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評課稿(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8.9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評課稿(精選15篇)

語文評課稿1

本堂課的教學返璞歸真,是一堂真正的語文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簡簡單單

課堂上沒有繁瑣的目標,龐雜的內容,零碎的講解,新奇的形式,熱鬧的活動,有的只是簡明的目標,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簡要的講述、點撥、激勵。

二、實實在在

實實在在的讀,實實在在的說。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實實在在的指導,教師不厭其煩的指導學生學習概括,有要求,有點撥,有引導,有激勵,有示範……讓學生用通順流暢、規範的語言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無不耐心細緻。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資料詳實,字裡行間包含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教學重難點是瞭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今天,聽了嚴老師所教的這一課,讓我感受較深的是: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理念、自主探索、互動學習的觀念,且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突出教材的特點。如上課伊始,教師以歌詞匯入新課,能激發愛好,調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情趣。其次、圍繞閱讀提示,抓住重點,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便讀邊思考問題,在書上圈點勾畫,劃出與問題有關的內容,互相交流,互相評價,老師再作小結。這一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師生合作的新理念。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最後的課外延伸拓展,讓學生設計一則保護黃河的宣傳語。這樣,突出了文章主題,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縱觀整個教學的過程,大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問題,在書上圈點勾畫,進行交流,主動地進行學習,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但這節課的教學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課堂結構安排上不夠合理,呈前鬆後緊的局面。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不夠高;在讀書練習中,雖然也進行了指導,但學生讀得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讀書的練習與指導。

語文評課稿2

前段時間,在學校組織的“以朗讀為主”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我認真聆聽了江老師的一堂真實、生動、高效的家常課。

《將相和》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通過記敘“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來讚揚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讚頌他們的愛國思想。江老師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梳理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幾個小故事的小標題後,弄清它們之間的關係。然後適時加入資料袋內容,銜接準確,不留痕跡的給學生擴充了課外知識容量。

教學出始,江老師引導學生讀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江老師先引導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說這句話時帶著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學生自讀後體會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然後問學生:“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請快速讀課文小故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動作,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說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於是,學生動手在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語句,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另外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以教師講多講少為準繩,而是體現在無論是思想教育,還是語言文字知識教學都教在點子上。“以讀帶講,以點帶面”在讀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這課的教學中,江老師先讓學生自己讀句子,學生體會到了再談理解。於是學生們邊讀邊動手在文中找出重點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通過品讀,交流,感悟,漸漸的人物形象鮮明瞭,精神品質領會了,閱讀的重點訓練專案也得到了訓練。

我曾仔細地讀過本單元的課文,本單元除古詩外都是我國古代優秀作品的節選或改寫。教學本單元課文,我認為可以引導學生從每一課的內容中吸取有益的啟示,鼓勵學生讀原著中同課文有關的部分,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名家名篇進入課本,本就是要起範例作用,學習作者佈局謀篇,遣詞造句,如何表情達意。

語文評課稿3

今天剛上班的我聽了一節精彩之極的語文課《別餓壞了那匹馬》。老師講的很棒,十分值得我學習和借鑑,下面請允許我將我的感受與大家一起分享:

1.匯入自然貼切,且緊密聯絡生活,老師讓語文課不僅僅停留於書本,而更加蘊含於異彩豐呈的生活中。

2.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集體讀,一人一行讀等等。雖終究服務於一箇中心,但足以讓學生倍感學習的趣味。

3.教學設計從“這匹馬存在麼”出發,以重點詞句的體會為中心,層層剝皮,中間加以標點符號的細緻分析,寫法的滲透,最後思想昇華,總結我、殘疾青年等一批善良的人。小結應盡全力幫助別人,不僅終結了全文,而且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昇華,德育得以滲透。

總之,整節課思路清晰,思維縝密,一節課聽下來,感覺特別充實。我想:我也應該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在確保備好的基礎上,再面向學生,學生學得開心充實,我也會上的得心應手。

語文評課稿4

今天聽了四年級教研組長的課,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這節課的層次清晰,層層遞進,整節課靳老師很注意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整體感知課文,訓練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點明文章的重點,為下文的學習指明方向。

