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後感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34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孫子兵法》讀後感合集15篇

《孫子兵法》讀後感1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為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為“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現在《謀攻篇》中,意為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最好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史上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最好的結果,以獲得最大的利益才是這句話的本意。

就拿上課來說吧,假如我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課,即使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玩,我還是能從容應對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考試,因為我已經在課堂上把老師所講的都消化吸收了。我只花出了很少的時間,卻得到了最大的學習效果,這才是“善之善者也”。相反,如果我上課時不聽講,就算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翻書,再怎麼補課,花再多的努力,都不如上課認真聽講的效率高,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達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這就不能算是“善之善者”,也就違背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一種體現。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不僅在軍事上十分有用,商業、經濟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用處。就像英國皇家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說的,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好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兵法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希望我們都能銘記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結果。

《孫子兵法》讀後感2

因為很喜愛看《三國演義》,看了兩遍之後好想看第三遍。因為喜愛《三國演義》所以就想看《孫子兵法》。想多領會古代時期人們的智慧,看完了《孫子兵法》後真的讓我認為驚歎,前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忽視,《孫子兵法》真的是兵家經典啊,它是在春秋末年寫的但很具現實意義,裡面一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的卻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殘暴瑰寶。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孫子在開篇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首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因為我文言文的`功底不太好所以要看看翻譯才幹理解到裡面的深刻含義,“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為了得民心,做到高低同欲。的卻如此,現在發動的戰鬥大家都有目共睹,哪一方是正義的必定會人心所向必。得到“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指示者的策略、指示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子探討了與戰鬥有關的一系列牴觸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鑽研這種。種牴觸及其轉化條件的根基上,提出其戰鬥的戰略和戰術的。《孫子》覺得,要取得戰鬥的勝利,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戰鬥情況。它提出一些正確認識戰鬥情況的原則和法子。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在敵對雙方猛烈對抗的戰鬥中要取得勝利,作戰領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領會之上2、“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即善於根據戰場敵情的變更,去運用合適的戰法。為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為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更為轉移。3、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子》覺得:“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鬥領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書,不愧為經典之作。

《孫子兵法》讀後感3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話說當年拿破崙都買過。

我在看完一堆歷史書後,聽說古代好多名將都是讀過這書的。於是也慕名而來,忍不住要一睹它的風采。

看完之後唯一的感覺就是精彩……難怪從戰國時期起就開始風靡流傳。裡面講了許多諸如:打仗的必備條件,通過所具備的因素就可知雙方的勝負機率。還有各種戰鬥隊形,戰鬥謀略。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本書開頭所說的戰鬥的五個方面: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看起來還不是很明白,那我來解釋一下:第一個,道,就是君主和民眾目標,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的是晝夜、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寬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的等地理條件。

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這五個方面是非常關鍵的,因此如果哪個將領能夠真正領會,他就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將領。這五點何其重要,我細細讀了很多遍,都覺得句句在理。

另一部分要說是隊形了,不同的戰鬥,從地勢考慮,就必須選擇不同的隊形。一般是幾人一組,有攻有防。地形寬廣的時候每組人要多一些,地域狹窄時就要相對減少,因為這樣活動起來方便靈活。我聽過一個叫俞大遒的將領,運用這種隊形就用得非常到位。前面一排手持盾牌,後面兩人一排,持不同的武器攻打。這樣既保護了本隊的人,又能有效消滅敵人。聽說有一場戰役,運用這種隊形,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幾百個人攻打幾千人,不但把敵方殺得片甲不留,自己這一方居然只有一兩個士兵輕度受了點皮外傷。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還有一些便是怎麼樣才能壯大隊伍,獲得民心。這裡還要講求一些美德,不如不能殺投降的人。其次用武力解決還不是個好辦法,最好能夠通過談判解決,減少傷亡。更高難度的是,還可以把敵軍歸為自己的隊伍。總之,除非萬不得已,不要用戰鬥來解決問題,因為必盡戰鬥的成本太高了,長期戰鬥,會變的貧困。

《孫子兵法》讓我不得不驚歎於古人的智慧,他們的作戰技巧,讓我們現代人都為之嘆服。再那麼一個兵荒馬亂時代,能寫出這樣一部鉅作,實屬軍事天才!

