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1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中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

曾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教育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明確強調了反思的作用。

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接受課堂所反饋的資訊,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提供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

誠然,教學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師再次備課的必要補充、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好辦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主要的是:教學反思的內容有哪些呢?怎樣撰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能力呢?本人認為主要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二者相互促進、提高授課的時間內容安排得當

一、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能力的關係。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絡。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複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等之間彼此並不是孤立的,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絡。因此,在教學中只有縱向貫通、橫向聯絡,揭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外在關係,方能認識歷史發展的本質及總趨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陶冶學生情操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一

課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佈置學生課下查詢資料,編寫活動劇本——三個農民談《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獲得土地的喜悅、上交剩餘產品的無奈用活動劇的形式展示出來,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後性,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述。

三、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己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以後再叫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簡單重複。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來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2

《原始的農耕生活》一課仍使用多媒體教學,注重於分析、比較,側重於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以河姆渡居民和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作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產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磨製石器的使用,原始種植業的產生,房屋的建造,原始手工業的開始等;二是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作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南北方原始農耕生活的異同點,進而認識到我國原始農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發展,共同構成了遠古中華農業文明的基礎。這節課設計問題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歷史教學中,尤其是古代史的學習中,要多給學生展示歷史實物,讓學生直觀感受,從而記憶深刻。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3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思考物件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反思。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國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未實施以前,教師為了應試而教學,因此上課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只是根據講課的重點,一味地死記硬背,這使得歷史課更加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後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裡盡情地暢遊,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越來越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看到的現象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會考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變成單純的複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引用。新課程實施後,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人物是愛國的,學生聽得似懂非懂,顯然,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得還不夠。如何在課堂上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薰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儘快地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通過學生進行反思。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鴉片戰爭》一課時,讓學生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並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後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感到不理解。這說明同學們對當時的英國曆史知識缺乏瞭解,隨後我對匯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2、通過教師本身進行反思。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惑,這就意味著教師對課堂的準備不夠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3、通過請同事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做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麼不足,但如果請同事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並給予評價和指點,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4、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案例來進行教學反思。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常閱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從中汲取營養並經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進行對比,不斷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斷提高。

在十幾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從未間斷過寫教學反思,我的課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成為了他們最感興趣的課程之一。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4

回顧一學期以來的教學情況,總的感覺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腳步都是來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雖匆匆,但無悔,雖忙碌,但實在。教學工作中,如何完全達到《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如何在內容、形式上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時思考最多的問題。為此,我總結了一些平時教學中的案例以及經驗,並渴望尋求更好的對策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以前的歷史課堂,那是一個在舊課程下老師一言堂,學生記筆記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在我的腦海裡,學生沒有思考問題的過程,只有在老師講解完整的知識結構下,按照細緻的板書識記歷史知識的過程。我當時的認識是:歷史=死記硬背。然而,新課程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設計問題的能力,設計出發散的、擴充套件的,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方案。

在備課過程中,我首先將教材內容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上學期,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的:把問題的設計分為課前、課上、課後三部分。課前問題的設計,最初我是依據"課標"把這一課內容這樣設計後,上課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體現在課堂提問時,沒有太多的學生知道答案並回答出來。經過這樣效果不明顯的問題設計之後,使我感到課前問題設計的內容應該變換了,嘗試課前的問題設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比如講第二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之前,我佈置的問題是:1、查閱有關秦始皇的資料,說說你對秦始皇的認識。2、你知道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嗎?他們與秦始皇稱自己為"皇帝"有著什麼樣的關係?這樣一系列輕鬆、有趣並且與教材重點知識無關的內容反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前,學生積極發言談自己的認識,我給予每一名發言同學鼓勵。這樣做,一方面,使發言的學生在身邊同學中顯示出知識面廣,得到同學的欽佩,另一方面,傾聽的同學不僅滿足了求知慾,而且把羨慕同學的情愫轉變為自己也要比別人知道更多的動力。在現實教學中,我逐漸體會到:同齡人之間的激發和促進作用比教師的教育和批評更有效果。

