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教學設計【共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4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化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共15篇】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習物質的量濃度之後學習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課,此實驗在高中乃至高校實驗教學中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在實際應用非常重要,因此學生必須掌握此實驗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基於此,本教學設計就應本著學生學會實驗操作為目的,想方設法的讓學生學會實驗操作步驟並注意細節問題。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分為兩大部分,一、視訊演示。二、實地操作。教師應該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的嘗試,總結和實驗,在實驗中體會怎樣操作和體會實驗的快樂。為此設計以下目標和重難點突破方法。

二、三維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2、正確地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基礎上,學會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項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耳聽、目看、書寫、腦思的協調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培養實驗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實驗的實地操作,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對待科學實驗的品質。

2、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勇於探索、與人合作的優秀品質,並通過實驗操作體會獲得成就的快樂。

三、重點: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學會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操作方法。

四、難點: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操作方法注意事項。

五、重點突破方法:根據有效學習思想和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素質提高,採用視訊觀法達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製操作步驟學習,然後進行實地演練進一步鞏固容量瓶使用和配製溶液的方法,實地體會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使之深刻。

六、教學方法:以學案-導學教學法為指導,讓學生上課有據可依。細節中採用視訊觀看、討論總結、自學閱讀、實驗實地操作、小組間自評互評、合作學習、快樂學習等教學方法。

七、學習方法:自學閱讀法、觀察法、實驗操作法、互評自評法、合作學習法。

八、導學過程:

【複習回顧】溶液的概念: 一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的均一穩定混合物。

質量分數: 單位質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質的質量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

一定質量分數溶液的配製方法:

一、計算;二、取固體和溶劑、三、溶解。

【問題匯入】:即將收穫:如何才能配製一定物的量濃度溶液?我們將以配製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為例獲取知識和實驗的快樂?

 【學生活動1】:請認真觀看視訊容量配的使用,討論總結容量瓶使用情況。

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1、用途:用來配製一定體積、準確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長頸平底細口磨口瓶。

2、規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標註的內容: 溫度 ,容量 , 刻度線 。

選用:與所配溶液體積相等或大於所配溶液體積。

3、使用:

(1) 檢漏 :檢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來水,蓋好瓶塞,將瓶外水珠拭淨,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頂住瓶底邊緣,倒立半分鐘左右,觀察瓶塞周圍是否有水滲出,如果不漏,將瓶直立,把瓶塞旋轉約180°再倒立過來試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滌 :用自來水、蒸餾水依次分別洗滌2-3次。待用。

【學生活動2】:自學閱讀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項。

4、注意事項:

(1)不能溶解固體或稀釋濃溶液,更不能作反應容器。

(2)讀數:眼睛視線與刻度線呈水平,溶液凹液麵的`最低處和刻度線相切。加入水過多,則配製過程失敗,不能用吸管再將溶液從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搖勻後,發現液麵低於刻線,不能再補加蒸餾水。

因為用膠頭滴管加入蒸餾水定容到液麵正好與刻線相切時,溶液體積恰好為容量瓶的標定容量。搖勻後,豎直容量瓶時會出現液麵低於刻線,這是因為 有極少量的液體沾在瓶塞或磨口處。所以搖勻以後不需要再補加蒸餾水。

(4) 容量瓶不能用來儲存溶液,特別是鹼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轉移到試劑瓶中儲存。

 【學生活動3】:請自學認真閱讀課本16頁,並認真觀看視訊配製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製溶液所需儀器,並使用簡單幾個字概括各步驟內容。

(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

1、實驗儀器及用品:托盤天平、稱量紙、燒杯、玻璃棒、容量瓶、膠頭滴管、試劑瓶。

藥品:固體氯化鈉、蒸餾水。

2、步驟概括:計算、稱量、溶解、轉移、洗滌、定容、搖勻、儲存。

【學生活動4】:根據視訊內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組配製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學生總結收穫。

案例:配製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計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稱量:用托盤天平稱取NaCl固體溶質的質量5.9 g

⑶ 溶解:將溶質倒入小燒杯,加入適量的水攪拌溶解,冷卻致室溫

⑷ 轉移:將上述溶液轉入指定容積的容量瓶。

⑸ 洗滌:用蒸餾水洗滌小燒杯和玻璃棒2—3次,將洗滌液一併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繼續加水至距刻度線1—2cm處,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至刻度(液體凹液麵最低處與刻度線相切)。

⑺ 搖勻: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緊,用食指頂住瓶塞,用另一隻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轉和搖動幾次,混合均勻。

(8)儲存。

【實驗所獲】:總 結:

一算二稱三溶解;四轉五洗六定溶;

七搖然後八儲存;溶解勿碰燒杯壁;

轉移需在刻線下;定溶平視要相切 ;

上下顛倒來搖勻;配製溶液要記牢。

【學生課後完成】

3.誤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質的實際濃度與理論濃度的比較)

⑴ 稱量時所用砝碼生鏽。( )

⑵ 將燒杯中的溶液轉移至容量瓶後,未對燒杯進行蕩洗。( )

⑶ 定容時,俯視(或仰視)容量瓶刻度線。( )

仰視讀數、本來到刻度線卻以為沒到 俯視讀數時到達刻度線卻以為超過了

⑷ 固體溶解或濃溶液稀釋時有散熱,溶液未冷卻即轉移到容量瓶中進行定容。( )

⑸ 將燒杯中的溶液轉移到容量瓶內時,不慎將液體灑到容量瓶外。( )

⑹ 將定容後的溶液搖勻後,靜置,發現液麵低於刻度線,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麵重新恢復至與刻度線相平。( )

⑺ 定容時,液麵不小心超過了刻度線,並用滴管將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況下可能引起的誤差,應由同學們在實驗研究中補充、總結。

板書

一、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製

1、實驗儀器:

2、步驟概括:

計算、稱量、溶解、轉移及洗滌、定容、搖勻、儲存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氮氣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瞭解氮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

學會思考,從原子結構特徵來分析其相應結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

【重點、難點】

重點:氮氣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

難點:氮氣的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設計

講:這節課來學習氮氣的這個知識點。我們知道遊離態的氮主要存在於空氣中,那麼,氮氣具有怎樣的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呢?我們先來看下它的結構。

(老師叫學生上臺板書氮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老師:我們看到氮原子的最外層有5個電子,那麼要是氮分子中的兩個氮原子最外層均達到穩定的8電子結構,它們需要共用幾對電子對。

學生:3對

老師:是的,接下來我們看到它的電子結構以及結構式。

那麼氮氣有哪些物理性質?