《孫子兵法》讀後感4

“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乃我國最的兩部兵法奇書,代表著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水平。到了現在,它們已經不僅僅被應用於軍事這個範疇,更是被廣泛應用於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外交、金融、職場、商場、出世等領域。世界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科學家、企業家都將其視若珍寶潛心研讀,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創造卓越的人生。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他生於公元前535年,字長卿。春秋時期吳國的將領、軍事家、政治家。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為後世兵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盛典”。

說道《孫子兵法》,最有名的當屬火攻篇。既然說到了火攻,就不能不說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8月,曹操率領80萬水軍,在長江北岸日夜練兵,不日將渡江作戰。劉備與孫權都感到了威脅,產生了聯合抗曹的意向。劉備接受了魯肅聯合抗曹的建議,還派了諸葛亮前去東吳遊說。

面對曹操,東吳內部分為兩派。一邊是以黃蓋、甘寧等武將為首的主戰派,而另一邊則是以張昭等謀臣為首的主降派。吳侯孫權也不知該如何決定。諸葛亮舌戰群儒,最終說服了孫權,讓他堅定了迎戰曹操的決心。

後來,鳳雛龐士元給曹操獻了個連環計,使他把大小船隻用鐵索連線在一起並用木板連線在一起。這事兒讓黃蓋發現了,向周瑜獻計說:“曹軍大小船隻用鐵索連線,行動不便,我們可用火攻來擊破曹軍。”但周瑜擔心放火船無法接近,黃蓋便獻上了苦肉計,讓周瑜痛打了一頓。他被打的皮開肉綻,慘不忍睹。

被打後,黃蓋向曹操修書一封,向曹操詐降。曹操收到降書後,深信不疑,還與送信者約定了投降的時間與暗號。

但後來,周瑜又想起了現在是冬天,只有西北風。如果用火攻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周瑜為此氣的口吐鮮血。諸葛亮看破了他的心事,送給他十六個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並說自己可以設壇作法,借來東南風,從而解除了周瑜的心結,也為聯合抗曹做出了極大貢獻。

到了十一月,黃蓋準備了十艘大船,在裡面放上易然的材料,澆上油液,用布偽裝起來,插上約定好的'暗號,並在大船後掛了十艘快船,以便換乘。到了深夜,東南風起,黃蓋下令出發。待船隻靠近曹軍水寨時,黃蓋讓士兵點火,並乘小船退去。火勢順風蔓延,船隻卻又連線在一起,曹軍水寨立刻成為一片火海。在慌亂之中,曹軍士兵被燒死的、淹死的、互相踩踏而死的不計其數。

雖然孫劉聯軍佈下了天羅地網,但由於重情重義的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這才讓曹操有了逃生的機會。

其實,《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一書不僅僅是一本兵法,更是一本課外讀物,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知識。我決定仔細的讀這本書。你呢?

《孫子兵法》讀後感5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戰國時期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的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已經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流傳於世界,享有“兵學盛典”的美譽。

這部著作的作者是誰?難道孫臏又叫孫武?因為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廣為人知,所以我以為作者是孫臏,其實本書作者是齊國孫武,在一百多年以後,齊國才再次出了個著名軍事家孫臏,據說是孫武的後代。本書成書於專諸刺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是孫武送給吳王的見面禮,《史記》中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吳盡觀之矣。”

書中十三篇分別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篇篇列舉的軍事謀略以及歷史案例都值得我們好好研討學習,最觸動我的是其兵者之仁可見一斑。孫子在《謀功篇》表明:“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戰爭不是解決敵國間糾紛和爭議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最高明的,如果不通過交戰就能使敵國軍隊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可見孫子並不主張戰爭和兵戈相見,即使必須開戰,他崇尚的軍事謀略絕也不是鐵血殺戮致使百姓家破人亡。

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主張戰事,但對戰爭必須嚴肅對待並加以研究,無論在戰爭四起的過去還是在以和為貴的現在都要時刻準備著。孫子用兵的準則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敢來,而要依賴於自己的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賴於自己有不可攻的實力。這個準則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學習中同樣智慧,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大到國家存亡,小到學生考試,細細讀來,這本書在教育領域也是值得借鑑的`。

這是一部兵法祕籍,但絕對不只是一部兵法。孫子周密的思考部署、慎重的軍事行動還有博大的天下胸懷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和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仍然會指導著我們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孫子兵法》讀後感6