2、自讀自悟,抓住人物的對話,感知人物對話,意識到人物對話在文章的作用。學生通過師引導、自主探究、交流的方式抓住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感情,從而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3、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彙報交流,分角色朗讀表演的方式,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現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通過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態度和情感體驗。

孔老師講授的《尊嚴》這一課,我認為本堂課非常樸實,知識點明確,課文的主線清晰,主體突出。教師能循循善誘,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通過學生批註,教師引領批註,批註方法指導,做到了一課一得。不僅學到了批註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了一個人要擁有自己的尊嚴,還要維護別人的尊嚴。聽孔老師的課,受益匪淺。

孔老師的課是一節實實在在的有效閱讀課,在批註閱讀時,先讓學生自批,然後老師示範自己的批註,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學會了正確批註的方法,堅持下去,每個學生定會從閱讀中更深的理解,獲得更多的感受。孔老師的課是一節實實在在的有效閱讀課,在批註閱讀時,先讓學生自批,然後老師示範自己的批註,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學會了正確批註的方法,堅持下去,每個學生定會從閱讀中獲得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感受。

孔老師執教的《尊嚴》一課真實、紮實,為有效閱讀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整堂課沒有花哨的語言,沒有華而不實的教學環節,而是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是在學生學有所惑時給予了恰當的指導,本堂課的重要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解釋式批註”的方法,老師先出示一段話讓學生自己寫批註,針對學生批註存在的問題,教師沒有著急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寫批註,而是展示了自己的批註,讓學生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領悟批註的方法,再進行“解釋式批註四步走”的方法總結,最後再讓學生運用剛才學到的批註方法進行其他句子的批註。這樣“自批、示範、再批、檢測”的教學環節非常紮實有效,學生的收穫是滿滿的,教師的收穫也是多多的。

孔老師執教的《尊嚴》一課樸實而有效,課堂中的孔老師抓住分分秒妙的時間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並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批註閱讀的方法。孔老師通過填空的方式讓學生關注重要詞語在文中的作用,然後通過自己批註進行感悟,在學生批註不得要領的時候,孔老師立即通過自己的批註進行就地指導,讓學生知道如何批註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然後孔老師就地檢測,再出一個句子,讓學生立即實踐自己的所得,從而讓學生對重要詞語進行批註掌握的更加紮實,讓學生當堂就能體驗到批註閱讀的樂趣,從而大大激發學生在今後的閱讀中繼續嘗試批註的魅力。

語文評課稿5

曹老師執教的《落日的幻覺》是八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第四單元選編的都是一些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融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它們都是事理說明文,且都是按照邏輯順序來寫的,說明事理層次分明,步步深入,在文章中也都嫻熟地運用準確簡明、形象生動的語言,本單元的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落日的幻覺》是一篇融文學性、知識性、科學性、哲理性於一體的科普文。曹老師把教學目標定位於:1、速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以及能提煉文章主要資訊的語句。2、理清說明順序,品味文章準確嚴密、形象生動的語言特點。3、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同時,根據本單元以及本文學習的要求和特點,特別是對幻覺原因解說時涉及到的一些科學方面的問題,確定了文章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說明順序,品味文章準確嚴密、形象生動的語言特點(重點)。文中對幻覺產生原因的理解和概括(難點)。

目標的制定,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精神——“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也貫徹了編者單元設計意圖——事理性說明閱讀可以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還可以學習正確的科學方法,閱讀中還要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尊重了教材特點——科普性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和說明事理的條理性,把準了學生學習困難這個脈。

《新課標》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一文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曹老師根據學習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

從整堂課來看,曹老師的教學目標落實到位,重點突破。教師塊狀式結構的引導,學生的探究學習,渾然融為一體,為我們呈現了一堂紮實有效的課,呈現了很多的亮點:

1、匯入自然流暢,近乎完美。

且看:“在《大自然的語言》一文中,我們知道了大自然通過豐富的物候現象與人類進行交流,它像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告訴了我們許多神奇的知識。可大自然有時也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時不時和人類開一些玩笑,把不真實的一面展示給人類。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黃天祥的《落日的幻覺》,以期去感受一下美麗落日背後的真實。” 教師語言優美,簡潔,一則在不知不覺中,複習了舊課,鞏固了已學內容;二則,不露痕跡地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2、板書字跡漂亮,匠心獨運。

