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77K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教學反思15篇

歷史教學反思1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又一個學期結束了,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國中歷史教學反思。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裡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路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教學反思《國中歷史教學反思》。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絡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永珍,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絡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絡。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建立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歷史教學反思2

教師始終是要站到講臺上去的,課上的好壞與否是檢驗教師的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因而就需要對自己的課堂行為作出反思,以便能及時發現錯誤,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和水平。我開過一堂公開課,課後我曾反覆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曾向聽課老師請教過他們的看法,最後我發現問題主要在:

①開頭時太緊張,用漫畫匯入時講解得不全面,使得學生沒能很好的理解漫畫的含義;

②在講時,明顯太枯燥,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講解了一下,缺少鮮明的例子來讓學生印象深刻,課堂氣氛沉悶;

③對學生回答問題缺乏必要的鼓勵、肯定、啟發等激勵表示,只是單純地讓他們坐下,這容易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這一點我自己並沒有發現,其他老師指出後,我發現確實是有這樣的情況。其實,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臉上看出來。如果學生面容愉快,那麼這堂課應該就是成功的,如果學生眉毛緊鎖,表情困惑,那麼這堂課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敗的。所以教師要學會課堂觀察,只有觀察仔細了,才可以從學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從而作出自我反思。

歷史教學反思3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對各科的特點也是比較瞭解,面對著升學壓力,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也有所加強,但對於歷史這門學科來說,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對歷史缺乏重視,因此九年級年級的歷史課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面對這種狀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牢固確立會考的意識,讓學生意識到會考的殘酷性和成績對於學生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分分必爭的必要性。

2.要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將課堂教學內容突破課本,廣泛的聯絡現實生活,讓學生增強對歷史的興趣,從而在課堂教學時潛移默化的讓學生記住知識點。

3.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即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方法上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

4.課下鞏固是非常重要的,九年級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節課都給學生制定一個導學案,將知識點以更加直觀和系統的方式展現出來,後邊補充上相應的會考習題。做到知識當堂鞏固,當堂掌握。同時我提出每天在課後複習歷史十分鐘,天天如此,把知識點鞏固住。

歷史教學反思4

要想提高教學技能,上好歷史課,我覺得應該從多方面備課,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氣氛活躍,吸引學生的注意。

首先,教師要做足課前準備,不僅要吃透課標、教材,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分解設計,而且要對引入、設疑、組織討論、訓練、反饋、小結等各環節進行精心準備,同時,教師還要訓練學生養成課前準備的習慣,提出預習提綱,佈置學生預習課本等;其次,要重視課堂匯入,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精心設計,可以通過故事、遊戲、懸念等方式使學生從上課前的自由狀態迅速轉向集中注意;再次,要精心組織討論、探究過程,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巧妙設計,精心組織,要使學生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牢固掌握知識,發散思維,提高能力,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建立課堂學習小組,構建互動機制,還要控制過程,提高效率,要重點講解,精心引導,使討論、探討過程來訪而不散亂,小結應該多樣化,可以用教師小結、學生小姐、分組小姐等多種形式相結合,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一節歷史課,需要我們課上、課下付出許多努力,這樣才能上一屆有效的課。

歷史教學反思5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由於傳統的輕視歷史學科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本文結合教學經驗,從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關係、聯想式巧記憶、靈活插入故事、深入淺出解難題四方面提出了改善歷史教育現狀的創新型思路。

關鍵詞:課程改革; 創新 ;教學方法

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歷史教學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諸多弊病,如學校忽視師資力量建設、教師缺乏敬業精神、學生課堂學習興致不高等。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只會考前突擊,事實證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突擊性學習是難以獲得優異成績的。因此,筆者認為改善歷史教學現狀,首先要摒棄輕視歷史學科的錯誤觀念,其次教師應該採用創新型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著重探析創新型歷史教學方法。

