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8.66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1

第二節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第2講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課前準備】

位於美國西海岸的矽谷是世界電子工業的中心,中國北京的中關村是是全國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之一,閱讀課本第68頁的知識窗,分析歸納這類地區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發展特點。

【課堂活動設計】

第一部分:新課匯入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學情診斷

在城市功能區中,工業區的分佈有什麼特點?形成原因是什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工業地域與城市工業區有哪些相同與不同?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回答前兩問,再結合對教材的預習和思考,嘗試回答第三問。

在工業區位因素的基礎上認識工業企業得以存在的條件,進一步考慮一個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關係。

學習目標

展示

投影學習目標,要求說出關鍵詞。

①朗讀學習目標;

②迅速說出關鍵詞

明確目標,提高學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內容設計

探究活動1:理解工業聯絡與工業集聚的內涵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理解工業聯絡與工業集聚的內涵

①指導閱讀課本3-2-4、3-2-5圖及文字材料。

②展示導學問題:三者的內涵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工業聯絡為什麼會促成工業集聚?工業集聚有什麼優勢?理清工業聯絡、工業集聚、工業地域三者之間的關係。填寫圖1、圖2中的相應內容。

③對學生的學習程序進行及時指導。

④傾聽學生回答,引導同學們對回答者的觀點作出正確評判。

①小組內每一位成員先自主學習,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②小組內交流,討論。及時填寫圖1、圖2.

③小組組長整合每個成員的個人觀點。

④2-3個小組分別投影已經完成的導學案,並讓發言人交流小組成果,其他組可提出補充意見,發言人回答其他組成員的質疑。

理解生產聯絡、空間聯絡和資訊聯絡各自的含義和相互之間的區別。認識工業集聚的優勢。認識工業聯絡、工業集聚、工業地域三者之間的關係。

①指導閱讀課本3-2-4、3-2-5圖及文字材料。

②展示導學問題:三者的'內涵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工業聯絡為什麼會促成工業集聚?工業集聚有什麼優勢?理清工業聯絡、工業集聚、工業地域三者之間的關係。填寫圖1、圖2中的相應內容。

③對學生的學習程序進行及時指導。

④傾聽學生回答,引導同學們對回答者的觀點作出正確評判。

①小組內每一位成員先自主學習,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②小組內交流,討論。及時填寫圖1、圖2.

③小組組長整合每個成員的個人觀點。

④2-3個小組分別投影已經完成的導學案,並讓發言人交流小組成果,其他組可提出補充意見,發言人回答其他組成員的質疑。

理解生產聯絡、空間聯絡和資訊聯絡各自的含義和相互之間的區別。認識工業集聚的優勢。認識工業聯絡、工業集聚、工業地域三者之間的關係。

(1)在下面的綱要圖上填入合適的內容:

(3)工業地域的規模逐漸擴大,則有可能形成工業城市,如我國的石油城________;鋼鐵城_________等。

[內容解析]工業聯絡分三種,其中生產聯絡是工廠之間存在投入和產出的關係,如鋼鐵廠和機械製造廠之間、汽車零部件廠和整車廠之間;空間聯絡又叫基礎設施的聯絡,即不同工廠是為了利用某工業區提供的道路、水電供應、通訊、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彼此間不一定存在生產聯絡;資訊聯絡是為了資訊交流的方便而彼此接近。由於各工廠之間存在工業聯絡,導致工廠在一定地域發生集聚,工業集聚帶來了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能力、獲得集聚效益的優勢。工業集聚又最終促進了工業地域的形成,有的甚至形成專業化的工業城市。從工業聯絡到工業地域的出現,其間存在著前因後果的關係,在學習時要注意其中的聯絡。工業集聚有許多明顯優勢,正是這些優勢的存在,才使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成為可能。集聚又可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傳統工業的集聚,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充分利用基礎設施,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加強資訊交流和協作。另一種是新興工業集聚,其往往是為了控制某一類或幾類產品的國際市場,這些區域具有發達的專業化分工,有良好的產業文化,有利於技術的快速創新。

探究活動2:工業過分集中,就會出現許多問題,所以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工業分散的現象。讀課本知識窗“日本工業地域的變化”,想一想日本工業地域分佈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工業地域分散的原因和條件

①閱讀課本知識窗“日本工業地域的變化”,想一想日本工業地域分佈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工業得以分散分佈條件是什麼?

②指導學生閱讀“福特汽車生產網路圖”思考下面的問題,思考工業分散的另一種原因是什麼?

②對交流的成果組織評議,最後給予準確評價。

①小組內每一位成員先自主學習,思考教師提出的導學問題。

②小組內交流,討論。

③小組代表整合每個成員的個人觀點,發言交流小組成果。其他組可提出補充意見,發言人回答其他組成員的質疑。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認識工業集聚的負面影響,以及由此出現的工業分散現象。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一分為二地評價問題以及為問題尋找對策的理念。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本課是高中地理必修模組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絡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絡,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關於必修一“地域分異規律”的內容標準: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其旨在通過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認識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從本條“標準”來看,首先應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認識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其次,通過分析自然帶的分佈,歸納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徵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的。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教材從自然帶的分佈現象入手,分幾個方面重點講述地理環境地域差異的表現和分異規律:主要受緯度因素影響的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陸因素影響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拔影響的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統一是相對的,而差異是絕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是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具有一定的興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帶的分佈規律,就要與之前所學的世界氣候的分佈聯絡起來,氣候的分佈是地理學習中的`難點,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掌握,有的學生則早已遺忘。其次高一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較為欠缺,因此對於一個事物中影響要素有哪些,主導因素又是什麼,難以把握。另外,在教學設計時,重點考慮了身邊的案例,使學生能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展示不同地區自然景觀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觀察陸地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通過自然帶模型圖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總結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同時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培養高一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設計思想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規律,本節內容要講清楚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由於學生已經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首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旅遊出發,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則是絕對的。為了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不同空間尺度的不同,在教學中展示溫度帶的分佈和海陸分佈圖,讓學生對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有所感知,進而明確本節內容主要研究相對較小尺度的陸地上的地域分異。通過研究自然帶的形成分佈,通過直觀的展示圖片,分析不同的景觀特徵,總結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通過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條件,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啟迪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所得。總之,通過本節教學,讓學生建立對地域差異的感知,並通過景觀圖片和有目的的啟發式提問、探究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地域分異的規律及成因,達到提升學生讀圖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標。

