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評課稿15篇[精選]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3W

語文評課稿1

今天,聽了李**老師教的《頂碗少年》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節語文閱讀課,李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

語文評課稿15篇[精選]

本節課,李老師從生字詞的'認讀、理解中匯出文章的重點句也是文章的主線“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老師以此為切入點提出問題進而讓學生自由讀文,解決問題。學生彙報時,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為什麼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一中心進行。這樣設計,既找準了切入點,又適當地進行了變序教學,有利於突破重難點。從而讓學生理解了“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嘆,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於拼搏的讚歎。

在指導讀詞語後,教師讓學生了解作者趙麗巨集,學生了解很深入,說明課下資料蒐集到位,而教師的補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本節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如何閱讀文章,而且使學生明白了道理,小練筆又鍛鍊了學生的習作能力,不失為一節成功的課。

語文評課稿2

今天,我聽了某老師執教的《 》一課,深深地體會到教師豐厚的語文功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教學中既有創新,又求真務實,充分突出新課標中所規定的目標。本節課教師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運用多種朗讀法和自主學習,探究質疑等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堂課中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學習,下面我就本節課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教學目標準確、適宜。

目標的制定,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較為全面、具體適宜。充分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體現了語文科和教材的特點,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二、教學思路的設計清晰、合理。

1、教學思路的設計符合教學內容的實際,符合學生的實際。

2、教學思路的設計有一定的獨創性,給學生一新鮮的感受。

3、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清晰。

4、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

三、教學環節緊湊、科學。

1、教師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有效組織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更多是參與者的作用。

2、教師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主動性和創作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

3、教師講究一定的教學藝術,合理的安排課堂結構,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科學、恰當。

四、教學方法、策略恰當得體。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適當,針對性強,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與學雙邊活動協調。注重交給方法,培養能力,注重引導學生。

1、導語:教師採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2、朗讀課文:教師面對全體學生。讓學生注重朗讀技巧。還注意朗讀的方式方法...... 掌握朗讀的技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3、疏通文意,欣賞課文:要求......,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大膽質疑,通過對課文的研讀分析,老師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這些問題緊扣教學目標,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習,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透徹了,另外教師還選擇了典型的句子進行點撥,賞析,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課文主旨,從而讓學生會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突破本節課的情感目標,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鑑賞能力。

五、教學效果良好。

1、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本節課較好的達成了預期的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堂實效性較強。

2、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地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全體學生都能主動、有效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的活動中去。

3、培養了學生的信心。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在學校過程中建立信心。如:讓中等生和學困生多表現,然後多表揚他們。

4、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思考,討論發言,課堂氣氛活躍有序。

5、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進步。

六、建議與設想。(不足與方法)

語文評課稿3

日前,下班級聽了東老師的《巴爾扎克葬詞》、蔡老師的《我有一個夢想》這兩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啟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基本功。可以這樣說,這是兩節異中有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這裡我只重點談談共性的問題。

一、教學亮點。

這兩節課,每節課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十方面進行點評。

1、從教態來觀:執教者都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於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從情境創設看:這兩節課的情境創設,應該說是各具特色,如,東老師的激情創境,蔡老師的美圖美語創境,東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嫻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從學科特點觀:兩位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誌性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4、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5、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觀: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兩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如,蔡老師充分“多媒體”教學,東老師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徵等都成為了可利用資源,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6、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兩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字,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如,蔡老師的“在和平年代馬丁路德金為何有如此夢想?找出自己喜歡的有氣勢的段落談感受”、東老師的“葬詞、演講稿、散文的特點”等問題設計,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7、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8、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9、從學生能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東老師和蔡老師都讓學生課前預習、查詢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資訊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10、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如,東老師漸行漸深的問題預設,蔡老師的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出教者扣緊梯度目標、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悅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對三位執教者成功教學的概略點評。

二、教學建議。

儘管執教者的教學或真水無香,或色彩豔麗,但也略有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1、東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實施於課堂教學中。

2、蔡老師的課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還應注重調控氣氛,使課堂氛圍再輕鬆一些,這樣更利於目標的達成。