一、建立平等友好關係

只有尊重學生的老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筆者認為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首先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關係,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筆者給學生上的第一節課,不是講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講“題外話”,在自我介紹後即興演講:“寧肯苦自己,絕不苦學生”,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時的歡愉換取永久的嘆息”,這是我對學生們的忠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是我的處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原諒,教學相長,師生共進”,這是我的願望;“理解萬歲”,這是我倡導的口號。我的演講博得了學生們一陣陣的掌聲。從他們的表情看,筆者是第一個敢於向學生敞開心扉的老師,尤其是老師對自己立下規矩,敢於對自己念緊箍咒,確實讓他們吃驚不小。通過第一堂課,筆者與學生建立了和諧平等互相尊重的友好關係。這種平等友好的關係為我的互動式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聯想式巧記憶

許多學生和教師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存在誤區,他們認為歷史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其實不然。死記硬背固然是一種學習方法,但顯然不是科學有效的方法。歷史的學習有理解記憶部分,有強化記憶部分。對於強化記憶部分,為了減輕學生記憶負擔,筆者採用聯想的方式幫助學生巧記憶。如:文藝復興美術三傑記作“拉大米”(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明朝三大奇書《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記作“孫悟空賣三水饅頭”;美國的國慶日7月4日記作“氣死美國”等等。此外,筆者還通過編制歌謠或者編對聯的方法教學生巧記憶,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農民戰爭》一課,筆者編制對聯“755~763安史之亂被平安;郭子儀、李光弼功勞最大應該記。橫批:由盛轉衰”。對聯朗朗上口又輕鬆有趣,不僅讓課堂氣氛輕鬆活躍,還讓學生輕而易舉地記住了知識點。在筆者的啟發下,學生們也積極開動腦筋,編制對聯記憶知識,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團大戰發,老彭揮八路,華北把敵殺”。

三、靈活插入故事

許多學生認為歷史學習枯燥無味,這與老師的授課方式有密切關係。照本宣科的授課方式很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為了避免學生對歷史教學產生厭倦情緒,筆者從不帶課本入課堂,而是將知識融會貫通傳授給學生,此外,為拓展學生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瞭解,筆者會在授課過程中靈活地插入故事。如講授二戰爆發與擴大時,為加強學生對希特勒的印象,筆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期間,希特勒視察瘋人院,問病人是否認識他,病人們搖了搖頭。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們的領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與上帝相比!”病人們露出鄙視的笑容,其中一個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說:“是啊,是啊!我們開始得病時也是這個樣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瘋了。希特勒的瘋狂、傲慢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深入淺出解難題

在授課過程中,筆者發現當歷史知識與自身生活聯絡不大時,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較困難,作為教師,應當化難為易地解決困惑。如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社會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轉化為中華民族和外國侵略者之間的矛盾。部分學生難以理解。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兄弟倆為分家不均正在酣戰,有人傳信說:“快點吧,你們的弟弟快被別人打死了!”同學們猜測一下,兄弟倆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去救他弟弟。”為什麼?“同胞兄弟嘛!”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就好像是兄弟倆之間的矛盾,當遭受到外來侵略的時候,他們之間的矛盾就被擱置起來,先要全力以赴地打擊外國侵略者。難點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解決了,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之,教師通過對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反思,有助於正確認識和把握教學活動的本質特徵,促進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有助於使自己儘快成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學實踐者。

歷史教學反思6

反思性教學是當代反思文化在教育領域的表現,是教育實踐追求合理性的反映,更是教育主體進一步成熟的象徵。而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的支援與強化,或給予否定的思索與修正,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是兩者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樑,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在心靈上的溝通。反思有利於教師經驗量的積累、質的提高和準備性的增強。誠如考爾德希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更是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因而“學會教授、成為反思型教師”,這一點對於在教學中處於“初級階段”的老師來說,更顯得尤為重要。實行新課程我們沒有更多的經驗借鑑,只有在反思自己課堂的基礎上去總結經驗,找尋新課程的切入點,使自己不斷進步。

