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4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歷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集合15篇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新課改的路程還很漫長,唯有經過實踐、積累、反思、總結,我們才能在新課改中站穩腳跟,立於不敗之地。

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一、對教學主體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在教學前,我們要對學生細細的琢磨反思,然後才能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在歷史教學中,特別是高一歷史,由於在體系上和學習方法上與國中歷史有較大的差別,一開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歷史特別難,如果教師不加以及時的引導,經過一段時間困難學習後,許多學生都感到學習歷史的希望沒有了,放棄了。經常聽老師抱怨:“我講的已經很簡單了,但學生還是不懂”這怪不得學生,是老師沒有及時去反思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教學方法的反思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拋棄原先那種“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怪圈。採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培養動手能力。在現代歷史教學中,學生喜愛的教學手段是 多媒體 CAI動畫、錄影等。如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資訊,使抽象的問題簡單化、使靜態的理論動態化,從而化難為易。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髮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資訊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藉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受益終生!”把解題的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學。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我們應積極應對,以促使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2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反思

新課改實踐中求真務實,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從來都是教師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反思我們相對落後地區(其實差距很大)歷史學科的教學,仍有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反思一:重視史學理論的學習運用

新課程突出文明史觀的地位,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新史觀也得到重視,但唯物史觀的傳統(正統)地位動搖了嗎?傳統史觀與新史觀的結合對很多年青教師來講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離開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徹底拋棄階級鬥爭史觀—革命史觀),那我們的史學標準又是什麼?難道神學史觀、宿命論史觀、英雄是史觀、實用主義史觀不會抬頭?我們堅守的意識形態陣地能放棄嗎?如果專家能為教師編寫一本史觀理論方面的導向性書籍,教師認真地學習研究後,也許能夠處理好唯物史觀和新史觀的關係。當然,我們需要和而不同的開放意識,關注現實的現代意識、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識、辨證思維的歷史意識、多元創新的發展意識、前車之鑑的成長意識和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但史學的靈魂(唯物史觀)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關係到我們培養什麼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反思二:整體把握課程資源,取捨有度

由於缺乏先進理念的系統學習和指導,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課程標準理解粗淺,淡化其核心指導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並輔之以教輔資料,結果教學呆板,思路狹窄,拓展有限,沒有深度。但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尤為關鍵,大到一個模組,小到一節課、一個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處理好新舊教材的關係,要特別重視新教材增加的內容,新教材中沒有涉及的舊教材內容教師必須堅決放棄。(2)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必須吃透每節課的重、難點,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學歷史教科書是歷史大學聯考命題的核心資源,但大學聯考命題也會重視其他各類命題資源(歷史類資源、歷史題材類文學藝術影視作品資源、非歷史類資源),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教師應正確理解大學聯考題與教科書之間對立統一關係。要善於運用教師自身的人力課程資源、學校圖書館、歷史音像資料、家庭、社群、歷史遺存、校本課程、網際網路等課程資源。(4)靈活多樣的教學設計,重視教師用書的引導作用,在教師自身經驗和教學實際(學生基礎)的有效結合中進行多種設計選擇。

反思三: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進

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流程引領著教學方法的新潮流。作為教師首先要積極響應,至少掌握一兩種新模式,關鍵還是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角色關係,必須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準確把握創新的課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個性創新。要客觀辨證地審視傳統教學法,講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見教師功底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師首先要運用好這一方法(多看百家講壇,肯定受益匪淺),我們不應一說改革就六神無主,或者飄飄欲仙,必須腳踏實地,做到傳統和現代的有機結合。教師要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能隨便拿一個課件,照“件”宣讀一節課,這樣肯定不行,在課件資源十分豐富的條件下,必須注意兩點:(1)學生的實際水平(地區差距);(2)取捨有度,切忌濫用課件,華而不實。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創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實際的教學法,促進學生的成長髮展。