3、蔡老師的傳統課,很樸實,非常有借鑑價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處理:導語過長,再精煉些;放開手,讓學生多思、多動;可合理地利用網路裝置,既體現教學的直看性,又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大教學容量。

4、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一點思索。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入行研討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於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後花氣力探究並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為只有做到了環節的有效,才能使教學達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古人眼中,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作用,是衡量老師之所以作為老師的標準。然而今天,衡量老師的標準已經發生變化,一個成功的老師不再是單純地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傳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刺激學生學習知識的慾望。

陳芳老師的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學思想,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將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課堂匯入時就已經決定。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了一半,好的課文匯入設計不但能自然的進入新課,而且能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自然的受到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自主學習,最終完成課堂知識的吸收。陳芳老師就很好地把握了這一個步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以孔子這位千古名師的'圖片匯入新課,既與課文《師說》主題密切聯絡,又刺激了學生對老師認識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迫切的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為下面古文的研讀作好了鋪墊。

二、教師主導地位發揮得當

①教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在教學中,教師對於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目標比較明確,並在課堂的前言中給予重點說明,讓學生於“心中有數”,對課文的把握方向明確,從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文較為重點的是虛詞和實詞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反覆強調了“師”的用法,並在每一處給予詳細的講解,從而解除學生對同一字在古文中不同用法的迷惑。教師反覆的比較,更讓學生明白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②教師能恰當設疑

教學過程中,死板的教師講說會讓學生失去教學興趣,而恰當的提問會讓學生興趣盎然。這一點,陳芳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做的很好。在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中,老師巧妙地設定了若干問題讓學生思考,並且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在文章中用原句回答。學生既閱讀了文章,又賞析了文章,還明白了老師的意義,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知識吸收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薰陶。

三、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課堂的主導,這是眾所周知的。課堂不是老師獨角戲的舞臺,而是學生思維跳躍,產生思維火花的舞臺。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是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和課堂參與程度。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越高,就證明課堂的效果越好。老師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老師始終是學生學習背後的指揮棒。經過老師的點撥與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很強,學習興趣很濃。效果,當然沒問題。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是一節較成功的課。

語文評課稿4

本文王冕的勤奮好學和孝敬母親的人物形象貫穿始終。孫老師以“少年王冕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開啟本課的教學。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內心,並學習寫作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品味語言文字,引導自主感悟。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反覆品讀感悟,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教學母親與王冕的對話時,讓學生抓住“悶得慌”一詞展開討論:王冕是不是不想去讀書了?發表各自獨特的見解與感受,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一個勤奮好學、懂事孝順的王冕。同時從母親的話中體會母親心中的難過、內疚。在分析王冕的行動時,讓學生抓住“捨不得吃”體會到貧窮的王冕即使面對難得享受的美味佳餚想到的還是他的母親,真是個孝順的孩子,“捨不得花”體會到王冕勤奮好學。

2、著眼朗讀教學,創設雨後畫面。這節課老師將朗讀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特別是在教學雨後美景時,教師通過多種方式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如開火車讀,指名讀,師範讀,齊讀等,讓學生再現景物畫面,並指導學生背誦。整節課,通過紮紮實實的朗讀訓練,再現文字的內容,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3、充分發揮想象,填補文字空白。課文第六自然段講了王冕用三個月時間學畫荷花,但沒有具體描寫王冕是怎樣學畫的,這對於理解王冕勤奮好學的品質顯得抽象而又空洞。於是老師設計了一個想象說話的環節,鼓勵學生自由展開想象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暢所欲言,一個勤學苦練的少年王冕已走進了學生的內心。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使王冕的形象鮮活、豐滿,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適時教授寫作方法。在教完2-4自然段後,孫老師適時地總結寫作方法:2-4自然段從人物的哪些方面表現王冕勤奮好學和孝敬母親的特點的?讓學生從中學習寫人的方法。在教學雨後美景一段時,孫老師先後讓學生填入寫顏色和動作的詞,讓學生從中學習景色描寫可以通過鮮亮的顏色和精準的動詞來展現景物的生命活力。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對學生的寫作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語文評課稿5

高老師執教的《窮人》,充分地讓學生自主的讀和悟,演繹成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對話、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使他們較好地感受、體驗了課文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大框架的設計很有氣勢

