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1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1

一、說教材

1、課標分析

通過實驗探究溫度、濃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認識其一般規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義及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通過催化劑實際應用的事例,認識其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化學反應原理》教材的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對必修部分與此相關內容學習的延伸與深化,也是後續學習化學平衡及移動知識的基礎。在學習該單元之前,學生通過《化學2》(必修)的學習,已經定性的認識化學反應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有影響。在選修教材《化學反應原理》中,這部分內容的設定則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學生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現象產生的原因,逐步認識外界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進而從微觀角度加以解釋,從而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昇華。另外本節內容的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非常強的實用價值。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等相關理論簡單解釋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學習活動體驗科學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熱點問題,樹立辯證

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教學難點: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簡單解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二、說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本節課的教學,我採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應用“問題討論、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指導講解”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

通過合理有效的學案,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

2、情境激學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如列舉生活中的常見事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3、實驗促學

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和實驗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4、媒體助學

通過實驗視訊、動畫演示、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生動形象。

這些方法都立足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傳統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努力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二理科學生,經過九年級和高一的.學習,他們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諸如溫度、壓強、催化劑、濃度、接觸面積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積累了一些化學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思考、討論、探究的習慣。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重點不是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問題解決,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並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學法指導

學生通過學案導學,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並做好相關的預複習工作,做到溫故知新。

指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探究、進行自主學習等活動,在思考、觀察、實驗及交流與合作中,自主建構知識,培養和提高化學學習能力。

指導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實際中與本節相關的化學現象,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做到學以致用。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學會”、“會學”、“樂學”。

四、說課堂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和完成探究實驗,並交流、歸納、總結濃度、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壓強的影響則是學生通過觀察教師補充的演示實驗得出;應用相關理論進行解釋雖然是教學難點,但由於學習要求不高,所以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來完成,能達到幫助學生從理論上簡單分析、認識即可。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本節課設計為這樣的學習過程:“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探究活動→自學理論依據→交流歸納總結”。

具體的課堂教學程式如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本節課的引入可結合視訊和圖片,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已經知道,化學反應有快有慢,不同的反應,反應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說:爆炸反應速度是相當快的,一幢20層的高樓,在不到10s中的時間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卻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

為什麼不同的化學反應,反應速率會不一樣呢?決定化學反應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內因:反應物本身的性質”。

接著指出:“反應物的性質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常常是通過改變外界條件來控制反應速率,請大家結合學過的反應或是生活實際討論有哪些外界條件會影響化學反應速率。”

學生結合生活例項和已有知識,討論歸納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

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種引入方式,在上課伊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2、完成實驗探究,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自主完成實驗探究,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交流,主動建構知識。這也是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環節。

(1)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實驗設計。

如:請選擇合適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探究某一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用品:

試管、錐形瓶、試管架、量筒、藥匙、保溫杯(內裝熱水)氣球

鐵片、鐵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鹽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為了保證實驗設計的合理、有效性,教師應作如下指導:

①如何設計實驗?

首先要明確實驗目的,即探究什麼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反應物,知道實驗原理→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操作簡單,現象明顯,進而採用合理的實驗步驟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條件的改變,即進行實驗設計時,只考慮有一個條件是變數,其餘條件保持不變。

③學生實驗方案設計完成後,指導學生從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和方法幾方面進行交流討論。

(2)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探究。具體實施如下:

每組都提供一定的實驗用品,可分別完成相應的實驗,學生選擇相應實驗完成探究活動,並進行觀察、分析。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2

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②學會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進行簡單的計算

③學會配製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情感、態度通過對摩爾概念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與價值觀探究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物質的量濃度的有關計算

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濃度的有關計算

教學方法:

分析比較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第五課時

【引言】

我們知道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及其與質量分數的區別,本節課我們來學習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之間的聯絡及有關溶液稀釋的計算。

5、溶液的稀釋

引導學生分析:

(1)含義:溶液的稀釋就是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劑,使溶液濃度變小的操作。

(2)實質:溶劑增加,濃度變小,溶質不變。

(3)規律:稀釋前後,溶質的質量和物質的量保持不變。

溶液稀釋規律:c(濃)·V(濃)=c(稀)·V(稀)

【板書】

6、關於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預備知識】

用溶質的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來表示溶液的濃度叫做質量分數。

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裡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該物質在這種溶劑裡的溶解度。

④溶液的體積:

v特別提示:液體的密度單位通常是g/mL,而物質的量濃度計算中的體積單位是L。

在一些教複雜問題中,已知條件和題目所要求解決的問題之間沒有直接聯絡。如果直接從已知條件正向分析推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由於目標不明確,可能導致使問題複雜化,有時候還會掉入命題人設定的陷阱中,誤入歧途。

如果從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逆向分析,步步為營,即可順利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解題時,再將思路理順,然後去解決,就可以順利解決問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直接計算

例題1:配製500mL0.2molL–1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質量是多少?

例2:將28.4gNa2SO4溶於水配成250ml溶液,計算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並求出溶液中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

【強調】

①在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式進行計算時,體積是溶液的體積而不是溶劑的體積。

②在計算時要注意被溶解的物質是否能與溶劑反應,真正的溶質是什麼。

[練習]

1、把4gNaOH溶於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2、把6.2gNa2O溶於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的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3、把5.6gCaO溶於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4、把4gCuSO4溶於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5、把4gCuSO45H2O溶於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過渡]在實際生產中,對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濃溶液,還往往需要稀釋後才能使用。如噴灑農藥時,須把市售農藥稀釋到一定濃度才能施用,實驗室所用一定濃度的稀H2SO4也均由濃H2SO4稀釋而來,這就需要我們掌握有關溶液稀釋的計算。

例3.配製250 mL 1 mol/L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 HCl溶液的體積是多少?

