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後感9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孫子兵法讀後感9篇

孫子兵法讀後感1

服務最好的時候,就是沒交錢的時候,交了錢,體驗感大多數會降低很多檔次。大多數也都見怪不怪了,所以,很多事事情,即使出了錢,也得自己操心。甩手掌櫃?那是不可能的。只會操更多的心。

兵法說,將帥有五種致命弱點。只是到死拼硬打的,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貪生怕死的,很可能被俘虜,性情暴躁的,很容易發怒,易於求成,可能禁受不住敵人的輕辱,過分重視連線自愛名聲的,可能會被對方羞辱激怒,過於愛護民眾的,就會因為掩護民眾而被打擾。硬碰硬的叫莽夫,也被大多人不恥,其實這種人最天真了,還是成王敗寇,成了是英勇,不成是莽夫。勝利不只是因為自己強大,也在於對手給機會,還在於自己去創造機會。使敵人缺點暴露,或者把對方的優點轉化成缺點。

兵法說,通過山地的時候,必須沿著有水草的'山谷,駐紮在高處,視野開闊。敵人佔領了高地,就不要仰攻。橫渡江河後,就離水較遠的地方駐紮,敵人渡水,不要把我軍開到水面上打擊,而是等敵人渡水一半的時候開始攻擊。作戰不要靠近水邊列陣,沿河紮營,也要處於高處,事業開闊,不要面向水流。通過鹽鹼沼澤地,要靠近水草,背靠樹林。在平原上,應該處於開闊便於行動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地,前低後高。

軍隊總是喜歡避開潮溼低窪,處於乾燥的高地,重視向陽的地方,避開陰暗地,喜歡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保證軍需。向陽處可以少生疾病。上游下雨會有水沫衝來,想過去,就得等水流平穩之後。遇到各種絕境,要趕緊通過,遇到山林,蘆葦等,要反覆搜尋,看看是否有伏兵。要想辦法讓敵人靠近險地,我們遠離險地。

作用不大,但是萬一哪天自駕,爬山啥的,可以用得到。

敵人據我很近但是很安靜,說明佔據了有利地形,離我們很遠卻不停挑戰,說明想引誘我們出擊。無風,樹動,是有人,群鳥受驚,是下面有人。敵人派來的人措辭謙卑,但軍隊在加緊備戰,就是快進攻了,在麻痺我們,敵人措辭強硬,又讓軍隊擺出架勢,是想撤退了。敵人沒預先和我們約定就來講和,肯定有陰謀,敵人半進半退,是想引誘我們。敵軍靠兵器站著,是累了,打水自己先喝的是渴了,看到東西不去搶奪,是累了。軍營上有鳥在休息,肯定是空營。軍官容易發怒,說明,全軍疲憊了。糧食餵馬,收拾東西,等,是要決戰了。將軍和下屬說話低聲下氣的,是失去人心了,不斷的犒賞下屬,是處於困境,敵人發怒與我們對陣,又不接觸,就得看看意圖。

下屬還不是很親近的時候就處罰,他們就不服,不服就很難使用。下屬很親近了,卻不執行規定,也不好。絕對下屬一定要懷柔寬厚,統一思想,規定明確。就會越來越好。

兵法說,一定要知道地形,不知道地形還要指揮,肯定有問題。做電商,不瞭解規律,方法,行麼?例如,淘寶,搜尋如何增加權重,直通車的作用,鑽展呢?規則是什麼作用是什麼,如何利用呢?

兵法說,善於打仗的人,會讓敵人,前後不呼應,上下失去聯絡,相互不能支援,分散不能集合,攻擊就要攻擊敵人要害,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讓敵人來不及防範,無法防範。陷於被動。

自己的部隊呢?要像常山蛇一樣,打頭,尾巴呼應,打尾巴,頭攻擊,打中間,頭尾都攻擊。要讓部隊協同作戰,如若一人,就需要讓強弱士兵都發揮他們的作用。知人善任,讓每個人的優點都發揮到最大。

兵法說,在本地作戰,士兵很容易逃跑,在離本土近的地方也容易分心逃跑,但是在敵國作戰,不用動員,就很團結,軍心很穩。所以,指揮作戰,如果把兵置於沒有無路可走的境地,就會很勇敢。

統帥軍隊要沉著冷靜,矇蔽士兵的耳朵,讓他們對戰略意圖一無所知,作戰部署常常變化的,讓人無法破解,將帥像軍隊佈置任務,就像登高後抽去梯子一樣。只能做,不能拒絕。對待士兵,要像趕羔羊一樣,讓他們只管跟著走,卻不知道到哪裡去。試問,如果士兵都知道意圖了,奸細能不知道麼,奸細知道了,對手能不知道麼?假如,客服都知道我們如何打造爆款的,對手輕鬆請客服吃幾次飯,不是什麼都被套過去了嗎?以前不理解公司和一些運營的用心,現在就很能理解了。將軍統帥,就是要讓士兵置於險地,對各種變化組合,鼓舞軍心,取得勝利。

兵法說,不知道諸侯的目的,就不要和他們交往,不熟悉地形,就不要行軍,不使用嚮導就得不到勝利。進攻大國,我們只要使他們本國軍隊不能集結,盟國不敢支援就好了,所有,有時候沒必要結交所有國家,也沒必要在所有國家培養自己的勢力,我們只要清楚自己的意圖就好了,恩威並施。給部下佈置任務,沒必要告訴目的,只告訴有好處就好了,也沒必要說明危險。對於敵人,表面順從,背後集中兵力猛烈進攻。

討好,有用麼?不如讓自己變得強大,優秀。

制定作戰方案時,就要封鎖關口,廢除通行符。預防帝國間隙。那麼本公司,在決定重大決策時招新,是否一樣道理呢?不要輕易約定交戰日期,看到機會就幹。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火攻,攻什麼,敵營,糧草,輜重,倉庫,運輸設施,似乎都是輔助的。但是要選擇合適的日期,別風向是對著自己方向的。放火可以從內部放火,外部接應,如果內部著火卻不亂,就等等觀察,也可以從外部放火,但是風向要好。水呢?水能切斷聯絡,不能損壞物質。

打了仗,人力物力都沒了,卻沒有得到想得到的,就很不應該。就像直通車,燒了很多錢,卻沒達到效果,虧不虧。

最後一章說的是情報了。有精確的情報才能瞭解敵人。才能保證勝利,才能避免本部更大的人力物力消耗。間諜有五種,普通百姓,普通人,內奸,反間,還有故意傳遞假情報給敵人,還有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人。靈活運用。沒高明智慧的人,不具備仁慈慷慨的人,不能巧妙用心的人都不能很好的利用間諜。如果間諜工作還沒展開就洩露了,那麼,間諜和聽到內情的人都得處死。好可怕……