反思四:學生社會價值觀的養成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實這些培養目標,首先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在教學中要走出知識文化的狹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進學生的發展。要弘揚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道德(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蘊涵的民族精神,糾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和短視意識,不能看著學生成為道德成長中的“白眼狼”。要引導學生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中快樂成長。要關注現實,在自我意識膨脹和性格脆弱的獨生子女教育時代,培養堅強意志和合作精神尤為重要(事實上被忽視了),這是我們歷史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培養學生對國家的忠誠是歷史課程不變的真理,也是歷史教師永恆的追求。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3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向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大學聯考為目標。在大學聯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複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夠突出,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實際上這些都是應試教育留下的病根。從教學結構來看,此刻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構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此刻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資料上來看,歷史課的資料是講述人類歷史。人類活動總是在必須的時光和必須的地方進行的,由必須的人物“扮演”必須的事件。時光、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資料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潛力。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個人物是英雄,學生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

在歷史課堂上是落實的很不夠。而以上這些問題在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也經常出現。

應對現今歷史教學現狀,很明顯呈現出許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務必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程序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透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透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然而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完全到達《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那就從我們每一個基層歷史教師做起,共同奮鬥,共同努力吧!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4

何謂教學反思?簡言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以使教學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正值期末之際,總結經驗和教訓,找出不足之處,尋求新學年的對策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訊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5

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律是“閱歷+反思=成長”。教師經常不停地進行教學反思,駕馭課堂的才幹就會不時提高,後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自動生成就會不時取代主動接受,就會取得越來越理想的教學效果。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際性都很強的學科。脫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說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結合多年的嘗試,要把最新的時政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通過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樹立社會責任感。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鮮明白的道理,學生卻不能真正體會。一般情況下我都採取鏈式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探究來弄清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如當講到“我國經濟發展遇到資金困難”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處置”的疑問,學生通過剖析其中的道理,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但是聽了趙平老師的課後,我覺得我的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還不算廣,有一部分學生對教學內容沒有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效果,我的課堂上依然缺少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

政治課的學科特點要求記憶的內容比較多,學生如果僅限於課堂學習而不在課下及時溫習就會很快遺忘,下節課就會出現知識銜接不上的情況,所以政治課的記憶落實很重要。而現實情況又是學生幾乎沒有時間在課下完成有次的記憶及複習聽了趙老師的課後,依據政治課的學科特點,我打算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這樣去做:

第一,在原有的備課講課的基礎上繼續下大功夫,爭取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在課堂上可以節省時間,以便給學生在課堂上留下時間趁熱打鐵,記憶剛剛學過的內容;抓好課前提問。每個班的政治兩節課距離兩天左右,所以每堂課前的溫習很重要,我在每節課前精心準備檢測題,上課前用投影儀打出來,讓同窗們照著溫習。這樣通過上課和溫習兩個環節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知識點的記憶。

第二,習題課事先將學生分組,每一個小組都有相應的既定任務。由學生根據存在的問題想辦法解決。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第一節課課前五分鐘由一名學生介紹並簡要分析一則熱點時政。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及表達能力。這項工作我以前曾經嘗試過,但均沒有堅持下去。趙老師的課堂上一名學生的現場演講讓我有很大的觸動——長期堅持才會有效果。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6

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如何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這一直以來是每位歷史教師研究的問題。

作為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科,逐步走出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取得一定成效。那麼,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紮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面,謹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著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上下功夫。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對於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我班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優生雖然比較積極,上課氣氛活躍,但是數量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基礎不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我班學生的特點,我選擇最為適合學生的教法,因材施教,“備教法的同時備學生”。

二、認真備課,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

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鑑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努力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路方面的獨特優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製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內容。總之,無論是課件製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三、注重專業素養

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四、善於課後反思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

我還把理性教學思考和感性教學過程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夠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師生雙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層次的飛躍,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出現類似的問題,從而幫助自己總結教訓和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反思中揚長避短,形成一套能準確判斷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本領,由一名“經驗型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一名讓自己教的輕鬆愉快、學生學的輕鬆愉快的好教師。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7