例4:配製250mL1molL–1的硫酸溶液,需要18.4molL–1的濃硫酸的體積是多少?

(3)【過渡】從上節課的知識我們知道,溶質的質量分數和物質的量濃度都可用來表示溶液的組成。因此,二者之間必定可以通過一定的關係進行換算。

例4.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為1.28g·cm-3,求其物質的量濃度。

現有溶質的質量分數為w,溶液的密度為ρg/mL,溶質的摩爾質量為M g/mol的某溶質的溶液,推出其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的表示式。

【說明】

不能依賴公式,應根據題目實際選擇合適的方法。

[過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及溶液的密度,又怎樣求其質量分數呢?

例4.已知75 mL 2 mol·L-1NaOH溶液的質量為80克,計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牛刀小試】

1、市售濃H2SO4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98%,密度為1.84 g·cm-3。計算市售濃H2SO4的物質的量濃度。

2、實驗室有一瓶4 mol·L-1的NaOH溶液,密度為1.2 g·cm-3,求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3、現有一瓶溶質的質量分數為49%的磷酸溶液(H3PO4),密度為1.12 g·cm-3,其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4)溶液混合後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計算

①同種溶液混合

【說明】

一般在計算中,沒有特別說明,可以認為混合後的體積等於混合前的體積之和。若已知混合後的溶液密度,則一般要用總質量除以密度計算體積。

例1、將300mL2 mol/L的HCl溶液和200mL4 mol/L的HCl溶液後,所得的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例2、將2 mol/L的NaOH溶液和4 mol/L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NaOH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②互不反應的兩種溶液混合

例3、將300mL2 mol/L的NaCl溶液和200mL4 mol/LMgCl2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後的溶液中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和Cl—。

1、將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50mL4mol/L的NaOH溶液後,所得的.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2、將400mL2 mol/L的Na2SO4溶液和100ML2 mol/LAl2(SO4)3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後的溶液中Na+、Al3+、SO42-的物質的量濃度。

3、將448LHCl氣體(標況)溶於1L水中,得到的鹽酸溶液的密度為1.25g/mL,求該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和質量分數。

四、物質的量應用於化學方程式計算

1、計算依據: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等於其在化學方程式中的係數之比。 m A + nB = pC + qD n(A):n(B):n(C):n(D)= m:n:p:q

2、解題思路:

①求什麼;②已知什麼;③怎麼求。

3、解題方法:

先根據已知條件求出相關物質的物質的量;再利用化學方程式列比例,求出所需物質的物質的量;最後利用有關公式,求出題目要求的量。

例1、現有250mL 0.8mol/L的H2SO4溶液,用2 mol/L NaOH溶液中和,使溶液顯中性,求需要NaOH溶液多少mL?

例2、現有250mL2Na2CO3mol/L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5mol/L HCl溶液使其充分反應,求參加反應的HCl溶液的體積和反應生成的CO2的體積(標準狀況)。

〖活學活用〗

1、現有100g含雜質的Zn使其與鹽酸充分反應,收集到標況5.6LH2,求Zn的純度。

2、現有200gCaCO3,使其與鹽酸充分反應,並將生成的CO2與足量的NaOH溶液製取Na2CO3,求可以製得Na2CO3多少g?

[小結]表示溶液組成的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和溶質的質量分數之間可通過一定的關係進行換算。解有關溶液稀釋的問題,遵循的原則是:稀釋前後溶質的量不變。

[作業]P17 1、2、3、4(要求有計算過程)

板書設計:

5、關於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1)關於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計算

(2)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與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的換算

(3)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稀釋計算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3

一、教材依據

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 第一章微觀結構與物質多樣性 第二單元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

二、設計思想

本節的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內容,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本節課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基本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於接受感性認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於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比較抽象,應用多媒體課件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及概念。在學生深入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知識後,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學鍵的概念,瞭解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瞭解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通過離子鍵和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離子鍵、共價鍵和分子間作用力的認識與理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通過電子式的書寫,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能力,通過分子構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化學鍵形成過程的分析,培養學生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2)、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3)、培養學生從巨集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四、教學重點

離子鍵與共價鍵的概念,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的應用。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理解共價鍵的形成過程、認識化學鍵的涵義和氫鍵的應用。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氯化鈉固體,液態水和酒精。

七、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展示]氯化鈉固體和水的樣品。

[設問]1.食鹽是由哪幾個元素組成的?水是由哪幾種元素組成的?

2.氯原子和鈉原子為什麼能自動結合成氯化鈉?氫原子和氧原子為什麼能自動結合成水分子?

思考、討論、回答

問題導思,激發興趣。

[引入新課]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動脫離地球,是因為地球對人有吸引力。同樣的原子之間能自動結合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互作用。這種強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化學鍵,由於有化學鍵使得一百多種元素構構成了世界的萬事萬物。

[板書]第二節 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們就以NaCl和HCl 為例,研究存在於它們中的相互作用力。

閱讀教材,思考:鈉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樣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作用力?

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來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Na+

課件演示: 形成過程

觀看,傾聽,思考。

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增強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離子鍵

1、概念

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

提問:定義中的靜電僅指陰陽離子之間的吸引力嗎?離子可以無限接近嗎?

思考,回答

引導學生對概念深入理解

2、實質

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吸引和靜電排斥

記錄

提問:NaCl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間的靜電作用形成的,那麼HCl 的形成和NaCl一樣嗎?

