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精華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4.75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後感(精華13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今天,我看完這本書的前一半的內容,感覺受益匪淺,我大致認為這本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我們有深刻的啟發,一是為人,二是為事,三是為學。今天,我就第一個方面展開分析。

在為人方面的名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等等。

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這些內容給我的第一個啟示就是: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第二個啟示是: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

第三個啟示是: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論語》是一部非常高深的著作,值得我們反覆研讀,我會繼續研究,以更好指導我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 篇2

論語讀後感《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後感 篇3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後,我對學習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說“態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為,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於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習”就是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孔子帶領著弟子周遊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為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美麗的魚鱗雲,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雲”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象,說明天氣將轉晴,並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修養,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度和一種風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並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虛心使人進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生,可在現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誇張,但這並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才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後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做到學無止境。

論語讀後感 篇4

初讀《論語》,無外乎“之乎者也”,無外乎“仁”,無外乎“克己復禮”,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長,越來越覺得,《論語》是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汪國真曾經說過:“我不管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是啊,人生百態,誰能夠一生無憂呢,孔子在許多人的眼裡,不過是個渺小的夫子,可真正懂得孔子的人,都認為孔子是個聖人,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論語》一書,有很多精闢的話語,其中我認為能夠真正形容孔子的就只有這句:知其不可而為之。

生活中的我,不善辭令,苟於言笑。是《論語》教會我堅強是人生的準則,永不放棄,永不拋棄。於是,我對生活中的許多應接不暇的事情都付諸一笑,無論前方的道路多麼泥濘,我都會堅強到底,永不服輸。我堅信,堅強為人是智者的選擇,我無悔於青春,因為我有堅強的人生。

堅持,是一種無愧於心的表現。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在當時,它的學說並沒有被應用,也很少有君王重視,但孔子堅持了一生。它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被採納的意見,不能阻止孔子前進的道路,孔子一路坎坷,但是他的成就是當代人無法想到的,一絲文明的曙光照耀著中華大地,映出來的`是孔子,是大成至聖的先師。這是孔子一生堅持的結果,當年嘲笑孔子的人,都被淹沒在歷史的波濤之中,只剩下了孔子。

《論語》一書,可以說的上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的民族之魂,而珍重堅持到底的精神更是《論語》教給我們的瑰寶。有了它,我們可以戰勝一切艱難危險,不畏人生中的坎坷,不屑於路人的嘲笑。

每當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都會靜下心來,默默地詠讀《論語》,覺得有一位千年前的智者在告訴我一些道理,這已經使我一生受用。

在低谷裡,我遠眺山峰。

在挫折中,我笑納苦果。

在淡薄裡,我靜思明志……

論語讀後感 篇5

《論語》是一部啟迪人心的經典著作。它像一朵瑰麗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顆明亮的星星,閃耀著幾千年,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見到《論語》的年輕一代,讀了之後也懂得很多

通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交朋友的方式。孔子說:“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聞多,益;友開,友柔,友易學,友有害。”是的,一個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字典。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你總能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時,好朋友廣博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當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時,好朋友的壞話可以讓你清醒;當你有缺點、犯錯誤時,好朋友的直言不諱可以教你修補漏洞,壞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與他們交往會使你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傷害就越大。”《論語》讓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於交友,樂於交友,不要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交友。

通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心靈的方式。在《論語》中有一句對白:“司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無兄弟。’”紫霞說:“商人說天上有生命,有財富。君子有禮而不失,待人有禮。全世界都是兄弟。為什麼紳士沒有兄弟?”這句話我有一個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它們,而不是糾纏它們,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地,這隻會加重痛苦;我們應該盡力彌補這種遺憾。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方式。

通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生活方式。兒子在四川說:“時間就這樣飛逝!日日夜夜。”是的,在哲學家看來,奔騰的江河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個不可阻擋、不可阻擋的時代。孔子望著流水嘆了口氣,同時也向自己、向學生、向後代描述了這樣一條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願意學習,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從,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願,不超過當下。”人生軌跡並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可以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認清人生目標,珍惜時間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我要珍惜時間和努力學習,抓住白天和黑夜。

當然,《論語》教了我很多東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我怎麼能說得清楚。

論語讀後感 篇6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是孔子的為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原則。作為後生,乃十分敬佩,並加以學習思考之,於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著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著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為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後,老師是扮演著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後,當選學生幹部,初衷為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麼來博得民心,用什麼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援工作的情況,用什麼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並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後的德育

工作後、成家後,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著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為,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後,為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為“德”應該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著我們,成為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論語讀後感 篇7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讀後感 篇8

《論語》乃聖賢之書,初略一閱,理解甚淺,卻已是受益良多。孔夫子乃千古聖賢,教習為君為政之道,傳承仁義孝信悌之道德;吾等雖是庶人百姓,即使不為政為官,亦當學習禮樂仁義;雖為女子,亦可君子也!