提起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不少教師會發出這樣的感嘆:現在的書太難教了,講了那麼多,做了不少題,可最後拿到試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儘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嘆,但我們廣大歷史教師還是要進行一輪一輪的複習,就是儘可能讓學生多學點知識、多考點分。

我是1999年開始從事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的,帶過了兩年3+2歷史單科大學聯考,八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論經驗無法與老教師相比,論學識也不及眾多的“研究生”的後生們。但通過近十年的高三的磨練,特別是近幾年對新課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結識了一些省內文化研究的專家,受益匪淺。以下對高三的教學侷限性與與後期複習談幾點自己的淺見。

一、過份侷限於課本知識和複習資料,陷於“本本主義”

我們許多老師認為,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強調教師的教學要“源於教材”、“忠於教材”,不能“脫離教材”、“超越教材”,這種把教學內容絕對教材化的觀念,陷入了“本本主義”的泥潭。現實中往往把幾本教科書奉為萬能,認為只要把課本知識全部掌握了,大學聯考沒有什麼對付不了的;實在不行還有一本複習資料可以做參考。殊不知,現在的複習資料大多是相互抄襲,自主創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xx年上半年就用三個月的時間編了一本“挑戰大學聯考”(40萬字,海南出版社),書出版後,就連自己都不想用,因為絕大部分內容是東抄西抄而來的。

二、過份侷限於課堂

教師一味地“滿堂灌”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重視對學生集中思維的訓練,卻忽視發散思維的培養。基本上採用“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有人認為,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這門學科只能採取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用主要精力和時間來講述歷史知識,即使一講到底也無可非議。如果翻閱一些老教師總結畢生教學經驗的著作,就不難發現,長期以來(至少90年代之前)歷史課堂教學方式,可以說就是單一的以講述為主的方式。現在時代變了,教材也換新的,但我們許多老師還在滿堂灌,結果導許多致學生不願意上歷史課,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過份侷限於校內,忽視了社會大課堂

傳統歷史教學的時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課內校內,加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課外學習幾乎是空白。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都是課外學習歷史的好場所,特別是大量的歷史遺蹟,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了物化、真實、形象、豐富的歷史材料,更是歷史課外學習獨具的優勢。因此,歷史學習應將視野拓展至整個社會,社會才是學習歷史的大課堂。但現實生活中基於種種困難,我們教師特別是高三教師絕不可能帶領學生到社會大課堂中去學習。

四、過份侷限於閉卷考試,弱化了學以致用的史學功能

傳統歷史教學一直沿用閉卷考試,考試的內容多為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歷史學科的考試要真正達到考查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須改傳統的封閉性考試為現代的開放性考試。在這種考試中學生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更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並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意識。

 五、後期的複習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整合教材,夯實歷史主幹知識。20xx屆大學聯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專題形式來組織的,跨度大、難度高、跳躍性強,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在直觀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給學生造成記憶困難甚至混亂。因此,在第一輪複習中,應適時加入通史部分的複習。第二輪複習時,應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徵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瞭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依據教學指導意見,優化三維目標的達成。20xx屆我省大學聯考將立足於教學指導意見,參考課改地區大學聯考試卷命題,注重歷史學科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歷史複習中,吃透教學指導意見,優化三維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成為我們20xx屆大學聯考複習的重點之一。

3、平時多注意新題型的收集與訓練。新課改意識將更加開放,新題型很可能出現,平時須多注意收集與訓練,如情境類,文史常識類、研究性學習類、辯證認識類等題目。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8

一、在“得”方面:

1、發現學生的歷史基礎薄弱,及時調整教學重心轉向基礎教學,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特別注重高中教材和國中教材的銜接,初步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及歷史理念。

2、發現學生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能力差,甚至對簡單的歷史問題都無法理解,至於歷史方法、歷史解題技巧更是一竅不通,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放慢教學進度,注重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注重解析歷史問題方法得訓練,技巧的啟發,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要求,服務大多數學生。