在師生互動中,師生之間的對話,極為融洽。曹老師始終關注學生的反應,隨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精彩處,並適時加以小結、引導,讓課堂往深層次發展。讓我佩服的是,曹老師在講解對話的過程中,不慌不忙地板書知識要點,字跡端正、漂亮,讓學生看了一目瞭然,盡現了老師的魅力所在,試想:誰不喜歡有魅力的老師?讓我詫異的是,曹老師在板書造成“落日景觀”的“原因”時,沒有跟前面的“落日景觀(幻覺)”時,別有匠心,故意不一一對應。然後讓學生上黑板來連線,一來檢測學生是否理解了造成“落日景觀”的真正“原因”,二來可以鞏固課堂所講的重點內容,三來,老師順此問:“也許同學要疑問:為什麼不對著現象寫原因?你看老師是按什麼來寫的?由此引出老師的`下一個問題:為什麼作者在解說原因時,沒有按照描繪的景觀逐一說明呢?”就這樣,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中,曹老師帶著大家突破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真是一箭多雕!這樣的板書,非常有創意,回想我們上課的時候,經常會讓多媒體代替了我們的講課內容,讓多媒體代替了我們的板書。而曹老師的多媒體,僅僅是起了個輔助作用。

3、尊重學生閱讀體驗,凸現學生主體地位。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在此視野觀照下,對文字的解讀方式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

閱讀是一種對話,是文字、作者、讀者、編者之間的對話,是一種心靈對話,新的課程理念應充分關注學生對話中的體驗和感受,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這堂課上,曹老師很關注這一點。比如曹老師在引領學生“研讀課文重點段落,把握文章說明順序”時,探究產生幻覺的原因時,有這樣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把你認為最有把握的現象的原因講出來。”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方面來談,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也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慾望。這裡充分體現了老師先進的教育理念,把學生放在課堂的第一位,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還有學生能做的事情,曹老師堅決不包辦。比如在學生交流了本文語言的形象、生動的特點之後,曹老師有這樣的引導:通過剛才的分析,哪位同學能總結一下使語言形象、生動的方法?類似的細節,還有不少。而這些,無不體現了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

當然,在曹老師的課堂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在 “品味文章準確嚴密而又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這個環節時,曹老師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1、作者在描繪日落景觀及解說幻覺時的語言有什麼不同?2、你能舉例來分析一下它的形象、生動嗎(朗讀第2節,讓學生分析)?3、你能舉例來分析它的準確、嚴密嗎?我們可否這樣來設計:在《落日的幻覺》的教學中,在“品味文章準確嚴密而又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這個環節時,我們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給你留有深刻印象的詞語或是句子,然後讀一讀,並說一說其原因。等學生的例子找得差不多的時候,讓學生自己來歸納本文語言的特點,並細化為描繪日落景觀及解說幻覺時的語言特點,再得出說明文語言的一般特點,最好老師能引導學生,比較一下說明文中的描寫和記敘文中的描寫的區別。這樣的話話,一課一得,就落實得非常到位了。

另外,在“開啟探究之門”的環節,有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給最後一節‘落日變大’做一個科學、大膽的解釋嗎?”個人覺得這樣的探究題,不適合在課堂上解決,因為它需要學生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才能做出一個合理而又科學的解釋。

誠然,瑕不掩瑜,曹老師的課,絕不因為這樣的小問題而掉價,因為它是一堂真正的紮實而有效的課!

語文評課稿6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秀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

沈老師在教學中抓住了《三顧茅廬》一文中劉備“誠心誠意”這一中心,引導學生深入地朗讀、理解、感悟文字中關鍵詞語和句子,體會人物的特點。課堂有三點值得學習:

一、思路清晰,教學設計巧妙合理。教學板塊清晰,複習匯入後,直接從“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入手,讓學生品讀文章,品味重點詞句。通過學生自由讀課文,指導讀課文、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課文中的“誠心誠意”是真的,從而也體現了教師著力於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引導學生人人蔘與學習,注重思維訓練能力的培養。