一、從形式主義到有效的學習方式

面對新課程,以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太適用了。我們在急於改變教學方式的同時,往往會因抓不住根本而流於形式。如我在一節課上,就宋朝的農業、手工業發展概況安排了“記者採訪”這一環節。本想用這種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卻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我後來想到,如果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他們是當不好“記者”的。那麼如何讓這種形式變成一種真正實用的方式?在以後的課堂上我嘗試著這麼去做:課堂上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從基礎的問題提起,然後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價值的問題。當學生有了這種問題意識的時候,才能理解把握所學的知識,而不至於死記硬背。

二、讓歷史知識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反思以前的教學,基本上是講歷史知識,能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幾乎涉及不到。課堂教學要生活化,要適應學生階段性的發展,要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要讓學生真情流露,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體意識。新課程更多的是讓學習內容貼近學生實際生活。

如在講《星羅棋佈的氏族聚落》時,我這樣匯入新課:前面我們知道了北京人、山頂洞人主要*採集、打獵、捕魚為生。同學們想一想,假如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感覺這樣生存要受到哪些限制呢?

生1:工具很簡陋,有時獲取不到足夠的食物。

生2:冬天,野果落了,河水結冰,野獸很少出沒,我們就獵取不到食物。

生3:如果有連續幾天的暴風雨,我們也不能出來獵取食物。

生4:如果這樣生存,我們只能在山裡或*近水源的地方居住。

我最後總結:同學們想象得很好,那麼你能不能想辦法擺脫這些侷限呢?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想到了耕種、飼養、儲存等。這樣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原始的農耕生活”。

新課程拉近了學生和歷史的距離。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景中,進行“再創造”活動,既有利於學生憑藉生活經驗去主動探索,又利於學生感受到現在就是歷史的延續和發展,歷史並不是久遠的與我們無關的事,使原來索然無趣的歷史有了“生活味”。

三、尊重學生,兼顧引導

在學完了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內容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學生幾乎不假思索地異口同聲說“倒退”。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記得以前講這個問題時,都是老師給學生定論的,所以也就沒有聽到過學生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現在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自己分析自己的理由:原始社會民主、平等、財產公有……奴隸社會有殘酷的剝削、壓迫,還有“人牲”、“人殉”、“炮烙之刑”等殘酷的社會現象……學生用他們瞭解的歷史知識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這是他們所能理解到的,對他們的理解要尊重。但他們的理解卻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如何進一步引導才能不違背課文的價值取向?我引導他們對比原始社會物質生活的貧乏和奴隸社會燦爛的物質文明,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評價社會進步與否的標準是生產力的發展。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又兼顧了課文的價值取向。

四、讓學生真正的主體化

學生的主動性強調的是學生的活動。

1、讓學生親自查一查

課文的許多內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邊環境、歷史背景等,如《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課前要讓學生首先查閱地理圖冊、社會等教材資料,瞭解有關的知識介紹,為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2 、讓學生動手做一做

課文中介紹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但抽象的解釋再多,學生卻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時,不妨讓學生做個實驗,將自然學科同歷史教學結合起來。如《解除彩陶之謎》,這樣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都得到了發展。

3、專題討論會

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展開討論,讓每個人都參加。專題討論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分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

五、讓歷史知識文學化、故事化

七年級歷史學的是中國古代史,許多學生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能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講述歷史。誠然,老師講故事並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於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一課,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生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並迅速產生共鳴。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反思在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已經不需多說,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者,作為有創新性人才的培養者,我堅信,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具有反思能力的學生,也才能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歷史教學反思7

大學聯考日益臨近,屈指數來,也就十幾天了,對於衝刺階段的歷史如何強化複習,應該說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所以,在這裡我也不想再長篇大論地羅嗦,只就其中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內容略作分析。

