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5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5篇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

一、主題內涵

新課標中要求:"要實行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曆程。"這一評價體系使得"培養合格的高中畢業生"與"培養大學聯考成功者"的目標分開。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成為了時代的主潮流,化學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品質、創造性的個性品質,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高中化學新課標對化學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創設學習的情景,激發探究慾望,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養成科學態度。

二、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異。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對立統一的認識方法認識事物,一分為二的看待氯氣,引起學生對氯氣的好奇,激發對新知識的興趣。

(引入)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兩個資訊——氯氣中毒,氯氣殺菌消毒,那麼氯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氣體呢?使得它具有這種對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還是有害呢?接下來我們就通過這種物質的性質來解決我們的疑問。

板書:一、活潑的黃綠色氣體——氯氣

第一種教法:

1、請設計實驗來對這點性質進行探究:氯氣能否溶於水?溶於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

2、因為問題較空泛,學生較難著手討論。對於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佈滿氯氣的試管倒置於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麵有無上升。

3、對於溶於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因為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麼概念,因此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後個別學生通過書上潮溼氯氣漂白實驗的啟發,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後,推測出結論————氯氣與水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並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接著根據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過討論後,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馬上通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後,指出氯氣溶於水後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現硝酸銀中產生白色沉澱,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後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l—和H+,還有漂白性。

4、教師再提問:漂白性是由於乾燥的氯氣就有的性質,還是別的物質有的性質呢?怎麼證實?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乾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引用故事,學生總結氯氣的物理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某一天,兩軍交戰正酣,一方軍隊正在逆風向山上進攻,突然眼前呈現出黃綠色(1),隨之而來的是士兵們聞到一股刺激性氣味(2)並覺得胸悶噁心,指揮官被這種情況驚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些士兵深呼吸想減緩胸悶,但再也沒有站起來,有的士兵向低窪地帶(3)躲避,暈倒後再也沒有醒來,有的士兵噴水但也無濟於事(4)指揮官看到這種情形想與其全軍覆沒不如和敵人拚了,於是,命令士兵逆風進攻,怪事出現了,當士兵們衝過敵人前沿陣地時,原來的症狀緩解了,精神一振,擴大戰果,攻下了這個山峰,打掃戰場時發現敵人的陣地前擺放著許多裝著黃綠色液體的鋼瓶(5),正是從這會發出的氣體奪取了戰友的生命(6),並發現在橄欖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症狀輕一些,經研究此物質為氯氣。

2、教師指出:我們把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現在利用現有試劑:鎂條、鐵、氯氣、NaHCO 3 (aq)、AgNO 3 (aq)、HNO 3 (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通過實驗驗證你們自己的推測,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總結。如果教學裝置俱全,最好在有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一遍,以加深學生記憶和理解。

3、教師演示一個實驗,就要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自己得出實驗結論,並板書。由於課堂時間比較短,課堂上,只能先由教師演示實驗,再利用實驗課時間探究,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

4、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並自己通過實驗來驗證。記錄實驗過程,記錄的內容包括: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後由學生髮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並且產生了Cl—和H + ,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氣能與非金屬反應、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為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後褪色。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沒有深入探究,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後還是有那麼一點照本宣科,填壓式教學的味道,不利於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第二種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並且親自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但是侷限性在於: 1、把問題探究得過於簡單化、片面化了,沒有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助。第三種教法運用化學史實,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思考、假設、討論、設計、動手,由實驗中的`現象直接驗證他們的猜想,發現問題,滿足學生對實驗探究的好奇心,培養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加深對氯的強氧化性的理解和記憶,開發學生的思維連貫性,並通過類比得出結論,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對比的能力。從而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而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能力和總結、分析能力,比較有利於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四、教學反思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化,有時為了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內容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從而經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通過感受、領悟而獲得積極的情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

通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為一種伴隨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全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為了儘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儘快轉變自己的“意識”,雖然要立足於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做好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主動去探究新知,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為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為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治理改為開放式治理,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2

一、設計思想

新化學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利於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注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強烈的創新意識等綜合素質的人才。

化學平衡屬於化學熱力學知識範疇,是中學化學教材體系中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化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應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要求、學生的發展和認知水平,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重視學生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定知識臺階,通過類比、聯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固體溶質溶解為例,分析溶質溶解過程中結晶與溶解速率的變化,並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於溶解平衡狀態,以此順勢引入化學平衡狀態概念,並強調在可逆

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於化學平衡狀態。這樣層層引導,通過熟悉的例子類比幫助學生理解,藉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教學難點。

化學平衡是化學反應速率知識的延伸,也是以後學習有關化學平衡的移動等知識的理論基礎,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基礎與核心,因此《化學平衡》是一節承前啟後的關鍵課。化學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學平衡特徵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接觸化學平衡前對化學反應速率及可逆反應已有一定的認識,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學平衡這一抽象概念並非易事。因此在學習中應集中注意力,採用自主學習,積極想象等學習方式提高自己觀察、理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理解能力,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採取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目標、重難點、方法和手段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

(2)使學生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徵

(3)掌握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

能力目標:(1)通過回憶比較已學知識,掌握新的知識

(2)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1)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習慣

(2)結合平衡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態的等特點,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2. 教學重點、難點

化學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徵

3. 教學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採用引導探究、比較發現、推理論證等方法,通過複習聯絡舊知識,架設探究橋樑,藉助多種教學方法,在引導探究、啟發討論中讓學生髮現規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識。

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引發衝突”“引導探究”“討論交流”“ 答疑點撥強化拓展”“變式探討體驗歸納”“ 聯絡實際討論應用”

五、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討論

教師有目的地創設能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各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產生質疑和提出各種假設,並尋求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

【引入】 大家都喜歡喝糖水,你們知道一塊糖投入水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嗎?糖在水裡面能無限度溶解嗎?為什麼會飽和?飽和的實質是什麼?

【探究】實驗一:以蔗糖溶解為例(結合flash動畫),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徵, 微觀過程,巨集觀再現

[意圖:通過簡單的實驗演示,藉助淺近的類比關係,作知識的填補,以取得學生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之間的同步,獲得化學平衡的最初認識。]

【問題】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哪兩個過程?

②隨時間推延,兩種過程速率如何變化?

③當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溶液有何特徵?溶液濃度是否發生變化?

④用何種實驗可以證明飽和溶液兩種過程仍然存在?

⑤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或是加入溶劑,原狀態有何影響?

[意圖:以蔗糖溶解平衡為例,設計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點撥,強化知識拓展

教師引導、組織好前述探究活動的討論交流工作,並進行必要的答疑點撥;學生回憶,討論,歸納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引申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做好知識的強化與拓展。

【探究討論】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探究討論,形成如下共識: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溶解和結晶兩個過程,是一個可逆過程。 ②隨著溶解進行,溶解速率逐漸減小,結晶速率逐漸增大,最後達到相等。

③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此時溶液為飽和溶液,在“外觀”上晶體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質的濃度不變,即達到了溶解平衡狀態。

④(提示:國中CuSO4晶體的製備實驗)向飽和溶液中加入一顆不規則形狀的晶體,放置一段時間後,晶體的形狀變成規則,但質量不變,由此可以說明,溶解平衡時,溶解和結晶並未停止,仍在進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靜止的,是一個動態平衡。

【flash動畫】再現溶解平衡時,V溶解=V結晶≠0

⑤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溶解速率增大,繼續溶解;在飽和溶液中加入溶劑,繼續有固體溶解。所以,外界條件改變時,溶解平衡會被破壞。

[意圖:以溶解平衡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徵;多媒體動畫演示晶體的溶解、飽和溶液中晶體形變質不變、晶體溶解微觀解釋等,使學直觀形象的探究、分析問題,並得出溶解平衡特徵]

【板書】化學平衡

一、 溶解平衡的建立

1、 溶解 ——結晶—— 可逆過程

2、 V溶解=V結晶≠0 →溶解平衡

(動態平衡、 濃度不變、條件改變,平衡破壞)

【探究】實驗二:對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學平衡狀態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應中起始和反應不同時間時各物質的濃度的變化(催化劑1200℃)。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比較、歸納等對物質分類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類依據、化合物的分類依據,並認識分類是可以逐級進行的

3、學會用觀察、實驗手段獲取資訊,並運用比較、歸納、概括、分類等方法對資訊進行加工。

4、通過對物質的分類,體驗分類在化學研究和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5、發展學習科學的興趣,樂於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祕,體驗科學探究的喜悅,感受科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教學重難點

物質的分類方法

教學過程

活動1【匯入】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當你進入書店時,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書,書店中除了指示的標誌之外,書店的分類給予我們的資訊非常重要的,現在你能把第一組的同學按照你的標準進行分類?

