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論語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9.34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1

在寒假,我讀了《論語》一書。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孔子弟子們的言行舉止,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在閱讀《論語》這本書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論語中"仁"字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尤其是《論語》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別突出強調了做人以仁為本的思想。他說"君子"即是"仁者",欲為"君子"必自修養自己內在的"仁"。可是到底什麼是"仁"呢?我還沒有完全理解。後來在在《論語·顏淵》中,就有一句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人都會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是由自己,難道是靠別人?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仍在於人的本心,需要人從自身做起。凡事約束自己,使行為和言語都合乎禮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時,我們自覺排隊;在公共場合下,不大聲喧譁;在遊玩時,保持衛生……如果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謙謙君子。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吧。

論語讀後感2

《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學文集。它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更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的弟子編撰並轉發給弟子。這本書由20篇文章和492章組成,是同類書中的第一部。詞源學。南宋時,朱將其與孟子、大學、中庸思想相結合;四本書。

在新學期,我們學習了它的十二章。通過老師的解釋,我明白了他們的意思。當我閱讀時它就這樣過去了,不分晝夜!”那時,我想起了我寫作業的場景:當我度假時,老師總是會留下一些作業。開始時,我還在認真地寫作。十多分鐘後,我到處都感覺到了。當我拿起課外書籍閱讀時,我仍然在心裡對自己說:只看十分鐘。但是十分鐘後,我還是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不管怎樣,作業不多。我能在半天內完成它。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小時後,我仍然沒有放下我的書。這本書的'最後一頁被我翻過已經兩個小時了。我抬頭看牆上的鐘,意識到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只是忙於寫作,但我仍然沒有在一天內完成作業。第二天早上,我又坐在辦公桌前,下定決心要在早上之前完成作業,但我記得昨晚在晚餐時看的電影。裡面有趣的情節讓我發笑。過了一會兒,我真的忙著做作業。當我完成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我今天本來可以過得很愉快,但這個計劃只是“中斷”是的。就這樣,週末過去了。當我從《論語》中學到這句話時,我突然意識到:時間就像流水,它永遠不會回來,我們。浪費”失去的時間永遠不會回來。當我閱讀課外書籍和思考電影情節時,想想我花了多少時間做作業。這每天都在發生,因為我不知道時間的價值。當我這樣做並思考其他事情時,時間會無意識地流逝。

《論語》其中一部能給我們如此大的啟示,更不用說整部《論語》了!有人說:“《論語》的一半統治著世界。”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有多大。“它就這樣過去了,不分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

論語讀後感3

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感悟與心得,下面我就來談談《論語》帶給我的心得。

《論語》中記載的很多內容都與學習有關。這對不樂於學習的我來說提供了前進的方向。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樣。我正處於“好之者”與“樂之者”之間。我雖有興趣,但不夠濃厚。我需要仔細地挖掘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從中得到百草園般的樂趣,成為一個“樂之者”。

《論語》還提醒了我一點。就是學思結合。光只愛好學習可不行,那樣只是擅長考試。我們還需要思考。做到既不罔也不殆。

會學習很重要。學會做人也很重要。“人不知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這些都是《論語》教給我做人的知識。就拿一個例子來說。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因為回到中國娶了與自己年齡相差懸殊的'妻子被國人詆譭。他不生氣也不反駁,以自己的行動更改了國人對他的看法。這才是一個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君子啊。

《論語》這本儒家經典讓我明白如何學習與做人,我要按照經典持續做下去,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

論語讀後感4

一代聖賢萬代師表智者仁愛師傳典範;國學《論語》儒家精論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實可謂:"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感悟經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學之初片語淺識而今處世之時虔誠拜讀;雖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卻也歎服其中受益匪淺.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特別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時間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樹立了良好的師傳典範.

現代的人大多是從《論語》對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細緻的瞭解其間發現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無以例外寒假期間潛心拜讀先師大智略有心得愚見貽笑大方.

欲教人德為先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眾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務本"就是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人.孔子特別重視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著把知識納入道德範疇的傾向他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沒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知識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使達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加以保持知識水平也會下降倒退以至完全喪失.孔子這種主張在揭示德與智的關係方面指明瞭德對智的統率作用.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基礎地位首要地位來抓.