二、重點突出,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教者緊扣劉備尊重人才這一中心組織教學,通過人物言行,展現人物特點。通過劉備和張飛語言的對比,品讀,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通過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表示劉備動作的詞,進而加深學生對劉備尊重人才的感受。課堂中,沈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說出劉備下馬步行,輕輕敲門、階下等候,快步見面等一系列動作,寫出了劉備的謙恭和誠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字。

三、拓展適度,課外延伸恰到好處。對“下馬”代表尊敬的拓展,對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的拓展,對劉備、諸葛亮年齡與地位的拓展,幫助學生對“尊重”的理解;對三分天下及諸葛亮出山後所打勝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無不圍繞著教學的重點,可謂點睛之筆。

四、對於“恭”的教學也是匠心獨運。既進行了生字教學,又因為心字底,讓學生明白劉備的行為是發自內心的,是真正的誠心誠意。

建議:

1、課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學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如果沈老師能巧妙地將其進行集中教學,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學的難點,凸顯教學的重點了。

2、本文可以學習的重點比較多,可以做適當的取捨,有舍才有得。

語文評課稿7

今天,聽了吳老師執教的《比尾巴》一課,下面就談談我對這節課的一些看法。

吳教師在教學中,首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然後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且在整堂課中,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地位。

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促使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與現實環境的統一,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實現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的充分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創設出理想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力,使教學不斷髮展和提高。

在課堂中,吳老師抓住識字規律,把幾個相似的字“公、鬆、雞、鴨”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髮現識字規律,滲透識字方法。教師採用隨機教學法,把學習生字一一落實。有層次地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與認識的事物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認識能力。一節課下來,學生就輕輕鬆鬆地掌握了本課的生字。

在朗讀中,教師不但運用了指名讀、自由讀、範讀、齊讀、同桌分讀、男女生對讀等方式,而且讓學生評議,評後再讀,強化了朗讀訓練,培養了朗讀能力。針對問句,在課堂上呈現地語氣朗讀還不夠到位。對於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有感情地讀懂問句,讀出問句,是有一定的難度,本人認為還是需要在一定的語境中得以理解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

語文評課稿8

四堂《小露珠》風格各異。真是,“文如其人,課如其人”。吳慧媛老師優雅動聽,周小麗老師快人快語。葉春紅老師質樸實在,吳瑋娜老師溫文婉轉。在對四堂課進行比較欣賞之後,我決定從幾個教學細節入手,來談談我的看法。什麼是教學細節?我認為所謂教學細節就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發生的很細小的環節或情節,或是一個細小的片段。教學細節形成於教學中,從某一種程度上說是教師教育觀念的一種流露,教學風格的一種表達,教育魅力的一種展現。正是有了這樣靈動的“細節”,我們的課堂才綻放出絢麗的光彩。現在,針對這四堂課中我關注到的幾個細節,提出一些個人見解。

細節一:初讀有必要

吳瑋娜老師在教學中直接就進行生字新詞教學,沒有讓學生初讀課文。我想她這麼做可能有三個目的。一是想打破常規,嘗試新教法;二是認為學生課前做過預習,不必再在課上讀;三是教學內容安排的很滿,所以省略了初讀這個環節。我們知道初讀是朗讀教學的第一步,初讀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藉助漢語拼音讀課文的同時,藉助已有的識字方法有效地時進行識字,從而把課文讀通讀順。其最終目地是要讓學生把課文讀文讀通讀順。初讀課文不僅能讓學生鞏固複習生字,還能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發展語言,訓練學生整體思維,為學生更好的品析詞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說在整體感知和熟悉課文上,初讀是有重大意義的,但是我也認為在一般的家常課上,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那就是當學生已經充分預習了,已經相當熟悉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可以直接省略在課內初讀這個環節,因為意義已經不是很大了。吳瑋娜老師在教學中直接就進行生

字教學,沒有讓學生初讀。但這裡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象這類比賽課,學生不可能過早的接觸課文,所以還是應該先進行初讀。而且從學生課堂上表現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讀的充分了,後面出現學生句子讀不通順、不流利的情況會更少一些。

我最近也在反思,我們的學生在學過課文後,竟然連課文還讀不通,歸根結底就是讀的不夠。特別是公開課,往往是在自讀整體感知及針對一部分字詞學習之後,就進行品詞析句,而有的為了課文的完整呈現,幾乎就學完