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件演示:HCl的形成過程

觀看,傾聽,思考。

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來思考問題。

板書:

二、共價鍵:

1、概念

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電子對就像雙面膠一樣將兩原子聯絡在一起。

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提問:原子間的共用電子對是否都正好處於兩原子正中間,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鍵兩原子如果相同,兩者吸引電子能力相同,則電子對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鍵原子不同則吸引電子能力也不同,電子對將偏向吸引電子能力強的.一方。小結:共用電子對不偏移的共價鍵稱為非極性鍵;共用電子對偏移的共價鍵稱為極性鍵。

板書:2、型別:

1極性鍵:電子對偏向於成鍵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極性鍵:電子對處於在成鍵原子中間。(X--X)

理解、記憶總結:

NaCl和HCl是通過兩種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們把這種使離子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通稱為化學鍵。

傾聽、體會、正確認識

歸納抽象出概念。

板書:

三、化學鍵:使離子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稱為化學鍵。

練習:下列物質中哪些含有離子鍵?哪些含有共價鍵?哪些是極性鍵?哪些是非極性鍵?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運用剛才的抽象概念,從電子式角度判斷、比較、回答:(1)只含有離子鍵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價鍵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共價鍵的是:NH4Cl、KOH、Na2O2

(4)含有極性鍵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極性鍵的是:H2、N2、Na2O2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如何判斷物質中含有離子鍵還是共價鍵?

討論、思考、歸納:

從成鍵的元素判斷:一般活潑金屬和活潑非金屬之間易形成離子鍵;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易形成共價鍵。

培養學生總結規律的能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結: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條件:

1、離子鍵的成鍵條件:

活潑的金屬元素(IA,IIA)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VIA,VIIA)

(1)活潑金屬元素:Na、K、Ca、Mg……

活潑非金屬元素:O、S、F、Cl……

(2)活潑的金屬元素和酸根陰離子(SO42-,NO3-)及OH-

(3)銨根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或活潑非金屬元素)

(4)很活潑的金屬與氫氣反應生成的氫化物如 Na、K、Ca與H。

2、非金屬元共價鍵的形成條件:

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易形成共價鍵。

(1)非金屬單質:H2、X2 、N2等(稀有氣體除外)

(2)共價化合物:H2O、 CO2 、SiO2、 H2S

(3)複雜離子化合物:強鹼、銨鹽、含氧酸鹽

理解、記憶

鞏固概念,加深理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國中我們學過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從化學鍵的角度應該如何解釋呢?以H2和Cl2反應為例,思考。

思考並回答:H2分子中H-H鍵和Cl2分子中Cl-Cl鍵斷裂成H原子和Cl原子結合成HCl,形成了化學鍵H-Cl鍵,所以,從化學鍵的角度看,化學反應的實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

板書:四、分子間作用力:分子間存在將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第二課時)

瞭解、預習

本節課解決內容:

1、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極性和非極性)的形成過程。

2、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判斷。

3、分子間作用力與化學鍵之間的區別。

五、作業佈置:

1、有下列物質:1Na2O、2Na2O2、3NaOH、4NH4Cl、5CH4、6H2O、7CO2、8N2、9H2SO4、10Ar。

其中只存在離子鍵的是 ,既存在離子鍵又存在共價鍵的是 ,存在非極性鍵的是 ,不存在化學鍵的是 ,只存在共價鍵的是

2、寫出符合下列條件的物質的化學式

(1)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非極性共價鍵的是

(2)只含有極性共價鍵的化合物的是

(3)既含有極性共價鍵又含有非極性共價鍵的是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具體的例子——氯化鈉和氯化氫的形成進行對比,找出它們成鍵的差異,讓學生自己發現離子鍵與共價鍵的區別。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評價、補充,由學生歸納出離子鍵、共價鍵、化學鍵的概念,從微觀化學鍵的角度理解巨集觀化學反應的本質。並以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更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4

【教材內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學生已初步瞭解了物質結構和元素週期律、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等知識。本節內容是在介紹了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等知識的基礎上,再介紹金屬晶體的知識,可以使學生對於晶體有一個較全面的瞭解,也可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所學的知識的認識。教材從介紹金屬鍵和電子氣理論入手,對金屬的通性作出瞭解釋,並在金屬鍵的基礎上,簡單的介紹了金屬晶體的幾種常見的堆積模型,讓學生對金屬晶體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理解金屬鍵的概念和電子氣理論

2、初步學會用電子氣理論解釋金屬的物理性質

【教學難點】

金屬鍵和電子氣理論

【教學重點】

金屬具有共同物理性質的解釋。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體有固定的幾何外形、有確定的熔點,水、乾冰等都屬於分子晶體,靠範德華力結合在一起,金剛石、金剛砂等都是原子晶體,靠共價鍵相互結合,那麼我們所熟悉的鐵、鋁等金屬是不是晶體呢?它們又是靠什麼作用結合在一起的呢?

【板書】

一、金屬鍵

金屬晶體中原子之間的化學作用力叫做金屬鍵。

【講解】

金屬原子的電離能低,容易失去電子而形成陽離子和自由電子,陽離子整體共同整體吸引自由電子而結合在一起。這種金屬離子與自由電子之間的較強作用就叫做金屬鍵。金屬鍵可看成是由許多原子共用許多電子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共價鍵,這種鍵既沒有方向性也沒有飽和性,金屬鍵的特徵是成鍵電子可以在金屬中自由流動,使得金屬呈現出特有的屬性在金屬單質的晶體中,原子之間以金屬鍵相互結合。金屬鍵是一種遍佈整個晶體的離域化學鍵。

【強調】

金屬晶體是以金屬鍵為基本作用力的晶體。

【板書】

二、電子氣理論及其對金屬通性的解釋

1.電子氣理論

【講解】

經典的金屬鍵理論叫做“電子氣理論”。它把金屬鍵形象地描繪成從金屬原子上“脫落”下來的大量自由電子形成可與氣體相比擬的帶負電的“電子氣”,金屬原子則“浸泡”在“電子氣”的“海洋”之中。

2.金屬通性的解釋

【展示金屬實物】

展示的金屬實物有金屬導線(銅或鋁)、鐵絲、鍍銅金屬片等,並將鐵絲隨意彎曲,引導觀察銅的`金屬光澤。敘述應用部分包括電工架設金屬高壓電線,家用鐵鍋炒菜,鍛壓機把鋼錠壓成鋼板等。

【教師引導】

從上述金屬的應用來看,金屬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呢?