虛實,從效果看,就是真假。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殺機隱藏,生死一線。為將者,當明辨真假,善用虛實。戰場之上,避實而擊虛。主動求變者為實,被動應付者為虛;區域性優勢者為實,反之為虛;明確進攻為實,佯攻為虛;真實目的為實,表面目的為虛。虛實之間掌控全域性,化己方被動為主動、變對方優勢為劣勢,因地制宜、因敵定策,方可取得最終勝利。

孫子說,戰場上先佔領有利位置的一勞永逸,後到戰場的一方則疲憊被動。“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牢牢將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最重要的。主動權並不是總光顧己方,那麼我們應當設法使安逸的對手變得忙亂,糧草充足的敵人變得食不果腹,讓安營紮寨的被迫換個場地休息,將對方的優勢化為劣勢。“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這是避實就虛。我們可以得出此處的“虛實”是劣勢和優勢的含義。選擇敵人防守薄弱之處可以日行千里而不疲勞;進攻取勝者是因為攻擊對方的薄弱之處;防守成功者是因為防守在不可攻破的位置。

善於進攻的部隊,對手不知道他的防守佈置在何處;善於防守的軍隊,敵人不清楚他的進攻瞄準何方。“至於無形”、“至於無聲”,虛實相間“故能為敵之司命”。當進攻處於下風時,“衝其虛也”;撤退時不能被對方追擊,是因為“速而不可及也”。所以,我方希望作戰,敵人就是躲入城中也不得不與我方作戰,因為“攻其所必救之”。我不希望作戰,“畫地而守之”,誘使對方改變攻擊目標則高枕無憂。

到這裡,我們能分析出“虛實”二字又含有“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只有己方的主動迫使對方的被動,才能控制好整個局面。那“虛實”是否還有其他含義呢?有。“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我方集中力量,而對手則分散佈局,在區域性形成了以眾擊寡的局面。眾則為實,寡則為虛。如果我方的作戰地點敵人不能知曉,則會採用逐一防守的策略,即分散兵力佈防。這樣便形成了虛實、寡眾的局面,對方前後左右不能相顧,“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其實還是個主動與被動的關係。主動與被動是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基於思考和辯證;眾寡虛實則是客觀的情況,需要明辨與試探。若想運籌帷幄,則應當分析對手的計劃方案,通過挑釁對手來觀察對方的作戰規律,通過佯攻來尋找對方命門,通過小範圍作戰來判斷對方實力的強弱。

所以用兵當“無形”,讓對方無法掌握規律,不能明瞭用意和計劃。每次作戰都應當依據客觀事實進行鍼對性調整,而非簡單的複製就可以取得勝利。虛實之用,可惑敵,可避敵,可制敵。掌握虛實。也算是一種很高的用兵境界了。

《孫子兵法》讀後感7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為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為“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現在《謀攻篇》中,意為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的結果,以獲得的'利益才是這句話的本意。

就拿上課來說吧,假如我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課,即使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玩,我還是能從容應對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考試,因為我已經在課堂上把老師所講的都消化吸收了。我只花出了很少的時間,卻得到了的學習效果,這才是“善之善者也”。相反,如果我上課時不聽講,就算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翻書,再怎麼補課,花再多的努力,都不如上課認真聽講的效率高,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達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這就不能算是“善之善者”,也就違背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一種體現。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不僅在軍事上十分有用,商業、經濟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用處。就像英國皇家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說的,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好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兵法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希望我們都能銘記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最少的精力,得到的利益,的結果。

《孫子兵法》讀後感8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十一篇“九地篇”的第四部分,攻敵要害。

一、兵法解析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向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上。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意思就是:

孫子說: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敵人前後的部隊不能相互顧及,主力部隊和小股分散兵力無法相互依靠,官兵不能相互救援,上下隔離而無法收攏,士兵潰散而無法集中,即使不對整合起來,也不整齊。於自己隊伍有利時才行動,於自己隊伍不利時就停止。請問:“如果敵軍兵力眾多,且又陣法嚴整地向我進犯,應該怎麼對待他呢?”回答是:“首先去奪取敵人的要害,即其痛受之處,就會使它陷入被動,而聽從我們的擺佈了。”用兵的情理就在於行動迅速,要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去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善於用兵的人,因為能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所以用兵神速,能攻敵不備,知敵所愛,切中要害,牽制和切斷敵軍部隊聯絡和救援,使其喪失戰鬥力。

