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我從事教育工作八年時間,一直做班主任。雖然積累了個些工作經驗,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許多困擾。在和同事的接觸中,在和同行的交談中,知道一本書叫《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就像是每一個教師心中的聖經,頗受推崇。今年假期我終於拜讀了此書,從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在此我就其中一條談談我的感受。 日記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談到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時說道: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為他們笨,只是他們把時間多數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為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後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就進行鞏固性的練習。對比自己的班級工作,一學期以來,我發現後進生的問題確實是讓我感到十分頭疼的事情,於是我迫切的想從書中得到幫助和啟迪。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究竟後進生是怎麼產生的?相信每一個教師一般都會覺得這部分學生永遠是一個最為頭疼的群體,數量不算多,為害卻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謂少,但得到的結果卻總不令人滿意,甚至更多的時候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從邁入國小的第一天開始,他就一定是個後進生嗎?我想,這個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們想想造成他們現在這種狀況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為能力,還不如不學。古人不是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嗎?我們需要學生掌握的很多所謂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為什麼很多後進生過早地進入社會後,往往後面的發展比某些所謂學校裡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後進生的學習興趣究竟是如何一點一滴消失的,他們在學校中每天最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特別是我們這樣的技校學生。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們的內心,調動他們內心中的那些積極的因素,活躍他們身上積極的那些細胞。而不僅僅把發展的眼光侷限在一些可憐的知識上面?我們應該更重視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上。

所以,面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識之士和更多的老師們能在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現在的學生們全部教育的連貫性和階段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那麼,所謂的後進生應該是另有發展能力的一個可塑群體吧。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在對“後進生”的教育工作中,他總是努力達到這一要求,並且也向所有的教師提出這個建議。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國小生伴隨的智力、個性、思維、認知、知識結構、價值觀等表現出幼稚、多變的特點。當他們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讚歎的東西時,他們的頭腦裡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所以我們就要從他們的心裡觸發到他們真正的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教過他5年——從三年級到七年級。費佳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所以當時會斷定,這孩子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裡,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他的思想剛剛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級裡也有和費佳有某種相似之處的孩子,雖然他們的總數不算多。我給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的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學生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應用題。到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費佳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文學。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閱讀來克服的。七年級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床調整技師。

這個小故事雖然很短,看似也很平常,但是其中的知識卻不是很輕易就會被看透的。我上國中、高中時都有過很多教師給學生補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認為倡導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科教育為主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學科教師都能夠自覺地在課堂上融入意志品質、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教育。教學生他們閱讀和思考。因為閱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

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是:請記住:學生們學習越困難,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對於後進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們有一個誤區,就是隻是從知識技能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對規章制度方面一樣的要求他們如何照著去做,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培養,頭疼治頭,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復。這樣做只會讓學生甚至是教師越來越疲憊,如果開發了學生的主動性,我想學生在逐步發現自己的價值後,就不再會產生一些影響學習的消極情緒,老師的講解和督促始終是外部因素,學生主動要求進步,要求提高,這樣的形勢下,對後進生的轉化或許不會成為教師們的大難題了。

使學生有意識地從平時的學習中積累那種成功、自信的感覺,使他們保持一種渴望、充實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戰。開啟孩子的思維空間,拓展孩子的思維視野,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心,這是無論多少次老師面對面的補習也無法比擬的提高成績的關鍵策略。這對於我們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啟迪。

我相信,只要我們從內心中喚醒那些所謂的、相對而言的“後進生”,那麼他們將很可快成為人人誇獎的佼佼者!我會繼續研讀那些給教師的建議!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書育人者!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教師要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大海,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利用假期我認真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理論專著,這個閱讀過程彷彿是在和一位和藹的老人親切地對話,裡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對我們教學第一線教師的諄諄教誨,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寶。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著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下面就文中的幾條建議來談談自己粗淺而樸實的想法。

一、讓我學到了教學的方法,例舉如下:

把2500個常用詞分配如下:每個學習日平均學3個詞。孩子們把它們抄在本子裡並且記住。這項作業每天只佔幾分鐘。在童年時期,記憶是很靈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於使用它,不使它負擔過重,它就會成為你的第一個助手。學生在早年記住的東西,常常永遠不會忘記。“使用記憶的技術”,在這裡表現如下:在學習日開始的時候(第一節課上課前),我在黑板上寫下今天要學的3個詞,例如,“草原”、“溫度”、“沙沙響”。孩子們一進教室,就立即把這些詞抄到詞彙本里,這種詞彙本他們要連續地記錄三年。他們對這些詞進行思考,在它們旁邊寫幾個同根詞。這項作業總共花3、4分鐘時間。孩子們都逐漸地養成了習慣。接著,作業就帶有遊戲的性質,這種遊戲裡鮮明地表現出自我教育、自我檢查的成分。我對孩子們說:“在回家的路上,你們回想一下,今天我們抄了哪3個詞,它們是怎樣寫法的。你們在記憶裡回想一下這些詞的模樣兒。明天早晨一醒來,馬上就來回想這些詞的寫法,靠記憶把它們默寫在練習本里。”

原本也是覺得教一年級的孩子詞彙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可一直以來又沒想出什麼可行的方法。我想這本書中教的這個方法確是十分可行。日積月累,可以有一定的收穫,而且並不是需要太多的時間,學生的興趣也易激發。如同高年級一些老師採用的每課課前學古詩一樣,對一年級的學生,學些詞彙應也是切實可行的。

我們平時在抱怨、發牢騷時,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在你的課堂上你的每一個學生都在進行腦力勞動嗎?在你的課堂上為什麼會出現學生掉隊的想象呢?那是因為在學校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說白了就是我國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這條教育原則我們也常掛嘴邊說,不僅要背教材,還要備學生,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有幾人能做到呢?對不同型別的學生上同樣的課、提同樣的問題、做同樣的作業、考同樣的卷子,那怎麼能做到個別對待呢?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對學生進行細緻的瞭解,比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比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不同檔次的問題,做難易不同的題目,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讓他們感覺到他們也在不停地進步。

二、通過學習讓我明白許多教學的道理。

如:對於後進生的工作,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細細想來,確是如此,單純的教師一片苦心的逼,也許會讓這些孩子更加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的用心,確成了惡性迴圈的淵源,真是事倍功半之舉。在我知道了這一道理之後,書中又給我們教師說明了明確的方法,那就是得讓這些孩子增加閱讀量。注意給每一個“後進生”挑選一些供他們閱讀的書籍和文章,這些書刊都是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各種概念、概括和科學定義的含義的。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裡產生儘可能多的關於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著這些疑問來問我,——這是對他們進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條件。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裡,在他從周圍世界裡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在對“後進生”的教育工作中,我總是努力達到這一要求,並且也向所有的教師提出這個建議。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現在還很難說明,當兒童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讚歎的東西時,他的頭腦裡究竟發生著什麼變化。但是,千百次的觀察使我們得出結論: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