學生:純淨的氮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難溶於水,密度比空氣略小。 老師:我們知道了氮氣的'物理性質,那麼它又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叫同學上黑板板書氮氣和氫氣,氮氣和氧氣,氮氣與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引)人們常說雷雨發莊稼,那麼就你所學知識,解釋一下這種現象?

(學生思考一段時間)講:我們知道空氣中的氮氣,在閃電,即放電條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與水反應生成硝酸,進而被植物吸收。這就是雷雨發莊稼的原因。

講:我們前面已講遊離態的氮只要存在於空氣中,我們可以用液化空氣的方法制氮。我們看到這是氮氣液化的圖。那麼氮氣又有哪些用途呢?

講:氮氣比較穩定,可以用來做保護氣,氮氣與氫氣反應可以用來工業制氨、制硝酸 、制氮肥。在科技領域的應用,氮氣為超導體提供低溫環境。液態氣化吸熱,所有液態氮可以作致冷劑,我們還講到氮氣可以用來雷雨發莊稼。

結束:好的,今天講到這裡,謝謝。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認識鐵的幾種氧化物及其常見性質。

2、認識三價鐵的氧化性、亞鐵的還原性及Fe3+的檢驗、Fe2+和Fe3+相互轉化。

3、會熟練書寫Fe2+、Fe3+相互轉化的有關化學方程式。

4、知道Fe(OH)3 、Fe(OH)2的製備方法

知識點一:鐵的氧化物

閱讀教材59頁鐵的氧化物部分,完成下表

名稱 氧化亞鐵 氧化鐵 四氧化三鐵

化學式

色態

俗名

化合價

溶解性

與酸反應

知識點二:鐵的氫氧化物

閱讀教材60頁,完成下表

加NaOH溶液 FeCl3溶液 FeSO4溶液

化學方程式

離子方程式

實驗現象

分析Fe(OH)2顏色變化的原因,請用必要的'文字與方程式加以說明:

探究與思考:

小組討論Fe(OH)2的製備實驗可採取的改進措施

2、Fe(OH)2 、Fe(OH)3的其他性質(用方程式表示,是離子反應的,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1)Fe(OH)3的熱穩定性

(2)Fe(OH)2 、Fe(OH)3與酸反應(以鹽酸為例)

知識點三:鐵鹽與亞鐵鹽

閱讀教材61頁實驗3-10,完成下列表格:

(1) Fe3+的檢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FeCl3溶液(1mL)中滴加KSCN溶液(2滴)

FeSO4溶液 ①試管中先滴加KSCN溶液

②再向試管中滴加氯水

由實驗我們可以得出Fe2+ 、Fe3+的檢驗方法:

Fe2+的檢驗:

Fe3+的檢驗:

探究與思考: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檢驗Fe2+ 、Fe3+

(2)Fe2+ 、Fe3+的轉化

閱讀教材61頁科學與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FeCl3溶液 現象 方程式

加入鐵粉,振盪後滴加KSCN溶液

上層清液加入氯水,振盪

探究與思考:

利用已有的知識並結合本節課所學的有關鐵的化合物的知識,完成Fe 、Fe2+、Fe3+之間的相互轉化,並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是離子反應的寫出離子方程式,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

【課堂小結】1、鐵的三種氧化物

2、 鐵的兩種氫氧化物的製備和性質

Fe2+ + 2OH- = Fe(OH)2↓ Fe3+ + 3OH- =Fe(OH)3↓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3、Fe3+的檢驗和Fe3+與Fe2+相互轉化

(1)、Fe3+的檢驗:滴加KSCN溶液,溶液變紅

課堂反饋:

1、為了檢驗FeSO4溶液是否已經氧化變質,可向溶液中加入( )

溶液 B.鐵片 C. KSCN溶液 D.石蕊試液

2、為除去FeSO4溶液中的Fe2(SO4)3和CuSO4,最好選用的試劑是( )

A. NaOH溶液 B. 稀H2SO4 C.鐵粉 溶液

3、只用一種試劑就可將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種溶液分開的是( )

2溶液 2溶液 C. FeCl3溶液 D. Ba(NO3)2溶液

4、① 在盛有2mLFeCl3溶液的試管中加入少量鐵粉,充分反應後,反應方程式為 。反應中氧化劑是 ,還原劑是 。

② 再滴入2滴KSCN溶液,溶液顏色 ;

③ 再加入幾滴氯水,觀察溶液顏色變為 。說明 , 反應方程式為 ,還原劑是 。

5、要證明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其操作可以是:①加少許酸化的KMnO4溶液;②加少許氯水;③滴加少許KSCN溶液。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③②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4

一、概述

本節課是高一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第一課時《金屬鈉的性質》的學習。是通過原子結構特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儲存方式及製法和用途的學習,旨在向學生介紹金屬鈉的性質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在高中化學中佔有重要位置。本節課的重點是鈉的化學性質——鈉與水反應,難點是實驗的觀察、分析、尤其是鈉與水反應的探究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描述鈉與水、氧氣反應現象

(2)理解鈉與水、氧氣反應實質

(3)學生體會化學反應是可以通過改變反應條件而發生變化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以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強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實驗方案設計的'交流提高表達能力和篩選、優化實驗方案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明白事物的普遍聯絡與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激發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激發學好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神聖的責任感。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學生是長安二中高一年級平行班的學生