了整篇課文。那留給學生的初讀時間就很少了,甚至只是走了這個過場。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自有其意義所在。我們的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學生服務,既然此處是需要的,我們就必須這麼做。

我非常認同江蘇省一位語文教研員孫景華老師的說法,他在一次新課程講座中說道初讀課文的流程,分為:自讀感知、掃除障礙、反覆練讀、試讀反饋。當然這個流程是他總結眾老師教學特色後得出的,是靈活可變的。

1、自讀感知,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課文時,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瞭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並且解決課文簡單的生字詞。

2、掃除障礙,是學生對自讀感知過程中遇見不會讀或者讀不準的字、詞、句、段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讀學習。

3、反覆練讀,使學生在掃除障礙後,一步步讀通、讀準、讀熟課文。有能力同學能理解課文。

4、試讀反饋,能反映出學生讀的怎麼樣,好讓老師對症下藥,使學生有新的提高。

細節二:適時才見效

閱讀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品讀、品味。從品字、詞、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讀小動物們說的話時,四位老師都抓住了“閃亮,透明,圓潤”這三個詞,層層深入,讀出了味道。其中兩位老師還抓住了“蹦,爬,落”三個動詞進一步體會用詞的準確性。比如吳慧媛老師在這裡安排了老師當小露珠,找到小動物對話的情境,吳瑋娜老師在這裡採用了讓學生加入聲音和動作來朗讀的方式,極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學生卻沒有讀的很到位,有讀的熱情,卻沒讀的感情。我認為在這之前先讓學生把句子讀好,讀懂,再加上動物的聲音和動作,會更精彩一些,學生會讀的更到位。所以說情境的安排要在適當的時候才能見成效。

細節三:背出了實在

葉春紅老師在課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在教學生詞新詞時,她就教的很詳細,並且用了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學習,比如:說說雨字頭的字;給“稈”字換偏旁等。在課中還安排了“我會背”這個環節,這個填空式的背誦安排的很巧妙,佔用很少的時間,鞏固了剛學的內容,積累了重點詞語,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真是一舉數得。這一背背出了我們必須簡簡單單教語文,實實在在做學問的真諦。

細節四:評出了精彩

在第二堂課中的寫話訓練中:你有什麼話想對小露珠說嗎?學生寫道:你是為人著想可愛美麗的小露珠。你美麗高貴,真是一顆無比珍貴的小露珠。這兩個學生都說的很不錯,但是老師沒有及時的評價,只是小結了一下說:“我們都愛小露珠。”如果在此時作出評價,也許後面的學生會寫的更好,而且教師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性就更強了,而另外一堂課的老師在說話練習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還有哪些小動物會來打招呼?用課文或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學生說:“早哇,

像鑽石那麼晶瑩剔透的小露珠。”飛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說。老師在此時評價:晶瑩剔透說得多好,“飛”字有用的很恰當。老師的評價恰如其分,有真針對性,特別提到了“晶瑩剔透”和“飛”字,後面站起來說的學生也就特別的注意起來,說得很精彩。這份精彩就來源於教師對細節的捕捉及評價。

細節五:ABB惹的禍

在四位老師的教學中,“笑盈盈”這個詞就出現了三種讀法(陰平、本音、輕聲)老師不論是自己在上課時還是聽課中遇到這種ABB形式的詞語,都比較茫然,不清楚這種形式的詞語應該怎麼讀,老是懷疑。“笑盈盈”一般情況下都讀陰平調,但單獨使用的時候可以讀本音。

這種形容詞a+bb的形式為什麼會出現變成一聲的現象呢?根據呂淑湘先生講,這和北京人口語習慣中常把“bb”讀成陰平調有關。既是習慣,就不是規律。這裡聲調的變化,沒有什麼規律可循。因為,有大量的這類形容詞不能變調,還應照讀本音。

ABB式的變調與不變調,分辨起來有些難度,我提供以下一些分辨辦法供大家參考。

一是《現代漢語詞典》裡注為變調形式陰平調的,最好還是讀成陰平調,如:紅彤彤、軟綿綿、沉甸甸、綠油油、毛茸茸、慢騰騰、明晃晃、

二是有些ABB式後面的BB意義比較實,書面性較強,詞典也注為原調,則不要讀為變調形式。如:金燦燦、赤裸裸、亮閃閃、惡狠狠、陰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氣昂昂、紅豔豔、鬆垮垮等。