三、通過閱讀讓我改變了一些觀念。

閱讀是對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閱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嚗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沒完沒了的補課,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因為閱讀能教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也就更容易。這不禁使我想到身邊所發生的,有家長竭力反對自己的孩子閱讀課外書籍,只讓他們死摳書本。認為書上會了,學習成績自然會好。也有老師把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的範圍壓縮到最底限度,原先我也這樣做過,不惜浪費自己的休息時間把他們拉來補作業、背書、默寫,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學生學習效果也不好,要麼是不理解去死記硬背,今天會默,明天就忘,要麼就是記住了不知道怎麼去用,成為一種“死”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學習的興趣,產生逆反心理,最後淪落為後進生,這其中我們做教師的其實是阻礙、影響了學生的發展,想想真有些後怕,為了孩子趕快轉變觀念吧!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最近我仔細閱讀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書叫《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例項。閱讀完之後,感觸頗深,啟發非淺。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的體會: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平時的閱讀積累真的不多,自己給自己找藉口說家庭和孩子佔去了大多空閒時間,真的是擠不出時間來閱讀嗎?閱讀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一部分,這樣在不單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

第二十一條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基礎不好、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課堂上學生不聽話,紀律差了,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心浮氣躁、筋疲力盡了,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為有趣?就是: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裡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沒有去嘗試?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才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才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

書中的第二十二條“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想到,職業教育針對性是遠大於義務教育的,學生所學的學科很大可能就是他們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和行業,學生如果不熱愛所學的學科,那麼他們將來也很可能不熱愛自己的職業,甚至進一步對未來生活失去自己奮鬥的目標,進而失去更多……你的學生熱愛你所教的學科嗎?我認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儘量讓每位學生感覺像追求幸福、美妙的幻想一樣暢遊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裡,更重要的是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具有創造力。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議起來。我們也從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夠非常清楚的領會教材內容,他的講述缺乏情感,那麼學生就會對教學不感興趣,而在沒有興趣的地方也就沒有不隨意識記。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徵: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麼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

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豐富的情感。那種對教材的知識很膚淺的教師,往往在課堂上造成一種虛張的聲勢,人為地誇誇其談,企圖藉此來加強對學生意識的影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可悲的:虛張聲勢會使人空話連篇,愛說漂亮詞句,所有這些都會腐化學生的靈魂,使他們內心空虛。他們對周圍世界中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

在這裡,蘇氏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

第四十三條建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個問題不論是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還是其它教師都是應該掌握的。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學習人家的思想。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這一條對於任何一位教師來說都是關鍵的,現在網路資訊十分豐富,是共享的、寬泛的,作為我們年青教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從網路或其他途徑學習的時候,全盤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顧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脫離職業教育與義務教育的區別,結果別人的經驗沒有學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們要清楚別人取得那樣的成績,取得那樣的效果,絕不單單是靠簡單的行為所能達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沒有一種結果是單靠一項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實際上每一種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幾十種、上百種乍看起來跟所研究、觀察、探索的物件相距很遠的,甚至沒有直接聯絡的因素決定的。”

第四十七條:關於教師日記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日記,因為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他用大量的自己和別人事例來說明記教育日記的好處,它可以使你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去全面瞭解一件事情並採取相應的措施,最重要的是這是促進自我成長,提高自身素質的十分重要的一種手段。在上次學校要求寫德育案例的時候我就覺得無從下筆,當時真後悔在平時沒有養成記日記的習慣,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把平時發生在班級裡或某個學生身上的事情記錄下來。

綜觀全書,關於教師怎樣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可把作者的建議歸納成以下幾個觀點:第一,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心,要能通過課堂來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潛力。第二,一個學校必須有豐富多彩的智力生活。第三,必須保證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掌握和所學技術知識的積極運用。第四,必須激起學生高昂的情緒,培養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出對未來生活和工作的興趣。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自己真的是獲益匪淺,它教會我應該如何去閱讀,如何去學習,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真是一本值得用心的閱讀的好書!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每次用心去讀書,書中被激發出來的力量也會讓我受益匪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聯教育名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這本名著是我第二次學習,一句句看似淺顯的話語,是作者數十年的經驗積累。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有些建議是具體的,是可以操作的。

下面就選幾個感受頗深的建議談自己的收穫吧!

第一,教師要理解學生學習的積極和消極狀態。“只要課堂上充滿著師生間相互體諒的氣氛,有了一種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那麼每一個學生都在儘量靠自己的努力去達到目的。”

第二次擔任美術教師,我曾想:又要上課了,希望時間過得快點兒。越是這樣想,越是感到時間過得太慢。那時我還在哺乳假中,對孩子有更多的期待。

教學同一個年級的兩個班級,不同的學習氛圍讓我想了很多。為了訓練一個班級的凝聚力,我採用全班拍手錶揚的方法。一個學期即將過去,這個班級的課堂注意力有了巨大的改善,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積極起來,他們的默契程度也越來越好。“師生間相互體諒的氣氛”也就隨之而生。

當學生感受到一種積極,一種快樂,他們是可以齊心協力的。這真神奇!由一個拍手六次都不整齊的班級,變成了一個拍手22次,節奏明快的班級,我喜歡上在這樣的課堂上課的感覺,然而,這樣的課堂是需要老師自己去營造的,哪怕這個老師是非班主任。

“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麼漸漸地就會養成懶於思考的習慣。”孩子都是樂於挑戰困難的。科學學科課本看似簡單,文字內容很少。這就需要老師挖掘知識,教師只有備課合適,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也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課堂上,一旦發現學生懶於思考的苗頭,我就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是不是有了什麼不足之處。

第二,教師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興趣和注意力的問題在我們教育工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當孩子們拍完手之後,我笑了,同學們也笑了。我說:“瞧!咱們班的水平多高啊!22次啊,你們不僅拍得整齊,還十分的有節奏。不是單一的節奏,而是由慢到快的節奏。這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啊!我們班不僅有凝聚力,而且還多了可貴的默契。太好了!”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班級凝聚力,未曾想收穫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注意力,融洽的師生關係……

第三,非班主任教師要認同自己的價值。“教師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是青年的思想的主宰者。”學生在非班主任的課堂上,敢於信口開河,敢於破壞課堂紀律......因為非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教育,有時間的限制,有教學模式的限制。

個別的學生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此時,老師需要斬釘截鐵的重申課堂紀律要求。放任不管,學生得寸進尺。學生需要的工具沒有帶齊,影響課堂教學,這是非班主任老師的最大困惑。課程開展後,沒有帶工具的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傾聽、交流製作方法。對學生要進行一堂特別有意思的創意製作,讓沒有工具的學生體會不到其中的快樂。課堂即將結束的時候,說:“同學們,老師真心的希望你們儘可能的帶工具,不是為了為難你們,而是對有的學生難以體會到製作的快樂,而感到惋惜。”真誠的話語,在之後的課堂看到了效果。

學生聽課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漫不經心,老師上課的熱情減之大半。那時候,逼迫自己看著曾經讓 老師驚奇、感動的學生,強調課堂紀律。以此,讓學生在情感上予以觸動。否則,課程或許會越來越難上。我還試著在這樣的課堂新增故事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一種輕鬆地學習氛圍。