一、關於歷史複習策略。

1、牢記史實,打好基礎。

如果這方面做不好,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史實記憶模糊,概念理解不準確,那考試時就很難得到高分。離開史實就沒有歷史,所以一定要多記基本史實和基本概念,併力求記憶準確,要儘可能的把每一個專題每一個知識點都爛熟於心,才能運用自如。無論是第一輪還是第二輪複習,切忌脫離課本,否則答題就可能似是而非。

2、知識系統化

應該說每一塊知識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們的歷史教材可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部分,而中國古代史又可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部分,每一個社會又分為若干時期,這些僅從教材目錄上就可以看出個大概。從小的方面說,一個歷史概念也往往有自己的固有的結構,如講述一個歷史事件一般包括背景、經過、結果、影響、性質等幾方面,甚至其中每一方面做分析時也有規律可尋,如分析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一般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資本主義興起;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或殖民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三是新舊兩種勢力的矛盾鬥爭日益尖銳直至激化,於是爆發革命。像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都是如此。

3、善於聯絡,融會貫通

歷史不可能是孤立的知識點,所以在複習時一定要善於聯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一是縱橫聯絡。縱,是從時間角度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形態、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要連貫把握,不可前後割裂開來;橫,當然是從空間角度講,同一時期同一歷史問題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要學會橫向比較聯絡。

二是中外聯絡。一定要儘可能的做到:複習中國史時把歷史現象或事件置於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學習世界史時要聯絡到中國。如複習列強侵華史,就要聯絡到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發展的階段不同對中國的影響也不同。再如複習三次科技革命,那就要聯絡到

對中國分別產生了什麼影響,而中國為什麼沒能抓住機遇等問題。

三是歷史學科和地理政治等學科的聯絡。現在的文綜考試也應該越來越重視此方面的聯絡。在答歷史題時,經常會用到地圖,要以一些地理知識為基礎,不然很多問題將無從解決,也會經常用到一些政治知識,用一些政治理論去理解分析,經常用到的就有透過現象看本質,個性與共性,偶然性與必然性,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等等理論。

二、關於解題策略

1、審題:幾乎每一次考試過後,總有同學說沒審清題意,結果本該做對的也丟了分。所以審題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萬萬不可大意。在作答歷史題目審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把握時間,認清主體。審題就是要咬文嚼字,審清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關鍵詞,幾乎所有的歷史試題都有時間限定,只不過有的具體明確,有的是隱性的,所以在審題時首先要確定該題所指的具體時間或時間段,有的需要換算或推算。這是答題的第一要素,如果時間出現偏差,全盤皆錯。主體即試題要求回答的中心問題,一般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思想、民族關係、對外關係、國際關係等,每一類又可分為若干主體,如經濟類包括經濟結構、經濟形態等方面。另外有些題目要求對事件或人物作出評價,進行比較,有些題目是要求敘述事件的經過,內容等。一道歷史題目一般都圍繞1—2個主體命題,要把握好主體,否則就會偏題,答非所問。

二是審題要慢,才能做到答題快。否則欲速則不達,看錯一個詞都可能全盤皆錯,而且很容易掉進命題陷阱。如有的題目的中心詞不是答“什麼”,而是答“什麼的什麼”,這就是陷阱。舉個簡單的例子,問新文化運動中文學革命開始的標誌是什麼?很多同學審題不認真,答成了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這不太可惜了嗎?

三是注意題目中的邏輯性。要注意尋找題目和題幹之間、題目和答案之間的邏輯聯絡,尋找題目中的代詞如“其”“此”“上述”“這些”等的含義,特別注意主觀題連續的幾問之間一般有著邏輯聯絡,層層遞進設問。還有很多組合選擇題,也是圍繞一個主體層層設問,如關於民主化程序,可能會從古代思想中的民主性問到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再問到社會主義民主。所以我們要學會巨集觀把握,找出多問之間的關聯,不可割裂開來,孤立地審題作答。