3、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參與式、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有意識的採取多種教學手段,注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內驅動力及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智力和能力。例如達成某一教學目標時,我圍繞教材的核心內容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相關問題,弄清“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構建知識網路等。在涉及到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時,則明確要求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注意巨集觀、微觀相結合以及把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是否適應社會發展潮流作為衡量的標準,教學反思《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谷俊改老師》。對社會熱點或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通過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思辯能力。

4、課改帶來了歷史教學許多新問題,如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學目標方面,新課標要求實現“三維目標”,特別是要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不僅是教授歷史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從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角度分析問題,同時在教學方式上,有意識的採用探究式的方法,儘量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二、在“失”方面:

1、教學知識點的處理還不夠順手,因為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變化很大,哪些知識該補哪些不補,尺度上很難把握。

2、教學深度處理還難於把握,基於新課改剛開始,無前人可鑑,無大學聯考可尋,教學應教到哪一個深度,很難把握。過於理論的話,學生上課興趣不過,而過於簡單的話,又擔心知識講解不到位。

3、學生的歷史興趣調動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找到一個度。到底關注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是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這其中很難把握。

4、雖然在上崗前參加過新課程培訓,但在具體教學中,新課程理念的貫徹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學術性、思辯性強的章節,往往不盡人意,有時過於注重細小知識的分析,造成課時緊迫和教學難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線作蜻蜓點水式處理。

 三、總結得失,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以後教學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繼續深入地研究新課程標準,以新課標指導教學工作,處理教學內容,把握教學尺度和積極推入新課程改革。

2、繼續以調動學生的歷史興趣為主,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個性。

3、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進度以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主體,積極穩定地處理歷史教學問題。

4、、全面推進探究性學習。推行素質教育,改變“填鴨式”教學方式,充分保證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時間、興趣和質量。

新課程改革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髮展為本,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9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向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鑽研尋求對策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資料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資料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我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資料結構化。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能夠提出教材資料的“綱要訊號”,也能夠利用“先行組織者”,還能夠指導學生自我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資料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構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資料與形式的關係。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取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能夠理解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用心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絡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應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潛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我,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資料,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0

在歷史教學中,往往採用問題教學法。問題式教學基本模式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評價、歸納總結五個基本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通過活動、體驗、表現來完成教學。

為了很好的貫徹問題式教學,本節課的設計環節如下:首先,從學生自己組織的新聞播報匯入本課,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題。第二步,給學生5分鐘時間預習新課,梳理辛亥革命的線索,並按小組把線索寫在黑板上。第三步,從什麼是革命?──為什麼要革命?──為了革命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黨人做了哪些準備?通過這樣的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問題即革命的準備階段。第四步,讓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結果來描述革命的經過和結果。對基礎知識學習完成後,還設計了一個學生自己反思提問,考察其他同學的活動。第五步,反思革命成敗,感悟革命激情。

本節課在設計上,遵循一個基本模式,從提出問題到分析、解決問題、反思、歸納評價,每個環節環環相扣,也充分體現了問題的基礎、層進、綜合、開放等特性。特別注重發揮小組成員積極性,通過討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其中還設計了小組及個人的反思評價量表,學生需要對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做反思。比如,在課堂的最後,學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學到了什麼,自己在小組活動中做了些什麼,自己是怎樣調節自己的學習的,如果自我評價是否定的,那就要考慮以後如何改進,等等。

但是在本次課堂教學中,設問的技術和提問的技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問題式教學的核心價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認為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既要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關注到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但是個體的自主思考就會忽視,或者說是教師不太相信學生,不敢放手,往往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學生。而且,在反思、反饋評價過程中,雖然有設計評價的量表,但是這種單純的數字表格很容易流於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特別是反思本節課堂教學對問題式教學的貫徹運用,我本人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努力和改進地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加強自己的理論修養。二、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在備課方面下功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活躍的課堂環境。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1

