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教育新模式》讀後感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9W

假期裡讀了一本《構建教育模式》,看到書名,我有點牴觸,以為是一本倫理性很強的書,誰知看了第一節後,就愛上了這本書。書中文字簡練、平實,讓人平靜,卻引人沉思。全書由十二篇文章構成。全部文章圍繞一個主題:重建教育新模式。作者的觀點鮮明,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結構。回想起去年讀的一本書《大教育論》,兩本書都對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展示交流,學生評價等進行了重點的闡述。正好我們學校對教育新模式極力推崇。每當我審視自己的課堂,不得啟發,思維受阻之時,這樣的書,總是能讓我豁然開朗,越看越覺得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感想:

《構建教育新模式》讀後感範文

開卷之初,在《學習組織:從班到小組》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到,新教育模式最直觀的變化是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圍坐學習。和大家一樣,看到學習小組我也在想,小組一詞和小組這種組織形式是早已存在的,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我們的小組活動也一直存在著,小組討論、小組值日等。作者把班建制和學習小組進行了科學、系統、客觀的比較。從座位的形式看,以小組為中心的圍坐取代了一教師為中心的排座,學習的基本單位既不是個體的學生,也不是幾十個人的班,而是學習小組。小組圍坐制有效的保障了學生的合作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人人都在參與,人人都是主角,這些都是排座的形式下難以實現的。

其次,學習秩序出現了“顛倒”現象,自主學習在先,課堂學習在後。學習的起點不再是課堂上教師的講解,而是課前的小組學習。

再次,“學時”取代了“課時”。講授式教學,學生的課前、課後等課外學習的時間遠不如課堂聽講那樣重要,而新模式下,把學生的學從課堂拉長延伸到了課外,小組的優勢在於課內、課外都可以開展,課時到學時的轉變可謂是巧妙。

最後,展示將成為重要的學習形式。當然,課堂展示的效果要取決於課前的充分準備和課上的默契合作。在我們改革的`起始階段,作為教師,必須做好導演這個角色,指導學生了解展示的形式和方法。

作者在書中這樣寫到:在我家的廚房,我永遠是配角,我一般是站在我愛人的身旁,像一位國小生乖乖的完成老公佈置給我的一項項任務:洗碗,洗菜,剝蒜,遞醬油等。我很認真,很服從,也省心。有一天,愛人換了一種“領導方式”:做飯,炒菜我全權負責。我頓時有一種被信任的感覺,我可以獨當一面了。我要做的,不再是聽話,被動的接受,而是籌劃:我得整體考慮有多少事情要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更快。這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自由人與奴隸人的區別在於,奴隸人只知道要做某件事,自由人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想,不管是怎樣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最終都歸於一句話:大道至簡。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讓我們的學生有魚,更要有“漁”,這才是我們一直要追求的教育真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