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歷史教學反思1

優點:

1、本節課我始終貫徹教學設計的思路,圍繞設定的三位目標進行教學。採取“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充分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力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創造性。

不足之處:

本節課是新生剛接觸的第一節歷史課,雖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圖片進行教學及引導學生學習,但是沒有能夠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在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模樣時不夠到位,所以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瞭解不夠,這是今後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歷史教學反思2

歷史教學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學創新”的動力。教師需要聚焦課堂,反思自身的教學。如今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總結過去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這裡我想簡單地談一下我的觀點。

一、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

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國中學生天真、幼稚,該說的他們說,()不該說的他們也說,有時課堂一旦放開,教師不易駕馭。可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大組,自薦組長,組長負責討論時推薦(自薦)代表發言、參與討論。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秦始皇陵兵馬俑”這個內容。先由封面圖引出話題,再結合第17課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對世界第八大奇蹟有一定的瞭解,然後讓學生根據三幅圖中三個陶俑的神態和動作猜猜他們的身份。學生討論的很激烈,進行了大膽的想象,他們都爭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 ,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所以辯論課的開展,故事會的舉行倍受學生的歡迎和重視。總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效果

 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進行一場成功的辯論賽,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首先準備大量的必備材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關資料的收集,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為了證明一個論點,必須運用古今中外的例子進行論證;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必須翻閱大量書籍,學生由此增長了見識,強化了記憶,拓寬了知識面。

突出能力的培養 首先是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鍊。

辯論有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辯論要出採,往往還需要創造性思維去搜集、佔用新材料、採用新途徑和新方法、發現新問題和新視角,表達方式上運用新策略和新詞彙,從而使立論有新意、論辯有新招並注重在辯論中創新。優秀的辯詞可以為我們的課堂提供寶貴的學習和借鑑。學生在短兵相接的辯論中,表現出機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維、沉著的應變態度和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大大超出我的想象,這點也是我在付出了艱辛和努力之後,頗感欣慰的。此外,還有助於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的增長。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總之,我們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遨遊史海,創新思維,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

歷史教學反思3

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是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核心素養目標進行的。歷史學科要適應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而歷史課往往給人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所謂“貝多芬”(背多分)就是這樣來的。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這樣歷史課成為歷史只是的單一傳授進取記,教和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於是上課時出現了學生做其他科作業的,打瞌睡的,還有一些學生在下頭筆聊的,即便有的同學機械的記下一些歷史知識,但過不久,也全面還給教師了。

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僅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進取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歷史學科因其資料龐大時間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點燃學生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簡便,幽默,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僅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簡便愉快的學習環境,還應當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並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經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能夠讓教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於捕捉學生的優點,哪怕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都會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經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中成長。

歷史教學反思4

縱觀近幾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願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內容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內容的結構化

教師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訊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常採用如下方法:

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教學藝術在於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於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然而,要做到學生樂意聽講,並非一件易事,這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和完善各個教學環節,總結經驗教訓。其中,歷史教學匯入法語設計尤為重要,一個成功的匯入法可以馬上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明確學習目的,培養間接興趣。

在國中階段,所學的課程有十幾門,並不是每位學生對每門學科都產生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歷史這門課,部分同學接觸到大量的時間、人物、事件後,覺得難寫難記,苦燥煩瑣,於是產生厭學情緒,進而完全失去學習的信心。針對這種情況,要從學習歷史的目的上去引導,讓他們認識到學好歷史的重要性,如瞭解歷史王朝的興衰,可以提供建設祖國的經驗教訓;學習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蹟,可以指導我們如何做人;通過分析、比較不同的歷史事件,可以提高鍛鍊我們的思維能力。通過這樣的思想教進行審美化教學,培養直接興趣育,使學生增強了求知慾。

3、新版的歷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圖片,形象的地圖,精當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匯入,在客觀上提供了引發學生興趣的素材。

作為教師,關鍵是如何運用。目前有些教師出於應試的需要,完全放棄對形象性材料的處理,讓學生死記硬背抽象的概念,幾十遍的抄寫人物名詞,這樣不僅會泯滅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形成惡性迴圈。對此我們應緊緊把握新課程的理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營造師生和諧的教學氣氛,創造優美的教學情境:運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材料,形象的板書,讓學生情緒上受到感染,易於同老師形成互動。這樣讓學生在歷史的空間中自由翱翔,學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和人文關懷。