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徵之一,就是課程結構的變化——確立模組教學和專題型體系。新課程設定九個模組課程,教學單元是圍繞一個專題展開的,因此又稱為專題式教學。

以往的高中歷史教材是按照章節體通史的形式編寫,其特點是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強,嚴格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歷史現象的'因果關係及其歷史發展的整體性來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的。此種方法又被稱為通史或編年史的教學模式。而現在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是按照“模組”加“專題”的形式編寫。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和空間範圍,圍繞某一主題,採取縱向跳躍、橫向擷取剖面的方法,選取一些典型的歷史事實,進行更加深入的闡述和更具示範性的探究。其特點是內容精煉,跳躍性強,思維層次高,適合探究性教學的開展。從而給教學組織和實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三個必修模組分別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發展程序中最重要的內容,可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域性與區域性的關係,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絡,學會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六個選修模組的設定,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歷史視野,適應了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學習模組的設定,為學校有特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有個性的學習計劃。

由於模組單元體專題型的教學體例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和空間範圍,採取縱向跳躍、橫向擷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差,知識系統破碎的弱點,給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教材進行適當靈活的整合,指導、幫助學生對一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概況進行橫向的歸納總結,構建起一個階段歷史發展的框架。

專題式教學具有更強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躍性和更難的理論深度,要求教師在放棄傳統時序性和整體性觀念的基礎上,塑造更高層次時序性和更深刻整體性的新觀念,使之成為高中歷史教與學的新紐帶。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歷史研究水平、高度的歸納、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較為廣博的歷史知識和較高的歷史理論修養,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同時每一模組設定的專題都與現實社會、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這就有利於學生運用歷史思維理解現實問題,藉助社會現實反思歷史問題,有利於探究性學習和開放式教學的開展。

另外,學科視野寬廣,知識要點深遂,是專題式教學顯著的特點。學科視野寬廣鑄就了高中歷史新課程內容新鮮,饒有趣味,時代感強的長處。知識要點深遂,為教師引導學生解剖典型,獲取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課題。

那麼如何進行專題式教學?

首先,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依據實際需要,增添、整合同類專題的材料,調整、取捨教材內容,使歷史專題的頭緒更集中、主題更突出,不僅更好體現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同時也能橫向反映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與碰撞。例如,可以問題為核心對教材進行整合,以必修課程《歷史Ⅰ》為例,可通過對單元1、3、4、8相關內容的整合,側重探討中國政治發展簡史。還可以以對比為目的對教材進行整合,如把必修課程《歷史Ⅰ》的專題7和8結合起來,探討“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成長壯大”問題,通過了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侷限性和缺陷,認識到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發生的歷史必然性。還可以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相同性質的專題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比較東西方的共同點和差別,使學生對人類文明在生成過程中的統一性和多元性有一個直接的感知和認識。

其次,在某個專題教學(或教學單元)開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單元導言為學生整理歷史發展的線索、構建一個該階段歷史發展的框架。然後,再展開新課的學習。

第三,在專題學習時,要闡釋清楚本專題的概念及內涵。

第四,要講清本專題歷史知識的發展演變歷程(包括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中有關該專題史實的起源、主要內容、發展趨勢、作用等)以及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

最後,進行規律性的探究,獲得某些歷史啟示,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

教學多年,今年初次接觸新課程教學,感觸頗深。下面我就半學期來進行新課程教學進行一些反饋。

一、培訓

新課程與舊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舊教材以時間順序為體系,而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為體系的;再者,國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也有很大的差異,國中教學側重於基本歷史史實的講述,而高中則側重於能力的培養,要在一些史實中歸納、分析出歷史事件的實質,從而得出某些道理。這樣,新課程與舊教材有如此的差異,對沒有接觸過新課程的教師進行培訓是極其必要的,否則很難講好新課程。因此必須做到“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