高老師上課很大氣。開頭以“窮人很(),但是他們很()”為切入點,讓學生從對比中深入挖掘人物的品質。如此精彩的匯入,設計得耐人尋味,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極好地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後面課堂教學就“哪些地方寫出了窮人其實不窮?”引導學生在這個大框架中自己探究、揣摩人物的內心思想,從而讓學生的思維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噴發。

二、品味人物切入巧妙

高老師對課文的處理重點在兩個部分,一個是通過桑娜的表現與環境描寫形成對比,重點體會人物的善良、勤勞。這也是一般教師常做的。但她並沒有在這一部分多做停留,而是把視線放到了一個“配角”——西蒙的身上。高老師引導學生揣摩西蒙臨死前的心理,丟擲問題“她為什麼在臨死前不把孩子託付給鄰居桑娜?”進而讓學生在寫話中體會母愛的偉大,窮人的善良和體貼。真可謂是天衣無縫,妙手無窮。

三、“讀中悟情,說中悟情,寫中悟情”

本節課高老師強調了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通過“讀中悟情,說中悟情,寫中悟情”這三個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朗讀以桑娜的心理活動和環境描寫為重點,朗讀形式多樣,有默讀、分角色朗讀、齊讀等。而窮人其實不窮則是由學生自由口味交流出來的。要求學生練筆,寫一寫西蒙的心理活動,在說寫的過程中感受到西蒙和桑娜一樣,同樣有一顆善良美好的心。“人窮心靈美”令人肅然起敬,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同時還對本文的心理描寫進行了及時的仿寫和練習,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四、寫作特點融合教學中

高老師在教學中還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是怎麼寫、怎麼說的,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語言、方法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最後又在對比中,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取向,進行了課題的辨析,讓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一個更新的高度。

總之,高老師的這堂課,真正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統一。

語文評課稿6

新學期第二天,語文組教師聽了何**老師的一節隨堂課,課題是文言文章《核舟記》。一節課下來,感觸很多,但從心裡一直不停地湧出一個詞語“樸素之美”。

美在教師的舉手投足。何老師是今年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但是在課堂上卻表現出一種沉著和鎮定、毫無遮掩的樸實和樸素。授課語言規範、簡練,輕柔的語音加上溫和的眼神,給學生一種很親近的感覺。真實而不張揚,一如她的為人品質。

美在教師的教學理念。現在,我們都大力提倡“學生主體,學習本位”的教學理念,何老師在課堂的教學設計上,正是最大限度地體現著這一理念。“先學後教”,在學生做了預習之後,再完成教學知識點的落實,所以,整個課堂上,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對文章中生難字的讀音的落實,用檢測、補充的形式來完成。其次,在翻譯文章的時候,先是小組合作,對預習中遇到的困難進行集中,再進行小組展示。小組展示的時候,有小組代表同學的試譯、有其他同學的補充、有同學們的提問,也有老師的點評。總之,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無不滲透著“學生是學習主人”的理念。靈活而不花哨,一如她的為人品質。

美在教師的愛與尊重。教師只做首席者,不做統治者;只做平易近人的朋友,不做高高在上的指揮官。這是這節課上,何老師表現出來的對學生的愛與尊重的極好體現,也是對教育的愛與尊重。課堂上,她能適時的對學生進行肯定和鼓勵,給學生快樂與希望,並且,評價真實具體,指向性很明確。這讓孩子們在內心很容易接受她,接受她的課堂。華東師大教授周彬來學校講座,曾說過一句話:“課上得好不好,對老師很重要,對學生不重要。老師對學生好不好,對學生才重要。”我們在麗舒老師的身上,看到了她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我想,這是她教育工作的一塊開門磚。真誠而不做作,一如她的為人品質。

當然,課堂只有精彩的,沒有完美的.。就本節課而言,也提出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1、 課堂流程很清晰、構思也很巧妙,但要加強技巧的落實。

2、 學生展示的面要放大,讓多數同學都能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看法,才能達到課堂氣氛的融洽,所以,預習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3、 文言文的學習中,可以關注“文”和“言”的巧妙結合。

4、 課堂小結、作業的佈置要有呈現。

最後,相信,憑藉何老師的勤奮好學、靈動鑽研,教壇上,一顆閃亮的新星會閃亮升起!