班級中的“問題學生”,全校老師或許都非常清楚。非班主任老師要想方設法——抓住個別的學生予以管理,給學生以觸動,調整學生學習的態度。

頑固不化的學生,需要老師創造情境,發自心底的表揚,改變學生對自己課堂的態度——愛上美術課,喜歡繪畫、手工製作等。當課間裡,你們相遇,他快樂的和你打招呼,那麼就意味著你成功的改變了他。

非班主任老師要與班中的“問題學生”建立友好的師生關係。三年級兩個調皮的孩子, “你們兩個,讓老師覺得是不打不相識。通過你們兩個的打鬧,讓老師認識你們,瞭解你們。你們的活躍,正是美術課堂需要的態度。”這樣一說,倆人每次帶齊工具,用心製作,甚至創作兩幅作品。讓我從心底偷著樂。

當學生喜歡你的課堂了,在課堂上宣佈紀律要求。原本的問題學生成了老師的支持者,其它學生很容易感到他們的變化,課堂氛圍的營造變得易於駕馭。

第四,學生的認可是教學開出的最美麗的花。“課上的有趣就是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當老師的付出有了反饋的時候,也是花開的幸福體驗。一個學生家長追著我說:“學校給我女兒一份任課教師評價表,女兒說,別忘了給科學老師一個好評,她教給我們學習的方法,上課的時候,讓我們感到了一種快樂。”此時,孩子給予老師反思的機會顯得更神聖了。

第五,教學中的任何細節都是教育的閃光點。“生命既是一種強大有力、不可戰勝的財富,同時也是一種脆弱的、往往是無助的、極易受到損害的珍品。有時候,會出現這樣的一些情況,只消一句冷酷無情的話,一個漠不關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斷一根纖細的生命直線。”“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不知何故,自己不由地想起了這句話。我想用這句話形容我的學生,一生裡有一個知心的朋友,恐怕並不容易。朋友之間,能夠無話不談,能夠經常的產生共鳴。我們有雷同的觀點,我們有相似的思想。處理事情,對待問題,我們有著相似的處理方法。可是,原來師生之間也是可以產生共鳴的。

一個班裡十分聰明的學生,當遇到難題的時候,也會鑽進牛角尖,他將所有應該求得的問題都當作已知條件。我判斷他是思路不清晰造成的。於是,我點撥:上衣88元、75元,下衣12元、8元、32元,最多、最少的題應該……當我講完之後,他那明白的一點頭的瞬間,眼睛中流露著喜悅。他就像一個研究的學者,我覺得學生的專注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仔細的觀察與反思中,學生往往會讓老師的心有一點震撼。

“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教師的教育隨筆和反思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通過四年半經營部落格,我學會了從更深層次,更廣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我善於反思問題,尋找方法,積累的一篇篇文章,成為論文、寫作的素材。通過積累與實踐,課堂上能夠隨機應變的能力增強了,在美術、語文、數學、科學、英語等課堂教學方面,都有自己的積累。每一次接過新的工作,都需要用心去學習,去研究。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國小教師編寫的教育專著。

相比以前讀過的教育專著來說,這本書讀來更讓人覺得親切。因為文章不僅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動的實際事例,深入淺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深受啟發。書中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我最喜歡裡面一些關於後進生教育的建議。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的一段話:“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裡,在他從周圍世界裡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但是,千百次的觀察使我們得出結論: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

我是這樣理解的,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驚奇、讚歎”就是一種大愛,後進生是更需要愛的,而且是大愛。對後進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師,一定是心中有真愛的人。陶行知先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確實,沒有誠摯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個課間,辦公室突然風風火火衝進一個同學,氣喘吁吁地向我報告:“不得了啦!老師,有人在教室裡打架。”我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見他手拿掃把,滿臉怒氣,惡狠狠地盯著對方,嘴裡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裡卻噙著淚花,對方是平時也表現不太好的小W。而一幫學生在近旁圍觀,誰也不敢上去勸阻。

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小Z是我們班一位名氣在外的學生。說他有名,那是由於他的脾氣和為人。該生脾氣暴躁,氣量很小,稍有不順心,馬上就會找人發洩,無心向學,很多老師對他只有批評,沒有表揚。他也知道老師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應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棄,常常故意誇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負同學為一種樂趣。

面對著怒氣沖天的小Z,這時如果命令他放下掃把,停止這種無理的舉動,估計他會服從,可是能使他心服嗎?對待學生產生的激情與衝動,我想做老師的更要注意態度,頭腦一定要冷靜,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則會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師生“頂牛”的局面。因為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與控制自己的能力顯著降低,有時明知自己不對,也不肯當場認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育是無效的,唯一的辦法只能是進行“冷處理”。

於是,我走到他身邊,態度溫和地對他說:“你有什麼委屈,老師幫助你解決,相信我嗎?”小Z停了半晌,終於點點頭說:“相信。”剛才十幾個同學都牽不動的“野馬”,被我帶走了,到了辦公室,我等他情緒安定下來,然後慢慢了解。原來,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見位置太窄了,坐不進去,卻見到小W的位置寬,就認為故意整他,走過去一把手就推開桌子,碰痛了小W,小W無緣無故捱了痛,不服氣打了小Z,就這樣互不相讓打了起來,看來的確是一場誤會。

下課後,我又找了他們倆談話:本來,班上人多,桌椅寬了些,佔滿了整個教室,下課時,大家出去活動,離開位置時,免不了要移動一下桌子,有時無意中誰的位置變寬些窄些有所難免,大家胸懷寬廣,同學之間互敬互讓就好了,不應該為這桌子傷和氣,大動干戈。經過一番細心的開導,兩人向我認了錯也主動向對方道了歉。

這次事情是解決了,但是對於像他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學生來說,每天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發生,我該如何轉化這樣的學生呢?我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這就是: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多給一點表現的機會,。

1、多一點寬容。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像他這樣情緒特別容易激動的後進生,犯錯的機會更大。他的理智對情緒的約束力比較差,感情一衝動就不顧一切,忘卻已經形成的正確認識,從而產生一些錯誤的行為。因此我就考慮到他這樣的特點,凡事都降低點要求,對於他犯的一些小錯誤,並不是批評指責,有時甚至只是簡單地替他指出即可,給他創造一個寬鬆的心靈環境。

2、多一點耐心。

後進生的心理活動是十分複雜而又充滿矛盾的,所以,轉化工作並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轉化的過程是有反覆的,這就要求我們抓住反覆點,促使其飛躍。雖然小Z在一開學的時候表現還不錯,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恢復故態。我抓住他的這一次反覆,多次跟他談心,鼓勵他多參加有益的課外活動,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動上來,減少他調皮搗蛋的機會。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教師看學生的目光一定要變,方法要變,要求要變,否則,即使我們的眼皮底下有了愛因斯坦,我們也只能看到那隻難看無比的爛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後進生,那麼請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儘可能地關心孩子,多給他一點耐心。