三是BB本是陰平,不存在變調,則照原調讀就行了,如:亮晶晶、乾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噴噴等。

課堂中的教學細節很多,我們不必也不可能什麼都去解決,只須抓住“關鍵性細節”去突破、生成。失敗的細節給人以啟迪,成功的細節給人以借鑑,我們要記錄、交流教學細節,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細節優勢”,突破“細節難點”,共享教學智慧,讓課堂綻放絢麗的光彩。

語文評課稿9

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一個開放的年代裡,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比較豐富,這些豐富的個性材料均是語文課堂學習的資源,教師只要能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語文,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會更精彩,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有語文味。那麼,應該如何引導呢?高老師就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一、學會用教材教。

高老師在教學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出自己感觸較深的句子,聯絡上下文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出自己的感受,並發現和借鑑作者的寫法,十分及時。

二、注重個性化閱讀。

高老師特別注重個性化閱讀,並且從“悟”字出發,著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學生對父母的愛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時對愛的感悟和理解,說得有情有理,而且個性飛揚。

三、立足課內,聯絡生活。

高老師讓學生談:“你喜歡“精彩極了”,還是“糟糕透了”?”學生自然而然就聯絡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類似經歷,通過談生活體驗,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這種特定教學情境中儘快地進入“角色”。同時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對學生滲透了嚴厲的父愛與慈祥的母愛出發點是一致的,讓學生懷著感恩的心把握生活的小船,實現了語文課多元的教育價值。

四、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增強讀的效果。

高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朗讀總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解分析的基礎上,使學生將讀落實到了實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揣摩出母親的“精彩”與父親的“糟糕”的內涵。同時,教學中做到讀與思,讀與說的相互配合與相互促進,培養了學生自主讀書,合作探究的能力。

總之,語文不是學出來的,語文在很大程度上是薰陶出來的。唯有薰染,語文才能進入學生的記憶深處,進入學生的靈魂深處。所以我看到的學生的精彩表現,可以說是源自於高老師“潤物細無聲”的滋養和教育。

建議:最好能在品析借鑑那個重點語句後,舉出學生習作上類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鍼對性的修改。

語文評課稿10

周老師 5月18日親授的蘇軾《定風波》是一堂實實在在讓學生有所收穫的高效的課。下面從我課堂觀察到的三個注重來說一說:

一、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謹舉開課為例。上課伊始,周老師以對聯“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匯入,作者介紹獨闢蹊徑。周老師特別提醒了學生注意“峨眉”,是籍貫將蘇氏三父子與曹氏三父子區別了開來。引導學生關注語句中的資訊,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比較、甄別,最終得出了結論,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的一種培養。這一個環節,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參與的熱情很高,此為教師思維引導與訓練之功。

二、注重朗讀訓練

語文課堂應該書聲琅琅。指導學生朗讀,在讀中思,在讀中悟,這是周老師對自己的一大突破,因為周老師本人並不太擅長朗讀。而周老師的整堂課,朗讀始終貫穿在其中。

記得鄭##老師追問過:“今天我將帶給學生們什麼轉變?”鄭老師給我們的啟示當是: 一堂課是否有效、高效,在於學生有了多大的收穫與轉變。

在《定風波》的教學中,從一開始學生讀得平淡無味,到最後學生讀得聲情並茂,可以斷言,這堂課是成功的,是高效的。學習之前和學習之後,學生所發生的變化就是明證。

讓我們來回顧幾個精彩片段:

當第一次全班齊讀此詞後,周老師點評:沒找到“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的感覺。然後,周老師和同學在一起討論中確定了“莫聽、何妨、誰怕、任”幾個字詞重讀。再請學生朗讀時,原來平淡的語調出現了抑揚頓挫。

當學生讀“何妨吟嘯且徐行”時,語氣沒有體現出緩急,周老師點撥:有一個詞叫“低吟長嘯”,我們該怎麼讀?在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再讀時,便有了輕重緩急。