攻擊敵人,攻佔城池,殺害地方官員,都需要事先了解那些將領,左右親信,負責傳達通報的官員,守門的官吏,以及門客幕僚,出主意的那些人。競爭費勁,用心啊,其實也挺可怕的事。商場即戰場,以後會碰到這些麼?不過除了攻擊,和別人處好關係,是不是也得有這些偵查呢?心啊……

用兵的關鍵,還是靠熟悉情況的間諜提供精準的情報啊。

完結,下一本書,鬼谷子。讀一遍,寫一遍不一樣,多讀幾遍又不一樣,但是很多書往往就看了一遍。

孫子兵法讀後感2

《孫子》就是《孫子兵法》,齊國人孫武所著。孫武曾經在吳王闔閭手下當軍事顧問,寫了這本十三篇的兵書。後世的孫臏就是他的子孫。中國自古就有寫兵書的傳統,黃帝李法,周公司馬法,姜太公六韜都已經散軼。《孫子》作為後世能看到的最全的古兵書,歷來是名家研究的重點。曹操、杜牧等都做過註解。杜牧甚至把自己注《孫子》作為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

《孫子》整體上是一本教人怎麼勝利的讀物,世事的規則往往大抵相同。勝利既可以是行軍作戰的勝利,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勝利,端看讀者自己要如何運用。整本書不算註解只有將近六千多字,短小精悍。但其中所凝聚的智慧火花即使穿越兩千年也沒有絲毫褪色,使人獲益匪淺。特整理筆記。

一、上卷·計篇

勝可知,勝負開始在行動之前。

如何決定是否要打一場戰?孫子認為應該考量五個方面:道、天、地、將、法。也就是人和(道)、天時地利(天地)、將領(將)、指揮體系(法)。以這五點的長短衡量一場戰爭勝負。現實往往比書本精彩,兩方對陣很少有一方壓倒性的五點全是優勢。那麼在五種因素各有勝負之時,如何斷定勝負?

人和往往是決定性因素。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民、士兵若是有與國家共存亡之意志決心,則可勝過一切不利因素。毛主席在《井岡山的鬥爭》中提到“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鬥如此頻繁,仍能夠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依靠的就是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同樣的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得民心者的天下,得軍心者駕馭軍隊有如手足。五種因素,道之一者乃是根基,在此基礎上再談其他因素方有意義。當然天時地利、將領指揮對勝負同樣有決定性作用。縱使上下一心,但忽視客觀困難,選人適當,制度混亂同樣要造成失敗。

當衡量各方面因素,勝算多者則有勝勢。所謂勝勢,就是用自己的優勢條件去壓制對方的`不利條件以最終達到勝利。當然,對方也不可能看著自己被抓著短處打壓。所以就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優勢,也要善於隱藏自己的戰術意圖。“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否則反而可能被對方抓住自己的戰術意圖反將一軍。同時在操作上,要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最大化行動效率。

具體應該如何操作?有八項指導原則:利而誘之,通過利益調動敵人;亂而取之,等待敵人內部混亂乘機攻取;實而備之,對待基本盤穩固的敵人應當時刻戒備,待敵人情況變化再做具體打算;強而避之,避敵之所長不做正面衝突;怒而撓之,激怒敵人直至敵人指揮錯誤;卑而驕之,通過恭敬讓敵人自大做出錯誤指揮。佚而勞之,通過調動敵人使其疲勞;親而離之,破壞敵人內部團隊穩定,待內部混亂攻取之。

當然,按照四大天王一定有五個人常識,八項原則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自己的戰術一定要守口如瓶,不能洩露。否則無論採取什麼戰術,勝利都是空談。

夫戰者,決勝廟堂而後於人爭利。毛主席就曾通過敵我雙方的客觀情況以及國際形勢的分析對戰爭整體做出了無數正確判斷,寫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論持久戰》一系列不朽鉅著。

凡事先運籌帷幄,而後可以決勝千里之外。

二、上卷·作戰篇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想要打勝仗,首先要有物資準備,不可以拋開物資消耗去談戰爭。一千萬人的大軍是挺威風,但是一千萬脫離生產的軍隊,吃喝拉撒是任何國家都不能承擔的。所以有兩項基本原則:

第一,兵貴神速。用兵時間越久,物資消耗越多。寧願手忙腳亂一下打完,不可以花裡胡哨磨蹭半天。磨蹭到最後國力虧空,自己就開始內部出現問題走向瓦解。這樣是不可能獲得最終勝利的。長期作戰容易拖垮國家,頻繁的發起戰爭也是高風險亡國因素。忘戰必危,好戰則必亡,歷來窮兵黷武的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遠的漢武帝晚年釋出罪己詔,近的美帝國主義在阿富汗、伊拉克深陷戰爭泥潭。都是鮮活的例子。

第二就是要取之於敵。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運輸糧草、作戰工具會給國家財政帶來很大負擔。所以務必要取之於敵。我小時候唱的游擊隊之歌就有句歌詞“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戰勝敵人同時補充自己,則越戰越強,自然立於不敗之地。毛主席在土地革命也曾對沒有繳獲的勝戰提出批評。在低弱我強的情況下,即使是以一換五也是必敗無疑,必須勝敵而益強才有取勝之機。

三、上卷、謀攻篇

戰爭不在於殺敵而在於取勝。

打仗不是搞種族滅絕,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利益訴求,所以要用最有效率的手段。百戰百勝未必就是善戰者,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費一兵一卒完成戰略目標才是真正的戰神。訴諸武力,其實是不得以而為之。武力用多了就會出現上文國家財政虧空的弊端。

若是不得已非要動用武力,有幾個原則。十則圍之,我軍力遠遠勝於敵軍,可以四面將敵人團團圍住進行毆打;五則攻之,而我軍力在敵軍數倍以上,則可以盡情的正面進攻;倍則分之,若我軍力兩倍於敵,則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正面作戰,另一部分作為奇兵攻擊敵人側翼或者後方;敵則能戰之,若勢均力敵,設奇兵、打埋伏,各種手段全用上;少則能逃之,若是兵力不足地方,則依靠地形進行防守,不主動出擊;不弱則能避之,實在打不過就跑。不可再堅守陣地。

所以善戰者在一場具體戰爭打響時,首先要知道敵我力量,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判斷是否可以一戰。知己知彼則百戰百勝,不知己而不知彼,每戰必殆。

當然孫子在具體戰爭中的原則依然受到戰役整體原則的制約。兵力不足就防守,打不過就跑。聽起來是個很簡單的原則,實際上古代打了敗仗後從根據地轉移的,基本很少善終。經常半路上部隊逃散最後自己變成光桿司令然後被土匪流寇殺死。為什麼工農紅軍能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實現根據地的大轉移?歸根結底還是在一個“道”字,與最廣大人民群眾走在一起。人和是一切戰爭的基礎,拋開人和談任何戰略戰術都是沒有意義的。