學生討論,以兩人為一組,談談自己的一種分類方法及分類結果

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1:根據有沒有戴眼鏡的將學生分為戴眼鏡學生和不戴眼鏡學生學生2:根據性別將學生分為男同學和女同學……

教師對學生的陳述進行小結,得出結論:

1.分類必須有明確的標準

2.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學生3:根據學生是否戴眼鏡對男、女生進行分類。

學生4:根據學生的身高進一步分類……

教師對學生的陳述進行小結,得出另一種結論:

3.分類是可以逐級進行的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運用到分類?根據你的猜想,你認為分類的關鍵點是什麼,它有哪些意義?

生答,教師出示圖,並進行說明意義

活動2【講授】新課教學

教師: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不自覺地運用分類法對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用品進行分類。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同樣要研究不同物質性質,同樣也要進行分類,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二章第4節物質的分類。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們已知的物質有1000多萬種,它們的性質各異,為了更好地研究和識別它們,我們也要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展示:氯化鈉、硫酸、氧氣、醋酸、氯氣、氧化鎂、高錳酸鉀

問題:物質分類的方法很多,如何對這些物質進行分類,請同學們利用自己的方法將這些物質分類,並將分類的標準及分類的結果寫在單子上,進行展示。

學生活動:對這些物質進行分類,並將學生分類的結果展示在實物展示臺上,學生進行彙報,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說明:在這個活動期間,學生肯定會出現把物質分類進行到底的情況,教師在此可以給充分的肯定,這樣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還有其它分類方法嗎?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科學?

學生思考:略

教師:物質的用途是由性質決定,而物質的性質是由物質的組成的所決定的,所以科學上的分類標準是物質的組成。

活動:請你寫出這幾種物質的化學式,並根據以往學過的知識,對這幾種物質進行歸類。

學生活動:寫出這些物質的化學式,並讓學生講講這些物質歸屬於哪類物質?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幾種物質的概念

純淨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單質中有金屬和非金屬、氧化物

教師:你能對應這些概念對寫出的這些物質進行正確歸類

學生歸類:略

教師:其實對化合物的分類還可以進一步,現在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中氧化物的.分類和化合物的分類,討論:

(1)請你說說氧化物可以分成哪兩類?

(2)無機物和有機物在組成上的不同點是什麼?

(3)有機物有哪些相似的組成和性質?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說明:

1.兩者在組成上的不同點:無機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有機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鹽等除外,因其性質與無機物相似,在分類上仍把它們歸為無機物)

2.有機化合物的相似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質:大多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燒時會有黑色的碳產生;大多數難溶於水。

學生活動:請你把剛才的物質歸類進行修正,並根據你的學習成果把下列這些物質進行分類。

水、酒精、石蠟、麵粉、食鹽、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氣、汽油等。

活動3【活動】小結

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並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回顧,要求將物質之間的分類寫成一個圖表進行總結。

活動4【練習】當堂作業

完成課本57頁練習1(寫出物質化學式及註明物質的類別)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①掌握物質的量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意義。

②掌握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質量及其相互換算。

③理解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掌握溶解度的計算。

教學重點:

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溶解度、物質的量濃度、質量分數的換算

教學方法:

分析引導法、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1.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所含微粒數多少的物理量。符號:n;單位:mol。

2.摩爾: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粒子。

【注意】:在理解概念時,不能按字面理解成物質的質量或物質的數量是多少,它是一個專用名詞,而簡稱摩,符號為mol。“物質的量”僅由於構成物質的微粒種類很多,用“物質的量”來表示物質時,必須指明微粒的名稱,如1mol氫原子、1mol氫分子、1mol氫離子,也可用化學式表示為lmolH、l mol H2、1 mol H+等。此外,“物質的量”還可用來表示某些結構微粒的特定組合,如由Na+與Cl-按1:l特定組合構成的NaCI晶體,可表示為1molNaCl。

【思考】1 mol NaCl和1 mol HCl所含的粒子總數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因為NaCl是離子化合物,組成微粒是Na+和Cl-,而HCl是共價化合物,組成微粒是HCl分子。

3、阿伏加德羅常數:12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其近似值為6.02×1023載入中...)。符號:NA;單位:mol—

【思考】阿伏加德羅常數(NA)與6.02×1023完全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原因是NA是指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即12 g12C中含有的原子數,是一個真實值,而6.02×1023是一個實驗值,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

【說明】:阿伏加德羅常數和原子量標準均為人為規定的,如果它們發生改變,則原子量、分子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均發生改變;但是,質量、微粒數目、密度、體積等客觀因素卻不會改變。

【討論】:假設12C的原子量為24,以24克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下列資料肯定不變的是:

①氧氣的溶解度 ②44克CO2的體積 ③氣體摩爾體積 ④摩爾質量 ⑤相對分子質量 ⑥阿伏加德羅常數 ⑦物質的量 ⑧氣體的密度 ⑨物質的量濃度 ⑩質量分數

答案:①、②、⑧、⑩。

4.摩爾質量: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具有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符號:M;單位:g/mol

5.氣體摩爾體積:在一定條件下,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佔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符號:Vm;單位:L/mol。

①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22.4L/mol。

②決定物質體積的因素:粒子數目、粒子大小、粒子間距。

【思考】標準狀況下,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如果當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時,一定是標準狀況嗎?

答案:不一定;因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壓強和氣體的分子數有關,標準狀況下,22.4 L氣體的物質的量為1 mol。

6.物質的量濃度:

以單位體積的溶液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的溶液的濃度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符號:c(B);單位:mol·L-。

【注意】:

①要用溶液的體積,單位是升,而不是溶劑的體積。

②溶質一定要用“物質的量”來表示。如給出的已知條件是溶質的質量或氣體的體積(標準狀況下)或微粒數,應根據有關公式換算為“物質的量”。

③帶有結晶水的物質作為溶質時,其“物質的量”的計算,用帶有結晶水物質的質量除以帶有結晶水物質的摩爾質量即可。

④同一溶液,無論取出多大體積,其各種濃度(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離子濃度)均不變。

二、基本關係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目: n=載入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載入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載入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載入中...

5.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 M(平均)=載入中...

6.氣體密度與式量: M=p×Vm (注意:密度的單位為g·L-1,多用於標準狀況下的計算。)

三、基本規律

1.摩爾質量與式量關係規律:

1摩爾任何物質的質量都是以克為單位,在數值上等於其式量。

2.阿伏加德羅定律:

(1)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注意】:①使用範圍:氣體;②使用條件:相同的溫度和壓強。

(2)重要推論:

①同溫同壓下,任何氣體的體積之比都等於物質的量之比。

載入中...=載入中...

②同溫同容下,任何氣體的壓強之比等於物質的量之比。

載入中...=載入中...

③同溫同壓下,氣體的密度之比等於其式量之比。

載入中...=載入中...

※ 理想氣體狀態方程:載入中...=載入中...;克拉伯龍方程:載入中...=載入中...