在抗日戰爭中,劉伯承同志就曾經成功地指揮了神頭嶺戰鬥,當時,劉帥根據敵人對其要害之地——後勤保障基地,非常敏感的特點,先用一個營的兵力來吸引潞城的敵人越過神頭嶺,以此來鉗制部隊,奇襲日軍的重要補給地——黎城。又用三個團的兵力,作為主攻部隊,在黎城和潞城之間的神頭嶺,三面設下埋伏。讀後感·當奇襲黎城的戰鬥打響後,潞城的敵人急忙前來求援,我伏擊部隊則突然猛烈進攻,僅經過了兩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就殲滅敵軍達1500多人,連日軍都不得不承認,劉帥的`戰術是“支那第一流游擊戰術”。

二、古今例項

在《孫子兵法·九地篇》中,“孫子曰:凡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金’,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即根據用兵原則,戰地可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等九大類。

孫子的上述思想,應用於商戰中,就是關於區域市場細分的問題。區域市場細分是指企業根據消費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變數來細分市場,然後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分市場或子市場作為目標市場。

對於銷路廣闊的消費品,區域細分往往是進行市場細分的第一步。尤其是像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和民族眾多,風俗差異很大,則更是這樣。

《孫子兵法》讀後感9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著很重要的聯絡。

當今企業,都提倡以人為本。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裡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與現代企業視人力資源為企業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企業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企業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內部不能同心協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於內耗之中。

其中將帥五德(智、信、仁、勇、嚴)較為全面的闡述了三軍將領應當具備的五個基本素養,應用到工作中,是非常值得借鑑學習。智,區域的管理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智慧,根據大區人員特點、區域特點,對競品在我佔有市場競爭的防範,各地市、各客戶間利益糾葛的均衡,這些都需要我們運用智慧去妥善的處理。信,是做人之本,市場營銷更要以誠信為本,信譽和口碑在一個地區長期的發展中佔據主要位置,價格劣勢只能給我們帶來短期的競爭壓力,而成功的打造出品牌信譽,人的信譽度,會帶給市場持久的商機。仁,帶兵打仗大將以為國盡忠之大仁大義統領三軍,在日常的工作中更需要經理以仁義長緬於懷,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客戶和周圍的人。勇,兵勇則勢難當,士兵可以通過訓練佈陣嚴謹整齊劃一,工作人員同樣可以通過適當的激勵政策產生昂揚的鬥志,不斷創新,提升業績。嚴,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樣公司管理必須以制度作為準繩,功有獎過有罰,要獎罰分明,讓制度與規定去規範人的行為,體現人的業績。

《孫子兵法》只能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書裡表現出來的隨機應變、肯動腦筋、抓緊時間、遵守紀律等等都值得我們學習,能使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受益匪淺。

《孫子兵法》讀後感10

《孫子兵法》是一部經典的兵法著作,書中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在後世被應用被實踐,並且讓實踐者獲得成功。在《孫子兵法》出現過後的幾千年中,歷史歷經了多少場戰爭,又有多少猛將銳兵借用《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戰術大獲全勝。《孫子兵法》古人用之於戰,現代人亦可用之,用之於生活。

何為道?道乃明政。古時的戰爭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應當同民眾一樣有必勝的目標,有保家衛國的夢想,意志統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嚴明的政治,今之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沒有戰爭,卻又災難。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需要“道”的存在。這不禁又將我的記憶帶回那段痛苦的時光,那段自豪的時光。我們,經歷了雪災地震。可是種種不幸並沒有打到我們,我們的領導人和祖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災的場景令人感動。這樣的上下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體現嗎?或許那段往事不堪回首,可是那段往事讓人難忘。

何為天,何為地?天乃天時,地乃地利。古時用兵作戰不僅僅要靠軍隊實力,除了之前所說“道”之所用帶來的人和之外,還需依靠天時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霧瀰漫,或許諸葛亮便會因為自我定下的三天之內造十萬支軍箭的軍令狀而喪命了吧;如若不是東南風的吹拂,或許火燒赤壁中周瑜只會燒傷自我了吧;如若荊州不是軍事要地,又怎會成就其兵家必爭的美名呢。天時地利在戰時很重要,在此刻的生活當中同樣很重要。為什麼商人會在情人節將玫瑰花精美包裝然後賣出,為什麼大雨天總會有人撐著一把傘外出賣傘,為什麼經營者會挑選店面位置?這些不都是人們在生存和競爭中對天時地利理解過後的運用和實踐嗎?