2.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有較濃厚的興趣

3.學生思維較活躍,有過小組合作探究的經驗,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的能力比較強

4.學生對實驗探究有著濃厚的興趣

5.學生已經對鈉的原子結構有一定的瞭解,並且學習非金屬元素氯的有關知識。

6.學生學習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自主實驗探究、小組討論交流策略:給學生創設大量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並在探究的過程中進行小組交流討論,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發揮的空間

2.問題引導探究策略:通過問題的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教師逐步啟發引導,使學習內容深入

3.緊密聯絡生活實際的策略:問題和實驗設計儘量結合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知識和經驗,增強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4.情景創設策略:運用生活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設計問題,設計物理實驗,組織教學內容,提出有啟發性的引申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到實驗驗證、實驗猜想、探究規律的學習當中.

五、教學媒體的選擇分析

1、通過圖片和多媒體電腦演示

2、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媒體圖片展示

3、演示實驗,改進實驗

4、通過提前錄製視訊展示。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一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的第3節。國中介紹了離子的概念,學生知道鈉離子與氯離子由於靜電作用結合成化合物氯化鈉,又知道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構成的,但並沒有涉及到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以及化學鍵的概念。本節的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對學生的微粒觀和轉化觀較深層次的學習。為今後學習有機化合物、化學反應與能量打下基礎。並通過這些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所以這一課時無論從知識性還是思想性來講,在教學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2.從分類的角度上來看,前面有了物質的分類,化學反應的

分類,本節內容則是從物質的微觀結構上進行分類,根據物質的成鍵方式,將化學鍵分為離子鍵和共價鍵(在選修3中再介紹金屬鍵),共價鍵再分為極性鍵與非極性鍵。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前面知識的聯絡,一是各種化學鍵與各類物質的關係,二是化學鍵變化與化學反應的關係。

3.課標要求

化學鍵的相關內容較多,教材是按照逐漸深入的方式學習,課標也按照不同的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本節的課標要求為:“認識化學鍵的涵義,知道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第三章《有機物》要求“瞭解有機化合物中碳的成鍵特徵”;選修4《化學反應與能量》中要求“知道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中要求“能說明離子鍵的形成,能根據離子化合物的結構特徵解釋其物理性質;瞭解晶格能的應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離子晶體中離子鍵的強弱;知道共價鍵的主要型別,能用鍵能、鍵長、鍵角等說明簡單分子的某些性質;認識共價分子結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能根據有關理論判斷簡單分子或離子的'構型,能說明簡單配合物的成鍵情況;知道金屬鍵的涵義,能用金屬鍵理論解釋金屬的一些物理性質”。

也就是說,在本節教學中,對化學鍵的要求並不高,教學中應當根據課標要求,注意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和學生的生理、心理髮展順序及認知規律,降低難度,注意梯度。在電子式的教學中,不必用太多時間將各種物質電子式都要學生練習一遍,取幾個典型的投影出來讓學生知道書寫時的注意事項就行了。並且交待學生不要花太多時間去鑽複雜物質的電子式,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電子式的書寫。要注意本節課概念較多,且概念又比較抽象,因此要注意教學手段的科學使用,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理解離子鍵的概念,知道常見物質形成的離子化合物或共價化合物,瞭解形成離子鍵和共價鍵的簡單規律;(2)知道電子式含義,能用電子式表示簡單的物質及其形成過程;(3)瞭解鍵的極性;(4)瞭解共價鍵的概念,從化學鍵的變化角度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

2.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1-2鈉與氯氣反應的實驗,得出感性認識,結合動畫從微觀模擬氯化鈉的形成,建立離子鍵

的概念,瞭解離子鍵的實質;通過原子得失電子能力簡單歸納出形成離子鍵的條件。(2)通過電子式的書寫強化對離子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3)通過P22思考與交流,並結合動畫模擬演示,建立共價鍵的概念,瞭解共價鍵的實質和共價鍵的極性。並從原子得失電子能力角度簡單歸納出共價鍵的形成條件;(4)通過P22表1-3、學與問等,鞏固用電子式表示出共價鍵及共價鍵的形成過程;(5)通過P23思考與交流,知道離子化合物與共價化

合物的區別;並且建立化學鍵的概念;(6)通過模擬演示氯化氫的形成,瞭解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鍵斷裂與新鍵形成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方法,從微觀到巨集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離子鍵、共價鍵、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電子式的書寫。

教學難點:離子鍵概念、共用電子對、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理解;物質變化中被破壞的化學鍵型別判斷。

四、課時安排

第1課時:離子鍵

第2課時:共價鍵

五、教學流程

1.離子鍵

提出問題(分子、原子、離子是怎麼構成物質的;物質種類多於元素種類原因)→實驗(鈉與氯氣的反應)→表徵性抽象(通過鈉與氯氣反應的結果得出結論)→原理性抽象(動畫模擬氯化鈉形成,得出離子鍵概念)→得出結論(離子鍵定義)→離子鍵形成條件→離子鍵形成條件→離子鍵的實質→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離子化合物概念→例項→反思與評價。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6

【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係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製作簡易原電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並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後,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恆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內容的認識不僅來源於生活經驗,而且來源於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電(或水利發電),而且接觸了乾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於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容),因此對電並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容。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後續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絡實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係,本節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於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係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7

【學海導航】

1、瞭解物質的聚集狀態以及聚集狀態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2、理解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氣體摩爾體積概念,以及與氣體,物質的量之間的關係。

【學習方法】

通過課堂老師的講解,課前、課後多看書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學習過程】

〖問題創設1〗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固體有一定的形狀,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固定的體積;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氣體容易被壓縮,而固體、液體不宜被壓縮。

為什麼固體、液體和氣體物質的某些性質存在差異?與這些物質的微觀結構有何聯絡?