3.物質反應的計算規律: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等於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係數之比。

②在同溫同壓下,參加反應的氣體的體積之比等於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係數之比。

【方法與技巧】

一、阿伏加德羅常數應用的六個陷阱

題組一 氣體摩爾體積的適用條件及物質的聚集狀態

1.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數為0.3NA (×)

(2)常溫下11.2 L甲烷氣體含有的甲烷分子數為0.5NA (×)

(3)標準狀況下,22.4 L己烷中含共價鍵數目為19NA (×)

(4)常溫常壓下,22.4 L氯氣與足量鎂粉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 (20xx·新課標全國卷,9D)

題組二 物質的量或質量與狀況

2.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常溫常壓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數為0.2NA (√)

(2)標準狀況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數目為NA (√)

(3)常溫常壓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中含有的原子總數為6NA (√)(20xx·新課標全國卷,9C)

題組三 物質的微觀結構

3.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4.5 g SiO2晶體中含有的矽氧鍵的數目為0.3NA (√)

(2)30 g甲醛中含共用電子對總數為4NA (√)

(3)標準狀況下,22.4 L氦氣與22.4 L氟氣所含原子數均為2NA (×)

(4)18 g D2O所含的電子數為10NA (×)

(5)1 mol Na2O2固體中含離子總數為4NA (×)

(6)12 g金剛石中含有的共價鍵數為2NA (√)

(7)12 g石墨中含有的共價鍵數為1.5NA (√)

(8)31 g白磷中含有的共價鍵數為1.5NA (√)

題組四 電解質溶液中,粒子數目的判斷

4.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的數目為0.3 NA (×)

(2)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KCl溶液中,陰、陽離子數目之和均為2NA (×)

(3)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陽離子的數目之和為0.2NA (×)

(4)25 ℃、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數目為0.2NA (×)

題組五 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應用與“隱含反應”

5.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後,混合物的分子數為2NA (×)

(2)標準狀況下,22.4 L NO2氣體中所含分子數目為N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數為NA (×)

(4)標準狀況下,0.1 mol Cl2溶於水,轉移的電子數目為0.1NA (×)

題組六 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數目的判斷

6.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5.6 g鐵粉與硝酸反應失去的電子數一定為0.3NA (×)

(2)0.1molZn與含0.1molHCl的鹽酸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目為0.2NA (×)

(3)1 mol Na與足量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轉移的電子數為NA (√)

(4)1 mol Na2O2與足量CO2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

(5)向FeI2溶液中通入適量Cl2,當有1 mol Fe2+被氧化時,共轉移的電子的數目為NA (×)

(6)1 mol Cl2參加反應轉移電子數一定為2NA (×)

【突破陷阱】

1.只給出物質的體積,而不指明物質的狀態,或者標準狀況下物質的狀態不為氣體,所以求解時,一要看是否為標準狀況下,不為標準狀況無法直接用22.4 L·mol-1(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求n;二要看物質在標準狀況下是否為氣態,若不為氣態也無法由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求得n,如CCl4、水、液溴、SO3、己烷、苯等常作為命題的干擾因素迷惑學生。

2.給出非標準狀況下氣體的物質的量或質量,干擾學生正確判斷,誤以為無法求解物質所含的粒子數,實質上,此時物質所含的粒子數與溫度、壓強等外界條件無關。

3.此類題型要求同學們對物質的微觀構成要非常熟悉,弄清楚微粒中相關粒子數(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及離子數、電荷數、化學鍵之間的關係。常涉及稀有氣體He、Ne等單原子分子,Cl2、N2、O2、H2等雙原子分子,及O3、P4、18O2、D2O、Na2O2、CH4、CO2等特殊物質。

4.突破此類題目的陷阱,關鍵在於審題:

(1)是否有弱離子的水解。

(2)是否指明瞭溶液的體積。

(3)所給條件是否與電解質的組成有關,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與電解質的組成無關;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與電解質的組成有關。

5.解決此類題目的關鍵是注意一些“隱含的可逆反應反應”,如:

(1)2SO2+O2催化劑△2SO3 2NO2??N2O4

N2+3H2高溫、高壓催化劑2NH3

(2)Cl2+H2O??HCl+HClO

(3)NH3+H2O??NH3·H2O??NH+OH-

6.氧化還原反應中轉移電子數目的判斷是一類典型的“陷阱”,突破“陷阱”的關鍵是:

(1)同一種物質在不同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如①Cl2和Fe、Cu等反應,Cl2只做氧化劑,而Cl2和NaOH反應,Cl2既做氧化劑,又做還原劑。

②Na2O2與CO2或H2O反應,Na2O2既做氧化劑,又做還原劑,而Na2O2與SO2反應,Na2O2只做氧化劑。

(2)量不同,所表現的化合價不同。

如Fe和HNO3反應,Fe不足,生成Fe3+,Fe過量,生成Fe2+。

(3)氧化劑或還原劑不同,所表現的化合價不同。

如Cu和Cl2反應生成CuCl2,而Cu和S反應生成Cu2S。

(4)注意氧化還原的順序。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題(5)中轉移的電子數目大於NA。

〖板書設計〗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關係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目: n=載入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載入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載入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載入中...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鹽類水解的規律,知道鹽類水解的實質。 2.過程與方法:小組研究探索式,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提前做導學案,小組探究,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求實、探索、創新、合作

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鹽類水解的規律和實質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規律和實質

二、教材的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鹽類的水解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平衡原理的基礎上討論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包括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電離平衡兩個平衡體系;學生也知道溶液酸鹼性的本質原因,在此基礎上再來探究鹽類在水溶液中的酸鹼性規律,這樣有助於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2)鹽類水解是後續電化學學習的必備基礎。從知識結構上講,鹽類水解平衡是繼弱酸、弱鹼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後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匯入主題,研究探索,指導學法。

(2)教師導學,學生合作討論,探討實驗設計及評價,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發現。(3)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對比、歸納及類推、練習訓練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4)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法

(1)學生分組討論,增強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學會合作。

(2)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展的方法展開探索,對比歸納及類推總結,練習訓練,獲得對比、歸納和類推的學習思維能力。

(3)積極思考,善於應用對比、歸納總結及類推思維方法,提升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4)討論交流,提高人際交流能力。

四、教學過程(附課件)

1、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純鹼和小蘇打入手

[幻燈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使學生的學習從低起點、易接受的環境開始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過渡到

A級問題的六個問題,讓學生分組回答

A級問題一:水的.電離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鹼,水的電離平衡移動方向是向移動,理由是。

A級問題二:溶液呈酸鹼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為,呈酸性

是,呈鹼性是。

A級問題三:寫出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鹽酸與NaOH溶液:,②鹽酸與氨水:,A級問題四:寫出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③醋酸與NaOH溶液:,④醋酸與氨水:。

A級問題五:上述反應物中,屬於強電解質的是,屬於弱電解質的是。

A級問題六:若按酸、鹼強弱不同,上述反應生成的四種鹽可分為四種不同的型別,分別為

NaCl,NH4Cl,CH3COONa CH3COONH4 。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鹽類水解的實質,引導學生思考,鍛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3、A級問題完成之後進入B級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將不同的題分給不同的

小組。讓六個小組的學生同時上黑板演示。 B級問題一:

鹽CH3COONa溶液酸鹼性鹽型別Na2CO3 NH4Cl Al2(SO4)3 NaCl KNO3設計意圖:學生上黑板畫圖,指出優點和不足,教師能夠知道學生差在哪。

B級問題二:CH3COONa溶液為什麼呈鹼性?

電離方程式

設計意圖: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絡,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

科學態度。

B級問題三:NH4Cl溶液為什麼呈酸性?

c(H+)和c(OH–)相對大小鹽溶液的酸鹼性鹽溶液中的粒子有無弱電解質生成相關方程式電離方程式c(H+)和c(OH–)相對大小鹽溶液的酸鹼性鹽溶液中的粒子有無弱電解質生成相關方程式B級問題四:NaCl溶液為什麼呈中性?

B級問題五:1.鹽類水解的定義:水溶液中鹽電離出的跟水電離出的生成的反應。

2.鹽類水解的實質:鹽電離出的與水電離出的結合成,水的電離。

3、鹽類水解的條件:①鹽必須溶於中。

②鹽中必須含有離子或離子

B級問題六:鹽類水解規律

⑴有就水解;無不水解;⑵越越水解;都雙水解;⑶誰顯誰性;同顯中性。

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

水解程度:乙酸鈉碳酸鈉次氯酸鈉溶液鹼性: CH3COONa Na2CO3 NaClO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分析,總結類推,讓學生強化基礎知識,關注知識的內在聯絡,加深學生對不同水解型別的理解和記憶。 4、課堂練習課後作業

見課件

設計意圖:提供反饋教學的資訊,培養強化學生的對比歸納類推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

反思一:課堂還可以更高效

提前給學生髮了導學案,然後收上來批閱,也就是在講課之前,對學生已非常瞭解,能夠有針對性的上課。在學生分組答題的過程中,一個小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學的情況,同時也存在一個小組同學只關注自己的問題,而不去探討其他問題。此外,視學生的掌握情況,可以適當的連結大學聯考題,這是我在本節課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地方。反思二:加強課後練習,能夠讓學生掌握的更好

課後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該讓學生多說,然後讓學生總結,隔段時間複習。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6

 1、分析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為高中化學新課程(人教版)選修4的第四章電化學的重要內容之