何為將?將乃明將。戰時擁有一個賢明的大將是福,此刻擁有一個賢明的'領導人同樣是福。我們同樣期盼自我的領導富有才華,賞罰有信,對下屬關愛有加;我們也同樣期待著自我能夠成為一個勇敢果斷受人尊重的領導。《孫子兵法》中的“將”告訴了我們領導之方,告訴了我們成功管理的方法。

何為法?法乃軍法。古時戰爭中軍法嚴明是眾所周知的,僅有擁有嚴明的紀律才會有嚴明的軍隊,僅有嚴明的軍隊才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古之軍法,現之律法。在現代這樣一個法治社會,我們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僅有在有規有矩的社會中,我們才能夠自由發展,良好發展。試想一個沒有法律的國家將會是怎樣,那將會是沒有管制,沒有保護,沒有人權的混亂世界。

《孫子兵法》是兵書,指導軍隊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孫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書,指引我們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孫子兵法》讀後感11

 一、兵法解析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行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意思就是:

事先不瞭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和圖謀的,就不能預定外交方針;不熟悉山林、險阻、水網、沼澤等地形的,就不能行軍;不使用鄉民做嚮導的,就不能獲得有利的地勢。所以出兵作戰以欺詐取勝,以對自己是否有利來決定行止,要根據敵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狀況,來變化自己不同的戰略戰術。所以,軍隊的行動迅速起來像疾風,慢起來像森林那樣,風吹過時枝搖而杆不動,攻擊和侵略時要如同烈火,堅守和駐守時要像山嶽一樣不可動搖,難以窺測要像陰雲蔽天那樣,行動起來要像迅雷不及掩耳。佔領和掠奪敵方的鄉村城鎮,要把資財及時分配補充給自己的軍隊;打下來的地盤要及時賞給有功者,要權衡利害關係,然後相機而動。先懂得迂直的計謀就能取勝。這就是爭奪主動制勝條件的原則。

兩軍交戰,只有知敵我之情勢,才能調動軍隊,爭取勝利。因此,為避免腹背受敵,就要先知道諸侯們的動向;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為得地利,就要任用嚮導。

要以是否對自己有利來決定行止,要把敵人的近直之路化為迂遠曲折,使其利變成不利。而把我方的迂遠曲折化為近直,使我之不利變為有利。

在戰爭中要注意隱蔽自己的企圖,避開敵人的阻礙,在敵人覺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繞道而走,出敵不意地達到自己的軍事企圖,以取得勝利。

公元前623年,晉文公事晉、齊、秦軍救宋,與圍宋的楚軍在決戰時,就是採取了以迂為直的戰法打敗楚軍的。

戰鬥開始時,晉軍為避免與楚軍的中軍主力決戰,令軍士把駕車的馬蒙成虎皮,先向楚軍的右軍進攻。楚右軍是由盟軍組成,戰鬥力最強,遭打擊後立刻潰退。

晉軍又故意佯退,誘殲戰鬥力較弱的'楚左軍。楚左軍又被殲。這時,楚統帥下令撤回楚地,晉文公就這樣利用以迂為直的計謀,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古今聯想

要懂得以迂為直的計謀。“迂”與“直”本來是一對矛盾體,但在軍事戰略上,“直”往往最難達到的,雙方的注意力都在於此,成了實際上的“直”,“迂”和“直”往往會發生轉化。

 三、讀後感

知敵我之情勢!

熟知敵我,才可作出最準確的判斷,才有可能取勝!

《孫子兵法》讀後感12

因為很喜歡看《三國演義》,看了兩遍之後好想看第三遍。因為喜歡《三國演義》所以就想看《孫子兵法》。想多瞭解古代時期人們的智慧,看完了《孫子兵法》後真的讓我覺得驚歎,前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忽視,《孫子兵法》真的是兵家經典啊,它是在春秋末年寫的但很具現實意義,裡面一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的卻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孫子在開篇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因為我文言文的功底不太好所以要看看翻譯才能理解到裡面的深刻含義,“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的卻如此,現在發動的戰爭大家都有目共睹,哪一方是正義的必然會人心所向必。得到“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領導者的策略、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子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孫子》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戰爭情況。它提出一些正確認識戰爭情況的原則和方法。

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在敵對雙方激烈對抗的戰爭中要取得勝利,作戰指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瞭解之上