【學生分組討論】

請一位同學歸納,其他同學補充。

【板書】

金屬共同的物理性質

容易導電、導熱、有延展性、有金屬光澤等。

⑴金屬導電性的解釋

在金屬晶體中,充滿著帶負電的“電子氣”,這些電子氣的運動是沒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電場的條件下電子氣就會發生定向移動,因而形成電流,所以金屬容易導電。

【設問】

導熱是能量傳遞的一種形式,它必然是物質運動的結果,那麼金屬晶體導熱過程中電子氣中的自由電子擔當什麼角色?

⑵金屬導熱性的解釋

金屬容易導熱,是由於電子氣中的自由電子在熱的作用下與金屬原子頻繁碰撞從而把能量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從而使整塊金屬達到相同的溫度。 ⑶金屬延展性的解釋

當金屬受到外力作用時,晶體中的各原子層就會發生相對滑動,但不會改變原來的排列方式,瀰漫在金屬原子間的電子氣可以起到類似軸承中滾珠之間潤滑劑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層之間發生相對滑動以後,仍可保持這種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也不易斷裂。因此,金屬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練習】

1.金屬晶體的形成是因為晶體中存在

A、金屬離子間的相互作用

B、金屬原子間的相互作用

C、金屬離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D、金屬原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2.金屬能導電的原因是

A、金屬晶體中金屬陽離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較弱

B、金屬晶體中的自由電子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發生定向移動

C、金屬晶體中的金屬陽離子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發生定向移動

D、金屬晶體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失去電子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5

摘要:以必修模組“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為例,教學設計時著眼於學生已有的認知,尊重他的認知,適當地去豐富他的認知。以此來理順教與學的關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學生認知;生活世界;科學世界;化學能與熱能

在“教”與“學”的關係中,“教”是為幫助“學”而存在的。而在怎樣幫助學生學的問題上是存在兩種教學思路的,一種是著眼於學生的無知,於是迫不及待地用我們已掌握的學科知識去填補他的無知;另一種是著眼於學生已有的認知,尊重他的認知,適當地去豐富他的認知。也就是說,前者關注學生不會什麼,而後者關注學生已經會了什麼。雖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從無知走向有知,但當我們從尊重與豐富學生認知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理順教與學的關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以必修模組“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為例,談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實踐。

一、將學生的生活世界作為教學的起點

人教版必修2中的“化學反應與能量”一章讓我們對化學反應的認識從關注物質變化到關注能量變化。而對化學反應有熱量變化的問題學生們並不陌生,在國中化學中他們已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高中必修模組的教學中我們當然可以從國中所學引入,可以從燃料的燃燒、能源危機、神七昇天等話題引入,但這些似乎都還不足以體現“化學能與熱能”的重要意義。對學生來說,對自已身體的興趣應當甚於對環境的興趣,教學從一開始就試圖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結合圖片,提出問題:人、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為什麼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恆溫動物要比變溫動物更高階些?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7℃,一般高於環境溫度,因此在環境中不斷在散熱,為什麼還能保持體溫?植物有體溫嗎?植物的體溫哪裡來的?這些問題都來自於學生的生活世界,由它們引導學生走向科學世界。課堂實踐表明學生們對這些問題是很有興趣的,他們談到人體、動物、植物都有呼吸作用,會放出熱量供生理活動需要;談到酶的催化作用對溫度敏感,恆定溫度時酶能很好發揮作用;談到變溫動物需要冬眠,少吃少喝也少活動,這樣熱量低產出也低消耗;談到呼吸作用都是營養物質的緩慢氧化……從這樣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熱效應還是有不少前認知的,接下來的教學只需要讓學生對這類問題的認知更豐富、更深刻。

二、通過系列問題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

既然已經認識到動植物體內的緩慢氧化是放出熱量的,那從思維的邏輯性來看,下列問題的提出便順理成章:①其它不在生物體內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也會放出熱量嗎?舉例說明。②非氧化還原反應會放出熱量嗎?舉例說明。③化學反應會吸收熱量嗎?舉例說明。這些問題的意圖在於幫助生將頭腦中已有的化學反應按不同類別組織整理起來,這些問題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並豐富了他們認知的角度。

接下來便需要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了。依然通過問題:你為什麼認為煅燒石灰石、氯化銨分解等反應是吸熱反應?學生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分解反應所以吸熱(言下之意,化合反應才會放熱)。有人認為這些反應需要加熱,所以是吸熱反應。當教師在課堂上更注意傾聽而不急於表態的時候,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自發地討論起來:雙氧水分解也是分解反應但是放熱,看來吸熱與反應的基本型別並無特別關聯。銅與濃硫酸的反應需要加熱,可這是個放熱反應,看來需要加熱並不意味著反應就得吸熱。不過對於吸熱反應一定要加熱才能發生,學生們倒是一致同意的,因為他們舉不出反例。此時教師便需演示Ba(OH)2·8H2O固體與NH4Cl固體或是NH4HCO3粉末與鹽酸的吸熱反應實驗了。這些實驗的效果都十分明顯,它們豐富了學生頭腦中的反應例項——原來吸熱反應也有不需要加熱的。