四、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能夠舉例說明地域存在差異現象。

2、瞭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能夠分析其主導因素。

3、逐步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過程和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進行分析、總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逐漸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於轉變角色,要變教師為教練,變講師為導師。關注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探究與創新能力,力爭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益於終身發展的能力。

近年來,筆者在地理教學中特別關注這一問題,處處留意少講精講,時時注意留機會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本文就是筆者“轉變角色,關注學生知識生成過程”觀念實踐的一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①初步瞭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知道太陽系的成員,運用資料認識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徵、結構特徵,從中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③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閱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一組圖文資訊,認識各類天體的主要特徵;利用網路等媒體,收集天文資訊,豐富對宇宙環境的認識。②通過閱讀“天體系統”圖,設計相應的簡明框圖,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③閱讀“太陽系模式圖”,歸納八大行星公轉運動的共同特點,從而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的普通行星。④互動探究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⑤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條件、大氣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並以此推論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陽系範圍之外的天體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確定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見星人的方向的見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①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②通過尋找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③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通過運用資料探討地理問題,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課標分解:

課標: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運用

資料

說明

說出

分析

普通和特殊的原因

遷移應用找尋其他星體上的生命物質條件分析

知道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用資料說明上,要求學生先熟練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然後遷移應用到在其他星體上尋找生命物質。

重 難 點:

重點:地球上為什麼有適宜於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環境。

難點:認識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教學方式:

(1)應用“互動探究—問題引領”的探究性學習課型。

(2)採用小組討論法,引導學生對疑難問題進行探究、歸納。

(3)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學會應用資料、分析資料,培養學生的地理資訊素養。

學法指導:

通過合作和交流,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力求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具體如下:

(1)本講內容比較抽象,空間範圍大,需要充分發揮想像力。宇宙中天體及天體系統主要說明宇宙的物質性和運動性,這需要建立空間概念,培養和發揮空間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2)本講基礎性知識多,要善於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地理問題。複習時要充分運用太陽模式圖,認識太陽系中的主要成員,通過八大行星的資料比較分析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進而綜合分析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3)利用比較法理解太陽輻射與太陽活動。太陽輻射是正常的長時期的太陽狀況,而太陽活動是短時間的激烈顯示。兩者的相同之處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發射能量,不同之處是強弱的差異。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1)設計、製作教師上課使用的多媒體課件。

(2)編寫好提供給學生的學案資料。

(3)由學生自由組合,確定課堂討論的學生分組。

教學流程:

環節一:自學質疑

本環節要求學生先對教材內容進行細緻的閱讀和分析,並在小組討論和完成學案的基礎上,找出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惑。具體環節分為五個步驟(見學案的自主探究一至自主探究五)。具體教學中教師可提出下列問題,供學生討論、反思:

◆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天體、天體系統的含義嗎?飛行的民航飛機是天體嗎?為什麼?地球和火星可以構成天體系統嗎?為什麼?

閱讀教材P2-4,說出天體含義及其型別,天體系統含義及其級別。

(1)天體型別:①自然天體:恆星、星雲、行星、衛星、流星、彗星及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等。人造天體有: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體是③ 和④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

(2)填寫下表,完成對天體系統級別的判斷:

總星系(宇宙)

(3)如何確定某一物體是否是天體?如何辨析兩顆星體能否構成天體系統?

◆自主探究二:你知道太陽系的家族成員有哪些嗎?

閱讀P6圖1-1-11“太陽系模式圖”。說出太陽系的組成成員主要有哪幾類?

、 、 、 等。太陽是 的中心天體,它的質量佔整個太陽系的 %。

◆自主探究三: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讀P6圖1-1-11“太陽系模式圖”完成:

(1)八大行星的運動方向有何共同特徵? 。

(2)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有何共同特徵? 。

◆自主探究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對地球的影響。

(1)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學生分析我國太陽輻射的分佈特徵。

點撥:影響地面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主要有緯度、氣候、地形等。一般地說,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強;天氣晴好,雲量少,太陽輻射強;地勢高,空氣稀薄,空氣中水汽、塵埃少,透明度好,太陽輻射強。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活動主要型別

名稱

概念

特點

週期與影響

◆自主探究五:地球為什麼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部條件:

①地球在與其它行星繞日公轉時,軌道近似 ,軌道面幾乎在同一 上,繞日公轉方向都是 ,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地球處於一種比較 的宇宙環境中。

②討論:如果太陽光照時強時弱,變化明顯,對地球上生命有何影響?

小結:自生命誕生以來,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相對 ,使地球上的生物 。

(2)自身條件:

討論:生命存在必須具備的條件有那些?這些條件分別是什麼因素形成的?

、 、 等。

環節二:交流展示

1.天體的辨析方法

2.天體系統的辨析方法

3.區別“太陽輻射的影響和太陽活動的影響”的方法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的差異性

5.探究後,你的收穫是什麼?你還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環節三:互動探究

1.恆星有20xx多億顆,為什麼課文介紹太陽,而不是牛郎星、織女星、比鄰星等?