一。該內容學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瞭解,本節是該內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個鹽橋內容。掌握本節知識,對指導學生了解生活中電池使用原理、金屬腐蝕和防護,研究探索發明新電池有重要意義。

 2、瞭解學情

已有基礎:對原電池原理有初步認識;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侷限認識:氧化劑和還原劑只有接觸才可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發展方向:通過實驗活動對原電池原理形成完整認識,提高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3、明確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深入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對原電池的'形成條件有更完整的認識。學會書寫電極反應式和電池總反應。能根據反應設計簡單的原電池。 過程與方法:通過Pb-CuSO4電池的設計活動,感悟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進一步體會控制變數在科學探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設計原電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為國家作出貢獻,感受原電池原理應用於化學電源開發的關鍵作用。

 4、研究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原電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氧化還原反應完全分開在兩極(兩池)發生及鹽橋的作用。

 5、確定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以“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實驗探究,自主分析設計”的學習方式學習。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不斷深入認識原電池原理和形成條件,最終實現知識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學設計過程和意圖

(1)情境導課:讓學生舉一些手機、電子錶等新型電池例子。聯絡生活,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2)回顧原電池:複習基本概念,溫故而知新。

學生回憶原電池的有關內容,調動學生思考,回憶概念為後期探究作準備。 板書(便於學生直觀記憶、理解掌握):

1.概念

2.電極名稱

3.構成條件

4.原電池工作原理(課件展示微觀過程)

(3)設計原電池:(板書)

活動一、依Pb+CuSO4=PbS04+Cu反應,自主設計原電池。紙上談兵重溫原電池原

理。

活動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此原電池反應。實踐出真知,培養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三、成果展示:學生寫出有關電極反應方程式,進行練習。

活動四、學生總結單池原電池的設計思路,形成整體思維模式。

活動五、學生評價原電池:電流不穩,引出新發明。

(4)改良原電池:(板書)啟發分析電流不穩定的原因,引導雙池原電池的設計思路,學習課本知識,按實驗小組發放鹽橋,重新實驗。探討鹽橋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5)鹽橋的作用:(板書)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理解掌握。

1.補充電荷。

2.使裝置形成閉合迴路。

3.提高了能量轉化率。

(6)結尾的設計:學生談談學習本節的感受,情感表達及分享。

總體設計思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親手實驗,觀察現象,提出疑問,自主解答,自主設計,合作評價。在自主提問的過程中推動課的程序,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問題意識,學會實驗,學會提問、學會探究、學會設計、學會 合作、學會評價。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7

一、課題研究背景

高中化學課堂的效率高低關鍵是看教師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課堂45分鐘內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重新認識教學、認識課堂、認識教科書,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新型師生互動關係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廣大一線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了大量“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果。在這方面我們也投入了較大精力,將該理論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並提出了“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模式”。該模式對於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有實踐操作性,在此希望得到專家、同行的指導。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課題研究意義

本課題研究對於廣大化學教師順利實施高中化學新課程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示範價值;同時,也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研究與課題研究整合的一種有益嘗試,有利於促進校本教研和化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利於真正減輕愈來愈沉重的教學負擔;有利於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也是《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的價值所在。另外,課題研究過程既是發現和研究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教師進行培訓和提高的過程。為化學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機會,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引導教師不斷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於化學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研究多屬個體行為,發表的一些教學設計與案例大多是對化學新課程某些內容的教學經驗。總體來看,對於化學新課程實施層面的研究比較零碎和經驗化,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相關資料缺乏普遍指導意義。我們在化學新課程實施問題研究過程中,從實際需要和問題解決的角度出發,迅速啟動了《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課題。

(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我們能夠具備先進的課程觀、教學觀、開放的教學思想,會取材、善設計、能組織,使自己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探索和總結出一套適應課堂的高效化學教學設計策略,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服務。

2.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高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方式和方法,在“教師一幫一活動”中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3.抓住重點——準確把握教學目標高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達成的前提,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目標及課堂教學目標把握得越好,教學就越有效。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高效性,首先在這節課中設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要準確。

4.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教師的工作強度。

(三)研究內容

1.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與活動設計有效性研究

2.高中課堂教學技能設計有效性研究

3.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媒體設計有效性研究

4.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環境設計有效性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和過程

(一)課題研究的方法

(1)實驗法

為進一步證明課題實施的效果,我們對高一年級進行跟蹤試驗。首先,我們將同類型的班級分組,分別挑選試驗班級,通過相關教師的跟蹤聽課和階段測驗,及時掌握資料,瞭解學習效果。現已證明優秀教學設計,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使課堂效果高效。

(2)問卷調查法

在實行課題研究一段時間後,我們對目標班級進行了跟蹤問卷調查,及時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取了對教師教學設計教學手段教學的意見,對課題實施過程中的不足進行了改正,使複習效果得到改善。

(3)個別訪談法

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我多次找到相關試驗班級的科代表,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掌握反饋的第一手資料,以便更多的落實因材施教。

(4)文獻研究法

為大量查閱檔案,我們組購買了知網賬號,下載了大量相關論文,進行歸納總結。及時召開組內分析交流會,討論各項策略的利弊得失,提取相關成型並適合我們的經驗,用於我們課題的相關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9月1日-20xx年12月5日)

1.成立課題組,進行申報,確定實驗班級。

2.組織成員學習新課標和教育理論,明確研究任務和研究方向。

3.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4.開展收集、調查活動,找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相應問題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3月5日-20xx年12月**日)

1.本課題正式立項後,將根據專家的建議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理清研究的內容、調整研究方案,設計行動研究方案。

2.採用課例個案研究和經驗交流反思總結法,總結每一點行動研究的經驗;積極探索出如何使高中化學課堂高效,使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行之有效。

3.不斷學習和研究,設計一系列活動方案,撰寫階段報告。

4.撰寫課題研究心得。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3月16日-20xx年9月31日)

1.積累、收集、彙總有關資料,形成材料分析。

2.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3.撰寫結題報告,迎接驗收。

四、課題研究成果及成效

(一)課題研究的結論

1.主要成果簡介

在研究中,我們認為高效成功的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特徵: 一是課堂組織的完整性。任何教學設計都是由一定的教學理念、主題、目標、程式、策略、內容和評價等基本因素組成,本身具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結構和一系列的運作程式,體現出理論上的自洽性和過程上的連續性。二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操作性。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是一種簡化了的教學思想和理論,它通過某種便於理解的教學結構和易於操作的教學程式,把某些抽象的、純粹的理論用比較具體的、形象的形式設計出來,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個簡單易行的教學行為框架,使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能夠理解、把握和運用教學理論。三是課堂形式的穩定性。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形成的教學結構和活動序列的結合體,它通過概括教學經驗,去粗存精,抽取出重要的教學要素組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學活動的普遍性規律,因此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四是教學設計使課堂過程的靈活性。雖然教學模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一成不變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隨著學科的特點,教學內容,現有教學條件和師生水平的不同,我們需要作出相應的設計,此外,教學模設計是一定社會的產物,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教學設計也不斷的吐故納新,只有這樣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才能為學生服好務,學好習。我們在課題研究中,我們根據相關理論以及《化學課程標準》,嘗試了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不同課型的教學設計實踐,總結了幾種課堂教學設計模式。如實驗課設計模式,即預習——質疑——討論——點拔——拓展;理論課模式,即引導——自學——練習——小結 ;探究課模式,即探究——演示——評說——結語,這些教學設計模式的嘗試,提高了教學效率,收到了顯著效果。

2.課題研究的結論

①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更科學、更合理,設計者應該有科學、巨集觀的思維模式和遠見卓識的創新理念。

②傳統教學理念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只有將各種教學理念相結合,取長補短,才能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手段更加靈活多變,教學策略才能實現多樣化,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③教育教學設計是眾多教學手段中的'一個,所以,要想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建立高效課堂,必須實現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利用。

3.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1)通過課題研究,許多教師對學科教學的價值觀和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觀有了新的定位,對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清楚的認識,他們對教師的職業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師向學習型、科研型教師發展。

首先,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發生了轉變。通過學習交流、外出聽課等活動,教師對新課程及有效課堂教學有了自己的認識,在巨集觀上能夠用辯證的目光來看待傳統與現代、封閉與開放、學科與課程、教與學等關係,在微觀上能夠恰當地理解和把握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的內涵和要求。結合課改實踐,課題組成員勤於總結,不斷反思,撰寫了許多有質量的課題論文、隨筆反思。