在此基礎上,新的問題自然產生:既然吸熱放熱與反應是否需要加熱並無必然聯絡,那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吸熱反應吸收的熱量到哪裡去了?放熱反應放出的熱量又來自哪裡?這些問題只需提出便可引導學生在他們已有的認知中尋找答案。因為質量守恆、能量守恆的概念已在學生們的國中化學、物理課程的學習中基本建立。當他們意識到能量並不能憑空產生和憑空消失的時候,便已明白反應熱是貯存在反應前後的各種化學物質中的,化學反應的過程也是能量儲存和釋放的過程。至於反應的熱效應在數值上相當於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差值,這一定量關係也是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可由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

由巨集觀現象到微觀本質是化學研究的思路。只需提醒學生關注到化學學科的這種研究特點,便自然引發學生對反應熱微觀本質的思考,而這一定是與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是聯絡在一起的。看上去,像“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正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可由鍵能資料計算出理論上的反應熱”是需要教給學生的新內容,但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需用問題引起學生對微觀的關注,他們便會搜尋出頭腦中原有的關於“化學反應是分子分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稱為化學鍵”等這些已有的認知,並將這些認知進行再加工、重組,從而自己得出以上結論。而如果我們不本著尊重學生已有認知的態度來設計教學,不僅自己教得累,學生學得更累。

三、通過問題再從科學世界回到生活世界

如果說教學進行到這裡學生已對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在聯絡與相互轉化有了基本瞭解,那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進一步豐富學生關於反應熱的認知,並幫助他們從科學世界回到生活世界,以科學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原來的生活現象。關於反應是否需要加熱與反應的熱效應並無必然聯絡這一點學生已有所認識,但反應過程的'“加熱”是用來幹什麼的,這始終是學生的一個疑問,因為學生們見過太多需要加熱的反應了。這個問題還為將來選修模組中進一步認識反應的活化能埋下伏筆,因此有必要展開討論。

四、認識是不斷髮展的——為將來的學習留下懸念

科學教育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獲得知識本身,還在於理解獲得知識的途徑、方法以及理解知識是變化發展的。因此有懸念的教學才能為學生將來進一步認知留下空間,懸念也應當成為豐富學生認知的一部分。教學到最後,提出2個問題供學生進一步思考:①愛因斯坦早已提出質量與能量是相互聯絡的(E=mc2),所以自然界的守恆統稱為“質能守恆定律”,既然如此,那我們今天是不是就不能再說化學反應前後“質量守恆”了呢?②既然自然界能量是守恆的,不會消失,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那為什麼還要提倡“節約使用能源”呢?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以這樣懸而未決的問題結束是很讓學生著迷的。課後他們爭論不休,通過“教”來引發“學”的目的達到了。也許在今後的選修模組或物理課程的學習中,他們才能明白自然界還有熵的變化,才能明白光速數值的巨大在聯絡質量與能量關係上的意義,也許他們並沒有機會學習選修模組,這些問題他們會始終心存疑惑,但這都沒關係,能感受到知識的浩瀚與自然的神奇也是極有意義的事。

總之,立足於豐富與放大學生認知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主動學習與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積極並富有成就感的過程;而立足於消除學生無知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外在強調與告之的過程,是一個消極而又艱難的過程。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不斷髮現自己認知能力與優勢,這是令人奮進的;而學生一次又一次地面對自己的無知與不足,是令人沮喪的。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6

一、 教學目標

1.瞭解從海水中獲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瞭解溴碘的性質,知道氯溴碘的性質差異;

3.瞭解檢驗溴離子、碘離子的常用方法;

4.認識溴、碘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和方法;

教學難點:氯溴碘在氧化性上的遞變規律以及在化學性質上的相似之處。

三、 教具

實驗儀器(氯水、溴化鉀溶液、碘化鉀溶液),教學用PPT

四、 教學方法

講授法

五、 教學程序

【課堂匯入】閱讀PPT上南岐之人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你發現了什麼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對於這些南岐人各個得大脖子病比較好奇,向他們介紹大脖子病是由於缺碘引起的。

碘的攝取:包括海帶、紫菜等海產品;但我們每天最常見的攝取碘的方法通過加碘鹽的攝取。

溴的應用:溴的應用也有很多,比如紅藥水就是溴的有機物。溴還有海洋元素的美稱。

【情境一、溴碘的物理性質】講解:溴在拉丁文中有惡臭的含義,而碘在拉丁文中是紫色的含義,由此你能不能得出什麼資訊?

回答:碘的顏色是紫色的,溴具有難聞的刺激性氣味。

展示:溴的'圖片,學生根據圖片發現溴的一些物理性質:深紅棕色液體,易揮發。

補充:溴的物理性質還有具有強的腐蝕性,會嚴重灼傷面板,橡膠;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於乙醇、CCl4、苯等;ρBr2 >ρH2O

展示:碘的圖片,同樣挖掘碘具有哪些物理性質:紫黑色晶體 ,有金屬光澤 ;易昇華,蒸氣為紫紅色刺激性(蒸氣)

補充:在水中溶解度比溴還小,易溶於乙醇、CCl4、苯等;澱粉遇碘單質變藍

提問:加碘食鹽由於碘具有揮發性,是不是開袋放置一段時間以後,碘的含量就會減少?