3、多給一點表現的機會。

每個後進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只有抓住其閃光點,有計劃地為他們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才能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取得同學們的信任。這學期開學不久,我就發現小Z有一個優點,就是有時上課較認真,積極舉手發言,而且有時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據我的觀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進心,也很聰明,只是自小沒有養成好習慣。在一次班會上,我特別表揚了他上課認真,積極舉手發言這一優點,要求全班同學學習他的優點。這一次的表揚令他興奮不已。同時,我又不失時機地指出他平時調皮搗蛋、欺負弱小同學的壞行為要不得,以後要努力改正,事實證明他很樂於接受老師的善意指正,而且變得越來越好。

我很認同這樣的話:“閱讀是教師成長最有效的方式,有時候讀一本書比組織幾次培訓活動都來得有效。”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對我觸動動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每個孩子幸福的童年。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讀完以後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愛,永不言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適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後進生。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裡,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這麼做,是跟他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而我們呢,提高不了後進生,便抱怨他們,甚至是放棄他們,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一些老師失去了等待後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助後進生提高呢?讀了此書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就一定要多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想要幫助後進生就一定要結合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經驗去研究學生。兩者相結合,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尋找到工作的成功與樂趣。

二、轉變角色、教會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們有時會很不解地說,“這道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可學生還是沒做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我們在講解時,有時忽視了學生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從書中我也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瞭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知道的人講給不知道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因此,我們應通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快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世紀老人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我閱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深入淺出地把一個個生動的實際事例和精闢的理論展現在我們面前,儘管蘇老已逝去近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對於當今的我們仍有著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和啟示。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你排解煩惱,給你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你遇困難的時候及時以幫助,讓你充滿信心。

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由於書中論述較多的是教師、學生、及閱讀。我把它們作為關鍵詞提出來。

關鍵詞之一: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教育素養首先是指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而其重要特徵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作用於學生的理智和心靈。

同時,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古人常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名以傳授知識為職業的教師來說,讀書更顯猶為重要。

另外,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沒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他告誡我們,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的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麼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蘇老在一個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學生和聽課者歡迎的歷史教師說道:“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其中的奧祕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大海.由此可見,一些教育大家也好,我們身邊的教學榜樣也好,都源自於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及大量的積累。

關鍵詞之二: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談到:“在國小裡學習的年代,是兒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體的、審美的發展中整整的一個發展時期,”“我希望孩子們成為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創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讓孩子們去觀察、思考和推論,體驗勞動的歡樂和為自己創造的東西而感到自豪,為別人創造美和歡樂並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賞自然界、音樂和藝術的美,以這種美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心別人的痛苦和歡樂,像關心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別人的命運。”四十多年前的一位教育大師提出的這些學生觀,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同出一轍。 就如同學校現在提出的雅行教育理念一般,我們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我們帶領他們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從中得到鍛鍊和提高。文學家陳之蕃曾說:“許多許多的歷史才能培養一點點傳統,許多許多的傳統才能培養一點點文化。如今,吃是文化,穿是文化,沒什麼不能成為文化。可是,我們的文化主流呢?真的已經湮沒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了嗎?”雅行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良好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之三:閱讀

書中指出:“在國小裡,獨立閱讀在學生的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和審美髮展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閱讀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是因為人在讚賞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為人。閱讀和麵對書籍思考,應成為學生的智力需要。這一點對於培養思維素養也是極其重要的,沒有思維素養,也就不可能有對學習的渴求和不斷掌握新知識的願望。”

記得林語堂曾有一句妙語:“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晒,別人卻替你晒不來。”照亮個體的閱讀必須是個性的、非強迫性的。這意味著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就十分重要。閱讀興趣從何而來?來自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影響。然而我國的閱讀形勢不容樂觀。20xx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櫃;韓國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由此不難看出,差距之懸殊,問題之嚴重。面對這樣嚴峻的社會現象,我們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教育的缺失,作為教師我們除了前面講到的自身加強閱讀以外,更重要的任務是換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並在課堂上引導他們閱讀欣賞文字。最近一段時間我在看畢淑敏的一本書《能否預知你今生的苦難》,看到一個小故事,我也曾經在學校德育工作會議上講過,今天借這個機會也講給大家聽聽:故事裡有一個古董店的老闆,他培養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學徒,這個學徒最大的特點是任何古董給他看一眼,他就能辨別真偽。有人感覺非常奇怪,就問老闆原因,老闆說我的訓練方法很簡單,就是在這個學徒進店的第一天起我從不給他看贗品,永遠用真品薰陶他,才使他練就了這樣的一雙火眼金睛。由此我想到了學生們的閱讀不也是這樣的嗎?我們不斷的去引導孩子們去讀那些好的文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下去,對他們的文學素養一定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記得有個學生曾經對我說過:"老師,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有這樣一個家,前面住著李白,後面住著杜甫,左邊是朱自清,右邊是餘秋雨."我笑了,這是學生夢想中的家園,有何嘗不是我們的理想故土呢?學校將於下個月舉辦的大型古詩詞朗誦會也是為了這樣的一個目標,在坐的有很多語文老師,教會學生讀書,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帶領他們讀好書,好讀書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每天早上帶領孩子們大聲的讀書,每天晚上讓孩子們大量的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當你走過一間間琅琅書聲的教室時,你的內心是否能夠湧動溫暖的喜悅呢?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在孩子的大腦裡裝進“激動”的詞彙

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個理解

教師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險一樣防止兒童那種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動的、使人激動的詞彙裝進兒童的意識,並且裝進去之後,還得操心,不要使它變成一支幹枯的花朵,而要像一隻離巢飛去的歌鳥,盡情地欣賞周圍世界的美麗。

在一個陽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陽光溫暖著大地,樹木穿著各種色彩的鮮豔的盛裝。一個外表儒雅而親切的中年男教師領著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樹林中散步。孩子們在聽老師講述金色的秋天,講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準備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然後教師建議孩子們談談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孩子們說:“一群白天鵝漸漸在蔚藍色的天空裡消失了”;“啄木鳥敲擊著樹皮,整棵樹都發出響聲”;“路邊開著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鸛鳥站在巢邊上,向很遠很遠的地方眺望,它在想什麼呢?”;“一隻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陽……”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說著,體驗著一種無法比擬的思考的樂趣和認識的享受。男教師注意地聽著,微微地點頭,深邃的眼睛裡露出一絲微笑。

這個人就是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在這個“感悟秋天”的案例中,學生們關於秋天的談論可謂異彩紛呈。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這些優美的語言背後承載的是細膩而鮮明的思想,是孩子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真實而美好的世界,而且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已經學會了用語言感受並表達自己看到的一切。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得到了一種無與倫比的思維的快樂,得到了莫大的享受。我不禁想起了我所聽過的一些課(包括在我的課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過),很多孩子對老師的講解抱著無動於衷的態度,怎麼也不能打動他,點燃不起他眼睛裡的渴求知識的火花,彷彿這些孩子的思維停留在遙遠的地方,是教師無論如何也喚不回來的……對於這種現象,相信每一個有良知的教師都曾經深深地困惑過,苦惱過。關於這一點,蘇霍姆林斯基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他認為,如果詞彙不是作為創作的手段而活躍在兒童的心靈裡,如果兒童只是背誦、接受別人的思想,而不去創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詞彙把這些思想表達出來,那麼,他就會變得對詞彙缺乏領會力,因此兒童對教師的講解表現出冷漠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他建議教師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險一樣防止這種冷漠的態度,防止兒童那種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動的、使人激動的詞彙裝進兒童的意識,並且裝進去之後,還得操心,不要使它變成一支幹枯的花朵,而要像一隻離巢飛去的歌鳥,盡情地欣賞周圍世界的美麗。

