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學設計[熱]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1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生物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熱]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必修1第3章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著重介紹細胞膜的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本章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靈活運用教科書這一載體,在完成課程標準任務的前提下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因此,為了適應教學實際,本章可以與第3章細胞膜的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在遵循人們探究事物的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對細胞膜功能的探究和認識,引申出對細胞膜成分和結構的探究。本課時將跨膜運輸的例項和跨膜運輸的方式合為一節,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而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將在下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進行探究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3、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型別及特點;

4、正確解讀座標資料圖表。

三、教學策略

本設計遵循的新課程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

本節課堅持“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現代聲像技術及多種媒體工具,藉助多媒體動畫,把有關滲透作用、跨膜運輸的幾種方式等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有利於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在生物小組課前完成滲透作用探究實驗的基礎上,本節課設計了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實驗;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自我解決問題,教師適時進行點撥,以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同時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本節課依據“自主學習”的原則,以探究式教學方法為主線,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歸納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質壁分離的條件、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區別等,讓學生在討論、探究、交流中相互啟迪,獲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在學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發展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較和表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教學實施程式

教學程式圖如下:

[生活常識引入新課]

你吃比較鹹的食物如鹹菜或連續嗑帶鹽的瓜子時,你的口腔和脣的黏膜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

當你把白菜剁碎準備做餡時,常常放一些鹽,過一段時間後就可見有水分滲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時間後會變硬挺。

[引導學生提出有關問題]

用白菜做餡時水分從哪裡來?為什麼會有水分滲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為什麼會變硬挺?水分是如何進出細胞的?

教師點撥,突破“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一難點。

展示滲透實驗裝置,由課外小組的同學介紹他們的探究實驗結果:

1、水分子為什麼能夠擴散?

(學生彙報自己的結論,教師展示相關動畫,幫助學生理解)

2、滲透作用發生的必需條件是什麼?(學生彙報自己的結論)

[具體例項發現問題]

出示紅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圖片,結合開題所留的生活常識的思考,通過類比,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如: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與滲透作用相同嗎?什麼情況下失水?細胞內有半透膜嗎?

[分組探究]

小組討論,根據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分組實驗。

教師從問題的提出、作出假設、實驗設計、實驗預期、結果分析、成果交流六個方面對應注意的問題進行點撥、指導。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以洋蔥(用紫色部分)、菠菜葉、玫瑰花瓣等做實驗材料,用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鹽酸、KNO3溶液等作為試劑做有關滲透作用的探究實驗,目的'是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成果交流]

教師出示成熟植物細胞圖,提出原生質層的概念,小組間根據探究實驗的結果和結論相互交流,教師點撥,得出原生質層相當於半透膜、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等結論。

教師出示有關細胞選擇性吸收離子的資料資料,引導學生髮現並探究出不同植物對同一離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對不同離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結論: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拓展延伸]

如何用已有知識和技能鑑別兩種蔗糖溶液濃度的大小?用質量濃度為0.1 g/mL和0.8 g/mL的蔗糖溶液分別做前面的探究實驗會有什麼不同的結果?你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引導學生總結出發生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的條件。

[問題探討]

1、水分子可以很容易地進出細胞膜,蛋白質可以嗎?

2、水分通過什麼方式進出細胞?離子和蛋白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是相同的嗎?

3、你還能提出有關物質出入細胞的其他問題嗎?

[分組探究]

教師展示物質跨膜運輸的三種方式的Flash動畫,學生仔細觀察討論,自學。

[成果交流,教師點撥]

讓學生列表比較三種物質運輸方式的異同。

[分析圖表,拓展延伸]

出示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座標曲線圖,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理解每條曲線所表示的運輸方式。

[複習小結,構建體系]

即板書設計,見下圖。

  五、教學反思

1、本節內容的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一種“指導型探究”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探究實驗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細緻地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和疑惑,再對自己何時參與指導、如何進行指導作出決策。

2、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靈活運用教材,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合理設計,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任務重而課時有限的矛盾。

3、本節課設計了較多的學生探究活動,時間和效果較難把握。如條件允許用連堂的兩個課時來完成效果更好。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2、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能力目標:

分析能力和實驗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

細胞膜的製備

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圍繞細胞膜的成份與功能展開的。我分為四個環節來設計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導言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課的導言我採用設疑的方法。提出問題:

(1)不論是微小的細菌還是高大的喬木,不論是低等的原生動物還是高智商的在座各位,都是由什麼構成的?

(2)細胞有什麼功能?