四、捲上·形篇

勝利是一種龜縮的藝術。

戰爭的勝利需要有己之不可勝與敵之可勝兩個方面因素齊備。首先是自己要像個鐵皮王八一樣沒有任何破綻,然後再等著敵人露出破綻。善戰者可以讓自己沒有破綻,卻不能讓敵人露出破綻。露不露破綻,決定權在敵人自己,所以勝利需要等。這就有點像某些金融大鱷的投資策略:平時手裡拿著大量的資產,不作任何大動作。一旦有人出現破綻(比如97年東南亞幾個國家的外匯不足)馬上出手賺一筆大的,打的這些國家頭破血流。

但是敵人即使有了破綻,也不會大搖大擺顯露出來。一個善戰者必須能夠通過各種細微情節,在敵人的破綻尚未顯露之前就預先判斷。這樣的話,戰爭的勝負就變成了簡單的一加二大於二。我方天衣無縫,沒有任何劣勢,敵方出現破綻。勝利的走向,就如同水往低處流一般轉向我方。一個好的指揮者,要善於控制自己不露任何破綻,耐心等待敵人自亂陣腳。勝利不需要有破釜沉舟這種驚天逆轉,一切就應該如同春雨滋潤大地,無聲無息但卻不可抗拒。

孫子兵法讀後感3

這本書很多人都讀過,但是往往理解不夠深入。首先,所謂“兵家”,其實是一種世界觀,講的是一種競爭關係。競爭是自然界的常態,一旦有競爭,就必然有勝利者和失敗者的區別,甚至不是生存就是死亡。這本來是不爭的事實。很可惜,許多人給它賦予了玫瑰色彩,或者加上很多其他的道德偏見,把本來簡單的局面模糊化了。其結果,是犯了錯誤而不自知。

大自然也有非常和諧的一面。萬物生長,互利共贏,生生不息。關於和諧與迴圈,另外一本書講得很充分,那就是《易經》,暫不詳述。有人認為,《易經》偏陽,《孫子兵法》偏陰。本質上,這兩者都是關於“資訊是否對稱“的運用。與人相處共事,以和諧為目的,必須以誠相待,儘量雙方交換的資訊對稱、透明,雙方共贏。與人競爭關係,以鬥爭為目的,必須以詐為立,儘量使雙方資訊不對稱,讓對方掌握自己的虛假資訊,而自己卻掌握對方的真實狀況,在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錯誤,恰恰是搞反了,與家人相處時使用了兵法模式,與競爭對手的相處過程中選擇了不設防的和諧模式。

言歸正傳。很多人以為《孫子兵法》講的就是“兵者,詭道也“。滿肚子陰謀詭計,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恰恰相反,《孫子兵法》講的謀略,常常是公開的陽謀,而且潛藏在公開的事物之中。孫子認為,獲得勝算的方法,靠的是八個字:“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很多人以為原文裡面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是誤解。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說,知彼比知己重要,瞭解對手比了解自己重要,這樣打起仗來才不會有危險,而不是盲目追求什麼“百戰百勝”。然後,有了實力,有了天時地利人和,想不贏都難。

從實踐者的角度,如果只用三句話概括《孫子兵法》,那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正合,以奇勝”,“出其所必趨也”。如果只能濃縮成一句話,那就是:“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如果只能用一個字概括,那孫子兵法的妙處就是一個字:“無”。敵方有形,我方無形。敵方呆板,我方計謀變化無窮。

孫子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做一件事情,如果能夠通過謀略,而不是“打打殺殺”,那是最高境界。如果做不到,那就可以通過交際、交流、軍事威懾、人事關係等等軟實力,解決問題,也是極好的。實在不行再打。打的時候萬一不能智取,最後才是強弓硬弩攻城。所以必須慎戰,這裡面有三個原則必須遵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孫子用兵法,說要“以正合,以奇勝”。這個奇正法,有很多不同解釋。一般指正面軍隊迎擊敵人,用預備隊側翼襲擊。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讓“正”和“奇”位置互換,側面的是正規主力,給敵人施壓後,突然從正面用預備隊襲擊。另外,還可以引申開去,指戰爭打法的常法和變法,常規戰法和奇謀戰法互相交替無窮,最後法無定法,才是最厲害的兵法。

至於具體怎麼打的問題,《孫子兵法》提出了最深刻的思想之一,就是隻在敵人最脆弱的時候發動攻擊,而且只攻擊最脆弱的敵人。這個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東東,在自然界裡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獅子和獵豹總是襲擊掉隊的羚羊和老弱病殘的斑馬,從來沒見過獵手為了挑戰難度去冒險追逐身強力壯的獵物。但是人類是奇怪的.動物,會為了顯示自己水平之高,而故意以卵擊石,挑戰自我。競爭過程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追求“成就感”。多麼荒謬啊。孫子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真正善於打仗的將軍啊,反而沒有名氣,因為戰勝的都是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能做到“勝於易勝”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真的要開打,一定要快!速戰速決,為上策。而且,兵貴神速不單單指進攻快,也指撤退快。那為什麼說“持久戰“也是一個法寶?因為,選擇速戰速決還是持久戰,主要看雙方實力的對比,強者儘可能爭取主動、速戰速決,弱者儘量在鬥爭中壯大自己,必須採取持久戰思路,打游擊。但不論哪種策略,都要做好充分細緻的戰前準備。

“致人而不致於人”說的是要調動敵人,使自己處於主動的地位,使對方處於被動的地位。怎麼才能做得呢?有個小技巧:“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先打擊對方的要害,對方就乖乖聽話了。如果這麼做有困難,還可以用利益去誘導對方。馬伯庸說:“人性從來都是趨利避害,可以背叛忠義仁德,但絕不會背叛利益。”如果攻擊對方弱點的策略無效,就要用利益誘使對方露出破綻,聚而殲之。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對戰雙方都是讀過兵書的人,都有謀略,假設實力也相當,那最後什麼因素決定了他們的輸贏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對敵方謀略的提前知曉和確認,這裡面可以是邏輯推理和猜測演繹,也可以是“策作形角”的實證式試探。如果判斷準確,則必有相應的對策和行動,這個過程還不能讓對方知道自己已經知道。如果己方謀略洩露,則必然招致失敗。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贏在“資訊不對稱”。這就解釋了軍方歷來重視情報工作的原因了。

為了使敵人上當,必須運用戰略欺騙。而戰略欺騙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我方擺出一種戰略事實,誘使敵方獲知並取得自己的一種對我方意圖的戰略判斷,並且深信不疑,而且採取了相應的行動(或不行動)。第二個層次是我方繼續實施另一種戰略事實,敵方可能知悉也可能不知悉,但是由於主觀判斷被第一層的意識誤導,對我方行動會視而不見。第三個層次才是我方對敵方的實質性打擊行動。

下面再談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其實這句話不是叫你打仗的時候,“山高皇帝遠”,可以隨便亂來,而是要隨機應變,該打則打,該退則退。而且,要勇於承擔風險,做人做事有擔當。這點尤其困難,很多著名戰例的失誤,就是栽在這一條上面。所以說,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也是輸得其所了(可以參考《人類星光閃耀時》)。好的將軍,必須“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作出了高風險的決策,然後不躲避,承當相應後果,這乃名將之風,國之大幸。