我想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實際上包括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知識到底是什麼?知識不僅是目的,還是手段,是獲取新知識的手段!可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取知識,而且這種知識的獲取數量越多越好,因此教學過程也就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長期以來,這種思想在我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難道教學除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還會有別的目的嗎?“記憶,保持,再現”成了我們一貫遵守的教學原則。但事實卻令人不得不深思:許多學生的語言蒼白,辭不達意,受過多年的語文教育後還很難寫出流利明白的文章。雖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們沒有讓孩子頭腦中那些積累的詞彙活起來,變成自己的思想輸出去,的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學生已經獲得的知識並沒有變成掌握新知識的手段,沒有變成思維的工具,具體到那些已經在學生頭腦中積存的詞彙,並沒有活躍在兒童的心靈裡,沒有變成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那些詞彙僵化得如同一潭死水。由此我聯想到當今的語文教學,“積累”是被提及最多的詞彙之一,連過去的“基礎訓練”也改成了“積累運用”。但究竟什麼是“積累”,怎樣“積累”?“積累”後怎樣運用?許多老師恐怕沒有仔細地考慮過。

我注意到很多學生在老師的建議下建立了讀書筆記,記錄自己在讀書時的感受和見過的妙詞佳句,由老師不定期地進行檢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五年級女孩的讀書筆記本,精美的封面,雅緻的頁箋,裡面被女孩抄滿了一個個優美的句子,還有大量的歸類成語,可謂妙詞佳句大薈萃。我被女孩如此認真的學習態度深深地打動了,心想這個女孩的作文一定很棒吧!但當我開啟女孩的作文字時,一種深深的失望與驚訝的情緒淹沒了我。這個女孩的作文成績平平,隨意挑選幾篇仔細閱讀,發現她在讀書筆記本上記下來的那些妙詞佳句並沒有出現在她的作文中,還有些句子簡直連通順也算不上。這種現象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總是強調“積累”,這個女孩“積累”了那麼多詞彙,為什麼看不出對她的寫作有所幫助呢?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積累”失去了它的作用?

今日展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終於找到了答案。的確,那些優美的詞彙並沒有作為一種手段活躍在兒童的心靈裡,兒童只是在接受,沒有創造。也就是說,積累本身成了目的。那些詞彙雖然數量可觀,但它們是一隻只被困在籠子裡的鳥,沒有自由,漸漸失去了飛翔的力量;它們是一支支幹枯了的花朵,沒有顏色,也沒有芳香。事實上,學生的思維離不開詞彙,我們很難想象離開了詞彙我們的思考何在。也許有些思考我們沒有覺察到語言的參與,但是當我們在思考邏輯性比較強的問題時,我們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語言的參與了。多年來,科學家的研究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人類的思考是藉助於語言而進行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思考。上文提到的女孩,雖然積累了大量的詞彙,但那些詞彙並沒有深入到她的意識之中,沒有成為她思考的工具,沒有成為她觀察世界、表達思想的手段,那些詞彙並沒有“活起來”。

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使這些僵死的知識“活起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是:教師要善於在兒童面前開啟通往周圍世界的視窗,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引導學生藉助詞彙來思考,進行生動的創作,認識客體、事物、現象和周圍世界,並且認識其極細微的差別,深入思考這些差別。比如蘇霍姆林斯基帶孩子在一個初秋的日子裡到樹林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並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自己真實的思想用合適的詞彙表達出來,體味思維的歡樂,享受創造的幸福。

因此,不是一味地“積累”,而是把知識變成思考的工具和手段,是我們當今的教師應該特別明確的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假期閒來無事,想起學校曾發了幾本書讓教師閱讀,便找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在我又當老師的想法時便找來讀,一開始是聽喜馬拉雅上的,空閒時間陸陸續續的聽,時間比較久,故而也未記住許多。另外就是沒有聽過後立馬反思或者記錄下來與之後自己走上講臺進行對比。上週又把它找出來翻閱,並將自己的實踐作為基礎,進行反思。以下是我粗略翻閱過後的領悟與感想。

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在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夠進一步開展教學,也不會在“中途”就把學生遠遠地落下,更加不會去抱怨哪個學生笨和差。蘇霍姆林斯基相信:“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 教師能夠看到學生個體的差異,以寬容、理解的心態對待他們,並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說: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蘇霍姆林斯基,一開篇就講解了要保護學生的自尊感,每個學生是有差異的。也就是我們中國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我們不能立馬給孩子下評語,就說這個孩子不行,智商不行,或者怎麼怎麼樣。每個孩子都需要照顧到,而不是我上學的時候,每個教師首先關注的是他這一科目成績優秀的學生,再次是課上搗亂的學生。我的綜合成績還可以,英語比較差,剛開始老師還會關注我,在發現我“無可救藥”之後便很少關注我了,之後的我也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但是一直都沒有。我知道那種不被關注點的心裡,所以在我帶班的學生,一定要給到每個人一定的關注。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略骨感。反思我這兩年的教學生涯,我更多的也是關注成績優異的以及課上調皮的學生,對中等學生的關注還不夠。這也是我再次翻閱這本書時意識到的不足,期望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正。

這本書立足於國外的教學,和國內還是很大的不同,時代上也不一樣。但我們可以吸取一些精華部分,或者對自己有啟發的,我相信自己以後還是會檢視這本書的。

來看一些作者給到的一些建議吧:

一、教育理念

(一)、全面認識學生,每個人都有多個方面,善於發現人的優點

(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

(四)、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

(三)、以學生的思考,獲取知識的過程為中心

(五)、學習絕非一蹴而就,每天成長就是成功

二、新課教學

(1)、儘量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應用已學知識獲得知識

a,必須使學習有明確的目的性, b,要教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知識。

(2)、只要學生有了疑問,在逐步進行講解,對漏點知識清倉,學生雖然沒有回答,但思路卻一直跟著在走

3、留出足夠“自由時間”讓學生充分課堂思考練習

4、以書寫提綱的方式進行總結複習

三、課後

1、堅持批改作業

收集學生趨向性錯誤,思考錯誤原因

四. 綜合素質

(一)、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

(二)、教師必須積累供全班學生和個別學生使用的大量習題和例題

(三)、建立學生檔案

(四)、準備科普書籍及短文

(五)、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六)、加強聽課評課

細化的一些:

1.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

2.發揮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其沉浸於腦力勞動中,享受腦力勞動的成功帶來的樂趣。

3.要去點燃兒童心中“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人。

4.每天必須不間斷地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需求。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

