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精選)

來源:果殼範文吧 5.39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精選)

論語讀後感1

相信同學們都喜歡讀書吧!確實,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與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著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我愛看書,愛細細品味書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厭的《論語》。

談到《論語》,大家並不陌生,雖然年代久遠,但如果仔細品味,我們並不難發現,書中所說的內容就在我們身邊,就像同學們親切的問候,就像老師們的循循善誘……

《論語》是我們中學生必看之書。如果說一本好書專指堆砌許多華麗的詞句,或者風花雪月的文字,那麼,它算不得一本高檔的書。但它的樸質、嚴肅、友善是無可替代的.。它像我們的友人,更像一名和藹的教師。她教會了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凌雲壯志,教給“我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君子氣概。繼續品味《論語》,彷彿把我帶入一個世外桃源。

《論語》規範著我的學習方法。記得剛步入國中時,我急於求成,忽略對概念的理解,這使我學得不紮實,各種輔導書上的方法更使我眼花繚亂。後來,我反覆咀嚼了《論語》其中“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嚴謹的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比任何一種方法都行之有效。

讀《論語》,如同那清涼的智慧之水緩緩流進我的心田,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援,情感上的薰陶及品格上的啟示。我徜徉在《論語》中,欣賞著書中的每個字,每個大大小小的哲理……

至今讀《論語》將近九年了,這並不算漫長吧!因為它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我想,一生研讀都時不為長,如今我把她放在我的床頭,每晚睡前品一番,她將伴我一生。在這裡,我希望同學們也該讀這樣的好書,她會讓我們受益終生的!

論語讀後感2

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于丹教授編寫的《論語》感悟這部書走進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們從小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朗讀中長大,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非常膚淺的。讀完于丹的這本《論語》感悟後,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為什麼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懂得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子的《論語》並不是遙不可及,這位聖人的思想,穿越歷史的滄桑,延續到今天,依然使我們受益匪淺,讓我們感到溫暖倍至。

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道理,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在我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勁鬆。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經過自己高超廚藝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餚擺放在我們面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的七個章節細細品讀後,何為“孝敬”、何為“大智慧”、何為“誠信”……會讓你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聖人,沒有聖賢的架勢,他只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傳道者,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學會了如何修養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去面對人生,才能獲得內心的那份安靜,正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後感3

今天,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和《論語》十章,經過幾節課的學習,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觸。

孔子雖然已經去世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話語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耳熟能詳,這些話仍然在影響這我們,指導著我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君子,要愛學習,樂交友,做有修養的人。現在人們依然保持這種追求,要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用自己的經歷來教導我們,要循循漸進,終身學習,還告訴我們學思結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個字,孔子敘述了自己的一生,這三十八個字成為多數人都要達到的為之奮鬥的人生理想。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教導我們,當正義和財富發生衝突時,要堅守道義正義。君子不是不愛財,但要通過正當的`手段來獲取。現在,有多少人因為貪汙受賄而被判刑,他們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員,他們雖說,學識淵博,單絕對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頗有盛名,但在學了《論語》中的一點兒之後,我才正真意識到孔子的偉大,他絕對擔的起聖人的稱號。正因為有孔子他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被稱為“禮儀之邦”之一,我們的民族得以延續才有了文化紐帶。《論語》這本書的語句已經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那一串串話語早已成了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性格基因。

論語讀後感4

這個假期,我捧著厚厚的一本《論語》,帶著疑惑和新奇,細嚼慢嚥地品嚐起書味。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論語》中,曾子講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讀到這兒,我不禁停頓下來,腦子如相簿一般開始翻著頁……小組成員遞著作文草稿給我,懇求道:“組長組長!幫我改改作文唄。”我咬著筆頭,看著手裡的奧數題,絞盡腦汁也做不出來,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煩地應道:“知道了知道了,放著!”說完我用筆尖敲了幾下桌面,便不再理會。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難題只解了沒幾道,作文也是沒有修改,午休的時間就結束了。上課鈴響起時,我收回作業,把作文草稿歸還給她,準備上課。她激動地問道:“通過了嗎?”“過了吧。”我看也沒看她。作文上交批改過後,她的作文要重寫,我心裡“咯噔”一下,低下了頭……