最後說點感慨:兵家的思維,以常常逆反為可貴,雖可戰無不勝,但難養浩然之氣,終非順天理之舉,很可能過不好自己的一生。故,這類思維模式,不可或缺,卻也應屬不得已而為之。或曰:用之有度。

孫子兵法讀後感4

第一次聽說是華彬是在吳軍的《谷歌方法論》中,吳老師引用了華彬對“以正合,以奇[jī]勝”的理解,觀點與眾不同,由此我也收藏了他解讀《孫子兵法》的全集,這周終於有機會一飽眼福了。

今天我們先看看《華彬講透孫子兵法》的前三篇《計篇》、《作戰》、《謀攻》。

從某種意義上講,前三篇的思想跟市場經營的思想很像,《計篇》像是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SWOT是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詞語的英文首字母縮寫),《作戰》講的是費用預算和資源保障,《謀攻》講的是戰爭中的基本原則,如上兵伐謀、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開篇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這第一句便表明了孫武的戰爭思想,在他看來,打仗是個很嚴肅的事情,關係著國家和百姓的生死,所以全篇都在講“不戰而屈人之兵”,怎樣不打仗就能贏,或者是先勝而後戰,將贏得戰爭的把握提到最高,損失降到最低。

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並列,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兵書,高中的時候我還買過一本書就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但是《孫子兵法》的“計篇”中計字是計算的意思,是戰略層面的實力比較,《三十六計》中的計字則是奇謀巧計的意思。

《三十六計》講的是怎樣以弱勝強,貪巧求速;《孫子兵法》講的是實力決勝,是最笨拙的贏法。所以這兩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完全相反的,《孫子兵法》一直說的是怎麼把自己培養成“大腿”,再跟“胳膊”打;《三十六計》則側重講怎麼以“胳膊”的實力扭過“大腿”。

我們做任何事業,奇謀巧計都不是本質,劉邦打贏了項羽,步步都有精巧的計謀,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項羽在SWOT的戰略面實力分析中就已經輸了,所以項羽輸本來就是大概率事件。

打仗和經營一樣,自強才是硬道理,功夫要用在平時,交戰就是那麼一下子,就像考試一樣,不要老想著技巧,技巧很重要,但是隻能錦上添花,500分的實力怎麼調整也考不到700分。

所以《孫子兵法》並不是一本讓人熱血沸騰的書籍,它追求的理念是以絕對優勢取勝,真正的勝戰往往看起來平淡無奇,“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就像泰森能一拳KO一個普通人一樣,要多做這種幾乎沒有懸念的事情;而四兩撥千斤那樣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則是極端的小概率事件,就像買彩票中了五百萬,我們不應對它有所迷戀,更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自己的實力會差到那種程度。

在《作戰》篇中,孫武強調了打仗就是打錢糧,像書裡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運送糧草的成本是極高的,比如秦國攻打匈奴,從山東運糧食,兩百石運到一線就只剩下一石了,因為路途遙遠,往返路上牲口和人都要消耗,一來一回,實際成本是可使用軍糧的200倍,這個數字讓人震撼。

所以他在書中多次提到“因糧於敵”,也就是日本人當年提出的以戰養戰,搶奪敵人的軍械、糧食,從而大幅降低對腹地的.資源需求。

除了降低物資的成本之外,他還提倡降低人力成本,想方設法讓士兵全心全意地為了勝利而戰,甚至可以使用俘虜作戰。

後世兩位偉人繼續將這個戰爭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一個是拿破崙,他打破了歐洲歷史上的貴族軍隊和僱傭軍制度,將戰爭發展為人民的戰爭,甚至婦女、兒童都可以參戰。另一個是毛澤東,直接依託於人民,全民皆兵,人民供給吃穿、兵源等所有一切用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謀攻》篇中,孫武重點強調了自己“求全”的思想,就是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勝,最好連敵人也能保全,在損失最低的條件下贏得戰爭。他的整個軍事思想就是“慎戰”和“不戰”,所謂“兵不可玩,武不可黷”。

孫武反覆說的一個觀點就是“先勝而後戰”,也就是隻在有絕對勝算的情況下才能打仗,不然就要忍住,有戰略耐心,不斷地去為戰勝了做準備,直到條件成熟。

在《謀攻》中,最重要的觀點是以多勝少,打不過就跑,儲存有生力量。歷史從來都只偏愛以卵擊石的英雄事蹟,幾千年來發生了不計其數的戰爭,能被人牢記的都是那些雞蛋打碎石頭的故事。這在管理學上叫“沉默的證據”,真正的大概率事件因為平淡無奇,都被人們選擇性忽略了,所以在世人心目中以少勝多倒像是主流事件一樣。

另外一個思想就是知己知彼,這裡只打開談一點,類比到經營活動中,知彼並不是知道競爭對手,而是客戶。我們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客戶的訴求,才能做出最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整天盲目研究競爭對手是瞎耽誤工夫,有可能最終的結果是我們和友商一起出局。

結語

聯想到我們自己,人的一生中很多成功都是機遇所致,機遇就像是衣服,今天可能是羽絨服,明天也有可能是短袖,本質上是我們自己不能控制的。而自身的能力就像身體,脫光了的時候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胳膊到底更粗了沒有,這是我們真正能夠把握住的東西。

在NBA中,那些超級巨星每年都能在夏季休賽期的時候開發出新技能,讓人眼前一亮,直到最後他們在場上變得無所不能,熟練掌握各種技巧,比如科比、詹姆斯。可是還有很多新星,球迷們覺得他們潛力無限,但是他們日復一日地沒有進步,罰籃、中距離跳投,多年還是老樣子,最終都泯然眾人矣。

作為個人,我們應該時刻看清楚,當前的處境哪些是趨勢所致,哪些是能力使然,世事無常,我們能做的只是盯住那些不變的地方,不斷打磨,最終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己敬佩的人。

於我而言,我想最重要的是培養對市場的認知能力、抓住新機會的能力、快速學習新技能的能力、理財能力(被動收入)、讓身邊人幸福的能力,不管形勢怎樣變化,每天都抽空瞄上一眼,如果自己在這些方面沒有進步,那麼這就是失敗的一天。

我們需要拿出戰略耐心來聚焦這些關鍵點,不要被浮雲所惑,像《孫子兵法》說的那樣拙勝,以絕對實力,輕鬆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絕不貪戀“智名”和“勇功”。

孫子兵法讀後感5

1

原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析:孫子說:戰爭,是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懂它。

理解:這塊強調了戰爭的重要性。正如左傳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決定了國家的合法性,戰爭是決定了國家的存亡。

2

原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解析:所以從五個方面分析瞭解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將,第五是法。