5.每節課都該抱著“我終身的準備就是為了這一刻”的態度。(這個記得很清楚,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快走到大門的時候聽到的,當時記憶很深刻)

6.注重打好學生思維中的牢固地基。

7.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一定是遊戲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

8.對待“後進生”,要利用書記和由書記激發的活思想,讓學生對知識的感受變更敏銳。

9.知識的目的是運用,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

10.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對事實、現象、規律性作出膚淺的理解,殺死最開始的基本錯誤。

11.明朗、樂觀的心情是滋養思想大河的蓬勃溪流。鬱鬱不樂、情緒苦悶造成的後果是使掌握情緒衝動和思維的情緒色彩的皮層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發智慧去從事勞動,而且還會束縛智慧的活動。

12.學生知識模糊時不應給予評分。

13.不讓學習之母變成後孃。

14.保持自己高度的言語素養,對學生用詞也要高度敏感。

15.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觀察之於兒童入陽光、空氣、水分之於植物。

16.讓學生們把你所教的學科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儘量多的少年像嚮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裡有所創造。

17.喚醒那些無動於衷的、態度冷漠的學生們的意識。

18.賦予學生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

19.運用直觀性原則培養學生注意力。

20.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一個教育者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

21.堅持寫教師日記,記錄學生的成長與自己的思考。

22.愛護兒童對自己的信任,建立師生友誼,這需要巨大豐富的精神財富為資源。

23.與家長多溝通,瞭解兒童與自己的親人和經常接近的人們之間的精神聯絡。

24.關心兒童健康。

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隨著時間、實踐的積累,再次翻閱這本書可能感悟會更多。也希望在之後的教學中能及時的反思自己,每天閱讀,提升自身。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寒假轉眼即逝,細細思量,留下了的'除了家人朋友相聚的那份溫馨快樂,還有存在心底的那份收穫——忙裡偷閒拜讀了“另類校長”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完全篇,掩卷而思,正如他自己在此書開篇所言:這是一本無害的書!他讓我對教師這份職業的選擇多了一份安慰,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追求。現將讀書體會歸納如下幾點:

一、做一個真實的老師。

始終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也一直在心底深處維護“師道尊嚴”,於是乎在孩子們面前,我一直高高在上,無所不能。希望自己的學生惟命是從。看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已是頭涔涔而汗淋淋了。孩子慢慢大了,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著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著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著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誦,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球賽,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總之,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做一個有責任感的老師。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原是鄭傑寫給他們學校教師的,這又可想見他是一個多麼有責任感的校長。但全書更是對處於現代化、資訊化時代,處於課程改革波峰浪尖的教師忠肯的建議。它不違避現今教育的弊端,蹲下校長並不偉岸的身軀,和教師直面困惑,尋求希望。

此中建議,你會感受到,你在真誠的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援,被幫助,而不是受支使受指責。真誠又充滿了精神氣,善意又充滿了鼓動勁,靈動又充滿了人性化。從他身上我更多看到是責任。

三、做一個善於反省的教師。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石,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我們做為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終身地學習。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說自己加強要自己業務與政治的學習。而實際上往往成為一種泛泛而談的“學習”。我們教師離不開終身的學習,一旦自己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便毫無意義,沒有活力。

鄭傑校長在書上論述: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他經常會自問和反思“為什麼”,理性地分析並得出結論,然後他會和別人充分交流,並對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

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要求教師學會反思,即強調—教師從反思入手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物件,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為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教師從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出發,發現分析其中的問題,並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索改進教育教學的途徑。這是充分發揮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和自主改革教學的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反思強調以問題為中心,著眼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

它是緊貼中國小教師教育教學情境的、常規的、經常性的教育教學研究方式,更有利於教師的成長。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學、反思、行為糾正、科研等手段進行。這大大突破了傳統研究方法的時空侷限。反思強調—教師的自主學習。要使每一位教師學會學習,使他們在群體學習活動的同時實現個性化。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以探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為基本點。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性很強,如果離開教育教學實踐,只讀幾本教育理論專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學工作的。如果說學生是在為“明天”而學習,那麼教師就是在為“今天”而學習,這是現實的目標。因此,教師應該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覺察到自己以前沒有覺察到的教育教學中的習慣行為及其消極後果;找出驅動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思想觀點到底是什麼,它與自己所倡導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經過這種分析,教師對存在的問題形成更明確的認識,會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教育教學過程達到更優化。由於教師是帶著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四、一絲困惑:

讀完此書,深感建議很有道理,令人有眼明心亮的豁然感,但當你想捧著它付諸行動時,又會迷茫起來,不知從何做起,從何入手。沒有一章一節告訴你,你可以這麼這麼做,你應該怎麼怎麼走。他像高深的法師,談經說禪,卻又不指手劃腳。一切盡在你的悟性中。

所以,讀完此書如我等智質平庸者,還是有不滿足感,畢竟道理上的明瞭、理念上感悟、理論上的提升並不能立竿見影地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此中的環節更關鍵,更需要專家的“建議”。

建議諸君若有機會,瀏覽此書,其一“開卷有益”,其二“本書無害,不妨一讀”。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作為一名在校學生,在老師的介紹下,去讀了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與亞米契斯著作的《愛與教育》這兩本書。突然覺得,自己對教育,對教師,對整個教學事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自己未來踏上三尺講臺的工作,有了更大的幫助。一直以來,我眼中的教師,不過是三尺講臺,一隻粉筆,勝任教師這個職業,是很簡單的一件事。直至今日,讀完這兩本書,才發現,教育不是教,而是用心在育。教師不是在三尺講臺上滔滔不絕,而是用愛與智慧在播種與灌溉。

讀了這兩本理論專著,整個閱讀過程,彷彿是在和兩位和藹的老人在親切的交談,裡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對我們的諄諄教誨,他們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這是教育的瑰寶,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學習和為之努力的最終目的。這些教育理論深深的鼓舞著每一位教育者,讓我對未來的踏上教育之路走的更加嚮往,更加有激情,也更加有信心。下面我就針對《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來說說我的讀後心得。

一、尊重差異,尊重思想

讀完整本專著,最先出現的是這8個字。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性,尊重每一個學生思想上的不同,對每一個學生做到這一點,讓學生不再在枯燥的學習中度過,而是獲得了快樂和滿足,體會到了學習所能帶來的成就感。

讀到第一條“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我便被深深的吸引,曾經想過,如果當我站到講臺上,面對臺下可能三五十的孩子,我會不會主動的放棄或者說認為某些學生已經無可救藥。讀到此處,想到這些,背後的冷汗出來了,因為這個可怕的思想好像會毀了我未來從教對教育美好的一種憧憬和理想。直至讀完,才明白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孩子。只有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細緻的瞭解,比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比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不同檔次的問題,做難易不同的題目,使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讓他們感覺到他們也在不停地進步。教育必須尊重

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儘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為所有已經或者即將投身教育事業的工作者的共識。