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抵達作者情感內部的方法。不誦讀,無以達其意;不誦讀,無以傳其情;不誦讀,無以會其神。故而我們才要強調誦讀的重要作用。整堂課,朗誦貫穿始終,伴隨老師的點撥學生對文字情感的理解一步步走向了深入,最終體現在朗讀上就是“因情賦聲,以聲傳情”。這也是這堂課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三、注重學習習慣培養

授課過程中,周老師提醒學生邊讀邊勾畫,將寫景狀物抒情的句子用自己習慣的標號標出來。教學內容不等於教材內容,它還包括方法的指導、習慣的培養等。和藹親切的提醒,給人溫馨之感,好習慣就在這樣點滴細節中被培養塑造起來。同時,周老師讓學生“用自己習慣的標號”還體現出了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原來沒動筆的學生在提醒下都拿起了筆,進行了勾畫。

根據不能光說好話還要指出不足之處的要求,只好勉為其難,吹毛求疵:

本堂課對詩詞的誦讀賞析與後面走進蘇軾的心境是明顯的兩大教學版塊,個人覺得分割得太清楚,行雲流水不夠。雖然後者是前面的小結與提升,但個人更喜歡二者交融的境界。能否將“走進蘇軾澄明曠達的心境”作為詞牌《定風波》副標題,並將“澄明曠達”四個字空出來,待賞析後請學生填空補充?

此外,下闋的處理匆忙了一些,挖掘得沒有上闋透徹。在鑑賞下闋時,點一下“也無風雨也無晴”用了象徵手法,明白了“風雨”和“晴”的所指,學生是否更容易走進蘇軾的心靈世界?

上述看法,僅為一己之見,粗淺鄙陋,不當之處,請師父和兄弟姐妹指正。

實事求是地說,這是一堂有效、高效的課,師父要求“批得體無完膚”,實在是做不到。

語文評課稿11

今天我有幸聽了*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匯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今天我有幸聽了*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匯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

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語文評課稿12

《望廬山瀑布》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古詩語言琅琅上口,便於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必須在教學時進行點撥,之後讓學生去讀悟,去體會,去感受,去理解,最後讓他們串講詩意。

杜老師採用了“激趣匯入——初讀感知——感悟詩意——課外延伸”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杜老師還製作了相關課件,把瀑布的圖片、能調動學生情感的優美的音樂,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等製成了課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情畫意。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教學中,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感悟詩歌語言的精髓。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杜老師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分三步教學:第一、知詩人,解詩題;第二、明詩意,悟詩情;第三、課外延伸,感悟積累。小組彙報抓關鍵字詞理解詩意,並由幾個關鍵詞體會詩人誇張的浪漫主義風格,由此延伸出多首詩句讓學生積累,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首詩,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建議:教學古詩抓重點字詞時應真正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不能一帶而過;積累相關古詩也應有效,如體會李白的詩的浪漫主義風格,可用《夜宿山寺》進一步驗證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用徐凝的《廬山瀑布》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進行比較,初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引入蘇軾的《戲徐凝瀑布詩》。將徐凝的詩與李白的作比較,再引入蘇軾的評價,突出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特點,理解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

語文評課稿13

《慈母情深》是樑曉聲的小說《母親》裡的一片段,是一篇歌頌母親的美文。講述的是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買《青年近衛軍》的事,表現了母親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對母親的敬愛。但是離學生的實際有一定距離了,要打動學生,使學生要有效的接受,感染和內化,不是件容易的事。聽了王寶珍老師執教的《慈母情深》一課,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王寶珍老師抓住“鼻子一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找出令人鼻子一酸的語句。而這些句子,恰是描寫形象,表達生動的語句。

當學生找到令他鼻子一酸的句子時,老師又是讓學生反覆推敲關鍵詞,在現實與想象之間不斷走進去,邁出來。老師通過引導、啟發,讓學生明白“深”字就藏在“震耳欲聾”的聲音裡,藏在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母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工作。

二、娓娓道來,深深地渲染了情感。

王寶珍老師的語言充滿感情,對整個課堂起渲染的作用。始終有一種感動在空氣中汩汩流淌。王老師的語言機智,充滿了鼓勵很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與學生一起入情入境,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王老師的文學語言功底深厚,用貼切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非常豐富,坐在她的課堂裡是一種幸福的心靈體驗過程,很佩服王寶珍老師深厚的個人素養與紮實的文學功底。