2、解題:(1)對於選擇題,我不再過多講述,只說一點,就是排除法。有些同學做題時也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個別選項超出教材範圍,或者自己從未注意過,於是就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在此情況下,大家一定冷靜下來,再仔細看看其他選項,很有可能的是其他選項我們都能準確的判斷出正誤,於是答案就出來了。

(2)非選擇題:一是從內容上看,要注意依據所給材料根據題目要求作答,切不可偏離材料。有些答案就直接取自於材料,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效資訊進行概括提煉,只要讀懂材料,將其中的一些文字適當加工一下,最好不要摘抄原文。有些答案取自於材料和教材知識的結合,要能夠把問題和教材的相關知識聯絡起來。還有些答案是需要對材料和教材的知識加以分析,得出規律性的認識,要注意分析時總體把握所給一切材料的主旨,如所有材料都是圍繞海洋來講述,那我們答啟示或認識時,就要圍繞對海洋的重視和利用來回答,當然還要注意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二是從形式上看,一定要注意行文的規範,儘量做到“三化”,即要點化:審清題意,看清楚要求答什麼,然後寫清要點,如要求回答“原因”,就先標明“原因”二字,依次類推;序號化:在每個要點前標出序號,有幾個要點就標出幾個序號,一目瞭然;段落化:一個要點答完自然就分出一個段落,儘量使答題思路清晰地呈現在閱卷老師面前,方能得到高分。另外,在規範化的問題上,一定還要注意字型的工整,這一點對於答文科試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字可以不漂亮,不具有藝術性,但絕對不能拙劣,最起碼要讓閱卷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你寫的是什麼字。

最後,給進入衝刺階段的同學們再提醒幾句,一是要始終重視基礎,因為大學聯考試題的難度是3:5:2,即30%的簡單題,50%的中等題,20%的難題,可見中等題始終是大學聯考的主體和主攻方向。只有重視基礎,才能把不該丟的分全都拿到手,記住,大學聯考不怕個別題不會做,就怕每道題都扣分。二是化解壓力,調整心態,輕裝上陣。對於大學聯考,學習實力和心態調整幾乎各佔50%,越臨近大學聯考,心態調整就越重要,要儘量使自己做到:強化信心,優化情緒,進入狀態,充分發揮。三是堅持,堅持,再堅持,無論多苦多累,都要牢牢挺住。因為所謂的成功者就是他在最艱難的時刻挺過來了。四是正確對待模擬考試,模擬考試考不好並非壞事,恰恰是你發現自己疏漏的機會,正好藉此查漏補缺,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哪怕平常考試都失敗,大學聯考也完全有可能考出理想的成績。

以上雖是老生常談,但也期望能給同學們一點點啟發,能從中汲取一點點力量,我將甚感欣慰。誠祝各位考生金榜題名,六月圓夢!

歷史教學反思8

  明朝君權的加強教學反思:

1、集體備課,打破個人思想的侷限性,集思廣義,充分體現本節課的實效性。

2、備課過程中特別注意充分利用歷史課程資源,因為我明白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一種資源,但決不是惟一的資源,歷史教師和學生就是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因此,我在備課時除了充公利用課文中的材料、圖畫、動腦筋、小字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以外,還在課前就給學生推薦和提供相關的課外讀物。並且努力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互相促進。

  教學反思

明清時期君權強化為什麼為其統治埋下了危機?

當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闢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歷史教學反思9

歷史會考打破了傳統的閉卷考試形式,實行開卷考試試題更具靈活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更加註重能力考查,而且考查是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而非淺層次的識記方面的考查。進入九年級面臨會考的壓力,由於歷史學科課時有限,而內容卻涵蓋了七年級到九年級所有課本,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九年級應如何低耗高效複習,力爭高分呢?