課上,我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己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的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一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我的學生由於底子薄,對於一些問題可能因為認知水平的侷限很難答出來,所以他們不敢發言,即使發言也很難答到點子上。於是,我就把難懂的問題要先講解明白,並且注意引導他們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比如: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把思考問題的方法教給他們,還要經常的訓練,得到的效果是明顯的。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比會完整的背出一道題要更有價值。在講解完難懂的知識後,我要設計一些與現實聯絡的探究小題目,發現效果不錯。比如:在講到《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這一課,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談談城市化對今天社會的影響"。學生回答的效果超出我的預想。有些同學能夠從積極、消極兩大方面談出城鎮化的影響,而且還以自己家農村親戚進城務工的例子來談利、弊,既生動又有說服力。他的回答給我的啟發是:學生其實很注意觀察生活,而且有自己對生活中出現問題的思考。鼓勵他們發言,把表揚的話時常掛在嘴邊,使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更加願意思考,更加熱愛生活。我對新課改的理解是:不是把問題變難,而是把問題變活。

課後問題的設計基本上是針對基礎知識而進行的。因為學生要真正掌握基礎知識就必須要課後回去看教科書。我認為該識記的內容有必要強化。每堂課結束,我都回佈置他們做書後的自我測評和同步導學。引導他們做題前先看每一課的知能導向,有利於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然後再做題強化基礎知識。在輔導課上,我會及時總結批改作業中發現的學生答題的思路偏差,把正確的思維方法教給他們,把可供參考的答案帶給他們(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首先,我要選那些最適用的,最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典型材料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例如:在講授《新中國的外交》這一課時,為了能激發學生學習外交家的遠見卓識和為國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我在課堂上就引用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是在人民大會堂發表講話的一段話:"美利堅合眾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國家。我們兩國之間存在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鴻溝雖難以填平,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想方設法在上面架座橋,今天我就是來架橋的!"當我飽含激情把這段話說完後,沒想到學生給予我熱烈的掌聲。他們說外交家真厲害,能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來做事情。這次引用給我的啟示就是:不用講解,學生就能從真人真事上領悟國家利益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根本所在。他們還對外交家的演講和口才驚歎不已,達到了情感和知識教育的雙重目的。課後有位同學還專門買了本尼克松的《1999不戰而勝》閱讀後並和我交流。他說都是老師上課引用的話激發他渴望瞭解更多尼克松的外交思想。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我上歷史課之前都會提前兩分鐘進班級,充分利用好預鈴打響到正式上課鈴打響的兩分鐘,讓他們快速思考上節課的基礎知識,上課後馬上提問。我發現兩分鐘如果利用好,學習的效率也會很高。現在,利用課前兩分鐘回顧舊知識在我教的六個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每當正式鈴打響之後,不用我提問,他們都會主動站起來回答。我時常鼓勵他們主動發言要比老師點名字得的學分多。因此,大家都認真準備,積極發言,在我的課堂上回答問題不用舉手,思考好了就直接站起來說。這樣既體現了師生的平等,又有助於我們之間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有的時候回答問題一下站起來幾個人,我就分別給他們每個人機會說,不讓任何同學感到失望和遺憾。受課改專家連建平老師的影響,我在課堂上也常對學生說:"你們回答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只要大家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可以成為一家之言!"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探索和嘗試,我的歷史課堂變得更加輕鬆,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

以上方面是我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案例和經驗方法的總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和困惑,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的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我認為最好的教學就是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是既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正像我的一位老師說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傾注自己的愛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課程下,我要學會用智慧和愛心打造自己的風格,不斷思考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是否有風格?我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愛,一切就會做得更好!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5

打造高效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預習課本,對課堂上的一些重難點問題有所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線索更加清晰,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課後的小測有利於在學生拓展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學方法是好的,課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將從兩個方面予以說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講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時,作為起始課,在匯入新課時利用歷史朝代歌,通過提問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絡。

2、這幾節課都利用視訊輔助教學,通過大運河、和武則天的視訊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3、通過預習題綱導讀,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不足之處一:

1、在第一課設計了三個合作探究題有點多,時間不夠用,而且有些影響重點的突出。

2、在預習導學時讓學生按所有的提綱的順序通覽全書有些浪費時間。

3、上了兩節課了都感到課堂練習時間不夠充分,鞏固不到位。

4、學生在發言方面,7.7班較好,其他班級學生不願舉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5、通過課前默寫檢測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對對第一課知識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

  三、採取的措施:

1、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再精煉,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討論問題要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能有感而發。

2、增加課堂練習時間,保證學生能當堂掌握所學知識。

3、督促學生利用好小組互幫互學,發揮小組的作用。

4、對學生髮言好的及時加分鼓勵,激勵其他同學參與進來。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6

本學期以來,我在教學工作和月考成績方面,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歷史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組織的:

在匯入新課上,讓學生聽大家較熟悉的《開元盛世》並提出問題,用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興趣並使學生對要學內容有個大概瞭解。

提出問題後,不再是教師給出答案,灌輸知識,讓學生單純背誦,而是讓學生主動閱讀課文動腦筋思考、歸納,並在小組合作交流,然後通過師生互動,予以分析、總結,找出答案。

在整個教學思路中,我力求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討論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閱讀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教學目標,實現能力教學目標和情感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上課過程中,我比較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關注學生概括能力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實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並肯定自己。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力求體現備課思路,引導學生在輕鬆自然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整節課我較滿意的是學生的交流討論、歸納和表演非常主動活潑,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用聯絡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當然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比如課前複習提問環節時間稍長了些,而本節課最後的相關練習又稍顯少了些等,但總體上還是比較滿意的。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7

本週三縣教研室的各位領導來校聽課,並進行了座談。通過座談交流讓自己受到很大的啟發,受益匪淺,對課堂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悟讀。到底要打造怎樣的課堂?能否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堂?課堂就是要讓學生的思緒飛揚,課堂就是要進行讓人成為人,讓人成為高尚的人的教育。我們的課堂從以下些許方面更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提升。

1、面向全體。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這是談教育成功與否的前提。課堂上,每一個學生是否都在我們的視野?我們是否關注了每一個學生?少數學生不能參與到學習探究環境中,不能達成目標,讓面向全體的課堂教育多少有點尷尬。

2、架構知識體系。注重搭建歷史框架,拓展性的貫穿歷史要素、及其線索。不要就教材談教材,缺少整個知識的體系,缺少延伸。構建網路,注重聯絡。本來很完整的知識體系,人為的零碎化。一節課下來,讓人有整體的感覺。

3、全面發展。不要將課堂教育簡單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以知識目標為載體呈現、落實。不要將課堂蛻變成智育課堂。

4、加強教師的備課。從教材的廣度、深度拓展。強調古今知識、世界歷史、時事政治等的聯絡。歷史教師同樣學會“合併同類項”。新舊知識進行遷移,內涵外延到位,落實教育目標。 5、學案是教師的第二課程。學案是教師對教材的再加工、再提煉、再整合、再昇華,是教師自己的教材,這個教材才是最適合教師本人的,也應該最適合所教的學生的。精當設計,不降低難度。注重創設、營造解題的情景和狀態。要問題的答案,更要解題的過程、更要思維的過程。

6、小組“真合作”。小組學習有形式,更要有內容。探索小組評價的科學策略。建立小組評價機制,有足跡,清晰可見。

7、歷史思維課堂。歷史課堂同樣需要思維。切記問題討論不要過於簡單,直來直去,討論了不需要討論的問題。整合多媒體資源,利用好,使用好。蒐集整合利用好網路資源。

8、增強駕馭課堂的態勢,教師的氣場達到教室的角角落落,達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教師要hold住。.

