌進行合理想象以及培養學生從傳說中提取有效資訊及主動探究的能力;同時,將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作為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將“華夏族的形成”作為重點,讓學生認識到華夏族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同時,將“禪讓制”的含義和特徵作為難點,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政治文明的起源。

在上這一課和平時的教學中,我深感,“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課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斷學習和吸收別人的長處,在借鑑的基礎上創新。由於我教學經驗的不足,功底還不夠紮實,所以在教學中也反應出了相關的問題,比如說:

1、我的教學機智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上課前叫學生將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拿出來時,並未逐一檢查。上課時,有名學生在講述阪泉之戰的時候實則講述的是涿鹿之戰,我並沒有及時的打斷學生的講述,沒有及時的做出更正和強調。在課堂中學生的發言,我的點評還不夠到位。

2、我的語言表達的生動豐富性不夠。在本課的講述中,我的形體語言、表情不夠豐富,雖然教學設計中用多媒體在聲音、影象、音樂等方面來進行了彌補,但是在我以後的教學中還有待加強自身在這方面的修養。

3、我對學生情緒的有效調動和課堂氛圍的調控不夠。上課一開始的時候,感覺學生略顯拘束,而我並沒有及時的調動起學生的熱情來改變課堂的氛圍。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2

歷史學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學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學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學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學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學教師過分強調歷史學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學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學老師,是應該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學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學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學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學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學就必須融入歷史學的海洋,跟上歷史學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學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學,能夠使用歷史學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歷史學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學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學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歷史學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能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學,或者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絡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何種姿態面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情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學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3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的歷史教學生涯。歷史是會考科目,而且分值在加大。在歷史教學中,怎樣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成為了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了教學:

一、認真備課。

在學生眼裡,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在備課環節,我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型別,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式及時間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認真寫好教案,做到每一課都“有備而來”。在本學期的歷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計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情境,著眼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藉助網路資源,拓寬知識,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不至於陷入鼓譟乏味。課後及時對課堂教學作出總結。

二、課堂教學注重激發學生思維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指導學生學會確定學習重點。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 住教材的重點。

今後需要努力的方面:

1、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要求教學應該是教給學生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還應繼續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從而達到教學預期目標。

2、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科學方法,掌握記憶技巧

我們知道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不少學生採用機械記憶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應力爭嘗試教給學生多種記憶方法,如:分散記憶法、趣味記憶法以及引導學生記憶綱要等。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相信只要我們能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就一定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4

我對國中歷史新課標、新教材的認識、感受、體會頗多。現在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與探索得來的心得付之筆端,與教育同行們探討交流:

問題一:我駕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質和能力亟待提高。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覺得歷史新教材以主題為單位,如八年級(上)第一單元是侵略戰爭,第二單元是近代化探索等,教材的編寫者著重追求知識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發揮的空間給教師和學生,有利於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創造性,但由於我不是歷史專業出身及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備課時有時候就感到很難備,上課時覺得課文內容不易上。我個人認為:教師應加強對歷史學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課程標準》的學習。

教師之所以在備課時感到難備的原因很多,因此,在進行群體教研活動時,在集體說課、備課時,應對課程標準進行固定時段的週期性解讀,將《綱要》、《課程標準》的學習與本組教師教研活動相結合,同步進行,以便圈定傳授該課的知識,而不是什麼都教。

問題二:刻意追求課堂形式的“ 活潑” ,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質。由於新課改了, 我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深, 對新課程的本質認識還不夠到位, 加上評價方式的滯後,在教學過程中就出現了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內容的突出問題。例如:我把“ 教學方式轉變” 視為新課改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而在教學方式轉變過程中, 特別將“ 自主、合作、探究” 作為重點倡導的教學方式,()但對“ 自主、合作、探究” 在課堂上到底怎樣進行、“ 自主、合作、探究” 的本質特徵和使用範圍是什麼, 我還是處在心中無底階段。講合作、探究, 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難以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紀律也不好維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分組討論,有可能使優秀生參與的機會更多,而後進生則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優秀生那裡獲得資訊,致使後進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

問題三:評價方式相對滯後,導致我在課改創新活動中縮手縮腳新的課程應當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但目前的情況是,社會各界、學生家長仍然以學生成績、升學率來評價教師、評價一所學校, 而學校本身, 也把學生的考試分數與教師的評先、晉級、雙聘等多方面掛鉤。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不是想象中那樣令人滿意。我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全新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機制主要以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和考試成績為核心,造成迫於課改壓力和上級部門的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裝飾和表演,從而使課改有名無實。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如成果展示評價、活動課中的現場發揮評價、課堂上的行為表現評價、成績進步評價、特長評價、實踐表現評價。