一、夯實基礎,落實考點。會考著重考查學生的歷史基本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考查學生掌握的有關歷史基本技能。因此,在新課教授階段,一定要立足於課堂教學,打好基本功。只有這樣,在進行復習時,學生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掌握,進而提高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要深入研究會考歷史考綱的廣度、深度、外延和內涵,與往年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這對歷史複習迎考來說至關重要。

二、整合教材資源,加強解題訓練,加強能力培養,開拓思維空間。隨著會考歷史學科考試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開卷考試的考查功能將會逐步提高和不斷完善。開卷考試從主客觀試題難度上看,逐年增高,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從更高的層面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發展的線索、規律,幫助學生站得高,看得遠,具備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解題訓練,在解題過程中不斷克服思維定勢,根據具體情況改變解題思路。只有這樣,才能科學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取得理想的成績。

三、關注熱點,史政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是新課程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今年會考歷史試題聯絡當今現實考查了一些中外歷史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國家、人類和世界的命運,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聯絡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史政結合,發揮歷史學科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培養學生資訊搜尋能力,使他們開拓思維,以史為鑑,學以致用。

歷史教學反思10

我任教九年級年級兩個班歷史,本次期中檢測成績不理想。從檢測的狀況來看,在選取題上得分相對較好,說明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在後面的綜合題部分失分較多,明學生的理解分析潛力較差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綜合題訓練不夠。

反思前階段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備課不充分。雖然自我已任教九年級歷史有幾年,有了必須的基礎,但是每節課前還都就應進行認真備課,個性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資料此刻已經忘了,自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節課只是去上課,有的沒有認真備課,課堂上講了一些過多的資料,低效重複性的東西比較多,造成整體課堂

質量的低下。

二是教學抓得不緊。對時光抓得不緊,包括雙休日,沒用在教學上。沒有深入瞭解學生狀況,到此刻連一半的學生姓名都叫不上來。對學生學習狀況瞭解也不夠,針對性的輔導也沒實施。對學生日常學習狀況雖然進行了必須的過問,但是沒有認真研究制訂具體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進一步的落實措施,使這些要求流於形式。對各種習題集沒有進行深入綜合歸納,基本沒有推給學生高質量的精品練習題目。

為在今後工作中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將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善課堂教學。規範辦學秩序以來,課時數量得到了規範,課堂上的時光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許副科佈置作業,並且主科老師教學抓得很緊,平日學生課餘時光很少,有時連作業也寫不完,根本沒時光來學習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務必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為此就要認真備課,提高課堂效率,既要將該講的講到,又要讓學生有時光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學生的課外輔導。透過檢測發現,有的學生偏科現象嚴重,歷史科分數很低,而且這種現象不在少數,班級達十餘人。對此,今後計劃透過加強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進行個別輔導等方法來促進他們提高。

三是要加強對各類題目的分析。要對各類習題集的題目進行分析挑選,選出優秀題目推給學生,讓學生用少時光學生多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四是要加強對學生問題的有效解決。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及時發現,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解決,並且大力抓好落實。

五是要採取更有效的管理辦法,主要是發揮好小組長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教學計劃,個性是複習計劃,並認真實施。在複習期間,要紮紮實實地進行備課和複習,爭取使複習得到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抓緊每一天的時光,用心研究和加強教學工作,爭取在以後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歷史教學反思11

  一、在“得”方面:

1、發現學生的歷史基礎薄弱,及時調整教學重心轉向基礎教學,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特別注重高中教材和國中教材的銜接,初步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及歷史理念。

2、發現學生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能力差,甚至對簡單的歷史問題都無法理解,至於歷史方法、歷史解題技巧更是一竅不通,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放慢教學進度,注重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注重解析歷史問題方法得訓練,技巧的啟發,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要求,服務大多數學生。

3、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參與式、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有意識的採取多種教學手段,注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內驅動力及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智力和能力。例如達成某一教學目標時,我圍繞教材的核心內容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相關問題,弄清“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構建知識網路等。在涉及到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時,則明確要求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注意巨集觀、微觀相結合以及把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是否適應社會發展潮流作為衡量的標準,教學反思《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谷俊改老師》。對社會熱點或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通過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思辯能力。