其次,教師的課堂實踐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實施,許多教師不僅教學設計十分合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課堂教學中的低效因子,明確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課堂教學中逐步變得駕輕就熟,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劉道明老師的 “堅持一課一設計,促進學生學有所獲”教學理念,他的化學課師生互動,流暢自然,簡約實在;張健老師追求化學教學設計的“全面性”,課堂教學知識量大;高一傑等年輕教師,均在課題研究中迅速成長,脫穎而出。他們遵循教學規律,關注全體學生,追求有效教學,大膽嘗試,在課堂駕馭和執教水平均有顯著提高,深受學生喜愛,在每年度的學生測評中,學生的成績和認可度均在列前茅。經過一年的努力,可以說我們的每堂教學設計都十分出色,課堂教學十分貼近學生,精巧而富有美感。

再次,自課題開展以來,課題組緊緊圍繞課題內容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研究活動。實行教學設計研討制。教學設計:主講人→研討→研究課→研討→集體教學設計(主講人須準備設計學案,設計教案,典型例題,變式訓練,回顧反思,知識結構;講解構思和教學程式)——對某些現象的反思。個人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個性發揮→上課→有效評價。以課堂為主陣地開展示範課、研究課、對比課、彙報課、專題報告等多種活動,每次活動明確一個專題、突出一個重點、解決一個問題。從開題以來,我們就開展了數十次研討教學設計活動。通過大家討論確定怎樣設計高效課堂,再通過聽課、評課來進行總結,特別要求重視透視課堂教學中無效教學行為,通過相互聽課、評課或利用課堂教學錄影,共同探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無效教學行為,找出無效教學行為產生的原因,歸納出無效教學行為的種類,尋找克服無效教學行為的對策。

(2)課件集: ①《鈉》②《離子共存》

(3)論文集:

①《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實施探究活動》,作者:李廣海

論述了教學設計與多媒體課件配合使用的方略,提出了許多提高課堂高效方法。

②《調動學生參與意識促成化學高效課堂》,作者:李廣海

論述了在高三化學複習過程中,如何使用教學設計教學,如何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發揮作用。

③《氯氣性質教學設計與反思》,作者:李廣海

論述了教學設計與實驗配合使用的方略,提出了許多提高課堂高效方法。

④《高三化學“無機元素化合物”複習全域性觀》,作者:劉道明

論述了學習化學應從無機元素化合物入手,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

⑤《高中無機化學方程式有效教學策略》,作者:張健

論述了“點-面-網”的教學理念,使化學課堂更加高效。

⑥《打造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幾點思考》,作者:董麗萍

論述了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升高效課堂效果。

⑦《構建高效課堂有感》,作者:蔡凡

論述了實行高效課堂得幾點感悟。

⑧《使用導學案構建高效課堂》,作者:張冬瑜

論述了使用導學案構建高效課堂的幾點建議。

⑨其他有關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討論材料和教學設計。

4.成果的創新處

①本課題突破傳統研究方法,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為主,以文獻分析法和調查法為輔。

②本課題對優秀的高效課堂教學設計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整理出有效的教學行為方式。

③高效教學設計是以“依據新課程標準,充分設計了老師怎麼做?”為主線的高效設計,最終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得到較高程度的發展為目的,精心預設課堂教學中的生成現象,從而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④本課題對一些資料資訊的分析與研究,從而制定階段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還可以用之作為培訓老師的素材,以提高課題研究的實際效用。

5.在實踐中的應用情況

本課題研究以新的課程觀指導教學,深化高中化學複習的教學改革,促進高中化學課堂的快捷高效。根據高中化學學科教育的具體特點,我們從有效的課堂教學理念出發,試圖構建一種有效教學的分析框架,併為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提供有價值的建議,認真開展好《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研究活動,更好地深入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切實有效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及綜合運用能力,同時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與能力。

①通過使用統一教學設計,更好的組織、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②通過課題研究,多數教師能夠正確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部分教師能夠創造性使用教材,各校建立起長效的教材研訓機制。能夠構建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嘗試為高中化學部分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正規化。

③通過實驗研究,教師能夠規範備課,部分教師能夠創造性地進行有效教學設計,使教師形成自主設計高質量作業並及時批改的良好習慣,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從而,培養一批觀念新、業務素質高、教學能力強的學科骨幹教師。建立起科學的學生髮展性評價體系和高效課堂評價體系。

(二)課題研究的問題和思考

研究是無止境的,只有不斷地開拓創新,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兩年多來,我們雖然在課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實現優化、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我們長期的追求。為此,我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研究的困惑和問題也是必然存在的,以待今後彌補。

①本課題在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上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在提升教師的教學策略上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從學校整體層面看,師生教學方式改革的力度還不夠大,部分課堂教學的創新意識還不夠強。

②課題研究為教師專業成長構建了進步和發展的平臺,但教師的教學素養、人文素養也始終是制約課題深入實施的瓶頸。如何進一步促進每一位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自主地開展日常形式的教學研究,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教師成長機制,從根本意義上促進教師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改革永恆的主題。我們將繼續立足於學校實際,加強師資培訓,特別是注重對青年教師的跟蹤指導,把握課改的脈搏,進一步推陳出新,為構建高效和諧教育而努力工作。

③研究過程中,教師積極性高,但缺乏深度。往往表現出為了課題研究而學習。為此,我們必須堅持做到週週集中學,天天要自學,月月來交流,建立課題研究的長效機制。

④如何使亮點更亮,將成為我們今後一段時間的研究重點。如何系統地開發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做好與現行教學的有機整合,形成校本課程的一大特色,是我們今後的努力方向。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化學課堂的高效教學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我們僅僅對課題研究談自己的感受。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化學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和態度,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儘管面對諸多困難,課題組的成員將堅定不移地做好課題成果的推廣工作。參與者更要重視資料整理工作,對實驗經驗進行理論昇華。讓教師體驗課題研究的價值,品嚐成功的樂趣。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重新審視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把教科研的方法內化為自身的素質,把教育科研的熱情變為切實的成果。走出一條科研興校、科研強校的路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出新的貢獻!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8

一、教材依據

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 第一章微觀結構與物質多樣性 第二單元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

二、設計思想

本節的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內容,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本節課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基本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於接受感性認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於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比較抽象,應用多媒體課件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及概念。在學生深入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知識後,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學鍵的概念,瞭解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瞭解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通過離子鍵和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離子鍵、共價鍵和分子間作用力的認識與理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通過電子式的書寫,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能力,通過分子構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化學鍵形成過程的分析,培養學生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2)、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3)、培養學生從巨集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四、教學重點

離子鍵與共價鍵的概念,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的應用。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理解共價鍵的形成過程、認識化學鍵的涵義和氫鍵的應用。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氯化鈉固體,液態水和酒精。

七、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展示]氯化鈉固體和水的樣品。

[設問]1.食鹽是由哪幾個元素組成的?水是由哪幾種元素組成的?

2.氯原子和鈉原子為什麼能自動結合成氯化鈉?氫原子和氧原子為什麼能自動結合成水分子?

思考、討論、回答

問題導思,激發興趣。

[引入新課]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動脫離地球,是因為地球對人有吸引力。同樣的原子之間能自動結合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互作用。這種強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化學鍵,由於有化學鍵使得一百多種元素構構成了世界的萬事萬物。

[板書]第二節 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們就以NaCl和HCl 為例,研究存在於它們中的相互作用力。

閱讀教材,思考:鈉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樣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作用力?

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來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Na+

課件演示: 形成過程

觀看,傾聽,思考。

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增強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離子鍵

1、概念

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

提問:定義中的靜電僅指陰陽離子之間的吸引力嗎?離子可以無限接近嗎?

思考,回答

引導學生對概念深入理解

2、實質

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吸引和靜電排斥

記錄

提問:NaCl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間的靜電作用形成的,那麼HCl 的形成和NaCl一樣嗎?