論語讀後感5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為了這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在的社會仍有啟迪。他為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等,為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子貢說過:“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麼的高明。

我發現,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是說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幹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說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幹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麼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為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難怪,後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論語讀後感6

學德,學禮,學態度;學智,學道,學做人;必以《論語》學先。

——題記

古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其中《論語》最為接觸較多,它是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後人深有影響。本書從世間多方面概括,講述了人應為,人應不為的各種事情。從《論語》中,可以讓我們悟到許多人生中事物的一些道理。

《論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明白,無論何時都要向別人虛心學習,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讓我明白學習上應該抱有求實的態度,任何時候都必須誠實對待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不讓自己處在半壺水響叮噹的狀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約束別人的想法,應該不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換個角度儘量去接受它,不要固執的讓別人去完成,那樣就打破了和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讓我明白了,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能對自己的衣著過於注重,不要以求知為藉口而與人攀比,這種行為完全辱沒了讀書的真正用意,不能做這種人兒讓別人瞧不起。還有許多言語讓我感慨萬千,讓我從中領悟到不少道理,給了我不少的人生啟示。

這幾天,我對《論語》又有了近一步的認識,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看孔子的`為人我學會了品德;看弟子對孔子的行為,我學會了禮儀;看學生積極向孔子學習,我學會了學習的態度;看孔子出事鎮定自如,我學會了鎮定;看孔子以諸多的行為和方法來教育學生,我學會了他的智慧;看《論語》記錄的孔子的話,我學習了做人的道理。也許有時一件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當國家與國家發生矛盾的時候,大多主張兵戎相見,而孔子主張以“仁”治理天下。這本書對我們青年的影響力著實不小,我們應該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它,讓它對自己以後的人生產生更大的幫助。

四書之一的《論語》,值得去讀,值得去看,因為它給你的人生影響非同小可。

論語讀後感7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讀後感8

伍雅萱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國學大師錢穆曾說過:《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這樣的書,肯定含有有無限的智慧。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弟子言行的書。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童,是我國首個語錄體散文。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引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化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售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辨,侃侃而談;或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讓我獲益良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句的意思是,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這讓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古魯的三位老師》,他的三位老師一位是乞丐,一位是狗,一位是小男孩。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老師,媽媽教會我要出眾,弟弟教會我要寬容,我的好朋友教會我要真誠。這說明了老師無處不在世界萬物皆為我師,只要你誠心學習,在哪都能找到老師。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這句我也深有體會,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愛好古代文化並能勤敏地追求的人。孔子是萬世師表,但他的學問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他也是靠自己不斷去學習,不斷去提高,豐富自己的知識,對文化的認識才得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成果,這裡告訴了我們要不斷去學習,要去追尋,探索知識。

我現在正值學生時代,不能偷懶,要努力學習,因為我不是“生而知之者。”

《論語》中富有無限智慧,就連商業大亨馬雲也說過:《論語》是人類真正的智慧。是我重複看,不斷看,受益最多的書。這書也將成為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論語讀後感9

寒假裡老師讓我們讀一些國學經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論語》。

《論語》源於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就像一位老師,裡面的許多句子都給予了我們啟示,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告訴了我們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紀伯倫所說的,看一個人,不要聽他說出的話,而要聽他沒說出的話。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會努力地表現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聖經》十戒中的“己所欲,施於人。”更先進了一步。比如說,在大冷天,你剛剛運動完畢,身體很熱,便拿了塊冰棍吃,你能硬讓凍得發抖的父母吃嗎?不能!所以它所說的是一種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彆強施於別人。這條法則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買質量差的商品嗎?肯定不想!那你就別生產質量差的商品,也好讓別人收益。

看了這本書以後,很慚愧,我覺的現在雖然科技發達了許多,但人們的品質卻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們雖然物質文化不豐富,可精神文化卻發展到了頂峰。人人安居樂業,家家夜不閉戶。而如今有這種現狀嗎?現在人的品格問題尋根究底起源於教育問題,現在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很少注意學生的內心思想,品質也很少關注。我曾經做過計算,現在我們一學期共有近四十次考試。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次考試,人人都關注孩子的分數,極少注重孩子的品格。分數是什麼?分數成了家長們的面子,是用孩子們快樂的童年和精力換來的!這樣的填鴨式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不是高科技的人才,而是考試人才。這些人墨守成規,整天紙上談兵,根本不會實際操作,除了考試一無所長。再說了,就算能培養出高科技人才,品質不行造成的結果只能是禍國殃民!讓我們捫心自問,為什麼北大、清華這些高等學府裡的優秀學生還會有個別自尋短見?