4、課改帶來了歷史教學許多新問題,如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學目標方面,新課標要求實現“三維目標”,特別是要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不僅是教授歷史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從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角度分析問題,同時在教學方式上,有意識的採用探究式的方法,儘量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二、在“失”方面:

1、教學知識點的處理還不夠順手,因為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變化很大,哪些知識該補哪些不補,尺度上很難把握。

2、教學深度處理還難於把握,基於新課改剛開始,無前人可鑑,無大學聯考可尋,教學應教到哪一個深度,很難把握。過於理論的話,學生上課興趣不過,而過於簡單的話,又擔心知識講解不到位。

3、學生的歷史興趣調動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找到一個度。到底關注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是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這其中很難把握。

4、雖然在上崗前參加過新課程培訓,但在具體教學中,新課程理念的貫徹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學術性、思辯性強的章節,往往不盡人意,有時過於注重細小知識的分析,造成課時緊迫和教學難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線作蜻蜓點水式處理。

 三、總結得失,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以後教學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繼續深入地研究新課程標準,以新課標指導教學工作,處理教學內容,把握教學尺度和積極推入新課程改革。

2、繼續以調動學生的歷史興趣為主,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個性。

3、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進度以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主體,積極穩定地處理歷史教學問題。

4、、全面推進探究性學習。推行素質教育,改變“填鴨式”教學方式,充分保證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時間、興趣和質量。

新課程改革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髮展為本,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歷史教學反思12

本學期,帶高二三個文科班、四個理科班,高一一個尖子班的歷史教學,一週共15節課。課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卻特別累。尤其是高二歷史教學倍感吃力。下面就談談自己的這一週教學感受:

首先在備課時,特別是第一單元內容,備課起來總感覺無處下手,對知識點的處理把握不住,備課起來很苦難。思想史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歷史產物,內容比較的抽象,時間又比較的久遠,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困難。第一單元還有很多內容涉及到哲學的內容,講深了,學生還沒有學過哲學,根本就無法理解;簡單處理,學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學學過後,我想第一單元的內容教與學都會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課,一週5節課(包括晚自習),上完兩節內容,課後與學生交流,學生認為對某些問題還是很難理解,感覺比政治與經濟史的學習還要難。期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備課時充分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靈活方法。所以上課時感覺有種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於我校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的'實際,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堅持“課前預習,課堂大膽展示”,改變原來課前不願意預習、懶於預習的狀況,同時以各種方式去檢查與敦促。幾節課後,有很多學生與我聊天時,都談了自己的感受,認識到課前預習,課上敢於展示對學習好歷史的重要意義。仍然有很多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願意課前預習,不願意課堂去展示,與同學去討論,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估計需要我們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不過我對他們與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講述思想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時,我深感學生對必修1、2知識的遺忘程度嚴重,因此還要加強對必修1、2知識的複習與回顧,這就與課前預習有很大關係,每節課前我都要求學生複習回顧相應的與之有關的知識,特別是必修1、2的內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針對此,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必修1、2內容的複習,準備每一單元開始時,先把必修1、2內容進行復習;單元結束時,再把政治、經濟、文化內容按照專題的方式進行歸納,以便學生能從巨集觀上,系統地掌握知識點,搞清楚知識點前後關聯。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現實中能不能實現,也深知這樣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增加自己的教學負擔,而我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學性?對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們的指點。

以上是一週教學工作來的一點膚淺認識,同行朋友們可以在此談談你們是如何處理必修三內容,教學過程中採取了怎樣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以便學習。

歷史教學反思13

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徵之一,就是課程結構的變化——確立模組教學和專題型體系。新課程設定九個模組課程,教學單元是圍繞一個專題展開的,因此又稱為專題式教學。