回答:不會,因為加碘食鹽中的碘不是單質碘,是化合態的碘。

PPT展示:溴、碘的溶解性實驗

講解:

由於碘在水中,四氯化碳有機溶劑中的溶解性的不同,就會導致他們的顏色會發生變化。

溴在水中是橙黃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橙紅色的。

碘在水中是棕褐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紫色的。

【情境二、溴碘的化學性質】觀察:溴碘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提問:溴碘的最外層都有7個電子,非常容易得到電子,呈現的是什麼性質?溴碘的性質與之前學過的哪一種元素非常像?

回答:溴碘的性質與氯的性質非常像。

比較:氯溴碘三者的氧化性強弱(提示通過在一個反應中氧化劑的氧化性最強來進行比較)

實驗:展示書本上P46頁的觀察與思考實驗內容

討論:結合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回答,這個實驗中發生的反應涉及了什麼方程式,通過方程式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現象1:在氯水加入碘化鉀溶液中,並加入四氯化碳溶液,下層變為紫色,可以得出反應為:

Cl2+2KBr=2KCl+Br2

現象2:在氯水中加入溴化鉀溶液中,同樣加入四氯化碳那溶液,下層變為橙色,說明發生了反應:

Cl2+2KI=2KCl+I2

結論:綜合以上方程,我們可以得出他們在氧化性之間的關係式:

Cl2>Br2>I2;相對應的它們在還原性上也有一個遞變的規律:I->Br->Cl-

引導:前面我們介紹了氯氣的化學性質和溴碘非常的相似,那麼氯氣有的性質是不是溴碘也有呢?

講解:溴碘的化學性質1.能和金屬反應2.能和非金屬反應3.能和水反應4.能和鹼反應

強調:雖然溴碘在化學性質上與氯氣非常相近,但是它們還是有特殊的地方,具體表現在:

與金屬反應時,溴能夠氧化到最高價,但碘不能。

與非金屬反應時,氯溴碘的反應條件越來越難。

與水反應時,溴碘都是可逆反應

與鹼反應時,發生類似的反應:X2 + 2NaOH = NaX +NaXO + H2O

【情境三、溴碘的提取】溴的提取

在溴的提取的過程,存在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呢?

提問:

1.溴在海水中的濃度低?

2.海水中的溴以什麼形式存在?

3.如何把化合態的溴轉化為單質溴?

講解:由於海水中溴的濃度比較低,因此採取濃縮的方法,而濃縮液就是我們在提取粗鹽的過程中得到的母液

展示提取流程圖:教學設計--《溴、碘的提取》學生版

提問:在最後,為什麼要鼓入熱的空氣?

回答:使溴以蒸汽的形式跑出來。

碘的提取

在提取碘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海水中碘的含量更低,如何來提高碘的提取?如何把海帶中的碘提取出來?

講解:海帶等藻類植物具有富集碘的能力,因此在這些植物的體內含有碘的量要比海洋中大十幾萬倍。再通過灼燒、浸取使碘離子提取出來。

展示:從海帶中提取得到碘的流程圖教學設計--《溴、碘的提取》學生版

提問:

步驟①灼燒海帶時,用什麼儀器?(三腳架、泥三角、坩堝、酒精燈)

步驟③的操作名稱是什麼? (過濾)

步驟④中加入試劑的作用是什麼?(使碘離子以單質形式得到)

步驟⑤中,應選擇什麼試劑來提取碘?選擇的理由(有機溶劑且不溶於水,萃取劑的要求)

步驟⑥的操作名稱是什麼?原理是什麼?(蒸餾,分離沸點相差較大的互溶的液體混合物)

【情境四、溴碘的檢驗】如何檢驗溴離子和碘離子

溴離子的檢驗: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有淡黃色的沉澱生成)

碘離子的檢驗: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有黃色的沉澱生成)

拓展另外的檢驗方法:

可以用氯的四氯化碳溶液來檢驗溴單質和碘單質的存在:

溴:下層溶液變為橙紅色;碘:下層溶液變為紫紅色

【情境五、拓展與應用】溴的應用:抗爆劑、殺蟲劑、糧食熏蒸劑、製藥碘的應用:加碘食鹽、華素片、海帶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瞭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鹼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教材在國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於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的難點。

對於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鑑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鑑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

本節教材與第一節教材相類似,本節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後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後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定性時,採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於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於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可將一些演示實驗做適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可補充Na2O2與CO2反應的實驗,把蘸有Na2O2的棉團放入盛有CO2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Na2O2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Na2O2的強氧化性。

Na2O2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於Na2CO3和NaHCO3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絡實際。

教學要儘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絡起來。對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皁),可向學生說明在後面的課程裡將會學到。

4.閱讀材料“侯氏制鹼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或參考有關我國純鹼工業發展的史料,宣揚侯德榜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侯氏制鹼法講座。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的化合物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鑑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Cl2、S、O2等分別生成什麼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樣品,讓學生觀察後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體的兩隻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2-6]用棉花包住約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圖2-7)。觀察發生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Na2O、Na2O2與水反應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氣)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氣)

②Na2O2、Na2O與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氣)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Na2O2是否是鹼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

Na2O2與水作用除生成NaOH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Na2CO3外也還有氧氣,所以Na2O2不是鹼性氧化物,由於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Na2O2溶於水後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絡與區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Na2CO3 、NaHCO3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2CO3 、NaHCO3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2CO3 、NaHCO3、CO的熱穩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質: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氫鈉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質:

③“侯氏制鹼法”及碳酸鈉、碳酸氫鈉存在、製取用途等可由學生閱讀課文後總結得出。

總結、擴充套件:

(1)總結

通過列表對比學習:鈉的氧化物;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連線法表示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及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