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件演示:HCl的形成過程

觀看,傾聽,思考。

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來思考問題。

板書:

二、共價鍵:

1、概念

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電子對就像雙面膠一樣將兩原子聯絡在一起。

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提問:原子間的共用電子對是否都正好處於兩原子正中間,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鍵兩原子如果相同,兩者吸引電子能力相同,則電子對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鍵原子不同則吸引電子能力也不同,電子對將偏向吸引電子能力強的一方。小結:共用電子對不偏移的共價鍵稱為非極性鍵;共用電子對偏移的共價鍵稱為極性鍵。

板書:2、型別:

1極性鍵:電子對偏向於成鍵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極性鍵:電子對處於在成鍵原子中間。(X--X)

理解、記憶總結:

NaCl和HCl是通過兩種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們把這種使離子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通稱為化學鍵。

傾聽、體會、正確認識

歸納抽象出概念。

板書:

三、化學鍵:使離子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稱為化學鍵。

練習:下列物質中哪些含有離子鍵?哪些含有共價鍵?哪些是極性鍵?哪些是非極性鍵?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運用剛才的抽象概念,從電子式角度判斷、比較、回答:(1)只含有離子鍵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價鍵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共價鍵的是:NH4Cl、KOH、Na2O2

(4)含有極性鍵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極性鍵的是:H2、N2、Na2O2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如何判斷物質中含有離子鍵還是共價鍵?

討論、思考、歸納:

從成鍵的元素判斷:一般活潑金屬和活潑非金屬之間易形成離子鍵;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易形成共價鍵。

培養學生總結規律的能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結: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條件:

1、離子鍵的成鍵條件:

活潑的金屬元素(IA,IIA)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VIA,VIIA)

(1)活潑金屬元素:Na、K、Ca、Mg……

活潑非金屬元素:O、S、F、Cl……

(2)活潑的金屬元素和酸根陰離子(SO42-,NO3-)及OH-

(3)銨根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或活潑非金屬元素)

(4)很活潑的金屬與氫氣反應生成的氫化物如 Na、K、Ca與H。

2、非金屬元共價鍵的形成條件:

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易形成共價鍵。

(1)非金屬單質:H2、X2 、N2等(稀有氣體除外)

(2)共價化合物:H2O、 CO2 、SiO2、 H2S

(3)複雜離子化合物:強鹼、銨鹽、含氧酸鹽

理解、記憶

鞏固概念,加深理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國中我們學過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從化學鍵的角度應該如何解釋呢?以H2和Cl2反應為例,思考。

思考並回答:H2分子中H-H鍵和Cl2分子中Cl-Cl鍵斷裂成H原子和Cl原子結合成HCl,形成了化學鍵H-Cl鍵,所以,從化學鍵的角度看,化學反應的實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

板書:四、分子間作用力:分子間存在將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第二課時)

瞭解、預習

本節課解決內容:

1、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極性和非極性)的形成過程。

2、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判斷。

3、分子間作用力與化學鍵之間的區別。

五、作業佈置:

1、有下列物質:1Na2O、2Na2O2、3NaOH、4NH4Cl、5CH4、6H2O、7CO2、8N2、9H2SO4、10Ar。

其中只存在離子鍵的是 ,既存在離子鍵又存在共價鍵的是 ,存在非極性鍵的是 ,不存在化學鍵的是 ,只存在共價鍵的是

2、寫出符合下列條件的物質的化學式

(1)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非極性共價鍵的是

(2)只含有極性共價鍵的化合物的是

(3)既含有極性共價鍵又含有非極性共價鍵的是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具體的例子——氯化鈉和氯化氫的形成進行對比,找出它們成鍵的差異,讓學生自己發現離子鍵與共價鍵的區別。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評價、補充,由學生歸納出離子鍵、共價鍵、化學鍵的概念,從微觀化學鍵的角度理解巨集觀化學反應的本質。並以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更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組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國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絡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必修模組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瞭解有機化學研究的物件、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瞭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慾望。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被列為必修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 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後續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徵和特徵反應。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為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絡。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並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徵; 通過苯與溴、濃硝酸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以苯為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係;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瞭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

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 體會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為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20xx年4月頒佈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

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這一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在構建學生的學習環境時,採用的是“拋錨式教學”。

本節課沿著歷史的發展脈絡設定了八個學習任務,將一個完整的發現苯、認識苯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運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親歷 “苯的發現之旅”,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樂趣,訓練科學方法。本課採用化學史和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苯分子結構假說的提出和證實(或發展)串聯起來,按科學發現基本過程的順序設計教學程式。從發展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角度出發,先啟發學生自己寫出C6H6可能的鏈烴結構簡式,然後設計實驗否定苯具有鏈式結構,從而發現並明確問題。再通過介紹凱庫勒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從運用假說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並體驗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

六、教學資訊科技

依據心理學知識,人類獲取的資訊80%來源於視覺,多種感覺協調運用時,獲取的資訊量就更大。因此本節課採用多媒體幻燈片與板書結合的呈現方式增強資訊刺激力度,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儘可能多地獲取有效資訊。

教具:苯分子結構模型 、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裝置及其藥品。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0

關鍵詞: 氧化還原反應 化學概念 教學設計 改革措施

氧化還原反應是化學課程中十分關鍵的內容,對探究物質反應原理、理解生產生活例項、改進化學實驗等內容有極其重要作用。這一知識板塊在高一化學必修教材中,屬於基礎性知識,但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這個板塊成為很多學生的恐懼,經常性犯錯,失去化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由此可見,展開氧化還原反應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氧化還原反應知識體系

學生在國中階段接觸過氧化還原反應,對這種反應型別有不同的認識,甚至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這是關於“氧”的反應。高中階段,教材從電子本質轉移的角度對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分析。很多教師認為氧化還原的本質過於簡單,忽略向學生傳授的細節,導致很多學生在今後學習中產生困惑,甚至懷疑自己的正確認知。

教材將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知識分散到不同章節,貫穿整個化學教學過程。面對抽象的化學概念,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由表及裡,通過交流和總結的方式探索相關知識。問題的研究遵循從特殊到一般、從個性到共性的規律。教師應該從學生了解的部分入手分析,利用教材不斷深化,將盡可能多的內容聯絡在一起,做出螺旋式的內容升級,幫助學生理清知識框架。

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具有遷移價值,幫助學生理解其他型別的化學規律和知識。從反應型別看,給學生開設新視角,從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反應;從能量轉化看,反應中電子的定向移動產生了熱能、電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讓學生對能量本質有新的瞭解;從物質性質看,幫助學生理解物質之間的反應規律,瞭解物質的價態變化,預測物質的特性。

二、氧化還原反應教學設計

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對化學課程的教學具有極強的啟發性。這部分知識體現高中化學學科內容的特點,具有化學學科的研究特性,值得教師們深入分析。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按照概念、電子轉移、化學分類的順序進行了解。每部分內容都要按照外在、共性、本質特徵的順序進行講解,讓學生認清本質和類別。本節根據個人教學經驗對氧化還原教學設計進行了詳細說明。

1.電子轉移部分教學設計

無論怎麼說,氧化還原反應教學是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上開展的,需要讓學生從概念理解開始,逐步接近電子轉移核心知識。這部分內容是氧化還原反應中最根本的內容,也是幫助學生在練習中排除干擾的根本依據。根據教材的安排,課堂以“Fe2O3+3CO=2Fe+3CO2”為例進行講解,啟發學生思考反應方程式中化合價的變化。在學生對本方程式有充分了解後,將氧化還原反應與其他三種反應型別進行比較,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共性:反應前後發生了電子轉移。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這個問題。在課堂引導下學生會自動思考採用怎樣的方式可以將氧化還原反應的各個要點資訊標明,以便更好地利用物質的性質。課程內容自然而然地進行“雙線橋法分析電子轉移”和“電子轉移守恆定理”.每個學生都要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雙線橋法分析電子轉移,在方程式上明確標出各個元素化合價變化,分析元素化合價的升降。雙線橋法和電子守恆定理是氧化還原反應分析中最關鍵的方法和依據,教師應該將課程的一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化學方程式中各個物質的升降變化,使得學生不僅理解這種方法,更利用這種方法和定律分析問題,得到自己需要的資訊。

2.氧化劑、還原劑部分教學設計

氧化劑、還原劑是對氧化還原反應電子轉移的直接應用。雖然氧化劑、還原劑是在概念章節接觸到的知識,但這部分知識如同橋樑,將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進行歸納,幫助學習者思考物質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規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梳理清楚思路,按照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行串聯和講解。

這一部分教學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向學生講解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從最簡單的反應方程式(如:2Cu+O2=2Cuo)入手分析,利用電子轉移和化合價進行定義,讓知識前後相連,思維相接。第二階段:在此基礎上研究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做出對氧化劑、還原劑的初步利用探索,並在大量化學反應案例中分析氧化劑、還原劑存在的規律;第三步:以氧化性和還原性為跳板,進行知識遷移,將其延伸到其他章節,主要包括原電池、電解池兩方面內容,思考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價值。如此便可以將氧化還原反應與原電池、電解池的原理和內容聯絡起來,讓學生對後面的內容有所期待。

經過兩個階段的教學課程,學生從概念、電子轉移本質、方程式判斷方法和原則、氧化劑和還原劑、氧化性和還原性等具體角度瞭解整個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框架和知識價值,對氧化還原反應在其他章節的利用不感到陌生。如此師生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整個氧化還原反應知識體系盤活,幫助學生將知識轉變為解題能力。

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內容並不只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化學知識體系思維,將各部分關於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斷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看到化學知識的特點,按照化學學科的規律展開教學活動,帶領學生理智性、層次性地學習化學,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宋偉定.不同教學設計對高一學生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理解的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xx.