2、“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即善於根據戰場敵情的變化,去運用適宜的戰法。為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為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化為轉移。

3、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子》認為:“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爭指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書,不愧為經典之作。

《孫子兵法》讀後感13

《戰爭論》與《孫子兵法》的相似,學界多有論述。我是先讀了《孫子兵法》,後才讀《戰爭論》,當時亦驚詫於兩者觀點之多處相似,《孫子兵法》更早《戰爭論》問世若干年,且語言更為精煉優美。

遺憾地是,以上種.種,大象公會並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看來,孫子和《孫子兵法》只是下一個快要倒下的中國神話。

大象公會說:“它在後世大受歡迎,與其說是可讓武將們受益,不如說是因為更適合文人知識分子談兵論政的緣故”

進一步探討大象公會的文章,拋開其若干引用的準確性不談,單看其邏輯,似有不少值得推敲之處:

比如,他說“中共很快發現《孫子兵法》作為統戰工具的價值——國民黨將領們實在太愛孫子了。1938年,為向國民黨將領宣傳運動戰思想和軍事辯證法,毛澤東指示郭化若在《八路軍軍政雜誌》上發表《孫子兵法之初步研究》”

――如果將毛澤東對《孫子兵法》的推崇,歸之於統戰需要,而不是戰爭實踐的檢驗,這個貌似很不合理。

再比如,他說“《孫子兵法》在中國有如此高的地位並不奇怪,因為據傳,拿破崙在聖赫勒拿島囚禁的最後歲月,看到《孫子兵法》時,曾老淚縱橫道:”如果我早看到它,我怎麼會落到如此下場。“

――姑且認為傳說是真,雖然文中含意明顯。此文邏輯:”因為拿破崙喜歡孫子兵法,所以中國人把孫子兵法地位放得很高。“對嗎?正確的邏輯難道不是”因為孫子兵法很有價值,所以在中國地位很高,甚至連外國的`拿破崙也喜歡。“

這如果不是暗諷,那就是典型的倒因為果。

”大象公會“的文章讀過不少,並給朋友推薦,鼓勵其將來寫出類似的文章。”大象公會“該篇文章深夜推送,一頓飯的功夫有近2萬點擊、一百多個點贊。雖然也知大象公會文章重在知識、見識、見聞,而非立論說理。但該文與親身經歷和認知實在相悖,乃至不吐不快。

有讀者會質疑:以所謂個人經歷和認知作為辯論基礎是否嚴謹。我也認為他人無法查證的個人經歷,遠不足以支撐一場嚴謹的辯論,但我仍想就孫子及《孫子兵法》的地位作用提供如下的思路:

——《孫子兵法》與西方經典軍事著作《戰爭論》有多少相似之處?

——有多少支外國軍隊將《孫子兵法》作為其軍官培訓課程?

這兩個問題如能搞清楚,孰是孰非一目瞭然。在網際網路的時代,有太多的”神話“被大眾討論、檢驗,然後破產、倒掉。《孫子兵法》是不是又一個虛假的神話?如果真的是,就讓它倒掉好了,我們不需要用虛假的神話來提升自信心,那恰是沒有自信心的表現。

如果不是,則應該正本清源。因為這是先人的智慧結晶,這是我們的驕傲所在。

《孫子兵法》讀後感14

《孫子兵法》是一部經典的兵法著作,書中道“兵者,國之大事,逝世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在後世被使用被實踐,並且讓實踐者獲得成功。在《孫子兵法》出現過後的幾千年中,歷史歷經了多少場戰鬥,又有多少猛將銳兵借用《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戰術大獲全勝。《孫子兵法》古人用之於戰,現代人亦可用之,用之於生活。

何為道?道乃明政。古時的戰鬥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該當同民眾一樣有必勝的目標,有保家衛國的理想,意志統一,共同生逝世。古之用兵需要有嚴明的政治,今之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沒有戰鬥,卻又災害。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需要“道”的存在。這不禁又將我的記憶帶回那段苦楚的時光,那段自豪的時光。我們,經歷了雪災地震。但是種種不幸並沒有打到我們,我們的指示人和祖國國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災的場景令人激動。這樣的高低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體現嗎?或許那段往事不堪回想,但是那段往事讓人難忘。