4、設定問題情境,引起探究興趣。

從設計、準備實施到鞏固延伸,形成完整體系。許多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中,設疑導學已成為普遍的激發興趣的手段。有的已形成一種系統的教學模式,可見大家對“問題”的重視。的確,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啟迪無限豐富的聯想,形成創見性的觀點;還可以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在探索中體會發現的快樂。設問的方法有許多,可層層遞進式的提問:如問“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問,如中國歷史第一冊中的《伐無道,誅暴秦》一課,可設問:“若不雨,秦末農民戰爭還會爆發嗎?”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代歷史人物發問:“如果你是商鞅,你將如何實施變法?”這樣可以吸引學生參與教學,增強主體意識,渲染歷史情境。總之,問題要設在關鍵處,設在重難點上,要在平淡中激起波瀾。要注意課堂需要,不可盲目設疑,也不能連珠炮式的發問,這樣沒有思考的餘地,效果反而不佳。

5、開拓學生視野,深化研究興趣。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已成為廣大中國小教師的共識,歷史學科以它廣博的內容和充分的借鑑價值,為這種培養提供了可能。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的結合:如某一制度政策的演變軌跡,象封建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等,可讓學生討論,上網查閱資料,並撰寫歷史小論文;可推薦帶有研究性的歷史小讀物,如《上下五千年》、《中華歷史名人傳》、《秦漢史話》等,讓學生閱讀,並摘抄讀書筆記;也可讓學生自己出一期歷史板報,組織興趣小組進行辯論,製作剪報,瞭解新的考古發現,這樣既鞏固強化了課內知識,又為學生未來的獨立研究,成長髮展受益匪淺。

三、通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老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可以說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考慮,但教學物件的多變性與教學物件個體的複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現在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裡,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歷史教學反思5

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教學模式在不斷變化,越來越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給他們在課堂上充分發揮的空間,從而得到鍛鍊,不僅是一個關鍵問題,也是每一位新老教師頭疼的問題。經過歷史教學,我覺得歷史教學任重道遠。這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它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一些事情我無法挖掘。接下來,我將對國中歷史教學進行以下反思,並鼓勵大家。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這是我的夢想;對任何事情來說,只有愛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們有了“愛”和“探索”的精神,他們才能享受它並努力學習。許多學生認為歷史枯燥乏味,因此他們對學習缺乏興趣。因此,我試圖使學生在45分鐘的課堂學習中堅持更加持久的注意力,結合歷史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談到“罐頭刑”時,我說商代周王創造的“罐頭刑”是一種酷刑。他首先請人把銅柱放在燃燒著的木炭火上。當銅柱呈紅色時,他將“囚犯”的屍體粘在銅柱上。當“囚犯”被卡在銅柱上時,他只聽到“喘息聲”,即“囚犯”;他的屍體立刻冒出一縷煙,幾乎所有的囚犯都被活活燒死了。這樣一來,學生們似乎“親眼看到”和“親眼聽到”,產生了一種在場的感覺,從而加深了他們對商代周王殘酷統治的理解。

國中生年輕、活潑,容易分心。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來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述“鞏固明朝君主”的故事時,告訴學生“赤腳”故事的由來,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再比如,當戚繼光談到“中外交流與衝突”和抗日戰爭時,他向學生們講述了體育口號“休息一下,立正”的由來和禿頭蛋糕的由來,這讓學生們聽了很感興趣,因此,他們對學習歷史越來越感興趣。

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我意識到我不能再像上學時那樣教書了。現在應該教的並不是書本上死氣沉沉的東西。這些學生可以理解這一點;閱讀歷史可以明確他們的願望,學習歷史可以向自己學習。”;我現在教他們的是如何分析和理解某種知識,從而從中獲得靈感。因此,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的簡單理解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積極理解、學習和理解教育的影響,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在導論課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度的建立》教材。首先,老師們接管了一個他們根本不知道的新班級。我們怎樣才能選出幾個品德好、關心群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呢?並引出話題,然後結合本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封建皇帝,如何選拔和調任官員?在短時間內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享受歷史課堂的樂趣。

推薦閱讀:國中歷史教學反思

此外,我還使用了著名的“回顧舊,瞭解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先回顧歷史的“舊”,瞭解新。比如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們可以先以商鞅的改革為例來分析。商鞅改革得到大多數人支援的歷史事實使學生們認識到,商鞅改革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同樣,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也正是因為在新形勢下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措施。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回顧以往的舊知識來理解和深化當前的新知識,鞏固舊知識。