理解:這句話講了分析戰爭的五要素,講解分析戰爭的方法論,提綱挈領。

3

原文: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解析:道,讓國家上下各個階層團結一致,可以一起同生共死不怕危險。

理解:這塊涉及到了國家的意識形態、社會的價值觀、輿論宣傳、統一戰線等。本質上就是人心向背定成敗,人心即大道。

4

原文: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解析:天,晝夜、冷暖、不同時間導致的對人的條件限制情況。

理解:講外在的天氣、時令變化導致的環境變數對人的影響。

5

原文: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解析:地,距離遠近程度、地勢險要程度、地貌的寬窄程度、地形上的生死退路分佈。

理解:講客觀的地理對人影響。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孫子這裡,人和即道,天時即天,地利即地。但是孫子所用的這些概念要比孟子用的這些概念更廣博深刻。

6

原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解析:將,專業力,忠誠度,同理心,意志力,執行力。

理解:將主要指的是主將的專業素養、領導力和管理能力。

智,是主將個人專業素質和能力。

信,可以理解為是否值得信賴,是否可靠,是否有信念,是否有信仰,是忠誠度的體現,是否忠誠於國,是否能夠讓軍隊保持忠誠。

仁,仁者愛人,但是義不理財,慈不掌兵。這裡的仁不能單純的從情感的角度是理解,仁,指的還是要能夠團結人,仁是粘合劑,是整合各方面資源力量為我所用的能力,是共情的能力,是同理心。

勇,不是個人的武力值,而是勇敢,不是自大也不是膽怯,是指直面艱難困苦和挑戰時強大的心理素質,是意志力的體現。

嚴,不是嚴苛,而是嚴格,公平的執行法令獎懲。

7

原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解析:法,部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軍官幹部選用管理、戰備物資後勤管理。

理解,這裡主要是組織管理方面的內容,組織形式、人事任命和獎懲、後勤資源管理等一體系的內容,包含在軍法條例等各類規範制度中。

8

原文: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解析:上面這五個方面的內容,主將不能不瞭解,弄清楚了就能贏,弄不清楚就會輸。

9

原文: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解析:所以要深入分析瞭解具體的情況,說:敵我雙方,誰得到的支援多?誰主將能力更強(智信仁勇嚴)?天時地利誰更有優勢?法令規則誰執行的更好?軍隊戰鬥力誰更強?戰士誰訓練的更嚴?賞罰誰更公平透明?我從這些方面就能知道誰勝誰負。

理解:道、天、地、將、法,細化下來,哪個國家得到的支援更多,這種支援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支援,不是停在口頭層面的,是國內國際整體的情況。主將相當於CEO,從五個方面智、信、仁、勇、嚴、分析誰更強。天時地利對誰更有優勢?法令誰執行的更徹底?到此為止,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已經寫到了,但是後面並沒有結束,緊接著又提到了軍隊的戰鬥力、戰士的訓練、獎罰績效的考核情況,這方面本質還是屬於將的方面,在嚴字上,千好萬好,不如執行的好。

在進一步理解,道是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是資源的整合籌備,是戰爭的動員,士氣的提升,是意識形態的宣傳,是團結各方面有利因素,去採用一切非直接的軍事手段去孤立敵人、弱化敵人、圍攻敵人,是輿論戰。無道的戰爭是必敗的。天地是戰爭的背景和時機,是客觀的因素,但是也是可以因勢利導的因素,是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將是戰爭的策劃者、領導者和執行人,主觀的因素,將要充分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揚長避短。法是戰爭的主體戰鬥力的保障,是圍繞能打勝仗的這一目標下所有的制度體系建設,是制度保障。

10

原文: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解析:如果主將懂得按照我所說的分析戰爭,一定會獲勝,可以留用。如果主將不按照我說的分析戰爭,一定會失敗,那就走人吧。分析各方面的利弊因素,主動的去創造贏得戰爭的條件,幫助戰爭計劃順利實施。勢,根據各方面的利益需求採取不同的決策和行為來操控戰爭的節奏。

理解:創造勝的條件和趨勢,來促進計劃的執行落地。趨勢,要根據各方面的利益需要來採取不同的決策和行為去操縱。勢,是主動創造的,如何創造,威逼利誘。勢者,因利而制權也。這句話,可以發現幾個詞:權勢、權利、勢利。細品還是挺有味道。

11

原文: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逸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解析:戰爭,是欺騙的藝術。所以,要各種欺騙誤導敵人,隱藏自己,故意賣破綻。在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這就是戰爭勝利的訣竅,不可能就提前設定好,按部就班的展開,要根據戰爭程序變化而調整操作。

理解:孫子兵法,將始計篇放在第一篇,計就是分析各方條件,計算優劣利弊,判斷戰爭的是否會獲得勝利,值不值得采取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要贏得戰爭,就要分析,分析有三層意思:第一分析敵我雙方情況,從道天地將法五方面來分析。第二分析之後要知道如何創造我方贏的條件和趨勢。第三要誤導敵人對我方的分析,也要真實的瞭解的敵人的情況,這是欺騙與反欺騙的鬥爭,也是孫子兵法最後一篇用間的內容。

12

原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解析:在戰爭未開始前,做決策時要充分分析敵我的情況,瞭解的越多,就會越有獲勝的優勢。不能充分了解對方的情況就會處於劣勢。分析的充分就容易勝利,分析的少就很難贏,更不用說不做分析的了。我根據敵我雙方對彼此瞭解的情況,就知道誰勝誰負了。

理解:分析全面充分,才能保證決策正確,決策正確性決定了戰爭最終的結果。

孫子兵法讀後感6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

孫武的生卒年月現已不可考。他本是齊國人,後移居吳國,因擅長兵法,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廬。孫武將其所撰兵法13篇獻給吳王,闔廬遂以孫武為將,出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揚名諸侯之間。孫武最後終老於吳國,葬在吳都巫門外。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指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將”和“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採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於敵”,“勝敵而益強”。

《謀攻》篇主要論述瞭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別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勝利。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行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因此,會用兵的人善於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必勝無疑的地位,擅長於創造戰勝敵人的`機會。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註定要失敗的敵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物質之“形”,便是由國土的大小所產生的物產、軍資、土卒的多少,以及軍事實力對比的強弱。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比地戰勝敵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態勢,就必須正確組織和部署兵力,善於指揮調動軍隊,擅長出奇制勝,即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奇”、“正”是相輔相生的關係,它們的變化是無窮的。所以,要出奇制勝,就應善於因時、因地、因事制宜,根據情況的變化,改換奇正的戰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態勢,還必須善於故意向敵示弱,誘敵以利,以達到欺騙和調動敵軍的目的,造成戰勝敵軍的有利時機。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要取得主動,就要善於誘敵以利,調動敵軍而不被敵軍所調動,就要善於瞭解敵情和隱瞞我軍的意圖、行動和用兵規律。如能做到這些,就能掌握主動,集中我軍兵力,分散敵軍兵力;利用敵軍的弱點和錯誤,以眾擊寡,避實擊虛,因敵而制勝。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通過機動掌握主動,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兩軍相爭時,最困難的莫過於要懂得將迂曲視為徑直,以不利為有利,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必爭之地,先敵取得制勝的有利條件。要先敵取得制勝的條件,必須避免輕率冒進,把握各國的動向,瞭解道路、地形,重視嚮導,善於欺騙敵人,根據情況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長指揮軍隊,根據軍隊的土氣、軍心和軍力,因敵而變,去奪取勝利。