問題四:對多媒體在教學中運用理解上有偏差。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它克服了許多傳統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時我注意到多媒體教學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缺點和不足:

(一)影響教學效果:有時我為了趕時間畫面切換太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象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不容學生細看和思考,那將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

( 二) 搶奪思維空間:在多媒體教學中往往用課件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出來,這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在具體實踐了一年的完全多媒體教學後,決定在新學年只對個別的課時使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方式。當然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肯定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解決現存問題對一線歷史教師來說任重道遠,我希望更多同行與我一起,為解決歷史教學問題而共同努力吧!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5

《原始的農耕生活》一課仍使用多媒體教學,注重於分析、比較,側重於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以河姆渡居民和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作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產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磨製石器的使用,原始種植業的產生,房屋的建造,原始手工業的開始等;二是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作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南北方原始農耕生活的異同點,進而認識到我國原始農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發展,共同構成了遠古中華農業文明的基礎。這節課設計問題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歷史教學中,尤其是古代史的學習中,要多給學生展示歷史實物,讓學生直觀感受,從而記憶深刻。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6

課程改革給國中歷史教師帶來生機和動力,大部分國中歷史教師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改革之中,潛心研究課標、教材、教學理念,使國中歷史教學發生很大變化。但通過實際調研,發現國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問題一:照本宣科

學科知識薄弱,相關知識貧乏,在教學中以本為本,僵硬無味。

問題二:無章無法

課堂教學各環節的組織、方法的運用,讓聽者感覺雜亂無章,收穫甚微。

問題三:無綱無椐

不看新課標,無依據地講授新教材。

問題四:依依不捨

對傳統的“填鴨式”不離不棄,教師承包了課堂90%以上的時間。對舊教材情有獨衷。

問題五:懵懵懂懂

對新理念的認識有偏差。對任何課型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種方式,或一堂課,把教師新掌握的新教法、學法全搬上課堂,走馬觀花,學生的知、能、情三維目標的達標率卻很低。 究其上述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受考試製度影響

從學校的角度看,中學教師的配備,都為會考服務。歷史學科多年不參加會考。歷史教師中精英多被充實到語、數、英、理、化隊伍中,相反把教師隊伍薄弱群體移到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隊伍參差不齊。

從教師的角度看,不參加會考的科目無壓力,另外多年教歷史的教師,書本那點知識已爛熟於心,新教材“只是換湯不換藥”,教學方式我行我素,有人聽課臨時作秀,這部分群體從思想底層,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而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老生常談”。

二、受對新課程不重視程度的影響

從教育部開始實施新課程之時,我們在教研中就宣傳、滲透新的教學理念。20xx年秋,我市開始使用新教材,我們開展了新教材培訓、研討課、片活動、定期深入到校調研指導等活動,目的是提高教師對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認識和理解,解決教師教學活動中的困惑。經過一段時期調研我發現,新的教學理念並沒引起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表現是:一、教師手中沒課標,教師僅憑對教材理解備課,沒有依據。二、大多教師手中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參,沒有任何可學習、借鑑的學習資料。

三、受教師自我因素的影響

1、拒絕接受新的教學理念

許多教師長年的教學習慣已成定勢,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學思想中,拋棄以往的教學方式,採用新的教學方式,是一個很難接受的過程,所以,許多教師毅然採用老方式授課。

2、對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所以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只要學生動起來了就是一堂好課,在課堂教學表現的是:不論什麼課都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沒有思考,新課程教師的地位作用是什麼?課堂教學中過程和結果的關係是什麼?一堂課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一體化了嗎?

3、缺乏主動學習、合作的精神

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新教學觀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外,主要因素是教師自身。大部分教師喜歡單打獨鬥,對身邊大量可借鑑、可利用的學習資源視而不見。如:我在調研中發現,同一所學校,同一學科,有的教師綜合能力很好,對新教材,新理念的運用駕輕就熟,而有的教師相差甚矣,問其常向別人學習、請教、討論嗎?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僅憑感覺,自己教學依據什麼理論?自己教學是否適合學生需要與發展?自己教學與別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問題,可能想都沒想過,更不用提研究、反思。 對於國中歷史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應採取的對策是:

一、穩定隊伍

各學校要穩定教師隊伍,要克服師資參差不齊的困難,讓歷史教師有一個持續、穩定的學科定位,並能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從七年級帶到九年級,才能使教師義無反顧投入到本學科的學習當中,才能使每位教師學科知識體系化。學校努力給歷史教師創造自我學習的條件,適當訂閱一些雜誌、報刊,學校給教師創造集體備課,學科評優等活動。

二、提高認識

學校、教師要加強對歷史學科的認識,避其參不參與會考不談,歷史學科連線過去、現實與未來,它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軌跡在人們意識形態和知識系統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門具有“價值理性”的綜合性知識學科。可見,在學生人格養成方面歷史學科處於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歷史教育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真正學好歷史,對學生道德提升,人格發展起積極的作用,同時可促進其它學科的完善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加強學習

每位歷史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與社會,我們所處的時代知識與理念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我們不進則退,甚至被淘汰,更何況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終身學習,不斷進取,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如今,課程改革緊鑼密鼓地在我們工作中進行,它要求我們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人生的領路人。 歷史的重任,逼迫我們要學會以下幾點:

1、學會學習

學習人類一切先進的科學知識;學習他人的經驗;學習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儘快從古老的教學理念的窠臼裡拔出來。

2、學會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3、學會合作與交流

英國作家蕭伯納對思想交流有一個獨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另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流這種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師在日長工作中要和同事們多合作交流,知識共享,讓別人靈感引發自己的靈感;和學生多合作交流,教學相長;和領導、家長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將得到更多支援。

4、學會反思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我們要學會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的反思,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使教學質量高效地進行;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同時,教學反思會促成我們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5、學會創新

創新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教師要敢於從自己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從別人的經驗中走出來,大膽嘗試,從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為宗旨,走出一條自我發展的新路,成為一名有特色的學生喜愛的歷史教師。

以上是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幾點淺顯看法,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共鳴。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7

本週三縣教研室的各位領導來校聽課,並進行了座談。通過座談交流讓自己受到很大的啟發,受益匪淺,對課堂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悟讀。到底要打造怎樣的課堂?能否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堂?課堂就是要讓學生的思緒飛揚,課堂就是要進行讓人成為人,讓人成為高尚的人的教育。我們的課堂從以下些許方面更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提升。

1、面向全體。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這是談教育成功與否的前提。課堂上,每一個學生是否都在我們的視野?我們是否關注了每一個學生?少數學生不能參與到學習探究環境中,不能達成目標,讓面向全體的課堂教育多少有點尷尬。

2、架構知識體系。注重搭建歷史框架,拓展性的貫穿歷史要素、及其線索。不要就教材談教材,缺少整個知識的體系,缺少延伸。構建網路,注重聯絡。本來很完整的知識體系,人為的零碎化。一節課下來,讓人有整體的感覺。

3、全面發展。不要將課堂教育簡單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以知識目標為載體呈現、落實。不要將課堂蛻變成智育課堂。

4、加強教師的備課。從教材的廣度、深度拓展。強調古今知識、世界歷史、時事政治等的聯絡。歷史教師同樣學會“合併同類項”。新舊知識進行遷移,內涵外延到位,落實教育目標。 5、學案是教師的第二課程。學案是教師對教材的再加工、再提煉、再整合、再昇華,是教師自己的教材,這個教材才是最適合教師本人的,也應該最適合所教的學生的。精當設計,不降低難度。注重創設、營造解題的情景和狀態。要問題的答案,更要解題的過程、更要思維的過程。

6、小組“真合作”。小組學習有形式,更要有內容。探索小組評價的科學策略。建立小組評價機制,有足跡,清晰可見。

7、歷史思維課堂。歷史課堂同樣需要思維。切記問題討論不要過於簡單,直來直去,討論了不需要討論的問題。整合多媒體資源,利用好,使用好。蒐集整合利用好網路資源。

8、增強駕馭課堂的態勢,教師的氣場達到教室的角角落落,達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教師要hold住。.

