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後感【熱】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7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孫子兵法讀後感【熱】

孫子兵法讀後感1

因為很喜歡看《三國演義》,看了兩遍之後好想看第三遍。因為喜歡《三國演義》所以就想看《孫子兵法》。想多瞭解古代時期人們的智慧,看完了《孫子兵法》後真的讓我覺得驚歎,前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忽視,《孫子兵法》真的是兵家經典啊,它是在春秋末年寫的但很具現實意義,裡面一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的卻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孫子在開篇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因為我文言文的功底不太好所以要看看翻譯才能理解到裡面的深刻含義,“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的卻如此,現在發動的戰爭大家都有目共睹,哪一方是正義的必然會人心所向必。得到“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領導者的策略、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商場如戰場,很貼切的比喻。《孫子兵法》是套源自戰場的理論,那麼在商場上,我們對其加以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可以借鑑。

1、用人之道。當今企業,都提倡以人為本,優秀的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裡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與現代企業視人力資源為企業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企業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企業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內部不能同心協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於內耗之中。

2、企業文化。“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始計篇)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面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組織內更高的員工要求,組住對戰略已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規劃是一種預測性活動,簡而言之“算也”。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要制定本年度的戰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劃、未雨綢繆,就可以從容應付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什麼都不準備在當今高速運轉的市場環境中,勢必淘汰出局!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軍勢篇)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正如將帥看到戰爭中的“勢”一樣,企業主管應把握商場上的“勢”,及時組織合適的人力,抓住商機,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讓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位置上,掌握好機會,發揮出作用。這裡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中所強調的“勢”類似。商場上各種資訊瞬息萬變,紙上談兵、墨守成規、按圖索驥只能被商場的大海所吞噬。敵變我變,關鍵在於誰先,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先發制人。

《孫子兵法》是商戰中的“聖經”,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飛速過度的時代,也就是在各個行業的商戰中從一統“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飛速向“戰國”發展的時代,《孫子兵法》對我們的企業家們更具有深淵的指導意義和實際的使用意義。

《孫子兵法》只讀一遍等於沒讀,要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

孫子兵法讀後感2

書櫃裡面的書不下上百本,而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那本博大精深的恢巨集著作《孫子兵法》,可謂:“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首先,喜歡《孫子兵法》這本書是為作者的意志力所折服。其作者孫武,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因有孫臏之稱。後經齊國使者祕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作為一個雙腿殘疾,行動不能自如的人,他忍辱負重的堅強意志力、對待自我的人生夢想永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理念對我個人有著超強的震撼力。工作的艱辛、繁瑣經常會讓我失去耐心,業主們的不理解,也會讓我在事業的追求中迷失方向感……這一切和作者的經歷相比,又是多麼的微乎其微啊,作者的經歷更讓我堅定了自我的人生夢想,以及在這條夢想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其次,《孫子兵法》是我們中國人自我的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禮貌的結晶。美國人稱《孫子兵法》為歷史上最傑出的智慧,併成為美國高階軍校的必修書目;日本人將《孫子兵法》列為商界領袖的必讀書。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為古人的成就而自豪,更被這部經典的哲學著作、軍事著作而深深的著迷。

當然,《孫子兵法》中最吸引我的還是書中的資料博大精深、思想深刻卓越,邏輯緊密嚴、韻味無窮。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著相似的聯絡。對我個人來說更是:“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懂得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是能夠借鑑運用到工作中的。

1.《孫子兵法》中的“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本事;經過比較,我發現自我還不具備足智多謀、勇敢果斷的本事,而工作中應當做到的'賞罰有信還貫徹落實的不到位。自我仁愛部下、治軍嚴明的管理理念更應當發揮的淋漓盡致。《孫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更獨到之處,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作為一名基層工作的者,我的理解是親愛士卒,使其心甘情願赴湯蹈火,與主將同生死。但親愛絕不是溺愛,更不是放縱,而是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陣法整齊、排程有數。

2、在《軍爭篇》中,闡述了兩軍對壘戰爭的決策者必須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景做出不一樣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應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對團體和個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因地生宜,靈活運用,讓每一位量才而用,恰到適宜,掌握適度,發揮出作用。那裡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中所強調的“勢”類似。

3.“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當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當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團隊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一樣的道理。在物業工作中,必須重視績效管理,同時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精神獎勵。隨著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在工作中,我們必須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實現激勵效果。

初讀《孫子兵法》時,只覺得晦澀;再讀《孫子兵法》時,腦袋有幾分會思考了,好像是有那麼回事;如今,又捧起《孫子兵法》一書時,思緒萬千,感悟良多。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日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先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禮貌的精深的同時,多讀讀我們中國人自我的文化經典,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僅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孫子兵法讀後感3

《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由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軍事命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初讀《孫子兵法》,只覺得晦澀;再讀《孫子兵法》,腦袋會思考了,好象是有那麼回事。如今,又捧起《孫子兵法》,想寫點感悟,與專業相關的東西。

商場如戰場,很貼切的比喻。《孫子兵法》是套源自戰場的理論,那麼在商場上,我們對其加以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可以借鑑。

1、用人之道。當今企業,都提倡以人為本,優秀的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裡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與現代企業視人力資源為企業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企業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企業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內部不能同心協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於內耗之中。

2、企業文化。“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始計篇)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面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組織內更高的員工要求,組住對戰略已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規劃是一種預測性活動,簡而言之“算也”。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要制定本年度的戰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劃、未雨綢繆,就可以從容應付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什麼都不準備在當今高速運轉的市場環境中,勢必淘汰出局!“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軍勢篇)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正如將帥看到戰爭中的“勢”一樣,企業主管應把握商場上的“勢”,及時組織合適的人力,抓住商機,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讓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位置上,掌握好機會,發揮出作用。這裡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中所強調的“勢”類似。商場上各種資訊瞬息萬變,紙上談兵、墨守成規、按圖索驥只能被商場的大海所吞噬。敵變我變,關鍵在於誰先,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先發制人。