課餘時間,女生們一堆一堆地圍在某一個人的'課桌旁,不知談論著什麼。可我們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這幾天穿得可真花裡胡哨!”一個人指著遠處的女孩小聲說道。“就是就是,一點兒也不好看啊。”另一個人起鬨到。

當那個女孩走過來時,大家卻還是笑臉相迎,我看著這幅局面,心裡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直至整本書讀完,這句話仍扣我心絃,我們應也像曾子學習了——“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讀後感5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

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是儒家學派的建立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論語》這本書流傳至今,歷經了20xx多年。我不由得大吃一驚,心想:歷經兩千多年的書,想必也有它的獨特之處吧,要不然它也不會這麼著名。

我又一次翻開書,開始細細的品味了。我看見論語上有這麼一句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是啊,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短處,反之,每個人也都有長處。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並且改正自己的缺點,使自己更進一步。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級時,我們班裡有幾個人寫的字蠻漂亮的,我十分羨慕,就有時候會去練練字,但是沒過兩個月就漸漸淡忘了,後來索性就不練了。

直到六年級下冊時,我才又下定決心練字了,因為雖然不算特別難看,可是有時候考試時會因為寫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我就慢慢地開始把字形矯正過來,可是寫那些字的時候特別費力,常常寫了一會兒就手痠的要命,但是我每當這時候,就會想起別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勵自己,漸漸地,漸漸地,我寫的時候就越來越順手了。

論語讀後感6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這次的作文課上,我們賞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從中獲得許多感悟。

以前,我總是認為古人的經典文章很深奧,讀不懂。而讀這本書時,我就像坐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對面交談,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麼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斷地通過反省,我們才會及時發現錯誤,並且加以改正。正如上個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愛的水晶星星瓶,卻撒謊說是小貓弄翻的。現在想來,我感覺自己是個多麼不誠實的'人!交而不信是多麼要不得!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表姐,並向她道個歉。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不斷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向有長處的人學習,拜他們為師。當然,看到有缺點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就需及時改正。比如我們班的陳雨萌同學有很多長處,如唱歌,舞蹈,鋼琴,書法等,我應該多多向她學習,讓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們班的梅子珊同學有害羞的缺點,我恰好也有這個缺點,所以我要改正,讓自己變得膽大、自信,做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

《論語》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床頭,裡面的經典句段,給我帶來了真理無數,時時讀來,獲益匪淺!

論語讀後感7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就要多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論語》這本書主要是由他的弟子記錄了孔子的思想及言行而流傳於世的。在我五年級的時候,爸爸就要求我讀《論語》這本書了。

《論語》這本書,教給我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就是說有三種朋友有利於你,也有三種朋友不利於你。正直,誠實,見多識廣的朋友有利於你,拍馬屁,兩面派,誇誇其談的朋友不利於你。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交對我們有利的朋友,交了好朋友可以彌補我們的缺點,做得不足的地方,可以有好朋友指正,同時朋友有困難,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這樣才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但交了損友,他不僅使你變得跟他一樣壞,甚至可以使你變得更壞。對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

學習,是我們國小生的主要任務,“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死讀書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不解,最終一無所獲。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既要勤於學習,又要善於思考,不死讀書,把書讀活。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一些知識後,再反覆地溫習,總會有新的發現,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收穫,甚至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論語》這部書是道德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深入地瞭解這部書,學會放棄,學會寬容,學會捨得,學會立志,這也是孔子所要傳達的思想。學了這部書,我受益良多,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提高素質。

論語讀後感8

時而不得不感嘆孔老夫子的偉大,從時間維度上來看,千百年來儒學依然歷久彌新,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從空間維度來看,儒學從中國傳播到亞洲,甚至世界各地。《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和學生言行的一本著作,總有幾句讓人過目不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孔夫子求學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是孔子的這種謙遜的態度難能可貴,孔子的學問遠遠高於常人之上,然而對待學問仍然虛心以待之,不驕不躁,踏實向他人求學。如今,我們很容易學到一些知識,遂便沾沾自喜,便不再繼續深入鑽研了,所以對知識的理解更容易處於冰山一角的階段,成為不了大學者,大科學家又能怪誰呢?要不然,也有這樣的一群人,學到一點知識就四處誇耀,掌握這些皮毛知識變成了自己炫耀的資本,殊不知自己所炫的`學問早已成為陳年俗套,真理已經變成了謬誤,經常成為人們的茶餘飯後的笑料。可笑乎,這種求學的態度實則不端啊!