(2)擴充套件

根據Na2O2的性質可知Na2O2與CO2 、H2O反應,則可增加可燃燒氣體(如CH4、 H2、 CO……)與Na2O2共存於密閉容器,電火花點燃時反應以及酸式碳酸鹽與Na2O2共熱時的反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根據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轉化,不僅可掌握碳酸鹽、碳酸氫鹽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同時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態時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在固態時,可用加熱法,在溶液中則需選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決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佈置作業:

1.補充作業

(1)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過量的CO2的現象及原因是什麼?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鈉塊(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與水完全反應,生成氣體1.12L(標準狀況),將這些氣體引燃後冷卻到標準狀況,剩餘氣體為0.0336L,求鈉塊中單質鈉、氧化鈉、過氧化鈉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與NaHCO3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至質量不變時,將殘留固體用足量的鹽酸溶解可產生標準狀況的氣體3.36L;若將28.2g原混合物與鹽酸反應則放出標準狀況下氣體4.48L,由此計算:①殘留固體質量,②n值,③NaHCO3質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鹽的質量為13.7g時,通入多少克CO2?

(5)200℃時,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氣體與足量Na2O2充分反應後,固體質量增加3.6g,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酸性、強氧化性、不穩定性)。

2.通過學生實驗手段,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濃硝酸和稀硝酸的對比學習中,滲透“量變和質變”的辨證規律。

4.通過介紹化學家的故事,使學生樹立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硝酸的不穩定性和強氧化性

【教學難點】

硝酸的強氧化性

【教學過程】

[故事匯入] 玻爾巧藏諾貝爾金獎章

丹麥有位叫玻爾的科學家,37歲時他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玻爾被迫離開即將被德軍佔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他決定將諾貝爾獎章留在實驗室。玻爾把金獎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試劑瓶裡。後來,納粹分子竄入玻爾實驗室,那個試劑瓶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戰爭結束後,玻爾從王水中把金還原出來,並重新鑄成獎章。而玻爾配製王水的主要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強氧化性

[設疑]硝酸有酸性,能否與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演示]濃硝酸與Cu反應

[講解]從實驗現象“紅棕色氣體生成”判斷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進一步從氧化還原反應說明反應的本質是+5價的氮得電子能力比H+1強。

[學生實驗]比較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

[記錄並討論]

反應現象

產物

濃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綠色

3.氣體顏色: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劇烈

5.觸控容器外壁:很熱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藍色

3.氣體顏色:無色

(開啟止水夾後)無色變為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緩慢

5.觸控容器外壁:溫熱

Cu(NO3)2、NO和H20

1.與金屬反應:

Cu +4HN03(濃)=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講述]除金、鉑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能與所有金屬反應;當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為1:3混合時,就配製成玻爾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可以溶解金。鉑等不溶於硝酸的金屬。

[設問]比較濃硫酸的性質,濃硝酸能否與非金屬反應?

[練習]與非金屬反應:C+HNO3(濃)S+HNO3(濃)P+HNO3(濃)

2.與非金屬反應:

C+4HNO3(濃)=CO2↑+4NO2↑+2H2O

S+6HNO3(濃)=H2SO4+6NO2↑+2H2O

P+5HNO3(濃)=H3PO4↑+5NO2↑+H2O

[提問]硝酸與哪些金屬及非金屬反應?產物是什麼?硝酸濃度與還原產物有什麼關係?

[小結]反應規律:

①除Au、Pt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屬。

②常溫下Fe、Al等金屬在濃HNO3中發生“純化”。

③硝酸越濃,其氧化性越強。如稀HNO3可使石蕊試變紅,而濃HNO3可使石蕊試液先變紅後褪色。

④一般來說,活潑金屬與HNO3反應不生成H2,濃HNO3的還原產物為NO2,稀HNO3的還原產物為NO。活潑金屬與極稀HNO3反應時,還原產物複雜,可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屬單質可被HNO3氧化為最高價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濃HNO3和濃HCl按體積比1:3配製)具有更強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強調]反應物或條件不同,硝酸產物發生變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設疑]濃硝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是否也劇烈?

[學生實驗]濃硝酸十鋁片

[講解]鈍化原理: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表面被氧化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與內層金屬進一步反應。

3.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常溫下發生鈍化。

[提問]濃硝酸的運輸和貯存可用何種物質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黃色的濃硝酸,問為什麼呈黃色?

4.不穩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問]硝酸應如何貯存?

[設疑]有人認為,“比較濃硝酸和稀硝酸的還原產物的化合價,濃HN03中的氮從+5降為+4而稀HN03,中的氮從+5價降為+2,從化合價變化可以判斷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這種看法是否正確?為什麼?

[提示]從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的反應條件。劇烈程度分析。

[講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於製造炸藥、染料、塑料、硝酸鹽等;在實驗室裡,它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試劑。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化學反應的實質,理解離子反應及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根據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對比掌握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化學教案-氧化還原。

能力培養: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分析、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觀察的化學現象及反應事實,使學生了解研究事物從個別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體驗研究問題,尋找規律的方法。

科學品質: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動手參與能力,對反應現象的觀察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科學方法:觀察、記錄實驗;對反應事實的處理及科學抽象。

重點、難點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複分解反應能夠發生的條件是什麼?並對應舉例說明。

【評價】給予肯定。

【指導實驗】全班分為三大組,分別做下面的三組實驗,並觀察記錄:

一、硝酸銀溶液分別跟鹽酸、氯化鈉、氯化鉀的反應;

回答:複分解反應是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進行的,這類反應必須在生成物中有沉澱、氣體、難電離的物質三者之一才能發生。