3、激勵機制。“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該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該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企業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一樣的道理。企業良好的績效管理還需要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隨著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企業在極力員工時,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避開員工已得到滿足的需求,去滿足員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實現激勵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行軍篇),孫子在治軍上強調文武兼施,賞罰並重。在企業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賞罰並用,才能提高員工的生產積極性,使人人爭先,個個努力,形成良好的企業氛圍。

孫子兵法》是商戰中的“聖經”,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飛速過度的時代,也就是在各個行業的商戰中從一統“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飛速向“戰國”發展的時代,《孫子兵法》對我們的企業家們更具有深淵的指導意義和實際的使用意義。

《孫子兵法》只讀一遍等於沒讀,要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

孫子兵法讀後感4

初次讀《孫子兵法》是在十一二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有著少年獨有的“虛榮心”,為了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硬生生看了不少文學名著。現在再讀《孫子兵法》,感受到了許多幼時不曾感受到的觸動。

《孫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了。歷史的長河沖毀了許多“曇花一現的經典”,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著許多“堅如磐石的經典”,它們經受住了千百年的磨難,依然頑強地存留在那裡,飽受磨礪的它們更是沉博絕麗。《孫子兵法》存世兩千餘年,從千年來的代代相傳,可以窺見其內容的精妙之處,否則也不足以支撐它的賡續。

在我個人看來,每個人對於歷史都有自己的見解。把原著翻譯成白話文或許更容易理解,但是想要從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還需要讀原著。雖然原著使用的文言文相較於白話文更難理解,但可貴之處在於,每個人不同的翻譯方式得出的不同結果。我們或許不能完全理解孫子的思想,但是在探索中無限接近,也可以視作一種樂趣吧。

《孫子兵法》講的是戰爭策略,是我國最早的.兵書。但是,通過學習與解讀,它不僅僅可以適用於戰爭,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可以運用到的。我希望大家不要因為這是一本兵書而錯過了一本好書。《孫子兵法》共十三章,分別從戰略運籌、作戰指揮、戰場機變、軍事地理、特殊戰法五個大的方面講述孫子的軍事思想。

在第一篇《始計篇》中,孫子提出,作戰在五個方面,道、天、地、將、法。只有君王重道,百姓信服,天時地利皆在,將領忠心智慧有謀略,兵馬充足,制度完善,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在第二篇《作戰篇》中,孫子講究速戰速決,忌諱作戰時間過長,過度消耗人力物力。第三篇《謀攻篇》講到不費兵力使敵國投降是上上策,是最高明的。此外,還要有高明的將領,能做到知己知彼,用多於敵人軍隊的數量打敗敵方。第四篇《軍形篇》中,注重做好充足的物質準備。第五篇《兵勢篇》講述作戰中的偶然因素,兵力的合理配置、士氣的高低,都對作戰有影響,最好是出奇制勝。《虛實篇》講求創造機會,使兩軍對戰時我強敵弱,以多勝少。《軍爭篇》注重作戰先機的重要性。《九變篇》講究隨機應變,對不同的敵人採取不同的戰略。《行軍篇》講述行軍途中的準備。《地形篇》講述不同的地形要採取的策略方法是不同的。《九地篇》通過地形對我軍作戰的優劣,將九種情況對應的地形分為九個,逐一分析不同地形對作戰的影響。《火攻篇》從名中即可看出這一篇著重於講述以火作戰。《用間篇》則講求作戰要智取,注意間諜的使用。從孫子十三篇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孫子講究的是以多勝少,有十足的把握才進行戰爭。同時,戰爭要利用有利條件和注意使用謀略。通過用最小的國家消耗來取得戰爭的勝利;利用優勢,出其不意,獲得戰爭勝利。

通過研讀《孫子兵法》,發現其中的一些思想拿到我們行政學中也是可以使用的。任何領導者都應掌握審時度勢、通權達變之道。領導者在管理時,恰當地使用策略會使團隊更加團結向上。領導者要清楚所處行業的知識以及企業的知識,對於競爭者更是要了如指掌,正如書中所講的知己知彼,才能一舉將敵人拿下。領導者還要有良好的協調能力,《九變篇》中的戰略戰術可以參考。但是有一些方法放在今天就不是那麼合適了。《孫子兵法》第十三篇中,提到使用間諜,但在今天的法治社會中,間諜活動是違法犯罪的活動,是不可以進行的。對於其中的內容,我們要有取有舍,找到適合自己的並且將它變成自己所儲備的知識,並在人際交往、工作學習、日常生活中用到這些知識。

通過將《孫子兵法》與行政學的聯絡,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本書籍的優秀之處。好的書籍不僅僅對當時時空的人有啟發作用,在過了幾百年幾千年之後,仍然對人們有著啟發作用。在學習行政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多多學習像《孫子兵法》這類的書籍。在學習課本內容之餘,豐富自己的見識,加深對行政學的認識,更好的瞭解行政學這一門學科。也希望我對於《孫子兵法》的一點點認識,可以激起您對於閱覽這本書的慾望,同時也歡迎更多的人與我討論學習本書,一起體驗不一樣的樂趣!

《孫子》就是《孫子兵法》,齊國人孫武所著。孫武曾經在吳王闔閭手下當軍事顧問,寫了這本十三篇的兵書。後世的孫臏就是他的子孫。中國自古就有寫兵書的傳統,黃帝李法,周公司馬法,姜太公六韜都已經散軼。《孫子》作為後世能看到的最全的古兵書,歷來是名家研究的重點。曹操、杜牧等都做過註解。杜牧甚至把自己注《孫子》作為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

《孫子》整體上是一本教人怎麼勝利的讀物,世事的規則往往大抵相同。勝利既可以是行軍作戰的勝利,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勝利,端看讀者自己要如何運用。整本書不算註解只有將近六千多字,短小精悍。但其中所凝聚的智慧火花即使穿越兩千年也沒有絲毫褪色,使人獲益匪淺。特整理筆記。

孫子兵法讀後感5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六篇“虛實篇”的第七部分,守其所不攻。。

一、兵法解析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意思就是:防守而必然能夠穩固的,是因為防守的是敵人不易進攻或不敢攻的地方。孫子在《虛實篇》中對“守其所不攻”這一謀略作了詳盡的闡述,概括起來有三種方法:

一是重點防守在敵人“示形”時的不攻之處。兵不厭詐,敵“示形”時的不攻之處,恰是其真正的“必攻”之地,所以要“守而必固”。

二是退卻要快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退卻是防守的重要一環,當不利於進攻時,要及時主動退卻,速度要快,使敵人追趕不上,從而儲存自己的實力。

三是“畫地為守”,“乘其所之”。孫子說:“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乘其所之也。“畫地,即劃地,這裡表示沒有修築營寨工事。乘其所之,即改變敵人去向,把他引向別的地方。此句意為:我若不想交戰,即使是畫地而守,不做防禦,敵人也無法和我交戰,那是因為我設法改變了敵人的進攻方向。

東漢永平十六年,北方匈奴大舉進攻雲中,雲中太守廉範奉命抵抗,可是手中的部隊只有匈奴兵的一半,怎樣才能守住陣地呢?

部署建議廉範趕緊向友鄰求救。廉範怕遠水解不瞭解渴,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抗拒敵人。

夜晚,廉範讓士兵每人拿一個十字形火炬,用手握住一頭,其餘三頭都點著火,然後分散站開,在軍營中來回巡邏。這樣,給人的感覺一個人成了三個人。漢軍的數目頓時增加了三倍。

和漢兵對峙的匈奴人見廉範軍營裡有這麼多火光移動,以為漢朝的援兵到了,天一亮趕緊撤離。

廉範乘勢追擊,殺敵數百。匈奴兵慌忙中自相踐踏,又死了1000餘人。從此,匈奴再也不趕進犯雲中。

面對強敵,廉範巧用無中生有之計,騙敵詐敵,使匈奴落荒而逃。正所謂“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乘其所之也。”

除了“畫地而守外”,“守其所不攻”還強調防守要注重敵人“示形”不攻之處。孫子“守其所不攻”,用於戰場上的防禦是至關重要的。但這一謀略的要義也可運用到其他領域。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難免會遇上一些不願做又盛情難卻之事。如果巧用“守其所不攻”,就會擺脫麻煩。集中精力於自己的事業。英國生物化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62年獲得諾貝爾獎後,許多地方邀請他去演講,記者採訪,電臺錄影,忙得他無法集中精力投入研究工作。

這使他十分苦惱,後來他印製了一種萬用謝絕書。

上書:克里克博士對來函表示感謝。但十分遺憾,他不能應您的盛情邀請而贈送相片,閱讀您的文稿,為您治病,作一次報告,接受採訪,參加會議,發表廣播講話,擔任主席,在電視中露面,充當編輯,充當證人,接受名譽學位。

這一招特別有效,那些想去麻煩克里克的人一見這份謝絕書,望而卻步了,克里克因而從眾多的社會公務中擺脫了出來。

孫子說:“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意思是說退卻是“守其所不攻”的重要一環。

當不利於進攻時,就要主動退卻,速度要快,使敵人難以追上。克里克巧妙地運用了這一退卻之策,那份謝絕書對事不對人,既能使自己不被打擾,又能讓對方理解自己這麼做的苦衷,可謂“退身而術”。

二、古今聯想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意思就是說:

凡先到達戰場等待敵人的一方就主動、從容,後到達戰場倉促應戰的一方就被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在戰爭過程中,總是千方百計地去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孫子的這段話闡述了主動權在戰爭程序中的.重要性。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牢牢地掌握“致人而不致於人”這一韜略,穩操行動的自由和自主權,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在目前科技迅猛發展的情況下,企業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競爭,誰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優先開發出新產品,誰就能取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反之,將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甚至被市場所淘汰。

因此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居於主動地位,就必須牢牢地把握技術進步這把競爭的利器,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術水平,加快新產品的研製與開發,這樣才能夠做到“致人而不致於人”。

三、感悟

守其所不攻。

這篇文章讀起來說實話,有點燒腦,不過我總結了,就一句話,在合適的時候做主動防守。

當然防守是為了儲存實力或佯裝,然後給對方敵人以致命一擊。

在《孫子兵法》裡,學到的不僅僅是在戰場上的技術,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們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的技巧。

孫子兵法讀後感6

略讀《孫子兵法》,似懂非懂,只覺得雲裡霧裡,不知其精妙之處何在。《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作者孫武,字長卿,他對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避實擊虛、致人而不致於人、先勝而後求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以正合,以奇勝、是眾寡只用者勝。全文共十三篇:兵勢、軍形、行軍、九變、謀攻、軍爭、虛實、作戰、始計、用間、火攻、九地、地形。

《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作戰》主要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短短十三篇,卻是孫武嘔心瀝血地花十年創作而成,給後代的我們留下一大筆財富。

作戰講究的是戰術,《孫子兵法》開篇第一章為計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正是出於此篇。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真是不變的真理。戰場,要分勝負,考場,要分輸贏;官場,要論升降;職場,要論得失。當今的商場不正是一個不見硝煙的戰場?如果拼的只是老本,只是舊定式,那麼很快就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所以說很多企業便在創新及高科技領域展開了新一輪的爭奪。就學習而言,難道不需要多變的計策嗎?自學的時間多了,老師也不會像高中那樣壓著你,看著你,於是乎有人開始遨遊在遊戲之中,有人卻在暗自奮鬥;有人很快就能掌握好新的知識,有人卻絞破腦汁還是一知半解。沉迷遊戲者忘記了虛實,自己的能力和目標,只圖一時的快意,孫子的作戰篇和形篇,不正是告誡我們要運籌帷幄,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道理嗎?第八篇——九變,講的是隨機應變,出神入化的觀點。孫子曾得出這樣的結論——通於九變之利者,只用兵矣;講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在孫子看來“通變”的重要性不言可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既要用計,又要變通,好的學習方法勝過埋頭苦幹,在用知識全副武裝自己的同時又要學會尋找通往成功彼岸的捷徑。