其二,求學的途中需要用辯證的思維進行有效的選擇。對於善的內容,用進行摘取加以學習;對於不善的內容,自己要自我剔除。知識作為一箇中性詞,自然要對知識採用一個辯證的思維去對待,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學習。在如今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有數以億計的資訊在網際網路傳播,質量也是良莠不齊,謹慎選擇,辯證對待,從中汲取營養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

其三,師從何人?曰:善人也。顯而易見,孔子是嚮往善的,這裡所屬的善當然不僅僅侷限於善良,而是指一切積極美好向上的人。換言之,這種人是沒有年齡,性別,地區差異,社會階級等等之分的。只要他/她有好的一面,我就理應謙虛求學。這點與韓愈“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謀而合,隱約可以窺見孔子在求學方面的平等思想。

故而,求學要謙之,辨之,善之。

論語讀後感9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二十個篇章,言簡意賅而又面面俱到地講述了人世之道。

《論語》的學而第一篇中,我記憶猶新的是這句: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白話文的說法就是:花言巧語,一副討好別人的臉色,這種人很少有仁慈的。

細想之下,與現實生活非常貼切。這些人,之所以討好他人,無非是看在那個人的地位、權利與金錢上,希望這樣的虛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讚許,使自己在烏合之眾中脫穎而出,得到官職、金錢與權勢。如果所討好的人失去了金錢,失去了各種權利,這種偽君子就會翻臉不認人,將原先不能稱之為交情的“交情”一筆勾銷,絕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討好的人問起,也只會被很不耐煩地打發走。這時,後悔、憤怒都因為金錢與地位的失去而喪失了發洩的權利。

花言巧語的人,通常都心懷鬼胎。真心的'讚美不需要過於華麗的詞藻。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用關係登上高位,再用言語迷惑當時的上級,討的歡心,再借此關係高升……如此迴圈。這類人,在社會上,更確切地說是在職場上早已數不勝數。

在生活上,這類偽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販,為了推銷不合格的商品,除了誇大商品的功效外,還會百般討好客人:事業有成、學習進步、身體健康、萬壽無疆、萬事如意……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滿臉堆笑。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讓顧客盛情難約,不由自主地掏錢買下。等到發現商品的劣質後,十有八九,小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個真實的人,杜絕虛偽。腳踏實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換來的一切。無論如何,都問心無愧。

論語讀後感10

今天,我終於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著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禮都在我的心底紮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為並沒有什麼大的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說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

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進過長時間的鍛鍊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說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論語》是一本好書大家好好讀吧,我相信大家。

論語讀後感11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讀後感12

論語,一部全世界矚目的經典著作。多少人在這本書的薰陶下成才。九歲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一本帶有註釋的《論語》,一下子就被文中每一句話蘊含的道理所吸引了······

什麼是論語?論語是由孔子及他的徒弟們的言行編成的一本書,書中的語言及其精簡,少了一個字就無法理解整句話的含義了。細細品讀,書中的每一個教悔都循循善誘,娓娓動人。

翻開《論語》第一句話便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很早就聽到過這句話了,意思也早已記在腦中,便是“學了知識以後,按時去溫習他,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知道自己,自己也不懊惱,不是君子嗎?”以前我總是不以為然,但如今我卻十分肯定這句話,就如我們背單詞一樣,若不去常常複習,很快就會忘記。只有常常去複習,一個單詞才能永遠記在腦中。遠方有來了一個可以與自己談心的朋友,可以與自己分享喜怒哀樂,難道你不高興嗎?一個平易近人,做事不張揚的朋友,難道不算是“君子”嗎?