一、物質的聚集狀態、結構和性質

通過學生討論,指導學生閱讀表1—3:

物質的聚集狀態微觀結構微粒的運動方式巨集觀性質

固體

液體

氣體

〖問題創設2〗通過前面學習,知1mol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那麼,1mol不同物質的體積是否相同?。

〖學生活動〗思考,並通過計算填表1—4:

物質摩爾質量/g·mol—1密度1mol物質的體積

Al 26.98 2.70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cm—3

N2 28.02 1.25 g·cm—3

CO 28.01 1.25 g·cm—3

二、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1、因素:

①條件(溫度、壓強);

②微粒數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間的距離等。

2、在一定溫度和壓強時:

(1)1moL固體或液體體積;

由於,所以體積。

(2)(1)1moL氣體體積;

而氣體,所以。

三、氣體摩爾體積

1、定義:將氣體所佔的體積稱為氣體摩爾體積,用符號" "表示。

2、注意點:①研究物件為氣體;②單位;③標準狀況下,氣體摩爾體積約為。

3、氣體體積(V)、氣體摩爾體積(Vm)、物質的量(n)三者關係:

【例1】13。0g鋅與足量的稀鹽酸完全反應,最多可收集到多少體積(標狀)的氫氣?

【練習1】計算在標況下,至少需要多少體積的氫氣與足量的氧氣反應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 L·mol—l應注意哪些問題?請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請改正。

(1)在標準狀況下,1molH2SO4的體積約是22.4L。

(2)1molCO2的體積約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數相同,所佔的體積也相同。

(4)標準狀況下,O2的體積約為22.4L。

(5)1molH2在20℃時體積一定大於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下,所佔體積約是22.4L。

(7)當某氣體的體積為22.4L時,它一定處於標準狀況下。

高一()班姓名學號成績

【達標訓練】可不要做錯噢!

1、相同狀況下,下列氣體所佔體積最大的是

A、80g SO2 B、16g O2 C、32g H2S D、3g H2

2、標準狀況下,將1g氦氣、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氣混合,該混合氣體的體積約為

A、8.4L B、11.2L C、14.0L D、16.8L

3、在相同條件下,下列各組氣體中,分子數一定相同的是

A、14g N2和32g O2 B、34g NH3和4g H2

C、2L CO2和2L H2O D、11。2L O2和0。5mol O2

4、有下列物質:①0。5mol NH3 ②標準狀況下22。4L He ③4℃時9mL H2O ④0。2mol H3PO4按所含的原子數由多到少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 ①②③④

5、等體積的兩容器內,一個盛一氧化氮NO,另一個盛氮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若容器內溫度、壓強相同,則兩容器內所盛氣體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總數B、質子總數

C、分子總數D、質量

6、448mL某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質量為1。28g,該氣體的摩爾質量約為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7、a mol氫氣分子和a mol氦氣分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數B、物質的量C、質子數D、體積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含有NA個氦原子的氦氣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約為11。2L

B、 25℃,1。01×105Pa,64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數為3NA

C、在常溫常壓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數為0。5NA,物質聚集狀態教案

D、在標準狀況下,11。2L H2O含有的分子數為0。5NA

9、如果a g某氣體中含有分子數目為b,則c g該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用NA表示)

A。 B。 C。 D。

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標準狀況下22。4L/mol就是氣體摩爾體積

B、非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不可能為22。4L

C、標準狀況下22。4L任何氣體都含有約6。02×1023個分子

D、1mol H2和O2的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約為22。4L

11、在一定溫度和壓強下的理想氣體,影響其所佔體積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徑的大小B。分子間距離的大小

C、分子間引力的大小D。分子數目的多少

12、氫氣、氧氣、氮氣各10g,在標準狀況下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分子數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3、A、B兩種金屬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是8:9。將兩種金屬單質按物質的量之比為3:2組成1。26g混合物。將此混合物與足量稀硫酸溶液反應,放出1。344L(標準狀況)氫氣。若這兩種金屬單質在反應中生成氫氣的體積相等,則A的摩爾質量是__________,B的摩爾質量是__________。

14、標準狀況下,CO2和CO的混合氣體15g,體積為10。08L,則此混合氣體中CO2和CO的物質的量各是多少?

【奧賽連結】普通班可不做,重點班必做

13、由二氧化碳、氫氣、一氧化碳組成的混合氣體在同溫、同壓下與氮氣的密度相同。則該混合氣體中二氧化碳、氫氣、一氧化碳的體積比為()

A。29∶8∶13 B。22∶1∶14 C。13∶8∶13 D。26∶16∶15

14、(1)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潔器,一畝森林一晝夜可吸收62kg二氧化碳,撥出49kg氧氣,即在標準狀況下吸收____________L二氧化碳,合_______________個二氧化碳分子;撥出__________L的氧氣,合____________個氧分子。

(2)一定量的液態化合物XY2,在一定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燒,反應方程式為:XY2(液)+ 3O2(氣)= XO2(氣)+ 2YO2(氣)冷卻後,在標準狀況下測得生成物的體積是672mL,密度是2。56g/L,則:

①反應前O2的體積是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物XY2的摩爾質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XY2分子中X、Y兩元素的質量之比為3:16,則X、Y兩元素分別是_________和________。(寫元素符號)。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8

一、知識技能

1.理解化學能與電能之間轉化的實質。

2.掌握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應物之間電子的轉移的探究,理解原電池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拓展和運用。

三、情感價值觀

感悟研製新型電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學電源可能會引起的環境問題,形成較為客觀、正確的能源觀,提高開發高能清潔燃料的意識。

探究重點

初步認識原電池概念、原理、組成及應用。

探究難點

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探究過程

【實驗探究引入課題】

實驗步驟

現象

1、鋅片插入稀硫酸

2、銅片插入稀硫酸

3、鋅片和銅片上端連線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問題探究】

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有什麼現象發生?