孫子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戰爭情況。

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強調在敵對雙方激烈對抗的戰爭中要取得勝利,作戰指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瞭解之上。說明了只有瞭解敵人的情況,才可以找到方法去對付。如果只是有勇無謀,那麼只會是杯具。古有項羽對劉邦,赤壁之戰,都是以弱勝強的鮮明例子。

2、“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即善於根據戰場敵情的變化,去運用適宜的戰法。為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為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化為轉移。

3、“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孫子》認為:“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爭指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4、要善於觀察敵人並瞭解敵人行為的本質內容。

《孫子》認識到既要了解戰爭中的現象也要了解現象背後的本質。但是要了解本質通常要費一番功夫。“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它強調認識戰爭情況必須把一切不易注意到的細微現象都收集到,全面瞭解敵情,並且要對收集到的情報“微妙”一番,即經過認真的思索,以抓住本質,抓住敵人的真實意圖。

文章裡說過“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指的是民心。“天”、“地”則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指的是作戰的謀略和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在古代,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讀《孫子兵法》真使我受益匪淺,一遍已不足矣!《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戰略寶典,它已在各個領域發揮其不可比擬的作用。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不過,還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日子裡仔細揣摩。

孫子兵法讀後感7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

孫武的生卒年月現已不可考。他本是齊國人,後移居吳國,因擅長兵法,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廬。孫武將其所撰兵法13篇獻給吳王,闔廬遂以孫武為將,出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揚名諸侯之間。孫武最終終老於吳國,葬在吳都巫門外。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指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將”和“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能夠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採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於敵”,“勝敵而益強”。

《謀攻》篇主要論述瞭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異常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勝利。僅有先使自我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行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我的軍事實力為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比地戰勝敵人。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經過機動掌握主動,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

《九變》篇主要論述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靈活性的基礎在於對利弊進行全面的衡量。

《行軍》篇主要講述瞭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確定敵情和團結將士。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一樣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將帥應重視地形,善於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礎上,將帥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確確定敵情,以奪取勝利為行動的唯一準則,並能使全軍上下團結一心,服從指揮,那就能無往而不勝。

《九地》篇論述了在九種不一樣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在不一樣的作戰地區,將帥應根據地形的不一樣而採取不一樣的行動。用兵的原則在於善於發現敵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備,迅速行動,集中兵力,搶先攻佔其戰略要地,以壓倒敵軍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火攻只是輔助軍事進攻的一種手段。所以,火攻者應利用縱火所引起的敵軍的騷亂,適時發起攻擊,發展並擴大戰果。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是否瞭解敵情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影響。要先知敵情,只能求諸間諜。僅有大聖大智大仁大義之人才能使用各種間諜,獲得廣泛的情報。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它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武在其書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一理論不僅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並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孫子兵法》雖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處時代的限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陷並不能掩蓋它的光輝,絲毫也無損於它的偉大。

孫子兵法讀後感8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初讀《孫子兵法》,只覺得晦澀;再讀《孫子兵法》,腦袋會思考了,好象是有那麼回事。如今,又捧起《孫子兵法》,想寫點感悟,與專業相關的東西。

商場如戰場,很貼切的比喻。《孫子兵法》是套源自戰場的理論,那麼在商場上,我們對其加以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能夠借鑑。

1、用人之道。當今企業,都提倡以人為本,優秀的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本事;“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那裡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與現代企業視人力資源為企業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企業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企業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內部不能同心協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於內耗之中。

2、企業文化。“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始計篇)戰爭的決策者必須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景做出不一樣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應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應對組織內更高的員工要求,組住對戰略已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規劃是一種預測性活動,簡而言之“算也”。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要制定本年度的戰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劃、未雨綢繆,就能夠從容應付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什麼都不準備在當今高速運轉的市場環境中,勢必淘汰出局!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軍勢篇)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正如將帥看到戰爭中的“勢”一樣,企業主管應把握商場上的“勢”,及時組織適宜的人力,抓住商機,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讓適宜的人才在適宜的位置上,掌握好機會,發揮出作用。那裡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中所強調的“勢”類似。商場上各種資訊瞬息萬變,紙上談兵、墨守成規、按圖索驥只能被商場的大海所吞噬。敵變我變,關鍵在於誰先,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先發制人。

3、激勵機制。“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當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當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企業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一樣的道理。企業良好的績效管理還需要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隨著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企業在極力員工時,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避開員工已得到滿足的需求,去滿足員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實現激勵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行軍篇),孫子在治軍上強調文武兼施,賞罰並重。在企業管理中,也僅有文武兼施,賞罰並用,才能提高員工的生產進取性,使人人爭先,個個努力,構成良好的企業氛圍。

《孫子兵法》是商戰中的“聖經”,異常是在今日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飛速過度的時代,也就是在各個行業的商戰中從一統“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飛速向“戰國”發展的時代,《孫子兵法》對我們的企業家們更具有深淵的指導意義和實際的使用意義。

《孫子兵法》只讀一遍等於沒讀,要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

孫子兵法讀後感9

第一次聽說是華彬是在吳軍的《谷歌方法論》中,吳老師引用了華彬對“以正合,以奇[jī]勝”的理解,觀點與眾不同,由此我也收藏了他解讀《孫子兵法》的全集,這周終於有機會一飽眼福了。

今天我們先看看《華彬講透孫子兵法》的前三篇《計篇》、《作戰》、《謀攻》。

從某種意義上講,前三篇的思想跟市場經營的思想很像,《計篇》像是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SWOT是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詞語的英文首字母縮寫),《作戰》講的是費用預算和資源保障,《謀攻》講的是戰爭中的基本原則,如上兵伐謀、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開篇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這第一句便表明了孫武的戰爭思想,在他看來,打仗是個很嚴肅的事情,關係著國家和百姓的生死,所以全篇都在講“不戰而屈人之兵”,怎樣不打仗就能贏,或者是先勝而後戰,將贏得戰爭的把握提到最高,損失降到最低。

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並列,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兵書,高中的時候我還買過一本書就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但是《孫子兵法》的“計篇”中計字是計算的意思,是戰略層面的實力比較,《三十六計》中的計字則是奇謀巧計的意思。

