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構成》教後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5W

《物質的構成》這一節課比較抽象,講的是物質構成的微觀領域,比如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分子之間有空隙;分子處於不停地運動之中以及物態變化的微觀解釋。要講好這一節課,關鍵是要化抽象為具體,做好各種演示實驗。

《物質的構成》教後記

在講“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時,要從觀察方型蔗糖、觀察碾碎的蔗糖到觀察糖水,來引出蔗糖分子,並且強調分子只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分子很小,要通過比喻的方法告訴學生。

在講“分子之間有空隙”時,要做好主實驗和輔助實驗。酒精和水的混合實驗要用有刻度的小試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紅色酒精混合後的體積會明顯小於水和酒精的體積之和。黃豆和芝麻的輔助實驗很明顯,要用黑芝麻。

同樣道理,在講“分子處於不停地運動之中和物態變化的微觀解釋”時,也要做好演示實驗。因為這一節課的重點是分子、分子的運動、物質的擴散現象。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比較明顯感覺到這樣一些變化:教師的民主、平等意識明顯增強,教師的角色有了變化,由比較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轉變。教學活動比較豐富多彩,特別是加強了實驗教學,能夠吸引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喜歡發言,思維空間增大。課堂上的討論加強了,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

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作業與教材不符合;有些教材內容難度過大,要求不明確;對老師來說,要完成這樣的《科學》教學有一定難度,無論是知識面還是教學方法都有問題;對七年級學生來說,下放這樣的《科學》課程,使學生的兩極分化提前出現,也就是說,從八年級提前到了七年級;學生的學習規範比以前差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在教學方面:探討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根據新課程標準,根據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在評價方面:要過程性評價;對合作小組的活動有一個結果性評價;對作業的評價。比如對待課外作業,我們以往是全批全改,包辦代替,學生的依賴性強。能否嘗試讓學生自批、合作小組互批,然後教師檢查,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