語文評課稿7

《穿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透過一個個片段的擷取,表達了海峽兩岸割不斷的血脈親情。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高老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體現思想感情。

1、情景創設,激情導趣: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裝置營造氛圍,透過觀看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公路斷裂、一片廢墟等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引導學生對餘震中仍堅持抽取骨髓的李博士和青年人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透過緊張的畫外音,配以流程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李博士十幾個小時辛苦奔波、跋山涉水為了海峽彼岸的.錢暢,進而更進一步地感受到這種血脈親情以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質。

2、注重感悟,以讀悟情: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

在高老師的帶領下,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感悟文字。配樂朗讀,以語言烘托渲染氣氛,將學生帶入課堂;重點突破時,高老師巧妙地利用師生接讀的方法,將地震的危險與他們在地震中的做法進行比較,連續三句,讓情感遞升,三次朗讀,兩次感悟,悟後再讀,讀中感悟,讓學生的感情到達高潮,自然地明白到從臺灣青年身軀中涓涓流出的生命之泉的來之不易,為後文瞭解生命橋的含義埋下鋪墊。

3、抓住矛盾,發揮想象:在對教學重點“理解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格”的處理中,將天崩地裂的現實環境與他們的從容表現相比較,又將青年神清氣定的表現與其內心的萬千思緒相比較,利用這樣看似矛盾的對立,巧妙地運用了本課的句式“也許……但是……”讓學生髮揮想象,說一說“李博士莊嚴地站著,他想:也許但是;青年人靜靜地躺著,他想:也許但是。”讓學生在這一系列的矛盾中感受到他們的勇敢、負責、有愛心,水到渠成。

語文評課稿8

剛聽了林老師在二(1)班上的語文課《小柳樹和小棗樹》,感受頗多。

一、孩子的優秀是老師誇出來的

一個名叫董文欣的孩子,平時的音樂課堂表現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早上林老師間斷地請她發言了三次,從“你來說一說”到“今天請了好幾次,說明你進步了。”等等,可以看出林老師對新課標新理念“面向全體”的透徹解析,真正做到了細心呵護每一個孩子。

二、優質的評價是孩子學習的動力

一層不變的練習很容易會使學習變得疲乏。而林老師對於“推層出新”的技巧卻是十分睿智而流暢的。

例:讀“小柳樹和小棗樹”,誇生1第三聲念得到位,誇生2“zao”平舌音準確,這些既鼓勵了發言的孩子又引導暗示了其他孩子。

例:在按要求畫出相應句子時,林老師伺機而說“你真棒!一拿起筆就注意到了握筆一寸的姿勢了。”

例:當某生照樣子說句子,說到“橘子彎彎的,黃黃的,真好看。”時,林老師徵詢大家問可以改成什麼更好?(手勢比劃後,生齊說)“圓圓的,黃黃的,真好看。”然後,對原來發言的孩子說“這樣是不是更好呢?”評價委婉而具象。

三、直觀、細緻的指導讓學習變得明確而有效

對於低年級教法需“直觀、形象”,大家無不知曉,可具體如何操作呢?聽了林老師的.課如醍醐灌頂。

例:“發芽兒”讀音指導,小舌頭輕輕捲起,拉長一點點音(示範)“芽兒”。

在對比學習了語句有無疊詞後,總結“像這樣的疊詞更能體現事物的特點。你能照樣子說幾個嗎?”生的思維馬上跳躍,新詞接踵而至。“香香的,圓圓的,苦苦的……”緊接著說“加大難度,能挑戰嗎?”生已是信心滿滿“可以!”“小柳樹的腰細細的,樹枝綠綠的,真好看。”(出示幾張果樹的圖片)——,——,真——。生已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了。“西瓜躺著綠綠的葉子上,圓圓的,真好看。”“桔子圓圓的,黃黃的,掛在枝頭上,真好看。”

從語氣、語調到細緻明確的評價,無不透出一位優秀教師的潛質。她“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般”,讓孩子們個個輕盈、歡快的成長在語文天地中。讓我有了“愛上聽這樣的課”的衝動。有些東西不一定能學,但久而久之的薰陶,我想笨如我的也一定會有所進步的。