反思我們的課改,不要返回到抓分數上來。成績重要,成長更重要。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8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是應該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必須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歷史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能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絡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何種姿態面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情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9

1、史料教學是對學生學習方式進一步轉變與培養創新能力的有力支撐。它使我們改變了傳統的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習意識,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思維,不斷激發學生的新觀點、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史料教學使歷史課堂充滿活力,豐富多彩。多種形式的史料呈現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的感官與思維,培養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與觀點掌握更加牢固,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從而提高了歷史課堂的容量與效率。

3、史料教學是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極大考驗。教師要想將其作用最大、最好的發揮出來,首先需要對課標和教材有到位的把握,立足課程選取史料;同時要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思維特點有充分的瞭解,才能保證學生既能看懂,又感興趣,且受啟發、有收穫。另外選取材料時,應首先利用好課本中的史料,讓學生養成認真閱讀課文的好習慣;課外的史料教師也應對其科學性、準確性加以甄別,尤其在使用影視及文學作品時要考慮它與史實的區別,不要僅僅追求標新立異,以免誤導學生。同時在使用時還應考慮是否能很好的為學生解決問題,突破重難點服務,要考慮史料的運用價值,避免為了用史料而用史料,從而增加了學生負擔。在文字資料的運用上,尤其是古代史,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功底。

4、史料選取要有時代性。學生學習歷史的目的除了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以史為鑑,學以致用,利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史料要與現實、與生活緊密聯絡,具有時代感。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0

國中歷史多媒體教學反思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各學科中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現代教學的一個十分必要的教學手段。資訊時代的到來,孕育著教學手段改革更新,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直觀性、靈活性、實時性、立體化的優勢,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青睞。然而,在我們為資訊科技的不斷更新,教學工具的不斷更新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歷史科的學科特點,從學生、學校、課文的實際出發,防止走向多媒體教學的誤區。具體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學生的心理——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學生是否學好本學科的基礎,為此,我們在做課件時,必須顧及到這一點。不要以為在課件中多些圖片、視訊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於是乎,竭盡所能搜尋大量圖片和視訊資料,把課件做得“花枝招展”,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一個或幾個課件上。固然,必要的視訊和圖片、聲音,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過分強調這些則起到了畫蛇添足的負面效果,尤其是那些毫不相干的資料,不僅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反而導致學生只顧新奇而分散注意力,導致教學中主次不分,喧賓奪主。要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決不是靠課件的花俏所能帶來的,需要老師在教學中不斷正確引導,靠教學內容內在的深刻性和啟發性以及問題的編排、情景的設計、學生參與活動等等。只有把課件中的情景畫面通過剎時的興奮轉化為思維的轉化,知識的昇華時,才算的上是一個成功的課件和一節成功的課。

二、提高教學反饋資訊,實現教學資訊的互動是作好教學工作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翻新教學方法是取得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做好教學反饋則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注意運用科學的提問方式去反饋學生資訊,我們更需要把教學看成是與學生交流思想的一個過程,更應該看成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門藝術,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yes”,或“no”。對學生正確的回答,除了及時給出恰如其分的表揚之外,還可能追問為什麼?能否把這個結果加以引申?這些都是簡單的“yes”或“no”達不到的。

三、歷史教學決不是簡單的填鴨式教學,不斷創新課堂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制勝法寶,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方式吸引學生,通過各種遊戲來達到在遊戲中學會知識,可以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新課堂教學是歷史課成功與否的重中之重。

四、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歷史教學提供了一個十分便捷的手段,但要注意不要把計算機當成書本再現的替代品。把舊式的“照本宣科”再次重演。這種搬運工式的教學不考慮創設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景,不考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注意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是簡單的把書本知識投影到螢幕上,計算機完全成了課本搬家的電子書,無非是把課本上的內容照原樣搬到計算機螢幕上,再讓學生把螢幕上的內容抄到筆記本上。按照課件中的內容簡單讀一遍,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因此,將多媒體計算機作為黑板、投影,甚至課本的替代品的做法,只會造成“現代化教育”的假象。令學生十分反感,也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大敗筆。所以更新教學技能,錘鍊書本知識這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我們需要把書本中沒有的故事、視訊、圖片搬上螢幕,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我們更需要把書本中的重點知識錘鍊出來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在我們創設的情景中去感受所要學的知識,並能牢牢記在腦海中。

五、歷史教學過程是對歷史事件的一個再現和反思的過程,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更強調學生從情感上、思想覺悟上對歷史知識的把握,所以,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通過多媒體提供的圖片、視訊、故事讓學生去反思,去領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決不能只是為了考試而教學,把一大堆題搬上螢幕,嚴重製約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現代教學更強調對學生的引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更突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媒體之間進行資訊交換與傳遞的過程,在教學之前教師的備課活動十分重要,對書本知識重難點的把握,對學生心理活動的掌握,對相關資料的編排,都顯得尤為重要。一堂成功的多媒體歷史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根據授課的內容、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編制適合學生實際和有特色的教學軟體,選準最佳作用點和最佳作用時機,講究實效,緊緊把握歷史教學的一條主線——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思維去看待問題。讓學生去感悟歷史,提高覺悟。所以優化課件十分重要,哪些知識點必須突出,哪些歷史事件通過哪些精練的資料去陳述、鋪墊都要做到精益求精,不該用時就不用,該少用時不多用,使製作出來的教學軟體能激發學生的無限遐想和創新思維,為學生營造一個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空間。