2.20xx年 11月13日,美國天文學家發表了一組太陽系外四顆新發現行星的照片,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太陽系外行星圖片。它們被稱為HR8799星系和北落師門星b。研究人員至今已發現300多顆可能存在於太陽系外的行星,但都是通過測量它們的重力、速度和亮度變化等方式發現的。這次,人類首次直接捕捉到了行星的“真跡”。據此判斷科學家要了解所發現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現象,應該注意觀測該行星的哪些特徵?

◆教師說明探究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探究思維過程:

(1)假設——選擇分析問題的角度

(2)證據——讀圖或資料尋找相關的資訊

(3)論證——應用資訊解決相應問題

(4)觀點——形成相關的看法和認識

◆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時提供了探究工具,指引了探究的方向,幫助學生或自主或合作探究以便得出結論,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然後引導學生讀圖和提供的各種資料(包括教材、案例呈現、課件呈現等),運用探究思維過程,進行探究分析。

自己設想:

同伴交流:

推出結論:

學生自主探究後,師生共同歸納得出結論。

環節四:精講點撥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反映了天體系統由低到高的級別順序

B.“嫦娥一號”衛星繞月球執行,和月球之間也能形成天體系統

C.任何天體間都可以形成天體系統

D.天體是宇宙中各種形態的物質的統稱,因此民航飛機在飛行中也屬於天體

【例2】20xx年4月15日,太陽出現特大耀斑爆發( )

A.爆發後兩三天內,短波通訊受到強烈干擾

B.使到達地球的可見光增強,紫外線有所減少

C.爆發幾分鐘後極光變得格外絢麗多彩

D.對人造衛星的執行沒有影響

【例3】地球為什麼會成為生命的搖籃?試分析地球的宇宙環境和地理環境的特點與生命物質存在條件的關係,並用直線相連。

地球磁場①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氣層

地球的質量與體積② B.水經常能處於液體狀態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③ C.具有安全的宇宙環境

太陽光照條件穩定④ D.削弱宇宙射線對生命的傷害

大小行星的執行特徵⑤ E.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

環節五:矯正反饋

【問題反饋】

1.對天體和天體系統的概念不清晰,出現答題失誤。比如對是否是天體,是否是天體系統的判斷出現錯誤的頻率很高。

2.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分不清。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四大影響途徑不清晰。

4.地球的特殊性內外因分辨不清。

【矯正練習】

1.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所有的天體中,最基本的是恆星與星雲,但夜空中用肉眼觀察到的主要是恆星。

B.任何兩個位置上相近的天體都可構成一級天體系統

C.任何一個天體處在地球這個位置,都會有生命的生存和發展。

D.任何一個天氣系統,其內部的各天體都存在相互吸引、相互繞轉的關係。

2.下列現象主要是由於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產生的有( )

A.兩極地區出現極晝極夜現象 B.航海過程中指南針突然失靈

C.地球上氣候的變化 D.無線電長波通訊中斷

3.有關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說法正確的是( )

A.會引起地球電離層的擾動,使無線電長波通訊受到影響

B.使地球電離層突然出現“磁暴”現象

C.太陽活動會對兩極地球地區的高空大氣產生影響,還會出現極光

D.太陽活動與地球氣候沒有任何關係

◆矯正反饋的設計,意在幫助學生重新回顧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融會貫通的運用本節所有重點知識去解決問題,以實現溫故知新的教學目的。然後在加上鞏固案的設計,教師能夠更為全面的檢測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利於從知識和能力兩個維度上來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為高效教學提供了實踐反思的寶貴經驗。

環節六:遷移應用

(見學案和鞏固案)

思維拓展

第一步,課堂上圍繞課本提供的思考線索討論;再根據自己掌握的資訊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和見解。

第二步,感興趣的同學課後可查閱雜誌、資料。根據條件許可,參加校天文館的相關活動或利用相關網站了解更多的資訊,採用網上討論、撰寫小論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一、宇宙

1.什麼是宇宙

2.宇宙的特徵:

物質性(天體)

運動性(天體系統)

二、太陽:

1.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三、地球:

1.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從運動特徵看

從結構特徵看

2.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物質

教學反思

本節課程是新課標教材模組Ⅰ(必修)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即高中地理的開篇章節。教學中,需要教師運用圖表資訊,以及相關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探討、認識宇宙中的地球。本節教學設計,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交流互評,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能力。老師的引導啟發,有助於學生全面、正確認識地球;老師的鼓勵幫助,使學生從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見解。以小組活動形式提出並尋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學生“異想天開”,勤于思考、富有創意。

但在教學中仍然發現下列幾個問題亟待解決:①小組內活躍分子偏少,沉默分子偏多,如何引導這些沉默學生積極參與到自主探究活動來,值得思考;②提供的資料較多,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尚顯不足,急需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鍛鍊;③對於地球的宇宙環境,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課外知識偏少,較少需要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籍。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4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一章 第一節

三.學時

1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解讀

“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

本課標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學生需先知道什麼是人口增長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長模式;之後,學生需將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比較,瞭解不同增長模式的特點;最後學生需學會運用資料判斷不同地區不同人口增長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的分佈。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人口增長模式特點及其分佈;中國人口增長狀況

2.難點

分析人口增長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及其影響因素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世界70億人口日”

20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達70億。10月31日,丹妮卡·卡馬喬在媒體聚光燈的環繞下,於31日零點前2分鐘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家醫院降生。她將成為全球範圍內幾名被宣佈成為象徵性的'世界第70億人口的嬰兒之一。