何為天,何為地?天乃天時,地乃地利。古時用兵作戰不僅要靠軍隊實力,除了之前所說“道”之所用帶來的人和之外,還需依靠天時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霧瀰漫,或許諸葛亮便會因為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內造十萬支軍箭的軍令狀而喪命了吧;如若不是東南風的吹拂,或許火燒赤壁中周瑜只會燒傷自己了吧;如若荊州不是軍事要地,又怎會成就其兵家必爭的美名呢。天時地利在戰時很首要,在現在的生活當中同樣很首要。為什麼商人會在情人節將玫瑰花精巧包裝然後賣出,為什麼大雨天總會有人撐著一把傘外出賣傘,為什麼經營者會挑選店面位置?這些不都是人們在生存和競爭中對天時地利理解過後的運用和實踐嗎?

何為將?將乃明將。戰時擁有一個賢明的大將是福,現在擁有一個賢明的指示人同樣是福。我們同樣期盼自己的指示富有才華,賞罰有信,對下屬關愛有加;我們也同樣期待著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勇敢果斷受人尊重的指示。《孫子兵法》中的`“將”奉告了我們指示之方,奉告了我們成功管理的法子。

何為法?法乃軍法。古時戰鬥中軍法嚴明是眾所周知的,只有擁有嚴明的紀律才會有嚴明的軍隊,只有嚴明的軍隊才會取得戰鬥的勝利。古之軍法,現之律法。在現代這樣一個法治社會,我們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只有在有規有矩的社會中,我們才幹夠自由發展,良好發展。試想一個沒有法律的國家將會是怎樣,那將會是沒有管制,沒有保護,沒有人權的雜亂世界。

《孫子兵法》是兵書,領導軍隊在戰鬥中獲得勝利;《孫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書,指引我們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孫子兵法》讀後感15

《孫子兵法》是由孫武在春秋時期吳國完成,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兵法之一,歷經數千年,先後被各朝各代的許多大拿註釋解讀,可謂兵法經典。之前總聽說孫子更是一部管理學著作,今日細讀之下,才知道其對戰略、戰術、策略措施的解讀確實已經達到很深高度。

孫子兵法共分十三篇,後續幾篇中非常強調帶兵打仗的一些細節執行,雖對商場有借鑑之意,但畢竟實際環境相差太多,因此個人覺得對商業理解的幫助就有限了。

個人理解,孫子兵法整體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講戰略,這是整本書的核心,主要思想為“五事七計”,此語中的“計”是計劃的意思,而不是計謀。

我們談到孫子兵法,很多時候自然聯想到三十六計,這其實是對孫子思想的大大誤解。相比詭道計策,孫子更看重的是勝利在先,看重的是一開始看清楚大局,做好SWOT分析,把握全域性之後,再去在細節中尋求勝利突破點。相比在面對問題時的奇技__巧,孫子認為做好前面的分析和鋪墊才是戰場勝負的關鍵。五事主要指"道”、“天”、“地”、“將”、“法”,“道”是指道義,如同企業的.願景和核心價值觀,代表了其原始的屬性,至關重要;“天”、“地”是指天時地利,如同企業競爭的外部競爭環境,決定了其約束條件;“將”“法”是指內部治理的將才和軍法,如同企業的內部核心能力,是決策實施的關鍵資源。七計則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七條正是孫子針對五事的幾個解讀細化,通過這幾個方面對“五事”做了全面的比較,從而分出高下優劣。相當於我們在進入商戰之前要想明白公司的願景是否清晰,市場是否成熟,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何通過組織保障,這可以說是公司戰略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在戰略基礎上,孫子兵法的二到六章則是闡述了基本的戰術思想。

講述在對戰之前如何制定方案,如何配套組織資源,如何在具體戰役之中實施。這個和企業的戰略落實很相似,將戰略層層解剖,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部門和資源,是戰略細化的指導。

第三部分,從七章開始到十三章,孫子兵法主要講一些具體對戰時的細節。

比如如何利用地形,如何利用火攻,如何離間敵方等。這些更像是商場對戰時所使用的一些經驗積累,比如如何通過廣告營銷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如何通過系統更好管理客戶需求等,對於一線的實操人員有很好的借鑑意義。相當於總結問題的型別並加以歸納,傳承知識,有利於企業的具體目標達成。

由上可見,孫子兵法闡述的是巨集觀到具體的分析落實過程,幾千年前就有如此洞見,難怪能名垂千古,即使放在今天,仍然為中國乃至全球所推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