這些是我的個人經歷。簡言之,歷史教學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不斷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中,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只能把握新課程的主旋律,為每一位學生開啟學習歷史的大門,指明認識歷史的道路,讓每一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華。為了增強歷史的魅力,不斷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炬”。

歷史教學反思6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又一個學期結束了,經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國中歷史教學反思。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頭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進取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經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和主動性,到達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所以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此刻新課程實施以後的資料,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教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到達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所以,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教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裡盡情暢遊。這種以教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此刻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路等,所以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很多的歷史知識,教學反思《國中歷史教學反思》。他們明白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明白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本事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當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貼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先經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貼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經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能夠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絡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永珍,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能夠聯絡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進取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並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絡。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能夠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創立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能夠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能夠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明白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能夠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職責。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歷史教學反思7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讓學生感受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特點使許多學生感到歷史是“無用的”。如果教師不充分發掘歷史知識的價值,使課堂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豐富多彩,歷史與現實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注意聯絡現實生活和社會現實,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知識是非常有用的。

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學生可以深入思考“貞觀統治”和“開元統治”帶來的啟示。根據學生的言論自由,教師們得出結論,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就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重視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推進改革開放,也要處理好這些方面的問題。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們覺得學習歷史非常有用。因此,他們對學好這門課程有著積極的認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提高。

歷史教學反思8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國中生對歷史已經非常厭倦。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他們讀一本書,他們就能理解它。他們不需要聽講座。如果他們想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他們只需要死記硬背。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用這種方法不可能學好歷史。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不會厭倦學習。

一、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動的講座和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生動的歷史故事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例如,當學生們談論商代歷史時,結合《眾神名錄》的故事,他們饒有興趣地聽著。課後,學生們還有更多的意義。它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我解釋,培養學生的演講技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二、歷史人物系列解說

例如,在談到韓非時,他提到了他被陷害的悲慘場景。殺死韓非的是他嫉妒的同學利斯。殺害利斯的是歷史上著名的叛徒趙高。誰殺了趙高?誰殺了秦王子的孩子?誰殺了他的孩子?王公項羽的結局如何?Hellip&Hellip,學生們自然會著迷。

三、比較分析法

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比較分析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大多數方法比較簡單,學生感到枯燥。如果延長,效果將大不相同。比如說,鄭和與哥倫布相比,鄭和將在航行時間、規模和次數上超越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的影響力要大於鄭和呢?鄭和的朝貢貿易沒有經濟利益,違反了經濟法,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哥倫布的航行引發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源泉,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歷史的一些偶然和主觀因素

往往會改變其外觀。例如,“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偷走”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是,雖然是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的個人因素佔了一小部分。事實上,儘管孫中山當時對袁世凱並不放心,但他仍然對袁世凱寄予厚望,孫中山是一位誠實善良、淡泊名利的人;他對中國官僚的權力沒有絲毫渴望。他懷著對全世界難民的普遍熱愛承擔起了政治使命。以孫中山的人格和性格,為了儘快實現“民主共和國”,在中華民國成立兩個月後辭去臨時總統職務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使用得當,就會取得好的效果。

歷史教學反思9

在《大一統的漢朝》這節課中,我是這樣設計的:整堂課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用歌曲創設情境,運用部分史料進行有效教學。在教學中按照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加入學生的活動,教學效果很好。

創設情境方面:我先是播放《最後的傾訴》歌曲(電視劇《漢武大帝》主題曲)學生耳熟能

詳,甚至有的學生會情不自禁跟著唱。接著進行引導: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有關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大一統的歷史,而在漢武帝之前,有西漢初年幾位皇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幾代君王的努力,開創了西漢歷史的盛世——文景之治。

在第一目“文景之治”的教學設計中,我先是給學生展示一段史料“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學生不甚理解,經講解後,學生很容易通過史料得出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困”的歷史結論,培養了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在第二目“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教學中,針對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幾個措施,在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再次展示董仲舒的一段話“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學生就能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了,就是罷黜的是“除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

總之,本節課學生在音樂中進入課堂,在史料中學習知識,效果很好!