(3)細胞結構有哪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回答這些問題,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植物細胞的細胞壁

因為這部分知識比較簡單,而且學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採用提問的方法,你認為細胞最外面的結構是什麼?讓學生得出結論,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主要是對植物細胞有支援和保護作用。回憶細菌的細胞壁的成份。教師點評後總結,注意點評學生的思維習慣。

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它們沒有生命活動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細胞壁的成分與功能就可以了,重點討論的是“系統的邊界”,系統的邊界是什麼?這裡的答案就只有一個──細胞膜。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

(2)細胞膜的功能

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抽象,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我主要採用講授法並藉助電腦動畫、真實的錄相來演示相應過程以及讓學生親自動手做死與活的玉米種子胚被紅墨水染色的實驗,非常直觀、形象、生動,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會充滿好奇並有強烈的求知慾,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仔細觀察並積極思考,這時教師給與適當的指導,積極設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即有利於組織教學又利於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符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把難點分散、轉化,便於學生接受、掌握細胞膜的功能。

學生學完這些知識後,並不能把它和成分聯絡起來,這就需要教師作為橋樑,幫助學生把知識聯絡起來,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我們知道有什麼樣的結構才可能具有什麼樣功能,功能與結構是相適應的,結構又與成分相適應,那麼,細胞膜具有什麼樣的結構與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鑑於細胞膜的結構我們還會在第四章詳細學習,我們這裡主要來研究細胞膜的成分。

(3)細胞膜的成分

通過重溫科學家的探索過程,教師給出相關的資料,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更容易理解這部分,能加深對新知識的掌握,增強學生依據科學實驗史料建構生物學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各成分功能的分析,引導學生認同成分與功能也是相適應,聯絡生活實際,引入腫瘤的化驗單。

(4)讀懂預測腫瘤的化驗單

聯絡生活實際,教師介紹腫瘤的化驗單各資料的意思,結合本課剛學過知識,學生會更加深刻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三、深入鑽研,總結提高

將知識系統化,明確重點、難點,置疑解惑。

四、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練習時突出最本質、最主要的知識,依據因材施教、教學資訊及時反饋的原則,在出示練習題時,分為鞏固題和運用題。鞏固題考察學生對原材料的再認再現,運用題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總之在本節課上,在執行教學任務時,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具,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他們的觀察、思維、想象等能力。

五、教學反思

課後回顧本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不錯之處。

1、靈活利用教材,微調了教學內容。

這是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後做出的調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更有興趣參與整堂課,易於接受相關知識。

2、合理創設問題。

依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出不同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3、合理綜合運用各種教法

堅持啟發性教學原則,利用講授、談話、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和動手實驗等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簡述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條件及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細胞的基礎知識,分析細胞工程的理論基礎;

2、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細胞培養的學習,體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關注細胞工程研究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二、教學重難點

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及條件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展示兩幅燒傷程度不同的病人圖片。

師:俗話說:“水火無情”,火災過後,都會有燒傷病人。在治療燒傷病人時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取燒傷病人的健康面板進行自體移植,但對一個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卻無奈,用他人的面板來源不足,而且會產生排異反應。怎樣獲得大量的自體健康面板呢?這個難題,動物細胞工程為我們找到了解決辦法。

【設計意圖】利用經典圖片引入課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二)動物細胞培養概念

動物細胞培養就是從動物機體中取出相關組織,將它分散單個細胞,然後放在適宜的培養基中,讓這些細胞生長和增殖。

(三)動物細胞培養過程

培養動物所用的細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齡動物器官或組織。

將組織取出來後,先用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處理等使組織分散成單個細胞,然後配置成一定濃度的細胞懸液。

放在培養瓶中的具有一定濃度的細胞懸浮液在培養箱中培養的過程叫做原代培養;隨著細胞生長的和增殖,培養瓶中的細胞越來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處理使細胞從瓶壁上脫離下來,配製成細胞懸浮液,分裝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培養瓶中培養,這稱為傳代培養。傳代細胞中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的叫做細胞株;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並且帶有癌細胞的特點,這種傳代細胞叫做細胞系。

(四)動物細胞培養的條件

1、無菌、無毒的環境:對培養液和所有的'培養用具進行無菌處理,還可在培養液中新增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應定期更換培養液。

2、營養:合成培養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長因子、無機鹽、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漿等。

3、溫度和pH:適宜溫度為36.5℃±0.5℃,適宜pH為7.2—7.4。

4、氣體環境:主要是O2和CO2。

(五)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的應用

1、生產生物製品:如病毒疫苗、干擾素、單克隆抗體等;

2、健康細胞培養;

3、作為基因工程中的受體細胞;

4、科研方面:篩選抗癌藥物、治療和預防疾病等。

(六)思考討論

1、為什麼選用動物胚胎或幼齡個體的器官或組織做動物細胞培養材料?