《九變》篇主要論述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靈活性的基礎在於對利弊進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認識這一點,才能設法威脅、挫折和困擾敵國,以利誘敵,才能常備不懈,使敵無機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況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況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據具體情況,趨利避害,採取相應的對策和行動。

《行軍》篇主要講述瞭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結將士。行軍作戰必須佔據便於作戰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於根據地形配置兵力,必須對敵情進行周密細緻的觀察,善於深謀遠慮,從現象到本質,對各種症候作出正確的判斷。將帥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後,才能用教育和懲罰相結合的方法訓練好士兵,率領全軍去爭取勝利。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將帥應重視地形,善於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礎上,將帥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確判斷敵情,以奪取勝利為行動的唯一準則,並能使全軍上下團結一心,服從指揮,那就能無往而不勝。

《九地》篇論述了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在不同的作戰地區,將帥應根據地形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行動。用兵的原則在於善於發現敵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備,迅速行動,集中兵力,搶先攻佔其戰略要地,以壓倒敵軍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火攻只是輔助軍事進攻的一種手段。所以,火攻者應利用縱火所引起的敵軍的騷亂,適時發起攻擊,發展並擴大戰果。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是否瞭解敵情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影響。要先知敵情,只能求諸間諜。只有大聖大智大仁大義之人才能使用各種間諜,獲得廣泛的情報。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它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武在其書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一理論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孫子兵法》雖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處時代的限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陷並不能掩蓋它的光輝,絲毫也無損於它的偉大。

孫子兵法讀後感7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

《孫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謀取勝,內容包羅永珍、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謀略、政策、經濟、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氣象等多方面內容,它所包含的思想廣博精深、觀點嚴謹,我們應該不斷學習《孫子兵法》,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

悠悠千載,中華民族積澱了多少瑰麗的文化珍寶!《孫子兵法》作為其中一朵奇葩,已經盛開在了異國的土地。而作為龍的傳人,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有理由珍惜自己祖國母親的豐厚文化底蘊,好好的研究它,挖掘它,傳承它。

閱讀《孫子兵法》,我們應該知道我們要做什麼,閱讀《孫子兵法》,我們更應該知道該怎麼做。我們不可以碌碌無為,我們更不可以甘於碌碌無為,我們需要慢慢去體會點什麼,慢慢的———品———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處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短兵相接,沒有血流成河,但是……學習,是年輕的我們現在的首要大事,如何利用這大學四年,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與人文素質,是這四年裡的大事,在競爭激烈的校園裡,生存之道,成功之道,不得不察也,我們不得不鄭重的思考,好好醞釀一下自己的'人生之路。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即是道義,仁義之道。成長在這樣一個成熟的實際的世界裡,我們也學會了成熟與實際,人們的相處總是那麼的充滿金錢與利益,然而我麼需要和諧,和諧的社會首先需要我們一顆純潔的心,坦誠待人,真心實意,然後才能收穫人家的真誠。我們總是抱怨人情冷漠,校園裡也同樣如此,競爭與差距增加了人心的距離。可是,只要我們有仁義之心,我們有道義,我們就能贏得真心。“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

天即是自然環境,我們永遠沒有理由怨天尤人,上天給了我們既定的自然環境,我們就要去適應它,利用它,陰天給我們的是纏綿的情懷,雨一般的情思,晴天給我們的是燦爛的笑容,明亮的心境。可是,我們的大學生,在陰天抱怨陰雨連綿,在晴天抱怨陽光刺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熱愛自然,才是我們應有的心境。

地即是腳下的路,面前的挫折。

將即是……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迂直互見———我們的人生是一條曲直平凹的路,它的前面既有鮮花、陽光、幸運和成功,又有荊棘、陰雲、挫折和失敗。我們當代大學生只有善解迂直之理,才能增加自己的戰略眼光,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從而做到長遠地看待問題,正確地預見未來,勇敢地對待困難,清醒地對待成績。即作順境中的英雄,在壓力危機下不動搖。

我們總是羨慕某些同學的成功,欣賞他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巨大氣魄,殊不知他在失敗中的意志頑強和目光遠大,更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在成功時看到辛酸,保持清醒與冷靜。在失敗時看到希望,保持自信與勇氣。

迂直互見,以迂為直,以直為迂。

以迂為直———在空間上的表現,是以退為進,兜著圈子走路。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時,司馬懿在失利之後,“教大軍盡回本寨,堅守不出”。諸葛亮為尋找戰機,思得一計,傳令全部退兵。為消除司馬懿的疑慮,他故意用緩兵之計,每10天退30裡,造成“真退兵”的假象。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到底還是上當,同意張郃、戴陵追擊,結果中了埋伏,遭到嚴重損失。對我們大學生而言,我們有時也是需要以退為進的。在我們新生中,肯定會有一群曾經參加復讀或休學的同學,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那是一種自討苦吃的行為,但是以退為進,參加新一年的學習,迎接新一輪的考驗,從而給自己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又何妨呢?這是一種勇氣的表現,這也是一種心理素質的體現。

以迂為直———在手段上的運用,是欲取故予,欲揚故抑。諸葛亮之對孟獲,曾經七擒七縱,表面看來延長了戰鬥的時間,消耗了更多的力量,實際上使孟獲心悅誠服,誓不復反,取得了長久的勝利,最大的戰果。欲揚故抑,用在我們當代學生的道德與修養建設上就是智謀與謙遜。我們在迎接挑戰的時候,需要具有戰略性的目光與決策。對於任何一個面前的果實,如果我們知道取之不易,或是競爭過於激烈,何不委身退出,待鷸蚌相爭,我們就可以漁翁得利了,這貌似有點狡詐,可是必要的手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立足於當今的社會。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大學是走向社會的跳板,要使人生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就必須藉助自己的優勢。每年都有很多大學生轉專業,這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很多學生在大學聯考填志願時要接受家長的意見,雖然有些家長尊重學生的選擇,但也有些家長強迫學生填報某個專業。這時候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應該考慮轉專業,這是為了將來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以便攀上自己事業的頂峰。

對於專業的選擇,是一個考察個人素質的過程。而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有足夠的能力與魄力為自己的未來做出選擇,當我們面臨權衡取捨,我們需要審時度勢,伺機而動。對於意氣風發的我們,最缺少的就是自知之明和冷靜的心思。我們太過自信,我們太過張揚,我們都沒有時間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條件,自己的優點缺點。這是可悲的,這是時代的悲哀。