歷史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安排在第七單元第20課,繼《資本主義的擴張》之後,旨在突出世界資本主義力量的發展是建立在對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的奴役和掠奪之上的。面對苦難,拉美和亞洲人民紛紛展開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殖民統治者,也為被壓迫被奴役民族指明方向。本節課包括兩部分知識,一是殖民擴張,另一內容是民族解放運動(拉美和印度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本節課我很注意利用各種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各種地圖,引導學生自行去閱讀、分析有關資料和圖片,把握玻利瓦爾在整個拉丁美洲獲得獨立的歷史作用,分析出英國殖民者通過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及其給印度帶來的災難。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評析被侵略、被壓迫民族的反抗鬥爭。形成初步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一節課上下來,感覺學生能力方面確實得到了一些提高,特別是對殖民擴張對歐洲、非洲、美洲的影響,有著較深刻認識。而且我本人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先看書,對我們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相當重要。

課後反思:

有關新航路的開闢,知識點多,不易梳理,所以我在教學中,以新航路開闢的過程為主線,輔之以地圖和文字等材料,使學生對於新航路的開闢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更加系統的認識,較好地實現了融能力培養於史實掌握之中。從教學效果看,由於材料的分析說明比較清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航路開闢的過程中引用的關於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兩段材料與教材中的內容重複較多,雖然起到了相互印證的作用,但在教學價值似乎不是太高。

歷史教學反思11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今年我帶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課本,感受頗多。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裡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裡的實際情況的。我們的教學面臨著很多難題,具體來說有這麼幾點:

一、學生國中歷史知識掌握的太少、太散了: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就少的可憐。如簡單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時間都不知道。而歷史主幹知識、歷史體系更無從談及。

二、高一新教材內容的綜合、時間的跨度過大,類似於以前的專題史。如必修1的第1單元,內容綜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輪專題複習的政治專題中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積累、時間的跨度是史無前例的:從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幾千年。學生根本搞不清緣由,記憶起來難度很大。

三、高一新課改的教材一課內容45分鐘基本講不完;一方面是內容多另一方面新教材的內容好似壓縮的太空餅乾,再加上國中知識的“膚淺”前後連結不起來,讓上課的學生如聽天書。如必修1第3課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鬥爭,如果真正國中課本有掌握的話上課就輕鬆多了,應該重點講漢武帝如何解決王國問題和北宋怎樣加強中央集權,如何剷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最多20分鐘左右。但是我們要情境問題設計為北宋為何要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剷除地方割據的基礎,那就必須講唐中期是如何藩鎮割據,五代王國是如何形成的這時間可要花的較多,如果不講而只講內容結果,前因不知道,培養出學生只能死記課本,這與我們的課改精神不符合。

四、教師的新授課時間很少,歷史學科可供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在給定的時間裡完成教學任務年上加難。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我現在的選擇是:第一、完全按照課本的知識點知道學生先理解課本知識,然後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記憶。很明顯這和現在新課標下的教學觀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觀,努力做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可是對於教學進度來說,很明顯這樣又無法按時按量的完成教學任務。

歷史教學反思12

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願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資料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資料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我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資料的結構化

教師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所以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能夠提出教材資料的“綱要訊號”,也能夠利用“先行組織者”,還能夠指導學生自我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資料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構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資料與形式的關係。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能夠理解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進取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場採用如下方法: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2認真組織、全員參與3形象化的語言,增強直觀性、情感性4組織過程嚴謹、完整有序。從設計、準備實施到鞏固延伸,構成完整體系5巧妙結尾、引人深思。

三、經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能夠說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研究,但教學物件的多變性與教學物件個體的複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此刻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僅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裡,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當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資料,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歷史教學反思13

回想高三這半個學期來是那樣的緊張、又是那樣的充實。對於教學,我一直戰鬥在教學第一線,它是熱烈的、緊張的、充滿希望的!前沿又給了我一個展示的最好平臺,讓我把以前積累的知識厚積而薄發。

一、加強責任意識。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備課,要新課、複習課一起備,所以疲憊不堪是很常見,但責任心讓我非常明確,教師努力的一切關乎學生的未來,一定要用120%的精力與耐心去備課、備學生,這樣才可以說得上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身為教師的這顆心。高三從時間上來看兩頭適應難,容易出現波動,中間過程需要穩中有升,作為老師,在學習上必須對學生進行指導。因為高二的相對寬鬆使得學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適應,這時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心情與學情的調節,既要系統知識體系,也要不斷滲透方法,用一顆充滿責任感的心去與學生交流,那麼學生會以一種重視但心中很踏實的感覺走好高三這一年。這是給教師本人和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氛圍,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的責任心,責任重於泰山,實際上何止於此!