答:因為這些組織或器官上的細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強。

2、為什麼培養前要將組織細胞分散成單個細胞?

答:成塊組織不利培養,分散了做成細胞懸浮液利於培養。

3、在動物細胞培養過程中,為什麼要用胰蛋白酶對取出的動物組織進行處理?答:胰蛋白酶處理動物組織,可以使動物組織細胞間的膠原纖維和細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獲得單個細胞。

4、細胞株和細胞繫有什麼區別?

答:細胞系的遺傳物質改變,具有癌細胞的特點,失去接觸抑制,容易傳代培養。

5、動物細胞培養液的主要成分是什麼?較植物組培培養基有何獨特之處?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維生素和動物血清等;獨特之處有:A、動物細胞培養液為液體培養基;B、動物細胞培養液的成分中有動物血清等,而植物組培培養基多數選取蔗糖為營養物質。

6、動物細胞培養能否像綠色植物組織培養那樣最終培養成新個體?

答:不能,動物細胞培養只能使細胞數目增多,不能發育成新的動物個體。

動物細胞培養是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師在介紹了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條件之後,可以通過問題式探索,讓學生深層次地瞭解動物細胞培養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鞏固知識,加深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4

【目標明晰】

課標要求:

1、掌握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染色體數目的改變的兩種情況

2、理解概念: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

3、識記多倍體形成的原因及原理

4、掌握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過程

【自主學習】

梳理知識,夯實基礎

一、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的區別是什麼?

(提示:哪種能在顯微鏡下看到?)

染色體變異有哪幾種類型?

二、染色體變異

(一)染色體結構變異

貓叫綜合徵的原因?染色體的'結構變異有哪些型別(試用圖例表示:可用不用顏色的橫線表示染色體?染色體變異將導致什麼結果?

(二)染色體的數目變異

(1)可分為哪兩類?

(2)染色體組概念?

(3)請判斷下圖各有幾個染色體組?

A、AaBbB、AAaBBBC、Aaa

甲乙

(4)二倍體概念?舉例?多倍體概念?舉例?

(5)與二倍體相比多倍體的特點是什麼?

(6)得到多倍體的方法以及原理分別是什麼?

(7)單倍體:

①概念(如何區別單倍體和多倍體?)

②單倍體植株和正常植株相比有何特點?

③單倍體育種原理:過程:

優點:

二、深入分析

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參考課本P89頁拓展題)

①原理

②簡述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過程

三、達標做題

1、同源染色體間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屬於染色體結構變異?

2、完成課本練習題3題

3、有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

4、基因型為Aa的細胞含個染色體組。

5、圖示某生物體細胞染色體的組成,其基因型可能是()

A.ABCdB.AaaaC.AaBbCcDdD.BBBbDDdd

6、人體細胞中有46條染色體23種形態,染色體組的數目為組。

【反思回憶】

●目標回憶

●構建體系

●總結規律

●完善存疑

【課時練習】

完成課時作業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說出核酸的種類。

②簡述核酸的分子結構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劑染色,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過程與方法

①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

②學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參與小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1、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核酸的分子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

1、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連線而成的長鏈。

【課時安排】

2課時第一課時:觀察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課後教學反思】

1、教學設計反思

通過這次課的教學實踐,我發現自己在教學設計上存在以下不足:

①任務指向不明確,任務要具體細化。如,比較DNA與RNA在化學組成上的異同,任務太大,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可以改為填空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對其結構和化學組成進行比較。

②教學主線不清晰,順序凌亂。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想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DNA和RNA在結構上的不同,再細化到區域性,從而實現從整體到區域性,再從區域性到整體來理解知識點。從教學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掌握情況不理想,究其原因在於教學設計不科學,不符合認知規律,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從核酸的基本組成元素出發,由元素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組成核苷酸連,再形成核酸,層層推進,逐漸深化知識,在教學中不斷實踐課程標準的要求。

2、教學行為、方法和策略反思

①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課,可以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和辨析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由於對學生不太放心,很怕學生達不成任務,我在本次中講得比較多,剝奪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強化學生活動,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②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生物知識多且零散,需要理解並記憶。在教學中應適當留出時間給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記憶,本次課學生需要記憶2種核酸,2種五碳糖,5種鹼基,8種核苷酸的中文名稱。

③對學生見解的反思。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對五種鹼基的記憶的時候,有學生提到了U就好比人的兩條輸尿管,所以U代表尿嘧啶;看到G就想到了鴿子,而鴿子屬於鳥類,所以G代表鳥嘌呤。這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於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有助於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