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1W

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1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成因。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通才。一些現代學者還將他工作和托勒密(86-161)相提並論。1802號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下面我們來讀讀他故事!

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

少年張衡故事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祕決心。後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

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能看到2500顆星星,並且繪製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星圖;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候風地動儀;創造了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和能飛行數裡木鳥。

渴求知識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不足,不滿17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遊覽了當地名勝古蹟,考察了周圍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人情。在當時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曆法,還是很有名氣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

正是由於他這種虛心好學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他創制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儀器問世早1700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關於張衡:

張衡家族世代為當地大姓。他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餘財數百萬讓給他侄子。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張堪被任命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益州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被拜為漁陽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一萬騎兵。此後在他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但他對公孫述留下堆積如山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是一輛破車,攜帶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遊學。他先到了當時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地區。這一地區壯麗山河和巨集偉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後來著名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志趣大半還在詩歌、辭賦、散文上,儘管他才高於世,卻沒有驕傲之情。平常從容淡泊,不喜歡與俗人相交。

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2

張衡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餘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後張堪受薦拜官。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遊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巨集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曆法、數學等學問。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並反覆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面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徵召進京,拜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後曾調任他職,但5年後復為太史令。總計前後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裡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於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後,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徵拜他為尚書。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職遠低於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徵,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飛行數裡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一個關於張衡用“足趾畫怪獸”的傳說:張衡聽說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獸,於是前往畫它。但這個怪獸怕人畫它,所以不出來。張衡於是扔掉紙筆,怪獸就出來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畫下怪獸的行狀。能用足趾寫生,這雖然是種傳說,但也可見當時張衡的畫名是不低的。

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3

仰望星空

張衡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奶奶在院子裡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望天空,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裡。他好奇地用手指開始數星星。一顆,兩顆,三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

奶奶笑著說:“傻孩子,又在數星星了。那麼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眼都看花了,你能數得清嗎?”張衡說:“奶奶,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您看,這顆星和那顆星,中間總是離那麼遠。我數的時間久了,發現星星在移動,有的星星原來在天空東邊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走過來了,笑著說:“孩子,你看得很仔細。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是,看起來它們之間的距離好像是不變的。我們的祖先把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還起了名字。”爺爺停了停,指著北邊的天空,說:“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那叫北斗七星。勺口對著的那顆星,就是北極星。北斗七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噢!我找到了!”張衡興奮地又問道:“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星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好幾次爬起來看北斗星。當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樣的.北斗星果然倒掛著時,非常高興!但是又想:這北斗星為什麼會轉來轉去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但爺爺也不清楚。於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渾天儀

後來,張衡長大了,對天文、地理知識特別感興趣。他在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曆法的事情,這為他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的條件。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祕,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他創立了“渾天說”,並根據“渾天說”的理論,在西漢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得多的“渾天儀”。這個大銅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週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週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人們為張衡的諸多發明創造而驚歎,也為張衡筆下的洋洋文采所折服。張衡的名字刻在了文學歷史的漫漫長河,也刻在了他一生都在關注的浩瀚太空。為了紀念他,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