三、深入咀嚼,不斷地豐滿人物形象。

課堂上王寶珍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學習,如人物描寫中“瘦弱、龜裂”等,讓學生通過對錶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想象、交流,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親的形象更加豐滿,感悟慈母情深。不僅引導學生感受了人物形象,還滲透了寫作方法,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這是聽了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一點小小的建議就是,《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若能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在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母親的疲憊和艱辛後,進行感情朗讀;在學生理解了體現母親辛勞的其他句子後,再練習朗讀,讓學生抓住字眼、詞眼深刻地體會母親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值得探討的是如何讓學生也走進文字。整堂課中,老師是很投入,朗讀很到位,感觸很深,可學生還是停留在表面,沒有真正感悟到“慈母情深”深在何處!

語文評課稿14

特殊喪葬課評估

文字特殊喪葬這是一個關於環境保護的敘事。作者描述了塞克達斯瀑布從繁盛到枯竭的過程和人們的表現,說明了環境破壞給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和保護環境,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本課程中,周老師讓學生在語言感知訓練中充分發揮個性。〔1002〕〔1000〕首先,閱讀是主線,是啟蒙的基礎

文字是主體感知的語言材料,文字語言的感知應首先通過閱讀來完成。閱讀不僅是理解和感知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頻繁的訓練。深刻的理解是基於深入的閱讀和進取的思考。你讀得越多,思考得越多,你的自然感知就會越豐富。在教學中,周老師通過讓學生大聲、無聲、自由地朗讀,全面地展示了課文語言。在學生們通過朗讀體驗了壯觀的瀑布之後,周老師要求學生們用課文的語言來讚美瀑布。在展示了精疲力竭的瀑布式課件並閱讀了課文的相關段落後,學生們自然會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如失望和悲傷。周先生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們通過閱讀這些練習點的實施有助於學生語感的形成。言語練習與情感相互交融,閱讀中的情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閱讀。

II、精神對話啟蒙之源

在中國人充滿個性的生活中,學生以個性化體驗和審美愉悅從多個角度解讀文字內容《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嚮導。只有對話才能進入靈魂。只有對話才能相互接受。只有對話才能相互創造。在這節課上,周老師讓學生接近文字,與文字碰撞,接近作者,與作者溝通,讓學生有一個“零距離”“與文字和作者進行精神對話,用心傾聽,達到精神聯絡和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上自由流動,讓學生有與文字對話的內在需要。變“想我說”為“我說”想說“將成為師生情感交融、智力碰撞的過程,周老師用多媒體展示瀑布的兩種不同情況,為學生掀起了強烈的情感浪潮,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從孩子們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發自內心的哭泣保護環境,熱愛地球。

III、走向實踐;《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歸根結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把文章感知和生活感知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新思想、新問題、新價值。在本課中,周老師巧妙地運用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準備稿件。當巴西總統向巴西人民發表演講時,他巧妙地搭建了一個學生展示的生活平臺,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點燃了學生的情感之火,讓真理在學生慷慨激昂的演講中流動。在這個平臺上,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對話的本質已經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間和空間。他們充滿活力,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對瀑布的熱愛和同情,以及對環境的擔憂。這樣的平臺充滿智慧。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釋者和教學計劃的執行者。他是一個善於創造情境,富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上,周先生允許學生;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智慧。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靈魂與靈魂的接受。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上帝,“實踐”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的個性和學習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堂真正成為師生智慧飛揚的世界,成為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語文評課稿15

李老師的課,每一次都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昨天,聽了李老師教學的《橋》一課,有以下幾點感觸:

一、教學每一環節都圍繞“橋”展開。從開始的“回顧課文中的橋”到“直奔有形之橋”再到“探索無形之橋”、“感悟生命之橋”,每一個大環節,小環節都圍繞橋進行,並點出了“黨支部書記就像一座橋”,這樣的設計既巧妙又合理,同時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走進人物內心。特別是小練習“父親從隊伍裡揪出兒子,說兒子啊———”,“兒子瞪了父親一眼,說父親啊———”,等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悟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三、教師注重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對比句子讀、三個感嘆句的多次讀、理解讀、教師抓住了重點字、詞、句來引導學生如何正確的朗讀,不僅朗讀的多,而且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