【人口增長】

1.人口增長曆程

2、衡量人口增長速度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

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地區一年內的自然增長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內一定地區的出生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內一定地區的死亡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閱讀教材P3,思考為什麼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的原因:

①工業化程度較高,勞動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並接受系統的教育和技術培訓,參加勞動的人口年齡較大,勞動力培訓費用比較高,對家庭造成的經濟壓力較大,導致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會保障程度高,對子女的依賴程度低,人們逐漸消除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

③婦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於接受少生、優生和優育的新觀念。相反,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

3.影響人口增長因素

①生物學規律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如: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社會保障等。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

人口增長模式,又稱為人口轉變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隨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① 高—高—低”模式

②“高—低—高”模式(過渡型)

討論分析:

發展中國家出生率較高、人口增長快, 這種狀況對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響? 應採取何種對策?

影響: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物質資料的需求和消費也會隨之快速增長,極易超出環境的供應和自淨能力,進而引發各種破壞資源、環境汙染、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 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措施:大力實行計劃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現代型)

討論分析:

發達國家為“三低”現代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增長緩慢;這種狀況對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響? 應採取何種對策?

影響: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長慢

⑴勞動力緊缺:

①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影響經濟的發展;②兵源不足,國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發達國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齡化現象嚴重:

①增加社會保障和青壯年人的生活負擔;②老年人生活孤單, 也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

措施:鼓勵生育、吸納移民

2、我國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政策

①我國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現代模式轉化。

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練習】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運用案例理解理解工業聯絡、工業集聚、工業地域三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絡,以及工業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2.瞭解工業集聚和工業分散的主要表現形式、原因和優勢以及工業地域聯絡的主要方式。

【重點難點】

1.工業地域的形成過程及原因。

2.工業聯絡、工業集聚、工業分散的關係及原因。

【學法指導】

充分預習、互相探討、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預習·導引·梳理】

【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探究一

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

1.山東省鄄城縣是我國最大的人發原料購銷集散地,是全國第二大人發加工出口基地。發

製品的加工生產由家庭作坊走入了現代化的工廠,產品也由原料型的檔發,發展到人發和化纖發兩大系列,包括了假髮、曲發、發簾、發條、發塊、色發等6大類500多個品種。假髮生產大約需要整毛、分量、雙針機制、機卷造型、蒸汽定型、造型處理、烘乾、帽網製作、頭皮仿製、手工織發、修補、髮型修剪、產品包裝等20多道生產工序,專業化生產愈來愈明顯。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假髮生產過程,結合教材相關內容,請說出各人發工藝品生產廠家之間存在的工業聯絡。各生產工廠之間有何特點?

(2)在鄄城,幾百家發製品生產企業主要集中佈局在以鄭營鄉、富春鄉為中心的村鎮,這些發製品廠近距離集聚有何優勢?

(3)在鄄城工業園區內,除了人發加工企業外,還有食品加工、機械加工、化工、紡織、服裝加工、木材加工、建築裝飾材料、塑料製品等眾多企業,這些工業企業之間存在怎樣的工業聯絡?各類工業企業在工業園大量集聚有何優勢?

2.工業聯絡導致工業集聚,工業集聚形成工業地域。工業地域按形成分為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和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按發育程度分為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和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回答下列問題。

(1)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填寫下表。

型別

差異

目的`

工業聯絡

舉例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上的工業聯絡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上的工業聯絡

上的工業聯絡

(2)世界上有很多“鋼城”“汽車城”,但很少聽說有“糕點城”“糖果城”,這是什麼原因?

探究二

工業分散

閱讀材料,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手機主要零部件包括顯示屏、晶片、電路板、照相模組、攝像頭、電池、電池材料、天線、指示燈、充電器、記憶體條、濾光片、特殊顯示模組、被動元件、五金件、開關器件、按鍵、聯結器、SIM卡座、揚聲器、蜂鳴器、受話器、振動馬達。

材料二

美國新一代波音737飛機在中國的零部件生產地說明圖

(1)諾基亞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製造企業之一,在全球共有十家生產製造點,分別設在中國、印度、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英國、巴西和墨西哥。試結合材料一,分析諾基亞可以在全球各地建立手機生產基地的原因。

(2)結合材料二,試分析美國波音737飛機可以佈局在多個地方的原因。

(3)諾基亞手機和波音飛機分散佈局的優勢有哪些?

(4)實現跨國公司總部與加工基地、銷售部門、研發部門之間聯絡的方式有哪些?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6

【設計思路】

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這部分知識涉及到各種概念名詞,如:“區位”、“區位因素”、“區位條件”等。學生對此較為陌生,而教材介紹得又很簡略,因此在教學中投影大量的圖表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運用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城市區位”的知識。從教學方法看,本課可以靈活運用問題導學法、文獻調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討論法等多種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充滿生機的探究性活動中掌握學習目標。

【知識構建】

城市的區位選擇不是本節課課標的要求,學生在學習城市區位之前,還未學習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工業、農業等內容,對人文地理的區位因素還很陌生,因此,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會相對較難一些。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能夠了解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因素,識記一些特殊區位的城市,熟悉世界政區、氣候、中國地形、中國城市分佈、中國和世界礦產資源分佈等地圖,為學生進行其它相關方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中做重點分析,並注意比較區位因素和區位條件的區別。本節知識結構如圖1所示。

【教學目標】

1.知道影響城市區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及其發展變化。

2.舉例說明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經濟基礎、政治、文化等社會經濟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

3.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自己熟悉的某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區位因素。