《三十六計》講的是怎樣以弱勝強,貪巧求速;《孫子兵法》講的是實力決勝,是最笨拙的贏法。所以這兩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完全相反的,《孫子兵法》一直說的是怎麼把自己培養成“大腿”,再跟“胳膊”打;《三十六計》則側重講怎麼以“胳膊”的實力扭過“大腿”。

我們做任何事業,奇謀巧計都不是本質,劉邦打贏了項羽,步步都有精巧的計謀,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項羽在SWOT的戰略面實力分析中就已經輸了,所以項羽輸本來就是大概率事件。

打仗和經營一樣,自強才是硬道理,功夫要用在平時,交戰就是那麼一下子,就像考試一樣,不要老想著技巧,技巧很重要,但是隻能錦上添花,500分的實力怎麼調整也考不到700分。

所以《孫子兵法》並不是一本讓人熱血沸騰的書籍,它追求的理念是以絕對優勢取勝,真正的勝戰往往看起來平淡無奇,“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就像泰森能一拳KO一個普通人一樣,要多做這種幾乎沒有懸念的事情;而四兩撥千斤那樣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則是極端的小概率事件,就像中了五百萬大獎,我們不應對它有所迷戀,更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自己的實力會差到那種程度。

在《作戰》篇中,孫武強調了打仗就是打錢糧,像書裡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運送糧草的成本是極高的,比如秦國t攻打匈奴,從山東運糧食,兩百石運到一線就只剩下一石了,因為路途遙遠,往返路上牲口和人都要消耗,一來一回,實際成本是可使用軍糧的200倍,這個數字讓人震撼。

所以他在書中多次提到“因糧於敵”,也就是日本人當年提出的以戰養戰,搶奪敵人的'軍械、糧食,從而大幅降低對腹地的資源需求。

除了降低物資的成本之外,他還提倡降低人力成本,想方設法讓士兵全心全意地為了勝利而戰,甚至可以使用俘虜作戰。

後世兩位偉人繼續將這個戰爭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一個是拿破崙,他打破了歐洲歷史上的貴族軍隊和僱傭軍制度,將戰爭發展為人民的戰爭,甚至婦女、兒童都可以參戰。直接依託於人民,全民皆兵,人民供給吃穿、兵源等所有一切用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謀攻》篇中,孫武重點強調了自己“求全”的思想,就是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勝,最好連敵人也能保全,在損失最低的條件下贏得戰爭。他的整個軍事思想就是“慎戰”和“不戰”,所謂“兵不可玩,武不可黷”。

孫武反覆說的一個觀點就是“先勝而後戰”,也就是隻在有絕對勝算的情況下才能打仗,不然就要忍住,有戰略耐心,不斷地去為戰勝了做準備,直到條件成熟。

在《謀攻》中,最重要的觀點是以多勝少,打不過就跑,儲存有生力量。歷史從來都只偏愛以卵擊石的英雄事蹟,幾千年來發生了不計其數的戰爭,能被人牢記的都是那些雞蛋打碎石頭的故事。這在管理學上叫“沉默的證據”,真正的大概率事件因為平淡無奇,都被人們選擇性忽略了,所以在世人心目中以少勝多倒像是主流事件一樣。

另外一個思想就是知己知彼,這裡只打開談一點,類比到經營活動中,知彼並不是知道競爭對手,而是客戶。我們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客戶的訴求,才能做出最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整天盲目研究競爭對手是瞎耽誤工夫,有可能最終的結果是我們和友商一起出局。

孫子兵法讀後感10

《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由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在深刻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軍事命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孫子在開篇即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領導者的策略、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 “ 凡 此 五 者, 將 莫 不 聞, 知 之 者 勝, 不 知者 不勝”。在古代,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在計篇中孫子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說明孫子戰爭保持一種謹慎的態度。“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這表明孫子對於是否進行戰爭相當審慎;“兵貴勝,不貴久”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則表明孫子對如何進行戰爭相當謹慎。 孫子認為戰爭勝敗的五項基本因素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帥,五是法制。政治,是講要使民眾和君主的願望一致。天時,是講晝夜、陰晴、寒冬等季節變化。地利,是講遠途、近路、險要等地形條件。將帥,是講才智、誠信、仁慈等條件。法制,是講部隊的編制、將帥的職責等部隊基本情況。 孫子認為用兵作戰不單是軍事力量的對比,它主要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因素的決鬥。戰爭是以有生力量為主的物質基礎上進行的智力鬥爭,使用詐術是它的特徵。用兵作戰以欺詐為原則,要領在於詭詐(欺騙)。其詭道思想在“詭道十二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詭道十二法”:1、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3、近而示之遠4、遠而示之近5、利而誘之6、亂而取之7、實而備之8、強而避之9、

怒而撓之10、卑而驕之11、佚而勞之12、親而離之。詭道“前四條”是以相反的形象迷惑對方,使對方不辨真假。“後八條”是因勢利導造成不利於對方而利於我方的假象。 孫子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 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 孫子 》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戰爭情況。它提出一些正確認識戰爭情況的原則和方法。

1、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在敵對雙方激烈對抗的戰爭中要取得勝利,作戰指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瞭解之上。

2、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即善於根據戰場敵情的變化,去運用適宜的戰法。為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為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化為轉移。

3、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子》認為:“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爭指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4、要善於觀察敵人並瞭解敵人行為的本質內容。《孫子》認識到既要了解戰爭中的現象也要了解現象背後的本質。但是要了解本質通常要費一番功夫。“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它強調認識戰爭情況必須把一切不易注意到的細微現象都收集到,全面瞭解敵情,並且要對收集到的情報“微妙”一番,即經過認真的思索,以抓住本質,抓住敵人的真實意圖。

《孫子兵法》開篇就強調戰爭是國之大事,必須慎重對待。其後,它又不斷強調難關,“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誡君主和將帥,對待戰爭要“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兵凶戰危,“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軍事思想。它強調不需要戰爭,就使敵人俯首稱臣,這是戰爭的一種不戰而勝的思想。這樣就不用傷害百姓人民、下屬甚至自己。其實這是一種人文主義精神。