2、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線後插入稀硫酸中,現象又怎樣?為什麼?

3、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溶液中c(H+)如何變化?

4、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反應式怎樣書寫?

5、電子流動的方向如何?

【引入】

電能是現代社會中應用最廣泛,使用最方便、汙染最小的一種二次能源,又稱電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電腦、手機、相機、攝像機……這一切都依賴於電池的應用。那麼,電池是怎樣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呢?這就讓我們用化學知識揭開電池這個謎。

【板書】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

【板書】一、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

【板書】1、燃煤發電的過程

【板書】2、燃燒的本質──氧化還原反應

【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氧化劑與還原劑之間發生電子轉移的過程,電子轉移引起化學鍵的重新組合,伴隨著體系能量的變化。要使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能量不通過熱能而直接轉化為電能,就要設計一種裝置,使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別在兩個不同的區域進行。如果要把可產生的電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起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重要知識點──原電池,這種裝置可以將氧化還原反應的能量儲存起來,類似於水庫的蓄能。

【板書】3、原電池原電池實驗探究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9

三維目標:

①使學生了解氯氣的物理性質。

知識與技能:

②使學生初步掌握氯氣與金屬、氫氣反應的化學性質。

③瞭解氯氣是一種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非金屬。

過程與方法:

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瞭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

②通過實驗探究,掌握氯氣與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氯氣的毒性及殺菌消毒的作用,理解物質都有兩面性,我們應把用好物質,使其為人類的發展服務。

教學重點:

氯氣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氯氣與水及鹼液的反應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和分析引導法結合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課]投影海洋圖片,閱讀海洋中的化學資源:海水的成分非常複雜,全球海洋的含鹽量就達5億億噸,還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礦產資源庫。

第二節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閱讀]科學史話:氯氣的發現與確認。

氯氣的發現應歸功於瑞典化學家舍勒。舍勒是在1744年發現氯氣的。當時他正在研究軟錳礦(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錳),當他將軟錳礦與濃鹽酸混合並加熱時,產生了一種黃綠色的氣體。舍勒製備出氯氣以後,還發現氯氣能與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發生化學反應。從1774年舍勒發現氯氣到1810年,許多科學家先後對這種氣體的性質進行研究確認。

[思考與交流]

1、從氯氣的發現到確認時間長達30多年。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2、舍勒發現氯氣的方法至今仍是實驗室製取氯氣的主要方法之一。請寫出舍勒發現氯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結論]氯氣的實驗室製法:4HCl(濃)+MnO2MnCl2+2H2O+Cl2↑

[展示]一瓶氯氣,讓學生觀察其顏色狀態。

[引導學生觀察]集氣瓶中氯氣的顏色、狀態、嗅氣味。

一、氯氣

1、物理性質:

氯氣是黃綠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能溶於水,易液化。

聞氣體的正確方法:用手輕輕地在瓶口(或試管口)扇動,僅使極少量的氣體飄進鼻孔。

[講解]聞氣體的時候,不管毒性大小如何,均要正確操作。

[故事] 因為Cl2有毒,在一戰中,曾被德軍制成毒氣彈等化學武器用於戰爭。在戰場上使得英法聯軍傷亡慘重。

[討論]假如你是一名士兵,當遇到由氯氣製成的毒氣彈順風爆炸時,你認為可採用哪些措施進行防禦?(①人躲向地勢較高地方去。②防毒面具。③活性炭。)

2、化學性質

[自主探究]

請畫出17號氯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根據氯的原子結構,推斷氯氣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它具有強還原性還是強氧化性?為什麼?

[結論]氯元素非金屬性強,易得一個電子形成Cl-。氯氣具有強氧化性。

(1)與金屬反應:

2Na+Cl2載入中...2NaCl

[分析]氯氣是一種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它具有強氧化性,能與金屬反應。

[板書] Cu+Cl2載入中2 2Fe+3Cl2載入中...2FeCl3

[順藤摸瓜]實驗事實證明,在一定條件下,氯氣可跟多種金屬直接化合。請同學們寫出氯氣跟下列金屬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跟鋁反應: 。 ②跟鎂反應: 。

[過渡]氯氣能跟多種金屬直接化合,那麼氯氣能否跟非金屬反應呢?下面讓我們來做H2在Cl2中燃燒的實驗。

[實驗4-3]在空氣中點燃氫氣然後把導管伸入盛滿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講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項後,由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描述現象,並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與某些非金屬反應:

H2+Cl2載入中...2HCl H2+Cl22HCl

[現象]

純淨的H2在Cl2中燃燒發出蒼白色火焰,生成HCl氣體。

HCl是無聲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極易溶於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氫氯酸,亦稱鹽酸。開啟濃鹽酸可以觀察到的白霧,就是HCl氣體跟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所形成的鹽酸小液滴(酸霧)。鹽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思考與交流】通過氯氣與金屬和非金屬的燃燒反應,你對燃燒的條件和本質有什麼新的認識?【結論】①燃燒不一定有氧氣參加。②燃燒的本質是氧化還原反應。③所有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都稱為燃燒。

[順藤摸瓜]

實驗證明,在一定條件下,Cl2還可跟P、S、C等非金屬直接化合。試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P在Cl2裡燃燒:

P在Cl2(不足量)裡燃燒生成PCl3 :P+ 3Cl2= 2PCl3(液體)

P在Cl2(過量)裡燃燒生成PCl5 :P+ 5Cl2= 2PCl5(固體)

②C跟Cl2在一定條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C+ 2Cl2= CCl4

[小結]

Cl2是一種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Cl2是一種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具有強氧化性,能跟多種金屬、非金屬直接化合。Cl2可用於合成鹽酸,自來水常用它來消毒、殺菌。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物理性質:黃綠色有劇烈的刺激性氣味有毒氣體,能溶於水,易液化。

2、化學性質

(1)與金屬反應:2Na+Cl2載入中...2NaCl Cu+Cl2載入中2

2Fe+3Cl2載入中...2FeCl3

(2)與某些非金屬反應:H2+Cl2載入中...2HCl H2+Cl22HCl

〖教後記〗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1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聯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佔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並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定了“關於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為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為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複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為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

⑴把時間留給學生;

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

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

;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麼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後進行歸納與總結。

六、教學設計

1.課題引入

⑴從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從身邊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從實驗引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快進入課程學習狀態.