反思我們的課改,不要返回到抓分數上來。成績重要,成長更重要。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8

  20xx年X月X日 X天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麼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容和意義,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為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麼大,怎麼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於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後,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通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聖,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鑑。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閱歷史資料,敢於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麼?教材還給學生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9

每一個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接受課堂所反饋的資訊,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提供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己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來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0

摘要: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作為一名國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主要通過教育學生、教師自己本身進行反思、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等方式進行教學反思。

  關鍵詞: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物件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國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實施以前人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然後根據講課的重點,強調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歷史課更是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想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後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生活海洋裡盡情地暢遊。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網路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成為單純的複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後,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隊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個人物是愛國的,學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如何在課堂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薰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儘快得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國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一課時,讓學生對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並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後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辛亥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曆史知識缺乏瞭解,隨後我對匯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二、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三、通過請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作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麼不足,但如果青銅市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以後,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四、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來進行教學反思

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常閱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從中吸取營養並經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對比,不斷反思,使自己不斷提高。

在十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從未間斷過寫教學反思,我的課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成為了他們最感興趣的課程之一。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1

新課程標準需要教學方式的轉變,而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卻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期,中學生的知識、個性和社會性都比國小生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已具備初步的分析和辯證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應努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自身學習的進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將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1、根據歷史課的特點,巧設懸念,引發興趣。歷史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歷史事件總是互相聯絡並且大多是因果相聯的。歷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發學生“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面分解”的慾望。歷史教師在各個知識點的銜接上巧設懸念,學生會不自覺地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疑問,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這種心理驅使下,學生會學習熱情高漲,積極進行探究從而獲得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2、教學中適當穿插簡短的歷史故事,強化學習興趣。歷史事件背後總有一些野史傳說和故事,這正是國中生最最感興趣的。教師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穿插一至二個軼聞趣事,來滿足學生的獵奇心。久而久之,學生就產生了學習歷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這種心理能驅使學生主動尋找歷史書籍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也相應提高。

3、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成功是興趣的源泉。學生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去攻破學習中的難點,難點一旦攻破,學生會非常興奮,教師要及時幫學生把興奮上升為成功體驗,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鼓勵,成功的體驗將激發學生興趣和自信心,激勵學生繼續走向成功。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2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國中生對歷史課存在著嚴重的厭學現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瞭解,用不著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

  一、 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裡佔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著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儘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的歷史教學生涯。歷史是會考科目,而且分值在加大。在歷史教學中,怎樣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成為了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了教學:

一、認真備課。

在學生眼裡,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在備課環節,我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型別,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式及時間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認真寫好教案,做到每一課都“有備而來”。在本學期的歷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計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情境,著眼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藉助網路資源,拓寬知識,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不至於陷入鼓譟乏味。課後及時對課堂教學作出總結。

二、課堂教學注重激發學生思維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指導學生學會確定學習重點。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 住教材的重點。

今後需要努力的方面:

1、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要求教學應該是教給學生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還應繼續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從而達到教學預期目標。

2、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科學方法,掌握記憶技巧

我們知道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不少學生採用機械記憶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應力爭嘗試教給學生多種記憶方法,如:分散記憶法、趣味記憶法以及引導學生記憶綱要等。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相信只要我們能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就一定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4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為全面提高業務水平,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赴馬牧池中學的聽課“課堂教學研討會”的一切活動。認真聽取了兩位老師的課:《燦爛的青銅文明》《美國的誕生》,感觸很深。

歷史學科要適應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兩位老師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學習。往往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學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兩位老師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靈活的課堂環節設計,風趣的語言,及時的調控,達到了課堂的最優化,值得學習借鑑。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歷史學科因其內容龐大時間久遠,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是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在這兩節歷史課堂上,老師通過形象的圖片、一個個的問題點燃學生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幽默,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在今後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我不僅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還要通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於捕捉學生的優點,通過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通過教研活動--聽課,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今後我要繼續積極參與教學教研活動,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實踐,全面提高教學水平,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5

平定縣第三中學校 翟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探索、敏銳觀察、牢固記憶和豐富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我在平日的歷史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幾點方法:

一、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動的講課,活躍的課堂氣氛,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到商朝歷史時我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下課了還意猶未盡,課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那麼誰害死了韓非?是他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了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的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學生也就能跟上老師的思路,較好地掌握知識。

三、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

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複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這樣就能記得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進行重點記憶,培養學生抓重點的好習慣。第三,比較分析法,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可以從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記憶。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薄見,關於培養學生歷史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運用恰當,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作用和對教師成長的至關重要性,只有經驗加上反思才能更進一步的成長。因此,我要積極努力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較強適應力的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