在教學資訊化日趨普及的今天,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如何去用活我們手中的機器——計算機,一定要走出新教材老教法,新工具舊路子的怪圈。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1

摘要: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作為一名國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主要通過教育學生、教師自己本身進行反思、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等方式進行教學反思。

關鍵詞: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物件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國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實施以前人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然後根據講課的重點,強調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歷史課更是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想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後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生活海洋裡盡情地暢遊。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網路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成為單純的複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後,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隊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個人物是愛國的,學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如何在課堂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薰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儘快得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國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一課時,讓學生對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並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後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辛亥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曆史知識缺乏瞭解,隨後我對匯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二、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三、通過請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作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麼不足,但如果青銅市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以後,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四、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來進行教學反思

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常閱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從中吸取營養並經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對比,不斷反思,使自己不斷提高。

在十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從未間斷過寫教學反思,我的課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成為了他們最感興趣的課程之一。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2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思考物件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反思。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國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未實施以前,教師為了應試而教學,因此上課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只是根據講課的重點,一味地死記硬背,這使得歷史課更加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後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裡盡情地暢遊,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越來越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看到的現象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會考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變成單純的複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引用。新課程實施後,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人物是愛國的,學生聽得似懂非懂,顯然,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得還不夠。如何在課堂上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薰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儘快地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通過學生進行反思。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鴉片戰爭》一課時,讓學生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並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後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感到不理解。這說明同學們對當時的英國曆史知識缺乏瞭解,隨後我對匯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2、通過教師本身進行反思。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惑,這就意味著教師對課堂的準備不夠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3、通過請同事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做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麼不足,但如果請同事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並給予評價和指點,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4、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案例來進行教學反思。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常閱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從中汲取營養並經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進行對比,不斷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斷提高。

在十幾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從未間斷過寫教學反思,我的課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成為了他們最感興趣的課程之一。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是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核心素養目標進行的。歷史學科要適應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而歷史課往往給人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所謂“貝多芬”(背多分)就是這樣來的。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這樣歷史課成為歷史只是的單一傳授進取記,教和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於是上課時出現了學生做其他科作業的,打瞌睡的,還有一些學生在下頭筆聊的,即便有的同學機械的記下一些歷史知識,但過不久,也全面還給教師了。

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僅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進取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歷史學科因其資料龐大時間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點燃學生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簡便,幽默,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僅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簡便愉快的學習環境,還應當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並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經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能夠讓教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於捕捉學生的優點,哪怕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都會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經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中成長。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4

寫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國中歷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討只有兩年的時間。從盲目的學習模仿,到現在有目的的自主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形成了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實在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課前我認真準備,課上嚴密組織,但總會在課後感到不是十分滿意,總會有或大或小的遺憾存在。因此,作為教師,要不斷鑽研,不斷學習。要使我們的教學在教師不斷完善自我的基礎上走向完美。

現在的歷史課堂教學,掀起了一股改革、學習大潮。其實我認為無論是學習杜郎口模式還是學習洋思模式,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我們作為歷史教師要弄明白,我們改什麼?

我們要改的是我們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大體可以分成兩種:

第一、探究式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發現彩色的歷史。這種探究式,分成學生自主探究和老師指導探究兩種。由於歷史學科的特性,學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過現象來學史,學生具備的歷史知識也有限,所以前種方式在歷史教學中極少使用。我們倡導使用的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生的探究式學習。

第二、接受式課堂教學方式。老師把系統、準確的歷史知識用一定方式傳達給學生。這種接受式,也分成兩種方式。一是學生被動接受式,這是一種以老師講述為主的課堂模式,也是傳統教學中常用的模式,現在教學設施先進了,可以結合多媒體上課。雖然教學效果可能不錯,但不利於學生“發現”,不利於學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不能培養學生合作、競爭意識。二是學生主動接受式。這是我喜歡的方式之一。

我現在採用的是學生主動接受式和老師指導探究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簡稱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課堂分成五個環節:匯入新課、自主學習、點撥探究、知識梳理、同步達標練習。這種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課堂,教師只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我們在“老師的表現機會很少”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做呢?我認為歷史教師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