2.實驗研究

確定主題:(供給學生實驗學習)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麼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線後,插入稀硫酸中;

設疑:

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

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

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

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設計與實施: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⑴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為學生準備實驗用具,可擺放一些儀器和藥品,促使學生自由聯想,從而設計出富有創造性、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⑵確定方案、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資料、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釋疑、處理偶發事件。

交流與評價:

⑴各組派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和展示實驗成果。

⑵同學自評和互評價。

教師組織交流並適當的提問,使學生的總結更加完善,從而使研究學習順利完成。

3.引申與提高

⑴電子板書將原電池裝置原理分析和構成條件展示給學生

⑵電子動畫模擬原電池和乾電池電流形成的微觀電子的運動

4.結尾部分是本節課的昇華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鞏固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的基礎上,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電池和電池與環保間的關係,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5、作業設計

指導學生登入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各類電池介紹(水果原電池、自制電池等),科學家或科普文章,環境與電池等介紹;並親手製作一個水果電池。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實驗,使學生了解鑑別它們的方法。

3.使學生認識對比的學習方法。

4.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5.通過了解侯德榜制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2o2的性質。

2.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鑑別方法。

教學難點:過氧化鈉和水、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用具

投影儀、小試管、大試管、小燒杯、脫脂棉、膠頭滴管、酒精燈、火柴、氣球、小燒杯、鐵架

臺、鑷子,na2o2、na2co3、nahco3固體,nahco3、bacl2溶液,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試劑。

課時安排:共1課時

第一課時:鈉的氧化物:氧化鈉與過氧化鈉

教學過程

[設問]有人打電話119,意味著有什麼事情發生?

[學生]有火情發生。

[設問]這時,我們首先想到用什麼滅火呢?

[學生]水、滅火器等。

[講解]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是由於反應產生了比空氣重且一般不支援燃燒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卻要用水和二氧化碳來點火,大家相信嗎?

[演示實驗2—6]蘸有na2o2的脫脂棉與水的.反應。

[補充實驗]在一個盛有少量碳酸鈉固體的小燒杯中加入鹽酸,並用鑷子夾取蘸有過氧化鈉粉末的脫脂棉伸入燒杯,脫脂棉劇烈燃燒。

[補充實驗]也可以用此法:用脫脂棉包一定量的過氧化鈉,請學生用玻璃管吹氣,過一段時間,棉花就會劇烈燃燒,所以也叫“吹氣生火”

[設問]發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展示過氧化鈉]

[教師]原來,是這種叫做過氧化鈉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課]由於鈉的性質活潑,其化合物的種類繁多,用途也廣。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鈉的化合物。

[板書]第二節鈉的化合物

[板書]一、過氧化鈉

[教師]由剛才的實驗我們可知,na2o2可與h2o和co2發生化學反應,它們反應後的生成物是什麼?

[演示實驗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試管中,檢驗生成的氣體,並在反應後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

[講解]由剛才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和溶液變紅可推知,na2o2與水反應後生成了相應的鹼naoh和o2,請大家寫出該反應的反應方程式,並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教師板書]2na2o2+2h2o====4naoh+o2↑

[講解]na2o2與co2反應時也生成了o2(支援了脫脂棉的燃燒),同時生成了na2co3。na2o2

[板書]2na2o2+2co2====2na2co3+o2↑

[補充實驗]在盛有少量酚酞試液的試管中逐漸加入na2o2粉末,振盪。

[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溶液先變紅,後褪色。

[講解]上述實驗說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實際應用中,我們常用其來漂白織物、麥稈、羽毛等。

[投影思考題]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來做供氧劑,說明理由。

2o2應怎樣儲存?

設問:na2o2與鹽酸反應產物呢?學生完成

[學生活動]2na2o2+4hcl====4nacl+o2↑+2h2o

[過渡]同樣是由鈉元素與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na2o,卻有著與na2o2不同的性質。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12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甲烷的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瞭解甲烷的用途。

2.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思維能力。

3.通過聯絡生產生活實際,增強安全意識、環保意識、能源利用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踐活動、探究實驗、模型、圖片等,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究科學的精神

2、通過講授、討論、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和實驗條件控制、比較、類比等科學方法,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質的方法――結構解析、推測可能的性質、設計實驗、解析現象,得出結論。

教學重點:掌握甲烷的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教學方法:實驗探索法

媒體選用:實驗、投影、電腦動畫、錄影

教學過程:

[引言]國中的時候我們已學過甲烷,那麼大家一起回憶下甲烷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呢?

[學生回憶回答]

[教師講解]由國中我們可以知道甲烷的分子式是CH4

[板書]一、甲烷的結構

1、甲烷的分子式:CH4

[提問]那麼甲烷的電子式是怎樣的呢?