4.理論聯絡實際,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影響區位發展變化。

2.教學難點

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影響區位發展變化。

【課前準備】

提前一週佈置學生做一次商業網點服務範圍的調查:1、調查家裡人或周圍鄰居在購買下列物品時一般去城市的哪個商業中心或商業小區?食用鹽、牙膏、香皂、衣服、高檔化妝品、電視機、冰箱、計算機、鋼琴等。將上面調查得到的情況進行分類統計,找出規律性。2、調查住所附近的商店型別和數目以及周圍比較大的商業點的型別、數目和離家的距離,調查大商業點的銷售商品型別;將調查的資料進行統計。

教師蒐集“中國地形與特大城市分佈”等地理分佈圖,設計“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因素”、“影響城市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等比較表。

課前做好學習小組的組建與分工工作。建議每個小組以4-6人為宜,每個小組成員在教室中的座位鄰近,可以隨時集中起來圍坐在一起。每個小組確定1名小組長,1名記錄員,1名發言人,1名紀檢員。提前為每個小組列印好“小組合作學習研討過程記錄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討論過程中及時記錄學習情況。$來&源:

表1 小組合作學習研討過程記錄

姓名

在小組中的職責

發言次數

個人觀點

第一課時:城市區位

【課堂活動設計】

第一部分:新課匯入設計

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學情

診斷

提問:運用歷史知識討論揚州城市的興衰歷史及其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

瞭解學生對城市區位因素的認識;瞭解學生預習情況與學習需求;合理調整教學計劃。

學習

目標

展示

投影學習目標,要求說出關鍵詞。

①朗讀學習目標;

②迅速說出關鍵詞

明確目標,提高學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內容設計

探究活動1:開展小組合作,研討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因素。

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因素

①展示地圖:課本圖2-2-1“巴黎市區的變化”課本圖2-1-5“世界六大城市帶的分佈”和圖2-2-2“中國地形與特大城市分佈”。

②提出導學問題:為什麼世界古文明發祥地都在河流沿岸;為什麼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城市非常密集?武漢、重慶、宜賓都設在河流匯合處主要的原因是什麼?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處?世界大多數城市分佈在什麼緯度,怎樣的地形?我國的包頭、攀枝花、大慶、克拉瑪依等沒有地形、氣候、河流優勢,為什麼會形成城市?

③對學生的學習程序進行及時指導。

④對交流的成果組織評議,最後給予準確評價。

①小組內每一位成員先自主學習,思考教師提出的導學問題。

②小組內交流,討論,提出新的疑問。討論過程中記錄員及時填寫“小組合作學習研討過程記錄表”,如表1所示。

③小組組長整合每個成員的個人觀點,填寫如表2所示的.比較表(表2中的具體內容預先留空)。

④2-3個小組分別投影已經完成的比較表,並讓發言人交流小組成果,其他組可提出補充意見,發言人回答其他組成員的質疑。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掌握地理分佈圖的讀圖技能,並培養協作能力。

表2

自然因素

城市分佈規律

原因

城市舉例

河流

河口、河流的匯合處

這些地方往往成為人員和貨物的主要集散地,容易發展成城市

武漢、重慶等

氣候

主要分佈在中低緯度的沿海地區

該類地區氣溫適宜、降水適度

我國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絕大多數分佈在溼潤地區

氣候

主要分佈在中低緯度的沿海地區

該類地區氣溫適宜、降水適度

我國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絕大多數分佈在溼潤地區

地形

主要分佈在平原地區

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豐富,物產豐盈,自然環境優越,有利於城市的興起和發展

我國的大城市多分佈在東部沿海的平原地區

礦產

礦產豐富地區

礦產資源豐富地區,工礦業發達,易形成城市

大慶、攀枝花等

探究活動2:開展小組合作,研討影響城市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

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影響城市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

①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社會經濟因素”內容

②提出導學問題:揚州的興起,衰弱,再度興起與交通有什麼關係呢?揚州的幾度興衰說明了什麼現象?影響城市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中哪些因素在減弱?哪些因素成為影響的新因素?哪些因素始終佔重要的地位?分別舉例說明。

③對學生的學習程序進行及時指導。

④對交流的成果組織評議,最後給予準確評價。

①小組內每一位成員先自主學習,思考教師提出的導學問題。

②小組內交流,討論,提出新的疑問。討論過程中記錄員及時填寫“小組合作學習研討過程記錄表”,如表1所示。

③小組組長整合每個成員的個人觀點,填寫如表3所示的比較表(表3中的具體內容預先留空)。

④2-3個小組分別投影已經完成的比較表,並讓發言人交流小組成果,其他組可提出補充意見,發言人回答其他組成員的質疑。

引導學生自學並回答問題,讓學生學會讀書並尋找知識點。鍛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表3

社會經濟因素

舉例

發展變化

交通

揚州、格爾木等

始終對城市區位產生巨大影響

政治

北京、南京、巴西利亞等

始終對城市區位產生巨大影響

宗教

梵蒂岡、麥加、拉薩等

對現代城市區位影響已經減弱

科技、旅遊

美國“矽谷”、安徽的黃山市等

已經成為城市區位的重要因素

[內容解析]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因素,是本節的教學重點,通過舉例說明,學生不難理解。在進行城市區位因素分析時,因注意強調兩點:1、一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有其主導因素,但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可以揚州市為例,引導學生從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個方面,分析影響揚州形成和發展的主要

因素);2、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是不斷變化的,這一點也可通過舉例進一步說明。3、分析一個城市的區位因素,應該從這個城市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行分析,找出其優勢區位因素和限制因素。