二、不輟前行,終生不倦

蘇霍姆林斯基先生在建議中提出的最多的恐怕就是教師要不斷的充實自我,備課不是拿出一點點時間簡單的寫寫畫畫,而是用終生教育來備課。充實自己也不是簡單的翻書學習,而是用畢生的時間來思考總結。當學生的我們,總是覺得時間太少,忙來忙去結果就會忘記了自己在剩餘時間裡充實自己。或許當老師之後我們也會抱怨,工作太多,生活太累,哪裡還有時間。突然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想擠,總是有的。

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先生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老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是一桶水如果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時刻不忘學習,不忘讀書,不輟前行,終生不倦,以廣博的知識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影響人,以執著的信念引導人,完成教育教學使命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三、愛心引領,責任同行其實讀書改變最大的應該是心境,正如讀這本書,心境改變最為明顯。如果讓我來說一個教師能夠達到最起碼的做好,不求完美做到的話,那這名教師最起碼應該具備,也是每個老師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有愛心,擔責任。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

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缺點,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為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為感到可笑。而只有愛,才能如此堅持,甚至於持之以恆的去研究學生,熱愛學生,熱愛自己的事業。也只有責任時刻在自己的心中,明白我們可能不是教授學生,而是澆灌一個家庭,或者說,播種社會的希望。

很多時候,可能人會疲倦,耐心會慢慢流逝,所有的稜角都會被磨的平整。從而讓自己再沒有什麼特點,毫無特色的站在講臺上,教師枯燥無味的說書,學生勞累無功的學習。說到底,這個教師可能已經不知道自己所應該具有什麼樣的責任,對學生,對他人,對社會,都已經丟棄最重要的信仰。每一個孩子代表著一個希望,家庭的希望,社會的希望,而我們承載著很重的責任,只有勇敢的承擔起這些責任,用自己的愛心去奉獻,時刻銘記,時刻進取,用真心真情去換學生的真心真情,為自己的責任而奉獻付出。這樣,才能在最後的歲月時光裡,不後悔曾經因為某個學生而失去耐心,曾經因為某個事情,而悔恨終身。

現在,整個社會和家庭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作為將來可能就會踏出校門,走上講臺的我們,有了更多更多的要求。不僅僅這一百條建議我們需要時刻的思索,恐怕還要思考更多。在老師的引導下,我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恰好百度時又看到了鄭傑先生著作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於是我想,在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們有必要再去閱讀這一百條新建議。不斷的攝取自己未來所應該有的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不僅如此,師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8個字寫起來易,做起來難。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們需要不斷的充實自己,讓自己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理論能力,並且將其應用在以後的教學崗位上。願自己,在未來站上三尺講臺時,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更要去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讓自己在若干年以後,無悔自己的選擇和自己所作出的付出。讓社會和家庭能夠對我們教師滿意,為我們的教育事業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讀書可以充實生活,特別是讀有影響力的書。教師崗位從教多年的我,閱讀了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深感此書的意義深遠,深感自己對教育理論、教育專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氣不足。我記得多年前閱讀過這本書,近期從新閱讀,仍感觸良多,有重新閱讀的必要。為自己定下每天讀書,充實自己的生活,也為自己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積累更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包括了教學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師工作方法等。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也深入淺出,通順流暢。讀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嘆雖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寫的年代有很大變化,但他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於我們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我們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

我重點看了其中的《6、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76、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78、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96、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書上所談到的費佳、彼嘉、巴甫裡克等學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為這是智力問題和一個人的品質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本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 但蘇霍姆林斯通過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的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 他認為: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 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麵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現任班級中一名學生馬劍豪,上課不參與學習,回家不做作業,熱衷電腦,思維能力較好,自稱很懶,不想學習。我與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耐心地一對一地陪做作業,溝通對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動要求老師放學後留下來教他學習,改變以往對待學習的冷漠的態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群體。 因為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給他們多一些陽光,多一個笑臉。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們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 “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書中提到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資訊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說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著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嘆:“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裡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而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年華。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學工作的年代裡,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教師進行了無數次交談,收到過他們成千上萬封信,從而促使我不得不寫了這本書。”他執著而真誠地對我們提出建議和忠告,寫了很多的例項和體會、經驗,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各個環節。譬如書中談到教師是兒童心中最權威的人,但這同時又是一把手術刀,可以為孩子敏感的心靈進行最細緻、難以察覺的手術,也可以刺痛傷口,所以教師要有勇氣理智的對待,做一個有智慧的、熱愛兒童的、保護兒童的、值得兒童信任的人;又比如談到和孩子溝通談話的時候,他說我們要做到像畫家創作水墨畫一樣,學會留白,話說三分就可以,留下空間讓孩子從中自我反省,遺憾的是我們老師總是把話說的太透,太足;還有談到給孩子推薦閱讀書目的時候,他說這些書單不僅要有世界文化寶庫的書籍,還要有一個後備書單,列入學生畢業後獨立勞動期間應該閱讀的書籍…… 讀著這本書,我在想,這是一個具有怎樣的教育情懷的前輩啊!他對教育的熱忱,他細膩的教育智慧,和對兒童童心的珍視和呵護,深深的震撼了我。是啊,孩子們就像春天含苞待放的花蕾,他們純真善良,卻又是嬌嫩脆弱的,禁不起刺痛和傷害。面對這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我們真的應該保持一份心靈的純度和柔軟。

。讀《給教師一百條建議》有一點是我記憶深刻的。他在第一條建議裡就給我們闡述了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他說如果你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崇高的教師工作,那麼我們心中就應該對人、對他身上的良好本質具有無限的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礎在於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他說,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要知道,我們面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他說如果兒童的麼一次淘氣都引起你的苦惱和心悸,如果你認為這些孩子已經鬧到了極點,應當採取一些特別的“消防”措施;如果你每天都盼望著課快點結束,喧譁聲快的消失,可以一個人獨處;如果你面前來了四十個小傢伙,你一眼望去,他們的外貌特徵似乎都是彼此想像的。可是,過了一個月,你依然沒有記住他們的外貌和名字,你感到這四十個孩子是一模一樣,單調乏味的。那麼你就該再三斟酌一下是否適合當一名教師,是不是要選擇教師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因為教師應該是快樂、陽光的;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教師不能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教師應該是熱忱和智慧的結合,同情心和對兒童由衷的關懷同教育才能是血肉相連的。讀到這裡我沉默了,難道我真的丟失了這些最基礎做教師的能力了嗎?因為我有時候也真的會出現蘇霍姆林斯基老師說的那些狀況,有時候真的也很苦惱和力不從心,這時我想起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送與大家共勉:生活不是過你所愛的日子,而是愛你所過的日子。當我們真正的走進兒童的世界,相信兒童的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的時候,你就會把這個孩子捅了那個男孩的腰,那個女孩又用尺子打了別人的頭看的像魚兒在水中游一樣自然。真的有小混世魔王的話,醫治他們也要靠我們的善良、人性以及樂觀主義,這就是我們每位教育者都可以擁有的教育才能!

書中還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就是教師要多讀書,教師要用書籍去影響兒童的心靈。書中有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我想這就是教師文化底蘊的事了,厚積薄發說的就是這位歷史老師吧!