在大學校園裡,我們面臨許多選擇,蜂擁而上,只會讓自己更為平庸,當我們自身特長,有選擇的競爭,我們才能走到人潮的浪尖,做一個弄潮兒。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我們在校園裡,在一個小小的社會裡,我們不要拒絕詭道,我們不要拒絕計謀,我們需要自己的智謀與勇氣,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為自己的未來做出完美規劃。

《孫子兵法》,新時代的兵法,新時代的大學生修身養性的法。

孫子兵法讀後感8

這本書很多人都讀過,可是往往理解不夠深入。首先,所謂“兵家”,其實是一種世界觀,講的是一種競爭關係。競爭是自然界的常態,一旦有競爭,就必然有勝利者和失敗者的區別,甚至不是生存就是死亡。這本來是不爭的事實。很可惜,許多人給它賦予了玫瑰色彩,或者加上很多其他的道德偏見,把本來簡單的局面模糊化了。其結果,是犯了錯誤而不自知。

大自然也有十分和諧的一面。萬物生長,互利共贏,生生不息。關於和諧與迴圈,另外一本書講得很充分,那就是《易經》,暫不詳述。有人認為,《易經》偏陽,《孫子兵法》偏陰。本質上,這兩者都是關於“資訊是否對稱“的運用。與人相處共事,以和諧為目的,必須以誠相待,儘量雙方交換的資訊對稱、透明,雙方共贏。與人競爭關係,以鬥爭為目的,必須以詐為立,儘量使雙方資訊不對稱,讓對方掌握自我的虛假資訊,而自我卻掌握對方的真實狀況,在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錯誤,恰恰是搞反了,與家人相處時使用了兵法模式,與競爭對手的相處過程中選擇了不設防的和諧模式。

言歸正傳。很多人以為《孫子兵法》講的就是“兵者,詭道也“。滿肚子陰謀詭計,就能夠天下無敵了。恰恰相反,《孫子兵法》講的謀略,常常是公開的陽謀,並且潛藏在公開的事物之中。孫子認為,獲得勝算的方法,靠的是八個字:“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很多人以為原文裡面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是誤解。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說,知彼比知己重要,瞭解對手比了解自我重要,這樣打起仗來才不會有危險,而不是盲目追求什麼“百戰百勝”。然後,有了實力,有了天時地利人和,想不贏都難。

從實踐者的角度,如果只用三句話概括《孫子兵法》,那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正合,以奇勝”,“出其所必趨也”。如果只能濃縮成一句話,那就是:“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如果只能用一個字概括,那孫子兵法的妙處就是一個字:“無”。敵方有形,我方無形。敵方呆板,我方計謀變化無窮。

孫子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做一件事情,如果能夠經過謀略,而不是“打打殺殺”,那是最高境界。如果做不到,那就能夠經過交際、交流、軍事威懾、人事關係等等軟實力,解決問題,也是極好的。實在不行再打。打的時候萬一不能智取,最終才是強弓硬弩攻城。所以必須慎戰,那裡面有三個原則必須遵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孫子用兵法,說要“以正合,以奇勝”。這個奇正法,有很多不一樣解釋。一般指正面軍隊迎擊敵人,用預備隊側翼襲擊。或者也能夠反過來,讓“正”和“奇”位置互換,側面的是正規主力,給敵人施壓後,突然從正面用預備隊襲擊。另外,還能夠引申開去,指戰爭打法的常法和變法,常規戰法和奇謀戰法互相交替無窮,最終法無定法,才是最厲害的兵法。

至於具體怎樣打的問題,《孫子兵法》提出了最深刻的思想之一,就是隻在敵人最脆弱的時候發動攻擊,並且只攻擊最脆弱的敵人。這個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東東,在自然界裡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獅子和獵豹總是襲擊掉隊的羚羊和老弱病殘的斑馬,從來沒見過獵手為了挑戰難度去冒險追逐身強力壯的獵物。可是人類是奇怪的動物,會為了顯示自我水平之高,而故意以卵擊石,挑戰自我。競爭過程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追求“成就感”。多麼荒謬啊。孫子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真正善於打仗的將軍啊,反而沒有名氣,因為戰勝的都是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能做到“勝於易勝”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真的要開打,必須要快!速戰速決,為上策。並且,兵貴神速不單單指進攻快,也指撤退快。那為什麼說“持久戰“也是一個法寶?因為,選擇速戰速決還是持久戰,主要看雙方實力的比較,強者儘可能爭取主動、速戰速決,弱者儘量在鬥爭中壯大自我,必須採取持久戰思路,打游擊。但不論哪種策略,都要做好充分細緻的戰前準備。

“致人而不致於人”說的是要調動敵人,使自我處於主動的地位,使對方處於被動的地位。怎樣才能做得呢?有個小技巧:“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先打擊對方的要害,對方就乖乖聽話了。如果這麼做有困難,還能夠用利益去誘導對方。馬伯庸說:“人性從來都是趨利避害,能夠背叛忠義仁德,但絕不會背叛利益。”如果攻擊對方弱點的策略無效,就要用利益誘使對方露出破綻,聚而殲之。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對戰雙方都是讀過兵書的人,都有謀略,假設實力也相當,那最終什麼因素決定了他們的輸贏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對敵方謀略的提前知曉和確認,那裡面能夠是邏輯推理和猜測演繹,也能夠是“策作形角”的實證式試探。如果確定準確,則必有相應的對策和行動,這個過程還不能讓對方明白自我已經明白。如果己方謀略洩露,則必然招致失敗。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贏在“資訊不對稱”。這就解釋了軍方歷來重視情報工作的原因了。

為了使敵人上當,必須運用戰略欺騙。而戰略欺騙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我方擺出一種戰略事實,誘使敵方獲知並取得自我的一種對我方意圖的戰略確定,並且深信不疑,並且採取了相應的行動(或不行動)。第二個層次是我方繼續實施另一種戰略事實,敵方可能知悉也可能不知悉,可是由於主觀確定被第一層的意識誤導,對我方行動會視而不見。第三個層次才是我方對敵方的實質性打擊行動。

下頭再談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其實這句話不是叫你打仗的時候,“山高皇帝遠”,能夠隨便亂來,而是要隨機應變,該打則打,該退則退。並且,要勇於承擔風險,做人做事有擔當。這點尤其困難,很多著名戰例的失誤,就是栽在這一條上頭。所以說,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也是輸得其所了(能夠參考《人類星光閃耀時》)。好的將軍,必須“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作出了高風險的決策,然後不躲避,承當相應後果,這乃名將之風,國之大幸。

最終說點感慨:兵家的思維,以常常逆反為可貴,雖可戰無不勝,但難養浩然之氣,終非順天理之舉,很可能過不好自我的一生。故,這類思維模式,不可或缺,卻也應屬不得已而為之。或曰:用之有度。