探究活動3:閱讀關於武漢市的材料,分析武漢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區位條件。

材料: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長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漢水橫貫市區,水運發達。武漢是中國主要鐵路樞紐之一,有京廣、漢丹—襄渝、武麻等鐵路線聯結。武漢現已發現33種礦產,儲量最大的是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附近有豐富的鐵礦資源。武漢位於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商品棉基地—江漢平原,農業發達。武漢工業基礎雄厚,形成了以冶金、機械、汽車、電子、紡織為支柱的工業體系。近些年,武漢高科技工業和旅遊業發展迅速,金融業日益發達。

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分析城市區位條件

①投影關於武漢市的材料、“中國地形與特大城市分佈圖”。

②指導學生在課本“中國地形與特大城市分佈圖”上找出武漢市的位置。

③提出導學問題:區位因素和區位條件的區別是什麼?武漢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區位條件從哪些方面分析?自然條件有哪些?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

④傾聽學生回答,引導同學們對回答者的觀點作出正確評判。

①閱讀材料、地圖分析、討論。

②嘗試做出回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昇華,培養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鍛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內容解析]區位因素、區位條件的區別與聯絡:兩者的內涵大體相似,但在答題上有巨大的思維差異。區位因素只要求回答一個基本概念,不要求對其進行闡述和分析。區位條件則要從比較思維、綜合思維、區域思維著手,進行闡述和分析。分析區位因素實質上就是評價區位條件。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7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割槽

過渡:人類是在土地上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物質基礎,城市內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將城市用地分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機關用地等不同型別。

商業區的形成:商業活動要求接近消費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帶來大量的消費人口,因此,商業活動大都分佈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業活動在某地發展起來後會帶來眾多的消費者,這,又會吸引飲食、交通、郵電、銀行等其他的服務,這些方便的服務設施又會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務,這就是集聚效應。通過集聚效應,商業區逐漸形成。

商業區分佈於市中心、交通幹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

設問:西安市的商業區主要分佈在哪裡?引出中心商務區:整個城市的商業核心地區,商業、服務、金融、貿易、資訊等活動高度集中,建築物以高層為主,交通運輸便捷,零售商業發達。

住宅區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因此,住宅區是城市中最為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數城市中,住宅區佔據城市空間的40%-60%。有的城市,隨著住宅區的分化還出現了中高階住宅區和低階住宅區。

此處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對比高階住宅區和低階住宅區。

工業區的形成:工業區是由城市內部工業相互聚集而形成的。這些工業專業化程度高,且有很強的協作性。由於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運輸要求,故工業區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帶來佈置廠房、倉庫等設施。

以上3個區是城市中常見的功能區。

2、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佈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城市地域結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有以下3種。

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這3個模式的閱讀屬於擴充套件學生知識面的,故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即可。

3、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經濟因素、經濟收入、知名度、宗教種族、歷史原因等,其中經濟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於城市裡各種功能的活動都要佔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應是有限的,因此地價決定了每種土地用於哪一種活動。而地價取決於距離市中心遠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處PPT出示經濟因素對功能區的影響示意圖。學生看《新新學案》大冊子第25頁。分析功能區和距離市中心遠近、交通通達度之間的關係。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8

設計思路

歐洲西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豐沛,在當地生長的冷季型草坪不僅需水量大,而且四季常綠。可是,如果違背植被地帶性規律,將這種草坪引進到我國西北半乾旱地區,則需要人工澆灌維持生長。這樣,不僅容易加劇當地的用水危機,而且還會增加市政管理費用。因此,這是一件既不科學也不合理的事情。本章設計這樣一個研究主題,目的是讓學生用本章講到的不同地區環境的差異比較、環境中某一要素的改變對其他要素的影響等知識,來分析和評價實際問題。

廣場草坪在歐洲有著非常好的生態作用,但到了我國的西北地區就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者,這是一個因地制宜的問題,因此這個研究活動,在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的基本地理觀念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教學建議

1.建議城市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去認識草坪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在一個充斥車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幾片綠色無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在黃沙漫天的日子裡,幾片綠色帶來了希望。資料1中介紹的歐洲更是如此,陰雨過後的豔陽下,草坪是最為舒適的地方,它適合於各個年齡段的居民。

2.資料2從用水、資金、汙染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冷季型草坪給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帶來的影響。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這部分資料進行歸納總結。

3.為什麼在歐洲有著良好生態和環境效益的冷季型草坪,到了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卻出現了這麼多問題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從分析歐洲西部和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入手來探討這些問題,比如降水的季節分配、氣溫的季節變化和生物種群的適應性等。

4.對於西北地區的城市綠化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因地制宜的地理觀念去分析。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確定不同的綠化方案。適宜種草發展草坪,適宜種樹就多種樹,適宜種本地品種就不要再引進。

相關資料

1.天涯何必盡“洋草”

從近年大量出現的事實證明,大面積引植外來草種不但不能改善生態環境,反而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本地的草種天生具有適應這裡氣候和土質的條件,它們的根長得又粗又長。雨季時雨水可以順著草根的縫隙滲到較深的土層中儲存起來,涵養了地下的水源;天旱時長長的草根又能從土層較深處吸到水,照樣欣欣向榮。它們自生自長,基本上不需要人來護理。而引進的洋草卻不行,它們的根又短又細。在原產地生存沒有任何問題,但移栽到我們這裡就水土不服了:發病率很高,達到30%至60%,不得不經常噴施農藥,勢必給周圍環境造成汙染。根子細,在沙質土上站不穩,栽種時必須把土篩細,根子短不鑽土吸不到土層較深處的水,就得靠人工大量澆水來養護,耗費了大量寶貴的水資源,對一些缺水的城市更是得不償失。更嚴重的是細土層上澆了水,晒乾後就會在草皮下形成板結層,致使雨水下滲受阻,白白地從地面流走,久而久之將造成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導致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這樣的教訓曾在一些國家出現過,如今他們正在積極地設法扭轉。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的一些城市已經開始組織拔掉過去人工栽種的外來草種,恢復本地野草。而我們國家到現在洋草坪風仍方興未艾,從東北到海南,許多城市都是把大面積栽植洋草的來當作“綠化”指標提高,甚至一些古典園林裡也砍了舊植被,種上了洋草坪。