例:(1)在反應裡生成難溶物質。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應裡生成氣態物質,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應裡生成弱電解質,如:水、弱酸、弱鹼等。

NaOH+HCl=NaCl+H2O

分組實驗,並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一、均有白色沉澱生成;

複習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訓練學生實驗觀察能力,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實驗結果引起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鹽酸跟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鈣的反應;

三、硝酸跟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鈣的反應。

【追問】分別討論三組實驗,參加反應的物質不同,為什麼每一組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在筆記本上完成其化學方程式。

【講解】酸、鹼、鹽都是電解質,在水的作用下能電離(強調離子表示方法)。這些電解質在溶液裡發生的反應實質上是離子間反應。

【練習】書寫如下電離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書】一、離子反應

1.離子反應

電解質在溶液裡所起的反應屬於離子反應。如:複分解反應和在溶液中進行的置換反應等。

【過渡】用什麼式子來表示離子反應呢?前面已經通過實驗證明AgNO3與NaCl、HCl、KCl均能發生反應,並有白色沉澱生成,請同學分別寫出上述實驗的化學方程式。

二、均產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三、均產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思考並討論、猜想。

回答:複分解反應均是在溶液中進行的,溶質在溶液中大多數是以離子形式存在的。雖然反應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離子。比如鹽酸、氯化鈉、氯化鉀在溶液中均電離出氯離子,跟AgNO3電離出的Ag+結合,所以均產生白色沉澱氯化銀。

練習: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練習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複習鞏固舊知識,引出新知識。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講解】先把溶液中易電離的物質改寫成離子的形式,把難溶的物質仍寫成化學式。反應前溶液中大量存在著四種離子(Ag+、NO3-、H+、Cl-)。由於Ag+和Cl-結合成難溶於水的AgCl沉澱,溶液裡的Ag+和Cl-迅速減少,反應向右進行。把反應前後沒有變化的H+和NO3-即實際沒有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刪去就寫成了“離子方程式”。

【板書】2.離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

子方程式。

【練習】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應的實驗現象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設問】通過完成AgNO3分別與HCl、NaCl、KCl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你們發現了什麼?

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有以下兩個方面。

【板書】2.意義

①能揭示反應的實質;

②不僅表示某一個反應,而且表示所有同一型別的離子反應。

【提問】Ag++Cl-=AgCl↓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講解】怎樣書寫離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寫、改、刪、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為例分析。

領悟。

模仿。

板書練習: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發現反應物雖不同,卻都可用同一離子方程式表示。可見離子方程式的意義與化學方程式、電離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間進行的反應,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銀鹽進行的一類反應。

反應的實質是離子間相互交換的過程,探究反應的實質,引出本節的知識點。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板書】3.書寫步驟

(1)寫: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師生同時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電離的`物質拆寫成離子,凡是難溶、難電離、氣體等均寫成化學式形式(易溶指易溶於水,凡不溶於水而溶於酸的物質仍寫其化學式)。

(3)刪:刪去方程式兩邊不參加反應的離子;將係數化成最簡整數比。

(4)查:檢查書寫的離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質量守恆和電荷守恆。①方程式兩邊各元素原子個數是否相等。②方程式兩邊電荷數是否相等。

【練習】鹽酸跟Na2CO3、K2CO3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練習】請學生在筆記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並驗證兩同學回答是否準確。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鹽跟強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類反應。

分析離子反應如何運用了質量守恆定律;通過對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規則的練習,要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一重要的化學用語的基本功。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請寫出固體氯化銨與固體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設問】有同學將此反應寫出離子方

H2O請討論此寫法是否正確?

【評價】對後一組的發言,給予高度的評價。指出,固體物質間的反應,不能寫成離子方程式。

【設問】請寫出實驗室制氯化氫的化

學方程式。此反應能寫出離子方程式

嗎?

【評價】答案正確。指出學習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質。

【投影】課堂練習

一、完成下列離子方程式

1.氫氧化鋇跟稀硫酸反應

2.鐵跟稀鹽酸的反應

二、判斷下列離子方程式是否正確?

+Fe3+=2Fe2+

4.2Fe+6H+=2Fe3++3H2↑

5.實驗室制氯氣:

寫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討論後回答:

一組代表回答:按上述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此式正確。

另一組代表回答:雖然按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此式正確,但反應物都是固態,反應物沒有發生電離,怎麼來的離子方程式?我們認為是錯誤的。

討論後回答:

在無水參與的情況下,濃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發生電離,因此不能寫出離子方程式。

完成練習:

=BaSO4↓+2H2O

+2H+=Fe2++H2↑

3.不正確,雖然元素原子個數守恆(即遵守了質量守恆)但反應前、後電荷數不等,違反了電荷守恆原則。

4.不正確。不符合反應事實,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時生成Fe2+。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及時反饋,進行調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總結】離子反應用離子方程式表示;離子方程式不僅能表示一定物質間的反應,而且表示所有同一型別的離子反應;正確的離子方程式可揭示反應的實質。要熟練掌握離子方程式的寫法。

5.正確。此題是氧化還原反應,除了要遵循質量守恆、電荷守恆外,同時還應遵守電子守恆。

【隨堂檢測】

1.H2S通入NaOH溶液中,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離子方程式中,正確的是( )。

(A)鐵跟稀硫酸反應:2Fe+6H+=2Fe3++3H2↑

(B)碳酸鎂跟稀硫酸反應: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銅與氫氧化鋇反應:Cu2++2OH-=Cu(OH)2↓

第1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如何表達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第2題考查學生利用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規則判斷正確結果。

附:隨堂檢測答案

1.(C) 2.(B)、(D)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