二、教研

由於新課程在內容上不同於舊教材,教學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必須加強集體備課、集體評課議課,爭取課堂教學方式上的突破和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因此必須注重教研活動,包括教研組每週一節的教研和備課組的集體備課。

三、認識

新的普通高中課程需要以全面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國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任務作為其基礎。

但是長期以來,社會、學校、教師都對國中歷史教學不夠重視,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歷史基礎幾乎等於零,高一學生幾乎對國中歷史知識一無所知的現象。這就給新課程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一方面,教師對教材的教學內容的拓展很難把握,尚處於摸索階段。另一方面,教學進度很難提上去,詳說頗費時間,略講又等於沒講(學生沒有基本的歷史知識,就不能掌握理論性很強的新課程知識)。因為新教材都是以前舊教材的高度濃縮,一節的知識幾乎覆蓋了舊教材的半本書。因此,歷史教師必須對新課程教學有新的認識和巨集觀的瞭解,要從客觀上把握教學的度。

總之,新課程確定了專題型的教學體系,課程結構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避免了與國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複,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但是,儘管新課程設計的專題型教學體系不錯,但對沒有歷史知識基礎的高一新生來講是難於掌握的。作為歷史教師,專題學習(複習)應該是在系統知識基本掌握的前提下進行,舊教材是在高三才開始進行專題複習。現在讓毫無歷史基礎的高一新生學習專題,無異給老師教學帶來了諸多的困難。

現在,經過半學期的歷史新課程教學,本人已對新課程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見識。認識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並在實踐上不懈努力,我們才能走出迷茫。走過陣痛,走向希望的頂點。相信今後的教學,我會取得讓自己滿意的成果。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本課作為選修I第一單元第一課,《課程標準》要求瞭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因為必修I時對雅典的民主程序已經探究過,所以對本節課的處理就嚴格地圍繞課程標準的要求的三大問題,即梭倫改革的背景、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和梭倫改革的影響,來開展教學。又因為是選修課,所以儘量地簡單化,使整堂課的線索清晰明瞭。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實驗表明:(1)人類獲取資訊的來源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說明人類獲取知識主要來自視聽。(2)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和聽到內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說內容佔70%。這就意味著,在教學中,如果學生既能看到又能聽到,再通過交流討論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資訊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的教學模式。

基於這一理論,在教學中首先展示希臘文明成果的圖片資料並配上雅典奧運會的會歌,滿足學生的視聽要求,使學生儘可能多的獲取和儲存資訊。播放圖片資料,還能起到凝神起興渲染課堂氣氛,創設凝重的歷史情景的效果。讓學生能夠在一個有聲有色、圖文並茂、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中,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

對於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關於梭倫改革的第一個問題---梭倫改革的背景,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開,通過同學之間交流學習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提升學生的能力。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方法效果非常好,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自主探究,並且有一個學習小組以情景表演再現當時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讓同學們在歷史的重現中親身體會梭倫改革的背景,讓整個課學教學與學生學習融為一體,合乎新課程改革中所要求的老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

本課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分解為經濟領域的措施和政治領域的措施,以表格的形式由各個學習小組繼續合作探究,在教材中找出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並分析每項措施所起到的作用,並最終概括出這場改革的特點。對於改革的主要措施同學們都能很快地找出來,但對於每項措施所起的作用及特點在本節課中同學們只探究出一部分內容,老師需要更進一步的引導,如用合適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是我對本節課處理不夠妥當的地方。在此處對於課件的使用節奏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看課件的內容。

本節課所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梭倫改革的影響,以體現雅典民主的方式進行,即在課堂上現場召開公民大會,本次公民大會的議題就是評價梭倫改革。因為上本次公開課所用的班級是嘉中高二的重點文科班,所以這次公民大會開的非常成功,既充分體現了民主,又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評價梭倫改革。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有效地實現了生生互動。對於梭倫改革的評價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梭倫本人評價;二是梭倫改革的積極作用;三是梭倫改革的侷限性。在對梭倫本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體現英雄人物在推動歷史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實現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教育。這種情景教學完全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但對於梭倫改革的評價的總結不應由老師來總結,而應該讓同學們在自主探究中解決問題。