以往的高中歷史教材是按照章節體通史的形式編寫,其特點是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強,嚴格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歷史現象的因果關係及其歷史發展的整體性來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的。此種方法又被稱為通史或編年史的教學模式。而現在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是按照“模組”加“專題”的形式編寫。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和空間範圍,圍繞某一主題,採取縱向跳躍、橫向擷取剖面的方法,選取一些典型的歷史事實,進行更加深入的闡述和更具示範性的探究。其特點是內容精煉,跳躍性強,思維層次高,適合探究性教學的開展。從而給教學組織和實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三個必修模組分別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發展程序中最重要的內容,可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域性與區域性的關係,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絡,學會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六個選修模組的設定,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歷史視野,適應了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學習模組的設定,為學校有特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有個性的學習計劃。

由於模組單元體專題型的教學體例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和空間範圍,採取縱向跳躍、橫向擷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差,知識系統破碎的弱點,給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教材進行適當靈活的整合,指導、幫助學生對一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概況進行橫向的歸納總結,構建起一個階段歷史發展的框架。

專題式教學具有更強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躍性和更難的理論深度,要求教師在放棄傳統時序性和整體性觀念的基礎上,塑造更高層次時序性和更深刻整體性的新觀念,使之成為高中歷史教與學的新紐帶。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歷史研究水平、高度的歸納、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較為廣博的歷史知識和較高的歷史理論修養,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同時每一模組設定的專題都與現實社會、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這就有利於學生運用歷史思維理解現實問題,藉助社會現實反思歷史問題,有利於探究性學習和開放式教學的開展。

另外,學科視野寬廣,知識要點深遂,是專題式教學顯著的特點。學科視野寬廣鑄就了高中歷史新課程內容新鮮,饒有趣味,時代感強的長處。知識要點深遂,為教師引導學生解剖典型,獲取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課題。

那麼如何進行專題式教學?

首先,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依據實際需要,增添、整合同類專題的材料,調整、取捨教材內容,使歷史專題的頭緒更集中、主題更突出,不僅更好體現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同時也能橫向反映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與碰撞。例如,可以問題為核心對教材進行整合,以必修課程《歷史Ⅰ》為例,可通過對單元1、3、4、8相關內容的整合,側重探討中國政治發展簡史。還可以以對比為目的對教材進行整合,如把必修課程《歷史Ⅰ》的專題7和8結合起來,探討“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成長壯大”問題,通過了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侷限性和缺陷,認識到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發生的歷史必然性。還可以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相同性質的專題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比較東西方的共同點和差別,使學生對人類文明在生成過程中的統一性和多元性有一個直接的感知和認識。

其次,在某個專題教學(或教學單元)開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單元導言為學生整理歷史發展的線索、構建一個該階段歷史發展的框架。然後,再展開新課的學習。

第三,在專題學習時,要闡釋清楚本專題的概念及內涵。

第四,要講清本專題歷史知識的發展演變歷程(包括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中有關該專題史實的起源、主要內容、發展趨勢、作用等)以及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

最後,進行規律性的探究,獲得某些歷史啟示,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歷史教學反思14

我們的課改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了,我們在課改的路上不斷的探索著,對於小組的展示我們也在不斷的實踐著,可是聽了杜郎口中學的課後,讓我大開眼界,想不到他們的展示面如此之大,我們的展示真的如同“井中之蛙”。

在他們的課堂上,當小組討論時,分組的同學簇簇圍坐在一起,或在黑板上進行交流、表述、討論或爭論;當展示、反饋時,課堂的氣氛熱烈而不失和諧,課堂發言不用舉手,但此起彼伏,秩序井然,學生不斷亮出自己的觀點、,有贊同的、有修正的、有提出另外方法的,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

杜郎口中學課堂的獨創性,更體現在對“展示”的價值的充分挖掘。我學,故我示!.“展示”使學生的主體性邁向更高層次。

通過去杜郎口學習給我的思維打開了一扇窗,我會努力在此基礎上創出適合我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寬鬆、愉悅、自主、有序的環境中自由快樂的成長。

歷史教學反思15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講,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