就算是書中的第一句話,他也令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四年級的時候,我爸爸開始教我學《新概念1》。我們用一個本子當做“生詞本”,把每天不會認的`單詞都記在這個本子上,沒過幾天,本子上已有了60多個單詞。爸爸叫我時常翻翻這本本子,可我去總是把這句話當耳邊風。幾天後,爸爸看我生詞本上的單詞一個都認不出來,嘆了口氣,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像你這樣學了就忘,‘生詞本’還有什麼用?只有時常溫習,才不會忘記!”以後,我謹記爸爸的教誨,每天都翻翻“生詞本”,果然記住了所有的單詞。爸爸看我有了進步,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我自己也十分高興。學而時習之,果真“說乎”!

如今,再次翻開《論語》,一個個教誨又迴盪在腦中。《論語》的道理為何這麼多?都是“論”出來的!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是一本對話錄,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同時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體現,特別是對“仁”的體現。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對《論語》無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錄《論語》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詞句進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對於我這個文學常識比較淺薄的人來說,第一個反應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君子不是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都知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是孔子說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會捱打。後來查閱資料發現意思就是:我們要博學多才,不能侷限某一方面。對於一個老師,可能會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可能還需要應對某一天學生問的“宇宙是什麼?”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二、有教無類。在孔子那個時代,學習知識是有社會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對於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基本出頭無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在當時可能是一個“異類”,這也許也是他偉大的原因吧。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實現了“有教無類”。

三、“以德報怨”,如果真的是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也幸虧讀了《論語》,知道有時在日常聽到也許是斷章取義。

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識就不說了,但這句話體現在邏輯有一點辯證的關係,前半句說不是說因為父母在不能離家太遠,單純看前半句,個人感覺是太片面甚至是錯的,但是加上後面這一句“遊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遠遊”這件事表達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幾千年前提出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最後《論語》中的一句話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讀後感14

“學而”句提出了“學”的本質,“學”之道;緊接著就是知己之樂;然後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其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順父母,愛敬兄長”。

但並不是人人都具備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無“仁”可言。當然,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在面對父母時,無論再怎麼“巧言令色”也不為過。

可是,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反省,實時檢視自己的行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來,反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答應別人的事,是否有盡心竭力去完成;與朋友往來,是否有做到誠實守信;恩師所傳之學問,是否有學以致用?

個人修身、齊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來治理國家了。治理千乘之國,有五點要素:敬慎於事而不荒嬉;取信於人而不相欺;節儉而不奢靡;愛民而不輕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當在農閒之時,以不誤稼穡。

而後生晚輩求學者,與君子“為仁人”、“行仁道”一樣的道理,當先樹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麼呢?根本為“德”。“德”包括“入”和“出”兩部分。讀後感。“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出”,包括行為做事有章法,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後由“入”的`推己及人“愛眾人”,並且親近“仁人”,習“仁”之道。當根本豎立起來之後,還尚且有餘力的話,那就可以去學習詩書文章了。

後生晚輩所求之學,未必一定就得是詩書文章。倘若他能夠誠心誠意做到:見到賢人,能夠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夠竭盡全力;為保家衛國,甘願獻出生命;對待朋友,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那麼,即便不曾學習聖賢之書,那他也必定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論語讀後感15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為人處世和終身學習的道理,是一部儒家經典著作。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裡面無窮的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事先做好了應有的準備工作,自然得心應手,事半功倍。這使我想起了最近吉他考級的事。雖然我學的.時間不長,但我堅持每天彈奏練習,即使手皮磨破了,我也從不放棄。考級前的一個月,我把樂理知識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複習,該背的背,該記的記,做了充分的準備。在考場上我輕鬆應對,最終以優秀的成績順利通過了考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六一舞團組織表演活動,導師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套表演服,我發現我的衣服上面有個黑色的汙垢,看上去影響美觀,我就想,何不趁沒人注意的時候換一件好的過來?但轉念一想,我自己不喜歡穿的,別人也不喜歡穿啊!我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就是將心比心。於是,我決定把這件衣服留下來自己穿。即使己所欲,亦勿施於人。這應該是我們終身奉行的做人的原則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生活中,某些人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往往會表現出嫉妒或厭惡,而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會嘲笑或輕視,這都是不好的處世觀念。我們要朝好的行為看齊,學習他人的優點。倘若看到別人身上不足的地方,要引以為戒,不要犯下同樣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讓自己更趨於完美。

《論語》字字珠璣,句句在理。朋友們,讓我們都來讀一讀《論語》吧!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