《孫子兵法》是現存中國和世界軍事理論史上最早形成戰略體系的一部兵學專著,寥寥千餘字,但內容包羅永珍、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廣為傳播。《孫子兵法》有極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我們從中能夠

得到很大的啟發。

千古流傳的《孫子兵法》凝結孫吳必勝的智慧和心血,全書共十三篇,貫穿他全部的謀略智慧,留下了重要的戰略思想。“兵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自保而全勝”等經典的戰爭論述,是我們這新一代的人們對孫武不禁肅然敬。《孫子兵法》沒有最高境界,只能靠心去領悟,書中有很多思想不僅可以在戰場上用,而且在商場上同樣適用。

孫子兵法讀後感11

孫子兵法讀後感之謀攻篇:不戰而勝!上一篇主要講的是《孫子兵法》的第三篇(謀攻篇)的第三部分,知彼知己,告訴我們“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的思想。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三篇“謀攻篇”的第四部分,不戰而勝。

一、兵法解析

軍、旅、卒、伍是古代軍隊的編制,12500人為軍,500人為旅,100人為卒,50人為伍。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就是:

大凡用兵的法則,使敵國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而出兵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而出兵擊破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擊破它就次一等。所以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制勝韜略,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是其中最好的。

孫子透徹地闡發了全勝戰略的思想內容。他一氣說出五個“全”字,並用五個“破”字作為反襯,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他主張對敵要儘量做到不戰而戰,這樣才能全其國,全其軍,全其旅,全其卒,全其伍,才能不戰而勝。

為什麼百戰百勝卻不是善之善者呢?因為孫子所追求的不是那種付出慘重代價的苦澀的勝利之果,而是要獲得既迫使敵人屈服又使自己絲毫不損的“全勝”。

孫子認為,即使一方百戰百勝,也要出動戰車千輛,輜重車千輛,軍隊十萬,還得千里運糧,這樣日費千金,何況戰場上雙方拼殺,“殺敵三千自損八百”,所以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如果“伐謀”“伐交”,不費一兵一卒就使敵人降服,這自然是最佳的選擇了。

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謀略,內涵十分豐富,它包括以下內容:

其一,從實行條件看,它是以強大的實力為後盾,這種實力不單指軍事,還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諸多方面。誠如張預所言:“明賞罰,訊號令,完器械,練士卒,暴其所長,使敵人從風而靡,則為大善。”

其二,從運用的手段看,主要採用“伐謀”“伐交”。或以謀略瓦解敵軍,或以外交手段分化敵國同盟,從而不虞而勝。

其三,從運用範圍看,“不戰而屈人之兵”既可以是一種大戰略,也可以是一項具體的戰術,大至敵國、敵軍,小至敵卒,都可以兵不血刃使之屈服。

最後,從目的看,它是以最小的犧牲達到最佳的戰爭目的,這就是孫子所言“善之善者”的`精藝所在。

孫子“不戰而勝”的謀略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在商業經營中,為了爭奪市場,也要運用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即不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硬拼的方式,以免兩敗俱傷,而是採用謀攻的方式,靈活使用各種巧妙的策略,迫使競爭對手屈服而取勝,戰後日本商品佔領美國市場即使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市場容納了全球消費量的六分之一,誰都想打入這一市場,可競爭十分激烈。日本在戰後初期,自知經濟實力還不十分強大,便採用外圍戰術,先把產品打入亞洲市場,然後是亞非拉各國市場,並沒有進軍美國而不顧血本。

到了6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變得日益壯大,它開始向美國市場進軍,但它採用的也是全勝戰略。

如日本松下公司70年代末在美國設立子公司,一開始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並沒有盈利多少。

80年代初,為了提高美國松下公司的產品競爭力,總經理山下俊彥改變方針,讓美國松下子公司與美國國際通用公司(IBM)結成業務聯絡,共同製造小型計算機,其實是利用IBM公司的先進技術,為其承包生產任務。

這一決策使日本松下子公司在美國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使松下公司的其它產品也順利進入美國市場,大受顧客歡迎。

不戰而勝這一兵法準則使山下俊彥輕鬆地在商戰中獲勝。

二、古今聯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意思是說: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使敵軍屈服而不用直接交戰,奪取敵人的城邑而不用硬攻,毀滅敵人的國家而不需久戰,一定要用全勝的謀略來取勝於天下。這樣軍隊就不至於疲憊受挫,而勝利可以完滿地取得,這就是謀攻的法則。

這一謀略實質上體現了戰爭中兵家的本能和目的,即在打擊和消滅敵人的同時,又儘可能地保全和發展自己。這一謀略在兵站中被稱為低消耗戰略,被兵家們廣泛採用。

在現代市場競爭中,低消耗戰略表現為總成本領先戰略,即指企業在某一競爭領域中,始終以低於競爭對手的成本而取得行業領先的地位。與兵站中低消耗戰略相類似,商戰中的總成本領先戰略,可以使企業獲得高於諸競爭對手的對抗中取得有利的市場地位。

三、讀後感

不戰而勝,選擇最佳的取勝方式,運用謀略、技巧迅速取勝,這才是上上策。

作為創業階段的創業者來說,不要總想著競爭,不要總想著幹掉對手,在競爭的過程中,自己公司多多少少也會經歷一些損失,為什麼不去選擇合作共贏呢?與競爭者站在一條戰線上思考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創業遊戲都是沒有邊界的,如果總想著幹掉對手,那你是幹不掉的,唯有與對手合作,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眼界才會不一樣。

就像我之前跟某網際網路公司高管聊天,他說,我們的定位不是傳統某類公司!這是一個道理!