語文評課稿9

這篇課文看似很散,如果脈絡把握住是一篇形散神不散的好文章。

聲音在我們身邊是無處不在的,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有太多美妙的細微的聲音被忽視了。動物、風、雪這些景物對於孩子來說是熟悉的,但是又有哪個孩子聽到了,所以我們要以“人學會傾聽”為主線貫穿全文。

本課張老師採用以“自學為主、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小組合作意識的方法。首先努力讓學生嘗試參與學習,讓他們大膽發言,大膽討論,如:各小組交流彙報,預習方案,學生大膽的板演、評比,講解思維導圖。目的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充分發揮小組合作意識,在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學生先自學課本,小組討論,這時,學生興趣很濃,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暢所欲言。如:你聽到過那些聲音?聽後有什麼感受?問題一出,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每個人都想談談心中的感受。這時,我來了180度大彎,引出文中的中心,“學會傾聽”達到“活中有序、序中有活”

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最後張老師安排了個小遊戲“創造聲音”。把課堂帶入高潮。

一些思考:

一、合作的.課堂是為了課堂還是為了學生。

把課堂交給學生是必要的,合理地進行課堂合作討論,也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瞭解,使學生認識到的長處和不足,取長補短,提高課堂效率,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模式是服從效果的,當我們明確合作的目的時,深入瞭解課文時,也就知道了合作的時機。

二、追求主體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學生的能力。

把課堂教給學生,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是很有必要的,但國小生也有他們認知的侷限性,我們要針對學生的能力,包括行為能力、思維能力、心理特徵等主,開展適合本年級本班的合作。

三、注重合作的同時,不能忽視了操作的可行性。

合作是有任務的,指向性很明確,在讓學生合作時,我們設計的問題要便於操作,也就是說,在備課時,也要備合作,包括學生合作的任務,合作具體的操作流程,人員的分工等。

語文評課稿10

許老師執教的《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說法。教學難點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下面我就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單獨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理解,針對不同的年段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許老師的設計先是讀課題匯入你想知道什麼、花怎麼是鍾和什麼是花鐘。然後自由讀課文找出答案,出示花鐘的課件,直觀感受花鐘,重點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交流各個時段各種花開放的樣子,重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準、妙處,並比較兩種句子之間的差異。再然後拓展積累,給“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 )”補上開花的狀態的詞句。最後指導生字的書寫。許老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

開這堂課的主題是“朗讀指導的有效性”。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這句話強調了朗讀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見朗讀教學不僅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許老師的設計確實做到了讓學生充分地讀,並且讀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等,但總覺得效果不是特別明顯,主要是學生沒有感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以致朗讀指導的有效性還沒完全突顯出來。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方面,教師沒有針對性、激勵性,以致教師的評價評而不導,評而不實,評而不治,評而不全。

示範朗讀是朗讀指導的一個法寶。範讀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朗讀,更能使學生真切感受語言的音樂美、節奏美、情感美,也是對學生進行聽的訓練的重要方法。好的範讀不僅以真摯的情感、優美的語言、動人的形象感染了學生,還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朗讀方法的指導。三年級的學生有自己的朗讀感悟,但程度還不是很深,如果加上教師的示範和指導,將是對學生程度的一個很大提高。

總體來說,許老師的這堂課有讓我學習的地方,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借鑑,改進。

語文評課稿11

X月X日下午第一節課,XX國小的X老師到我校上了一節示範課——五年級的語文《桂花雨》。拉開了泰豐學區送教下鄉教研活動的序幕。

對於語文學科,我是一個門外漢,因為自己一直從事數學教學。不過我也想,雖然學科不同,但很多地方應該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總的來說,今天X老師的這節課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師對教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下午我們1:55是眼保健操時間,X老師就走進教室,開始了上課前的準備。因為,第1節課是2點10分,這中間有10分鐘的空擋,這時X老師就與學生開始交流互動了,相互介紹介紹自己,不知不覺課堂環境變得寬鬆多了,不知不覺上課鈴聲響了,自然地進入到了教學。