[學生思考回答]

[板書]2、甲烷的電子式:

[模型展示]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

[過渡]我們知道了甲烷是最簡單的一種有機物,甲烷是正四面體結構,接下來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研究甲烷的性質,認識甲烷的用途。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甲烷的色態、水溶性,小心地聞氣味,動手演示甲烷與空氣密度的比較實驗器。

[歸納、板書]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比空氣輕,難溶於水。

[演示]將甲烷分別通入加了酸鹼指示劑的鹽酸、氫氧化鈉、高猛酸鉀溶液中。

[學生觀察描述]溶液顏色均無變化

[歸納、板書]

2、化學性質:

a、一般情況下,性質穩定,跟強酸、強鹼或強氧化劑等不起反應。

[講述]甲烷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在特定的條件下,也會發生某些反應。

[板書]

b、特定條件下的反應。

[演示]氯氣和甲烷的混合氣體在光照條件下的反應,用一隻配雙孔塞的大試管,把試管的體積劃分成五等份並做上標記。試管內裝滿飽和食鹽水,塞上雙孔塞,兩導管用止水夾夾住,倒放大試管,讓導管A與盛有飽和食鹽水的水槽相通。將裝置放在化學投影儀前,從導管B通人氯氣,收集氯氣到標記四的地方,再通入甲烷,使試管內的食鹽水排到標記五的地方。這樣試管內甲烷和氯的比是1∶4。開啟投影儀開關,使強光照射試管並投影到銀幕上。

[講述]注意觀察反應現象,用化學投影儀光源代替自然光源的好處是反應易控制且不受天氣影響。

[觀察]鹽水面上升。黃綠色消失,油狀物出現(請學生講述實驗現象)

[講述]實驗現象說明甲烷跟氯氣在光照下直接起反應生成了新物質,這一反應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生成物又是什麼呢?這個反應是什麼型別的反應呢?為了形象、直觀地說明這些問題,我們用電腦動畫模擬反應過程表示如下。

[演示]電腦動畫模擬一氯甲烷的生成過程。

[講述]從模擬過程可以看出,在光照的條件下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可被氯氣中的氯原子所取代而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氫,但是反應並沒有終止,生成的一氯甲烷仍繼續跟氯氣作用,依次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請看反應模擬過程:

[演示]電腦動畫模擬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的.生成過程。

[講述]根據反應過程,這個反應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的化學方程式。

[設問]這兩個化學方程式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方程式比較有何不同?

(1)用結構式代替分子式;

(2)用箭號(→)代替等號(=)。

[講述]為了明顯起見,用結構式代替分子式,注意化學方程式箭號(→)表示。這是因為有機化合物參加的化學反應往往比較複雜,常有副反應發生等。因此,這類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通常不用等號,而是用箭號(→)表示,且常常用結構式代替分子式。

[設問]同學們能否將生成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的化學方程式表示出來?

[投影]四個反應的方程式。

[講述]在這些反應裡,甲烷分子裡的氫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代替而生成了四種取代產物,有機物分子裡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演示](1)取代反應:

[演示]電腦動畫重複模擬取代反應的全過程,進一步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講述]純淨的甲烷能在空氣裡安靜地燃燒,發生氧化反應。

[演示]點燃純淨的甲烷,注意觀察火焰。然後在火焰上方罩一個乾燥的燒杯,把燒杯倒轉過來,向杯內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盪。

[觀察]淡藍色火焰,燒杯內壁很快變模糊有水生成,生成物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講述]純淨的甲烷能在空氣裡安靜地燃燒,同時放出大量的熱。

[板書](2)氧化反應:

CH4+2O2CO2+2H2O+Q

[講述]甲烷是一種很好的氣體燃料。但是必須注意,如點燃甲烷跟氧氣或空氣的混合物,會立即發生爆炸。在煤礦的礦井裡,如果空氣中甲烷的含量達到一定比例時,遇到火花就會發生爆炸,所以必須採取安全措施,如嚴禁煙火、注意通風等,以防止爆炸事故發生。此例說明,對一個化學反應有充分、全面的認識,才能利用它、控制它,防止其有害的一面。

[講述]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到1000℃左右,甲烷就開始分解;當溫度再升高時,分解比較完全,生成炭和氫氣。

[板書](3)熱解反應:

CH4C+2H2↑

[小結]甲烷的性質與結構的關係。

[講述]由於甲烷在特定條件下的這些性質決定了甲烷在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廣泛用途。

[板書]

三、甲烷的用途

[講述]性質決定用途。甲烷取代反應的產物(CH3Cl、CH2Cl、CHCl3、CCl4)都是很好的有機溶劑,熱解反應的產物氫是合成氨和汽油的重要原料,熱解反應的產物炭黑是橡膠工業的重要原料,也可用於製造顏料、油墨和油漆等。甲烷燃燒時放出很多的熱量,所以甲烷可用做氣體燃料。簡介天然氣的應用和農村沼氣製取的原料、發酵過程、使用和發酵廢物利用。著重強調指出沼氣的應用對合理開發農村能源、肥料,改善環境衛生,防止疾病的傳染所起的作用。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甲烷的性質和用途,要求重點掌握甲烷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理解有機物取代反應含義,注意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產生活實際。

[思考]1.甲烷的性質與氫氣的性質有何區別?

2.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有何區別?

[作業]書本課後練習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13

三維目標: 授課人:董 xx

知識與技能:①通過實驗探究,掌握鋁與鹼溶液的反應原理。

②瞭解兩性氫氧化物及氧化物。

③通過實驗現象的討論、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加強實驗教學,按照觀察、思考、分析、交流等方式進行教學。

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實踐活動。

情感、態度①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嚴格求實的科學態度。

與價值觀②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報效祖國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鐵與水蒸氣及鋁與鹼溶液的反應原理。

教學難點:鐵與水蒸氣及鋁與鹼溶液的反應原理。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第2課時

[複習]金屬鈉與氧氣及水的反應方程式。

三、金屬與鹽反應

【分析】金屬由於活動性不同,排在前面的金屬能將排在後面的金屬從其混合物中置換出來。

請同學們寫出鐵與硫酸銅反應、銅和硝酸銀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離子方程式。

[設問]很多金屬能與酸反應,但大多數金屬卻不能與鹼起反應,有沒有遇到鹼時能發生反應的'金屬,鋁遇到鹼時能不能發生反應呢?

[實驗3-4]在2支試管裡各加入5mlHCl和5 mL濃NaOH溶液,再分別放入一小段鋁片,觀察實驗現象。過一段時間後,用點燃的木條分別放在2支試管口,有什麼現象發生?