關於讀書,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就是我們這些兄弟姐們讀書的時候不太上心,偷了些懶,把我們尊敬的郭校長給惹哭了。在郭校長泣不成聲的那一刻,我們大家好多人也都潸然淚下,這淚水裡有愧疚和歉意吧。讀書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啊,我想我們三小“美學習、美生活”的辦學理念,首先就應該是一種書香美吧! “腹有詩書氣自華”,為慶祝建校二十週年郭校長為我們安排了十多場講座 ,說實話聽講座,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後郭校長的總結和點評環節,他常常是一語中的,讓我們對講座的理解昇華一個層次,當然她的總結之後隨之而來我們中間也總會出現一些熱搜詞,諸如 須臾不可為,泥沙俱下,還有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等等我都沒有聽說過的詞。上週五,她又在手機報上發表一篇文章,讀來真的是清新、雅緻,人生的閱歷恬淡和內心世界的豐滿可見一斑。

三毛說:讀書是最美的,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認為自己的書籍都成為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然是潛藏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他們沉澱在你的精氣神中,你的改變誰都可以感受到。”讀書的用處我們大家都懂,不是還有一句最幽默時尚的話叫做“體胖人跑步,人醜多讀書嘛”,看完我默默地拿著書跑了出去 ……

不斷奔跑,堅持讀書,才能更靠近夢想!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這本書是一位長者送給我們年輕人的一件珍貴的禮物。我邀請大家和我一起捧讀這本書,閱讀讓人生更美麗,讓我們一起美麗,一起成長!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今年我踏上教育教學工作崗位已有三十一年了,在這三十一年的教學生涯中,沒有積累到什麼教學教育經驗,感到一種內久。所以根據領導的在這個暑期裡找來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看他在30多年裡積累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

我翻開了這本書,這本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的是《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原以為教育類的書都是理論性強,枯燥無味的,但仔細讀來,書中每句話都讓人感覺是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處處都能體現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真知灼見。

從《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中,我可以讀出人生的哲理,教育的智慧;可以讀出管理理念、教學方向;可以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遞進的闡述了在課堂教學這一學生知識獲得的主要來源中三部分參與者: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其中學生是最重要的主體,教師的教學必須圍繞著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用平實的語言,將其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在樸實的1

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著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於在一線任教的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教師工作的物件是人,教師將自己的精神世界作為職業資源,不以實際的可被清點的收益取勝。這就決定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困擾我們每位教師的一個問題。低效率的課堂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成為我們不斷探索、改進的一個課題。這本書中讓我認收穫不少:

教師要有個性。尊重學生,給學生自由的心裡空間,教師要讓“愛”象南風一樣徐徐吹拂過孩子的心田,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孩子主動學習,提高成績。不能忽視事物多樣性,將教育當成知識的簡單疊加;更不能將學生當成讀書機器,當成考試機器;忽視學生作為靈魂實體和精神實體的特性,在教學中,不能只關心分數,應積極和學生進行生命的對話和交流,使課堂變得溫馨和諧。

同時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在班級授課中,教師必須依靠並營造大集體的榮譽感,使之形成良好的群體氛圍,以促進學業成績提高。因此,教師將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也不僅僅是班級管理者,而更是班級這一學習群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用平實的語言,將其教

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著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於在一線任教的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教師工作的物件是人,教師將自己的精神世界作為職業資源,不以實際的可被清點的收益取勝。這就決定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困擾我們每位教師的一個問題。低效率的課堂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成為我們不斷探索、改進的一個課題。這本書中讓我認收穫不少:

教師要有個性。尊重學生,給學生自由的心裡空間,教師要讓“愛”象南風一樣徐徐吹拂過孩子的心田,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孩子主動學習,提高成績。不能忽視事物多樣性,將教育當成知識的簡單疊加;更不能將學生當成讀書機器,當成考試機器;忽視學生作為靈魂實體和精神實體的特性,在教學中,不能只關心分數,應積極和學生進行生命的對話和交流,使課堂變得溫馨和諧。同時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在大班級授課制條件下,教師必須依靠並運營集體,使之形成良好的群體氛圍,以促進學業成績提高。因此,教師將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也不僅僅是班級管理者,而更是班級這一學習群

體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好教師的許多特質,特別是一些非權力特質,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和尊敬,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引導與管理者的區別在於,管理者的工作僅僅控制人的行為,而引導還將引導學生的心靈與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強化手段來控制人,引導則可以進入學生內心,使之自覺追隨,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一生。體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好教師的許多特質,特別是一些非權力特質,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和尊敬,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引導與管理者的區別在於,管理者的工作僅僅控制人的行為,而引導還將引導學生的心靈與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強化手段來控制人,引導則可以進入學生內心,使之自覺追隨,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一生。在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為“後進生”。教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教師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這本書充滿了精氣神,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以後還要多看次類的書籍來指導著我的教育教學工作。

《對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鄭傑《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著我。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第一頁,全身心地投入到書的海洋中去。書中沒有枯澀難懂的理論,有的是作者對現代學校教育的獨特見解,有的是一個個我們平時遇到的,但是又很難解決的問題的建議,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我認為真正的影響就是在偶然的不經意間的閱讀過程中自動地產生的,尤其是我們當教師的在聽慣了各種各樣講臺上、主席臺上滔滔不絕的說教後,在難得的清閒之中,對不經意間的一點心靈的萌動,會覺得是那麼珍貴。”

全書四個部分:“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慧語連連,充分體現此書的精神底色,它像一聲斷喝,喚醒了教師對自身精神性方面的關注與追求;“教師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重在闡釋教師發展與學校建設方面的話題;“教師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從人性關懷的角度論述教師應如何進行藝術性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作為一種自由職業者”則是從職業化的嶄新視角深入剖析教師當如何對待自己的職業,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這一話題,頗具新意。四大部分一百條建議,融匯在一起,讓我感受頗深。以下幾點印象尤其深刻:

一、“把困難當作機會”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適應社會變化的人,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反之,不能適應變化,或不願改變自己去適應變化的人終究會被社會所淘汰。我們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深刻地體會到:老師越來越難做,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擺在眼前的困難,你做怎樣的選擇呢?是退縮,還是前進?鄭傑為我們做了細緻的分析:“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得到自我的提升。

二、“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

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困擾我們每位教師的一個難題。因為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悅。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將成為我們不斷探索、改進的一個課題。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凸現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聽,不照本宣讀,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們真正愛上語文,愛上數學,愛上英語,愛上思想品德。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斥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三、教師要有靜氣。

有的人一身匠氣,只知機械地幹同樣的事,幹得毫無生氣。他們眼中的工作,僅僅是要完成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只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取營養,在這種消極態度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凡事都可應付,只需照老規矩辦就是了。有的人沾滿俗氣,或者叫市儈氣,又叫小市民。他們遇事總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不斤斤計較一番,他絕不罷休。有的人躁氣,這種毛病許多人都有,躁氣就是浮躁之氣,做起事來冒冒失失,想急於求成,沒有多少事情能幹到徹底,卻急於表功,事情沒有幹完,就要評這許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為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為老師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著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其新銳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熱門標籤