對於本節課的教學總結是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完成,這樣有利於構建同學們完整的歷史結構。本節課的課後探究設定了兩個問題:一是我們今天也提倡民主,想一想,古代雅典的民主與我們今天的民主有什麼區別?二是中國現在也在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梭倫改革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兩個課後探究是對本課的昇華,既提升了知識,又懂得學習歷史是為了古為今用,把歷史與現實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這一環節主要由學生在課後完成,老師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後探究問題時,同樣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準備這節課和真正上課時候還是遇到一些問題很值得去探討,主要有以下幾點:(1)這種新課程改革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課,強調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要轉變,老師角色的轉變很容易,但關鍵是這種轉變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實踐證明這種完全具備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課在比較好的班級採納效果很好,像我上課時所用的為嘉中高二重點文科班,可在普通班操作起來就很難,一些學生連最基本的都無法掌握,又如何去探究。像下面一些中學又是怎樣實施新課程改革的。(2)本節課一個很大的不足就是歷史文字材料不夠充分,不利於培養學生閱讀及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這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新課程改革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學生手裡卻只有一本教科書,如果老師經常都從課外引入大量的資料,這對於學生的課前預習極為不利,同時對於那些不能實現多媒體教學的學校,這種方式的用教材又要如何實現?(3)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深知自己的教學經驗很不足,駕馭課堂的能力也還有待提高。非常感謝嘉中領導如此信任我,讓剛剛上崗一個多的我去參加海南省新課程主題開放周,能夠通過此次活動與全省優秀的老師面面交流怎樣上好課改課,真是受益頗深;也非常感謝嘉中歷史組的前輩一直以來所給予我的諄諄教誨,有了你們的鼓勵與支援,有了你們的寶貴經驗,才會有我不斷的成長!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4

當大學聯考結束的鐘聲敲響,緊張而又充實的高三第一學期的歷史教學漸進尾聲,這一個學期以來的歷史教學的得與失,成與敗常讓我反思,高三這一學期的緊張與快樂、疲憊與幸福,成功與失敗一直相伴而行,卻一直充滿希望的生活讓我們至今回味;現我將我的做法、得失拿出來哂哂。

一、眼中有大學聯考

大學聯考是學生考,但離不了老師的引導、指導,所以要讓學生考得好,首先老師引得好,“引”的關鍵是老師時時眼中有大學聯考,事事圍繞大學聯考轉。我們的做法是:

1 .合理安排大學聯考複習時間

為了保證高三有充足的複習時間,在學期初,我就結合以往高三輔導經驗,按市統考要求,擬定了三輪複習計劃,力爭做到一輪夯實基礎,二輪狠抓提高,對於第三輪複習,“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補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逐步提高學生成績及能力。

2 .研究大學聯考收集大學聯考試題

12 大學聯考結束後,我們注意收集各地大學聯考試題,並把它們與前兩年的大學聯考試題進行分類分章整理,仔細研究試題特點,做到心中有大學聯考、心中有試題。在教學過程中,隨進度和教學內容適時調出使用,這樣學生既熟悉了近年的大學聯考難易程度新穎程度,對大學聯考不再那麼恐懼;同時還可排出一些剛考過的考點,減輕複習的負擔。

3 .關注社會熱點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以歷史知識去解讀熱點,編制熱點小專題。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並不明顯。因此,複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

4 .團隊協作備戰大學聯考

這裡的團隊包括教師團隊,更包括教師與學生的班級團隊。與備課組的教師共同研究、分工協作備戰大學聯考;與學生多溝通,對學生多幫助,多留時間給學生,大家齊心協力奔大學聯考。