孫子兵法讀後感12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是中國古籍的經典之作,通讀全篇,有一點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中華文明主要講求“仁義禮智信”的深刻儒家文化氛圍裡,有這樣一部“兵者,詭道也”,這種仁義並不佔據核心地位的著作傳世至今,這樣的差異很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否正是這樣才說明了孫子兵法是經過長期歷史檢驗具有實用性的著作呢?其實這種差異是求同存異的。

儒家和孫子兵法都是要完成目標,不同的是,儒家的最高目標是平天下,如此巨集大目標的實現方法最終一步步推演到“人”這個核心上,“仁義禮智信”都是對人的修行要求,通過人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的修行,最終實現平天下;而孫子兵法更講究競爭性,講究的是做事的道天地將法,人不是成事唯一因素,環境以及人與環境的互動同樣重要。

因此,相比起來,孫子兵法更有直接的實用價值,所以即使到了今天,只要是有紛爭的地方,孫子兵法都有用武之地,而現今,除了國際關係外,最大的紛爭場就是商業戰場了。

上文提到“道天地將法”,聯絡商業,就是經營企業要符合道,即符合社會執行規律。天,是掌握好時機;地,是要深刻了解市場需求環境,規避劣勢;將,是要有專業能力的可以帶團隊的核心人才;最後是要運用好方法。非常符合當今戰略所說的外部、內部環境分析以及戰略選擇。

孫子兵法圍繞這一核心思想寫就了13個篇幅,在講述道天地時直接融入相關的將法要領。全書主要有五大內容:一、戰略運籌,二、作戰指揮,三、戰場機變,四、軍事地理,五、特殊戰法。

我重點閱讀的行軍、地形、九地和火攻篇,就是軍事地理和部分戰場機變的內容。行軍篇分別從地理位置、敵軍狀態和軍隊管理三個角度講述了處軍相敵的要領,地形篇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篇講的是依“主客”形勢採取相應的戰術,火攻篇講述以火助攻的方法。

這四塊內容如果聯絡到商業,我做了以下思考和對應:

行軍篇強調的是在競爭環境下,企業在日常運營中的競爭風險管理。文中提到的各種地理位置對應的是企業當前所處的客觀環境,因此企業運營要像孫子兵法一樣劃分不同的環境,預測風險,並準備應對方案;這些應對方案有一些共同點,就是最好要“視生處高”,就是站在高處是最有生機的,也就是說對競爭風險的管理,最好佔據當前環境最有利的位置,站在高一層的層面來看待競爭風險,因此也就出現了當今的頭部效應和贏者通吃,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成為市場的領頭羊是競爭風險管理的方法之一。

競爭風險管理不能只管理自己的位置,還要摸清敵軍的狀態。敵軍狀態這一部分對應的就是企業競爭對手的狀態,孫子兵法提供了一個從現象推演競爭對手實際目的的模板,對企業而言就是在暫停搶佔市場的運營期,要摸清各種對手的行動作為預警訊號,並建立起預警體系。而這個體系的良好執行還需要團隊的力量,孫子兵法在此提到了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與制度之間的抗衡與聯絡。

除了企業的日常競爭風險管理,接下來企業面對的.就是市場,進入了地形篇。當今在全面互聯的市場環境下,在國內範圍看,地形對商業競爭並無太多意義,但其實它可以理解為客觀的消費群體特徵,企業可以學習孫子兵法構建消費群體特徵畫像。本篇還強調了做這些工作需要合格的將領,商業中就是這個專業模組的團隊領導者,並且職責劃分要明確。

九地篇則從市場競爭者角度描述市場佔有的格局,在我們以地形篇分析消費群體後,還要了解這些消費群體市場已經被哪些其他企業所佔領,九地篇的思維就是如何選擇細分市場以及如何進入細分市場的思維。虛與委蛇,迷惑競爭對手,以及合理利用管理團隊成員的心理狀態,是有效的進入細分市場手段之一。

因此,地形篇和九地篇可以說分別是市場營銷理論中很重要的初始部分,分別對應分析市場機會和選擇目標市場兩塊內容。

火攻使用了君子善假於物的思維,比如借用機構資金、找到風口。更重要的是在接近於整篇文章的尾聲的時候,強調戰爭的目的,在讀者可能沉浸於各種道法之時,不忘初心:戰爭應時刻以國家利益為準繩,競爭應為企業目標服務,不能出現將領為了邀功只考慮一場戰役的成敗,而是這場戰役是否能夠有助於實現企業目標,並且考慮戰役之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守住和管理好新獲得的市場。

綜上,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通過道天地將法,實現知彼知己,勝乃不殆。因此,對敵我資訊的完全獲取非常重要,所以產生了最後一篇,用間篇,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手段儘可能多的收集對手資訊。這引出一個新的問題,收集資訊固然重要,但是收集所有相關資訊其實是不現實的,這就像求最優解一樣,理論上收集了所有的資訊就能求出明確的解或者無解,但還要考慮收集資訊成本與做出決斷時刻的均衡點。

孫子兵法讀後感13

書櫃裡面的書不下上百本,而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那本博大精深的恢巨集著作《孫子兵法》,可謂:“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首先,喜歡《孫子兵法》這本書是為作者的意志力所折服。其作者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經齊國使者祕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作為一個雙腿殘疾,行動不能自如的人,他忍辱負重的堅強意志力、對待自己的人生理想永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理念對我個人有著超強的震撼力。工作的艱辛、繁瑣經常會讓我失去耐心,業主們的不理解,也會讓我在事業的追求中迷失方向感……這一切和作者的經歷相比,又是多麼的微乎其微啊,作者的經歷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在這條理想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其次,《孫子兵法》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美國人稱《孫子兵法》為歷史上最傑出的智慧,併成為美國高階軍校的必修書目;日本人將《孫子兵法》列為商界領袖的必讀書。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為古人的成就而自豪,更被這部經典的哲學著作、軍事著作而深深的著迷。

當然,《孫子兵法》中最吸引我的還是書中的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卓越,邏輯緊密嚴、韻味無窮。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著相似的聯絡。對我個人來說更是:“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懂得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是可以借鑑運用到工作中的。

1.《孫子兵法》中的“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通過對比,我發現自己還不具備足智多謀、勇敢果斷的能力,而工作中應當做到的賞罰有信還貫徹落實的不到位。自己仁愛部下、治軍嚴明的管理理念更應該發揮的淋漓盡致。《孫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更獨到之處,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作為一名基層工作的者,我的`理解是親愛士卒,使其心甘情願赴湯蹈火,與主將同生死。但親愛絕不是溺愛,更不是放縱,而是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陣法整齊、排程有數。