[2]汪寧.氧化還原反應在高中化學教科書中位置的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xx(09).

[3]劉知新.化學教學論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1

一、 教學目標

1.瞭解從海水中獲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瞭解溴碘的性質,知道氯溴碘的性質差異;

3.瞭解檢驗溴離子、碘離子的常用方法;

4.認識溴、碘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和方法;

教學難點:氯溴碘在氧化性上的遞變規律以及在化學性質上的相似之處。

三、 教具

實驗儀器(氯水、溴化鉀溶液、碘化鉀溶液),教學用PPT

四、 教學方法

講授法

五、 教學程序

【課堂匯入】閱讀PPT上南岐之人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你發現了什麼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對於這些南岐人各個得大脖子病比較好奇,向他們介紹大脖子病是由於缺碘引起的。

碘的攝取:包括海帶、紫菜等海產品;但我們每天最常見的攝取碘的方法通過加碘鹽的攝取。

溴的應用:溴的應用也有很多,比如紅藥水就是溴的有機物。溴還有海洋元素的美稱。

【情境一、溴碘的物理性質】講解:溴在拉丁文中有惡臭的含義,而碘在拉丁文中是紫色的含義,由此你能不能得出什麼資訊?

回答:碘的顏色是紫色的,溴具有難聞的刺激性氣味。

展示:溴的圖片,學生根據圖片發現溴的一些物理性質:深紅棕色液體,易揮發。

補充:溴的物理性質還有具有強的腐蝕性,會嚴重灼傷面板,橡膠;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於乙醇、CCl4、苯等;ρBr2 >ρH2O

展示:碘的圖片,同樣挖掘碘具有哪些物理性質:紫黑色晶體 ,有金屬光澤 ;易昇華,蒸氣為紫紅色刺激性(蒸氣)

補充:在水中溶解度比溴還小,易溶於乙醇、CCl4、苯等;澱粉遇碘單質變藍

提問:加碘食鹽由於碘具有揮發性,是不是開袋放置一段時間以後,碘的含量就會減少?

回答:不會,因為加碘食鹽中的碘不是單質碘,是化合態的碘。

PPT展示:溴、碘的溶解性實驗

講解:

由於碘在水中,四氯化碳有機溶劑中的溶解性的不同,就會導致他們的顏色會發生變化。

溴在水中是橙黃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橙紅色的。

碘在水中是棕褐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紫色的。

【情境二、溴碘的化學性質】觀察:溴碘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提問:溴碘的最外層都有7個電子,非常容易得到電子,呈現的是什麼性質?溴碘的性質與之前學過的哪一種元素非常像?

回答:溴碘的性質與氯的性質非常像。

比較:氯溴碘三者的氧化性強弱(提示通過在一個反應中氧化劑的氧化性最強來進行比較)

實驗:展示書本上P46頁的觀察與思考實驗內容

討論:結合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回答,這個實驗中發生的反應涉及了什麼方程式,通過方程式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現象1:在氯水加入碘化鉀溶液中,並加入四氯化碳溶液,下層變為紫色,可以得出反應為:

Cl2+2KBr=2KCl+Br2

現象2:在氯水中加入溴化鉀溶液中,同樣加入四氯化碳那溶液,下層變為橙色,說明發生了反應:

Cl2+2KI=2KCl+I2

結論:綜合以上方程,我們可以得出他們在氧化性之間的關係式:

Cl2>Br2>I2;相對應的它們在還原性上也有一個遞變的規律:I->Br->Cl-

引導:前面我們介紹了氯氣的化學性質和溴碘非常的相似,那麼氯氣有的性質是不是溴碘也有呢?

講解:溴碘的化學性質1.能和金屬反應2.能和非金屬反應3.能和水反應4.能和鹼反應

強調:雖然溴碘在化學性質上與氯氣非常相近,但是它們還是有特殊的地方,具體表現在:

與金屬反應時,溴能夠氧化到最高價,但碘不能。

與非金屬反應時,氯溴碘的反應條件越來越難。

與水反應時,溴碘都是可逆反應

與鹼反應時,發生類似的反應:X2 + 2NaOH = NaX +NaXO + H2O

【情境三、溴碘的提取】溴的`提取

在溴的提取的過程,存在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呢?

提問:

1.溴在海水中的濃度低?

2.海水中的溴以什麼形式存在?

3.如何把化合態的溴轉化為單質溴?

講解:由於海水中溴的濃度比較低,因此採取濃縮的方法,而濃縮液就是我們在提取粗鹽的過程中得到的母液

展示提取流程圖:教學設計--《溴、碘的提取》學生版

提問:在最後,為什麼要鼓入熱的空氣?

回答:使溴以蒸汽的形式跑出來。

碘的提取

在提取碘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海水中碘的含量更低,如何來提高碘的提取?如何把海帶中的碘提取出來?

講解:海帶等藻類植物具有富集碘的能力,因此在這些植物的體內含有碘的量要比海洋中大十幾萬倍。再通過灼燒、浸取使碘離子提取出來。

展示:從海帶中提取得到碘的流程圖教學設計--《溴、碘的提取》學生版

提問:

步驟①灼燒海帶時,用什麼儀器?(三腳架、泥三角、坩堝、酒精燈)

步驟③的操作名稱是什麼? (過濾)

步驟④中加入試劑的作用是什麼?(使碘離子以單質形式得到)

步驟⑤中,應選擇什麼試劑來提取碘?選擇的理由(有機溶劑且不溶於水,萃取劑的要求)

步驟⑥的操作名稱是什麼?原理是什麼?(蒸餾,分離沸點相差較大的互溶的液體混合物)

【情境四、溴碘的檢驗】如何檢驗溴離子和碘離子

溴離子的檢驗: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有淡黃色的沉澱生成)

碘離子的檢驗: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有黃色的沉澱生成)

拓展另外的檢驗方法:

可以用氯的四氯化碳溶液來檢驗溴單質和碘單質的存在:

溴:下層溶液變為橙紅色;碘:下層溶液變為紫紅色

【情境五、拓展與應用】溴的應用:抗爆劑、殺蟲劑、糧食熏蒸劑、製藥碘的應用:加碘食鹽、華素片、海帶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2

一、教材

該部分內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乙醇”這一部分涉及的內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的結構。在教學時要注意從結構的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乙醇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樂於去探究物質的奧祕,因此本節課從科學探究和生活實際經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通過這樣的設定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烴的衍生物;認識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能說出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寫出乙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通過乙醇的結構和性質的學習,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逐步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化學性質。

【難點】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匯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匯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以“乙醇汽油的利與弊”為話題,請學生談一談他們的想法,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學生的辯證意識。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乙醇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聯絡密切的有機物,引入對乙醇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這一環節中需要講解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乙醇的物理性質

我會讓學生通過觀察乙醇的顏色、狀態、氣味,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得出結論。這一設計可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講解乙醇的化學性質之前,我會首先提問學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麼,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既然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是有所關聯的,那麼能否通過探究物質的性質推知物質的結構呢,從而進入接下來的學習。