其次,X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都比較到位,能抓住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非常簡潔明瞭地進入課題。在教學中,X老師通過“桂花香”、“搖花樂”的`景和事,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漸上升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由“桂花香”喚起作者對兒時“搖桂花”的快樂的回憶,“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啊”從而引出母親對故鄉桂花和家鄉的無比思念。

第三,X老師能抓住關鍵段、句、詞,讓學生深入理解,特別是通過創設情境——“搖桂花”、“桂花搖落像下雨”,帶領學生一起進入文字,一次再一次的讀,讀出作者小時候的興奮與童趣,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了。

第四,X老師在教學中還注重了寫作方法教學的滲透,文中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法寫的?對比、比喻……這也是X老師教學的一大亮點。

至於商榷的地方:

1、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是否應該多放手讓學生獨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師講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2、整堂課學生讀得不夠。這篇文章並不長,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學生似乎讀的很少,沒有一次通讀整篇課文,重點段落、句子學生讀的也少,人們不是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嗎?讀的不多,讀的不夠,能理解文字嗎?能體會深刻嗎?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從何來?

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朗讀水平整體都不好,在本節課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讀的學生很少,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思考。

語文評課稿12

讀詩賞詞首先要學習朗讀,這是詩歌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學生在朗讀背誦的過程中,詩歌那優美的韻律,如畫的意境便“滲透”到了學生的頭腦中。教師講析與學生誦讀相結合的,這種方式是詩歌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何老師的《水調歌頭》一課再次為我們展示了鑑賞教學的魅力。

本節課何老師制定了三個學習目標:1、通過誦讀了解詞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過品味語言,藉助想象,感悟意境。學習古人曠達的胸襟。3、背誦《明月幾時有》。下面的教學過程緊緊圍繞這三個學習目標展開,學習目標明確、具體,表述規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

下面說說何老師的這一節課是怎麼教的。

1 、課前交流積累寫月的詩句,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在一種很和諧的環境下教師啟發談話,進入新課。

2、進入文字,何老師重視了學生“讀”的訓練。何力所能及地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反覆朗讀的機會。學生朗讀次數多,而且形式多樣,有齊讀,男女生齊讀,個別朗誦,自由讀等。可以說,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我認為,對於詩歌教學,能注重誦讀並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多種形式來實施誦讀,這是很關鍵的一環,何老師做得很好。

3 、在賞讀詩歌時,由方法引路,學生對照方法進行閱讀實踐,何老師每一步操作都是在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完成了上一個目標接著又完成下一個目標,實踐閱讀中學生有目標可循,有方法可依。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但個人認為這節課還存在著以兩點不足之處:

1、“讀”的方面。教師雖然非常注重學生的'反覆朗讀,但有感情的朗讀還做的不夠,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節奏,語氣。這樣會使部分學生“有口無心”,更不用說培養興趣。

2、“講”的方面。分析鑑賞詩歌的過程中教師講解顯得比較多。分析上闋寫景時我覺得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對詞中文字進行再創作;在分析詩人內心情感時,只做必要的提示和點撥,如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點撥,不必講析太多,否則就會擠掉學生思考體會的時間。

總之,詩歌教學中講與讀的合理把握至關重要。如何做到“以講導讀,以讀導講”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語文評課稿13

教學優長:

1.教師採用啟發式匯入(古語道:“黃金有價情義無價”,請你說說這話對嗎?),這一匯入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直奔主題而去,緊緊扣住課文的中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文章主旨有了潛在的認同,這樣的匯入雖簡明扼要,但對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落實卻做得很到位,也省去了很多繁瑣的鋪墊。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知識、技能的傳授及訓練,內容較為充實。例如由對學生分段的引導遷移出“插敘”的寫法及其作用;又如對敘事散文中的人物描寫的方法學習等,這堂課,課如其人,如萬老師本人的嫻靜文雅、樸素本色一樣,課也上得平實、務實且充實。

3.小組討論的問題設計頗具匠心:“這樣的.事情今後能否避免?”以及“這樣的事情發生以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設計,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來站在更高的認識層面上,加深其對文字的閱讀理解。

改進建議:

1.本文是一篇非常生動的、具有生活氣息的敘事散文,和學生的生活聯絡得很緊密,因此“迴歸生活”應該成為教學的切入口和突破點。讓學生走入課文、迴歸生活,就能真正喚起他們的共鳴、激發其學習興趣。課文花在“角色朗讀”上的時間過多,讀的用意不是很明確,因此抓住能夠表現人物心理活動、體現人物性格的關鍵性語句來反覆品讀,通過有針對性的讀來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就更為切實可行。另外教學過程中的面面俱到和細碎講解也削弱了對於文字閱讀的深層探究。

2.教師對學生的主觀影響痕跡較重。教參中強調了文章的主題是批評父母的“重財輕義”,但我們可以不把它當作是“一家之言”。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應從傳的統的道德教育出發更有說服力。這裡的“義”可以看作是孩子之間的情感、情誼,那麼在中國人傳統的“百善孝為先”的“大義”面前,它無疑是稚嫩和蒼白的,因此我以為引導、教育學生懂得尊重父母,體諒他人,理解生活中一切不同於自身的認知,才是更為高層次的教學思想的體現。

總之,課堂的開放性還不夠,很多問題應讓學生在思辯與爭議中探討就更有意義和價值。

語文評課稿14

中國古典小說閱讀教學,對於九年級語文教學是個艱鉅的任務,它既是課內教學又涉及課外名著導讀,今天在戴老師的課堂中,我深受啟發。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讀懂小說的意思,瞭解故事的情節不是一件難事,何況,戴老師已經將《三國演義》的讀書任務佈置給孩子們,對於小說情節,同學們自然在預習中已瞭然於心。所以戴老師把握人物的性格設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因為人物是小說的核心。

匯入中,戴老師就引導學生回憶《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以“用四字詞語來歸納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句式讓學生接龍回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喚起閱讀經驗,水到渠成引向楊修及性格特徵的解讀。就喜歡這樣接地氣的開頭,不需要驚豔但是足夠自然大氣。

在“楊修初步印象”的教學環節中,戴老師用“楊修你太 了”的句式來請學生進行評價,老師能通過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開啟同學們的閱讀境界,說出自己感受到的心中那第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小說文字中有作者的視角,背後也應該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思考。尤其精彩的是,人物研讀中,戴老師提綱契領地帶領學生從情節、字詞以及側面描寫三個角度,有層次地解讀楊修豐富的性格特點。辯證客觀的評價小說人物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戴老師在教學中不急不躁地和學生一起討論、探索和挖掘,教學環節自然又不失節奏。

隨著人物解讀的推進,戴老師丟擲“歷史名家點評楊修之死”的課外連結將課堂推向了另一個高潮,不僅深化了人物形象,更是引導學生走出文字,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人物,讓學生更巨集觀地分析人物。藉助一篇文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會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掌握欣賞小說的技巧,《楊修之死》只是《三國演義》這部鉅著的一個章節,冰山之一角,戴老師的教學儼然成了學生課後繼續閱讀名著的引導和方向,這點特別值得我學習和借鑑。

教學目標明確且容易落實,教學流程清晰且有思維梯度,教學問題的設定由淺入深,直擊學生閱讀的興奮點,學生思維活躍,課堂精彩深刻,這就是此課的精彩,也是戴老師的精彩。

語文評課稿15

現在我重點來講講《泉水》這一課這節課。陳老師能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特點,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體驗上,特別是語言的遷移運用上,設計了一個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讀和說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有以下幾點和大家探討。

一、讀中品味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洋溢著對泉水的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情感薰陶的好教材。因此,陳老師能做到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生生合作讀、齊讀等),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的.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提高了審美的情趣。

二、自主學習為主

陳老師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先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然後以學定教,因勢利導,採用師生合作、自主學習等方式,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互動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大膽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依據課文語言特點,將自己的情感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能適時地給予點撥、引導、調控,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愈加高漲。

三、重視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國小閱讀教學,不僅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

陳老師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說話、寫話練習,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裡的語言。從而,學生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總之,這節語文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讀代教,讀中有恰,讀中有想的教學理念,既上得紮紮實實,又有新意,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聽了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一小濃濃的教研氣氛,教師們濃濃的朝氣!這是一種好現象,希望以後能多多向你們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