[實驗現象] 都有氣泡產生,試管口點燃都燃燒。

[板書]四、鋁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練習]寫出以上反應的離子化學方程式,並指出該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思考與交流]①Al與NaOH水溶液的反應中Al顯示什麼性質?上述反應產物中的NaAlO2是如何產生的?

Al顯還原性,因其化合價升高。以上反應不是一步反應,而是多步反應的結果:2Al+6H2O=2Al(OH)3+3H2↑,Al(OH)3+NaOH=NaAlO2+2H2O,因而只有水為氧化劑。

②Mg比Al活潑,Mg能否與NaOH水溶液發生反應?

Al與鹼溶液反應是因為Al(OH)3是兩性氫氧化物的原因,Mg(OH)2屬於鹼,因而不反應。

[思考]實驗中為何開始慢,隨後逐漸加快?

[講述]鹽酸及氫氧化鈉先與表面的氧化鋁保護膜反應,保護膜破壞後才與鋁反應。

[思考]鋁製餐具為何不能蒸煮或長期盛放酸鹼鹹物質?小結:金屬單質在反應中都是化合價從0價升為正價,所以金屬單質具有較強的還原性。由於大多數金屬單質具有較強的還原性,所以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態存在,只有少數金屬如金可以以單質形式存在。

[實踐活動]小結金屬的化學性質。

[課堂練習]向一金屬鋁的易拉罐內充滿CO2,然後向罐內注入足量NaOH溶液,立即用膠布嚴封罐口,過一段時間後,罐壁內凹而癟,再過一段時間後,癟了的罐壁重新鼓起,解釋上述變化的實驗現象:

(1)罐壁內凹而癟的原因: ,反應方程式: 。

(2)罐壁重新鼓起的原因: ,反應方程式: 。

解答:(1)是因為CO2與NaOH反應生成Na2CO3,使得罐內氣壓小於外界大氣壓;

(2)是因為過量的NaOH與鋁罐反應生成H2,使罐內氣壓等於或大於外界大氣壓;小結:幾種重要金屬的常見反應的產物

鈉鎂鋁鐵銅

氧氣Na2O;Na2O2MgOAl2O3Fe3O4CuO

氯氣NaClMgCl2AlCl3FeCl3CuCl2

硫Na2SMgSAl2S3FeSCu2S

水NaOHMg(OH)2—Fe3O4—

鹽酸NaClMgCl2—FeCl2—

氫氧化鈉NaOH—NaAlO2——

[作業]1、閱讀:科學視野—金屬鈦 2、P54 3、4、5、6、7

〖板書設計〗三、鋁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

1、鋁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2、氧化鋁和氫氧化鋁的性質:

Al2O3+2NaOH=2NaAlO2+H2O

Al(OH)3+NaOH=NaAlO2+2H2O

〖教後記〗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14

【教材版本】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

【課標分析】

知道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通過生產、生活中的例項瞭解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從化學鍵入手,說明化學健與能量的密切聯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本質原因,然後分析了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儲存與吸、放熱的關係,為後面“質量守恆、能量守恆”奠定基礎。第二部分,教材通過三個實驗說明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主要表現為熱量的形式,引出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的術語。第三部分,教材為了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圖文並茂的說明了生物體內生命活動過程中的能量變化、能源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下認識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係,認識化學技術在其中的重大,甚至關鍵的作用。

通過化學能與熱能的學習,學生將對化學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開發新能源中的作用與貢獻有初步認識;初步樹立起科學的能源觀;這將增進學生對化學科學的興趣與情感,體會化學學習的價值。

【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高中一年級學生,通過在國中的學習,他們對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這一現象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這堂課中他們要初步明確產生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什麼,就是要求他們要從感性認識升級為較為理性的認識,這就要求他們要有化學鍵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們剛剛學習過,所以接受本堂課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就顯得比較輕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2、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吸放熱反應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

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揮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質疑、思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善於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參與化學活動的熱情,將化學能與熱能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樹立正確的能源觀;

【教學重點】

用化學鍵、物質總能量大小、物質穩定性來解釋和判斷吸、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學反應能量變化的深層微觀本質。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15

—、氣體摩爾體積

一、教材分析:

氣體摩爾體積是在學習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將氣體的體積和氣體的物質的量聯絡起來,為以後學習氣體參加反應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3、掌握氣體體積與物質的量之間的轉換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從分析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入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意識,通過設定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進行歸納,體驗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對結論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和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學的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氣體摩爾體積

教學難點: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氣體摩爾體積。

四、教學過程

【引入】在科學研究和實際生產中,常常用到氣體,而測量氣體的體積往往比稱量質量更方便。那麼氣體體積與它的物質的量之間有什麼聯絡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氣體體積與其物質的量之間的橋樑——氣體摩爾體積。

二、氣體摩爾體積

【教師活動】播放電解水的實驗視訊。

【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思考並回答問題。

1、閱讀教材P13 —P14科學探究的內容,並填空。

(1)實驗中的現象:兩極均產生氣體,其中一極為 氫氣,另一極為氧氣,且二者體積比約為 。

(2)

質量(g)物質的量(mol)氫氣和氧氣的物質的`量之比氫氣氧氣從中你會得出結論:在相同溫度和壓強下,1molO2和H2的體積。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標準狀況)時O2和H2的密度,請計算出1 mol O2、H2的體積。從中你又會得出什麼結論?

物質物質的量(mol)質量(g)密度(g·L-1)體積(L)O211.429H210.0899結論: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是。

【過渡】1mol任何氣體在同溫、同壓條件下體積幾乎相等,1mol固體或液體是否也類似的關係呢?【問題】下表列出了20℃時幾種固體和液體的密度,請計算出1 mol這幾種物質的體積。

密度/g·cm-3質量/g體積/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結論:在相同條件下,1mol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