2.乙醇的化學性質

教材涉及了兩個性質:與鈉的反應、氧化反應。

(1)乙醇與鈉的反應

我會首先請學生觀看乙醇與鈉反應的視訊,並請學生根據這一實驗現象判斷產物是哪種氣體。接下來提出鈉與烴不能反應,請學生判斷乙醇分子中的氫的連線方式與烴分子中的氫的連線方式是否相同。接著讓學生根據乙醇的分子式寫出乙醇可能的結構簡式,並最終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乙醇的結構簡式為。在這裡我會指出—OH即為羥基。

在此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對比乙醇和乙烷的結構簡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從中提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並且說明之前學習的鹵代烴、硝基苯都屬於烴的衍生物,

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有著極其緊密的`關聯,我會請學生思考為什麼乙醇和乙烷的化學性質不同,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是什麼,並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引出有關官能團的學習,由此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的學習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應

首先請學生寫出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思考乙醇還能不能發生其他的氧化反應。接著請學生自主實驗3-3,觀察實驗現象,根據教材判斷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麼,銅絲的作用是什麼。並且通過分析銅絲先變黑後變紅的過程寫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學方程式:

在這裡我會詳細講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過程中,乙醇分子內的化學鍵是如何斷裂的,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如果醇經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應該具有怎樣的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請學生閱讀教材瞭解其他的有關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轉化的資訊。

環節三:鞏固提升

在這一環節我會請學生完成學案上有關乙醇的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我也會給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比如將本節課的知識應用於生活生產中,或者讓學生蒐集相關資料。這一作業的設定也能夠體現出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無處不在。

七、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板書內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有2個,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裡,便於學生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理解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瞭解銅的電解精煉、鍍銅、氯鹼工業反應原理。能寫出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瞭解常見化學電源的種類及其工作原理

適當時間裡學生討論,進行合作學習。能根據電化學的原理解決有關設計電解池和原電池的問題。

二、教學重點

原電池原理、電解原理及其應用。

三、教學難點

原電池、電解池的分析、判斷。

四、教學方法

知識體系勾畫——知識點習題分析——複習討論——歸納總結——教師評價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匯入】原電池基本概念

一、原電池

1、原電池的形成條件:

①能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

②兩個活動性不同的電極(燃料電池的兩個電極可以相同)。

③形成閉合迴路。

原電池裝置的變化:簡易裝置——鹽橋裝置——交換膜裝置

2、原電池原理:

3、導電粒子的流向問題:

電子流向(外電路):負極→導線→正極(電流方向與電子流向相反)。

離子流向(內電路):陰離子向負極移動,陽離子向正極移動

考點:裝置的.判斷:原電池和電解池;電極判斷:正負極和陰陽極

例題:原電池的形成條件

考點:(例題)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正負極發生的反應,電子、陰陽離子的移動

4、電解池的應用

1)加快氧化還原反應的速率

2)用於比較金屬的活動性強弱

3)用於金屬的防護

4)設計原電池

例題:根據氧化還原反應,寫出兩個半反應,選擇負極材料、正極材料,選擇電解質溶液,設計簡易原電池,設計鹽橋原電池

例題:可逆氧化還原反應與原電池綜合應用

二、化學電源

一次電池常見型別、二次電池主要型別

1、二次電池的充電過程與放電過程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酸性、強氧化性、不穩定性)。

2.通過學生實驗手段,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濃硝酸和稀硝酸的對比學習中,滲透“量變和質變”的辨證規律。

4.通過介紹化學家的故事,使學生樹立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硝酸的不穩定性和強氧化性

【教學難點】

硝酸的強氧化性

【教學過程】

[故事匯入] 玻爾巧藏諾貝爾金獎章

丹麥有位叫玻爾的科學家,37歲時他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玻爾被迫離開即將被德軍佔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他決定將諾貝爾獎章留在實驗室。玻爾把金獎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試劑瓶裡。後來,納粹分子竄入玻爾實驗室,那個試劑瓶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戰爭結束後,玻爾從王水中把金還原出來,並重新鑄成獎章。而玻爾配製王水的主要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強氧化性

[設疑]硝酸有酸性,能否與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演示]濃硝酸與Cu反應

[講解]從實驗現象“紅棕色氣體生成”判斷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進一步從氧化還原反應說明反應的'本質是+5價的氮得電子能力比H+1強。

[學生實驗]比較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

[記錄並討論]

反應現象

產物

濃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綠色

3.氣體顏色: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劇烈

5.觸控容器外壁:很熱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藍色

3.氣體顏色:無色

(開啟止水夾後)無色變為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緩慢

5.觸控容器外壁:溫熱

Cu(NO3)2、NO和H20

1.與金屬反應:

Cu +4HN03(濃)=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講述]除金、鉑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能與所有金屬反應;當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為1:3混合時,就配製成玻爾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可以溶解金。鉑等不溶於硝酸的金屬。

[設問]比較濃硫酸的性質,濃硝酸能否與非金屬反應?

[練習]與非金屬反應:C+HNO3(濃)S+HNO3(濃)P+HNO3(濃)

2.與非金屬反應:

C+4HNO3(濃)=CO2↑+4NO2↑+2H2O

S+6HNO3(濃)=H2SO4+6NO2↑+2H2O

P+5HNO3(濃)=H3PO4↑+5NO2↑+H2O

[提問]硝酸與哪些金屬及非金屬反應?產物是什麼?硝酸濃度與還原產物有什麼關係?

[小結]反應規律:

①除Au、Pt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屬。

②常溫下Fe、Al等金屬在濃HNO3中發生“純化”。

③硝酸越濃,其氧化性越強。如稀HNO3可使石蕊試變紅,而濃HNO3可使石蕊試液先變紅後褪色。

④一般來說,活潑金屬與HNO3反應不生成H2,濃HNO3的還原產物為NO2,稀HNO3的還原產物為NO。活潑金屬與極稀HNO3反應時,還原產物複雜,可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屬單質可被HNO3氧化為最高價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濃HNO3和濃HCl按體積比1:3配製)具有更強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強調]反應物或條件不同,硝酸產物發生變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設疑]濃硝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是否也劇烈?

[學生實驗]濃硝酸十鋁片

[講解]鈍化原理: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表面被氧化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與內層金屬進一步反應。

3.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常溫下發生鈍化。

[提問]濃硝酸的運輸和貯存可用何種物質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黃色的濃硝酸,問為什麼呈黃色?

4.不穩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問]硝酸應如何貯存?

[設疑]有人認為,“比較濃硝酸和稀硝酸的還原產物的化合價,濃HN03中的氮從+5降為+4而稀HN03,中的氮從+5價降為+2,從化合價變化可以判斷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這種看法是否正確?為什麼?

[提示]從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的反應條件。劇烈程度分析。

[講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於製造炸藥、染料、塑料、硝酸鹽等;在實驗室裡,它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試劑。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5

一、設計思想:

根據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探究和交流活動,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應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和教師引導總結得來,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課程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儘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問題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關注身邊的人與事,關注社會層面的問題和自然界真實問題。

本節課的教材依據是蘇教版高一年級必修二專題二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原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學生對“電”有著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及電學、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和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提出疑問:這些電池是如何產生電流的?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科學規律的積極性。再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個中學化學體系中,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的重要知識點。因此,原電池原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學中,原電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是承前啟後,因為原電池原理教學是對前三節有關金屬性質和用途等教學的豐富和延伸,同時,通過對原電池原理教學過程中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從本質上認清金屬腐蝕中最主要的電化學腐蝕的原因,為後續金屬腐蝕的'原因分析及尋找金屬防護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從實驗入手,通過觀察實驗,而後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從而得出結論,揭示出原電池原理,最後再將此原理放到實際中去應用,這樣的編排,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學情分析:

原電池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該內容比較抽象,教學難度大,學生一時難於理解。引入新課時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電流的原因,再通過鋅、銅與硫酸的簡單組合,實驗探究體驗電流的產生,引出原電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組實驗的方式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構成條件。()同時從電子轉移的方向確定原電池正極、負極,電極上發生的反應,並寫出電極反應式、電池總反應。認識到可以利用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設計原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所用。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些常見的化學電源,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和構成條件,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

熟練書寫電極反應和總反應方程式,並能設計較簡單的原電池。

通過探索實驗、現象比較、設疑誘導、知識講授和鞏固練習,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

通過對實驗的探索,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並且培養學生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通過多媒體畫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各種電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及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使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生活、關注環境,增強主人翁意識。

五、重點難點:

原電池的原理和構成條件。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情景設計、實驗探究、分析、歸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