我誠心的希望,這些執迷不悟的人們能夠早點醒來,學學兩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

論語讀後感10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為政篇內,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這樣的人還能做什麼呢?就好像大車沒有、小車沒有軏一樣,它們靠什麼行走呢?

如今,信譽已成為一個人的無形資產,沒有它,我們將寸步難行。一個人的信譽千金難買,它既是一種品質的外在體現,也是無法衡量的財富。我們的'信譽決定了許多方面自己所處的地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信譽即信用、名譽,一個守信的人,經過不斷與別人交往,自己的信譽越來越高,那麼人傳人,名譽便有了。這樣的人,別人與他(她)交往時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時。尋求別人幫助時也一定會容易許多,別人少了猜疑、不安、擔憂,自然會盡力幫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會在不斷的成長中失去別人的信任,無論做什麼,都不能順利完成,“信譽破產”一定會成為絆腳石。

“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確定的事別輕易答應。”儘管別人表面上看去無所謂,心裡卻可能將你列為“失信人”。我也曾違約過,且耽誤了對方的時間,現在想起,不僅慚愧,且感到羞恥:一個人連守信誠諾都辦不到,還能成什麼事?我將自己以前的失約當作一種警示立於心中,並且引以為戒,保證自己對別人的承諾一定要達到,即使再有意外搗亂,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發情況,實在脫不了身,就要嚴肅地向對方道歉,且要及時說明情況,徵得諒解。

人若無信,舉步維艱。

論語讀後感1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是孔子的為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原則。作為後生,乃十分敬佩,並加以學習思考之,於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著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著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為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後,老師是扮演著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後,當選學生幹部,初衷為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麼來博得民心,用什麼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援工作的情況,用什麼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並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後的德育

工作後、成家後,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著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為,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後,為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為“德”應該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著我們,成為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論語讀後感12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後感13

有這樣一本書,它富含著道理,隱藏著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必須被我們所理解。但它在我們看來,卻是一本凝結著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著一位古人的思想,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開創儒家學派,他編篡《春秋》,他修訂五經,他創辦私學,他打破貴族教育,他有著此刻人們不及的聰慧,以及當時人們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現在,已經是國際知名的.人物,他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為孔子,它叫《論語》。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中的《為政》篇。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

論語讀後感14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裡面的《為政》,這是《論語》十則裡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則。是說:“教導你的話明白了麼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著深遠的教育好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此刻社會上有很多閒雜人員整日靠騙人過日子。就那算命來說,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著糊塗裝明白,愣要給你的一生說出個所以然來,可笑至極。

再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後感15

雲遊書海,翻閱古籍,經典無處不有,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令世人驚歎不已,儒學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影響著世代炎黃子孫,讀其《論語》,滲透人生真諦,學會處事原則。讀《論語》,懂待人接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流傳自今的名句從小就教導著我們要善對朋友,禮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們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為有了朋友,我們的生活才不會那麼單調,我們的生命才不會那麼枯燥,而與朋友相處,我們又應該做到什麼呢?

就如《論語》所道,我們應該以熱情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朋友,這樣,友情才會更加珍貴,朋友才會伴你一生。讀了《論語》,讓我以後會以更真誠的態度去對待朋友,讓我更珍惜那些來之不易的友情。讀《論語》,知生活智慧《論語》道:聖人千慮,心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再偉大的人物考慮問題,都會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問題,也可能會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見,就如契訶夫所說: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棄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們沒有別人聰明,我們也應該勇敢地面對每一個問題,不怕愚昧,只要勇氣。

像貝多芬一樣,即使雙耳失聰,也用心靈譜寫奇蹟;像愛迪生一樣,即使失敗多次,也用智慧帶來光明;像海倫·凱特一樣,即使身體殘疾,也用毅力戰勝病魔,永遠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讀《論語》,解學習人生學習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學習的心臟,《論語》就告訴了我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要思考才會得以昇華,才能從中提取珍寶,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在一起,才是學習最高的境界,學習不只是學習,而是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大舞臺,展現的大世界,所以,結學與思兩者融為一體,是《論語》給予我的,也是告訴天下每一位學者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