從生態學的角度上講,引進外來物種是有危險的,有的是不容易成活,而另一些則會因無法控制而造成生態危機。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從國外引進過“水葫蘆”和“大米草”結果四處氾濫,大面積地侵佔水體和良田,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直到現在仍沒有找到控制的辦法。可是近日又聽說一些地方為了讓人能到草坪上去活動,正從國外引進一些比原來的草種再生能力大大加強的品種。又是引進,有這個必要嗎?本地土生土長的草種既經濟、生命力又頑強,怎麼就這麼不招人待見?據一位曾到美國考察的中國學者說,華盛頓白宮前的南草坪可謂世界知名,但整個華盛頓僅此一處,其他地方都是天然生長的極普通的野草。“洋人”都捨不得大量栽種那些既昂貴又難伺候的“洋草”,而我們卻還在大量引進,何必呢!

2.草坪的作用

草坪能給人以清新、涼爽和愉悅的感受,為人們提供一個愉快、乾淨、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綠茵芳草能像吸塵器一樣淨化空氣、過濾灰塵,減少了塵埃也就減少了空氣中的細菌含量。據測定,南京火車站灰塵數量大,每立方米空氣中含細菌達49100個,而南京中山植物園大草坪上空僅為688個。

草坪還是二氧化碳的最好消耗者。生長良好的`草坪,每平方米1小時可吸收二氧化碳1.5克,每人每小時撥出的二氧化碳約為38克,所以如有25平方米的草坪,就可以把一個人撥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由此可見,城市中的草坪對淨化空氣有何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人們站立於大草坪上感到空氣特別新鮮的原因。

草坪還能減弱噪聲,一塊20米寬的草坪,能減弱噪聲2分貝左右。杭州植物園中一塊麵積為250平方米的草坪,經測定,與同面積的石板路面相比較,其音量降低了10分貝。草坪又能調節溫度和溼度。在南京市的夏天,有時沒有長草的土壤表面溫度為40℃,瀝青路面溫度為55℃,而草坪地表溫度僅為32℃。多鋪設草坪可減少地表放熱,降低城市氣溫。據測定,夏季的草坪能降低氣溫3~3.5℃,冬季的草坪卻能增高氣溫6~6.5℃。同時,草坪還能增加空氣溼度,它能把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分變為水蒸氣蒸發到大氣中。

3.城市綠化:以樹為主 還是以草為主

據有關資料,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噸。武漢市僅一個洪山廣場日耗水70噸。現在有些城市不得不用汙水澆灌草坪了。這帶來一系列問題:許多城市汙水處理沒過關,“原汁原味”澆灌草坪造成汙染擴散。對南方城市來說,市民意見最大的是夏天烈日炎炎,栽樹能遮蔭,而草坪對遮擋陽光不起任何作用。還有一個問題,城市土地寸土寸金,人群活動空間本來就狹窄,而草坪成了“禁地”,擠佔了城裡人的活動空間。城市綠化的作用除美觀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改善生態環境。專家研究表明,在調節城市溼度溫度、製造氧氣、消音隔塵等方面,草坪遠不如樹木。同等面積的喬木與草坪的生態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釋放氧氣量、蒸騰水汽量、蒸騰吸熱量等,分別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還有一個不能不算的賬:每平方米草坪的造價一般5-10元,有的高於此數幾倍;修剪、除草、澆灌、病蟲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而以樹木為主的綠地管理,每平方米每年只要1-2元。於是一些專家呼籲城市綠化栽花種草不如植樹。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9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三章 第四節

三、學時

2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

“結合例項,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和分佈;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佈局。

2.難點

交通運輸與城鎮的分佈。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圖片

【交通運輸的基本概況】

1.概念

指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使旅客、貨物沿著特定線路實現空間位移的過程。

2.作用

連線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和各部門的重要紐帶。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鐵路

4.發展趨勢(特點):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網路化

5.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思考:假設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選擇一種交通運輸方式,你會考慮哪些問題?

如何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航空——貴重急需數量不大;公路——易死亡、變質、短途;鐵路——易死亡、變質、長途;大宗笨重遠端——水運;管道——液體、氣體、粉末狀固態。

【交通運輸與聚落】

北方:多呈團塊狀,形狀比較規則;地形平坦開闊,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沿河道、鐵路、公路呈帶狀分佈;河網密度較大;鐵路、公路的興建使聚落多沿鐵路線和公路線發展。

【交通運輸與城鎮分佈】

思考: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數誕生於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於農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佈地區,也是城市發展的理想環境。

1.河流(水運)和城市區位

沿河設城的型別: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交匯處;河口;過河點。

2.鐵路交通和城市區位

鐵路的修建,能夠帶動沿線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城市的崛起和繁榮。

【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佈局】

思考:1.山區和平原的交通線路佈局有什麼不同?(提示:形狀、密度等)

山區的交通線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間谷地佈局,線路較彎曲。平原地區地形開闊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的分佈有何差異?試分析其原因 (提示:商業網點分佈密度、人口、交通)