二、學、練為大學聯考

為了讓學生考好,就要讓學生把知識爛熟於心,還要讓學生把知識用得得心應手。

1 .夯實歷史基礎知識

一是要將課本讀“薄”, 在認真鑽研教學大綱、考試說明和近年的大學聯考試題的前提下,有選擇、有針對地將課本里大量的閱讀文字和不少孤立、靜態的陳述性語句,以及夾雜在字裡行間的相當部分的修飾性詞句果斷刪減,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備考的效度。

二是將課本讀通,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探求章目、子目錄之間的內在聯絡,做到融會貫通,深化理解;同時又能系統化課本知識,形成知識網路。

2 .有針對性地自編試題就非常重要和有用。這類考題考查內容主要是與市診斷考試以及大學聯考同步,試題形式與大學聯考題相同,檢測時間控制在 40 分鐘左右。在每一次診斷考試前準備多套,集中訓練,()效果很好。

3 .考前強化訓練高三的考試有點多,綜合的月考、學科的單元考、專題考,似乎一個都不能少。但我認為學科檢測在日常應減少一些,以增加學生閱讀教材、領悟知識的時間。

三、心中有學生

1 .賞識、尊重學生

與直屬校比較,我們算是二流的學校;與理科生比較起來,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三流學生。整理知識體系、記住該記的知識點、有不錯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對他們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賞識學生的微小進步,理解學生的一次次的失敗,會讓學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學習的快樂與興趣。

2 .關心、幫助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則需要系統知識,化解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差一點的學生則需要督促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記憶並掌握基礎的知識點。所以,老師要多轉轉教室,多陪陪學生,不僅僅是解答學習疑難,也可以與學生聊聊天。

以上僅是我在高三這一年中教學程序上的所做,並沒有談及學科知識教學方面、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東西。回想過去一年的複習備考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注意和改進,也更深的認識到自己的諸多不足之處。

1 .研究大學聯考方向雖然是花了很大力氣,但還不是很夠。

2 .對基礎知識的落實還不夠,使學生在考試中出現了基本常識的錯誤。學生的做題習慣,規範性不強。

3 .引導學生落實基礎,進而轉化為能力也是沒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總之教書育人,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動,任重而道遠!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

本課在全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人教版教材國中政治九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三框題內容。

第三課的主題是“認清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一課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會考的重點內容之一。在第一框講了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以及第二框學習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基礎上角,本框題又《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角度幫助我們去進一步瞭解“認清基本國情”。認識我們的民族團結問題和國家統一問題。

本課所涉及的民族團結原則、方針和做法、“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以及臺灣的問題都是會考的重點和熱點。

亮點:

1、我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課中,創造性的運用了教材,巧妙的使用了多媒體技術,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循序漸進的進行了如下設計。

2、在匯入新課時,我採用了問題情境引導教學法,藉助了播放歌曲《愛我中華》,從而引發學生對民族團結問題的思考。使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也感受到民族團結。這樣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然的進入了知識情境。同時本課結束時,我採用問題情境教學研究法,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學生在高唱歌曲時,心靈受到衝擊,心理得到淨化,情操得到陶冶,美好的情感自然產生。歌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昇華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3、在講解“民族團結問題”時,我運用了問題情境引導教學法和比較教學法,展示圖片和展現大量的課外知識。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學生有興趣去接受和學習。

4、在學習“國家統一問題”時,我運用情境引導教學法,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採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大量使用多媒體和視訊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學的效果。

2、在使用比較教學法講解問題時候,對比雖然鮮明,但對學生的引導有一定的欠缺,亟待改進。

3、在使用小組合作探究式方法時,學生之間交流的時間較短,在回答問題時語言組織不夠好,還有就是探討的問題難度要適中。

改進措施:

1、在運用情境引導教學法時,我會更加註意引導的方向,注意佔用的時間,注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爭取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在運用比較教學法時,我會注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總計歸納能力的培養。

3、在小組合作探究式,我會注意引導,控制學生的交流時間,還有要選擇有一定難度,學生又能通過討論找出答案的問題進行討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