2、在《軍爭篇》中,闡述了兩軍對壘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面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對團體和個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因地生宜,靈活運用,讓每一位量才而用,恰到合適,掌握適度,發揮出作用。這裡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中所強調的“勢”類似。

3.“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該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該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團隊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一樣的道理。在物業工作中,必須重視績效管理,同時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精神獎勵。隨著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在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實現激勵效果。

初讀《孫子兵法》時,只覺得晦澀;再讀《孫子兵法》時,腦袋有幾分會思考了,好像是有那麼回事;如今,又捧起《孫子兵法》一書時,思緒萬千,感悟良多。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的同時,多讀讀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經典,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孫子兵法讀後感14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

孫武的生卒年月現已不可考。他本是齊國人,後移居吳國,因擅長兵法,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廬。孫武將其所撰兵法13篇獻給吳王,闔廬遂以孫武為將,出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揚名諸侯之間。孫武最後終老於吳國,葬在吳都巫門外。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指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將”和“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採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於敵”,“勝敵而益強”。

《謀攻》篇主要論述瞭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別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勝利。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行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比地戰勝敵人。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通過機動掌握主動,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

《九變》篇主要論述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靈活性的基礎在於對利弊進行全面的衡量。

《行軍》篇主要講述瞭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結將士。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將帥應重視地形,善於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礎上,將帥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確判斷敵情,以奪取勝利為行動的唯一準則,並能使全軍上下團結一心,服從指揮,那就能無往而不勝。

《九地》篇論述了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在不同的作戰地區,將帥應根據地形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行動。用兵的`原則在於善於發現敵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備,迅速行動,集中兵力,搶先攻佔其戰略要地,以壓倒敵軍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火攻只是輔助軍事進攻的一種手段。所以,火攻者應利用縱火所引起的敵軍的騷亂,適時發起攻擊,發展並擴大戰果。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是否瞭解敵情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影響。要先知敵情,只能求諸間諜。只有大聖大智大仁大義之人才能使用各種間諜,獲得廣泛的情報。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它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武在其書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一理論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孫子兵法》雖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處時代的限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陷並不能掩蓋它的光輝,絲毫也無損於它的偉大。

孫子兵法讀後感15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留下了無數華章美文,《孫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一次,在翻閱圖書時偶爾看到了這本古代兵法奇書,,我細細品讀這洋洋十三篇,深深地為其內容之精深、思想之卓越、文采之典雅而折服。

歷史的長河大浪淘沙,竟依然掩不去《孫子兵法》獨特的魅力。它是一部兵學經典,為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所推崇,許多偉大人物都深受其影響而成就非凡。拿破崙曾說過:“倘若我早日見到《孫子兵法》這本書,我是不會失敗的”。美國亞馬遜網站評論說,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讀一本書的話,那就應該是《孫子兵法》。可見《孫子兵法》的作用。

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我們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也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孫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有獨到之處,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裡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在班級管理中,想要建立一個健康向上的班集體,班級的領導者——班主任,要以身作則,做得正,行得直,使自己在學生中樹立威信,讓學生尊重你、支援你。班主任每天和學生接觸的最多,所以,作為班主任不只是對他們進行語言教育,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動為他們做出榜樣,使學生耳濡目染。比如,大部分學生都有隨手亂扔廢紙的不良習慣,如果班主任只是一味的去批評,去指責,也許效果並不是很明顯,但假如班主任能夠彎腰撿起廢紙,送到紙簍,也許會更能教育學生。正所謂“話說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同時還要做到“視卒如愛子”(地形篇),要真誠的關愛每一個學生,班主任不要以老師自居,動輒就訓斥、挖苦、諷刺學生。人都是有自尊的,老師要象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對學生要公平,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生成績的好差、相貌的美醜、經濟條件的好差而對學生另眼相看。對學生要始終表現出關注和熱情,巧妙地對學生進行獎勵和批評。這樣同學們就會覺得在這個集體中有溫暖、有希望,從而更加熱愛這個集體。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始計篇)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一個學年度開始時,我們班主任就帶領學生制定本學期的計劃,根據學校少先隊的.活動思想,集思廣益,制定學生喜聞樂見的班隊活動。這樣一個學期的班隊活動才會搞得有聲有色。反之,什麼都不準備,就會產生盲目性。

孫子在《作戰篇》中指出:“取敵之利者,貨之。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在教學中,對成績進步者或成績優異者給予物質獎勵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勵更為重要。曾在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的文章《成長的階梯》中看到這麼一段話:“很多年過去,我依然感謝表揚我那位老師,如果當時,他因為我過去成績一般,而不肯把表揚給我,甚至對我的成績表示懷疑,那我就不會迅速從自卑中找到自信,也許結果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可見,精神激勵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方面能收到的巨大效果。學習上需要激勵,班級管理上也同樣如此。長期的批評和高壓政策只能產生兩種後果:要麼自信心徹底喪失,破罐子破摔;要麼表面上屈從,實際孕育著強烈的憤懣和反抗。 “我們是一個很不錯的班級。”“我為自己能成為你們的老師感到驕傲”。這些用第一人稱表達出來的話語,既讓學生和我融合在了一起,更讓學生的自信心高漲,榮譽感倍增,班級工作開展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我們利用《孫子兵法》中所蘊育的不變的真理核心,往往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一個班級有幾十位學生,學生之間充滿競爭,這就需要管理,《孫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無論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這都是必須的。不瞭解情況,就像緣木求魚一樣的難。中國最偉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經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每一個老師對於學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學生的特點,掌握學生的愛好,引導學生的需求,孔子說:“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認為,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的最好闡釋。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孫子兵法》蘊涵了樸素的、辨證的真理,內涵深厚,高屋建瓴,但是,“法無萬古不便之法”,我們應該親近各種教育經典,胸有翰墨,韜光養晦,融會貫通,教育中才能運籌帷幄,百戰不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