年少時崇尚力量,追求個性,無知且不受教,狂傲不羈,愚蠢至極;今已漸知己之無知,見賢而思齊,修養是至高的道,亦是君子的根基。天道之大者,生而不息,周而復始;人之渺小矣,六十一甲,短暫且羸弱,如何於區區數十載,做到不愧於己,不負於人,已不枉此生矣;惟胸懷坦蕩,正直賢德者,可無畏無懼!

人者,仁也;仁者,義也!何為仁?自躬,自省,自謙,自律,自立者為仁,謹言慎行,寬容敦厚,不損人利己,不怨天尤人,淡泊名利,隨遇而安;何乎義?國乃大義,對同胞應心懷慈悲,窮時獨善其身,達時兼濟天下;家道之義,在於傳承好的`家風,親人之間互助,包容;孝長愛幼,奉養父母哺育子女,皆以仁德為本;朋友之義,向來居首,畢竟無親緣,亦無債權,人情往來,肝膽相照,只為義字,此義最簡單也最難:只需誠實,坦蕩,正直,將心比心,以忠誠度人,持同理心,以德聚人,無往而不利也!愛情之義,在忠貞,寬容與良心;愛人之義,最難以做到,但最重要,因其乃幸福之根本;它不如家人間有本能血緣之故,血濃於水割之不斷;也不如朋友疏遠,凡事只見其優而不見其劣。愛人之間,因親密而無間,卻常因太過而踐踏底線,因而尊重尤為重要。

孔夫子之論語,教導世人道德修養,為人處世,接人待物之道,的確是修習道德的入門之卷;只是時代變遷,舊法已不適今景,我們應該去學習和接納更多的思想,汲取有利於我們提高才德的方法,堅持不懈學習,使自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風景,登上更高的平臺;萬物不離其宗,所有的修行都在於修心,堅守中正之道,守法,守禮,守德,運用智慧去創造,總會有成功之時!

論語讀後感 篇9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於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己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一定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裡才能平衡,事業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後感 篇10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裡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說的。

在《論語》裡對曾經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巨集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汙點而進步,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後感 篇11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裡面的資料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並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當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當問問自我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後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麼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此刻那麼發達的社會都那麼需要它。

論語的資料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可是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論語讀後感 篇12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裡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著看著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裡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論語讀後感 篇13

論語,一部全世界矚目的經典著作。多少人在這本書的薰陶下成才。九歲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一本帶有註釋的《論語》,一下子就被文中每一句話蘊含的道理所吸引了······

什麼是論語?論語是由孔子及他的徒弟們的言行編成的一本書,書中的語言及其精簡,少了一個字就無法理解整句話的含義了。細細品讀,書中的每一個教悔都循循善誘,娓娓動人。

翻開《論語》第一句話便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很早就聽到過這句話了,意思也早已記在腦中,便是“學了知識以後,按時去溫習他,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知道自己,自己也不懊惱,不是君子嗎?”以前我總是不以為然,但如今我卻十分肯定這句話,就如我們背單詞一樣,若不去常常複習,很快就會忘記。只有常常去複習,一個單詞才能永遠記在腦中。遠方有來了一個可以與自己談心的.朋友,可以與自己分享喜怒哀樂,難道你不高興嗎?一個平易近人,做事不張揚的朋友,難道不算是“君子”嗎?

就算是書中的第一句話,他也令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四年級的時候,我爸爸開始教我學《新概念1》。我們用一個本子當做“生詞本”,把每天不會認的單詞都記在這個本子上,沒過幾天,本子上已有了60多個單詞。爸爸叫我時常翻翻這本本子,可我去總是把這句話當耳邊風。幾天後,爸爸看我生詞本上的單詞一個都認不出來,嘆了口氣,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像你這樣學了就忘,‘生詞本’還有什麼用?只有時常溫習,才不會忘記!”以後,我謹記爸爸的教誨,每天都翻翻“生詞本”,果然記住了所有的單詞。爸爸看我有了進步,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我自己也十分高興。學而時習之,果真“說乎”!

如今,再次翻開《論語》,一個個教誨又迴盪在腦中。《論語》的道理為何這麼多?都是“論”出來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