二、不斷完善自己。

教師這個行業決定著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行業,但隨著時間的累積可能人們更重視經驗的積累,但實際上經驗一定要與學習相結合這樣二者才能真正煥發魅力。備課、互相討論,這讓我在複習課中進步很快,逐漸認識到複習課要符合考試說明、計劃得當、體系清晰、主線明確、基礎紮實、詳略適宜、訓練到位、鞏固時間合理、推陳出新。同時自我的不斷學習極其重要,通過網路媒體和同科老師的交流,結合教學實際,不斷髮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自我的積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學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半個學期來我認真鑽研這幾年的全國和地方的大學聯考題,又不斷作大量習題,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考試報這樣的書報雜誌,一些專家的評議和分析出題走向,加上自我分析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現在想來非常重要。

三、多與學生交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瞭解他們的需要。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系統知識,化解過去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強化基礎提高應試技巧等等,這都需要區別對待,而這與學生的主動交流分不開,要認真分析給學生更多的問法和更準確的答案,同時有些問題用一種開放的心態與空間讓學生和老師交流起來課堂活躍,學生自主學習氣氛很強,老師和學生都會進步。

歷史教學反思14

1.蒐集相關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就是做好歷史故事的搜尋工作,這要求教師廣泛蒐集材料,儘可能掌握歷史故事的第一手資料,同時要選擇那些有憑有據、真實可靠的歷史故事,弄明白歷史故事的來源和來源,儘量選擇一些比較典型的故事素材用於國中歷史教學之中,這樣不僅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外,歷史故事一般是相對真實的,雖然有些歷史故事是後人虛構出來的,可是在必須程度上,能夠對當時的基本歷史面貌進行準確反映,例如史籍《山海經》中所提及的黃帝擒蚩尤、精衛填海等故事,雖然是經過藝術化的創作、加工而成的故事,可是其能夠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然而對於一些完全是編造和杜撰的歷史故事,例如穿越類、野史亂史類故事,最好不要應用於課堂教學之中。國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史為鑑,古為今用,所以,在選擇歷史故事過程中,教師最好對其歷史和現實的聯絡進行分析,能夠從中總結歷史的發展規律,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而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學有所獲。此外,國中歷史教師要儘可能地開發口述性史料,例如對《社會生活的變遷》中改革前後生活狀態的變化過程進行適當講述,此時教師能夠鼓勵學生回家後,讓長輩講那個時代的歷史故事,從而幫忙學生對這段歷史

故事有全面認識。

2.在教學中根據需求恰當地引入歷史故事。

與正常課文相比,雖然歷史故事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可是不可能一節課的所有時間都用在歷史故事講解上,因為這樣一來不僅僅無法到達預想的教學效果,反而會使課堂教學失控。可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以便他們能夠長時間堅持良好的聽課狀態,以確保課堂教學資料被充分理解和吸收,此時就需要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某個環節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資料相符的歷史故事。例如在講解東漢歷史時,教師能夠向同學們講解與神醫華佗有關的故事。而在講解楚漢之爭時,能夠將著名的鴻門宴講解給學生聽。在講解西漢時期相關的人物和歷史時,能夠為學生講述《史記》作者司馬遷的故事,尤其是他所寫的歷史鉅作。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適當插入歷史故事,不僅僅能夠調整學生的聽課狀態,並且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能夠對歷史資料有深刻認識和掌握,從而有助於課堂教學的開展。

3.在課堂結束後穿插歷史故事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即將結束的時候,歷史教師能夠為學生講解一個或多個與課堂教學資料相關的歷史故事,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課堂資料的理解和掌握。在講解歷史資料時,對於一些學生有自我的看法或者不太清楚的問題,能夠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這樣能夠幫忙學生更好地瞭解課堂知識。例如商鞅變法,雖然在秦國的發展歷程中,商鞅變法起到了進取的推動作用,可是最終商鞅被施以車裂之刑,這時大部分學生會替商鞅惋惜。此時,教師就能夠經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對商鞅變法的重要作用有正確認識,能夠將秦王派兵追殺商鞅的片段講給學生聽,講述商鞅逃亡入住客棧的過程中,客棧人員藉助商鞅的法令拒絕了他的請求,這樣能夠讓學生明確即使商鞅被殺,可是商鞅變法仍在繼續實施這一事實。

歷史教學反思15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進取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經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頭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僅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僅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向堅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十分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此刻應當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明白,“讀史能夠明志,學史能夠鑑身”此刻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理解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理解教育影響,從而到達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本事,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資料,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我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團體、辦事本事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想象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歡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先經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貼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經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能夠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僅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