1.精心設計匯入新課環節

根據不同教材內容,不同課型,針對不同學生實際,設計好不同型別的匯入新課環節。

或溫故引新,注意前後知識聯絡;或設定情景,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為理解本課知識做鋪墊;或教師直接闡述,娓娓道來,做精彩的開場白,為本課知識說前因說背景;問題匯入,激起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促使他們積極地思維,主動地探究;還可以時政匯入新課等等。

這是教師可以自主支配的一個環節。但課堂是學生的,老師要縮短自主支配的時間,因此,匯入新課環節要設計得“短小精悍”。

2.精心設計自主學習內容

根據課標要求,把屬於“識記”層次要求的內容放入這一環節中。

教師要精心編制自主學習導航。可以做成紙質學案,也可用多媒體展示。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列圖表、列提綱、所有內容問題化、填空與問答結合、出示知識網路、圖配文等等。

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環節,學生可以自學完成這一部分內容。當然,遇到問題同學可以討論,也可以請教老師。因此,教師設計自主學習導航時,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徵和符合教學規律。

3.精心設計合作探究問題

這一環節是老師引導下的學生探究,也是教師最不好把握的一個環節。

我們要把課標要求中“理解”“運用”層次的內容或本課難點、重點放入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資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實,不用文藝作品),做到論從史出。可以設計成問答題的形式,也可以設計成材料解析題的形式,當然也可以設計成小辯論的形式等。

這一環節要讓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完成。當然,也要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指導學生小組內合作,指導學生和其他小組競爭,培養學生合作競爭意識。

學生討論時,我們要走下講臺,融入學生,注意傾聽,把“誤入歧途”的學生“引上正軌”,把說出有價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答案,也可能是常見易錯知識)的學生記在心裡。

討論結束後,教師點撥前,一定要讓這些同學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勵學生大膽探究。

4.精心設計知識梳理方式

歷史是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梳理知識更為重要。怎樣梳理知識呢?

學生口述、列大事年表、歸納提綱、列圖表、畫知識樹、編寫知識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識梳理方式。

採用新課堂教學方式之初,最好是師生合作,教師出示“半成品”知識梳理,學生補充完整。隨著學生積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時學習歷史的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後,學生就可以獨立完成,並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完成。

5.精心設計達標練習

教師要深入鑽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習題設計要有針對性、層次性,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強化技能操作,注重綜合性。

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在轉變。教師不再是灌輸者,教師成了設計者,如果設計出現了漏洞,學生就會出現知識欠缺;教師成了組織者,如果組織無序,課堂就會亂成一團;教師成了引導者,如果教師引導無方,抓不住關鍵,就會完不成學習任務。

雖然新課改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但學生每個學習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能力和水平所限,剛開始用這種模式時,我把每一環節的用語都在課前寫好。做設計師難,做組織者更難啊。這不僅需要教師課前的充分準備還需要課堂上的靈活應變。

新模式教學教師更累,會有很多的困難和困惑。如:教學形式和實效的兼顧,教學資源、教學設施的欠缺,重成績輕教學的教師評價機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學生的組織培訓等等。但我們是教師,擔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我們知道“魚漁有別”。我們要在教改的路上,無怨無悔地走下去。教會學生學習,才是我們做教師的最大成功。

作者簡介:王金芳,女,中學歷史教師,河北灤南三中歷史教研組組長,被聘為灤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組成員。有多年曆史教學經驗,曾多次承擔歷史示範課的教學任務,被評為灤南縣歷史學科帶頭人、幾次被評縣、市級先進教學工作者,20xx年被評為首屆灤南名師。有多篇文章在報刊上發表。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5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幾年的歷史教學,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

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

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

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

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

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裡盡情暢遊。

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

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電視、雜誌、書刊、網路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

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

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

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

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

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

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

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

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

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

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

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絡各學科的知識)。

歷史包羅永珍,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

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絡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

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

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

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

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絡。

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

講到華盛頓建立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

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

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

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

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資訊。

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

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

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資訊。

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中歷史教師教學工作總結 嘉積中學海桂學校國中歷史組:江育英

本學期,本人任教七年級年級和九年級年級的歷史課。

一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作為年輕教師,能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平衡課,並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

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

按照「國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

還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愛心事業,為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本人時刻從現實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於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面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範,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己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作為教國中歷史課的老師,明白自己對教材的生疏,故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

為提高每節課的進行效果,教學質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採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

通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