孫子兵法讀後感9

一、兵法解析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意思就是: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通過激烈交戰而取得勝利,世人普遍稱讚,也不能算是最高明的。這就像舉起秋毫算不上大力士,看得清日月算不上明眼人,聽得見雷響算不上耳聰一樣。古代所謂善於打仗者,都是指那些在容易取勝的條件下戰勝敵人的人。所以,那是善於打仗的人雖打了勝仗,卻沒有智謀的名聲,也沒有勇猛的武功。之所以他們取勝又不出現任何差錯,原因在於措施是放在必勝的基礎上的,是戰勝那些已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

孫子在《軍形篇》中對於戰爭中的攻守與勝負曾作出精彩的論述:採取防禦能保護自己,但要取勝還要看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敵人,即“可勝在敵”。防禦只是自保的作戰形式,要取勝就要進攻,所謂“可勝者攻也”。那麼,怎麼進攻呢?孫子在次提出了“勝於易勝”的觀點。

他說,能正確預見到戰爭的勝利,能夠打勝仗,這當然也是好的,但不能算最好的。

孫子心目中的“善戰者”,是“勝於易勝”。就是說,要對容易取勝的敵人和在敵人容易被戰勝的時刻取勝,也就是說,要在完全有把握取得“全勝”的情況下取勝,才真正是“善戰者”。

勝於難勝,其智易彰,其名易揚,也容易得到世人的喝彩。

但孫子的見解卻高人一籌。他認為“無智名、無勇功”的“勝於易勝”才是善戰者,才是應該倡導的。

因為這樣的“善戰者”,事先已有周密的考慮,正確的判斷,妥善的部署,正確的措施,所以他的`勝利看起來容易,其實這種表面未見智勇的易勝者,恰恰是智勇超群,是大智大勇。

1947年3月,蔣介石調集胡宗南集團共34個旅25萬人,向我陝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企圖消滅我中央機關和西北野戰軍。

當時,我軍只有2萬餘人,面對強敵,我軍在毛澤東、彭德懷的指揮下,採用“蘑菇戰術”,使敵疲於奔命,我軍再集中兵力,“勝於易勝”,各個殲滅。

首戰青化砭。我軍以一個營的兵力誘敵北上安塞,等敵主力向安塞追擊後,我軍集中6個旅在青化砭設下包圍圈,僅用一個多小時,將敵三十一旅殲滅。

次戰羊馬河。胡宗南發現三十一旅被殲,急忙令主力由安塞掉頭東進。我軍主力向西轉移至蟠龍修整,僅以一個旅兵力牽制敵人在陝北高原兜圈子,15天內武裝遊擊200公里,把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我軍見戰機來臨,以2個旅阻敵9個旅,集中4個旅的兵力,在羊馬河一帶將敵第一三五旅一舉殲滅。三戰蟠龍鎮。羊馬河之戰後,胡宗南誤以為我軍準備東渡黃河,率軍北犯綏德。我軍又以小部分兵力誘敵北進,乘蟠龍鎮守敵孤立無援之時,集中4個旅圍攻蟠龍鎮,全殲守敵第一六七旅。

陝北“三戰三捷”。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我軍採用聲東擊西戰術,巧妙調動敵人,然後集中兵力,勝於易勝者,在區域性上各個擊破,共殲敵1.4萬餘人,粉碎了蔣介石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這次勝利還告訴我們,在運用“勝於易勝”謀略時,要把握兩點:

一是選用適當戰術,造成易勝之敵。胡宗南進攻陝北時,氣勢洶洶,兵力集中。我軍利用敵氣盛驕狂、急於決戰的心理,以小部兵力示弱誘敵,調虎離山,而後在青化砭一舉殲敵一部。次戰,我軍先是聲東擊西,指揮敵軍大 遊行,爾後在羊馬河捕捉住殲敵戰機。所以殲敵戰術要根據敵情、我情、天時、地利等條件靈活運用。

二是選準易勝的對手。所謂易勝之敵,一般是指疲勞、飢餓、驕狂、孤立之戰,但還要具體比較,在易勝者中選擇更弱者。陝北三戰,我都以數倍於敵兵力殲敵一個旅,每戰選擇的都是孤立之敵,我有絕對把握一舉全殲。

可見,我軍在運用“勝於易勝”謀略時,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勝於易勝”在戰場上被兵家推為制勝之要,而在經濟領域,如果能巧妙運用這一謀略,也同樣能大獲成功。

香港頭號船王華人包玉剛,1956年他只有一艘商船。

次年,埃以戰爭爆發,由於蘇伊士運河關閉,造成貨物積壓,別人勸他趁此良機大撈一把,但包玉剛仔細分析了形勢,為了避免與西方船主直接競爭,把船運事業仍然放在東南亞的貨運上。

結果,埃以休戰後,西方大批商船無事可幹,還要花大量費用進行維修。相反,由於包玉剛立足於東南亞,佔有天時地利,很快成為世界船王。

善於選擇一個“勝於易勝”的目標,避開強勁有力的對手,是包玉剛成功的主要原因。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有不少中小企業,從小處著手,選擇一條“人無我有”“勝於易勝”的經營之道,拾遺補缺,而使事業得到發展。

有一位西歐地毯商人,來到阿拉伯國家後,發現許多虔誠的穆斯林教徒每日都要定時祈禱。

他們在祈禱時,一定要跪拜於地毯上,且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面向聖城麥加。根據這一個特點,這位商人將扁平的指南針巧妙地嵌在地毯上。

指南針指的不是正南或正北,而是不論在哪裡,都可以準確地指向麥加城。

就因為這個小小的指南針,這種地毯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

二、古今聯想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意思是說:

當我不可能戰勝敵人時,應進行防守,可能戰勝敵人時,應採取進攻。防守是由於取勝條件不足,進攻是由於取勝條件有餘。善於防守的人,像藏於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樣,使敵人無形可窺;善於進攻的人,像動作於高不可測的天上一樣,使敵人無從防備。因此,能夠既保全自己,而又取得完全的勝利。

在這裡,孫子明確地提出了攻與守的條件:“可勝”、“不可勝”。可勝則攻,不可勝則守,做到“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自保而全勝”。

在商戰中,如何才能做到“善守”“善攻”,就要求企業必須充分考慮自己在競爭中的地位與條件,並根據自己的優勢與條件採取相應的攻守策略。

一般說來,當企業處於市場主導者位置時,應採取積極的防禦策略;當企業處於市場挑戰者位置時,應採取主動進攻策略。

三、讀後感

這篇文章進一步向我們闡述瞭如何取勝!

上一篇文章是告訴我們“先為不可勝”,就是說我們要做到先不被別人打敗,這就叫取勝!

這一篇文章是告訴我們“勝於易勝”,就是說,如果我們覺得時機成熟,那麼我們必須要挑軟柿子捏!尋找到容易取勝的敵人或者是敵人在那個時機放鬆了警惕!

這篇文章同時也從反面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做到“勝於易勝”,同時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做到“先為不可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