山區商業網點的密度明顯小於平原。

山區商業網點多沿河流分佈,因為河谷地帶是山區交通相對便利、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但由於山區人口稀少、交通閉塞,所以商業網點密度較小。平原地區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平原:交通發達,商業網點沿交通幹線分佈,密度大;

山區:地勢起伏,交通運輸路線稀少,商業網點密度小。

2.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

交通最優: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

市場最優:分佈在城市的幾何中心處。

【練習】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10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三章 第一節

三.學時

2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型別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農業區位各因素及其影響;農業地域型別的形成條件。

2.難點

說明主要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分析某一農業地域型別的形成條件。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圖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蘭的花卉園、季風區的水稻田、呼倫貝爾草原的牧場、東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農業: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副業

2.農業生產活動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

3.農業生產活動的物件:動物和植物

4.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地域性和季節性、週期性

5.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投入:自然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產出:農產品

【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條件

(1)氣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作物的地區分佈。

熱量:決定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決定作物品種、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區發展什麼型別的農業?(林業)平原發展什麼型別的農業?(種植業)

(3)水源

思考:為什麼古文明起源於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條件

(1)勞動力

(2)科學技術(節水技術)

(3)裝備

3.社會經濟

(1)市場

(2)交通

◆主導因素與限制性因素

主導因素的改變:立體農業佈局模式、梯田等。

【農業地域型別】

1.概念:農業地域型別,是指在不同的地區,利用當地的優勢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並在地區之間開展商品交換所形成的農業經營單位或地域單位的組合。

2.佈局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3. 生產佈局發展趨勢

4.農業地域型別分析

以亞洲水稻種植業為例:

1) 季風氣候,降水充沛;

2) 地處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

4) 歷史悠久,市場廣闊。

【練習】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11

課前準備

查詢資訊:利用網路、報刊書籍查詢或者向親戚朋友瞭解兩三種不同型別的工業在發展過程中會帶來怎樣的汙染?其中應包括輕重工業、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

課堂活動設計

第一部分:新課匯入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學情

診斷

思考:象農業生產一樣,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也包括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先請你結合生活體驗歸納有利影響。

學生思考回答。

工業生產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培養感受生活,表達生活的能力。

學習目標

展示

投影學習目標,要求說出關鍵詞。

①朗讀學習目標;

②迅速說出關鍵詞

明確目標,提高學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內容設計xx

探究活動1:讀課本“世界主要工業區與環境汙染分佈圖”,瞭解環境汙染區與主要工業區之間的關係,並完成分析:xx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瞭解環境汙染區與主要工業區之間的關係

①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世界主要工業區與環境汙染分佈圖”。

②根據學案要求,查詢資訊,分析思考,填寫答案(見下面)

③傾聽學生回答,引導同學們對回答者的觀點作出正確評判。

①讀圖,注意不同圖例所表達的工業汙染型別。

②學生讀圖分析,作出回答。

掌握閱圖分析的方法。

瞭解環境汙染區與主要工業區之間的關係

①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世界主要工業區與環境汙染分佈圖”。

②根據學案要求,查詢資訊,分析思考,填寫答案(見下面)

③傾聽學生回答,引導同學們對回答者的觀點作出正確評判。

①讀圖,注意不同圖例所表達的工業汙染型別。

②學生讀圖分析,作出回答。

掌握閱圖分析的方法。

環境汙染的分佈規律與世界主要工業區的分佈規律具有xx性。因為人類對xxx、xxx的不合理利用會造成嚴重的xxxxxx,並直接破壞xxxxxx。

資源庫[內容解析]教材重點突出了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圖中幾個世界工業密集地區,環境汙染程度大、種類多,表達了

環境汙染的分佈規律與世界主要工業區的分佈規律具有明確的相關性。可見,人類對資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會造成酸雨等嚴重的工業汙染,並直接破壞生態環境。

探究活動2:過度開採自然資源產生的問題: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過度開採自然資源產生的問題

①提出思考問題:以大量開採煤炭資源和過度開採地下水為例,列舉資源過度利用對地理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②啟發學生拓寬思路,儘可能全面地回答問題。

③對學生的學習程序進行及時指導。

④對交流的成果組織評議,最後給予準確評價。

①小組內每一位成員先自主學習,思考教師提出的導學問題。

②小組內交流,討論。

③小組組長整合每個成員的個人觀點,填寫比較表(表中的具體內容預先留空)。

④發言人交流小組成果,其他組可提出補充意見,發言人回答其他組成員的質疑。

認識對自然資源(可再生、不可再生)的不合理利用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啟發,掌握髮散思維能力並培養協作能力。

表1

工業活動

對地理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大量開採煤炭

①破壞地表,如露天開礦會引發滑坡、崩塌等,井下采煤會形成地下采空區,導致土地塌陷;

②大量的煤矸石佔用土地;

③礦山排水造成水土汙染;

④粉煤灰造成大氣汙染。

過度開採地下水

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區;

②地面下沉,建築物塌陷;

③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地下水質惡化。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超量排放廢棄物產生的環境問題

①投影圖1。

②要求學生觀察思考:圖中表達了與工業汙染有關的那兩個方面的問題?以大氣汙染、水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為主的工廠分別是什麼?哪些工廠具有兩種主要汙染型別?什麼是最小風頻、上風地帶、下風地帶?

③閱讀課本,歸納高新技術產業產生新的環境汙染包括哪些方面?

④組織評議活動,讓不同觀點者發表看法,教師進行評價。

①閱讀投影圖,思考問題,可以與旁邊的同學小聲討論。

②小組代表回答問題。

③板圖演示最小風頻、上風地帶、下風地帶。

要求學生掌握常見的工業企業所產生的主要汙染型別,瞭解防治辦法,學會從環境因素出發進行工業區位選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